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新醫改的成果

新醫改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13 02:15:42

① 新醫改對公立醫院做出哪些改變

改變如下:
公立醫院將切斷以葯養醫

新醫改的一個重要思路是,將醫療服務機構和廣大醫務工作者作為醫改的主體,通過發揮廣大醫務工作者積極性來體現公立醫院的公益性。「新醫改沒有迴避難點——公立醫院的改革。」陳竺說,「人民群眾對就醫的感受,很大程度來自於得大病、重病後去公立大醫院的感受。」

陳竺說:「目前公立醫院的收入有公共財政投入、社保以及個人醫療支出,以及葯費加成三條渠道。葯費加成也就是我們說的以葯養醫。新醫改將徹底切斷以葯養醫這個渠道。」

陳竺說,公立醫院的公益性最終要靠醫務人員的服務體現出來,切斷以葯養醫的收入渠道後,要通過研究增加診斷費等目前偏低的醫生正當勞務費用,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優勞優得調動醫生積極性

今年公立醫院改革將首先在東、中、西部各選一批醫院進行試點。切斷「以葯養醫」後,一方面對試點醫院失去葯費加成後資金缺口進行測算,通過公共財政給予補貼投入;而在分配方面,將採取優勞優得、按勞付酬,以醫務人員提供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及效率來作為績效考核的主要標准,同時結合科研教學和風險崗位來作為分配的參考適當增加醫生的診斷費用。

通過優勞優得,拉開檔次調動醫生的積極性,通過調動醫生的積極性,增加他們提供的服務。醫生的醫療衛生服務越多,公益性的體現就越好。

公立醫院要遵循公益性質和社會效益原則,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優化服務流程,規范用葯、檢查和醫療行為。

公立醫院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不超過全部醫療服務的10%。

近年來,一些公立醫院過多設置一些VIP高級病房、特需門診等特需醫療服務項目,引起社會爭議。

對此,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公立醫院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不超過全部醫療服務的10%。

業內人士指出,對公立醫院設置過多的特需服務進行限制,是使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的一項舉措,也有利於充分利用緊缺的公共醫療資源為老百姓提供服務。

為維護公立醫院公益性,緩解老百姓看病就醫難題,實施方案還明確要推進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逐步將公立醫院補償由服務收費、葯品加成收入和財政補助三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財政補助兩個渠道。政府負責對公立醫院承擔的公共衛生任務給予專項補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緊急救治、援外、支農、支邊等公共服務經費。

「完善補償機制是實現公益性的根本保證。」專家表示,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和落實補償政策,可以緩解醫患之間的緊張關系,從根本上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部分公立醫院將轉制為民營

國家制定公立醫院改制的指導性意見,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在內的部分公立醫院改制重組。

要積極穩妥地把部分公立醫院轉制為民營醫療機構。制定公立醫院轉制政策措施,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和職工合法權益。

醫療市場的需求,是多元化、多層次的,需要有符合普通老百姓的基本醫療需求,也要有符合高端人群的特殊需求,因此,現實中需要有醫院為這部分高端人群提供服務。

實施方案要求,加快形成多元辦醫格局。積極穩妥地把部分公立醫院轉制為民營醫療機構,同時鼓勵民營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院。

按照要求,要抓緊制定和完善有關政策法規,規范社會資本包括境外資本辦醫療機構的准入條件,完善公平公正的行業管理政策。制定公立醫院改制的指導性意見,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在內的部分公立醫院改制重組。

實施方案要求,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按照區域衛生規劃,明確轄區內公立醫院的設置數量、布局、床位規模、大型醫療設備配置和主要功能。要積極穩妥地把部分公立醫院轉制為民營醫療機構。制定公立醫院轉制政策措施,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和職工合法權益。同時,鼓勵民營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院。

② 新醫改主要內容

新醫改將從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入手,在2009-2011年要重點解決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是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合)率均達到90%以上,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明顯減輕城鄉居民個人醫葯費用負擔。

2010年各級財政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補助標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2010年我區參合農民146812人,參合率達95.18%,統籌區域內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63.05%,新農合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額達2萬元。

第二是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建立比較完整的基本葯物遴選、生產供應、使用和醫療保險報銷的體系。2009年,國家公布基本葯物目錄307種;我區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葯物,並實行零差價銷售。

第三是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發揮縣級醫院的龍頭作用,用3年時間建成比較完善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第四是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從2009年起,逐步向城鄉居民統一提供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健全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完善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至2010年,我區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准達21.5元。

第五是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推進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醫院經濟補償政策,逐步解決「以葯補醫」問題。

(2)新醫改的成果擴展閱讀:

我國在2009年公布國家基本葯物目錄,並建立國家基本葯物目錄遴選調整管理機制,對目錄進行定期調整和更新。

根據這一《實施方案》,我國將建立基本葯物優先選擇和合理使用制度,所有零售葯店和醫療機構均應配備和銷售國家基本葯物,滿足患者需要。從2009年起,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葯物,其他各類醫療機構也都必須按規定使用基本葯物。

《實施方案》指出,允許患者憑處方到零售葯店購買葯物。基本葯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葯品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於非基本葯物。

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對於保障人民群眾用葯的公平可及和安全有效,降低群眾用葯負擔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基本葯物是指滿足大部分群眾的衛生保健需要,在任何時候均有足夠的數量和適宜的劑型,其價格是個人和社區能夠承受得起的葯物。

為此,新公布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國家制定基本葯物零售指導價格。省級人民政府根據招標情況在國家指導價格規定的幅度內確定本地區基本葯物統一采購價格,其中包含配送費用。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按購進價格實行零差率銷售。

同時,要初步建立基本葯物供應保障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推動葯品生產流通企業兼並重組,發展統一配送,實現規模經營;鼓勵零售葯店發展連鎖經營。政府舉辦的醫療衛生機構使用的基本葯物,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機構公開招標采購,並由招標選擇的配送企業統一配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醫改方案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民政府網站-新醫改方案解讀:我國將公布國家基本葯物目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醫改

③ 我國近十年醫療改革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減小城鄉差異,全來民醫保建立自等。

④ 新醫改的內容

2009年度公開最新醫改方案全文
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為建立中國特色的醫葯衛生體制,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現就改革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醫葯衛生事業關系千家萬戶幸福,是重大民生問題。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加快醫葯衛生事業發展,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葯衛生需求,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素質,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是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重要標志,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大任務。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葯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覆蓋城鄉的醫葯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斷增強,醫療保障覆蓋人口逐步擴大,衛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明顯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標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尤其是抗擊「非典」取得重大勝利以來,各級政府加大投入,公共衛生、農村醫療衛生和城市社區衛生加快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也應該看到,當前我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健康需求不適應的矛盾還比較突出。城鄉和區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資源配置不合理,公共衛生和農村、社區醫療衛生工作比較薄弱,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葯品生產流通秩序不規范,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完善,政府衛生投入不足,醫葯費用上漲過快,人民群眾反映比較強烈。從現在到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醫葯衛生工作肩負著繁重的任務。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對改善醫葯衛生服務將會有更高的要求。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和生態環境變化等,都給醫葯衛生工作帶來一系列新的嚴峻挑戰。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是加快醫葯衛生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是實現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途徑,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願望。醫葯是一項涉及面廣、難度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國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鄉、區域差距大,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是一項十分復雜艱巨的任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在明確方向和框架的基礎上,經過長期艱苦努力和堅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醫葯衛生體制。
二、醫葯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醫葯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我國國情出發,借鑒國際有益經驗,著眼於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葯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體系,加強監督管理,創新體制機制,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
(二)基本原則。醫葯體制改革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第一位。堅持醫葯衛生事業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改革方案設計、衛生制度建立到服務體系建設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則,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努力實現全體人民病有所醫。堅持立足國情,建立中國特色的醫葯衛生體制。堅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實事求是地總結醫葯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的實踐經驗,准確把握醫葯衛生發展規律和主要矛盾;堅持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與人民群眾的承受能力相適應;充分發揮中醫葯作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發揮地方積極性,探索建立符合國情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堅持公平效率統一,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相結合。堅持政府主導,強化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加強政府在制度、規劃、籌資、服務、監管等方面的職責,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促進公平公正;同時,注重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促進有序競爭機制的形成,提高醫療衛生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衛生需求。堅持統籌兼顧,把完善制度體系與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結合起來。從全局出發,兼顧供給方和需求方等各方利益,注重預防、治療、康復三者的結合,正確處理政府、衛生機構、醫葯企業、醫務人員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既著眼長遠,創新體制機制,又立足當前,著力解決醫葯衛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既注重整體設計,明確總體改革方向目標和基本框架,又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
(三)總體目標。醫葯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的醫療保障體系,比較規范的葯品供應保障體系,比較科學的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多元辦醫格局,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基本適應人民群眾多層次的醫療衛生需求,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三、完善醫葯衛生四大體系,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葯品供應保障體系四位一體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四大體系相輔相成,配套建設,協調發展。
(四)全面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采供血、衛生監督和計劃生育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路,並完善以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路為基礎的醫療服務體系的公共衛生服務功能,建立分工明確、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調互動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促進城鄉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確定公共衛生服務范圍。明確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逐步增加服務內容,細化服務和考核標准。鼓勵地方政府根據當地經濟水平和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在中央規定服務項目的基礎上增加公共衛生服務內容。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明確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職能、目標和任務,優化人員和設備配置,探索整合公共衛生服務資源的有效形式。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加強對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預防控制和監測。加強城鄉急救體系建設。加強健康促進與教育。醫療衛生機構及機關、學校、社區、企業等要大力開展健康教育,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利用廣播、電視、網路、報刊雜志等媒體,加強健康、醫葯衛生知識的傳播,促進公眾合理營養,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將農村環境衛生與環境污染治理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推動衛生城市和文明村鎮建設,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的生活、工作等方面的衛生環境。加強衛生監督服務。大力促進環境衛生、食品衛生、職業衛生、學校衛生和農民工衛生工作。
(五)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堅持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辦醫原則,建設結構合理、分工明確、防治結合、技術適宜、運轉有序,包括覆蓋城鄉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和各類醫院在內的醫療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骨幹、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縣級醫院作為縣域內的醫療衛生中心,主要負責以住院為主的基本醫療服務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搶救,並承擔對鄉村衛生機構的業務技術指導和鄉村衛生人員的進修培訓;鄉鎮衛生院負責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等綜合服務,並承擔對村衛生室的業務管理和技術指導等工作;村衛生室承擔行政村的公共衛生服務及一般疾病的診治等工作。有條件的農村可以實行鄉村一體化管理。加快實施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積極推進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政府重點辦好縣級醫院並在每個鄉鎮辦好一所衛生院,採取多種形式支持村衛生室建設,大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加快建設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以維護社區居民健康為中心,提供疾病預防控制等公共衛生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初級診療服務。轉變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堅持主動服務、上門服務,逐步承擔起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職責。健全各類醫院的功能和職責。優化醫院布局和結構,充分發揮城市醫院在急危重症和疑難病症的診療、醫學教育和科研、指導和培訓基層衛生人員等方面的骨幹作用。有條件的大醫院按照區域衛生規劃要求,可以通過託管、重組等方式促進醫療資源合理流動。建立城市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分工協作機制。城市醫院通過技術支持、人員培訓等方式,帶動社區衛生健康持續發展。同時,採取改善服務能力、降低收費標准、提高報銷比例等綜合措施,引導一般診療下沉到基層,逐步實現社區首診、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整合城市衛生資源,充分利用城市現有一、二級醫院及國有企事業所屬醫療機構等基層醫療資源,發展和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充分發揮包括民族醫葯在內的中醫葯在疾病預防控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服務中的作用。加強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和中醫院建設,組織開展中醫葯防治疑難疾病的聯合攻關,在醫療衛生機構中大力推廣中醫葯適宜技術。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扶持中醫葯發展,促進中醫葯繼承和創新。建立城市醫院對口支援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制度。發達地區要加強對口支援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城市大醫院要與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縣級醫院建立長期穩定的對口支援和合作制度,採取臨床服務、人員培訓、技術指導、設備支援等方式,幫助其提高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
(六)加快建設醫療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醫療救助共同組成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分別覆蓋城鎮就業人口、城鎮非就業人口、農村人口和城鄉困難人群。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可持續的原則,從重點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門診小病延伸,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國家、單位、家庭和個人責任明確、分擔合理的多渠道籌資機制,實現社會互助共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提高籌資水平和統籌層次,縮小保障水平差距,最終實現制度框架的基本統一。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加快覆蓋就業人口,重點解決國有關閉破產企業、困難企業等職工和退休人員以及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的醫療保險問題;加快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到2009年全面推開,重視解決老人和兒童的基本醫療保險問題;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補助水平,適當增加農民繳費,提高保障能力。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對困難人群參保及其難以負擔的醫療費用提供補助,築牢醫療保障底線。有條件的地區要採取多種方式積極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本醫療保障管理體系。鼓勵工會等社會團體開展多種形式的醫療互助活動。鼓勵和引導各類公益性組織發展社會慈善醫療救助。做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之間的銜接,妥善解決農民工基本醫療保險問題。簽訂勞動合同並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要按照國家規定明確用人單位繳費責任,將其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其他農民工根據實際情況,參加戶籍所在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或務工所在地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積極做好農民工醫保關系接續、異地就醫和費用結算服務等政策銜接。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適應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險產品,簡化理賠手續,方便群眾,滿足多樣化的健康需求。鼓勵企業和個人通過參加商業保險及多種形式的補充保險解決基本醫療保障之外的需求。繼續探索商業保險機構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經辦管理的方式。
(七)建立健全葯品供應保障體系。以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為基礎,以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醫葯產業、提高葯品生產流通企業集中度、規范葯品生產流通秩序、完善葯品價格形成機制、加強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建設規范化、集約化的葯品供應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執業葯師制度,保障人民群眾安全用葯。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中央政府統一制定和發布國家基本葯物目錄,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價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葯並重的原則,結合我國用葯特點,參照國際經驗,合理確定我國基本葯物品種和數量。建立基本葯物的生產供應體系,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基本葯物由國家實行招標定點生產或集中采購,直接配送,減少中間環節,在合理確定生產環節利潤水平的基礎上統一制定零售價,確保基本葯物的生產供應,保障群眾基本用葯。規范基本葯物使用,制訂基本葯物使用規范和臨床應用指南。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全部使用基本葯物,其他各類醫療機構也要將基本葯物作為首選葯物並確定使用比例。基本葯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體系葯物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於非基本葯物規范葯品生產流通。完善醫葯產業發展政策和行業發展規劃,嚴格市場准入,嚴格葯品注冊審批,大力規范和整頓生產流通秩序,推動醫葯產業優化升級和技術進步,發展葯品現代物流和連鎖經營,促進葯品生產、流通企業的整合。建立覆蓋面廣、體系健全、便民惠農的農村葯品供應網和監督網。支持用量小的特殊用葯、急救用葯生產。完善葯品儲備制度。規范葯品采購,堅決治理醫葯購銷中的商業賄賂。加強葯品不良反應監測,建立葯品安全預警機制和應急處置機制。四、完善體制機制,保障醫葯衛生體系有效規范運轉完善醫葯衛生的管理、運行、投入、價格、監管體制機制,加強科技與人才、信息、法制建設,保障醫葯衛生體系有效規范運轉。
(八)建立協調統一的醫葯衛生管理體制。按照政事分開、管辦分開、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的原則,合理確定不同層級政府之間、政府與醫葯衛生機構之間的職責范圍,形成職能明確、定位清晰、綜合協調、權責統一的管理體制。實施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所有醫療衛生機構,不論所有制、投資主體、隸屬關系和經營性質,均由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準入、統一監管。中央、省級可以設置少量承擔醫學科研、教學功能的醫學中心或區域醫療中心、承擔全國或區域性疑難病症診治的專科醫院等醫療機構;縣(市、區)主要負責舉辦縣級醫院、鄉村衛生和社區衛生機構;其餘公立醫院由設區的市負責舉辦。強化區域衛生規劃。省級人民政府制定衛生資源配置標准,組織編制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明確醫療機構的數量、規模、布局和功能。科學制定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等基層衛生機構和各級醫院建設和設備配置標准。充分利用和優化配置現有醫療衛生資源,調整優化結構和布局,對不符合規劃要求的醫療機構要逐步進行整合,嚴格控制大型醫療設備配置,鼓勵共建共享,提高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新增衛生資源必須符合區域衛生規劃,重點投向農村和社區衛生等薄弱環節。加強區域衛生規劃與城市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的銜接。建立區域衛生規劃和資源配置監督評價機制。推進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從有利於強化公立醫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監管出發,積極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多種實現形式。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衛生行政部門主要承擔衛生發展規劃、資格准入、規范標准、服務監管等行業管理職能,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能進行管理和提供服務。落實公立醫院獨立法人地位。進一步完善基本醫療保險管理體制。中央統一制定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框架和政策,地方政府負責組織實施管理,創造條件逐步提高統籌層次。有效整合基本醫療保險經辦資源,逐步實現城鄉基本醫療保險行政管理的統一。
(九)建立高效規范的醫葯衛生機構運行機制。以維護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公益性質為核心,逐步建立規范、科學、高效、有序的醫葯衛生機構運行機制。公共衛生機構收支全部納入預算管理。按照承擔的職責任務,由政府合理確定人員編制、工資水平和經費標准,明確各類人員崗位職責,嚴格人員准入,加強績效考核,建立能進能出的用人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政府舉辦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嚴格界定服務功能,明確規定使用適宜技術、適宜人才、適宜設備和基本葯物,為廣大群眾提供低成本服務,維護公益性質。要嚴格核定人員編制,實行人員聘用制,建立能進能出和激勵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要明確收支范圍和標准,實行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績效考核補助的財務管理辦法,並探索實行收支兩條線、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障經費的總額預付等多種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嚴格收支預算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改革葯品加成政策,實行葯品零差率銷售。加強和完善內部管理,建立以服務質量為核心、以崗位責任與績效為基礎的考核和激勵制度,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長效機制建立規范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公立醫院要遵循公益性質和社會效益原則,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優化服務流程,規范用葯檢查和醫療行為,深化運行機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明確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責權,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有責任、有激勵、有約束、有競爭、有活力的機制。實行醫葯收支分開管理,探索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葯補醫機制。通過實行葯品購銷差別加價、設立葯事服務費等多種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葯品加成政策,同時採取適當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財務、會計管理制度,嚴格預算管理,加強財務監管和運行監督。地方可結合本地實際,對有條件的醫院開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繳、差額補助、獎懲分明」等多種管理辦法的試點。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勵機制,推行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嚴格工資總額管理,實行以服務質量及崗位工作量為主的綜合績效考核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有效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健全醫療保險經辦機構運行機制。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建立合理的用人機制和分配製度,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提高醫療保險經辦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

⑤ 我國醫改取得哪些成果

患者住院葯費比例降低了,醫保談判讓進口葯便宜了,農民生大病更有保障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居民看病就醫總體負擔減輕,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由2011年的34.8%下降到2016年的28.8%,為近20年來最低水平。

我國部分癌症患者長期依靠進口靶向葯維持生命,這些葯品價格昂貴且不能報銷。今年7月,人社部公布36種葯品價格談判結果,並同步納入醫保支付。這是我國葯品醫保准入的首次國家談判,其中,治療乳腺癌的靶向葯赫賽汀經過談判,由每支2萬多元降到7600元,降幅近七成。與2016年平均零售價相比,談判葯品平均降幅達44%。今年以來,我國從葯品生產、流通、使用全鏈條進行改革,在公立醫療機構葯品采購中推行「兩票制」,通過壓縮葯品流通環節,使中間加價透明化,進一步推動降低葯品虛高價格,減輕群眾用葯負擔。

⑥ 新醫改中的亮點有哪些

第一,改變公立醫院 「以葯養醫」,體現公益性。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衛生投入機制,對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實行政府指導價。推進公立醫療補償機制改革,完善公立醫院經濟補償政策,逐步解決「以葯養醫」問題。
第二,促進城鄉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城鄉二元發展,導致城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資源配置不合理,公共衛生和農村、社區醫療衛生工作比較薄弱。根據新方案,從2009年開始,我國逐步向城鄉居民統一提供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施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准不低於15元,2011年不低於20元。
第三,加強對弱勢群體的醫療權益保護,真正體現醫療改革的公平性。新方案當中加強了對農民工以及農村留守的老人、婦女、兒童,破產職工、退休職工等等這些弱勢群體的保障,而且強調以農村為重點。

文件中還有那些實實在在的舉措?
一 老百姓有望用上低價葯 《意見》里提到了大家都很關注的葯價問題,以及用葯報銷的問題,這兩大問題可以通過建立基本葯品目錄和擴大醫保受惠人群比例來實現。比如,在原有的基本葯物目錄基礎上,再增加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另外,普通型兒童白血病葯物、主要的抗腫瘤葯也納入到了基本目錄。
二 部分醫療服務政府埋單 《意見》明確提出推進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新模式。屆時,一些公共衛生服務和某些基本醫療服務,都由政府全額或部分埋單,減輕公立醫院負擔。 公共醫療服務有望政府埋單,一些通過故意開高價葯等"非正常方式"獲取的創收,導致百姓"看病貴"的行為有望杜絕。
三 政府加大投入為民減負 《意見》強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對衛生的投入,使居民個人基本醫療衛生費用負擔有效減輕。新增政府衛生投入重點用於支持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城市社區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障。 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城市社區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障等將是政府投入重點,為居民看病的醫葯費減負。

關於政府加大投入為民減負,在4月7日後續公布的三年規劃中,政府計劃投入的8500億元資金得到了印證。我們來看看一段短片,了解一下8500億元的走向。

「看病難,看病貴」是我們過去常說的,這都和醫院脫不了干係,所以醫改的一個重頭戲不啻於醫院這部分。在我們做節目之前,我們也在留意了一下網上,來看相關留言。
絳衣仙子 凡夫俗體,生病是常有的事情。可每次到大醫院,總是人滿為患,新醫改後,這種人擠人的現象能否有所改觀?
嘉賓 大醫院人擠人有望緩解 《意見》中明確規定「社區首診、分級醫療、雙向轉診」,讓社區醫院擔當起「守門人」的職責,也就是說生病了先由社區醫院治療,社區醫院不能治療的將向上級醫療轉診,而不能直接去大醫院就診。引導一般的診療下沉到基層。
頭上滿天星 我們這里是武漢遠城區新洲的一個小鄉鎮,每每有疑難病症,就讓病人轉院到武漢,能不能讓專家教授常到我們這里走走,免得讓患者東奔西跑
嘉賓 醫師多點執業首次探索 《意見》探索"注冊醫師多點執業"的舉措,旨在讓專家教授"流動"起來,不再只供職於大醫院。他們可以去幫扶社區,或到別的醫院掛職,免得患者為某個著名的專家東奔西跑。讓專家「走穴」,對醫患雙方都有好處
東湖老人 我是武重社區的一名退休職工,有高血壓多年,每次發燒都不放心到小診所看病,就因為不少地方的社區醫療機構缺少"全科醫生"。
基層將盡快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有合格的全科醫生 《意見》中規定通過幾個形式保證農村、城市社區和中西部地區的醫療衛生人才:第一,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優秀衛生人才到農村、城市社區和中西部地區服務,如在職稱晉升、業務培訓和待遇上給予傾斜;第二,加大醫學教育投入,採取定向免費培養等多種方式,為貧困地區農村培養實用的醫療衛生人才。

主持人:上面網友根據自己的經歷都所關心的的問題,不能不說也是新醫改的亮點,對於醫院這塊來說,是不是還有更大利好的亮點呢?
嘉賓 是的,應該說還有兩大亮點是大家最為關心的
一是以技養醫取消葯品加成
一直以來我國醫療服務費偏低,為維持生存,醫院和醫生將手伸向了"葯片",導致葯費居高不下。《意見》明確,通過設立葯事服務費等多種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葯品加成政策,同時採取適當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增加政府投入等措施彌補醫生、公立醫院收入上的缺失,最終從"以葯養醫"逐步轉向"以技養醫"。

二是醫生分級收費體現價值
一個醫生從主治醫生晉升到主任、專家,甚至更高層,他的每一步醫術提升都來之不易。《意見》指出,建立科學合理的醫葯價格形成機制。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和醫生提供的服務,實行分級定價。這種做法可實現醫生的價值,提高積極性。

⑦ 新醫改是什麼

新醫改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向社會公布了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了「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近期目標,以及「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長遠目標。
五項重點:
1、實現全民醫保
3年內使城鎮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對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補助標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並適當提高個人繳費標准,提高報銷比例和支付限額
2、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
建立科學合理的基本葯物目錄遴選調整管理機制和供應保障體系。將基本葯物全部納入醫保葯品報銷目錄。
3、健全基層醫療服務體系
從09年開始,逐步在全國建立統一居民健康檔案。增加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提高經費標准。充分發揮中醫葯作用。
4、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從今年起,中國逐步向城鄉居民統一提供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經費標准今年不低於15元,2011年不低於20元。
5、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今年開始試點,2011年逐步推開。改革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監管機制,提高公立醫療機構服務水平。推進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

⑧ 2017年醫改取得哪些成果

公立醫院來葯品全部取消加成,標志源著實行60多年的「以葯補醫」政策終結,給群眾真正帶來了實惠。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承諾,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葯品加成;4月,國家衛計委等7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工作的通知》,對公立醫院醫改設定時間表,通過取消葯品加成、調整醫療服務價格等手段,進一步強化公立醫院公益性。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葯劑科主任程黔榮說,全面取消葯品加成破除了長期以來的「以葯養醫」舊機制,同步建立的補償新機制,多渠道補償取消葯品加成減少的收入,有效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降低了患者的醫葯費用負擔。

⑨ 談談你對當下中國醫改取得的主要成效

本報華盛頓10月28日電
(記者張暘)世界銀行首席衛生經濟學家藍根博最近發表題為《中國實現醫保全覆蓋的新步驟》的文章,指出從2009年中國政府宣布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至今,中國醫改已經取得重要成果。

曾經擔任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人類發展部主任的藍根博,從2008年起,開始主要負責中國的衛生經濟和醫療保險的發展研究工作,對中國的醫改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他強調,中國的醫改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在這個長達數十年的改革計劃的第一階段,中國政府在過去3年投入了1250億美元啟動資金,全面推進醫改五項重點工作,將醫保覆蓋率提高到全國人口95%的水平。

藍根博稱,從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農村向城市化轉型使中國加快了邁向全民醫保的腳步。「中國意識到,在宏觀經濟方面,應該把注意力從以生產為重點,轉向一個更加平衡的經濟發展模式。而政府的醫療保健支出,特別是增加新的醫療保險項目,與減少家庭儲蓄率的目標是相一致的。如果增加醫療保險的人口覆蓋率,則意味著更多家庭可在消費品領域擴大開支,這更能夠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

藍根博認為,到目前為止,中國醫改取得的成果史無前例——從開始運行,到擴大覆蓋范圍和持續改革,對宏觀經濟的重新平衡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稱:「特別值得一提和令人驚嘆的是,在過去短短的十年中,農村地區醫療保險的規模也已擴大到8億多人。」

藍根博認為,盡管中國醫改已取得顯著進展,但要實現全民醫保、提高財政保障和進入醫療服務社會,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⑩ 我國近十年醫療改革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扎實推進,公共衛生服務和保障得到提高,2,社區衛生服務加回快發展,新型城市衛生答服務體系正在形成。3,醫療機構管理得到加強,醫療服務更加規范,4,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開始試點,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覆蓋面擴大,農村工作得到加強。6,中醫葯工作穩步推進,中醫葯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7,中央和地方政府衛生投入顯著增加。

閱讀全文

與新醫改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