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些年發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科技方面更是如此,成就較多,簡單舉幾個例子。
①超級計算機。在大數據廣為應用之下,超級計算機越來越受重視,而且應用場景越來越多,這使得超級計算機成為「國家科技體現的標配」,畢竟國家信息化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准,而實現這個標準的物質基礎,就是超級計算機。近些年,我國的超級計算機發展速度極快,目前綜合實力僅次於美國,遙遙領先於第三名,在全世界范圍之內形成了中美爭霸的局面,這本身就說明中國科技的崛起。
事實上,核電技術是我國未來要發展的方向,也是未來「出海」的主力產品之一,我個人認為他要比超級計算機更具變現力和戰略性。
❷ 中國近代有哪些科技成就
從03年到13年,我國主要科技成就:
* 2003年,清華大學核研院研製的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實現72小時滿功率發電運行。
* 2003年,軍事醫學科學院賀福初提出並牽頭組織了「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該計劃是第一個人類組織/器官的蛋白組計劃,我國科學家承擔了30%以上的研究任務。
* 2006年,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吳文俊院士領導的課題組,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創立和發展了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方法和用機器求解方程的方法。
* 2006年,南京大學閔乃本院士領導的課題組,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介電材料超晶格的理論體系,將半導體超晶格的概念擴展到介電體。
* 2006年,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分析粲粒子J/ψ衰變到1個光子和3個介子的過程中,北京譜儀國際合作組觀測到一個新粒子。該新粒子質量約為1835兆電子伏特,壽命約為10~23秒。
* 2008年,我國3名航天員首次成功實施空間出艙活動和空間科學實驗。
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神州八號發射成功,升空後2天,「神八」與此前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了空間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12天後,神舟八號飛船脫離天宮一號並再次與之進行交會對接試驗,這標志著我國已經成功突破了空間交會對接及組合體運行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2012年6月16日 18時37分24秒神舟九號發射,神九是中國第一個宇宙實驗室項目921-2計劃的組成部分,天宮與神九載人交會對接將為中國航天史上掀開極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國計劃2020年中國將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園,中國的空間站屆時將成為世界上一個獨立自主的空間站。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約11時左右轉入自主控制飛行,14時左右與天宮一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這是中國實施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神舟十號發射,神舟十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它是中國第五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升空後再和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對接,並對其進行短暫的有人照管試驗。對接完成之後的任務將是打造太空實驗室。任務將是對「神九」載人交會對接技術的「拾遺補缺」。神舟十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921工位」,於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02.666秒,由長征二號F改進型運載火箭(遙十)「神箭」成功發射。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中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6月26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
2012年6月27日11時47分,中國「蛟龍」再次刷新「中國深度」——下潛7062米。6月3日,「蛟龍」出征以來,已經連續書寫了5個「中國深度」新紀錄:2012年5月3日,「向陽紅09」船自江陰起航奔赴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執行「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任務。期間,「蛟龍號」共完成6次下潛試驗,其中3次超越7000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對潛水器289項、水面支持系統24項功能和性能指標進行了逐一驗證,開展了坐底、定深定高航行、近底巡航和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細測算作業內容,取得了地質、生物、沉積物樣品和水樣,並記錄了大量珍貴的海底影像資料。
2013年6月17日,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16時30分左右從南海一冷泉區海底回到母船甲板上,三名下潛人員出艙,標志著「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首次下潛任務順利完成。
❸ 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史
60-70年代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中國原定於1960年5月9日首次進行平洞試驗,但為了更快取得實用導彈彈頭,並集中力量研製氫彈,這次試驗改為測量彈頭威力和性能的大氣層試驗,直到1969年9月23日00∶15時才首次進行平洞核試驗。1978年12月17日的第二次平洞核試驗取得大量重要數據,對後來的地下核試驗貢獻良多。1976年10月17日的第三次平洞核試首度在花崗岩內進行。1984年12月19日的第五次平洞核試是中子彈的首次原理實驗。這顆驗證彈圓滿成功並為全面突破中子彈技術瓶頸和首次中子彈核試驗打下了基礎,並在時程上反駁了美國對中國「竊取」中子彈機密的指控。
中國在1967年4月選定羅布泊西北的辛格耳為豎井核試驗場,這種方式是地下核試驗的主要類型。1975年4月鑽成深300公尺,直徑2.5公尺的第一口花崗岩豎井,但直到1978年10月14日09∶00時才首次豎井核試驗成功。1980年10月16日的大氣層核試驗後,後來的中國核試全面轉入地下;包括中子彈和近年的核試,也都採用豎井方式。在60年代至70年代,由於對科學規律認識不充分,中國有3次核試全部或局部失敗,但比例並不高。
從1964年11月2日起,外國開始記錄羅布泊地震數據,從全球標准化地震研究網和地震聯合研究機構等地震記錄,可獲得特定的波形,有部分地震站定期向美國國家地震資訊中心和美國國際地震中心報告。90年代中期,美國利用電腦程序一天三次自動訪問國家地震資訊中心的資料庫,監控中國的核試驗情況。西方自1972年10月3日開始利用商業衛星偵察羅布泊核試驗場,採用多光譜掃描、反射束光導攝像管、地形測繪儀、高解析度照相機、紅外偵察儀器、太空梭的合成孔徑雷達等,宇航員也進行人工攝影。羅布泊在北部以西約2300公里,曾選擇甘肅敦煌以西,新疆羅布泊以北4個地點,中俄兩國專家都認為敦煌以西160公里的地區最好。核試驗場分3個區。馬蘭科學城位於試驗場西北,在兩條干線公路交匯點附近是主要指揮所和技術人員居住區。馬蘭西北幾十公里有一個保密研究所,即核試驗中心,三面環山,有一條對外公路。核試驗在試驗場東南方距馬蘭不遠的沙漠中進行。中央分區在馬蘭分區和東南分區之間,是地下核試驗場,但早年也進行過幾次低當量地面核試驗。中央分區又分為3個地下核試驗區;南部試驗區在大山中;1969年9月22日和1975年10月27日的頭2次地下核試驗就在此進行。這兩次核試驗檢驗了地下核爆炸的封閉技術。這兩次試驗後,平洞核試驗轉移到西部試驗區,這個試驗區的核試驗都是低當量的,在試驗的同時也檢驗了地震武器的試驗數據和核試場的安全性、合理性。中子彈的原理性試驗和首次試爆都是在此進行的。東部試驗區是西山之間的一塊低斜坡地,進行深豎井地下核試驗。近年的核試驗有很多在此進行,包括東風-41的彈頭試驗。
❹ 中國近代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光電子信息產業在本世紀微電子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21世紀將把光、電、聲、磁等物理特性加以綜合開發利用,形成包括光電子器件、激光配置、光纖系統、全息圖像、光是集成電路、光計算機等基本內涵為新一代光電子信息產業。這一新產業將全面更新現有的各類信息手段,以適應人們對信息的最廣泛的需要。
2、軟體產業在21世紀,世界范圍內的信息處理和知識處理業務將空前活躍,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產業的成長將加快步伐;大量的、遍及各個領域的資料庫、信息庫、知識庫將普遍建成並廣泛應用;基本軟體、應用軟體、智能軟體、專家系統等軟體產業,並在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中佔有越來越突出的地位。
3、智能機械產業在21世紀,傳統的各種機械工具將廣泛地與微電子、光電子和人工智慧機械產業。這個產業提供的智能機器人、智能計算機、智能工具(智能汽車、船舶、火車、飛機、航天器等)、智能生產線、智能化工廠等等,不僅在體力上,同時也在腦力上部分替代人類的各種勞動,使人類的智能獲得新的解放,從而人類可以開展更富創造性的工作。
4、生物工程產業以現代生命技術的四大組成部分(微生物、酶、細胞、基因)為基礎,到21世紀將逐步形成以動植物工程、葯物及疫苗、蛋白質工程、細胞融合、基因重組、生物晶元及生物計算機等為基本內涵的生物工程產業。這個產業將改造和創建若干高效益的生物物質,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發生巨大變化。
5、生物醫學產業在疾病診斷、醫療手術、人工合成材料新成就的基礎上,在21世紀人類能安全地掌握生物的或人工的臟器(心、肺、腎、脾等)、骨骼、血管、知覺(視、聽、嗅、味、觸)的移植和再造技術,從而使新的醫療技術達到能對人體各單位進行有效替換和重建的高水平,生物醫學產業必將成為令人矚目的高技術產業之一。
6、超導體產業下個世紀,超導體產業將崛起。超導材料的某些獨特性能將改變傳統的若干概念和理論。超導電機、超導輸電系統、超導儲能裝置、超導磁浮列車、超導計算機、超導電子器件等一系列高技術成果將大批地實用化、商品化,從而改造現有的強電、弱電、微電、光電等整個技術格局。
❺ 中國近代科技發展
1955年,衛生部生物製品研究所湯非凡等,首次分離出沙眼衣原體並對其生物學性質進行了研究,其研究結果將爭論了半個世紀的沙眼病毒病原學假說予以證實。
* 1959年,地質學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陸相生油"理論。
* 1960年,物理學家王淦昌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了「反西格瑪負超子」,該粒子是帶奇異數的荷電重子的反粒子。
*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 1965年,中科院生物化學所王應睞領導的研究小組,與北京大學等單位合作,經過6年多的艱苦工作,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
* 1966年,我國第一顆地對地核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 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 1970年,我國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 1972年,在水稻育種方面,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袁隆平為首的科技人員育成中國第一個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1號B」;1973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二號」。
* 1978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吳汝康等,在雲南省祿豐縣石灰壩,發現了世界第一個臘瑪古猿頭骨化石。
* 1980年,南京大學馮端院士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聚片多籌的倍頻增強效應,使激光倍頻增強效應提高數十倍,為功能材料中利用缺陷開創了新的途徑。
* 1981年,中科院生物化學所王應睞等,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
* 1983年,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億次巨型計算機銀河-I,運算速度每秒1億次。
* 1985年,北京大學教授王選領導的團隊研製成功計算機-激光漢字編排系統和全數字模擬計算機系統。
* 1987年,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趙忠賢領導的科研小組發現起始轉變溫度超過100k的超導體。
* 1993年,中科院計算所和曙光公司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全對稱的多處理機—曙光一號並行機。曙光1000是我國第一台實際運算速度超過每秒10億次浮點運算的並行機。
* 1999年,中國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以中國科學院為主的科研人員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1%測序任務,獲得一大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人類重要功能基因。
* 2003年,清華大學核研院研製的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實現72小時滿功率發電運行。
* 2003年,軍事醫學科學院賀福初提出並牽頭組織了「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該計劃是第一個人類組織/器官的蛋白組計劃,我國科學家承擔了30%以上的研究任務。
* 2006年,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吳文俊院士領導的課題組,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創立和發展了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方法和用機器求解方程的方法。
* 2006年,南京大學閔乃本院士領導的課題組,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介電材料超晶格的理論體系,將半導體超晶格的概念擴展到介電體。
* 2006年,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分析粲粒子J/ψ衰變到1個光子和3個介子的過程中,北京譜儀國際合作組觀測到一個新粒子。該新粒子質量約為1835兆電子伏特,壽命約為10~23秒。
* 2008年,我國3名航天員首次成功實施空間出艙活動和空間科學實驗
1958年6月13日,中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開始正式運轉,熱功率為1萬千瓦,主要用途是進行科學研究和製造同位素;同年8月30日,中國第一座原子反應堆迴旋加速器建成。這兩項成就標志著我國跨進原子能時代。
1959年9月26日,中國石油勘探隊在地址學家李四光、黃汲清等人的領導下,在東北松遼盆地陸相沉積中找到了工業性油流。時值國慶10周年,所以這個油田以「大慶」命名。大慶油田的發現,打破了中國是「貧油國」的論調。
1960年3月,物理學家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把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1961年5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生物研究所的朱洗,成功利用人工單性繁殖的方法獲得母蟾蜍。用單性生殖獲得「無父」和「無外祖父」的蟾蜍,這是世界首例。
1963年1月2日,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的外科醫生成功施行了一次世界醫學界少見的手術——把一隻從腕部被完全軋斷的右手重新連接起來。這種「前臂完全性創傷性斷肢再植手術」在國內是第一次施行成功。
1963年7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野外考察隊在陝西藍田縣發掘出一個保存非常完好的猿人下頜骨化石。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中國在原子彈理論、結構設計,以及各種零部件、組件、引爆控制系統的設計和製造等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1965年,由鈕經義、龔岳亭、鄒承魯、邢其毅、汪猷等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合成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蛋白——結晶牛胰島素。
1966年5月,中國數學家陳景潤證明了「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是一個素數與一個自然數之和,而後者僅僅是兩個素數的乘積」(即「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該證明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在新疆羅布泊空爆成功,這次試驗是中國繼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在核武器發展方面的又一次飛躍,標志著中國核武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969年,中國研製成具有獨特療效的抗菌素――「慶大黴素」,這是我國獨立自主研製成功的一種廣譜抗生素。
1970年4月24日,中國發射首枚地球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這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70年12月25日,中國葛洲壩一期工程開工,1988年底整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成。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舉世矚目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出口,能發揮發電、航運、泄洪、灌溉等多種效益。
1972年7月30日,我國考古工作者在發掘湖南長沙東郊的馬王堆漢墓一號墓時,發現了一具2,100多年的女屍,形體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節可以活動,軟結蒂組織尚有彈性,與新鮮屍體相似,堪稱防腐學上的奇跡。馬王堆共有三座漢墓,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絕大多數保存完好,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均有巨大價值。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雜交水稻「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1976年,「南優二號」大面積推廣後,全國糧食總產量比1965年增長47.2%。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讓我國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決了佔世界22%人口的糧食問題。
1974年3月,陝西臨潼縣晏寨鄉西揚村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碎陶人,經考古工作者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1975年7月,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建成。
1975年11月,搭載了「尖兵一號」衛星的長征火箭,從酒泉發射場起飛,並於3天後回收成功。此次發射回收式地球衛星獲得成功,標志著我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
1979年7月,在北大漢宇信息處理技術研究室的計算機房裡,王選等人用自己研製的照排系統,一次成版地輸出一張由各種大小字體組成、版面布局復雜的報紙,這是首張用激光照排機輸出的中文報紙。這項成果為漢字告別鉛字印刷開辟了通暢大道,被譽為中國印刷技術的再次革命。
1980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與廣漢縣聯合,首次大面積發掘三星堆遺址,發掘面積1225平方米,揭露出大面積的房屋基址。三星堆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將古蜀國的歷史推到5000年前,證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1980年5月18日,我國「東風五號」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表明我國導彈技術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1981年11月2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王德寶教授等科學家,人工合成了完整的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轉移核 糖核酸(tRNA)。
1983年12月22日,我國第一台每秒鍾運算1億次以上的計算機——「銀河」巨型機由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在長沙研製成功。
1984年7月1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研究員在雲南澄江縣帽天山首次發現了娜羅蟲及其他化石,埋藏地下5.7億年的「澄江動物化石群 」出現在人類視野。澄江動物化石群形成時間限於100萬~300萬年,在短時間內完整記錄了動物群突發性進化過程,是揭示寒武紀「生命大暴發」奧秘的金鑰匙。
1986年,王運豐教授領導的北京市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實施的國際聯網項目——中國學術網(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簡稱CANET)啟動
1988年3月10日,在北京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婦產科教授張麗珠等科學家的努力下,中國大陸第一個試管嬰兒誕生。
1988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
1991年12月15日,中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並網發電。這是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和建造的30萬千瓦商用核電站,標志著中國已掌握了核電技術,成為世界上繼美國、英國、法國、前蘇聯、加拿大、瑞典之後第七個能夠獨立設計製造核電站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