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IPv6代表什麼
IPv6是英文「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互聯網協議第6版)的縮寫,是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設計的用於替代IPv4的下一代IP協議,其地址數量號稱可以為全世界的每一粒沙子編上一個地址[1]。
由於IPv4最大的問題在於網路地址資源有限,嚴重製約了互聯網的應用和發展。IPv6的使用,不僅能解決網路地址資源數量的問題,而且也解決了多種接入設備連入互聯網的障礙[1]。
互聯網數字分配機構(IANA)在2016年已向國際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提出建議,要求新制定的國際互聯網標准只支持IPv6,不再兼容IPv4。[2]
㈡ IPV6的歷史 快!!!
目前我們使用的第二代互聯網IPv4技術,核心技術屬於美國。它的最大問題是網路地址資源有限,從理論上講,編址1600萬個網路、40億台主機。但採用A、B、C三類編址方式後,可用的網路地址和主機地址的數目大打折扣,以至目前的IP地址已於2011年2月3日分配完畢。其中北美佔有3/4,約30億個,而人口最多的亞洲只有不到4億個,中國截止2010年6月IPv4地址數量達到2.5億,落後於4.2億網民的需求。地址不足,嚴重地制約了中國及其他國家互聯網的應用和發展。一方面是地址資源數量的限制,另一方面是隨著電子技術及網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路將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可能身邊的每一樣東西都需要連入全球網際網路。在這樣的環境下,IPv6應運而生。單從數量級上來說,IPv6所擁有的地址容量是IPv4的約8×10^28倍,達到2^128(算上全零的)個。這不但解決了網路地址資源數量的問題,同時也為除電腦外的設備連入互聯網在數量限制上掃清了障礙。
㈢ 我國IPv6技術的研究
我國有關IPv6體系標準的研究情況
目前,在國際上IETF是IPv6標準的主要推動者,已經制定出了多個關於IPv6技術、協議的RFC。相比而言,我國的IPv6技術標準的制定起步較晚。我國從2001年開始了IPv6標準的制定,在制定過程中,主要是從國內的實際情況出發,圍繞著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IPv6協議類標准
該方面IETF已經制定了相當數量的協議類標准。因此,我國在制定IPv6協議標准時遵循了以下的原則:以國際標准為基礎,與國內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制定國家或行業標准。國內的IPv6協議標准可以是對應某個IETF標准來制定,也可以是幾個IETF標準的綜合。具體內容包括IPv6基本協議、地址結構協議、鄰居發現協議、路由協議、安全協議等幾個方面。
目前已經完成的規范包括:IPv6基本協議――IPv6協議,IPv6鄰居發現協議――基於IPv6的鄰居發現,IPv6地址結構協議――IPv6無狀態地址自動配置,IPv6路由協議――支持IPv6的邊界網關協議(BGP4),支持IPv6的路由協議技術要求――開放最短路徑優先協議(OSPF),IPv6路由協議測試方法――支持IPv6的邊界網關協議(BGP4),IPv6路由協議測試方法――支持IPv6的開放最短路徑優先協議(OSPF),IPv6路由協議――支持IPv6的中間系統到中間系統路由交換協議(IS-IS)。目前正在進行制定的標准包括:IPv6路由協議測試方法――支持IPv6的中間系統到中間系統路由交換協議(IS-IS),IPv6組播及泛播技術要求,IPv6技術要求-路徑MTU發現協議,IPv6技術要求-反向鄰居發現協議,IPv6技術要求-路由器重編號協議等。
2.IPv6網路的體系結構
這類的標準是國內標准化的重點之一,在網路體系結構方面的標準的內容主要包括:雙棧演進機制、雙棧路由器技術、雙棧主機技術、IPv6隧道技術、網路地址翻譯一協議翻譯(NAT-PT)、IPv6DNS、IPv6演進中的路由、IPv6主機和路由器的演進機制等。對於國內的標准化工作,將從IPv6商用網的網路體系結構著手來做,結合國際標准,根據國內對IPv6商用網的實際需求,制定相應的中國標准。在這方面將會有相當數量的創新內容。
目前已經完成的規范包括:IPv6網路技術要求-地址、過渡及服務質量。正在進行制定的標准包括:面向NAT用戶的IPv6隧道技術要求,基於IPv6網路的IPv4網路互聯,IPv4-IPv6過渡中互連互通的技術要求,IPv6VPN技術要求,支持IPv6的多協議標記交換(MPLS)組網技術要求。
3.網路的評估標准和測試方法
IPv6網將是下一代互聯網(NGI)的核心,它不但是下一代Internet的主體網路(NGI),也是下一代電信網的主要承載網路,因而對網路的評估和測試將極為重要。傳統的IPv4網路在設計之初只是為了數據傳輸應用,而現有的IP網路則還要承擔起流媒體信息傳輸的重任。要完成這一目標,就需要在本質上探索和研究新的網路體系結構。在新建IPv6網路的過程中,可以參考吸收IPv4網路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在網路建設初期就應重點考慮網路的可管理性、可維護性、網路提供的端到端服務質量(QoS)和承載多業務能力,也應關心網路的生存能力和信息傳送的公平性。因而,IP網路與IPv4網路相比,評估和測試要復雜和困難得多,這方面的工作目前已有的成果不多,國際上對該領域的研究也是剛剛起步,國內標准化工作可以以此為契機,加快與國際標準的接軌。
目前正在進行制定的標准包括:IPv6QoS技術要求。
4.網路設備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
IPv6網路設備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純IPv6網的網路設備:路由器、主機、認證與計費設備、網路安全設備和基本的應用系統設備等;另一類是與IPv4/IPv6網路的演進有關的設備:它們包括雙棧路由器、雙棧主機、IPv4/IPv6的DNS、網路地址轉換器(NAT)、雙棧網路安全設備等。特別指出的是:IPv6網將是下一代網路(NGN)的核心及下一代電信網的主要承載網路,考慮到這一重要的因素,IPv6網路設備將與IPv4網路設備有很大的區別,而不是簡單的將IPv4網路設備規范搬過來就行的,不但有大量工作要做而且將會有大量的獲取基礎知識產權的機會。國內IP標准研究組將投入相當大的力量,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目前已經完成的標准包括:IPv6網路設備技術要求――支持IPv6的核心路由器,IPv6網路設備技術要求――邊緣路由器,IPv6網路設備測試方法――支持IPv6的核心路由器,IPv6網路設備測試方法――支持IPv6的邊緣路由器,具有IPv6路由功能的乙太網交換機技術要求。目前正在進行制定的標准包括:具有IPv6路由功能的乙太網交換機測試方法,支持IPv6的寬頻網路接入伺服器技術要求等。
5.移動通信類標准
IPv6在移動IP方面是有特色的,特別是處理實時業務上,IPv6的移動IP技術有著IPv4不可取代的優勢,在第三代移動通信中,已經提出全IP解決方案,隨著3G全IP解決方案的提出,IPv6已成為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網的共用基本協議。MobileIPv6使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網融合,可以提供無處不在和「永遠在線」的連接,第三代移動通信網路將可能最早全面應用IPv6,有關的國際標准也正在迅速形成。3GPP與IETF合作制定與IPv6相關的移動通信標准。中國作為3GPP的主要參加方之一,理應有中國提出的IPv6相關的移動通信標准。
目前正在制定標准包括:IPv6技術要求――支持計算機移動部分(MobileIPv6),移動IPv6快速切換技術要求等。
6.IPv6業務和應用的標准
要支持IPv6網的商業化運作,業務和應用的開發是極為重要的工作;為了順利完成IPv4到IPv6網的平穩演進,需十分重視原有IPv4已成熟的業務和在IPv6環境中的應用;目前與第三代通信網路有關的IPv6國際標准主要在IP多媒體領域。從標准研究的進程上看,國內這類標準的制定滯後於IPv6協議、設備方面的標准進程,但是隨著國家CNGI項目的進行,IPv6業務和應用的標準的制定工作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這也是我國IPv6標准制定工作的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在此領域取得的成果將會直接促進在我國IPv6網路的商業化進程。
㈣ IPv6比IPv4的進步
http://ke..com/view/5228.html?wtp=tt
與IPV4相比,IPV6具有以下幾個優勢:
一,IPv6具有更大的地址空間。IPv4中規定IP地址長度為32,即有2^32-1(符號^表示升冪,下同)個地址;而IPv6中IP地址的長度為128,即有2^128-1個地址。
二,IPv6使用更小的路由表。IPv6的地址分配一開始就遵循聚類(Aggregation)的原則,這使得路由器能在路由表中用一條記錄(Entry)表示一片子網,大大減小了路由器中路由表的長度,提高了路由器轉發數據包的速度。
三,IPv6增加了增強的組播(Multicast)支持以及對流的支持(Flow Control),這使得網路上的多媒體應用有了長足發展的機會,為服務質量(QoS,Quality of Service)控制提供了良好的網路平台。
四,IPv6加入了對自動配置(Auto Configuration)的支持。這是對DHCP協議的改進和擴展,使得網路(尤其是區域網)的管理更加方便和快捷。
五,IPv6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使用IPv6網路中用戶可以對網路層的數據進行加密並對IP報文進行校驗,極大的增強了網路的安全性。[4]
㈤ IPV6是什麼 IPv6定址
1、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縮寫,譯為「互聯網協議」,用於替代IP協議(IPV4)的下一代IP協議。
2、IPv6的使用,不僅能解決網路地址資源數量的問題,而且也解決了多種接入設備連入互聯網的障礙。
㈥ IPv6在烏鎮何以成為熱點
令人振奮的音樂聲中,黑色屏幕里出現了巨大的虛擬互聯網架構圖,這是世界互聯網大會領先科技成果的發布現場,下一代互聯網關鍵技術名列其中,進行推介時引發會場陣陣掌聲:以清華大學為代表的我國高校網路技術創新群體,在純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主幹網、真實源地址驗證上,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說,我們IPv6的發展不是關起門來,而是要密切跟蹤全球下一代互聯網的研究、實驗、技術、產業應用情況,做到發展共同推進、安全共同維護、治理共同參與、成果共同分享。「中國要在發展下一代互聯網上做出我們應有的國際貢獻。」他說。
㈦ IPv6的發展現狀
從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網際網路的規律和網路的傳輸速率來看,IPV4都已經不適用了。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IPV4的32比特的IP地址空間已經無法滿足迅速膨脹的網際網路規模。為此,IETF在1992年6月就提出要制訂下一代的Ipng。由於此前推出的IPV5未獲廣泛認同和應用,因此Ipng最後正式定名為IPV6。
發展IPv6標準的國際組織中,IPv6協議由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開發的,ITU是考慮IPv6協議在電信網路的應用,3GPP組織主要負責IPv6在3G核心網以及3G終端的應用。IPv6協議的過程由IETF的組織內完成。
㈧ ipv6技術研究論文
1引言
隨著對IPv4向IPv6過渡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業界對於過渡問題的認識也不斷深入,IETF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經歷了遷移(Migration)、過渡(Transition)、集成(Integration)、互操作(Interoperation)長期共存(Co-existence)階段。從長遠來看,IPv4和IPv6技術在網路中將長期共存(Co-existence)。未來的IP網路將是IPv4網路與IPv6網路的集成(Integration)網路。
2綜合組網的基本原則
在討論具體IPv4/v6綜合組網技術時,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綜合組網時所應依據的具體原則,這些原則實際上是IPv4/v6綜合組網的基本需求,也是討論和分析IPv4/v6綜合組網技術時的重要依據和基礎。IPv4/v6綜合組網時所需要依據的原則可以分為必需滿足的原則和參考原則兩種。
2.1必需原則
(1)最大限度地保護既有投資(終端用戶,ISP,ICP,電信運營商)
在進行IPv4/v6綜合組網方案的研究時,需要考慮到現有的各個網路運營實體的既有投資,這包括設備投資、市場投資、技術儲備、人才儲備等多個方面。只有很好地保護既有投資的組網技術和其相應的方案才能具有較好的實用性。
(2)保證IPv4和IPv6主機之間的互通
網路中的IPv4主機和IPv6主機必須能夠互通,包括路由可達和IP包可達。只有在兩者互通的基礎上才能談應用層面的互通。
(3)保證現有IPv4應用在綜合組網環境中的正常應用
現有IPv4網路中的應用已經支持了大量的用戶,IPv6技術在網路中的引入不能對現有的業務造成影響,這種影響包括業務性能的影響、網路可靠性的影響以及網路安全性的影響等多方面。
(4)避免設備之間的依賴性,設備的更新須具有獨立性
IPv4/v6綜合組網技術要求避免設備升級時設備之間的依賴和耦合,網路中的各個部分可以單獨選擇可用的組網技術,這些技術的選擇不能制約其他網路部分組網技術的選擇和設備的更新。
(5)綜合組網過程對於網路管理者和終端用戶來講要易於理解和實現
綜合組網過程簡單並易於實現是組網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過為復雜的組網過程不但增加網路故障發生的機率,而且也影響用戶的跟進速度。
(6)提高組網靈活性,支持網路漸進升級,用戶擁有選擇何時過渡和如何過渡的權利
(7)綜合組網以後網路的服務質量不應該有明顯的降低
由於IPv6路由器的性能比同級別的IPv4路由器的性能有所下降,雙棧路由器的性能也不是很高,因此IPv4/v6綜合組網以後,網路的整體性能可能下降,但是這種下降不會對現有業務的服務質量造成明顯的影響。
(8)綜合組網以後網路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不能削弱
(9)綜合組網過程中應該考慮如何充分發揮IPv6的技術優勢
IPv6技術的提出主要是為了解決IP地址空間不足的問題,但也增加了一些其他功能,比如網路安全性支持能力等。在綜合組網技術研究中應該考慮如何使這些技術優勢得以發揮。
(10)在設計綜合組網方案時,一方面要考慮到IPv4/v6長期共存,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將來網路全部採用IPv6的可能。因此,在技術研究時要注意所選技術能夠支持網路的平滑過渡,不會形成將來網路過渡的新障礙。
2.2參考原則
(1)在IPv4業務和IPv6業務互不影響的前提下,支持IPv4業務與IPv6業務的互通
在綜合組網初期要實現IPv4網元與IPv6網元的互聯,可以分別支持IPv4業務和IPv6業務,這些業務可以單獨運營,互相不互通,在綜合組網的後期要實現IPv4業務與IPv6業務的業務層面的互通。
(2)應著重考慮從邊緣到骨乾的逐步演進策略(同時關注從骨幹到邊緣的策略)
網路演進的策略(從邊緣到骨幹還是從骨幹到邊緣)一直是IPv4/v6綜合組網技術研究中有較多爭論的問題。一般認為,IPv6技術在網路中的引入主要是為解決IP地址空間不足的問題,而大量消耗IP地址的是網路的邊緣,因為網路的終端、接入設備、匯集設備數量遠遠多於城域核心網路或骨幹網路的網元數目,因此在網路邊緣採用IPv6技術可以有效地解決IP地址空間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骨幹網路和城域核心網路的設計原則是簡單、高效,而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講,IPv6路由器的路由轉發性能低於IPv4路由器的性能,因此在城域核心網和骨幹網應該採用IPv4協議,目前還沒有對這部分網路進行IPv6協議升級的迫切需求。保證核心網和骨幹網的長期相對穩定有利於網路的持續穩定發展,因此從邊緣到骨乾的網路逐步演進策略得到了大多數研究人員的認同。
(3)綜合組網後網路管理功能應該較原有網路有所加強
在電信網路中引入IP技術以後,網路的管理模式和運營模式都不能再按照互聯網的相關模式進行,這一點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的支持。原有IPv4網路所存在的技術、管理方面的問題已經逐步暴露出來,在IPv4/v6綜合組網技術的研究中,要同時考慮這兩方面的內容,提高網路的可管理性和可維護性。
(4)應考慮綜合組網對用戶認證和計費方式的影響
IP網路的計費和認證問題一直是一個重點研究的熱點,這個問題在電信網路中尤為突出,目前在IPv4網路中的計費認證問題已經有了一些解決辦法,並且這些辦法在實際網路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應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IPv6技術在網路中的引入使得問題變得更為復雜,有時會出現重復計費和認證的現象。
(5)應考慮對IPv4地址資源的使用效率
在進行IPv4/v6綜合組網時,不同的綜合組網技術對於IPv4地址的需求也不相同,有些組網技術依然需要大量的IPv4地址,因此IPv4地址的需求量也是綜合組網技術研究中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6)應考慮為終端用戶所能帶來的好處(業務、興趣點等)
在IPv4網路中引入IPv6技術,可以解決運營商的IP地址空間不足的問題。但是,網路的這種升級究竟能為終端用戶帶來什麼好處,或者說,終端用戶有什麼理由要支持這種升級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網路升級以後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或者可以增加新的業務種類,並形成新的業務興趣點是刺激終端用戶積極跟進的重要因素。網路升級以後,只有用戶的增加、用戶對網路滿意度的提高、業務收入的增長才能夠真正推動運營商對網路升級改造的進程。
(7)各電信運營商應該有明確的網路過渡計劃
網路的升級是一個牽涉到網路各個層面的重要問題,因此運營商應該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和具體的實施計劃,這種規劃和計劃應該和企業的技術路線和網路發展方向相一致,避免網路升級過渡的盲目性以及由此帶來的諸多混亂。
(8)綜合組網時應統籌考慮到對現有IPv4網路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改進(NAT,地址規劃等)
在IPv4/v6綜合組網技術研究時要充分分析和研究現有IPv4網路中所存在的問題,以期在綜合組網方案中能夠解決或者避免這些問題。
(9)網路的各個部分之間的技術選擇應該具有獨立性,如城域核心網、接入網、駐地網應該可以選擇不同的技術。
3現有綜合組網技術
3.1雙棧策略
雙棧策略是指在網元中同時具有IPv4和IPv6兩個協議棧,它既可以接收、處理、收發IPv4的分組,也可以接收、處理、收發IPv6的分組。對於主機(終端)來講,「雙棧」是指其可以根據需要來對業務產生的數據進行IPv4封裝或者IPv6封裝。對於路由器來講,「雙棧」是指在一個路由器設備中維護IPv6和IPv4兩套路由協議棧,使得路由器既能與IPv4主機也能與IPv6主機通信,分別支持獨立的IPv6和IPv4路由協議,IPv4和IPv6路由信息按照各自的路由協議進行計算,維護不同的路由表。IPv6數據報按照IPv6路由協議得到的路由表轉發,IPv4數據報按照IPv4路由協議得到的路由表轉發。
3.2隧道策略
隧道策略是IPv4/v6綜合組網技術中經常使用到的一種機制。所謂「隧道」,簡單地講就是利用一種協議來傳輸另一種協議的數據技術。隧道包括隧道入口和隧道出口(隧道終點),這些隧道端點通常都是雙棧節點。在隧道入口以一種協議的形式來對另外一種協議數據進行封裝,並發送。在隧道出口對接受到的協議數據解封裝,並做相應的處理。在隧道的入口通常要維護一些與隧道相關的信息,如記錄隧道MTU等參數。在隧道的出口通常出於安全性的考慮要對封裝的數據進行過濾,以防止來自外部的惡意攻擊。
隧道的配置方法分為手工配置隧道和自動隧道,而自動配置隧道又可以分為兼容地址自動隧道,6to4隧道,6over4,ISATAP,MPLS隧道,GRE隧道等,這些隧道的實現原理和技術細節都不相同,相應的其應用場景也就不同。
典型的隧道技術主要包括:
(1)配置隧道
手工配置隧道主要應用在個別IPv6主機或網路需要通過IPv4網路進行通信的場合,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實現相對簡單,缺點是擴展性較差,表現在當需要通信的IPv6主機或網路比較多時,隧道配置和維護的工作量較大。
(2)6to4隧道
6to4隧道是自動隧道的一種,也是IETF較為重視、並得到深入研究、有廣闊應用前景的一種網路過渡機制。6to4隧道的主要應用環境是,它可以使連接到純IPv4網路上的孤立的IPv6子網或IPv6站點與其它同類站點在尚未獲得純IPv6連接時彼此間進行通信。
(3)兼容地址自動隧道
兼容地址自動隧道是自動隧道的一種,在IETF的RFC中進行規定,但是目前已經不推薦使用這種隧道方式。
(4)6over4
6over4機制通常只能應用在網路邊緣,例如企業網和接入網。6over4能夠將沒有直接與IPv6路由器相連的孤立的IPv6主機通過IPv4組播域作為它們的虛擬鏈路層形成IPv6的互聯。通過這種機制,IPv6可以獨立於底層的鏈路,可以跨越支持組播的IPv4子網。6over4機制由於要求在IPv4網路中支持組播功能,而目前大多數網路均沒有布置組播功能,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很少被利用。
(5)隧道代理
隧道代理通常應用於獨立的小型的IPv6站點,特別是獨立的分布在IPv4互聯網中的IPv6主機需要連接到已有的IPv6網的情況。隧道代理(TB)提供一種簡化配置隧道的方法,可以減少繁重的隧道配置工作。隧道代理的思想就是通過提供專用的伺服器作為隧道代理,自動地管理用戶發出的隧道請求。用戶通過TunnelBroker能夠方便和IPv6網路建立隧道連接,從而訪問外部可用的IPv6資源。隧道代理這種過渡機制對於在IPv6的早期為吸引更多的IPv6使用者能方便快捷地實現IPv6連接有很大的益處,同時也為早期的IPv6提供商提供了一種非常簡捷的接入方式。
(6)ISATAP
ISATAP機制(theIntra-siteAutomaticTunnel Addressing Protocol,站內自動隧道定址協議)在IETF的RFC中進行定義,通常應用在網路邊緣,如企業網或接入網。ISATAP可以和6to4技術聯合使用,可以使IPv4站點內的雙棧節點通過自動隧道接入到IPv6路由器,允許與IPv6路由器不共享同一物理鏈路的雙棧節點通過IPv4自動隧道將數據包送達IPv6下一跳。
(7)MPLS隧道
MPLS隧道主要應用於骨幹網和城域核心網。MPLS隧道實現IPv6島嶼互聯的方式,尤其適合於已經開展了BGP/MPLSVPN業務的運營商。這種過渡方式可以使運營商暫時不必將現有核心網路升級為IPv6網路就可以實現對外提供IPv6業務。
IPv6站點必須通過CE連接到一個或多個運行MP-BGP的雙棧PE上,這些PE之間通過MP-BGP來交換IPv6的路由可達信息,通過隧道來傳送IPv6數據包。
(8)二層隧道
為了連接分散的IPv6網路,一種可能的方法是利用二層技術(如ATM,PPP,L2TP等)把這些IPv6網路連接在一起。這種方式的優點是概念清晰、易於理解。缺點是實現較為困難,擴展性較差,當需要互聯的IPv6網路較多時,不宜採用這種方式。
3.3翻譯策略
在網路的過渡時期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主機或終端都升級支持雙棧,在網路中必然存在純IPv4主機和純IPv6主機之間進行通信的需求,由於協議棧的不同很自然地需要對這些協議進行翻譯轉換。對於協議的翻譯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是IPv4與IPv6協議層的翻譯,另一個方面是IPv4應用與IPv6應用之間的翻譯。翻譯策略可以對應多種實現技術,其中NAT-PT和TRT主要應用於網路匯聚層,而BIA,BIS則主要是針對主機終端而提出的。
(1)NAT-PT
NAT-PT網關能夠實現IPv4和IPv6協議棧的互相轉換,包括網路層協議、傳輸層協議以及一些應用層協議之間的互相轉換,原有的各種協議可以不加改動就能與新的協議互通,但該技術在應用上有一些限制:
●在拓撲結構上要求一次會話中雙向數據包的轉換都在同一個路由器上完成,因此地址/協議轉換方法較適用於只有一個路由器出口的網路;
●一些協議欄位在轉換時不能完全保持原有的含義。
(2)TRT
傳輸中繼轉換器簡稱「TRT」(TransportRelayTranslator)適用於純IPv6網路與純IPv4網路通信的環境。TRT系統位於純IPv6主機和純IPv4主機之間,可以實現(TCP,UDP)/IPv6與(TCP,UDP)/IPv4的數據的對譯。傳輸中繼可以分為TCP中繼和UDP中繼兩類。
TRT與NAT-PT的最大區別是,TRT做為中繼,在TCP/UDP層面以代理的身份來溝通雙方,例如TCP中繼分別與TCP通信的雙方建立TCP連接,雙方的所有TCP通信均由TCP中繼來中轉,而NAT-PT則只起翻譯作用,並不代理通信。
(3)BIS
BIS技術是在雙棧主機中添加若干個模塊(翻譯器、擴展域名解析器、地址映射器),用於監測TCP/IP模塊與網卡驅動程序之間的數據流,並進行相應IPv4與IPv6數據包之間的相互翻譯。當與其他IPv6主機進行通信時,在這台主機內部給對應IPv6主機分配一些IPv4地址,這些地址只在這台主機內部使用。而且,這種分配過程是通過DNS協議自動來完成的。主機可以使用現有的IPv4應用和其他IPv6主機進行通信,使其成為能夠既支持IPv4應用又同時支持IPv6應用的雙棧主機,從而擴大了雙棧主機的應用領域。此外,BIS機制還可以和其他的轉換機制共存。
(4)BIA
BIA技術在雙棧主機的SocketAPI模塊與TCP/IP模塊之間加入一個API翻譯器,它能夠在IPv4的SocketAPI函數和IPv6的SocketAPI函數間進行互譯,這種機制簡化了IPv4和IPv6間的轉換,無需進行IP頭的翻譯。
採用BIA的雙棧主機假定在本地節點上同時存在TCP/IPv4和TCP/IPv6兩種協議棧。當雙棧主機上的IPv4應用程序與其他IPv6主機通信時,API翻譯器檢測到IPv4應用程序中的SocketAPI函數,並調用IPv6的SocketAPI函數與IPv6主機通信,反之亦然。
4綜合組網技術的比較分析
在IPv4/v6綜合組網具體技術的選擇時要重點考慮如下幾個重要因素:
(1)擴展性(Scalability)
擴展性一方面是指某種組網技術能否支持網路平滑的升級,擴展性較差的技術雖然會解決目前的問題,但同時也會成為網路升級的障礙。另一方面是指,在網路的各個部分採用的不同技術之間是否存在制約,如某個網路的部分採用了6to4機制,則要求與其通信的其他網路部分也要支持這種機制(採用6to4路由器或6to4中繼器)。
(2)安全性(Security)
安全性包括多個方面:首先,組網技術是否會破壞原網路的安全性。其次,組網技術本身是否存在安全漏洞或隱患。
(3)性能(Performance)
組網技術的性能包括其對原有網路的網路性能的影響、其自身的網路性能如何兩方面。
(4)主機需求(RequirementsofHosts)
主要需求包括協議棧、IPv4地址(全局還是臨時、如何獲得和管理)需求、IPv6地址(地址類型、分配策略等)需求等。
(5)路由器需求(RequirementsofRouters)
(6)IPv4地址需求(IPv4AddressRequirement)
當在網路中按照某個組網技術組網時,其對IPv4地址的需求量如何,需要全局地址還是臨時地址,地址如何管理等。
(7)IPv6地址需求(IPv4AddressRequirement)
(8)易用性(EaseofUse)
組網技術的復雜性直接制約了其應用的范圍,一個復雜的、不易理解的組網技術對網路的採用會帶來諸多問題(維護與管理、實施成本等)。
(9)易管理性(EaseofManagement)
(10)應用場景與應用階段(ApplicationScenariosandPhase)
每種網路遷移策略及其相應的組網技術均有其各自的優點和缺點,有著各自的適用環境,這些特性直接影響了在綜合組網中組網技術的選擇。
(11)其他因素(OtherFactors)
IPv6技術增加了一些和網路安全、QoS保證等方面的支持能力,但是在一些綜合組網環境中,這些附加的特性可能不能得以體現。
5結束語
本文對IPv4/v6綜合組網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涉及的主要策略和相應技術進行了分析,對於了解IPv4/6綜合組網技術、設計IPv4/6綜合組網方案有一定的幫助
㈨ IPv6是什麼
IPv6,這個對老百姓來說顯得還很陌生的詞,卻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成了「熱詞」。從領先科技成果發布上的重點推介,到「互聯網之光」博覽會里略帶科幻感的展示、與會嘉賓的熱烈討論,再到會外大國間技術布局,都預示著下一代互聯網將要發生的「大爆炸」。
吳建平說,《行動計劃》雖然是IPv6下一代互聯網的部署計劃,但必將對中國未來互聯網基礎設施的進步、應用水平的提高、網路安全的保障產生巨大影響,使我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與應用邁上新台階,成為下一代互聯網的新引擎,為中國未來的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乃至國家安全奠定重要的基礎。
㈩ IPv6如何引發互聯網"大爆炸"
IPv6是什麼?為什麼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引起廣泛關注?IPv6跟普通百姓又有什麼關系……
IPv6,這個對老百姓來說顯得還很陌生的詞,卻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成了「熱詞」。從領先科技成果發布上的重點推介,到「互聯網之光」博覽會里略帶科幻感的展示、與會嘉賓的熱烈討論,再到會外大國間技術布局,都預示著下一代互聯網將要發生的「大爆炸」。
截至2016年10月底,亞太、歐洲、拉美、北美等地區IPv4地址池已完全用完。而根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的最新數據,我國7.51億互聯網用戶僅有3.38億IPv4地址,人均0.45個IP地址,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IPv6的推進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建平說,IPv6不僅能夠解決IPv4地址不足的問題,而且也有可能解決多種接入設備連入互聯網的障礙,為萬物互聯時代奠定了網路基礎。
我國已經部署全面推進IPv6。日前,中辦、國辦印發《推進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規模部署行動計劃》,提出用5年到10年時間,形成下一代互聯網自主技術體系和產業生態,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IPv6商業應用網路,實現下一代互聯網在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應用,成為全球下一代互聯網發展的重要主導力量。
吳建平說,《行動計劃》雖然是IPv6下一代互聯網的部署計劃,但必將對中國未來互聯網基礎設施的進步、應用水平的提高、網路安全的保障產生巨大影響,使我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與應用邁上新台階,成為下一代互聯網的新引擎,為中國未來的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乃至國家安全奠定重要的基礎。
是一個新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