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灣的土地所有制是怎樣的
台灣的土地是人民私有的
若無特殊條件,國家無權任意徵收
==============================
台灣的土地制度改革:
第一階段實施 "三七五減租"
規定了地主收入的上限,亦即耕地租租額不得超過主要作物正產品全年收獲總量的千份之三百七十五,遏止了由於地主和佃農之間的陋規而產生的種種不平等現象
第二階段實施 "公地放領"
就是政府將公有土地准由承租之農民依照法令規定之要件及程序申請承領,於繳清地價後,承領人即可取得土地所有權。公地放領之目的,在於扶植自耕農。
第三階段實施 "耕者有其田"
政府徵收地主超額之出租耕地(無法自行耕種的部分),附帶徵收地主供佃農使用收益的房舍、曬場、池沼、果樹、竹木等定著物的基地,放領給現耕農民,並補償地主70%為政府發行的實物土地債券,30%為水泥、紙業、工礦、農林等公營事業股票。要點是減低田租,保障農民收入,切實扶植自耕農,使其有自己的田地可以耕種,至此台灣已無地主與佃農之間的租佃間關系。
B. 台灣土地管理的特點
若是屬於國家土地.則是國有財產局管理.
台灣大部分土地.除了高山.河川.海邊.都是屬於私人產權.
全台灣的土地都有國家的地政事務所.登記產權.並發給所有權狀.
政府若有必要徵收.就必須跟百姓購買.
私人土地可以 買賣過戶.贈與.持分.遺產過戶.......可以傳給下一代子孫.
簡略土地區分有: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農業區.工商區.道路用地.公園用地.教育用地.河川地.山坡用地或原住民保留地.....
各土地的區分須依照各分區土地使用.建築.各有各的建築或使用法規.
土地每年要繳交地價稅.買賣.或過戶亦須繳土地增值稅.(農地免)稅率依照法規.
一般而言.越多土地越是富有之家
C. 台灣土改為何能取得成功 對大陸又有何啟示
當時在50年代第一次台灣土地改革做的時候,當時社會矛盾激化,所以他要做的是先解決公平的問題。所以第一次土地改革背景是在台灣土地佔有不均的情況下發生的。因為台灣是1949年光復的,從日本人手上國民政府去接收,光復的時候,台灣那個封建土地制度還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還是封建地主佔有大量的土地,這樣子就造成了一個不公平,地主佔了農地的50%以上。台灣這個地方其實很小,小得可憐,它東西寬只有100多公里,南北長不超過400公里,總共只有3.6萬平方公里,而且它三分之二都是山地呀,它的中央山脈從北到南貫穿整個台灣島,把台灣島破成兩半,東部叫台東縱谷平原,只有很小的一個狹窄的縱谷平原,西部有一小塊平原,有一些盆地,有一些山地。其實台灣可開發可利用的土地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所以台灣人他在生活在那個小島裡面,他這個島民意識很濃厚。我們回過頭來看,台灣在49年的時候它的農地只有80多萬公頃,地主佔了45萬公頃,還有四分之一的土地是由所謂的公地,這個公地就是台灣當局掌握的,就是從日本人手上接過來的那些公地,而農民佔了多少土地,只有五分之一,20%左右的土地,很少很少,而且這個土地局限在自耕農和半自耕農身上,那大部分的農民叫佃農跟雇農,是沒有土地的,他完全為地主來耕作,所以這種土地制度的不均衡就造成了台灣這種社會不公的現象。而且當時台灣的地租非常嚴重,就說農民沒地嘛,那要跟地主承租土地,所以地租很高,那個地租達到多少,最少都有50%,一般有的嚴重的70%到80%,就是一個農民的年收獲量要百分之七八十要交給地主,但是你要扣除生產成本啊,這個生產成本還不包括勞動成本,僅僅是指像種子、肥料這些成本,這些成本一般正常成本是25%,我辛苦耕作一年,是收入很少,那我肯定就生產積極性就不高了。所以這個就是台灣當時要進行土地改革的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其實國民黨也意識到了,孫中山的思想就是如此啊。國民黨在台灣能夠進行土地改革,為什麼在大陸不能進行呢?就是因為國民黨他所謂革命的對象,他依賴的是大資產階級、大地主。所以那些人,他也意識到要在大陸進行土地改革,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也根據孫中山的思想,要耕者有其田,他也要做,但是在大陸做不下就是因為他不可能革自己的命。但是為什麼他到台灣去能夠做呢,就是因為台灣那些地主跟那些國民黨沒有關系,所以他是慷台灣地主之慨,然後來獲得台灣農民之心的一場土地改革。因為他是從大陸去的新貴,他到台灣去以後,他是以一個統治者的心態來到台灣的,維護統治,為了站穩腳跟,所以我要做這些事情,所以這些利益我可以動手術,我可以刀可以下得去,所以這就是當時台灣土地改革的背景。一場維護統治的土改由此開始,耕者有其田,國民黨如何實現?利益之爭,蔣氏父子怎樣平衡?此後的台灣社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經濟,受到什麼影響?第一次土地改革,其實有三步,分了三步走,第一步叫做三七五減租。就是一個農民,農地一年的正常收入,如果是100%的話,他要扣除25%的生產成本,不包括勞動成本,這個扣除去剩下75%,你這個利益,過去是地主拿大頭,農民拿小頭,甚至都沒有拿,到現在對半分,一人一半,地主一半,農民一半,那就是37.5,所以三七五減租也叫做二五減租,這第一階段改革。第一階段改革從49年開始到1952年,差不多整個台灣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進行了三七五減租,那當然有些改革它在同步進行,所以第二階段的改革就叫公地放領,你要改革土地,好,那你就自己先動手嘛,你自己,公地先拿出來,你不能先把地主地拿來,公地先要做,因為台灣當局從日本人手上接收過來的土地,也佔了耕地的將近四分之一強,所以他要把這些公地先拿出來,這個標準是怎麼給農民呢,就是按一年的正常收入,一年的農作物收入的兩倍半,這個作為地價,這個賣給農民。那農民怎麼還,這個地給我了,我怎麼還給台灣當局呢,分10年,20期。台灣大部分是亞熱帶,它分成兩期作物,所以10年20期,一年兩期來平均攤還。所以當時台灣農民分得的土地,大概是每戶一公頃左右,一公頃,台灣叫一甲,一甲大概相當於14.5畝,將近一公頃,當然水田可能少一點,只有0.5甲,那旱地可能會稍微多點,最多大概不會超過3甲的土地,所以農民得到了這個土地。所以當時台灣在50年代,大概80%左右的公地都放領給農民了,當然自己還保留了一些。
D. 台灣的土地政策
剛建國的時候是私有,後來農村合作社,就把土地收歸國有了!到了鄧小平時候,提出家庭聯產承包制,就變租了,還要交稅,那是歷史必須啊,那時候國家窮啊,必須從民間積聚資本。現在不交稅了,是因為國家有錢了,而且農民收入少啊。國民黨在退到台灣後就實行土改了,效果很好,竟然能自給自足!
E. 國民黨在大陸的土地改革
台灣的2次土地改革相對中國大陸而言,要溫和的多,和平的多,民主的多,法制的多。台灣省的第一次改革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在其法令(第一階段的《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二階段的台灣省放領公有耕地扶植自耕農實施辦法》,第三階段的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下進行,始終沒有使用國家暴力機關從肉體上消滅地主,而是通過贖買政策(以債券形式),用和平的經濟方式取得了地主土地。
而台灣省的第一土地改革分為三階段,也就是它的主要內容。第一階段:「三七五減租」。限定耕地租額,地租不超過租地全年生產物的37.5%;確定耕地租期,鞏固佃權,租期最短不得少於6年;災歉之年地租減免,因災歉收獲量不到三成者,應予免租。第二階段:「公地放領」。按承租耕地的現耕農、雇農、耕地不足的佃農、半自耕農的順序以放領土地的作物全年總產量的2.5倍的地價承領,地價分10年向政府還清。第三階段:「耕者有其田」。政府將地主超額的土地征購後再賣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這一改革內容基本上是按照孫中山先生身前的著述進行的,不同的是對地主的保護過多。[18]同時台灣省還成立了農會,在資金和技術上對農民進行支持和指導,保護農民利益。
台灣省的第二次土地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擴大農業經營面積,辦理共同運銷,加速農地重劃,[19]台灣農地變更使用管制制度,先採個案定製,再按土地等則管制,最後采土地使用分區編訂管制。非都市土地劃分為8種使用分區(以農地而言分為特地農業去和一般農業區,鄉村區,工業區,森林區,山坡地保育區,風景區,特定專用區)
台灣省的第一次土地改革成果在實質上和內地差不多,基本上實現了中國國民黨推行土地改革的目的。這次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地主階級,使大批農民獲得了土地,自耕農數量大幅增加,這大大的提高了農民的生產勞動積極性,提高了單位生產量,到1963年,每公頃稻米產量為2600公斤(1938年為 2242公斤/公頃),山芋產量達到14000公斤/公頃(1938年為12828公斤),[25]推動了農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1963年的農民平均收入達到20988元新台幣(以1953年價格計算,1948年農民平均收入為13158元新台幣)。[26]同時的確鞏固了搖動中的中國國民黨政權在台灣小島的統治。特別是大量地主由於土地改革得到了不少的土地贖金和債券,轉而進入工商業界,發展工業。加上農業的發展為工業積累了原始資金和勞動力,推動了台灣工業的發展,為台灣經濟騰飛作出了「基礎性貢獻」。同時由於保護農民的小土地所有制,限制了土地兼並和轉讓,嚴重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和實施大型水利工程建設。
台灣省的第二次土地改革的最大成果就是發展了農業租佃制度,實現了「小地主,大佃農」的農業生產方式,走上了規模經營,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推動了農業發展。同時產生了大量兼業農民,增加了農民收入。台灣的土地分區編制與管制,使土地資源得到了合理利用,朝著合理化方向發展,最大程度上保護了土地資源。不過,也出現了土地的過分保護與工業化之間的矛盾。不管怎樣,台灣的這次土地改革是成功的。
大陸的我就不知道了『好像沒的.....
F. 簡述中國台灣土地制度創新
你說的中國是中華民國??
G. 台灣土地改革意義
台灣的土地改革規定了地主收入的上限,亦即耕地租租額不得超過主要作物正產品全年收獲總量的千分之三百七十五。
此外,它也遏止了由於地主和佃農之間的陋規而產生的種種不平等現象,如租約短暫、地主可任意奪佃、押租金、預收地租、作物歉收時亦需繳交的鐵租、副產物租等。
台灣土地改革政策是一種連串巧妙的政策,將地利盈收一大部分轉往官方,首先耕者有其田和公地放領相當程度上削去了地主階級的大片土地轉給農民,但地主還是能保有部分土地不會一無所有,解除了地主反抗的風險,而剩下依然沒有土地的佃農就用三七五減租來再次限縮地主利益轉給農民。而最後所有農民手上的利益再透過肥料換谷隱藏稅來轉給官方。
最終【農民得到了土地】,但壞處是土地的細碎化對日後大規模開發或建設的收購土地問題造成巨大阻礙。
H. 怎樣正確理解台灣地區的"平均地權"制度這種土地制度的優勢是什麼
平均地權原則上是把全國的土地平均分給農民,做到耕者有其田,台灣本身沒有什麼地方軍閥政府政令好實行,就由政府出資收購地主土地分給農民,農民有地種了,地主拿到錢就去城市開發實業成為資本家。土地所有權是人民對自己的土地可以選擇耕種建造或買賣的所有支配權,台灣人民就擁有這種權力。而大陸後來分給農民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買賣等權力,土地所有權是國家的。
好處:對真正的農民有經濟上的好處。對國民黨有政治上的好處。」
I. 台灣的三次土地改革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1、實行「三七五減租」。意思是地主對佃農的租額不得超過全年收獲的37.5%,所以簡稱「三七五減租」。當局是這樣計算的:農田普通收獲量中,種子、肥料和耕作中其他成本費用要耗25%,扣除這部分,餘下的75%地主與農民平分,各得37.5%。所以就叫「三七五減租」。
此外還規定,地主出租土地,租期不得少於6年,期滿必須續租,不得隨意撤租升租,保障佃權的相對穩定。農業歉收時,地主應臨時減免地租。同時對佃農也作了一些規定,如佃農地租積欠兩年的總額時,地主可以撤佃。
「三七五減租」從1949年4月開始,根據當時的統計,因為減租而受益的佃農有近30萬戶,佔全省農戶總數的44.5%。「三七五減租」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由於租率下降,也導致了地價下跌。這為進一步實行土地改革創造了條件。
2、實行「公地放領」。台灣光復後,從日本人手裡接收過來的耕地叫「公地」。從1951年開始,台灣當局將這些「公地」陸續賣給農民,地價為耕地主要產物全年收獲量的2.5倍,為了不受貨幣貶值的影響,以實物計算,全部地價由農民在10年內分期償付,不負擔利息。
受領農民只要連續交納10年地租,每年交納的租額正好等於每年應交納的地價,10年期滿,耕地即歸農戶所有,公地放領到1961年辦理完畢。
3、實行「耕者有其田」。為了防止地主隱瞞耕地,台灣省政府從1952年1月到1953年4月將全省地主耕地進行重新丈量,登記造冊。隨後頒布了「實行耕者有其田法條例」,主要內容有:地主可以保留相當於中等水田3甲(43.5畝)或者旱地不超過6甲,
超過的耕地一律由當局徵收後放領給農民;征耕地價也是按耕地主要產物全年收獲量的2.5倍,當局用債券和股票的形式支付給地主。對於地主來說,「耕者有其田」政策,帶有一定的強制性,除按規定予以保留的土地外,其餘全部徵收放領。
(9)台灣土地制度的成果擴展閱讀:
台灣土地改革能夠順利的原因:
1、台灣有工業基礎,國民黨政府握有日本留台產業,可以用作償付地主的經費;而在1930年代的大陸,國民黨黨政府則不具備這樣的財力。
2、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從大陸遷來,與台灣本地的地主階級沒有人情瓜葛,可以徹底執行「平均地權」的土地制度,而在1930年代的大陸,南京國民政府與江南的大地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3、因為台灣有工業基礎,可以將這些產業的股權補償地主的土地價值,許多地主從此轉入工商業,農業資本轉為工業資本,這對於佃農和地主來說是一項雙贏的制度,地主自然不會強烈的抵制土地改革。
J. 台灣土改的前前後後怎麼樣
近年來,隨著許多過去被人為遮蔽的歷史真相漸漸浮出水面,公眾對於歷史,尤其是與現實生活最切近的中國近現代史的關注度越來越大,海峽對岸1949年以後的歷史,則更是能夠引發普通讀者的興趣。 台灣「土改」,作為「二戰」後全球范圍內土地改革的成功典範,近年來,其經驗尤其受到國人的關注。 在台灣經濟發展、起飛的整個進程中,有一個機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從而在台灣農業復興史、經濟發展史,乃至在台灣整個的現當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個機構,就是至今可能仍不為大部分國人所知的「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成立於1948年,1949年遷台。在台灣的經濟發展中,該機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遷台初期,農復會協助行政部門推動了台灣的土地改革,幫助提升農業生產力,使得台灣的經濟發展有了堅實的基礎。在農業領域美援物資的使用上,農復會也起到了橋梁和紐帶作用,令台灣順利實現了利用外援發展農業的目標。 《台灣「土改」的前前後後:農復會口述歷史》一書,系對當年深度參與農復會工作的十四位前輩所作的詳細訪談實錄,內容涉及台灣土地改革、農會改組、農業技術創新等史實,記錄翔實,是研究現代台灣農業與農村改革的第一手資料,也是關注台灣問題、「三農」問題與土地問題的中國讀者的必讀之書。 由於農復會在當年台灣的經濟決策中享有很大的影響力,其資深任職人員也基本都是留美回國人員,對於從國共內戰到台灣經濟起飛的整個歷史有著相當的了解。他們所提供的信息為我們今天認識和詮釋歷史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可能。例如,在書中,張憲文先生透露,早在1940年,時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陳誠,就曾在他所管轄的區域內推行過力度不小的土地改革,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內戰開始後,由於土地改革所需的基本條件已不復存在,盡管國民政府在1947年成立了地政部,預備推行土改,但歷史沒有給予機會。 同時,也無須諱言,國共兩黨在歷史上不同時期對待土地改革的態度,以及台灣地區的土地改革經驗,也自然能為我們日後的改革提供某種借鑒。 本書作者黃俊傑,為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台灣「土改」的前前後後:農復會口述歷史》,九州出版社2011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