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朝代的「離婚證」都是怎樣的
古代最著名的「離婚證」大概非唐朝的《放妻書》莫屬了吧,其中最為著名的兩句話是「重梳嬋鬢,美掃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和「解冤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古代的「離婚證」大多都是由男子寫給女子的,在古代是合法合理公認的存在,雖然多為男子所寫,但是也有女子寫給她的丈夫的。
2. 古代的休書就是現在的離婚證
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疑問。
古代的休書相當於現在的離婚書。
我國古代離婚主要有四種形式:七出、和離、義絕、呈訴。
古代離婚必須需要男方同意並按手印,相當於現在的簽字蓋章。表示解除婚姻關系。
3. 文章馬伊_離婚,文案是出自唐朝的「離婚證」,唐朝人怎麼離婚
離婚可謂是哪個年代都存在的事情,文章和馬伊琍這段感情也甚似坎坷。從原諒勉強在一起到最後還是一別兩寬,各自安好。現代人離婚倒是可以去民政局,那回歸到古代唐朝呢?原來古代離婚也並不是隨意就可以的,還是有規則的。
除此之外,也有和離的情況。也就是雙方達成共識,然後和平離婚。還有就是呈訴離婚,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打官司。大家過不下去了,條件也沒有談攏,於是就採用這種方式,讓朝廷官員來評判。
婚姻是一件大事情,要考慮清楚,不要隨隨便便。且行且珍惜!
4. 古代沒有公辦處寫離婚協議,那休書上面會寫什麼內容
休書上面會寫為什麼要休妻,會標明一系列休妻的原因,而且表明自己因為這樣的事情就休妻了,而且再也不會打擾對方,可以讓女方隨便去改嫁,女方就可以去嫁到另一個人家。有了這樣的一個休書,也算是一紙文憑了,而這一張紙,也屬於當時的法律效應吧。
況且古代大多數朝代都不是遵從一夫一妻制的,一個丈夫往往會有多個妻子,他沒有空去計較與每一個妻子之間的糾紛,所以離婚的幾率也會越來越小。因為他與每一個妻子的接觸時間會被分攤的很少,所以他們之間的關系一般都是和諧的。其實是偶爾不和諧了,丈夫也總是有權利可以寫休書。
不過這樣的休書可不是隨便寫的,雖然每一個朝代的書寫方法都不一樣,但是他們都表明了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可以通過這份休書,斷絕自己跟其中一位妻子的關系。
5. 古代的離婚證書叫什麼名字
休書。它是古代男女雙方或其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一方解除婚姻關系,由男方或者地位明顯高於常人的女子(例:公主)出具的書面證明。
6. 古代婚姻制度中,離婚有幾種說法
在我國古代婚姻結構還不嚴密時,離婚相當自由,所謂「夫婦之道,有義則合,無義則去」。自周朝開始,夫權制婚姻家庭制度建立起來。在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夫權制家庭的基礎並不穩固,如《周易》記載妻子離家出走。秦始皇巡遊時發現男子招贅、寄宿女家和死了丈夫的妻子拋棄孩子改嫁的現象,於是才刻石頒令天下維護家庭穩定。到了唐宋時期,夫權意識不斷強化,在相關法律中,女子地位低落,而且妻妾不能擅去其夫,不過在夫逃亡時,可向官府申訴離婚。
1、離婚的說法:在夫權至上的古代社會,婚姻關系的解除主要出於男方的意志,因此離婚稱為「出妻」或「休妻」,被棄之妻稱為「棄婦」。
2、離婚條件:封建聘娶婚,以明媒正娶、六禮具全為條件,結婚得到社會認可,所以離婚要符合古代的出妻制度,此即所謂「七出」與「三不去」。
古代貴族的離婚,有一定的儀式,《禮記》中記載,不但有夫出妻的儀式,也有妻出夫的儀式,出跟被出的雙方都以謙辭自責。從史料中保存的唐人「放妻書」(離婚證書)看來,當時男女的地位似乎相當平等。「放妻書」內容大體分成三段。第一段重述夫妻緣分,經累劫共修得來,本應如水如魚,同歡終日。接著第二段描寫目前的狀態,由於兩人個性不合,經常沖突,大小不安,六親相怨,實在無法繼續下去了。第三段寫離婚的祝福,既然無法同處,不如「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同時祝福離婚後男女各有前程。在離婚書末尾,有的註明給女方贍養費。而離婚證書都要會聚兩家父母、親戚共同作證。從唐人出具的「放妻書」來看,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協議離婚」,盡量好聚好散。
我國古代雖然是男權社會,婦女需要「三從四德」,但男子是不可以任意休妻的,因為夫妻的離異同受家族觀念的支配,也為法律所限定,還受到情與理的約束。據《白居易集》記載,妻子給在田裡耕種的丈夫送飯時,路上遇到飢餓的父親,便把飯菜送給父親吃。丈夫在田裡等得飢餓,非常憤怒,執意休妻,妻子不服,於是告到官府。白居易判決時說:「按照婦女的德行標准,妻子理應順夫,然而報答父親恩情乃出於天性。所以,應先將飯給父親吃,丈夫在其後。由於孝親重於事夫,故丈夫終不可休妻。」
7. 古代離婚證上寫什麼
古代沒有離婚一詞,離婚這件事是有的,那時離婚寫的文書叫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