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數學家丘成桐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愛多士工作19小時,請問如何保持精力努力學習呢
專注,熱愛,.心無雜念,.靜下心來,緊盯目標,相信自己。
㈡ 丘成桐和高斯相對比,誰在數學界的貢獻最大
丘成桐和高斯相對比,誰在數學界的貢獻最大?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著精深的智慧,遠大的抱負,無比堅強的毅力。他們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為後世的人們作出了表率,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們的名字為後世所知,人們永遠記著他們。這,就是名人。今天帶大家一起了解兩位名人數學成果帶給我們的超級震撼。
數學界的超級明星,歐拉大神,在數學領域內,18世紀可正確地稱為他的世紀。等級:大神;類型:統治時代;風格: 世界第一流的數學應用技巧大師;留給後世數學家就業崗位: 推廣哥德巴赫猜想。
丘成桐和高斯相對比,誰在數學界的貢獻最大?在數學領域內,18世紀可正確地稱為歐拉世紀。歐拉是18世紀數學界的中心人物。他是繼牛頓(Newton)之後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之一。
㈢ 丘成桐生平有哪些貢獻
丘成桐
1981年,他32歲時,獲得了美國數學會的維布倫(Veblen)獎——這是世界微分幾何界的最高獎項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爾茲(Fields)獎章——這是世界數學界的最高榮譽;1994年,他又榮獲了克勞福(Crawford)獎。
除此之外,他還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加利福尼亞州最優秀的科學家的稱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名譽博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名譽博士……
丘成桐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後全家定居香港。父親曾在香港香讓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崇基學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無憂無慮,成績優異。但在他14歲那年,父親突然辭世,一家人頓時失去經濟來源。盡管丘成桐不得不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卻仍然以優異成績考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
大學期間,他以三年時間修完全部必修課程,還閱讀了大量課外資料。他的突出成績和鑽研精神為當時的美籍教授薩拉夫所賞識,薩拉夫力薦他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幾何的中心,雲集了許多優秀的幾何學家和年輕學者。在這里,丘成桐得到IBM獎學金,並師從著名微分幾何學家陳省身。
數學是奇妙的,也是生澀的。即使是立志在數學領域建功立業的年輕學生,能堅持到最後並出成果的,也是寥若晨星。丘成桐正可謂這樣一顆「晨星」。常常有這樣的情景——偌大的教室中,聽課的學生越來越少,最後竟然只剩下教授一人面對講台下唯一的學生悉心教誨。這唯一的學生,就是丘成桐。到伯克利分校學習一年後,丘成桐便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文中巧妙地解決了當時十分著名的「沃爾夫猜測」。他對這個問題的巧妙解決,使當時的世界數學界意識到一個數學新星的出現。
丘成桐取得博士學位後,在應邀前往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的一年中,他結識了許多年輕的世界一流數學家,完成了兩篇論文。1972年秋,年僅23歲的丘成桐應邀來到紐約大學石溪分校擔任副教授,又完成了幾篇論文。在1973年美國數學會舉行的微分幾何大會上,丘成桐做了三個學術報告,以卓越的能力和傑出的貢獻,向數學界顯示了自己在微分幾何領域的領先水平。這一年是丘成桐數學事業上十分重要的一年,他完成了題為《完備黎曼流形上調和函數》的著名論文,用他自己的話說,這篇文章是他數學生涯的轉折點。實際上,該文奠定了他應用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技巧。
丘成桐最重要、最有影響的工作是對「卡拉比猜想」的證明。他是在1976年底用強有力的偏微分方程估計解決了這一問題的。在解決「卡拉比猜想」的同時,他還證明了負定第一陳類的緊克勒流形上克勒-愛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
1976年,丘成桐被提升為斯坦福大學數學教授。1978年,他應邀在芬蘭舉行的世界數學大會上做題為《微分幾何中偏微分方程作用》的學術報告。這一報告代表了八十年代前後微分幾何的研究方向、方法及其主流。這之後,他又解決了"正質量猜測"等一系列數學領域難題。
丘成桐的研究工作深刻又廣泛,涉及微分幾何的各個方面,成果累累。1989年,美國數學會在洛杉磯舉行微分幾何大會,丘成桐作為世界微分幾何的新一代領導人出任大會主席。
命運是公平的,獎章、榮譽,授予了那個在教室中堅持到最後的人。這,並沒有讓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繼續進行著大量繁雜的研究工作,並不斷取得成就。
堅韌、堅持、鍥而不舍,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當然,也不是每個有著這樣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樣的成就的。數學需要勤奮,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數學家尼倫伯格所說,丘成桐「不僅具備幾何學家的直觀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數學家鄭紹遠先生回憶說,對於許多艱深的數學問題,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雖然仍未解決,他還是沒有輕易放棄思考。
丘成桐對中國的數學事業一直非常關心。從1984年起,他先後招收了十幾名來自中國的博士研究生,要為中國培養微分幾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僅要教給學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領會數學的精闢之處。他的學生田剛,也於1996年獲得了維布倫獎,被公認為世界最傑出的微分幾何學家之一。
㈣ 如何看待丘成桐和田剛的糾紛
多年前和田剛的學生談過這事,說是因為在中國的數學界願景不同,利益不同,看法不同造成的。此外,田剛的碩士導師張恭慶對他有影響,使他不可能支持丘成桐為了發展自己願景的一些做法。
兩個人爭論的事情其實在其次,因為即使有一兩個數學家人品有問題,存在剽竊行為或故意損害他人的名譽,也並不是很大的事情。現在許多人因為陳省身的影響做微分幾何,到美國來之後選導師常常跟隨中國教授。
對於年輕的數學家,應該把學術政治上的爭論放下,選一個自己心儀的導師做數學。在數學上,無論是田剛還是丘成桐都有相當的貢獻,年輕人從他們的工作還是能學到很多(如丘成桐的微分幾何講義)。
丘成桐的介紹:
1981年,他32歲時,獲得了美國數學會的維布倫(Veblen)獎——這是世界微分幾何界的最高獎項之一;
1983年,他被授予菲爾茲(Fields)獎章——這是世界數學界的最高榮譽;1994年,他又榮獲了克勞福(Crawford)獎。
但在他14歲那年,父親突然辭世,一家人頓時失去經濟來源。盡管丘成桐不得不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卻仍然以優異成績考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
數學是奇妙的,也是生澀的。即使是立志在數學領域建功立業的年輕學生,能堅持到最後並出成果的,也是寥若晨星。丘成桐正可謂這樣一顆「晨星」。
常常有這樣的情景——偌大的教室中,聽課的學生越來越少,最後竟然只剩下教授一人面對講台下唯一的學生悉心教誨。
這唯一的學生,就是丘成桐。到伯克利分校學習一年後,丘成桐便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文中巧妙地解決了當時十分著名的「沃爾夫猜測」。
他對這個問題的巧妙解決,使當時的世界數學界意識到一個數學新星的出現。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丘成桐
㈤ 丘成桐對數學有什麼研究
1981年,他32歲時,獲得了美國數學會的維布倫獎——這是世界微分幾何界的最高獎項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爾茲獎章——這是世界數學界的最高榮譽;1994年,他又榮獲了克勞福獎。
除此之外,他還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加利福尼亞州最優秀的科學家的稱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名譽博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名譽博士……
丘成桐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後全家定居香港。父親曾在香港香讓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崇基學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無憂無慮,成績優異。但在他14歲那年,父親突然辭世,一家人頓時失去經濟來源。盡管丘成桐不得不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卻仍然以優異成績考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
大學期間,他以三年時間修完全部必修課程,還閱讀了大量課外資料。他的突出成績和鑽研精神為當時的美籍教授薩拉夫所賞識,薩拉夫力薦他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幾何的中心,雲集了許多優秀的幾何學家和年輕學者。在這里,丘成桐得到IBM獎學金,並師從著名微分幾何學家陳省身。
數學是奇妙的,也是生澀的。即使是立志在數學領域建功立業的年輕學生,能堅持到最後並出成果的,也是寥若晨星。丘成桐正可謂這樣一顆「晨星」。常常有這樣的情景——偌大的教室中,聽課的學生越來越少,最後竟然只剩下教授一人面對講台下唯一的學生悉心教誨。這唯一的學生,就是丘成桐。到伯克利分校學習一年後,丘成桐便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文中巧妙地解決了當時十分著名的「沃爾夫猜測」。他對這個問題的巧妙解決,使當時的世界數學界意識到一個數學新星的出現。
丘成桐取得博士學位後,在應邀前往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的一年中,他結識了許多年輕的世界一流數學家,完成了兩篇論文。1972年秋,年僅23歲的丘成桐應邀來到紐約大學石溪分校擔任副教授,又完成了幾篇論文。在1973年美國數學會舉行的微分幾何大會上,丘成桐做了三個學術報告,以卓越的能力和傑出的貢獻,向數學界顯示了自己在微分幾何領域的領先水平。這一年是丘成桐數學事業上十分重要的一年,他完成了題為《完備黎曼流形上調和函數》的著名論文,用他自己的話說,這篇文章是他數學生涯的轉折點。實際上,該文奠定了他應用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技巧。
丘成桐最重要、最有影響的工作是對「卡拉比猜想」的證明。他是在1976年底用強有力的偏微分方程估計解決了這一問題的。在解決「卡拉比猜想」的同時,他還證明了負定第一陳類的緊克勒流形上克勒-愛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
1976年,丘成桐被提升為斯坦福大學數學教授。1978年,他應邀在芬蘭舉行的世界數學大會上做題為《微分幾何中偏微分方程作用》的學術報告。這一報告代表了八十年代前後微分幾何的研究方向、方法及其主流。這之後,他又解決了"正質量猜測"等一系列數學領域難題。
丘成桐的研究工作深刻又廣泛,涉及微分幾何的各個方面,成果累累。1989年,美國數學會在洛杉磯舉行微分幾何大會,丘成桐作為世界微分幾何的新一代領導人出任大會主席。
命運是公平的,獎章、榮譽,授予了那個在教室中堅持到最後的人。這,並沒有讓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繼續進行著大量繁雜的研究工作,並不斷取得成就。
堅韌、堅持、鍥而不舍,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當然,也不是每個有著這樣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樣的成就的。數學需要勤奮,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數學家尼倫伯格所說,丘成桐「不僅具備幾何學家的直觀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數學家鄭紹遠先生回憶說,對於許多艱深的數學問題,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雖然仍未解決,他還是沒有輕易放棄思考。
丘成桐對中國的數學事業一直非常關心。從1984年起,他先後招收了十幾名來自中國的博士研究生,要為中國培養微分幾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僅要教給學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領會數學的精闢之處。他的學生田剛,也於1996年獲得了維布倫獎,被公認為世界最傑出的微分幾何學家之一。
數學是奇妙的,只有鍥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諦。對於丘成桐這樣的數學家來說,這種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義,也是人生的樂趣。
㈥ 丘成桐是誰吖他對那方面對世界有貢獻哦拜託各位大神
成桐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老家在梅州蕉嶺,在香港長大。父親曾在香港香讓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 崇基學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無憂無慮,成績優異。但在他14歲那年,父親突然辭世,一家人頓時失去經濟來源。盡管丘成桐不得不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卻仍然以優異成績考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 他的父親在他14歲時去世,家境貧寒。他中學的時候逃學一年,曾經成績很差,差一點落榜。19歲的時候來到美國伯克利,「21歲畢業時就註定要改變數學的面貌」。這不是我的話,這是幾年前加州大學 洛杉磯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請過來的時候,系裡討論時一個年紀很大的幾何學家引用陳省身先生說的一句話。他10年之後成為數學界的一代天驕。從他入學伯克利到在世界數學家大會做一小時報告還不到10年。當年他只有28歲,也是在那一年,陳景潤先生被邀請做45分鍾的報告。這期間他證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質量猜想,開創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幾何分析。 1981年,他32歲時,獲得了美國數學會的維布倫(Veblen)獎——這是世界微分幾何界的最高獎項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爾茲(Fields)獎章——這是世界數學界的最高榮譽;1994年,他又榮獲了克勞福(Crawford)獎。 除此之外,他還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加利福尼亞州最優秀的科學家的稱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名譽博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名譽博士…… 大學期間,他以三年時間修完全部必修課程,還閱讀了大量課外資料。他的突出成績和鑽研精神為當時的美籍教授薩拉夫所賞識,薩拉夫力薦他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幾何的中心,雲集了許多優秀的幾何學家和年輕學者。在這里,丘成桐得到IBM獎學金,並師從著名微分幾何學家陳省身。 編輯本段 過程 數學是奇妙的,也是生澀的。即使是立志在數學領域建功立業的年輕學生,能堅持到最後並出成果的,也是寥若晨星。丘成桐正可謂這樣一顆「晨星」。常常有這樣的情景——偌大的教室中,聽課的學生越來越少,最後竟然只剩下教授一人面對講台下唯一的學生悉心教誨。這唯一的學生, 丘成桐就是丘成桐。到伯克利分校學習一年後,丘成桐便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文中巧妙地解決了當時十分著名的「沃爾 夫猜測」。他對這個問題的巧妙解決,使當時的世界數學界意識到一個數學新星的出現。 丘成桐取得博士學位後,在應邀前往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的一年中,他結識了許多年輕的世界一流數學家,完成了兩篇論文。1972年秋,年僅23歲的丘成桐應邀來到紐約大學石溪分校擔任副教授,又完成了幾篇論文。在1973年美國數學會舉行的微分幾何大會上,丘成桐做了三個學術報告,以卓越的能力和傑出的貢獻,向數學界顯示了自己在微分幾何領域的領先水平。這一年是丘成桐數學事業上十分重要的一年,他完成了題為《完備黎曼流形上調和函數》的著名論文,用他自己的話說,這篇文章是他數學生涯的轉折點。實際上,該文奠定了他應用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技巧。 丘成桐最重要、最有影響的工作是對「卡拉比猜想」的證明。他是在1976年底用強有力的偏微分方程估計解決了這一問題的。在解決「卡拉比猜想」的同時,他還證明了負定第一陳類的緊克勒流形上克勒-愛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 1976年,丘成桐被提升為斯坦福大學數學教授。1978年,他應邀在芬蘭舉行的世界數學大會上做題為《微分幾何中偏微分方程作用》的學術報告。這一報告代表了八十年代前後微分幾何的研究方向、方法及其主流。這之後,他又解決了"正質量猜測"等一系列數學領域難題。 丘成桐的研究工作深刻又廣泛,涉及微分幾何的各個方面,成果累累。1989年,美國數學會在洛杉磯舉行微分幾何大會,丘成桐作為世界微分幾何的新一代領導人出任大會主席。 編輯本段 精神 命運是公平的,獎章、榮譽,授予了那個在教室中堅持到最後的人。這,並沒有讓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繼續進行著大量繁雜的研究工作,並不斷取得成就。 堅韌、堅持、鍥而不舍,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當然,也不是每個有著這樣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樣的成就的。數學需要勤奮,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數學家尼倫伯格所說,丘成桐「不僅具備幾何學家的直觀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數學家鄭紹遠先生回憶說,對於許多艱深的數學問題,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雖然仍未解決,他還是沒有輕易放棄思考。 丘成桐對中國的數學事業一直非常關心。從1984年起,他先後招收了十幾名來自中國的博士研究生,要為中國培養微分幾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僅要教給學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領會數學的精闢之處。他的學生田剛,也於1996年獲得了維布倫獎,被公認為世界最傑出的微分幾何學家之一。 數學是奇妙的,只有鍥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諦。對於丘成桐這樣的數學家來說,這種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義,也是人生的樂趣。 丘先生絕對不是一個完人,但絕對是一個偉大的數學家。你可以不喜歡這個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歡他的數學,他證明了許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如果學數學,讀到研究生的話你就會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無疑問是數學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論中應用之廣不可思議,我想當年丘教授自己都沒有想到。 他個性堅強,永不服輸,永不言棄,著述等身,得獎無數。這些也帶給他許許多多的誤解。因為少年得志,20幾歲就功成名就,有人說他目中無人、傲慢至極。當然,有這樣的成就也讓他有傲慢的資本。我把他跟陳省身一比。陳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處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們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他們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當,數學和為人是他衡量你的標准,他看你的話,你數學不好,他不願意跟你多談,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願意搭理你。 先生是微笑不語,什麼人他都可以很平和地相處,但是這微笑中就蘊含著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覺出來。他們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偉大的數學家,他們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數學家。我想這是他們真正可貴的地方。 30年來,丘先生不僅時刻把握著數學與物理跳動的脈搏,引導著世界數學發展的潮流,還一直懷著一顆赤子之心,關心和幫助著中國數學的進步。他培養了眾多的華人數學家。他的學生和博士後在國外各個重要的大學里都有。 編輯本段 尾聲 他在兩岸三地創建了4個數學中心,他創建數學中心的目的就是為培養中國的一代年輕人,他把它作為自己一生事業的重點。我現在看他每天忙著待人接物,其實很多目的是捐款,希望能夠為國家省一些錢,用富商們的捐款來培養中國的年輕人。丘教授的目標就是希望過5年、10年能夠再培養出幾個朱熹平。他創辦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讓無數海內外數學家受益。 我們從仰望他的無名學子,有幸成為他的弟子,又成為他的合作者和朋友,近20年的交往讓我們對他的尊敬和愛戴與日俱增。做學生時我看到波士頓的科學博物館里數學館的牆壁上鐫刻著幾十個當代偉大數學家的名字,其中有3個中國人:華羅庚、陳省身、丘成桐。我想丘教授的名字刻上去的時候才30幾歲。到如今想到幾何,想到物理,想到中國的科學,當今世上任何一個數學或者物理學家都會想到這個名字——丘成桐,一個鐫刻在數學史上的中國人的名字。 正質量猜想。
㈦ 丘成桐:奧數培養不出大數學家.大家怎麼看
1、數學家的故事——蘇步青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裡。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拚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可是,後來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准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2.陳景潤(1933—1996)陳景潤不愛玩公園,不愛逛馬路,就愛學習。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他是個姑娘呢。於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理發店裡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麼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後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他背了一會,忽然想起上午讀外文的時候,有個地方沒看懂。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弄懂,這是陳景潤的脾氣。他看了看手錶,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到圖書館去查一查,再回來理發還來得及,站起來就走了。誰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輪到他理發了。理發員叔叔大聲地叫:「三十八號!誰是三十八號?快來理發!」你想想,陳景潤正在圖書館里看書,他能聽見理發員叔叔喊三十八號嗎?過了好些時間,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把不懂的東西弄懂了,這才高高興興地往理發店走去。可是他路過外文閱覽室,有各式各樣的新書,可好看啦。又跑進去看起書來了,一直看到太陽下山了,他才想起理發的事兒來。他一摸口袋,那張三十八號的小牌子還好好地躺著哩。但是他來到理發店還有啥用呢,這個號碼早已過時了。陳景潤進了圖書館,真好比掉進了蜜糖罐,怎麼也捨不得離開。可不,又有一天,陳景潤吃了早飯,帶上兩個饅頭,一塊鹹菜,到圖書館去了。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找到了一個最安靜的地方,認認真真地看起書來。他一直看到中午,覺得肚子有點餓了,就從口袋裡掏出一隻饅頭來,一面啃著,一面還在看書。「丁零零……」下班的鈴聲響了,管理員大聲地喊:「下班了,請大家離開圖書館!」人家都走了,可是陳景潤根本沒聽見,還是一個勁地在看書吶。管理員以為大家都離開圖書館了,就把圖書館的大門鎖上,回家去了。時間悄悄地過去,天漸漸地黑下來。陳景潤朝窗外一看,心裡說:今天的天氣真怪!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兒天又陰啦。他拉了一下電燈的開關線,又坐下來看書。看著看著,忽然,他站了起來。原來,他看了一天書,開竅了。現在,他要趕回宿捨去,把昨天沒做完的那道題目,繼續做下去。陳景潤把書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圖書館里靜悄俏的,沒有一點兒聲音。哎,管理員上哪兒去了呢?來看書的人怎麼一個也沒了呢?陳景潤看了一下手錶,啊,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鍾了。他推推大門,大門鎖著;他朝門外大聲喊叫:「請開門!請開門!」可是沒有人回答。要是在平時,陳景潤就會走回座位,繼續看書,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趕回宿舍,做那道沒有做完的題目呢!他走到電話機旁邊,給公室打電話。可是沒人來接,只有嘟嘟的聲音。他又撥了幾次號碼,還是沒有人來接。怎麼呢?這時候,他想起了黨委書記,馬上給黨委書記撥了電話。「陳景潤?」黨委書記接到電話,感到很奇怪。他問清楚是怎麼一回事,高興得不得了,笑著說:「陳景潤!陳景潤!你辛苦了,你真是個好同志。」黨委書記馬上派了幾個同志,去找圖書館的管理員。圖書館的大門打開了,陳景潤向管理員說:「對不起!對不起!謝謝,謝謝!」他一邊說一邊跑下樓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他打開燈,馬上做起那道題目來。3.華羅庚出生在一個擺雜貨店的家庭,從小體弱多病,但他憑借自己一股堅強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終於成為一代數學宗師.少年時期的華羅庚就特別愛好數學,但數學成績並不突出.19歲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驚動了當時著名的數學家熊慶來.從此在熊慶來先生的引導下,走上了研究數學的道路.晚年為了國家經濟建設,把純粹數學推廣應用到工農業生產中,為祖國建設事業奮斗終生!華爺爺悉心栽培年輕一代,讓青年數學家茁壯成兒使他們脫穎而出,工作之餘還不忘給青多年朋友寫一些科普讀物.下面就是華羅庚爺爺曾經介紹給同學們的一個有趣的數學游戲:有位老師,想辨別他的3個學生誰更聰明.他採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備好3頂白帽子,2頂黑帽子,讓他們看到,然後,叫他們閉上眼睛,分別給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頂帽子,最後,叫他們睜開眼,看著別人的帽子,說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顏色.3個學生互相看了看,都躊躇了一會,並異口同聲地說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聰明的小讀者,想想看,他們是怎麼知道帽子顏色的呢?「為了解決上面的伺題,我們先考慮「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因為,黑帽只有1頂,我戴了,對方立刻會說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躊躇了一會,可見我戴的是白帽.這樣,「3人2頂黑帽,3頂白帽」的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假設我戴的是黑帽子,則他們2人就變成「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他們可以立刻回答出來,但他們都躊躇了一會,這就說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經過同樣的思考,於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看到這里。同學們可能會拍手稱妙吧.後來,華爺爺還將原來的問題復雜化,「n個人,n-1頂黑帽子,若干(不少於n)頂白帽子」的問題怎樣解決呢?運用同樣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並告誡我們:復雜的問題要善於「退」,足夠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竊.4.祖沖之(算不算?)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祖沖之博覽當時的名家經典,堅持實事求是,他從親自測量計算的大量資料中對比分析,發現過去歷法的嚴重誤差,並勇於改進,在他三十三歲時編製成功了《大明歷》,開辟了歷法史的新紀元.祖沖之還與他的兒子祖暅(也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採用的一條原理是:"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意即,位於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兩個立體,被任一平行於這兩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恆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這一原理,在西文被稱為卡瓦列利原理,但這是在祖氏以後一千多年才由卡氏發現的.為了紀念祖氏父子發現這一原理的重大貢獻,大家也稱這原理為"祖暅原理".5.陳省身1911年10月28日生於浙江嘉興秀水縣,美籍華人,20世紀世界級的幾何學家。少年時代即顯露數學才華,在其數學生涯中,幾經抉擇,努力攀登,終成輝煌。他在整體微分幾何上的卓越貢獻,影響了整個數學的發展,被楊振寧譽為繼歐幾里德、高斯、黎曼、嘉當之後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後主持、創了三大數學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數學家。晚年情系故園,每年回天津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為實現心中的一個夢想:使中國成為21世紀的數學大國。陳省身9歲考入秀州中學預科一年級。這時他已能做相當復雜的數學題,並且讀完了《封神榜》、《說岳全傳》等書。1922年秋,父親到天津法院任職,陳省身全家遷往天津,住在河北三馬路宙緯路。第二年,他進入離家較近的扶輪中學(今天津鐵路一中)。陳省身在班上年紀雖小,卻充分顯露出他在數學方面的才華。陳省身考入南開大學理科那一年還不滿15歲。他是全校聞名的少年才子,大同學遇到問題都要向他請教,他也非常樂於幫助別人。一年級時有國文課,老師出題做作文,陳省身寫得很快,一個題目往往能寫出好幾篇內容不同的文章。同學找他要,他自己留一篇,其餘的都送人。到發作文時他才發現,給別人的那些得的分數反倒比自己那篇要高。他不愛運動,喜歡打橋牌,且牌技極佳。圖書館是陳省身最愛去的地方,常常在書庫里一呆就是好幾個小時。他看書的門類很雜,歷史、文學、自然科學方面的書,他都一一涉獵,無所不讀。入學時,陳省身和他父親都認為物理比較切實,所以打算到二年級分系時選物理系。但由於陳省身不喜歡做實驗,既不能讀化學系,也不能讀物理系,只有一條路——進數學系。數學系主任姜立夫,對陳省身的影響很大。數學系1926級學生只有5名,陳省身和吳大任是全班最優秀的。吳大任是廣東人,畢業於南開中學,被保送到南開大學。他原先進物理系,後來被姜立夫的魅力所吸引,轉到了數學系,和陳省身非常要好,成為終生知己。姜立夫為擁有兩名如此出色的弟子而高興,開了許多門在當時看來是很高深的課,如線性代數、微分幾何、非歐幾何等等。二年級時,姜立夫讓陳省身給自己當助手,任務是幫老師改卷子。起初只改一年級的,後來連二年級的都讓他改,另一位數學教授的卷子也交他改,每月報酬10元。第一次拿到錢時,陳省身不無得意,這是他第一次的勞動報酬啊!考入南開後,陳省身住進八里台校舍。每逢星期日,他從學校回家都要經過海光寺,那裡是日本軍營。看到荷槍實彈的日本鬼子那副耀武揚威的模樣,他心裡很不是滋味,不禁快步走開。再往前便是南市「三不管」,是個烏煙瘴氣的地方,令他萬分厭惡。從家返回學校時,又要經過南市、海光寺,直到走進八里台校園,他才感到鬆了口氣。6.丘成桐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老家在梅州蕉嶺,在香港長大。父親曾在香港香讓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崇基學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無憂無慮,成績優異。但在他14歲那年,父親突然辭世,一家人頓時失去經濟來源。盡管丘成桐不得不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卻仍然以優異成績考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他的父親在他14歲時去世,家境貧寒。他中學的時候逃學一年,曾經成績很差,差一點落榜。19歲的時候來到美國伯克利,「21歲畢業時就註定要改變數學的面貌」。這不是我的話,這是幾年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請過來的時候,系裡討論時一個年紀很大的幾何學家引用陳省身先生說的一句話。他10年之後成為數學界的一代天驕。從他入學伯克利到在世界數學家大會做一小時報告還不到10年。當年他只有28歲,也是在那一年,陳景潤先生被邀請做45分鍾的報告。這期間他證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質量猜想,開創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幾何分析。1981年,他32歲時,獲得了美國數學會的維布倫(Veblen)獎——這是世界微分幾何界的最高獎項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爾茲(Fields)獎章——這是世界數學界的最高榮譽;1994年,他又榮獲了克勞福(Crawford)獎。除此之外,他還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加利福尼亞州最優秀的科學家的稱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名譽博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名譽博士……大學期間,他以三年時間修完全部必修課程,還閱讀了大量課外資料。他的突出成績和鑽研精神為當時的美籍教授薩拉夫所賞識,薩拉夫力薦他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幾何的中心,雲集了許多優秀的幾何學家和年輕學者。在這里,丘成桐得到IBM獎學金,並師從著名微分幾何學家陳省身。命運是公平的,獎章、榮譽,授予了那個在教室中堅持到最後的人。這,並沒有讓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繼續進行著大量繁雜的研究工作,並不斷取得成就。堅韌、堅持、鍥而不舍,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當然,也不是每個有著這樣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樣的成就的。數學需要勤奮,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數學家尼倫伯格所說,丘成桐「不僅具備幾何學家的直觀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數學家鄭紹遠先生回憶說,對於許多艱深的數學問題,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雖然仍未解決,他還是沒有輕易放棄思考。丘成桐對中國的數學事業一直非常關心。從1984年起,他先後招收了十幾名來自中國的博士研究生,要為中國培養微分幾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僅要教給學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領會數學的精闢之處。他的學生田剛,也於1996年獲得了維布倫獎,被公認為世界最傑出的微分幾何學家之一。數學是奇妙的,只有鍥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諦。對於丘成桐這樣的數學家來說,這種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義,也是人生的樂趣。丘先生絕對不是一個完人,但絕對是一個偉大的數學家。你可以不喜歡這個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歡他的數學,他證明了許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如果學數學,讀到研究生的話你就會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無疑問是數學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論中應用之廣不可思議,我想當年丘教授自己都沒有想到。他個性堅強,永不服輸,永不言棄,著述等身,得獎無數。這些也帶給他許許多多的誤解。因為少年得志,20幾歲就功成名就,有人說他目中無人、傲慢至極。當然,有這樣的成就也讓他有傲慢的資本。我把他跟陳省身一比。陳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處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們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他們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當,數學和為人是他衡量你的標准,他看你的話,你數學不好,他不願意跟你多談,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願意搭理你。先生是微笑不語,什麼人他都可以很平和地相處,但是這微笑中就蘊含著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覺出來。他們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偉大的數學家,他們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數學家。我想這是他們真正可貴的地方。30年來,丘先生不僅時刻把握著數學與物理跳動的脈搏,引導著世界數學發展的潮流,還一直懷著一顆赤子之心,關心和幫助著中國數學的進步。他培養了眾多的華人數學家。他的學生和博士後在國外各個重要的大學里都有。3福建閩候人。陳景潤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為家裡孩子多,父親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據。因此,陳景潤一出生便似乎成為父母的累贅,一個自認為是不愛歡迎的人。上學後,由於瘦小體弱,常受人欺負。這種特殊的生活境況,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極為內向、不善言談的人,加上對數學的痴戀,更使他養成了獨來獨往、獨自閉門思考的習慣,因此竟被別人認為是一個「怪人」。陳景潤畢生後選擇研究數學這條異常艱辛的人生道路,與沈元教授有關。在他那裡,陳景潤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從那裡,陳景潤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他畢業於廈門大學,留校在圖書館工作,但始終沒有忘記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數學論文寄給華羅庚教授,華羅庚閱後非常賞識他的才華,把他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當實習研究員,從此便有幸在華羅庚的指導下,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1966年5月,一顆耀眼的新星閃爍於全球數學界的上空------陳景潤宣布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外國數學家在證明"1+3"時用了大型高速計算機,而陳景潤卻完全靠紙、筆和頭顱。如果這令人費解的話,那麼他單為簡化"1+2"這一證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紙,則足以說明問題了。1973年,他發表的著名的"陳氏定理",被譽為篩法的光輝頂點。4、丘成桐(Shing—tungYau)丘成桐博士為國際著名數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82年由於他在幾何方面的傑出工作,獲得了菲爾茨獎(被稱之為數學的諾貝爾獎)。1994年,獲得了瑞典皇家學員頒發的國際上著名的克雷福德獎(Clifford)。1997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丘成桐博士在科研方面做出了傑出的成就,贏得了許多榮譽。更為可貴的是,他十分關注中國基礎研究的發展,並將其同自己的科研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多年來,一直運用他在國際上的影響和活動能力,協同各方面力量,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了大量的工作。5、祖沖之法國巴黎的「發現宮」科學博物館中友祖沖之的大名與他所發現的圓周率值並列。他曾經算出月球繞地球一周為時27.21223日,與現代公認的27.21222日,在那個時代能有那麼偉大的成就,實在讓人佩服,難怪西方科學家把月球上許多「火山口」中的一個命名為「祖沖之」。而即使在社會主義共產國家「老大哥」蘇俄,在莫斯科國立大學禮堂廊壁上,用彩色大理石鑲嵌的世界各國著名的科學家肖像中,也有中國的祖沖之和李時珍,祖氏有那麼傑出的表現,我們不能不對他稍有認識。6、陶哲軒1975年7月15日,陶哲軒出生在澳大利亞阿得雷德,是家中的長子。現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數學系的華裔數學家,澳洲惟一榮獲數學最高榮譽「菲爾茨獎」的澳籍華人數學教授,繼1982年的丘成桐之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華人。其於1996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後任教於UCLA,24歲時便被UCLA聘為正教授。7歐拉歐拉(LeonhardEuler公元1707-1783年)1707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爾(Basel)城,13歲就進巴塞爾大學讀書,得到當時最有名的數學家約翰·伯努利(JohannBernoulli,1667-1748年)的精心指導。歐拉是科學史上最多產的一位傑出的數學家,據統計他那不倦的一生,共寫下了886本書籍和論文,其中分析、代數、數論佔40%,幾何佔18%,物理和力學佔28%,天文學佔11%,彈道學、航海學、建築學等佔3%,彼得堡科學院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19世紀偉大數學家高斯(Gauss,1777-1855年)曾說:"研究歐拉的著作永遠是了解數學的最好方法。"過度的工作使他得了眼病,並且不幸右眼失明了,這時他才28歲。1741年歐拉應普魯士彼德烈大帝的邀請,到柏林擔任科學院物理數學所所長,直到1766年,後來在沙皇喀德林二世的誠懇敦聘下重回彼得堡,不料沒有多久,左眼視力衰退,最後完全失明。不幸的事情接踵而來,1771年彼得堡的大火災殃及歐拉住宅,帶病而失明的64歲的歐拉被圍困在大火中,雖然他被別人從火海中救了出來,但他的書房和大量研究成果全部化為灰燼了。沉重的打擊,仍然沒有使歐拉倒下,他發誓要把損失奪回來。在他完全失明之前,還能朦朧地看見東西,他抓緊這最後的時刻,在一塊大黑板上疾書他發現的公式,然後口述其內容,由他的學生特別是大兒子A·歐拉(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筆錄。歐拉完全失明以後,仍然以驚人的毅力與黑暗搏鬥,憑著記憶和心算進行研究,直到逝世,竟達17年之久。歐拉的記憶力和心算能力是罕見的,他能夠復述年青時代筆記的內容,心算並不限於簡單的運算,高等數學一樣可以用心算去完成。歐拉的風格是很高的,拉格朗從19歲起和歐拉通信,討論等周問題的一般解法,這引起變分法的誕生。等周問題是歐拉多年來苦心考慮的問題,拉格朗日的解法,博得歐拉的熱烈贊揚,歐拉充沛的精力保持到最後一刻,1783年9月18日下午,歐拉為了慶祝他計算氣球上升定律的成功,請朋友們吃飯,那時天王星剛發現不久,歐拉寫出了計算天王星軌道的要領,還和他的孫子逗笑,喝完茶後,突然疾病發作,煙斗從手中落下,口裡喃喃地說:"我死了",歐拉終於"停止了生命和計算"。8.華羅庚:一天,老師出了道「物不知其數」的算題。老師說,這是《孫子算經》中一道有名的算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23!」老師的話音剛落,華羅庚的答案就脫口而出。當時華羅庚並未學過《孫子算經》,他是用如下妙法思考的:「三三數之剩二,七七數之剩二,余數都是二,此數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餘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數。」華羅庚不承認自己是天才。9.阿基米德:有一次,阿基米德的鄰居的兒子詹利到阿基米德家的小院子玩耍。詹利很調皮,也是個很討人喜歡的孩子。詹利仰起通紅的小臉說:「阿基米德叔叔,我可以用你圓圓的柱於作教堂的立柱嗎?」「可以。」阿基米德說。小詹利把這個圓柱立好後,按照教堂門前柱子的模型,准備在柱子上加上一個圓球。他找到一個圓柱,由於它的直徑和圓柱體的直徑和高正好相等,所以球「撲通」一下掉入圓柱體內,倒不出來了。於是,詹利大聲喊叫阿基米德,當阿基米德看到這一情況後,思索著:圓柱體的高度和直徑相等,恰好嵌入的球體不就是圓柱體的內接球體嗎?但是怎樣才能確定圓球和圓柱體之間的關系呢?這時小詹利端來了一盆水說:「對不起,阿基米德叔叔,讓我用水來給圓球沖洗一下,它會更干凈的。」阿基米德眼睛一亮,抱著小詹利,慈愛地說:「謝謝你,小詹利,你幫助解決了一個大難題。」10.阿基米德把水倒進圓柱體,又把內接球放進去;再把球取出來,量量剩餘的水有多少;然後再把圓柱體的水加滿,再量量圓柱體到底能裝多少水。這樣反復倒來倒去的測試,他發現了一個驚人的奇跡:內接球的體積,恰好等於外包的圓柱體的容量的三分之二。他欣喜若狂,記住了這一不平凡的發現:圓柱體和它內接球體的比例,或兩者之間的關系,是3∶2。他為這個不平凡的發現而自豪,他囑咐後人,將一個有內接球體的圓柱體圖案,刻在他的墓碑上作為墓誌銘。
㈧ 有關數學家丘成桐
丘成桐原籍中國廣東,後來遷居香港,1966年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他自幼迷戀數學,經過不懈的努力,在大學三年級時就由於出眾的才華被一代幾何學宗師陳省身發現,破格成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在陳省身教授的親自指導下,年僅22歲的丘成桐獲得了博士學位。28歲時,丘成桐成為世界著名學府斯坦福大學的教授,並且是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終身教授。
丘成桐的第一項重要研究成果是解決了微分幾何的著名難題—卡拉比猜想,從此名聲鵲起。他把微分方程應用於復變函數、代數幾何等領域取得了非凡成果,比如解決了高維閔考夫斯基問題,證明了塞凡利猜想等。這一系列的出色工作終於使他成為菲爾茲獎得主。
㈨ 丘成桐是誰有什麼成就
丘成桐
丘成桐,男,祖籍廣東蕉嶺,生於汕頭,美籍華裔數學家,曾獲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及沃爾夫數學獎。自小在香港長大並完成本科,後入籍美國。目前擔任哈佛大學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他是加州大學華裔學者協會創會理事。
丘成桐熱心於推動中國的數學發展,在中國建立並領導多個數學研究中心,致力於培養年輕數學家。受父親影響,丘成桐自幼便對中國古典文學、中國歷史有濃厚興趣,造詣頗深,曾作一文以述數學與中國文學之結構關系,舉紅樓夢及各代詩詞為例,並聯系王國維人間詞話,以釋證其觀點。
丘成桐是公認的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他的工作深刻變革並極大擴展了偏微分方程在微分幾何中的作用,影響遍及拓撲學、代數幾何、表示理論、廣義相對論等眾多數學和物理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