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朱元璋的功與過是什麼
看了這么多回答,關於過的部分全是胡扯。功過是非要看對國家,對民族是否有利,而不是個人恩怨,階層矛盾。
說朱元璋殘忍好殺,殺的是什麼人?
說殺功臣,胡惟庸貪圖享樂,聚斂財富。擅自決定官員的生殺升降,內外奏章自己先看,對自己不利的就匿不上報,連大將軍徐達都敢謀害。他兒子馳馬墜死,居然把挽車的人殺了泄憤,最後甚至還糾結一幫人想造反,該不該殺?我們現在別說是官員犯錯,就是富二代開個寶馬撞了人,是不是人人喊打?
說殺官員,對貪官下手毫不容情,剝皮充草,手段殘忍。但是現代哪個貪官被抓不是大快人心,貪得多的也沒人說要寬大為懷嘛,這種人該不該殺?
明太祖是殺了不少官員,是為什麼殺?除了貪官污吏,有多少無辜之人,有多少冤枉之人?滿清文字獄殺了多少人,還有人吹捧什麼狗屁康乾盛世,我那個去。殺貪官的成了貪戀權力,毀書殺人的成了盛世,這是什麼標准?
為了監督官員,因為怕公權力沒有監管,變成了私權,讓他們欺上瞞下,侵佔民利,才設立東廠。如果官員沒有了監督,老百姓的日子才會不好過吧。更何況,有用這個來監督百姓的嗎?
如果是官員士大夫們罵明太祖,可以理解,因為他們的利益被剝奪得所剩無幾。如果是老百姓罵他,那可真是有點看不懂了。
『貳』 佃農出身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主要成就是什麼
朱元璋(1328—1398),元末農民起義領袖,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人,出身佃農。少年時,因家中貧困,給地主放牛。17歲時當了和尚,曾經在安徽、河南靠化緣求乞度日。公元1352年,朱元璋參加了濠州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經過十多年的戰爭,於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同年北伐,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統治。他在位31年,採取寬猛結合的統治政策。在政治上,加強法制,加強皇權,壓制富豪,打擊貪污,他為了鞏固政權,設立了秘密監視、偵察的特務機關「錦衣衛」,大事殺戮曾經幫助他取得政權的文武大臣,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在經濟上主張「休養生息」,獎勵墾荒,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制定「黃冊」、「魚鱗圖冊」,作為征徭役和租稅的根據,使人民負擔比較合理;解放「驅口」(奴隸),改善工匠地位。
朱元璋推翻元朝,統一全國,並採取措施安定社會,發展生產,奠定了明初盛世的基礎,是中國歷史上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但他強化封建專制統治,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過很大的消極作用。
『叄』 朱元璋為什麼能成功
朱元璋在吸取了歷代北伐失利的教訓後,制定了一個非常合理的北伐計劃: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
這個計劃,其實就是吸取了東晉劉裕北伐的成功經驗。他只是修改了一處,就是不浪費兵力攻長安,明軍只拿下潼關,並以少量兵力守關即可牽制西北元軍。這樣此後,就可以集中力量直取大都。
他的這一招妙棋,打破了歷代兵家『得關中者得天下』的思維定勢。集中明軍,以優勢兵力先取徐州、山東,藉助大海掩護其側翼的地理優勢,強占淮北,作為下一步北伐的跳板。
在拿下山東之後,明軍可謂一路順風,除了攻打山西時,遇到元軍頑抗之外,其餘戰役都是非常順暢,幾乎是勢如破竹。在最後攻打大都時,元順帝非常配合的棄城而逃,於是明軍取得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北伐的完全勝利。
(3)朱元璋成果擴展閱讀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促成明朝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平定天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恢復了中華,帶領華夏復興。
他從天災人禍和飢寒交迫的鍾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肆』 朱元璋和朱棣誰的成就更大
自古統一的王朝造反成功的只有朱棣了,朱元璋是得國最正的開國皇帝
『伍』 朱元璋的功過都有哪些
解密太祖朱元璋:為什麼要大殺功臣?
發表日期:2月03日 閱覽 58 次
最得意:開創大明基業 最失意:太子朱標早逝
最不幸:幼年經歷悲慘 最痛心:馬皇後病逝
最擅長:剛猛治國
提到明朝,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會是明太祖朱元璋。正是如此,在今天影視劇、評書小說以及太祖像明代歷史研究中,朱元璋是一個頗為引人關注的歷史人物。不但著名明史學者吳晗為其作傳,甚至毛澤東也曾親自對這部傳記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這種情況在毛澤東的一生中是不多見的。那麼,是什麼引起了人們對朱元璋的興趣?清代的史學家趙翼曾說:「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正是這樣一個人,他的身上,豪 氣和匪氣並存,後世對他的評價也是毀譽參半。但不論如何,誰也無法忽視他的存
在,誰也無法否認他是個有「色彩」的人。他奇特的個性、傳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創業史以及獨樹一幟的治國馭人之術,都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成功之路:草莽中走出的「真龍天子」
貧苦身世。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中似乎沒有誰比朱元璋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凄慘的。 元朝文宗天歷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鍾離東鄉(今安徽嘉山明祖陵縣 治明光鎮北趙府村)一座破舊的二郎廟中。他的父母沒有土地,是靠租種別人田地為生的佃 農。他是家裡的第六個孩子,上面有三個哥哥和兩個姐姐,取名重八,後來改名元璋,字國 瑞。朱元璋小時候曾讀過幾個月的私塾,後因沒錢交學費,只好退學給人家放牛。
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淮河流域災害頻發,旱災、蝗災、瘟疫接踵而至。朱元璋的家裡 也遭受了滅頂之災,他的父親、母親、大哥、大哥的兒子在這場災難中相繼去世,大嫂帶著 孩子回了娘家,家裡只剩下他和二哥。雖然性命保住了,但是日子卻實在沒有辦法過下去了 ,家裡一粒米都沒有,二哥只好出外逃荒。朱元璋因為年紀小,到村子附近的皇覺寺出家做 了和尚。因為寺中也沒有餘糧,朱元璋只做了幾十天的和尚,便被打發出門,雲游四方。直 到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才又回到了皇覺寺。雲游的幾年間,居無定所,風餐露宿,靠 化緣度日,其實和討飯也差不多。然而經過這幾年雲游的磨礪,朱元璋的視野大為開闊,人 生閱歷大為豐富。
走向巔峰。朱元璋的悲苦經歷在當時社會中有相當的典型性,元朝殘暴的統治和地主階級的 無情壓榨,使得農民的生活十分艱辛。官逼民反,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形成了歷史上著 名的元末紅巾軍起義。之所以稱為紅巾軍,是因為起義者頭裹紅巾。當時紅巾軍主要有劉福 通、芝麻李、徐壽輝等數支隊伍,各自為戰。
朱元璋雖然身在寺廟中,但他顯然是六根未凈,不久就投身到了蓬勃興起的農民起義浪潮中 太祖稱帝前的吳王府(今南京瞻園)。至正十二年(1352)閏三月,由於皇覺寺被毀,又有友人來信相邀,朱元璋來到濠州城下 ,投奔了紅巾軍的郭子興部,成了郭子興的親兵。他膽大機敏,作戰勇敢,在紅巾軍中很快 就嶄露頭角,逐漸升遷。郭子興將養女馬氏嫁給了他,使他在軍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後來, 朱元璋自己拉起人馬,成為割據一方的梟雄,加入了群雄爭霸的戰團。元至正十六年(1356 ),朱元璋聽從謀士的意見,攻下金陵(元代稱集慶),作為穩固的根據地。他躊躇滿志地 對徐達等人說:「金陵險固,古所謂長江天塹,真形勝地也。倉廩實,人民足,吾今有之; 諸公又能同心協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當天就改集慶為應天府。
當時的形勢依然嚴峻。張士誠以平江(今江蘇蘇州)為中心,發展勢力。在以「布袋和尚」 著稱的彭瑩玉戰死後,起義軍推舉徐壽輝為首領。徐壽輝被推舉只是因為相貌好,並沒有才 干,不久陳友諒控制了這支隊伍。劉福通於前一年迎韓林兒在安徽亳州建立龍鳳政權,尊韓 林兒為小明王,朱元璋接受他的冊封,任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方國珍割據溫州、台 州等處。元朝的勢力仍然強大,在起義軍的四周都布有重兵。
朱元璋將陳友諒視為最大的威脅,因此制定了先擊陳友諒的作戰方針。陳友諒本來是個漁家 子弟,身高體壯,練就一身好武藝,又略通文墨,曾在縣衙作貼書。農民大起義爆發後,他 投奔到了徐壽輝的天完政權下,後來取代了徐壽輝,自稱皇帝,國號大漢。陳友諒自恃兵多 將廣,直撲金陵而來。大敵當前,有人建議出降,有人提議奔踞鍾山,朱元璋怒斥「主降及 奔者可斬也」,軍心始安。同時,他派胡大海騷擾陳友諒的後方,利用康茂才與陳友諒是舊 識的關系詐降,誘敵深入。陳友諒果然上當,中了朱元璋的埋伏,大敗而歸,朱元璋乘勢奪 得了江西的一些地方。至正二十三年(1363),雙方於鄱陽湖展開生死大戰。戰斗十分激烈 ,長達36天,陳友諒中流矢而亡。朱元璋雖然損失慘重,卻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至正二十四 年(1364)正月,朱元璋自稱吳王,設百官司署,李善長、徐達為左右相國。
徐達像朱元璋消滅陳友諒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張士誠控制著南達紹興、北抵徐州 、西距濠州、潁州等地,這也是中國最為富庶的地區,只是他庸碌無為,安逸自居,沒有更 大的野心。當朱元璋與陳友諒激戰鄱陽湖,他竟然無動於衷,坐視朱元璋不斷壯大,由此又 可見朱元璋當年以陳友諒為勁敵而後攻張士誠的決策是正確的。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 ,朱元璋命徐達為將,攻取淮河流域。次年八月,朱元璋再命徐達為大將軍,統兵20萬,直 搗張士誠老巢,朱文忠攻杭州以為策應。至正二十七年(1367)六月,朱元璋攻破平江,張 士誠束手被擒,後於金陵自縊身亡。
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部將朱亮祖攻取台州、溫州。十一月,部將湯和下慶元(今浙江 寧波),方國珍逃入海中,不久為廖永忠所敗。方國珍走投無路,只好投降朱元璋。次年正 月,湯和與廖永忠擒獲陳友定,平定福建。同年,廖永忠、朱亮祖、楊璟等人攻取廣東、廣 西。在平定東南之時,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命將北征蒙古,山東、河南隨即而下,馮 勝也攻克了潼關。
在轟轟烈烈的北伐中,朱元璋於1368年正月在金陵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這 常遇春像個當初的放牛娃、小沙彌終於躍上了權力的巔峰。這里順帶提一下,朱元璋為何選 定國號為大明呢?熟讀金庸小說的人都知道《倚天屠龍記》,在這部武俠小說中,明教與元 朝勢不兩立。而且,小說中有幾位人物也與歷史人物重合,比如頗有心計的朱元璋、勇猛忠 信的常遇春,還有布袋和尚彭瑩玉等人。那麼朱元璋定國號是否真的與明教有關系?
按照吳晗的觀點,「大明」的意義的確出於明教。明教,原稱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創, 唐延載元年(694)傳入中國,因其崇拜光明,所以又稱明教。明教的教義是二宗三際,即 他們認為統治世界的明暗兩種力量,為明暗二宗;明暗兩種力量相互斗爭,經過初際、中際 、後際三個階南京徐達墓段,為三際。明是光明,代表善和理;暗是黑暗,代表惡和欲。在初際階段,還沒有天地, 明暗相互對立;中際階段,暗占據優勢地位,這時明王出世,經過斗爭將黑暗趕走;後際階 段,明暗各歸本位。明教對於那些受到壓迫和剝削的人具有很大的號召力,因為明教主張迎 接明王出世,改變現狀,相信不久以後人們會過上好日子。
元朝末年,明教正是利用這一點在廣大窮困農民間進行傳教,准備武裝起義。當時明教的彭 瑩玉,在淮西傳教,宣揚明王就要降世了,要信徒做好准備。至元四年(1338),彭瑩玉和 他的徒弟周子旺在袁州(今江西宜春縣)率眾五千餘人起事,雖遭鎮壓失敗,但此後各地起 義不斷,而彭瑩玉也在堅持斗爭。河北韓山童也是重要的秘密宗教領袖,廣招信徒,醞釀起 事。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征發農民15萬修黃河。韓山童派人預先在河道中埋下一個一 隻眼的石人,上面刻有「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字樣。石人挖出後,人心不穩。韓 山童認為時機成熟,聯系劉福通等人准備起事,推舉韓山童為明王。事情泄露,韓山童被殺 ,其妻楊氏帶著兒子韓林兒逃脫。劉福通力戰突圍,後攻取潁州等地。各地聞風而動,接連 起義,掀起了元末農民起義的高潮。劉福通擁立韓林兒為小明王,建立龍鳳政權。朱元璋所 在的郭子興部,在郭子興死後其子郭天敘受劉福通節制,所以朱元璋其實是小明王的部將。 後來朱元璋勢力強大,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到自己的軍中,途中小明王在坐船時落水,就這樣 不明不白地死掉了。有史家認為,這可能是朱元璋安排的。
朱元璋定國號為「大明」,是承繼小明王而來,「國號大明,承林兒小明號也」,據說這是 劉基的主意。朱元璋手下的將領,不是出於淮西彭瑩玉的教化,就是小明王的屬下,大都是 明教的教徒,因此朱元璋定國號為大明自然順理成章,而且這樣還意味著朱元璋就是明王降 世,其他人都不具有合法性,社會上再也不應出現其他的明王了,這也有助於穩定人心。另 外,明字代表著光明,分開是日、月二字,是十分吉祥的詞彙,代表了大明王朝的神聖。值 得注意的是,在朱元璋登基之後不久,為防止秘密教會危害自己的統治,他下旨禁止一切邪 教,包括白蓮教、彌勒教、明教等。
《太祖實錄》所載北伐滅元戰略確立國號後,朱元璋加速了統一的進程。洪武元年五月,他 視察開封,部署北伐的進一步軍事行動。七月,元順帝北遁。徐達勢如破竹,八月佔領元朝 國都大都(今北京),元朝的統治結束,歷史進入了朱元璋的大明時代。隨即徐達平定山西 ,次年收復陝西。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命湯和、傅友德南北夾擊四川的夏政權明玉珍 ,於七月平定四川。朱元璋幾次招降雲南未得,於洪武十四年(1381)派傅友德、藍玉、沐 英征討,親自製定進軍路線。平定雲南後,朱元璋留沐英世守雲南,直到明朝滅亡。洪武二 十年(1387),他派傅友德、藍玉擊敗納哈出,逐步統一了東北。至此,朱元璋基本上完成 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成功秘訣。從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軍,到他在金陵稱帝,用了17年的時間。在當時所處的年 代,群雄競起,逐鹿中原,先後出現了天完、龍鳳、大周、大漢、夏、吳等諸多政權,然而 卻是後起的朱元璋完成了一統帝業。是什麼因素讓朱元璋笑到了最後,實現了天壤之別的巨 大飛躍?
首先,這要歸功於朱元璋卓越的個人能力和堅毅果決的性格魅力。幼年艱辛的生活造就了他 堅強剛毅的性格,雲游僧的經歷開拓了他的眼界,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了解。他投奔郭子興 沒有太祖像
多久,因為英勇機敏,就被提升為九夫長,並被郭子興賞識,將養女馬氏嫁給他,由此在義 軍中的地位不斷提升。當彭大、趙君用失利逃到濠州,鳩占鵲巢,矛盾加劇,郭子興被趙君 用囚禁時,郭子興的部將,甚至他的兒子都躲匿起來,沒有人敢站出來救郭子興。正是朱元 璋從前線趕回來,利用彭大和趙君用之間的矛盾,夜訪彭大,陳說利害關系,勸說彭大出兵 ,才將郭子興解救出來,當時他參軍剛剛六個月。這種臨危不亂、果敢機智的素質,是他超 出常人的地方,也是他終成大業的重要原因。後來,不斷壯大的朱元璋引起了郭子興的猜忌 ,逐漸被排擠,有時連一日三餐都無法保證。不過,這對於在貧困中成長起來的朱元璋不算 什麼,他在忍耐中等待機會。不久,在強大敵人的壓迫下,郭子興不得不請朱元璋幫助他謀 劃統籌。在郭子興病逝後,朱元璋掌握了這支隊伍。短短3年間,朱元璋就從普通一兵搖身 一變成為擁兵10萬的大元帥。
朱元璋沒有讀過多少書,但他虛心好學,喜歡結納儒士。他先後網羅了馮勝、陶安、劉基、 朱升等一大批儒雅之士,給予他們很高的待遇。他還經常與這些人一起討論,談古論今,分 析時勢,請他們幫助出謀劃策。通過與儒士的交往討論,朱元璋的個人素質得到了提升,眼 界更加開闊,對他最終奪得江山有很大的幫助。朱元璋勤奮好學,在打仗的間隙也不忘記讀 書學習。這個習慣在立國後也沒有改變,特意命人在奉天門建文淵閣,收藏經史子集,設置 若干名大學士,自己經常抽空去那裡,「命諸儒進經史,躬自批閱,終日忘倦」。
他特別喜 南京李文忠墓歡讀史書,尤其留意歷代興亡的經驗教訓,時常引以為戒。經過多年的自學, 朱元璋的文化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太祖高皇帝在軍中喜閱經史,操筆成文,雄渾如玄化自 然」。朱元璋對此也頗為自詡,「我起草野,未嘗師授,然讀書成文,渙然理順,豈非天生 耶?」天生恐怕未必,不過與他的後天努力是分不開的。在讀《尚書》時,他發現各家注釋 不同,特意命宿儒訂正,著有《御注洪範》,這可以算作是他的學術成果。
其次,朱元璋善於網羅人才,在他身邊聚集了大批文臣武將,為他奪得江山立有赫赫功勛。 他手下的李善長、徐達、湯和、耿君用、耿炳文、郭興、郭英、周德興等人都是他的同鄉, 對他忠心耿耿,出生入死。朱元璋注重「文武相資」,認為開創帝業好似構築大廈,武臣似 「斧斤」,剪伐砍削;文臣如「黝堊(yǒu è)」,藻繪粉飾,二者偏廢則難以有成。 因此,他很重視招攬儒士,聽取他們的建議。正是在陶安、馮勝的建議下,朱元璋攻取金陵 ,東征西討,成就帝王之業。攻取徽州後,他親自上門拜訪朱升,得到「高築牆,廣積糧, 緩稱王」的建議,並堅決加以執行,因此能夠在群雄先後稱帝時韜光養晦,保全實力,逐步 發展壯大。
太祖馬皇後像
還有,朱元璋的夫人馬氏,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腳馬皇後,是他完成帝業的堅強後盾和賢 內助。馬皇後是安徽宿縣人,她的父親和郭子興友善,臨死前將她託付給郭子興,收為義女 ,郭子興將她許配給了朱元璋。後來郭子興聽信讒言,猜忌朱元璋,將他關押起來,恰巧當 年收成不好,朱元璋時常挨餓。為此馬氏曾偷偷將滾熱的燒餅藏在衣服內給他送去,結果燙 傷了皮肉,可謂是患難夫妻見真情。她在二人中間調和,終使嫌隙得釋。連年激戰之時,馬 氏帶領將士的妻子制軍鞋戰袍,鼓舞士氣。當陳友諒率軍猛撲而來的時候,她又將後宮的財 物捐獻出來,獎賞前方作戰的將士。朱元璋後來殺戮漸重,無人敢勸,馬皇後時而勸諫,因 此很多人得以保全。有人傳言參軍郭景祥的兒子想要殺父,朱元璋要殺掉他。馬皇後勸說道 :「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實,殺之恐絕其後。」這樣朱元璋才沒有下旨,後來經過調查, 果然是冤枉。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馬皇後病重,自知難以治癒,對朱元璋說:「死生, 命也,禱祀何益!且醫何能活人?使服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諸醫乎?」擔心朱元璋遷怒 於醫生,竟然執意不許太醫治療。當月,馬皇後就去世了,年僅51歲。朱元璋對於馬皇後的 去世,非常悲痛,久久不能釋懷,從此再也沒有立後。朱元璋的晚年生活十分孤寂,脾氣很大,盛怒之下再也無人敢勸。假設馬皇後能多陪伴他一段時間,朱元璋也許就不會殺戮過重 。
大權獨攬:歷史上少有的強勢皇帝
朱元璋起自布衣,也許正是因為如此,使他比較了解社會的真實情況。朱元璋認為元朝滅亡 正是由於權威下移,君主為臣下所蒙蔽,不了解民情,政策也得不到堅決貫徹。朱元璋常常思考如何建立一種政治體制,確保不會出現主荒臣專的局面。
改革政治體制。在明代以前,歷朝大體上沿用秦始皇所創立的君主之下設宰相輔政的政治體制框架,只是相權的形式和職權的大小略有不同。明朝初年,也基本沿用漢唐舊制,直接承太祖像襲元朝舊制,在中央設三大府:中書省,下統六部,職掌行政事務;大都督府,統管軍事;御史台,職掌監察事務。地方設行中書省,置平章政事,總管地方事務。但朱元璋對此很不滿意,他親自設計、制定了幾項重要的政治制度,對以往政治制度進行了大膽的變革和創新。
他首先從地方機構改革著手。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下令撤銷行中書省,設立承宣布政 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分掌行政、司法、軍事權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統攝 洪武刻本《皇明祖訓》,向中央負責。全國分為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廣西、四川、山 東、廣東、河南、陝西、湖廣、山西十二個布政使司,洪武十五年(1382)增設雲南布政使 司。
而朱元璋更為關心的是中央機構的改革。洪武十三年(1380),他借口胡惟庸謀反,趁機宣 布撤銷中書省,不設丞相,提高六部職權,分掌天下事務,直接向皇帝匯報。「罷宰相不設 ,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之」。朱元璋惟恐後世子孫不理解自己的 苦心,特意在《祖訓》中明文規定不許變亂舊章:「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 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同時將掌管全國軍事的 大都督府一分為五,改為前、後、左、右、中五軍都督府,分領所屬都司衛所部隊,但無權 調兵。
朱元璋進行上述變革和調整的根本目的是進一步強化君權,主要手法是分化、弱化大臣之權 ,他對地方行省、中書省和大都督所作的一系列變革莫不如是。朱元璋罷丞相,是對一千多 年中央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不設丞相,六部直接將全國政務奏請皇帝裁決,實際上是 皇帝兼行相權。皇帝不得不處理更多的政務,據說朱元璋每天要看200多份奏章,處理400多 件政事,相當辛苦。由此,專制主義皇權到了朱元璋手中得到了空前的加強,他也成為歷史 上最有權勢的皇帝之一。不過,如此高度集中的皇權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因為沒有
相應的約 束機制,明代中後期皇帝為所欲為,極度腐朽,甚至數十年不上朝。
設立特務組織。朱元璋生性雄猜,加強了對大臣的監視。開始時,他派遣一些檢校、僉事明 騎馬武士俑等人暗中偵查大臣的舉動,也沒有逮捕和審訊的權力。當時最著名的特務是高見 賢、夏煜、楊憲和凌說,專門刺探別人的陰事,「四人以伺察搏擊為事」,「專主察聽在京 大小衙門官吏,不公不法及風聞之事,無不奏聞」。「惟此數人,譬如惡犬,則人怕」。朱 元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讓大臣對自己和大明江山忠心無二,要他們知道恐懼,防止他們 營私舞弊、結黨亂政。事無巨細,家長里短,都被朱元璋探知。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例子,可 以看出當時的恐怖情景。錢宰被征編《孟子節文》,罷朝回家做了一首詩:「四鼓冬冬起著 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第二天上朝時,朱元璋告訴他 昨天詩作得不錯,只是並沒有「嫌」他遲,不如改成「憂」字更好些。錢宰聽後大驚失色, 嚇得直磕頭謝罪。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所以大臣們都提心吊膽,就連李善長、徐達這樣的 功臣也人人自危。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為了加強監視,特別設立了特務機構錦衣衛,成為他實行特務 政治的重要手段,也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明代特務政治。錦衣衛隸屬於皇帝的親軍體系,長 官為指揮使,下領官校。官為千戶、百戶,校為校尉力士,因穿橘紅色服裝,騎馬,故又稱 「緹(tí)騎」。明初「緹騎」只有數百人,明中後期達到十幾萬人之眾。錦衣衛下設鎮 撫司,有監獄和法庭錦衣衛木印
,成為「詔獄」,直屬於皇帝,權力很大。錦衣衛職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太祖時 ,「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獄中,數更大獄,多所斷治,所誅殺為多」。
朱元璋設立錦衣衛為明代後來的皇帝做了一個惡劣的開端。永樂十八年(1420),成祖朱棣 在錦衣衛外,另設東廠,因設於東安門北而得名。成化十三年(1477),憲宗設西廠,由汪 直統領。正德初年,權閹劉瑾奏設內行廠,自領之,職權更廣,雖錦衣衛、東廠、西廠亦在 偵緝范圍之內。正德五年(1510),隨劉瑾被誅而內行廠廢止。終明一朝,西廠、內行廠存 在時間不長,而錦衣衛、東廠則存至明亡。這些特務機構,成為維護皇權的重要手段,但更 多的時候是被專權的太監如劉瑾、魏忠賢等人所利用,成為打擊報復大臣的有力武器,不知 有多少忠臣慘死其中。
朱元璋所進行的這些制度更張,盡管後世或臧或否,評價不一,但基本實現了他的初衷,也 算稱心如意。只是有一件事,卻困擾了他近30年,遲遲無法解決。
陷入定都困擾。朱元璋登基稱帝前後,對於國都的確定幾經周折。最初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 軍後,一直活躍在江淮之間。然而這里土地貧瘠,民生艱苦,而且接近元朝的軍事力量,不 利於自己的發展壯大。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成就不世之偉業,必須另擇一個既有經濟 保障又地形險要的根據地,這樣金陵就進入了朱元璋的視野。金陵,北有長江天塹,為形勝 之地,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五代十國的南唐都曾以此為都城。馮國用首先 向明南京城牆朱元璋建議攻取金陵,「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然後四 出征伐,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陶安也建議先取金陵,據形勢 以臨四方。葉兌也上書請求定都金陵,然後就可以拓地江廣,進軍兩淮,北征蒙古,退軍又 可以據長江以自守。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聽取謀士的意見,攻取金陵,改稱應天 府,修建宮殿,以此為爭奪霸業的基礎。此後十餘年間,朱元璋南征北戰、四齣征討,將江 南群雄依次消滅。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在即位詔書中稱應天為京師 。
然而朱元璋只是暫時肯定了應天作為京師的地位,並沒有正式確立國都。作為自己成就霸業 的地方,朱元璋為何不肯確立應天為國都呢?首先,朱元璋覺得以應天為國都的歷朝都是氣 數不久,似乎不太吉利。其次,有些大臣認為「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頑」,明南京聚寶門藏兵洞
而且應天偏處江左,在位置上作為國都不是十分理想。三月,朱元璋派兵攻取汴梁。許多人 建言定都汴梁。朱元璋很重視,於四月親自前去實地考察。他認為汴梁雖然位置適中,但是 無險可守,四面受敵,論形勢不如應天。八月,朱元璋正式下詔,以應天為南京,汴梁為北 京。朱元璋既然對汴梁不甚滿意,為何又要定為北京呢?原來他考慮到汴梁是宋朝的舊都, 北上征討元朝時可以喚起北方民眾的民族情感,有很大的號召力;而且當時西北未定,需要 將汴梁作為運送糧草和補充兵力的基地。
雖然確定了應天、汴梁的兩京制度,但是朱元璋並沒有修建汴梁的打算,他還在尋找更加合 適的地方。洪武二年(1369)八月,平定陝西。在這種情況下,定都之議再起。九月,朱元 璋召集大臣商議國都之地。大臣各抒己見,主要集中在長安、洛陽、應天、汴梁、北平等地 ,「或言關中險固,金城天府之國;或言洛陽天地之中,四方朝貢,道里適均,汴梁亦宋之 舊都;又或言北平元之宮室完備,就之可省民力」。朱元璋在分析各地利弊之後,提出了以 臨濠為中都的想法,「所言皆善,惟時有不同耳。長安、洛陽、汴京,實周、秦、
漢、魏、 唐、宋所建國,但平定之初,民力未蘇息,朕若建都於彼,供給力役悉資江南,重勞其民。 若就北平,要之宮室不能無更,亦未易也。今建業長江天塹,龍蟠虎踞,江南形勝之地,真 南京莫愁湖勝棋樓(傳說太祖與徐達在此下棋)足以立國。臨壕則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 水可漕,朕欲以為建中都,何如?」臨濠在元朝時稱為濠州,洪武七年改稱鳳陽,是朱元璋 的家鄉,群臣豈敢有異議?這樣,明初就形成了南北兩京、中都並存的情況。從九月開始, 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規制在臨濠營建中都。他之所以決定以臨濠為中都,甚至一度想遷都臨 濠,除了這里是他的家鄉,還與優待淮西功臣集團有關。眾所周知,朱元璋在起兵反元建立 明王朝的過程中,淮人多隨同他東征西討,立下功勞,成為開國功臣,包括丞相李善長、徐 達和功臣湯和、耿君用、耿炳文、郭興、郭英、周德興、常遇春、陸仲亨、曹震、張翼、陳 桓、謝成、李新、何福、張龍、張赫、胡泉、陳德、王志、唐勝宗等人,其中湯和與周德興 還是朱元璋同村夥伴。能夠光宗耀祖、榮歸故里,當然是他們所願意的。
然而洪武八年(1375)四月,朱元璋在巡視中都修建情況後,突然下令停止修建。此時中都 修建達6年之久,已經頗具規模。停建的理由是勞民傷財,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朱元璋與 淮西功臣集團矛盾日益加劇。淮西功臣恃功自傲,多有違法亂紀之事,而且在朝廷中結黨謀 取私利,與朱元璋加強皇權背道而馳。他擔心在淮西功臣集團的老家建都,會更加助長他們 勢力的膨脹。洪武十一年(1378)正月,朱元璋下詔改南京為京師,定都問題才算告一段落 。
其實,朱元璋對南京一直不是很滿意,遷都的想法從來沒有打消過。洪武二十四年(1391) ,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頗有遷都關中的打算。當時,明朝的主要威脅是蒙古草原上 的北元殘餘力量。遷都西北,可以加強北方邊防,安定邊界。朱標考察了西安和洛陽,比較 兩地地形,回來後向朱元璋獻陝西地圖。不料世事無常,太子朱標於第二年病逝,使朱元璋 受到沉重的打擊,再也沒有精力和心情考慮遷都的問題了。他在當年年底親自撰寫的一篇祭 灶文中,表達了萬般無奈的心情:「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維宮城前昂後窪, 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 天。惟願鑒朕此心,福其子孫。」聽起來真是異常的凄涼,也能感覺到國都問題一直令朱元 璋不能釋懷。
朱元璋這樣費盡苦心地更張制度,反復斟酌定都問題,無非是因為天下得之不易,希望能世 代固守,傳之久遠。因此,他不會允許任何人對其統治和權力構成威脅
『陸』 朱元璋為什麼成功
雄主的成長之路並不平坦。天賦只是前提,要想成為真正的雄主,還要在風雨中歷練自己。——東方毅 一,好男兒志在四方 朱元璋出身貧寒,卻成就帝業。委實令人驚詫不已。 相對劉邦而言,朱元璋的出身更為低下,甚至還不識字。為何能夠成功? 當眾人為濠州城爭得頭破血流之時,朱元璋卻和郭子興遠走他鄉去建功立業。足見朱的眼光比他們更高,肚裡裝的是全國。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許多義軍紛紛稱王稱帝的時候,朱元璋的表面卻心靜如水。 二,忠義行事 義字當頭,特別是這些道德禮儀被用於統治階級的精神工具後,忠義二字就變的猶為重要,所以,他籠絡了一大批替自己打天下的將帥和能臣,更是順應了最底層的受苦受難的百姓的民意,也許這些在早期忠義的確是朱的本性,比如在小時候放牛的經歷中和湯和、徐達等人在殺了地主的牛和小夥伴一起分吃牛肉而獨自承擔後果的事情上,在不顧自己生死給後來成為自己的馬皇後的父親誦經超度的事情上,都可以看出來,忠義是朱經常掛在嘴邊上的,也是他為人處事處處要求自己的,這樣做有些可能真的是自己本意,但是我認為一部分還是為了自己為打江山而做,朱元璋領導起義軍均為普通百姓,自己又無優越的條件籠絡四方豪傑。唯一能用到的就是為人丈義,信守承諾。從在豪州街頭指揮一群乞丐、小混混到後來的軍中首領做事光明磊落,捨生取義。所以才令手下兄弟無一不服。常遇春曾經當強盜時誤打朱元璋險讓他喪命。朱元璋為了蓄積反元力量不記前嫌高升常遇春為副帥更加深受眾人尊敬。李善長本來是在定遠已經答應跟隨朱元璋了,可是後來郭子儀收了朱的帥印後李卻又被郭收於帳下,後來朱元璋重新做大帥還是讓李善長做了自己的幕僚,並委以重任。三,愛惜人才,勤於思考。 古往今來人物得天下不可不才,並非僅靠一己之力。事業之大非藉助群體智慧不可。朱元璋雖然是沒有讀過書,但是朱元璋在這個方面比很多皇帝做的更好,更謙虛!他特別重用人才,手下劉伯溫,李善長、朱升等人在起軍前就被他召來出謀劃策。實力才不斷強大。 眾所周知,個人的閱歷、知識總是有限的。藉助他人的智慧往往能在關鍵時刻逢凶化吉。朱元璋為了表示對人才的尊重,還特地的為他們建造了一座很雅緻清凈的並自己親自題名「禮賢居」的別苑,在攻克金陵(今南京)後。他特地令李善長、馮國用等人為他編寫了一本江南賢士花名冊,上有各名人人的籍貫及其簡歷。並將江南人才早已爛熟於胸。部隊每攻下一地,他必會依花名冊去尋訪當地名士。在這期間,先後有夏煜、孫炎、楊憲等二十餘名有名的賢士被他召入元帥幕府。 四,學以致用。 知識就是力量。朱元璋尊重讀書人肚子里的知。許多亂世中生計斷絕的讀書人,久聞朱元璋軍「不嗜殺人」,對他很有好感。從這一跡象上,他們看到了做穩了奴隸」的希望。又得知朱喜歡親近讀書人,便有許多人來投奔,指望依靠朱元璋,來重新重建三綱五常的理想社會。他們不斷對朱講解各種道理,聽得朱喜不自勝。 朱元璋說:「我讀書,常常從中受益。……讀書明理,讓人在日常事務中能用道理去分判,可以叫人少犯錯誤。」在空閑時間他由淺入深,學習讀書作文。不能不承認,朱元璋在語文上,確實有些天才。至正十五年,他寫下了平生第一首詩《不惹庵示僧》:「殺盡江南百萬兵,腰是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漢,只憑嘵嘵問姓名。」粗獷豪朴之氣,撲面而來。在後來,他的吟詩作文越來越熟練,其中也頗有可讀之作。談遷《國榷》說:「吳王微時,目不知書,起兵後,日親諸儒,瀏覽神解,手撰書檄,注射簡峭,文士顧不及也。」想一想,一個生在亂世里帶兵打仗大字不識的武夫能在這樣的環境里像個小學生一樣的去全身心的學習,這種精神是哪個皇帝也比不了的啊,在浩如煙海的群籍中,朱元璋最喜歡讀的,當然是兵書和史書,因為這裡麵包含了太多智慧經驗,可以供他去借鑒、欣賞、品評、共鳴。《孫子兵法》他爛熟於心,歷代戰史、戰例、戰將也是他研究的重點。出色的學習能力和傑出的實踐本領,都使朱元璋在兵戈紛紜中棋高一招。五,定力足 朱元璋一生做事,信奉穩扎穩打,積小勝為大勝。朱元璋的一切活動特別是重大的軍事和政治行動都是經過精心籌劃,三思而行的。他很少沖動冒險,也不追求僥幸。在起兵之初,他就與其他豪傑不同,不樂於流寇主義,而是致力於根據地建設,鞏固後,再徐徐向四周擴展。 朱元璋耐性極佳,史稱老儒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初不知這也是朱本身的一貫思想。朱元璋從來不務虛名,不求近利。朱元璋自己說過:「吾平日為事,只要務實,不尚俘偽他說:「建大事者,必勤遠略,不急近功,故泰山之高,非簣土可成,江湖之廣,由勺水所積,天下之大,豈一日可定也。朱元璋的稱帝最晚,成功最後。北伐戰爭是朱元璋謹慎個性的突出表現。那時朱在統一南方戰爭中戰無不勝,順利異常,迅速平定了廣大中國南部,只剩下北元一個敵人。而北元內部又分崩離析,戰鬥力並不強。由於接連的勝利,大部分將領主張「直搗元都」,一舉統一中國。而朱元璋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一如既往地謹慎小心,絕不疏漏對每一個風險點的分析。他分析說「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懸師深入,屯兵於堅城之下,糧餉不足,援兵四集,非我利也。」他力排眾議,果斷地提出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全局在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其都。」
『柒』 朱元璋的歷史功績
朱元璋作為中國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促成明朝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捌』 朱元璋的功與過,評價
功:
1 推翻蒙古元朝 光復華夏正統 雖然以現在的眼光大家都是中華民族 都是一家人 不過 在當時可絕對是漢人思念百年的頭等大事 絕對激勵人心 推進漢族的發展和生存
2公開倡導民族團結 民族和解 朱元璋在民族問題上很有遠見 廢除了蒙元的四等人劃分 也拒絕了其屬下殺光蒙古人 殺光色目人的建議 而是倡導 蒙古 色目雖非我族類但若愛我華夏 朕以愛之如華夏類也 在明朝的軍隊 將領中就有很多回人 色目人
3體貼民情 生活節儉 善待百姓 朱元璋的生活 可以說在皇帝中算是很樸素 很節儉的 有個大臣因為天天喝蜜水被他責罵 還有個官員因為送他一些大理石鋪路 被他大罵並且退回不用 而且朱元璋時常告戒官員不許干擾百姓 不許盤剝百姓 否則嚴懲
4很尊重法律 不徇私枉法 他的親侄子因為貪污被他處死 他最喜歡的女婿歐陽倫因為走私被依法處死(當時公主 皇後 宰相 大臣都求他網開一面 也沒有打動朱元璋) 北伐時大將胡大海的兒子因為強奸民女被處死 當時很多人害怕因此而得罪胡大海而招致軍變 朱很乾脆的回答 就算皇帝不當 大海嫉恨我背叛我 我也絕對要依法處理
5整頓吏治 嚴懲貪污 朱元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痛恨貪官 最反貪污的皇帝了 不論什麼高官 不論什麼貴戚 只要貪污就一定嚴懲不待 在朱元璋時期一共處決了近50000多貪污官員那段時期也是明朝吏治最好 政治最清明的時期
過:
當然 朱元璋也有很多缺點 比如 嫉妒自私 枉殺成性 很多大臣被他無辜處死 興八股 搞特務 但是 總體來說 朱元璋的貢獻遠遠大與他的罪過 尤其是他的勤政和愛民是絕對值得肯定 即使到了今天也是值得學習和發揚的 因此 我們不能否定朱元璋 這個對中國 對南京都有莫大貢獻的好皇帝的偉大 更不能因為他是安徽人而全盤否定 他的祖籍就是江蘇南京
本文來源導游棲息地 http://www.dy7cd.com
『玖』 朱元璋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呢
朱元璋能在亂世中殺出一條血路的的決定性因素就是,他具有其他草莽英雄所沒有的一些品質。
朱元璋能成功的第一個原因是他擅長拉攏人心。朱元璋有自己的目標,他參加農民起義既不是心血來潮,也不是出於對大酒大肉的嚮往。
是他經過了仔細考慮才決定的,這是他的選擇。他想要的是一勞永逸的生活,飛黃騰達才是他的最終目標。只有那些能看到游戲五步之外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朱元璋對待學者的熱情,謙遜,耐心,正直和誠摯吸引了大批學者。許多學者在動盪時期失去了生計,通過知道朱元璋喜歡與學者接近,所以有很多學者加入進來,希望依靠朱元璋重新建立那個理想社會。
『拾』 朱元璋是誰,一生中成就有那些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
出生:
公元1328年(濠州鍾離 今安徽鳳陽)
逝世:
公元1398年06月24日(約70歲)
公元1368年1月23日登基
推翻蒙元統治,恢復民族平等,驅逐胡元,建立明朝,開創洪武之治,加強中央集權,確立一世一元制,恢復朝貢體系,提出「不征之國」網路網路奉上,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