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長安林業建設成果

長安林業建設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13 02:52:53

A. 中國綠化有那些成果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扎實推進。 通過在 全國廣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執法檢查活動,有力地推動了義務植樹運動向縱深發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的內容、形式不斷創新。北京、重慶等地開展城鄉手拉手,一對一幫扶工程,通過義務植樹幫助農村群眾脫貧致富、改善生活環境。福建省結合義務植樹開展種植名貴樹木,建富裕新村活動,有效地激發了農村群眾育林、護林的積極性。河南鄭州、河北張家口、四川成都、黑龍江哈爾濱等城市,通過義務植樹基地建設,不僅使城市周邊貧瘠的荒山和廢棄的荒地披上了綠裝,徹底改變了面貌,而且建成了多處城郊森林公園和生態休閑基地,給城市居民創造了森林遊憩、生態旅遊、回歸大自然的便利場所。一些省(區、市)為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捐植苗木、樹木,以實際行動參與北京綠色奧運建設。 據統計, 2007 年全國有 5.0 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植樹 22.7 億株。 截至 2007 年底,有 109.8 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植樹 515.4 億株。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加速了城鄉綠化和人居環境質量的改善。
國土生態體系建設與保護繼續加強 。集體林權制度 改革增強了林業發展的活力。 全國承包到戶的林地達到 6.6 億畝,占集體林業用地的 27.5% 。長江流域等防護林、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平原綠化等重點工程深入實施,成效明顯。 2007 年全國完成造林 7800 萬畝。截至目前,我國人工林已佔到世界人工林面積的近 1/3 ,年均增量佔世界的 53.2% ,成為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天然林保護、古樹名木保護、森林資源監管力度加大。濕地保護進一步推進,又新增國際濕地 6 處、國家濕地公園 9 處,濕地保護面積不斷擴大,約有 47% 的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質量效益明顯提高,重點沙區綠洲面積進一步擴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新進展。新建自然保護區 26 處,新增面積 2707 萬畝,林業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 18.45 億畝,占國土面積的 12.8% 。草原生態建設與保護有了新的進展。全國人工種草累計保留面積達到 4.23 億畝,新增草原圍欄面積超過 1.0 億畝,禁牧休牧輪牧草原面積累計達到 13.48 億畝,草原植被得到了較好恢復。
部門綠化加 速發展。 各部門 ( 系統 ) 按照部門綠化分工負責制的要求,發揮各自的職能優勢,從各自的行業特點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造林綠化工作,有力推動了國土綠化事業快速發展。鐵路、交通、水利、農業、林業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協調解決綠色通道建設中的實際問題,扎實推進綠色通道建設。鐵路系統投入資金 10.6 億元,完成綠化里程 1.29 萬公里;交通系統投入資金 31 億元,完成公路綠化里程 9.45 萬公里;水利系統投入資金 6000 萬元,完成江河沿岸綠化 3.51 萬平方公里。全國綠色通道建設里程累計達到 140 萬公里。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在搞好營區和軍事區綠化的同時,積極支援地方造林,在綠色通道、防沙治沙、流域治理等重點工程建設中,投入兵力 256 萬人次,綠化造林 265 萬畝。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與國家林業局簽署了建設生物質柴油原料示範基地 600 萬畝的合作協議, 2007 年已在雲南、四川等 7 省區建立基地 102 萬畝。共青團中央廣泛動員青少年,通過「 5 元錢捐植一棵樹、 200 元錢捐植一畝林」等方式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累計完成營造林 330 多萬畝,並使 3.5 億(人次)青少年接受了生態文明教育。全國婦聯動員廣大婦女參加義務植樹、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和小流域治理,新建「三八」綠色示範基地 28 個。中直機關和中央國家機關在北京昌平、海淀、平谷、懷柔、密雲等地的 200 個義務植樹基地進行補植補造和林木管護,基地綠化成果得到鞏固和發展,基地綠化覆蓋率已達到 90% 以上。
城市綠化步伐加快。 各地圍繞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目標,按照「城區園林化、郊區森林化、道路林蔭化、農田林網化、庭院花園化」的總體要求,普遍開展城市公園、街頭游園等方便市民休閑的公共綠地建設。廣泛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城市森林不斷增加,已有貴陽、沈陽、長沙、成都、包頭、許昌、臨安等 7 個城市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同時,深入開展了「綠化美化小區,構建人與自然和諧新社區」的社區綠化活動,開展了全國綠化模範單位、花園式單位的建設和評比活動。許多城市還通過廣泛發動社會各界,積極開展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城市綠化建設和城市環境的不斷改善。通過各項活動的開展,使城市綠地不斷擴大,綠化景觀不斷增加,城市綠化覆蓋率顯著提高。一些城市達到了居民出門 500 米以內就能見到公園、綠地廣場或綠化小游園。據統計,全國 城市綠化覆蓋率已達 35.11% ,較上一年增長了 2.57 個百分點;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 8.30 平方米,較上一年增加了 0.41 平方米。又有北京順義、 河北秦皇島、山西晉城、吉林長春、上海閔行、江蘇南京、浙江嘉興、安徽馬鞍山、福建廈門、江西景德鎮、山東日照、河南鄭州、廣西桂林、陝西寶雞等 14 個城市受到全國綠化委員會的表彰,躋身「全國綠化模範城市」行列。
新農村綠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河南等省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目標,按照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關於開展「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行動的通知》和「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行動電視電話啟動會議精神,大力組織開展農村造林綠化,有力地推進了農村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的改善,涌現出一批規劃設計科學、樹種配置合理、綠化檔次較高、類型多樣、特色鮮明、示範效果較好的「綠化示範村」,基本實現了「村外有林環繞、村內綠地成景、庭院花果飄香」的農村新氣象。北京、山西、廣東等省市結合新農村建設和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啟動實施了一批地方林業重點工程,加快了農村生態建設步伐。有 100 個縣、 990 個村和 9162 戶農戶被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聯合授予「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國綠色小康村」、「全國綠色小康戶」的榮譽稱號。
生態文化體系建設得到加強。 生態文化基礎建設進一步推進。新建國家級森林公園 26 處,首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基地 — 湄州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基地正式建立。北京、福建、重慶、河南等省市也相繼建立多處生態文化教育基地。大型系列自然專題片《森林之歌》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百名文藝家采風活動」啟動,生態文化產品不斷豐富,生態文化傳播力度明顯加大。在開展植樹節、濕地日、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愛鳥周等紀念活動的同時,各地還舉辦了有關林業、花卉博覽會等活動,傳播生態文明。
林產品供給能力日益增強。 全年林業總產值預計達到 1.17 萬億元,同比增長 9.85% 。全國生產木材 6974 萬立方米、人造板 7365 萬立方米,各類經濟林產品產量突破 1 億噸,林產品國際貿易總額達到 570 億美元。以林木種植、經濟林培育、竹藤花卉、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木材采運、木竹加工、人造板製造、林產化工、林機製造、木漿造紙、森林旅遊等為主的林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各地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支柱產業,涌現出一批林業經濟強縣,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和社會就業。
我國的國土綠化建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由於全球森林植被總量逐年減少和溫室氣體過量排放,全球生態環境惡化仍在繼續,對我國生態也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2007 年表現十分突出。 2007 年我國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局部地區雨情、汛情、旱情、災情超歷史紀錄,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過 2300 億元。
2008 年是北京奧運會舉辦年,也是全面實施「十一五」計劃的關鍵一年。今年的國土綠化工作,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到 2010 年造林綠化和生態建設的目標,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堅持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的方針,以低溫雨雪冰凍災區的植被恢復為重點,全面實施《特大雨雪冰凍災害後林業生產重建規劃方案》等各項措施,以推進部門綠化和單位綠化為重點,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要認真落實義務植樹屬地管理制度,積極引導城鄉群眾通過綠地、林地養護形式履行法定植樹義務。要大力統籌城鄉、區域生態建設,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區域綠化一體化,促進全國造林綠化事業協調、快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不斷提高,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做出新貢獻。
備註:公報中涉及的全國性統計數據,均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B. 今年造林任務已經完成八成,這些年植樹造林取得哪些成就

我們國家這些年通過植樹造林的努力使得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將近22%。而且我們國家也成為了植樹造林增量最快以及最多的國家,這完全是由於我們國家老百姓以及國家制定了相關的植樹造林政策所帶來的效果。其實我們國家的水土流失以及沙漠化情況都非常的嚴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才會大力的制定人工植樹造林的項目,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來改善我們國家自然環境的惡劣情況。不得不說,這幾十年的時間里,通過植樹造林我們國家的環境也得到了大為改善。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植樹造林我們也應該參與其中,因為植樹造林對於我們自身也會有極大的幫助。植樹造林對於改善我們家鄉的氣候也會帶來很大的影響。

C. 長安鎮的自然資源

林業
截至2011年5月,融安縣自有林地面積342萬畝,活立木蓄積量超過470萬立方米。
土地
截至2011年5月,耕地面積64573.1畝,其中水田41970.8畝,旱地22602.3畝。林地面積18745.49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4%。

D. 浙江省海寧市長安鎮新農村建設的成就

民企聯村 以人為本 ——浙江省海寧市新農村建設紀實 浙江省海寧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的北部,面積近700平方公里,地勢平坦,河眾多,水資源豐富,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旅遊之地」、「皮衣之都」等美譽。
海寧市下轄8個鎮、4個街道,共182個行政村,總人口64萬。2006年以來,海寧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統籌城鄉發展理念,切實把建設現代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放在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海寧市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了深入調研和全面部署,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聯合社會民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積極探索財政引導、金融互動、民資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克服新農村建設資金壓力大的困難;注重技術創新和新能源開發,建設農村「生態家園」;加大農村文化教育建設力度,提高農民文化素質,促進海寧新農村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美化環境 構建整潔農村
海寧農村環境分兩部分抓:大力整治道路,集中處理垃圾。
隨著海寧的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海寧市政府從2003年開始,認真實施農村環境整治工程,提出實施「小康示範、百村整治」工程;依靠廣大農民群眾,推進水利設施、土地平整、道路建設、村莊建設、飲水工程、學校危房改造、河道疏通等工作。截至2005年底,海寧市的鄉村康莊工程已經全部完成。現在已有10個村被命名為省級「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有65個村完成整治工作。該市累計完成通組達戶道路900多公里,橋梁改造881座,治理河道近200公里。全市基本建成了「二橫七縱二連」的干線公路網路,公路總里程達到1073公里,村內路面「硬化率」達到了100%。同時,海寧市近兩年來一共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購置空調車191輛,實現了村村通公路、路路有公交。
在農村垃圾整治方面,海寧182個行政村明年將全面實現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全覆蓋,現已建立了「戶集、村收、鎮運(處理)」的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體系,有效改變了農村的環境面貌。
海寧市在5月下旬召開了全市現場會,明確了凡是已通過示範村和整潔村考核驗收的村今年必須全面實行農村垃圾集中收集有償服務,明年將全面覆蓋。
實行農村垃圾有償服務,徹底解決了保潔資金投入問題,使村幹部扔掉了思想包袱,使原先保潔人員數量不足以及因工資不高、崗位吸引力不強,保潔員流動性大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目前,馬橋街道平均每165戶農戶配一名保潔員,保潔員工資基本都在500元以上,全部為全職人員。這一機制還強化了對保潔工作的監督———向農戶收費後,在農戶與保潔員之間建立了一種勞動僱傭關系,使農戶由原來的「不管事」變成了主動參與監督,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此外,在實施農村垃圾有償服務之後,各村都已先期開展了集中整治,共集中清掃垃圾2000多噸。據統計,實施有償服務以來,全市街道保潔道路134.8公里,保潔河道19.8公里,基本清除了白色污染,改變了「四邊一點」、垃圾成堆的狀況。
民企聯村 助農發展
在新農村建設的農村經濟文化建設資金投入方面,海寧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解決、補助方式。海寧市立足本市實際,積極探索「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新路子,在加大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的同時,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情;通過繼續深入開展「民企聯村、關愛『三農』」活動,為民企回報社會建立了一個機制,也解決了農村建設資金緊張的難題。
從2004年開始,海寧市組織開展了城市文明社區與行政村文化結對共建活動,計劃用3年時間,組織全市407家文明單位與182個行政村結對,做到「思想道德共教、經濟發展共促、文化活動共抓、社會治安共管、環境衛生共治、黨建工作共做」,有效促進了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的交流和溝通。「民企聯村、關愛『三農』」的活動內容主要是:通過企業聯村結對資助,幫助農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文化設施等公益性事業項目,建設一批連村、通組、達戶道路,開展一次「為農民兄弟送健康」活動,組織農村剩餘勞動力參加培訓等等。具體內容根據每年的實際情況確定一個主題深入推進,細節則由各鎮村自行確定,盡可能地使活動既能圍繞全市的工作重點和群眾的需求開展,又能因此制宜,各展所長,增強了活動的綜合影響力。
在開展「民企聯村、關愛『三農』」活動過程中,海寧市注重促進產業發展,根據各鎮村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具體需要,引導民營企業投資建設標准廠房,或者進行農業產業基地設施建設,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村產業化水平,發展區域經濟,有效拓寬農民就業和增收渠道,為深入實施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據不完全統計,僅2005年就有177個企業與102個村結對,今年上半年以來社會力量投資、捐資新農村建設的數額有781萬元,兩年來共獲得企業資助資金達2000多萬,為探索新農村建設的多元籌資方式作了有益嘗試,有力地推動了全市新農村建設。
開發新能源 建設「生態家園」
農村新能源的推廣利用是一項全新的系統工程。幾年來,海寧在實踐中探索,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海寧特色的新能源推廣之路。
2001年,在農業部、浙江省農業廳的大力支持下,海寧市袁花鎮東風村創建了全省首個農村「生態家園富民計劃」示範點。2002年6月,海寧市被農業部列為全國「生態家園富民計劃」示範縣(市),並確定袁花鎮東風村、馬橋鎮利眾村、斜橋鎮金石村、許村鎮永福村和硤石三聯養豬場「四村一場」為全市「生態家園、富民計劃」建設示範點。2003年~2005年,海寧市結合「小康示範、百村整治」工程,陸續在丁橋鎮民利村、周王廟鎮建農村等村(社區)開展了「生態家園」建設。同時,該市針對城郊新村生活污水處理難的情況,又在城郊新村推廣建設無動力凈化池,實行雨污分流,實現生活污水達標排放。
「生態家園」建設把沼氣建設與農村改廁、改豬舍、改路以及道路綠化相結合,形成良性循環,實現了「家居溫暖清潔化、庭院經濟高效化、農業生產無害化」。目前,「生態家園」建設已覆蓋全市64個村(社區),受益農戶1萬多戶,農村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有力地促進了城鄉一體化,取得了較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到2005年底,海寧市農村能源建設實現了三個「突破」,即「生態家園」受益農戶總數突破萬戶大關;沼氣池建造數量突破1000個,總容積達3.26萬立方米;太陽能熱水器推廣總數達到13.62萬台,覆蓋率突破75%,繼續保持全國縣級市領先地位;累計建成生活污水凈化池1625組(處)。農村新能源的推廣使用,已在海寧市顯現出了可觀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倡文明新風 建「文化家園」
文化陣地是提高公民文明素質的一個重要載體。海寧市在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提高農村群眾的文明素質,逐步營造一種科學、民主、健康、向上的文明新氛圍。以前只有城裡人才能享受的文化活動,現在農村也有了,這項活動讓村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質量的提高。
2004年,海寧積極實施「十、百、千」工程(即建設好十個鎮級文化中心、百個文化特色村、千戶文化示範戶),市、鎮(街道)、村3級共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目前,已有7個鎮的文化中心通過考核驗收,實現了農民群眾「教育有課堂,交流有地方,活動有去處,娛樂有場所」的預期目標。
一、加強農村文藝隊伍建設。組建了市、鎮(街道)、村3級文藝團隊共752支。其中,鎮、街道文體隊伍136支,3655人;村級文體隊伍585支,8050人。
二、組織開展村民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從2005年6月開始,歷時8個月,舉辦了海寧市首屆「農村文化藝術節」,共設民間藝術表演、「同在藍天下」外來建設者文藝晚會等11個項目。
三、各鎮(街道)及市有關部門也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鄉村文化藝術周、職工文化藝術節、青年藝術節等系列文藝活動,並組織市、鎮(街道)、村3級業余藝術團下鄉開展巡迴演出。據統計,去年以來共演出1500餘場次,播放電影1549場次,觀眾近70萬人次。
四、積極推行農村教育均衡發展,提高了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在切實抓好基礎教育的同時,深入實施「萬名農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努力提高農民的技能水平。海寧市先後組織開展了農民就業技能培訓、務工農民崗位技能培訓和農業專業技能培訓。至2005年底,已累計培訓農民11.4萬名,其中務工農民1.35萬人,發放專業技能證書6989份。
據統計,海寧市目前182個村共建起228個文化陣地,大力實施了「文化強市」工程,有效豐富了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切實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質和生活質量。

E. 中國十大林業生態工程分別是什麼

1978年啟動、規劃期長達73年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橫跨我國東北、西北、華北13個省區市,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林業生態工程。目前這項跨世紀生態工程的建設已經進入第三期,已完成造林1800多萬公頃,使2100萬公頃農田實現了林網化,形成了許多縣連片、乃至跨省連片連網的大型農田防護林體系。三北防護林工程使我國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

1989年我國第一個綜合治理大江大河的大型林業生態工程——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工程開始啟動,工程建設十年來,至20世紀末已完成造林46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治理前的28.3%提高到35%,水土流失面積由治理前的25.5萬km2減少到21萬km2。

在我國1.8萬km的大陸海岸線上,一座綠色長城正在迅速崛起,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已完成造林187萬公頃,已建成1.5萬km的海岸基於防護林帶,有林地面積達到1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6.7%,有效地保護了656萬公頃農田。

在廣袤的平原農業區,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已使全國795個縣基本實現了平原綠化,平原地區的林地面積增加到2.9億畝。據專家測算,生態環境的改善使糧食產量增加了15%~20%。

近年來,沙漠區不斷出現新的綠洲,全國治沙工程通過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封沙育林育草、治沙造田及低產田改造等工程措施,治理開發沙區540多萬公頃,受風沙危害嚴重的4.33億公頃農田得到綠色屏障的保護。

太行山是京、津和華北地區的天然屏障,太行山綠化工程的實施使這道天然屏障變成綠意盎然的生態屏障。這項工程已在太行山區完成造林176萬公頃,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還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找到了一條有效途徑。

1996年,我國啟動了珠江流域防護林工程、黃河中游防護林工程、遼河流域防護林工程和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工程等四大生態工程的建設,使我國生態體系框架基本形成,構築了完善的中華大地綠色防護網路。

F. 漢代長安宮殿建設有什麼成就

以未央宮的建築特點為:
未央宮,周廻二十八里,利用龍首山的地勢為台殿,高出長安城.前殿東西五十丈,周圍台殿四十三座、宮十三座,池一個.武帝修繕後的未央宮,以香木為棟檬,以杏木作樑柱,門扉上有金色的花紋,門面有玉飾,椽端上以璧為柱,窗為青色,殿階為紅色.殿前左為斜坡,以乘車上,右為台階,供人拾級.黃金製作的壁帶,間以珍奇的玉石,清風襲來,發出玲瓏的聲響。

長樂宮遺址曾出土罕見排水渠道,在一米多深的地下,兩組陶質排水管道如兩條南北向的巨龍「聚首」在一條長達五十七米的排水渠邊。而排水渠道由一條排水渠和長短不一、粗細不均的五角形排水管道共同構成。排水渠長達五十七米,寬約一點八米,深約一點五米,在接納了來自南方和東方的各個排水管道的污水之後,便向西北方向流去。這從側面表明了西漢時期中國皇宮建築的高超水平。

G. 林業工程獎項有哪些

自然保護獎,全國林業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國家優質工程獎,全國林業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中國林業工程建設協會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省林業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

閱讀全文

與長安林業建設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