① 王喆之的學術成果
1985年起一直從事棉花、水稻、辣椒和槐樹等植物以及多種中葯材的組織細胞培養、花葯培養、原生質體培養及外源抗病、抗蟲基因轉化等工作。
先後以主要參加人身份參與國家「七五」棉花育種攻關項目和教育部有關棉花組織培養方面的研究工作;
「八五」期間分別主持國家「八五」攻關項目「棉花優異新材料創造」子專題、國家教育部和陝西省科委有關植物組織培養及抗病、抗蟲基因轉移等方面的課題3項。
1996年至2000年主持國家「九五」攻關「普通棉花育種材料與方法新技術、新方法研究」項目;
2000年至今主持教育部重點課題「利用生物技術保護與開發秦巴山區珍稀瀕危葯用植物資源的研究」項目1個,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棉花蕾鈴脫落相關基因的克隆」項目1個,科技部「十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酸棗仁等五種中葯材的規范化種植技術研究,以及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丹參、絞股藍和山茱萸優良品種選育研究,陝西省科技廳「十五」 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薯蕷、丹參等16種陝西地道大宗中葯材的規范化種植技術研究,承擔陝西20多個中葯材產區縣的規范化種植技術指導等工作。
先後在《Plant Cell Tiss Organ Cult》、《植物學報》、《科學通報》、《實驗生物學報》、《中草葯》和《中國中葯雜志》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20餘篇,參與出版專著3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4項,獲陝西省科技進步獎2項。
② 張風波的成果
主持國家七五重點項目《中國宏觀經濟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民經濟系統研究》、國家技術創新基金《信貸管理系統》等。
在國內外出版十多部著作,包括:
中國宏觀經濟分析(人民出版社,獲87年度中國圖書獎第1名) 英文版日文版
中國宏觀經濟結構與政策(張風波主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集體執筆,中國財經出版社,獲88年度中國圖書獎)
宏觀經濟運行與調控研究(張風波主編,中央有關部委和研究機構數百名學者參加研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央黨校,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民大學研究生院,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等36名學者執筆,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國交通經濟分析(人民出版社), 微電腦與經濟活動分析(經濟日報出版社)
A Chinese Economist's Journey WorldCat收錄的部分著作 國際著名出版發行公司Books LLC與維基網路於2010年5月編輯出版了經濟學家人物傳記《經濟學家指南: Mark Drabenstott, Laurence Kotlikoff, Jacob Viner, Stephen Salant, Fengbo Zhang(張風波), Stanley Engerman, Eric Ghysels》。 這部1166頁的巨著介紹了享譽國際的500著名經濟學家的學術成就。張風波及6位歐美經濟學大師名列書名。 該公司還同時編輯出版了《中國學者傳記》。漢學家錢德明、民族學家黃現璠、經濟學家張風波、國學家余英時、科學家路甬祥、《淮南子》作者劉安、經濟學家林毅夫等一批為世界學術研究作出卓越貢獻的享譽國際的學術大家被精選入書。
③ 饒雲江的學術成果
在光電精密測量與光纖感測領域取得了國內外公認的、較系統的、突出的創新性成績。
1.作為第三主研人參加的「光柵測角系統提高測角精度的理論體系」課題獲國家教委1995年科技進步二等獎(甲類)。
2.主持研製出達國際先進水平的單模光纖自動熔接機,獲國家「七五」攻關優秀成果獎。
3.在光纖低相乾性干涉感測器與光纖光柵感測器技術研究方面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已初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體系,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低相乾性光源合成方法,被同行認為是在光纖感測領域中的一個突破,該工作發表於國際光學權威雜志Optics Letters上,至今已被引用32次,並被應用於光學相干成像及光學干涉顯微術中,在光學干涉領域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有關光纖光柵感測器技術研究現狀的綜述文章「In-Fiber Bragg Grating Sensors」自1997年發表以來被國際同行引用達68次,已成為該領域的經典文獻。
4.在國際上首創採用高頻CO2激光脈沖製造長周期光纖光柵的新方法,已獲專利。應用該技術研製出的低雜訊光纖放大器經專家鑒定認為整體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5.撰寫英國出版的光纖感測技術系列專著三章,共計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44篇論文被SCI核心雜志收錄,3篇為國際知名雜志特邀綜述文章(已被國際同行引用110次),論文共被國際同行引用240餘次,二十餘次在光纖感測器年會及相關重要國際會議上宣讀論文。
6. 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開展「新一代光纖感測技術基礎研究」的項目。榮獲中國光學學會2001年度「王大珩光學獎」。
④ 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我國科學技術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我不同意樓上的觀點。
當時還是有一些愛國科學家,他們頂著各種栽贓的帽子,潛心研究的。像兩彈一星中除了原子彈是在1964年,其餘都是在文革期間。還有陳景潤的「陳氏定理」等。
一九六六年,仿製蘇聯的66式152毫米口徑榴彈炮製造成功並開始裝備部隊。
一九七0 年,自主研製的70式130毫米口徑火箭炮製造成功並開始裝備部隊。
一九七四年,自主研製的74式火箭佈雷車製造成功並開始裝備部隊。
一九六九年,自主研製的69式40火箭筒開始製造並裝備部隊。
一九六九年,自主研製的69式主戰坦克開始製造並裝備部隊。
一九六九年,自主研製的69式水陸兩用坦克開始製造並裝備部隊。
一九六六年,仿製蘇聯的導彈艇入役。
一九七一年,我國自主研製的導彈驅逐艦---105艦入役。
一九七三年,我國研製的第一型反艦導彈,鷹擊1號製造成功,並開始裝備部隊。
一九七四年,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型中型常規動力魚雷攻擊潛艇035型入役。
一九七四年,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核動力魚雷攻擊核潛艇長征1號入役。
一九七六年,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型水上轟炸機,水轟5製造成功並開始裝備部隊。
一九七六年,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型反艦導彈,海鷹1號製造成功並開始裝備部隊。
在建造第一艘核動力攻擊型核潛艇的同時,我國的第一艘核動力彈道導彈潛水艇也完成了全部的研製工作並開工建造,於其後不久的一九八一年入役。
一九六六年,我國的殲7戰斗機仿製成功並開始裝備部隊。
一九六六年,我國的第一型轟炸機,轟5仿製成功並開始裝備部隊。
一九六六年,我國的第一型地空導彈,紅旗2號導彈研製成功並開始裝備部隊。
一九六八年,我國的第一型中型轟炸機,轟6仿製成功並開始裝備部隊。
一九六九年,我國自主研製的殲8戰斗機首飛成功,並於七十年代末裝備部隊。
一九六九年,我國自主研製的強5型強擊機製造成功並開始裝備部隊。
一九七二年,強5核武器運載機製造成功並裝備部隊。
一九七五年,殲偵6型飛機製造成功並裝備部隊。
一九七六年,殲教6型飛機製造成功並裝備部隊。
一九六六年,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枚中程地對地導彈發射成功。
一九六七年,我國的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一九六六年,我國的第一台2200馬力的柴油機研製成功。
一九六六年,我國的第一台自行設計的紅旗轎車製造成功。
一九六六年,我國的第一艘自行設計的海洋科學考察船製造成功。
一九六六年,我國的第一台3.2毫米波段的太陽射電望遠鏡研製成功。
一九六六年,我國的第一枚地對空導彈,紅旗2號導彈仿製成功。
一九六六年,我國的第一架轟炸機,轟5仿製成功。
一九六六年,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製造成功。
一九六六年,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枚中程地對地導彈發射成功。
一九六七年,我國的第一台新型晶體管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一九六七年,我國的第一台無線電望遠鏡研製成功。
一九六七年,我國的第一台自主研製的100噸礦山鐵路自翻車製造成功。
一九六七年,我國的第一台自動化立體攝影機研製成功。
一九六七年,我國開始了國家導彈防禦系統,640工程開始建設。
一九六八年,我國自行設計的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一九六八年,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台深井石油鑽井機製造成功。
一九六八年,我國仿製的第一架中型轟炸機,轟6製造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國仿製的第一架強擊機,強5製造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國進行了第一次地下核爆炸。
一九六九年,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型坦克,69式坦克研製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國研製的第一台電子式中文電報快速收報機製造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國研製成功抗菌新葯,慶大黴素。
一九六九年,我國自主設計的第一台12.5千瓦雙水內冷式汽輪發電機製造成功。
一九六九年, 我國的第一台五千馬力內燃機車研製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艘萬噸級油輪製造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國自行設計的32噸自卸載重汽車製造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國自行設計的大型煤氣化溶渣爐製造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條地鐵建成。
一九七0年,我國研製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一九七0年,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台「一步法」染印機製造成功。
一九七0年,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台40萬倍的大型電子顯微鏡製造成功。
一九七一年,我國研製的第一顆科學實驗人造地球衛星製造並成功發射。
一九七一年,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艘導彈驅逐艦製造成功。
一九七一年,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艘兩萬噸級貨輪「長風」號製造成功。
一九七二年,我國自行設計的容量為七點四兆位元組的磁碟機製造成功。
一九七二年,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台組合式機床製造成功。
一九七二年,我國研製出第一顆新型氫彈。
⑤ 張本仁的研究成果
1、區域基岩勘查地球化學的探索(1981—1986)
20世紀60年代,張本仁就開始了成礦作用地球化學與勘查地球化學相結合的研究,以期提高礦床地球化學研究的實際意義,並為勘查地球化學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80年代初,他根據上述思路和以往的經驗形成了將成礦地質背景、條件和因素轉化為地球化學背景、條件和因素,並查明地球化學參數和異常的地質意義;再將控礦地球化學背景、條件和因素轉化為異常評價的指標和參數的「兩個轉化」的構想,試圖突破當時勘查地球化學的單一找礦目標和就異常特徵評價異常的局限,以及開拓地球化學測量數據用於解決基礎地質和成礦問題的途徑。
「六五」期間,張本仁和他的科研集體,按此預期目標,以學校與地質隊合作的形式,採取區域基岩地球化學測量同礦田和礦帶地球化學研究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先後通過豫西盧氏靈寶、陝西柞水山陽等6個省市的7個成礦區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實現了將成礦環境條件諸因素引入異常評價系統、擴大找礦信息的目標;在他所指導的青海賽什塘日龍溝礦帶專題研究中,預測出後來經鑽探證實了的錫礦盲礦。同時,地球化學研究深化了礦帶地質構造及成礦規律的認識,在應用基岩測量數據揭示區域地球化學背景,進行構造單元分界、沉積環境、控礦因素、岩漿岩演化序列、地層對比及火山機構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明顯進展。這使中國在區域基岩勘查地球化學理論與解決區域地質和成礦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處於國際該領域的前列。這一有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過他對地質、冶金、有色系統組織的技術員與工程師三十多次各類短訓班的地球化學系統講課,使近千人素質有所提高,從而對於中國區域地質調查、成礦帶研究和基岩勘查地球化學研究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2、區域地球化學理論與實踐的開拓(1987—1991)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針對國際范圍內尚缺少能適應現代地學和地球化學發展水平的區域地球化學理論方法體系,以致阻礙了已積累起來的大量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和數據的有效綜合,並且不利於區域地球化學研究成果與全球研究的接軌,張本仁和他的科研集體又開展了區域地球化學的探索。在板塊構造學說和全球岩石圈新認識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區域地球化學研究以區域岩石圈為系統、以各類地質體的地球化學記錄為基礎、以歷史地球化學理論和觀點為指導、以地球物質和元素在層圈間的交換和再循環為主線,在區域岩石圈組成和狀態的約束下開展區域構造及成岩成礦作用探討的理論框架,以及相應的一套研究岩石圈深部組成、區域構造和區域成礦規律的方法和途徑。
在此有特色的理論構想與配套方法指導下,結合他所承擔和主持的地質礦產部「七五」重點攻關項目——「秦巴地區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及主要礦產成礦規律研究」地球化學二級課題,通過5年的集體努力,於1991年完成了「秦巴岩石圈、構造及成礦規律地球化學研究」報告及成果性專著,開創了在同一區域將岩石圈地球化學研究與區域構造、岩石、成礦地球化學研究有機結合,以解決固體地球科學某些基礎理論問題和礦產地質問題的先例。其突出成果有:首次提出秦嶺及鄰區地殼各結構層與上地幔化學組成和元素豐度,並探討了岩石圈熱結構;系統研究了區域花崗岩類、火山岩、沉積岩的地球化學特徵、成因和形成構造環境,並聯系區域岩石圈組成和熱狀態闡明了秦嶺花崗岩類及其成礦的特殊性;通過岩石圈化學不均一性的約束、構造環境的多岩類和多岩套的綜合判別,以及碎屑岩物源區和沉積水體特徵的地球化學鑒別等綜合論證的途徑,系統探討了秦嶺構造發展歷史,包括俯沖造山、碰撞造山、古洋封閉時限等;在區域岩石圈系統特徵的約束下,以類比選冶過程的成礦觀點為指導,結合區域構造與各類岩石形成過程中元素集中和分散的分析,闡明了秦嶺可能的優勢和劣勢礦產、區域成礦分帶的控制因素及主要礦產形成的規律和模式;在岩石圈的層次上,對秦巴地區進行了地球化學省、區、場的劃分,並編制了區域地球化學分區圖。塗光熾、王鴻禎、李廷棟三院士為首的評審委員會認為:這項研究「在理論體系和方法的特色、完整性上,在研究內容、對象和時空范圍的系統和綜合性上,在運用其成果闡明秦嶺地質構造演化、岩石圈演化、成礦規律的水平和深度上,是國內外沒有先例的,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3、瞄向大陸動力學的造山帶地球化學研究(1992—1996)
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五」「秦嶺造山帶岩石圈結構、演化及成礦背景」重大項目課題研究中,張本仁和他的研究集體及時地將造山帶地球化學研究引導入探索大陸動力學的方向。通過區域殼幔演化和殼幔相互作用及其深部過程研究,約束造山帶岩石圈的結構及構造的分區和演化,探討和揭示造山帶發展的運動過程與動力學因素。為此著重採用了多同位素系統和多微量元素聯合示蹤技術,揭示幔源和殼源岩漿源區及地殼深部和地幔的化學特徵與過程;同時開展了岩石圈三維化學結構研究,進行了秦嶺岩石高溫高壓下(傳播)地震縱波波速的系統實驗測定。經5年實踐,於1996年底完成了秦嶺重大項目地球化學課題的研究報告。經過進一步加工提煉,於2001年出版了該項目多學科研究成果專著——《秦嶺造山帶及大陸動力學》(撰寫地球化學部分),並且現在地球化學課題成果專著——《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也在出版過程之中。
研究取得的主要創新成果有:開拓了伊川—宜昌的地球化學斷面研究,通過岩石地震波速的實驗測定值與地震測深剖面觀察值的擬合等途徑,建立了秦嶺及鄰區地殼的結構岩石模型,進而揭示了區域岩石圈的化學和熱結構,並對殼、幔中的高導低速帶做出了新解釋。在4個構造單元內,開展了地殼增生歷史、早期地幔性質和演化、Pb同位素填圖及微量元素對玄武岩地幔源區化學特徵的示蹤等研究。據此綜合論證了:華北和揚子早期應為獨立發展的陸塊,南秦嶺屬於揚子板塊,而北秦嶺早期應是在揚子板塊洋殼洋島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微陸塊。開展了深部過程的地球化學綜合研究,為秦嶺元古宙曾發生鎂鐵質岩漿底侵、商丹古會聚帶曾發生洋殼俯沖和殼幔再循環、印支期陸陸碰撞晚期揚子被動大陸邊緣(南秦嶺)陸殼基底曾俯沖墊置於北秦嶺地殼下部、爾後秦嶺又發生過岩石圈下部的拆沉等提供了較充實的證據。論證和提出:松樹溝和勉略蛇綠岩具有洋殼殘片性質,所代表的洋盆均屬於揚子板塊岩石圈內部裂開類型,它們的地幔源區屬於特提斯構造域的地幔類型。由地幔柱源區岩漿活動的論證,初步探討了秦嶺復合造山帶發展的動力學特徵,後者表現為揚子的裂解和華北的增生。⑥編制了反映區域地殼化學和熱結構、構造地球化學分區及殼幔演化的秦嶺造山帶(四維)地球化學圖(1∶100萬)。這項研究大大深化了秦嶺造山帶岩石圈結構、演化及造山過程的認識,揭示了淺部構造與深部過程的聯系,架設了溝通地表地質研究與地球物理測深的橋梁,展現出地球化學在多學科研究中的獨特作用和優勢,提供了改善、充實地學斷面地球化學研究及開展造山帶系統綜合地球化學研究的經驗,使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研究跨入國際的先進行列,部分成果處於領先地位。所編制的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圖,與秦嶺造山帶大地構造圖和秦嶺地球物理斷面圖一起在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展出時,引起國際同行的興趣與好評。
1997年至今,張本仁和他的科研集體正在進行大別造山帶殼幔結構、演化及深部過程的地球化學研究。這個課題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重大項目——「超高壓變質作用與碰撞造山動力學」研究的組成部分。
⑥ 陳有安的主要成就
參與制定了全國「六五」、「七五」能源發展規劃、電力工業技改規劃及全國「七五」、「八五」利用外資計劃的編制工作,參與全國5個經濟特區、14個沿海開放城市、保稅區、保稅倉庫利用外資政策的制定。從金融支持、內外貿企業體制改革及政府公共管理轉型等角度參與了西部大開發。2005年被評為首屆亞洲管理創新十大新聞人物。曾先後在國家能源委員會、國家經濟委員會、國家計劃委員會、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國家開發銀行、甘肅省人民政府、中央匯金公司任職服務。歷任國家開發銀行華東地區信貸局(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安徽、山東、江西)副局長;國家開發銀行蘭州分行(甘肅、青海、寧夏)行長兼黨委書記;甘肅省省長助理、省政府黨組成員兼省貿易經濟合作廳廳長、廳黨組書記;甘肅省省長助理、省政府黨組成員兼省商務廳廳長、廳黨組書記、省農信社理事長、黨委書記。甘肅省第十屆、第十一屆人代會代表,中共甘肅省第十屆黨代會代表,中共甘肅省委第十一屆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主要著作及編著有《今後10年的世界經濟及貨幣、資本市場》、《項目融資與風險管理》、《日本電力工業的發展》、《銀行內部信用評級與信用風險建模研究》、《西部九年—陳有安所思、所說、所做》等。現任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中國銀河金融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⑦ 劉憲亮的科研成果
1.國家七五攻關項目:三峽大型壓力鋼管結構分析方法及伸縮節等技術研究。合同金額8萬元,1990年-1994年。伸縮節研究項目主持人,總項目第三完成者。水利部鑒定,國際先進。94年獲水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大連理工大學科技進步一等獎。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水利部基金共同資助項目:地下埋管抗外壓彈塑性失穩屈曲破壞的機理分析及有限元計算。合同金額8萬元,1991年-1995年。主要完成者,水利部鑒定,國際先進。96年獲水利部科技進步應用成果二等獎,95年獲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3.南水北調工程中線U形薄殼渡槽結構分析及優化設計,共四項系列研究成果。該系列研究成果1996年12月通過水利部鑒定,與會專家認為結構穩定性分析及優化設計填補了國內空白,成果總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總經費30萬元,本人為項目負責人。1997年獲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4.廣東省水利廳科研項目:廣東省東江--深圳供水改造工程渡槽方案優化設計及整體穩定分析。項目經費15萬元。該研究成果2003年3月通過河南省鑒定,與會專家認為:該項研究成果總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5.河南省電力局科研項目:安陽電廠豐安橋貯灰場灰壩動靜力分析。項目經費19.8萬元。該研究成果2003年3月通過河南省鑒定,與會專家認為:該項研究成果總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6.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項目:水工結構計算機智能自動化設計研究。項目經費12.0萬元。
7.河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優化及智能CAD設計。
8.黃河水利委員會科研項目:黃河壩岸工程導流功效、沖刷機理、及新型結構研究。項目經費10萬元。
9.水利部科技重點項目: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後評價。項目經費23.0萬元。
10,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科研項目:子牙新河口納潮沖淤水流泥沙數學模型。項目經費6.0萬元。
11.國家電力公司北京勘測設計研究院:西龍池抽水蓄能電站招標階段高壓岔管三維有限元分析計算。項目經費10萬元。
⑧ 許祥源的成就
長期從事原子物理和核物理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在原子高激發態譜學、激光共振電離譜學、原子碰撞物理、中子極化核反應以及 π 核反應機制方面作過專門研究,發表論文 90 多篇。在原子高激發態、尤其是復雜原子雙電子高激發態研究領域的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承擔國家基礎研究重大項目 ( 攀登 A) 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多項,獲國家「七五」 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等。
⑨ 朱勤文的代表性成果有:
1、火山岩岩石學及其與大地構造關系、礦產關系研究方向
(1) 「三江特提斯火山作用與成礦」( 地礦部「七五」科技攻關項目成果)1993年12月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本人為第四獲獎人。
(2)李興振、劉文均、王義昭、朱勤文等. 西南三江地區特提斯構造演化與成礦(總論).北京: 地質出版社. 1999,
(3)「 『三江』地區中段銅、金區域成礦岩石-地球化學研究」(地礦部科技攻關項目課題成果)2003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本人為第三獲獎人。
(4)朱勤文、王方正、路鳳香等. 湘南中新生代玄武岩成因研究及構造環境分析. 地球科學,1997,22(6):584-588
(5)朱勤文、葉德隆、葉松. 中條山北段元古宙岩漿活動與陸殼生長機制. 地質論評,1997,43(3):257-263
(6)朱勤文、路鳳香、謝意紅等. 大陸邊緣擴張型活動帶火山岩組合——松遼盆地周邊中生代火山岩研究. 岩石學報,1997,13(4):551-562
(7)朱勤文、張雙全、譚勁. 確定南瀾滄江結合帶的火山岩地球化學證據. 岩石礦物學雜志,1998,17(4):296-307
2、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與高校黨建理論與實踐研究方向
(1)負責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一般項目:「高校行政管理機構與管理創新研究」(2007-2008年)。朱勤文、陶繼東、龔育、王莉、丁為等。
(2)負責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項目:「當代大學生入黨問題及對策研究」(2008—2009年)。朱勤文、陶繼東、黃小衡等。
(3)郝翔主編、丁振國、朱勤文、傅安州副主編.《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來自基層的黨建調研報告》.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6年。
(4)朱勤文.上下聯動,創造性地做好新時期高校統戰工作.《新世紀新階段高校統戰工作理論創新--第九屆全國高校統戰工作研討會優秀論文集》.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p296-298
(5)朱勤文. 依法管理、精細管理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關鍵.《第二屆大學女校長國際論壇論文集》.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P473-479
(6)朱勤文、陶繼東、黃小衡. 高校建立健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長效機制的思考.《思考與創新—湖北高校先進性教育活動理論研究與制度建設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417-423頁
(7)朱勤文、李鵬翔. 弘揚艱苦奮斗校風,培養合格創新人才.中國高教研究,2008年第1期,p86-87
(8)朱勤文、王小趁. 高校大型儀器設備管理的誤區與對策.中國高等教育,2008年第12期,P36-37
(9)朱勤文、李素礦。試析完善校務公開在建設和諧校園中的效用.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年第12期P44-45
(10)「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創建一流的岩石學課程」. 1993年9月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本人為第五獲獎人。
3、古玉器寶石學和地質學研究方向
(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凌家灘——田野考古發掘報告之一》.文物出報社,2006年。本人參編第七章,玉器的研究;本人負責的《安徽凌家灘出土部分古玉器玉質成分研究報告》《安徽凌家灘出土古玉器玉材來源考察初步結果》作為本報告的附錄出版。
(2)2007年8月完成曾侯乙墓部分出土古玉器特徵及玉質研究項目報告(朱勤文、楊若晨 韓壯麗 蔡路武 等;湖北省高校社科「十五」項目、「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定量預測及勘查評價開放研究實驗室研究基金資助項目」、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助)。
(3)朱勤文. 張敬國. 凌家灘出土古玉器軟玉的化學成分特徵.寶石和寶石學雜志,2002,4(2):18-21
(4)朱勤文、張敬國、吳沫. 凌家灘出土雞骨白古玉器玉質研究. 岩石礦物學雜志,2002,21(S1):129-133
(5)朱勤文、廖任慶、張敬國. 安徽凌家灘出土古玉器玉材來源研究。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四輯。嶽麓書社, 2007年12月,P158-165
4、教學工作
(1)曾經給本科生主講6門課:岩漿岩岩石學、費氏台、岩類學、晶體光學、岩漿岩專題、岩石學。
(2)目前,主講3門本科生課:中國古玉器與玉文化、玉石與玉器鑒賞、中國玉器概論。
(3)招收高等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
(4)招收寶石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