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最新的生物研究成果

最新的生物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13 08:27:07

『壹』 近年來生物學領域重大的科研成果或發現

中國
張亞平小組兩棲類研究重要成果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
凍干Hib結合疫苗完成臨床前專研究
973計劃屬「光合作用分子機理研究」項目
綠葉高效捕捉光能的奧秘
SARS病毒進化規律
領銜繪出四種雞基因圖譜
發現家蠶性別控制開關
發現物質第五態

美國
批准全球首宗胚胎幹細胞試治療人體試驗
發現可調節血管生長的「開關」
研製「抗瘧蚊」
接近開發出長效通用型流感疫苗

日本
培育可充當除草劑的非食用小麥
山中伸彌最新PNAS文章發現iPS培養新方法

納米粒子與轉鐵蛋白結合即可獵殺癌細胞
紐西蘭研究人員稱常服鈣片增加患心臟病風險
瑞典研究人員開發出糖尿病新療法 不注射胰島素
韓研究發現新的癌症促進
韓國研究組找到了10年間未發現的蛋白質性能
印度開發出抗病毒蠶寶寶
加拿大科學家把致命微生物變成奇妙圖形

『貳』 談談最新生物研究成果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BioDev Faster Taq:由普通PCR向快速PCR的革命 一個PCR反應的總耗時取決於變性、退火、延伸中每一個步驟所需的時間和從一個步驟到下一個步驟的溫度變化幅度。現有的快速PCR儀和特殊PCR管等,通過特殊的加溫和降溫技術,提高溫度升降幅度和減少熱傳導時間,從而縮短PCR過程中PCR變化所需的時間。也有採用特殊試劑促進引物和模板的結合或通過減少反應體積縮短PCR時間的方法。這些方法需要購買特殊的儀器、耗材、試劑,不具有普遍性,而且對PCR的改進受到Taq DNA聚合酶本身擴增性能的限制,縮短PCR反應時間有限,而且會常常會影響到PCR的擴增效率。 博大泰恆公司投入巨大精力研發的快速Taq酶系列——BioDev Faster Taq,將從根本上實現快速PCR。博大公司通過對94 kD普通Taq酶進行精簡和優化,同時對部分結構進行定點突變,形成了全新的70 kD DNA聚合酶,Faster Taq在擴增速度、擴增效率、特異性以及酶本身的穩定性都顯著優於普通Taq酶,是與現有DNA聚合酶有本質區別的第二代DNA聚合酶。Faster Taq的聚合速度是普通Taq的2-4倍,延伸時間僅為普通Taq酶的1/4,而且由於Faster Taq的高活性和高擴增效率,能有效縮短變性和退火時間,PCR總耗時僅為普通Taq的30%-40%,一般PCR(1-3 kb)均可在30分鍾完成。同時PCR的產量,敏感度以及特異性都得到了全面提升。BioDev Faster Taq的研發成功標志著真正意義上快速PCR的誕生。 BioDev Faster Taq聚合速度是常規Taq酶的2-4倍 BioDev Faster Taq是由先進的基因工程技術改造而成的新一代快速Taq酶。由於刪除了非必需的蛋白序列,酶結構得到精簡和優化,增強了與DNA模板的結合能力,酶分子在模板上的移動速度和聚合dNTP的速度都大幅提高。普通Taq酶的延伸速度一般為1 kb/1 min,Faster Taq的延伸速度為1 kb/10-15 sec,最快可達1 kb/5 sec,使延伸時間縮短為普通Taq的1/4。Faster Taq的比活性和擴增效率顯著高於普通Taq酶,可以縮短變性和退火時間,進一步減少PCR時間。如圖1所示,Faster Taq擴增3 kb片段僅需38分鍾,擴增8 kb片段僅需66 分鍾,節約時間70%以上。 圖1 Faster Taq可節約70%以上時間 Faster Taq的擴增速度來自其自身的優越結構。在相同條件下擴增5 kb片段,在延伸時間為5分鍾時,所有的Taq酶都能擴增出目的條帶,而Faster Taq(SF/GF-Taq)的產量明顯優於其它Taq酶。當延伸時間為2分30秒時,其它Taq酶的產量明顯下降,Faster Taq的擴增效果不受影響。當延伸時間為1分30秒時,其它Taq酶已不能擴增出目的條帶,Faster Taq的產量沒有明顯變化(圖2)。Faster Taq的內在性質決定了它擁有超快的聚合速度和更高的擴增效率。這種高速PCR可以在任何PCR儀上實現,無需使用特殊耗材和特殊試劑盒,無需添加儀器和設備,也不會影響下游實驗。 圖2 Faster Taq延伸速度明顯快於普通Taq酶。Faster Taq(SF/GF-Taq)在相同反應體系中擴增5 kb片段,94℃ 20s,55℃ 2s,25個循環,延伸時間見圖所示。當延伸時間縮短至1m30s時,只有Faster Taq能擴增出目的條帶,顯示出Faster Taq的速度優勢。 酶結構的優化使Faster Taq的穩定性顯著優於普通Taq酶 Faster Taq的蛋白結構經過精心優化,進行了刪除突變和對關鍵位點的點突變,不僅使酶的擴增速度和擴增效率大幅提高,而且使酶的穩定性顯著增加,耐熱性較普通Taq酶明顯加強。普通Taq酶的熱半衰期為95℃ 1.6小時,Faster Taq為100℃ 2.5小時,95℃ 10.5小時。實驗顯示,Faster Taq的擴增效率在100℃加熱1小時後沒有明顯變化,而普通Taq酶100℃加熱1小時後已經沒有活性(圖3)。優秀的耐熱性能為設計和優化PCR程序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擴增低拷貝模板時可以增加循環數至45圈,在擴增高GC含量或有復雜二級結構的模板時,可以將變性溫度提高至96℃,確保充分變性。Faster Taq的高耐熱性不僅使Faster Taq更加穩定,而且使Faster Taq對復雜模板的擴增能力顯著提高。 Faster Taq的穩定性還體現在對反復凍融的抵抗力上。實驗顯示在經過反復凍融30次後,Faster Taq活性人沒有明顯變化,而其它的Taq酶都已經沒有活性(圖4)。這種高穩定性降低了酶在運送和保存時對環境的要求,保持長時間質量穩定,並且穩定的活性也保證了PCR的可重復性和不同時間反應的可比較性。 圖3 Faster Taq與普通Taq 熱穩定性實驗。Faster Taq與普通Taq在加熱前後擴增相同的DNA片段,所有反應條件均保持不變。100℃加熱1小時後只有Faster Taq仍保持活性,表明Faster Taq的熱穩定性明顯優於普通Taq酶。 圖4 Faster Taq可耐30次以上反復凍融。將Faster Taq premix液與普通Taq premix液在-20℃與室溫之間反復凍融,在凍融前,凍容15次和30次分別取樣做PCR電泳,結果如圖所示。Faster Taq在凍融30次後仍有活性,顯示Faster Taq的穩定性顯著優於普通Taq酶。 BioDev Faster Taq系列可全面滿足PCR實驗需求 為了充分滿足各種類型的PCR實驗需要,博大泰恆公司以快速Taq酶技術為核心研發了一系列的Faster Taq。Silver Faster Taq是沒有3』-5』外切酶活性的快速Taq酶,擴增時會在片段末端加上一個A,可用於一般PCR反應和T載體克隆。Gold Faster Taq具有3』-5』外切酶活性,其錯配率為10-8,保真性與Pfu DNA聚合酶相當,是目前市場上保真性最高的DNA聚合酶之一,並且具備Faster Taq系列快速、高效、高穩定性的優點,是進行基因克隆測序,突變等高保真實驗的理想工具。博大泰恆公司即將推出超高保真Taq酶(HSF-Taq),錯配率在10-9-10-10之間,能完全勝任大規模測序、分子遺傳學研究、SNP篩查等高精確的研究。 博大泰恆公司以先進的混合酶技術研發的Long Faster Taq,專為擴增長片段研製,可以輕松擴增10 kb以上的DNA片段,配合超長擴增緩沖液,擴增長度可達20-40 kb,完全解決PCR長片段擴增的難題。 上述各種快速Taq酶都即將推出熱啟動產品,屆時Faster Taq系列將全面解決各種PCR擴增難題。 新一代超級抗生素來自大麻 據義大利和英國的科學家報道,大麻里的某些未知成分具有殺死抗超級耐葯菌(耐甲氧苯青黴素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潛能,且不易產生耐葯性。 Cell:幹細胞分化259個基因控制 鱷魚淚腺防禦素可成新型生物抗生素

『叄』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麼最新發展成果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麼最新發展成果
1.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2.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3.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4.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 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5.美國科學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科學家說,將可在兩年內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術,幫助數百萬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獲准於兩年內在五個治療中心為50到70名病人安裝這種「仿生眼睛」。
以希臘神話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統利用一個安裝在眼鏡上的照相機,把視覺信號傳送到眼睛裡的電極。
以前接受不夠先進的人工視網膜移植手術的病人能夠「看到」 光線、影像和物體的運動。但圖像不夠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這種手術,現在他上街時能夠避開長的或較低的樹枝,但看人時好像是看到一團黑影。
不過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研造的「仿生眼睛」嘗試從相機取得實時的圖像,然後把它們變成微弱的電信號,輸送到一個接收器後,在通過電極,刺激視網膜的視覺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讓失明者能夠「看到」景物。
這種新的裝置比傳統的人工視網膜更細小,但擁有多達60個電極,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積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術也更容易。

『肆』 最新的生物科研成果

普洱茶功效科研成果向全球發布編輯: 錄入時間:2009-7-31 23:27:00
「普洱茶具有顯著抑製糖尿病相關生物酶的作用,在定量科學飲用普洱茶的情況下,有助於預防或輔助治療Ⅱ型糖尿病,並減少Ⅱ型糖尿病導致的並發症作用。」2009年4月27日,普洱市人民政府在北京希爾頓逸林酒店進行了新聞發布。此項研究成果是由普洱市普洱茶研究院、吉林大學生命科學院實驗室、長春理工大學共同完成的。
該課題利用Ⅱ型糖尿病相關生物酶作為高效篩選模型,研究了普洱茶對該生物酶的抑製作用和機理,並利用糖尿病動物模型對普洱茶降血糖功能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普洱茶具有顯著抑製糖尿病相關生物酶的作用。以雲南大葉種為原料生產的普洱熟茶,經過現代生物發酵技術和現代提取技術精製的固態速溶普洱茶粉,對糖尿病相關生物酶抑制率達90%以上。在對120名糖尿病患者普洱茶體驗中發現,對注射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葯嚴重抵抗的患者,在不停用葯和不改變飲食習慣的情況下,飲用定量普洱茶水的體驗者,70%糖尿病患者血糖下降至7mmol/L以下,血糖值平均下降35%。其中,40%飲用普洱茶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不停用葯)血糖降至正常值,而參與體驗的正常人血糖值無改變。
今年4月13日,雲南省科技廳組織國內有關專家對普洱茶降血糖功效進行評審和論證,通過了該項成果鑒定。專家對此評價,科學飲用普洱茶有助於預防或輔助治療2型糖尿病,並可減少糖尿病導致的並發症。目前,該項普洱茶降血糖研究中的發現已申請5項國家專利。
普洱市委副書記朱飛雲主持發布會,普洱市委常委、副市長盛軍發布普洱茶功效科學研究成果。
有關部委的領導、中國著名的藝術家和體育界的名流,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雲南電視台、新華社、人民日報社、光明日報社、香港文匯報等40多家新聞媒體記者,部分茶企業、茶商和茶葉愛好者200餘人出席了新聞發布會。

『伍』 我國現在生物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是什麼產生大影響的研究成果又是什麼

前年有菠菜捕光蛋白復抄合物晶體結構作為Nature的封面文章發表,被稱為近年來我國生物學領域最傑出的成果
之一。
去年有關於呼吸鏈蛋白復合物晶體結構在Cell上發表。去年一共發了四五篇在Cell上面,你可以去查一下。
今年中科院,清華和農大各發過CNS的文章。

發CNS差不多就是世界頂級水平了,不過太少。

『陸』 最新生物科技成果

吉林:國際上首次分離成功人參抗病基因

人參抗病基因首次在吉林農業大學分離成功。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分離成功的人參抗病基因,該研究成果為AM真菌在人參銹腐病生物防治上的應用及人參銹腐病的分子病理學研究奠定了基礎,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由吉林農業大學承擔的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叢枝菌根真菌誘導人參抗/耐銹腐病的作用與機制研究(合同編號:20030553-1)」日前通過專家鑒定。

利用AM真菌作為生物農葯控制植物病害,尤其是土傳真菌和線蟲病害的發生和發展已得到目前農業科學界的廣泛認同。該項目通過研究5種AM真菌與人參銹腐菌之間的相互作用,發現Glomus fasciculatum能顯著地抑制人參銹腐病的發生和發展。項目分析了AM真菌誘導人參抗/耐銹腐病過程中幾種酶活性的變化,發現幾丁質酶和PAL酶在AM真菌誘導人參抗/耐銹腐病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的解決人參的連作病害(Repeat disease)問題。

據了解,這次分離出的人參抗病基因為ClassIII幾丁質酶基因(基因銀行注冊號為DQ532359),專家還對該基因進行了原核表達分析及功能鑒定。

廣州:防治禽流感siRNA特效葯物的研究與開發

研究防治禽流感特效葯,兩公司獲高額科技配套資金資助!記者昨日從廣州開發區獲悉,其區內企業廣州拓譜基因技術有限公司承擔的廣州市2006年科技攻關」引導項目——「防治禽流感siRNA特效葯物的研究與開發」經批准,獲得區科技發展資金9萬元的配套資助;另一企業廣州倍綉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所承擔的廣州市2006年科技攻關引導項目「新型纖維蛋白封閉劑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經批准,獲得區科技發展資金13.5萬元的配套資助。

據悉,「防治禽流感siRNA特效葯物的研究與開發」項目於今年6月由廣州市科技局列入2006年科技攻關引導項目,並獲無償資助30萬元。此項目主要內容是:篩選防治禽流感的siRNA分子,完成防治禽流感siRNA葯物的臨床前葯效學研究等。「新型纖維蛋白封閉劑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今年5月由廣州市科技局列入2006年科技攻關引導項目,並獲無償資助45萬元。本項目的實施將突破外科手術及外傷止血領域現有技術的瓶頸,推動本領域傳統技術向現代生物技術的轉化,為廣東省生物技術醫葯領域提供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基因工程技術為基礎的探討新型纖維蛋白封閉劑,探討解決現有生產技術中異種蛋白潛在的免疫原性問題。除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之外,與國內外同類產品相比,還避免了潛在的血源性生物製品安全問題,為纖維蛋白封閉劑的生產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南方日報

杭州:油菜生產出生物柴油

在杭州市塘棲鎮工業園區內的一塊空地上,工人將10升剛下生產線的淡黃色液體——生物柴油灌進卡車油箱,卡車隨即「轟」地開了出去。這是前不久在杭州爭光樹脂有限公司的一幕。看到使用這種油菜籽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的卡車速度跟加普通柴油的跑得一樣快,人們的目光不由得集中到從事這種生物柴油研發的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院長計建炳身上。

計建炳拿出鎮海石化質量檢測中心出具的報告說,喝這種生物柴油的車子,動力與使用礦物柴油相當,但排放出的廢氣中有害物卻比礦物柴油降低50%,已經達到德國的技術指標。

2002年,計建炳留學歸來後即開始著手研究生物柴油。幾年來,他在實驗室里把餐桌上的廢棄油、地溝油、菜油等,都變成過生物柴油。最終困擾著他的難題是,到底選擇什麼原料,才能使生物柴油能最終走向市場?去年,計建炳去北京出差,聽說浙江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陳錦清正在研究高產量高油含量的新品種油菜,有可能成為生物柴油的原料。而陳錦清當時正受國家科技部委託,在北京參與起草國家「十一五」生物質能源規劃。這一「工」一「農」的兩個人一見面,原料難題就有了解決方案。

『柒』 最新的生物研究成果

生物通綜合:近期,我國生物領域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科院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即將進入臨床治療、雲南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中心發現三個疾病相關基因、華中農大轉基因棉通過鑒定。此外,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揭牌,河北省也有了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

雲大發現高血壓等三個疾病相關基因

中國少數民族DNA庫項目負責人、雲南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中心主任肖春傑今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他們最新從中國首個少數民族DNA庫中研究發現神經纖維瘤 、高血壓、多指(趾)等三個疾病相關基因。此發現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罹患這三種疾病者可以根據其基因而「對症下葯」。

據了解,不久前在此間的雲南大學建成的中國首個少數民族DNA庫擁有除高山族外的中國五十四個少數民族的DNA樣品,覆蓋了全中國十六個省和雲南十四個地州的八千多份DNA樣品,是目前國內外樣品量最大、收集民族最齊全的基因庫。

肖春傑教授稱,其在研究中就揭示了雲南二十五個少數民族Y-DNA(父系遺傳)、mtDNA(母系遺傳)和常染色體上共四十七個已知位點的基因頻率或單倍群頻率。此外還發現七種新單倍群;發現摩梭人的父系遺傳結構與雲南藏族最接近,而母系遺傳結構最接近麗江納西族,提出其形成原因可能是摩梭人母系社會中的走婚制度,並確定了高血壓、多指等疾病相關基因。
他說,雲南為人類遺傳學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研究材料,基因庫建成後,國內外知名學者紛紛而至,力圖在少數民族基因中尋找不同的遺傳結構特點和多態性,且希望在雲南少數民族基因庫基礎上,擴建一個包括疑難病症家系在內的隔離人群基因庫。
目前,人類已肯定的單基因遺傳疾病和性狀已達六千六百多種,另外還有眾多的多基因遺傳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以及至少三千多種不同方式的染色體異常引起的染色體病尚待研究。

肖春傑表示,今後還要加大收集量,要建成全中國資源共享的資料庫,把全國所有的疾病基因家系全部集中起來,對患者做到真正的「對症下葯」。

我國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即將進入臨床治療

我國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即將進入臨床治療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基於蘭州重離子加速器的淺層腫瘤治療裝置最近建成,已進行了動物試驗、技術鑒定並制定了治療計劃,目前正在辦理進入臨床治療的報批手續。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負責人詹文龍透露,這套裝置投入使用後,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4個具備重離子治癌能力的國家。

重離子就是比元素周期表上2號元素重並被電離的粒子。詹文龍說,利用重離子束治療腫瘤,對健康組織損傷最小,對腫瘤療效最佳,可以准確進行適形照射,精確控制和嚴格監測照射劑量,是迄今最理想的放射療法。「重離子束在物質中的劑量損失集中於射程末端,這種物理學特性使之成為治療腫瘤的理想方法。」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醫學物理課題組負責人、研究員張紅透露,世界上許多有重離子加速器的國家都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重離子束治癌裝置的建造和治癌基礎及臨床應用研究,使得重離子束治癌成為放射治療領域的前沿性研究熱點。

詹文龍表示,重離子治癌仍屬研發階段,還有一些基礎問題、技術與方法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華中農業大學新型轉基因強生根棉項目通過鑒定

華中農業大學新型轉基因強生根棉項目通過鑒定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教授楊業華等主持的"Rol轉基因強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轉基因技術創新"項目,2004年12月通過湖北省武漢市科技局主持的專家鑒定。鑒定專家認為,該研究所創建的技術平台具有較強操作性,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成果總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其中直接轉化幼芽成苗的方法為國際先進。

為改善棉種性狀、降低栽種"門檻",專家設想將源於發根農桿菌的"人工重組生根基因"(rol基因)轉移到栽培的陸地棉品種中,以增強棉花的生根能力和改善其根系發育狀況,解決棉花移栽難以成活、緩苗期長、後期易早衰的問題。對南方棉區而言,甚至能直接省去營養缽育苗的移栽工序,從而大幅度提高棉花產量,大量節約勞力和生產成本。

"Rol轉基因強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轉基因技術創新"被列為武漢市科技攻關項目"植物轉基因技術研究與利用"下屬子課題立項後,楊業華教授等通過研究攻關,創建了以根癌農桿菌介導的棉花轉基因技術平台,通過直接轉化幼芽成苗的方法,繞過了傳統方法的技術難點,縮短了獲得轉基因棉花植株的時間。

基於這一方法,研究者將rol生根基因轉化陸地棉品種,獲得了生根抗病豐產品系、生根抗蟲豐產品系、優質纖維品系和rolB轉基因雄性不育系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應用價值潛力的棉花轉基因材料。培養出三個高產優質、纖維品質好、皮棉產量高、具有應用價值的轉基因棉花新品系。同時還獲得了rolB轉基因雄性不育性新材料。

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揭牌

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揭牌

一些常見病、疑難病的治療又有了新途徑。今天上午,由青醫附院和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聯合出資建立的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在青醫附院正式揭牌,重點研究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幹細胞治療技術。

據了解,該中心內設立了分子生物學研究室、生化研究室、幹細胞研究室、幹細胞低溫保存庫、導管室等機構,重點研究幹細胞體外建系和定向誘導技術,及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幹細胞治療技術。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

昨天上午,由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石家莊市農科院、省農林科學院共建的「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石家莊植物分子育種中心」(以下簡稱石家莊育種中心)在石家莊市農科院揭牌。中科院院士李振聲出席揭牌儀式。

這是我省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它的成立對我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據了解,石家莊育種中心成立後,將以小麥、棉花、大豆等為研發的主要目標作物開展研究:圍繞生態農業和優質高效農業對作物品種的要求和作物育種的實際情況,由單方或雙方合作克隆相關目標基因或建立重要性狀的分子標記;利用克隆的功能基因和重要性狀的分子標記,以及優良的種質材料,通過轉基因或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途徑,有針對性地、高效地應用於育種研究,選育符合生產要求的高水平的小麥(或其它作物)新品種。成果選育出來後,石家莊市農科院、省農林科學院將利用現有的農作物新品種推廣和種子產業體系,對其進行推廣和產業化開發,使其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並產生經濟社會效益。

『捌』 誰能舉出3種以上國內外生物學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嗎

1
尼古丁非致癌物質
2
幽門螺桿菌導致慢性胃炎
3
細胞表面水分子通道的結構解明
4
嗅球有co2受體
5
NFkB在多個信號通路中的重要作用
6
先天性免疫(炎症反應)在腫瘤增殖中扮演重要角色

『玖』 生物學最新成就

最新生物學研究成果

一、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新發現

在對果蠅和小鼠的研究中,研究者證實了一種造成Alzheimer病人傷害性腦斑塊積累的蛋白實際上是一種分子運輸系統的重要部分,在腦中作為蛋白運輸的信號。此外,研究者還分析了這種稱為「澱粉樣前體蛋白(APP)」的蛋白質,這種蛋白可導致腦運輸通道的阻礙並最終神經細胞死亡。

這一發現是描述APP運輸作用的第一批數據,而且對於Alzheimer患者腦內蛋白的細胞間運輸功能,此提出了一個關於β-澱粉樣蛋白的傷害性斑塊沉澱物的新假說。

這一發現的研究者是Howard Hughes醫學院,加州大學聖地亞哥醫學院細胞和分子葯物教授,Lawrence S.B. Goldstein博士。研究結果發表於11月8日的Neuron 雜志和12月6日的Nature雜志。

「雖然這還只是對APP軸突輸送和β-澱粉樣蛋白產生部位二者之間相互聯系的初步了解,但是我們的工作對Alzheimer病人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的方式,即直接地針對β-澱粉樣蛋白和APP運輸」 Goldstein說,「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APP產生β-澱粉樣蛋白的機制。」

他還說,人體內所有的細胞都能產生β-澱粉樣蛋白,但是只有神經系統會被這種蛋白傷害。「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神經元易於被APP損傷的原因。」

雖然科學家已經知道了APP形成的斑塊產生於β-澱粉樣蛋白,但是他們並不清楚這種蛋白是怎樣在哺乳動物體內發生作用的,也不清楚APP是在哪裡轉化為β-澱粉樣蛋白的。

在2000年11月 Neuron 研究首次公布的研究結果中,Goldstein領導的小組描述了APP與一種軸突內物質轉移信號的關鍵酶之間生化反應第一個證據,這種酶使得中樞神經系統在軸突內進行長距離的物質傳送。

在2001年11月8日出版的 Neuron 中,研究者用果蠅作材料,確定了APP在軸突運輸中的關鍵作用。缺失APP會導致軸突物質運輸功能的喪失。在另外的一系列實驗中,當他們在果蠅體內引入了過量的APP,則軸突系統則阻塞並死亡。

在他們最近的Nature發表的文章中,研究小組用一個小鼠模型鑒定了決定分子移動的運輸系統——被稱作β-secretase (Bace)和presenilin的酶系,這些酶也作用於APP 轉化為β-澱粉樣蛋白的過程中。 這一過程發生於軸突運輸過程中細胞中的APP, Bace和 presenilin。

「一旦產生了β-澱粉樣蛋白,軸突運輸就可能被阻斷,」 Goldstein說,「我們認為這種阻斷可以看作運輸通道阻礙和神經元死亡的標志」。(基因潮)

二、追蹤病原體:新的資料庫開發成功

Cornell大學12月4日消息:食品科學,工程和計算機系的學生聯合開發出了基於網路的軟體和資料庫,用於追蹤和比較細菌的遺傳印記和特徵病原體追蹤軟體使得從事追蹤毒性菌源及其蔓延的科學家進行冗長的菌株對照程序的耗時,從原來的幾天或幾小時縮短至幾分鍾。.

「在進行病源體追蹤以前,實驗室使用了三種不同的資料庫和兩種表格程序」,Cornell 大學食品科學系的助理教授Martin Wiedmann說道:「我們尋找工程和計算機系學生合作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雖然目的明確,但我們不知道怎樣將這些想法組合起來。」

「在進行病源體追蹤以前,實驗室使用了三種不同的資料庫和兩種表格程序」,Cornell 大學食品科學系的助理教授Martin Wiedmann說道:「我們尋找工程和計算機系學生合作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雖然目的明確,但我們不知道怎樣將這些想法組合起來。」

該資料庫的新穎之處在於使菌株特徵比較和分子亞型影象(DNA指紋技術)變得更簡潔,研究者可以使用這種工具從不同實驗室快速收集菌株的亞型數據,來分析許多感染性疾病的爆發和流行,並總體評估細菌的生物多樣性。

在1999年Wiedmann首次應用他的原始資料庫從而協助降低了李斯特桿菌病爆發的死亡人數。1998年十月和1999年2月之間,全國有100多人因為食用了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罕見桿菌污染的熱狗而遭受感染,Wiedmann的工作使Atlanta疾病控制中心(CDC)確定了疾病爆發的原因,結果污染的熱狗立即被禁售,成為歷史上最大的食物禁售事件。病原追蹤的早期版本發現15個樣品中有7個具相同的遺傳指紋,這意味著這7個病人感染了同一菌株,CDC也注意到了李斯特桿菌病感染病例的上升,但直到有Wiedmann的指紋技術以後,他們才認識到了所尋找的菌株。

Wiedmann實驗室開發新的資料庫的學生之一,Michael Chung,先是開始組織了資料庫所需要的病原體特徵,這些特徵包括區帶DNA序列及其顯型特徵,然後與開發該軟體的計算機系的學生團隊合作,建立了網路伺服器,並發展了軟體的圖象識別能力。

項目在2000年秋末完成,然而Chung說該程序還不能轉移到多台計算機中使用,增加新特性也比較困難。但在過去的一年內,Chung和Cornell大學已畢業的學生Steven Cai,在校三年級學生Mike Bohlander,已經極大的改進了該程序使得其能在大型網路伺服器上安裝並能處理大容量的數據和查尋。

資料庫中含有數以千計的指紋數據,及食物污染病原體,酸敗有機體及其他如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桿菌,假單胞菌,弧菌,溶血鏈球菌,乳酸菌的數據。為Cornell 大學「世界冠軍機器人足球」團隊(RoboCup)開發過圖象識別軟體的99級計算機系學生Thibet Rungrotkitiyot,開發了病原體追蹤的圖象識別軟體,為不同菌株遺傳印跡進行圖象比較。

病原體追蹤軟體的編程是由計算機系2000級學生Xiaozheng Zhong,Joe Cheng-Yu Huang ,2001級的David Wang,Rungrotkitiyot, Jian-Ning Janet Cheng,Ernie Ho共同完成的。文庫和搜索引擎由Cai Chung, Wiedmann 和 Roger Jagoda研究員開發。項目經過Cornell 大學食品科學系的副教授Kathryn Boor的努力,得到了美國農業部和Dairy Management公司的支持。

母愛來自恐龍?

2004年09月21日15:33 國際先驅導報 人們通常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愛護行為由鳥類進化而來,但最新古生物學的研究成果顯示,鳥類的這種行為很可能是繼承自恐龍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在恐龍滅絕後,類似於鱷魚這樣的爬行動物以及鳥類,對自己的後代都有本能的關愛行為,它們孵育和喂養自己的子女,並為自己的子女擋風遮雨,保護子女的安全。古生物學家一直迷惑不解的是,這種養育行為是從爬行類和鳥類開始獨立進化的,還是繼承自它們共同的祖先——恐龍? 最近,中美科學家所做的一項聯合研究對動物養育行為的起源提供了初步的答案。他們所利用的正是中國遼寧發現的一處非常奇特的恐龍化石遺跡。 中國有著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在中國的內蒙、遼寧、廣東、四川、河南等省都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群。這處恐龍化石遺跡是遼寧省農民發現的,恐龍化石現在保存在大連自然博物館。 這處恐龍化石遺跡的主角是一個成年鸚鵡嘴龍,但令人稱奇的是這只成年鸚鵡嘴龍的周圍蜷縮著34隻小鸚鵡嘴龍,這處遺跡將一幅舐犢情深的場面完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這是生活在1.25億年前的一個恐龍家庭,而不是35隻互不相乾的恐龍湊巧聚在了一起。」研究的參加者之一,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的戴維·瓦里基奧教授說,「人們通常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愛護行為由鳥類進化而來,但這項發現顯示,這種關愛行為是一種更為原始的本能,鳥類的這種行為很可能是繼承自它們的祖先——恐龍。」 鸚鵡嘴龍生活在1億多年前的亞洲東北部,也被稱為「鸚鵡蜴」,因為它們有著鸚鵡一樣的喙。鸚鵡嘴龍強壯、敏捷,用兩個後腿行走,以堅硬的植物枝乾和果實為食。這處化石遺跡保存的相當完好,研究人員沒有發現分離的骨骼,這表明當時這些恐龍是在活著的狀態下被迅速埋葬的。而且它們死亡的姿態並不是像通常那樣側卧在地上,而是直立並且頭向上伸著。當時發生了什麼,讓這35條鸚鵡嘴龍定格在這一刻? 有人猜測是火山爆發的火山灰掩埋了這些恐龍,但戴維· 瓦里基奧認為火山灰埋葬的速度不會這么快,不可能形成今天這樣的場景。他更傾向於當時突然發生了塌方或洪水,使這一家子恐龍頃刻之間就被埋葬,直立並向上伸著頭的化石讓我們看到了它們當時垂死掙扎的景象。 有些種類的恐龍,如獸腳龍和鴨嘴龍被認為也可以築巢,但遼寧鸚鵡嘴龍化石是第一個顯示恐龍具有養育行為的清楚的例證。現在還無法確定這個長75厘米的成年恐龍的性別,但無論雌性還是雄性動物都有照顧後代的本能,許多鳥類父母雙方都具有照顧子女的天性。從化石還無法判斷幼鸚鵡嘴龍的大小,但幼龍的骨骼發育良好,已經完全骨化,說明這些幼龍當時非常健康,也間接說明了成年龍對這些幼龍照顧得很好。 密歇根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傑夫·威爾遜說:過去通過化石來識別古生物的養育行為非常困難,因為生物的行為和生物外表或結構不同,無法從只能顯示單一時間斷面的化石來推斷。而遼寧鸚鵡嘴龍化石的可貴之處是不僅顯示了恐龍的個體,而且顯示了個體之間可能的關系,也可以說顯示了一種生活狀態,這是非常罕見的。1.25億年前的一次災難如同一架相機,清楚地拍攝了一群幼小恐龍圍繞在母(父)親身旁的畫面。但動物的養育行為是復雜的,如果恐龍具有這種行為,那麼它們達到何種程度還不得而知。也許成年恐龍只是為了能看到自己的子女,而簡單地把幼龍聚攏在一起? 人們常常認為恐龍是一種很笨的動物,現在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恐龍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聰明和復雜。我們可以設想,作為地球上多種動物的祖先,恐龍把養育子女的技能傳給了後代,憑借這樣的技能,這些後代在經過了億萬年痛苦的進化後終於走到了今天。

『拾』 求最新的生物研究成果 或是比較新

1.西方最新基因研究成果證明女人給了男人智慧
西諺曰:搖紡車的手統治著世界。這句話入木三分地概括了社會生活中的男女關系。從生物遺傳進化角度看,女人的確給了男人智慧。據北京科技報報道,關於基因的最新研究成果證實了這一點。
人們觀察發現,男女兩性的智商有許多奇怪的差異。男性的智商范圍稍大,他們的智力低下者和天才都要比女性多一些。早在30多年前,這些智商測定的結果就引起了一些研究人員的注意,美國明尼蘇達州立醫院的羅伯特·萊爾克推論說,決定智力的基因大多數集中在女性的X染體上。如今德國一個研究小組正在證明這一推論的正確性。他們的研究結果證明X染色體在人的智力上扮演著中心角色。由於人類的女性祖先重智力而輕相貌和體力,最終創造了人類不可思議的大腦,它們擅長於數學和物理,並以藝術、音樂和文學作為娛樂。
性選擇影響進化的觀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達爾文。他認為在配偶時雌性的選擇可以解釋一些奇特的現象,比如,雄孔雀的尾巴和雄獅的鬃毛不僅不能幫助它們更好地生存,還可能招致殺生之難,卻沒有被進化掉,而只是因為能夠獲得異性的青睞而特別地保留了下來。

新的研究表明,X染色體在性選擇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人類的23對染色體中只有一對染色體是性染色體,它們決定著人的性別。女性擁有一對X染色體,而男性擁有XY各一條染色體。由於染色體配對存在,在任何常染色體上的基因都是一對,但是由於男人的性染色體上只有一條X染色體,其上的任何基因就只是單個。這便是性選擇的魔力和結果,也成為人類大腦進化的基礎。當遺傳突變導致一種使個體更為成功的特質產生時,它可以從男性唯一的X染色體上的基因表達出來,因為在男性的另一條Y染色體上沒有與X染色體相對應的基因配對以抵消或遮蔽它。

隨著女性不斷選擇聰明的男性,突變的基因就會在那個人群中很快變得普通起來。最終由於該基因的普及,不斷增加的女性成員就會具有成雙的突變基因,並因此而把突變特點(如聰明)表達出來。所以這一基因突變的傳遞模式是,由女性主要負擔傳遞的任務,而在男性後代身上首先體現出基因突變的特點來(男性先變得更聰明一些),然後普及到眾多的男女後代。2.蚊子愛咬你 基因來決定

最新研究發現,如果蚊子總愛選擇你下口,那麼錯不在你,而在你的父母,因為無論是招蚊子咬,還是對蚊子叮咬產生嚴重反應都是由基因決定的。

澳大利亞昆士蘭醫學研究所的流行病學者尼克?馬丁在研究了成千上萬個蚊子和500對孿生子後發現,在蚊子叮咬和身體對叮咬起嚴重反應的情況中,85%是由基因決定的。長相相像的孿生子因為具有相同的基因,他們對蚊子叮咬的反應相同;而那些只有一半基因相同所以長相有差異的孿生子,對蚊子叮咬產生相同反應的可能性只有50%。

3.基因實現神話 綠葉變成鮮花

隨著基因科學的逐步發展,原本只有在神話傳說中才可以看到的變綠葉為鮮花的情形,現在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得以實現了。

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發現是由美國和墨西哥科學家共同完成的,他們通過一系列的基因實驗獲得了成功。他們發現一種芥子植物的所有基因中有五個是負責花瓣的生成的,而它們的生長基礎與葉子完全相同。科學家們把葉子中的相關基因進行了改變,把整個葉子也變成了花瓣。研究者認為這一技術將為植物種植業帶來豐厚的利潤,種植花卉的人們可以隨意把花卉變成不同的漂亮式樣。

4.只需一滴水 基因助防偽

只需滴上一滴水,商標便會發生生物反應,商品真偽立即可辨。如果要仿冒這項技術,其代價是投資 1億美元,還得由一流專家歷時兩年才有可能破譯其生物配方。這便是原華西醫科大學的訪美學者、生物基因工程專家李光武教授最近研製的生物基因防偽技術。

據介紹,這種奇特的生物基因防偽商標形如白紙,可反應生物藏在「紙」的夾層里,你只需將一滴普通的水塗在商標上,1到3分鍾以後,商標就會發生生物反應,生物分子會按照預先設定的模式運動,形成明顯的防偽圖案,真偽立即可辨,十分簡便。也可使用特製的防偽標准液,此時,生物分子會發生另一種運動,可更加准確地識別產品的真偽,這也是該商標的二級防偽功能。據稱,目前這種防偽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閱讀全文

與最新的生物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