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0年有哪些新的科技信息和成果
高端製造業,大飛機,ARJ支線客機等
⑵ 2010中國科技成就
第五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
載人深潛器3500米級海試成功
⑶ 2010年我國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第五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 載人深潛器3500米級海試成功
. 山東實施高技術自主創新行動計劃
全省科技獎勵暨技術創新工程推進大會上,山東省政府決定三年內安排20億元的專項資金,集中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著力突破關鍵技術,重點培植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葯及生物、半導體照明、高端電子信息、新型數字化裝備、高速列車、船舶製造及海洋新興產業、資源綜合利用及環保、現代服務業等十大戰略性高技術新興產業,確立全省新興產業的特色和核心競爭力。
2.煙台、濟寧高新區升格為「國家級」
2010年底,國務院批准煙台高新區、濟寧高新區升格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至此,煙台高新區、濟寧高新區正式進入高新區序列的「國家隊」,跨入了創新發展的嶄新階段。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成為高新技術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服務平台,成為搶佔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制高點的前沿陣地。
3.山東再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項目多分量重成就「科技大年」
在2009年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山東省的科技成果出現井噴:獲得僅有的2項國家發明獎一等獎中的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獲獎總數達33項,其中第一完成單位獲獎項目20項,無論是獲獎數量還是質量都創近年來最好水平,名列全國各省市區前茅,從而成就了名副其實的「科技大年」。
4.國家綜合性新葯研發大平台濟南開工
11月7日,國家綜合性新葯研發大平台和國家創新葯物孵化基地濟南中心區項目開工奠基儀式在濟南舉行,這標志著我省國家重大新葯創制平台建設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國家創新葯物孵化基地將以集聚國內外優勢名牌、知名企業、研發機構和集團總部為重點,以完善服務體系、法律保障、融資機制、基礎設施為支撐,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創新葯物孵化基地,爭取建成創新能力強、產業配套完善的「中國葯谷」。
5.山東實施引進海外創新創業人才「萬人計劃」
山東省目前正在實施引進海外創新創業人才「萬人計劃」,其主要內容是用5至10年時間,引進1萬名左右海外人才。山東計劃建設100個左右海外人才創新創業基地,並決定每位引進人才將享受一次性100萬元的經費資助、授予其「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稱號等待遇。
6.山東新建48個院士工作站
9月1日,山東省科技廳公布了2010年院士工作站名單。本年度山東省新建院士工作站48處,共有49位院士進站工作, 院士與企業合作項目82項,其中中科院院士1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4位,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1位,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1 位,美國工程院院士1位;吸引院士團隊266人次在各合作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合作項目已申報專利196項,其中發明專利81項。
7.《山東省知識產權促進條例》審議通過 7月1日施行
5月30日,山東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山東省知識產權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的頒布實施,是山東在新的形勢下貫徹實施國家和省知識產權戰略的重大舉措,對於促進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條例》將於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8.山東開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平台
從山東信息通信技術研究院獲悉,隨著國家「十一五」、「863計劃」信息技術領域「高效能計算機及網路服務環境」重大項目通過科技部審批,「神威藍光千萬億次高效能計算機系統」將於近期落戶該院。通過該項目,我省將打造一個千萬億次級的超級計算平台,濟南將與深圳、天津一起成為 3個國內領先的超級
9.濟麥22何以成就「雙冠王」?
12月10日,山東省科技廳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程順和、於振文等國內小麥知名專家組成鑒定專家委員會,對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主持完成的「超高產穩產多抗廣適小麥新品種濟麥22的選育與應用」成果在濟南進行了鑒定。經鑒定,研究成果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10.我國首套「東岳離子膜」萬噸氯鹼裝置成功運行
6月30日,經過東岳集團離子膜研發團隊和萬噸級國產電解槽項目人員的共同努力,我國首套裝配國產離子膜的萬噸級氯鹼電解槽在東岳成功進行首次工業運行,這標志著我國氯鹼離子膜在國產電解槽上進行工業應用的開始,是我國氯鹼工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
⑷ 中國2010年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最好帶上時間)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升空
⑸ 2010我國科技領域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本報訊 (記者許琦敏)由550多位兩院院士投票評選出的201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昨天在京揭曉。
201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是:嫦娥二號成功發射與探月工程二期揭幕、「天河一號」成為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深海載人潛水器海試首次突破3700米水深紀錄、京滬高鐵全線鋪通、水稻基因育種技術獲突破性進展、揭示致癌蛋白PTB作用新機制、實驗快堆實現首次臨界、實現16公里自由空間量子態隱形傳輸、「大熊貓基因組」發表、煤代油制烯烴技術邁向產業化。
⑹ 2010最新科技成果
.日本研製出防瞌睡座椅提高駕駛安全性
極度疲勞往往會使人在駕駛過程中打瞌睡,而這會大大增加交通事故的發生率。東京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研製出一種防瞌睡座椅,有助於解決這一問題。
據當地媒體報道,研究人員在觀察人打瞌睡時的血液流動和呼吸狀態後發現,在進入瞌睡狀態前,人體末梢血管的血流量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增加。這種座椅利用安裝在靠背內的電磁感測器和壓力感測器可從駕駛者背部測出這一變化,並發出警告。
研究人員指出,與打瞌睡前人體發生變化類似,人在飲酒後血液的流動和呼吸狀態等也會出現某些變化。今後研究小組還准備根據這一原理,開發在飲酒狀態下無法發動汽車的「防酒後駕車座椅」。
2.美國科學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科學家說,將可在兩年內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術,幫助數百萬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獲准於兩年內在五個治療中心為50到70名病人安裝這種「仿生眼睛」。
以希臘神話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統利用一個安裝在眼鏡上的照相機,把視覺信號傳送到眼睛裡的電極。
以前接受不夠先進的人工視網膜移植手術的病人能夠「看到」 光線、影像和物體的運動。但圖像不夠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這種手術,現在他上街時能夠避開長的或較低的樹枝,但看人時好像是看到一團黑影。
不過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研造的「仿生眼睛」嘗試從相機取得實時的圖像,然後把它們變成微弱的電信號,輸送到一個接收器後,在通過電極,刺激視網膜的視覺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讓失明者能夠「看到」景物。
這種新的裝置比傳統的人工視網膜更細小,但擁有多達60個電極,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積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術也更容易。
3.全球首台量子計算機在加拿大誕生
加拿大溫哥華D-Wave公司首席技術官基尼-羅斯宣布,該公司已成功研製出一個具有16量子比特的「獵戶星座」量子計算機。他透露,D-Wave公司將於2007年2月13日和2月15日分別在美國加州和加拿大溫哥華展示他們的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是物理學家費曼在19世紀80年代提出的概念。量子位可以同時表示1和0,因此能夠攜帶更多的信息,更快地解決問題。量子計算機希望利用量子現象來增加計算的速度,最大特點是N個儲存位可以同時儲存2N個數據。不過量子計算機最大的問題是只要受到任何微干擾,例如過熱,馬上會關機。目前為止,量子計算機在實驗室中只能成功運算數千次,穩定度仍然不夠。D-Wave公司目前設計的16量子比特計算機是用貴金屬鈮製成,並且須在零下273K下運行。
有專家認為,D-Wave公司的嘗試只是一種原理性檢驗,雖很有必要,卻必須首先糾正量子計算中不可避免的錯誤,否則這個量子計算機將無法運行。許多科學家認為,量子計算機廣泛商業化還需20年時間。但羅斯認為,2008年他們將製成世界第一台具有100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
4.美國科學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科學家說,將可在兩年內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術,幫助數百萬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獲准於兩年內在五個治療中心為50到70名病人安裝這種「仿生眼睛」。
以希臘神話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統利用一個安裝在眼鏡上的照相機,把視覺信號傳送到眼睛裡的電極。
以前接受不夠先進的人工視網膜移植手術的病人能夠「看到」 光線、影像和物體的運動。但圖像不夠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這種手術,現在他上街時能夠避開長的或較低的樹枝,但看人時好像是看到一團黑影。
不過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研造的「仿生眼睛」嘗試從相機取得實時的圖像,然後把它們變成微弱的電信號,輸送到一個接收器後,在通過電極,刺激視網膜的視覺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讓失明者能夠「看到」景物。
這種新的裝置比傳統的人工視網膜更細小,但擁有多達60個電極,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積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術也更容易。
5.消失模鑄造技術
項目內容及應用領域:消失模鑄造技術是將泡沫塑料(EPS)製成的模型埋入無粘結劑的干砂中造型,採用微震加負壓緊實,在沒有芯子甚至沒有冒口的情況下澆入液態金屬,在澆鑄和凝固過程中繼續保持一定的負壓使泡沫塑料氣化繼而被金屬取代形成鑄件的一種新型鑄造方法.它具有一次成型,尺寸精度高; 大大改善鑄造車間的環境條件,易實現無污染生產;鑄件形狀、結構不受限制,為製品設計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度; 生產製造成本低,設備投資小等優點。
6.納米二氧化硅
納米二氧化硅微粉技術在我國是一項剛剛起步的新興技術。由於其表面積大,吸附力強,表面能大,因此該微粉具有特殊的性能,在眾多學科及領域內獨具特性,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世界發達國家對超細材料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躍,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它以其優越的穩定性、補強性、增稠性和觸變性,在橡膠、塗料、醫葯、造紙、日化等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並為其相關工業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新材料基礎和技術保證,享有「工業味精」、「材料科學的原點」之美譽。自問世以來,已成為當今世界材料學中最能適應時代要求和發展最快的品種之一。發達國家已經把高功能、高附加值的精細無機材料作為本世紀新材料的重點加以發展。
原本國內生產氧化硅微粉採用氣相法工藝路線,所用原料以SiCl4 ,Si(CH3)n為主,因來源緊張,價格昂貴,收率低,使得其產品的生產成本較高,而普通沉澱法雖採用廉價原料,但也只能生產顆粒較大的微粉,其產品粒徑在30—45μm之間,達不到超精微粉的級別,難以滿足市場的需要。但現在,一些公司,通過分析研究,提出一種新的工藝路線---化學直接合成法。在這個方法中,採用的為改良沉澱法,即在沉澱過程中,通過分散劑控制粒子生長的方法控制關鍵的反應階段及操作數據來生產氧化硅微粉。
納米二氧化硅微粉能使材料和產品改善並提高其固有的物理屬性和化學性能。幾乎所有行業提高產品質量指標所需要的。目前國內外大量生產的是粒徑較大的二氧化硅。因此本項目的研製成功,填補國內空白,為我國生產納米二氧化硅產品開辟了一條新路,對我國新材料行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7.空氣汽車
空氣汽車最高時速已達100-120公里,加速能力0-50公里為6秒,行車距離230公里或12小時,在加氣站添加「燃料」只需2分鍾,售價大約在6-7萬港幣。現在,MDI已設立設計工作室,利用電腦,改進外觀設計,適應時尚需求。
空氣發動機是空氣汽車的關鍵部件,從外觀上看近似一種直列的小型內燃機,它有曲軸、活塞、閥門、進氣管,排氣管、定時皮帶等等,但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運行規則
1.日本研製出防瞌睡座椅提高駕駛安全性
極度疲勞往往會使人在駕駛過程中打瞌睡,而這會大大增加交通事故的發生率。東京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研製出一種防瞌睡座椅,有助於解決這一問題。
據當地媒體報道,研究人員在觀察人打瞌睡時的血液流動和呼吸狀態後發現,在進入瞌睡狀態前,人體末梢血管的血流量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增加。這種座椅利用安裝在靠背內的電磁感測器和壓力感測器可從駕駛者背部測出這一變化,並發出警告。
研究人員指出,與打瞌睡前人體發生變化類似,人在飲酒後血液的流動和呼吸狀態等也會出現某些變化。今後研究小組還准備根據這一原理,開發在飲酒狀態下無法發動汽車的「防酒後駕車座椅」。
2.美國科學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科學家說,將可在兩年內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術,幫助數百萬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獲准於兩年內在五個治療中心為50到70名病人安裝這種「仿生眼睛」。
以希臘神話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統利用一個安裝在眼鏡上的照相機,把視覺信號傳送到眼睛裡的電極。
以前接受不夠先進的人工視網膜移植手術的病人能夠「看到」 光線、影像和物體的運動。但圖像不夠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這種手術,現在他上街時能夠避開長的或較低的樹枝,但看人時好像是看到一團黑影。
不過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研造的「仿生眼睛」嘗試從相機取得實時的圖像,然後把它們變成微弱的電信號,輸送到一個接收器後,在通過電極,刺激視網膜的視覺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讓失明者能夠「看到」景物。
這種新的裝置比傳統的人工視網膜更細小,但擁有多達60個電極,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積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術也更容易。
3.全球首台量子計算機在加拿大誕生
加拿大溫哥華D-Wave公司首席技術官基尼-羅斯宣布,該公司已成功研製出一個具有16量子比特的「獵戶星座」量子計算機。他透露,D-Wave公司將於2007年2月13日和2月15日分別在美國加州和加拿大溫哥華展示他們的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是物理學家費曼在19世紀80年代提出的概念。量子位可以同時表示1和0,因此能夠攜帶更多的信息,更快地解決問題。量子計算機希望利用量子現象來增加計算的速度,最大特點是N個儲存位可以同時儲存2N個數據。不過量子計算機最大的問題是只要受到任何微干擾,例如過熱,馬上會關機。目前為止,量子計算機在實驗室中只能成功運算數千次,穩定度仍然不夠。D-Wave公司目前設計的16量子比特計算機是用貴金屬鈮製成,並且須在零下273K下運行。
有專家認為,D-Wave公司的嘗試只是一種原理性檢驗,雖很有必要,卻必須首先糾正量子計算中不可避免的錯誤,否則這個量子計算機將無法運行。許多科學家認為,量子計算機廣泛商業化還需20年時間。但羅斯認為,2008年他們將製成世界第一台具有100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
4.美國科學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科學家說,將可在兩年內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術,幫助數百萬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獲准於兩年內在五個治療中心為50到70名病人安裝這種「仿生眼睛」。
以希臘神話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統利用一個安裝在眼鏡上的照相機,把視覺信號傳送到眼睛裡的電極。
以前接受不夠先進的人工視網膜移植手術的病人能夠「看到」 光線、影像和物體的運動。但圖像不夠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這種手術,現在他上街時能夠避開長的或較低的樹枝,但看人時好像是看到一團黑影。
不過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研造的「仿生眼睛」嘗試從相機取得實時的圖像,然後把它們變成微弱的電信號,輸送到一個接收器後,在通過電極,刺激視網膜的視覺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讓失明者能夠「看到」景物。
這種新的裝置比傳統的人工視網膜更細小,但擁有多達60個電極,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積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術也更容易。
5.消失模鑄造技術
項目內容及應用領域:消失模鑄造技術是將泡沫塑料(EPS)製成的模型埋入無粘結劑的干砂中造型,採用微震加負壓緊實,在沒有芯子甚至沒有冒口的情況下澆入液態金屬,在澆鑄和凝固過程中繼續保持一定的負壓使泡沫塑料氣化繼而被金屬取代形成鑄件的一種新型鑄造方法.它具有一次成型,尺寸精度高; 大大改善鑄造車間的環境條件,易實現無污染生產;鑄件形狀、結構不受限制,為製品設計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度; 生產製造成本低,設備投資小等優點。
6.納米二氧化硅
納米二氧化硅微粉技術在我國是一項剛剛起步的新興技術。由於其表面積大,吸附力強,表面能大,因此該微粉具有特殊的性能,在眾多學科及領域內獨具特性,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世界發達國家對超細材料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躍,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它以其優越的穩定性、補強性、增稠性和觸變性,在橡膠、塗料、醫葯、造紙、日化等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並為其相關工業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新材料基礎和技術保證,享有「工業味精」、「材料科學的原點」之美譽。自問世以來,已成為當今世界材料學中最能適應時代要求和發展最快的品種之一。發達國家已經把高功能、高附加值的精細無機材料作為本世紀新材料的重點加以發展。
原本國內生產氧化硅微粉採用氣相法工藝路線,所用原料以SiCl4 ,Si(CH3)n為主,因來源緊張,價格昂貴,收率低,使得其產品的生產成本較高,而普通沉澱法雖採用廉價原料,但也只能生產顆粒較大的微粉,其產品粒徑在30—45μm之間,達不到超精微粉的級別,難以滿足市場的需要。但現在,一些公司,通過分析研究,提出一種新的工藝路線---化學直接合成法。在這個方法中,採用的為改良沉澱法,即在沉澱過程中,通過分散劑控制粒子生長的方法控制關鍵的反應階段及操作數據來生產氧化硅微粉。
納米二氧化硅微粉能使材料和產品改善並提高其固有的物理屬性和化學性能。幾乎所有行業提高產品質量指標所需要的。目前國內外大量生產的是粒徑較大的二氧化硅。因此本項目的研製成功,填補國內空白,為我國生產納米二氧化硅產品開辟了一條新路,對我國新材料行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7.空氣汽車
空氣汽車最高時速已達100-120公里,加速能力0-50公里為6秒,行車距離230公里或12小時,在加氣站添加「燃料」只需2分鍾,售價大約在6-7萬港幣。現在,MDI已設立設計工作室,利用電腦,改進外觀設計,適應時尚需求。
空氣發動機是空氣汽車的關鍵部件,從外觀上看近似一種直列的小型內燃機,它有曲軸、活塞、閥門、進氣管,排氣管、定時皮帶等等,但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運行規則
⑺ 2010年科學技術的新成就有哪些
合成生物學:在生物學和生物技術的一個決定性時刻,研究人員組合了一個合成基因組,並用它轉變了一種細菌的身份特性。合成基因組取代了細菌的核 糖核酸,導致其生產出一組新的蛋白質。該研究成就促使美國國會召開了關於合成生物學的聽證會。研究人員預計,未來量身定製的合成基因組可用來產生生物燃 料、醫葯品或其他有用的化學製品。
尼安德特人基因組:研究人員完成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組測序,基因組取自3.8萬年至4.4萬年前曾經生活在克羅埃西亞的3名女性尼安德特人的骨頭。他們採用了對核糖核酸(DNA)降解片段進行測序的新方法,並首次對現代人的基因組與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進行了直接比較。
艾滋病病毒預防:對兩種新穎預防艾滋病病毒方法進行的試驗取得了不容置疑的成功:一種是含有抗艾滋病病毒葯物泰諾福韋(tenofovir)的 陰道凝膠,它可使女性被感染率減少39%;另一種為口服葯物前接觸預防法,其讓一組男子以及與男性有性關系的變性女子(出生時為男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幾 率減少了43.8%。
外顯子組測序/罕見疾病基因:對於研究因單一有缺陷基因導致罕見遺傳性疾病的研究人員而言,僅對某一基因組中的外顯子(即基因組中擔當蛋白質編碼的極小部分)進行測序,就能發現特殊的、至少造成12種疾病的基因突變。
分子動力學模擬:模擬蛋白質在折疊時產出的旋轉始終是一個組合噩夢。如今,藉助世界上強大的計算機能力,研究人員能跟蹤微小的正在折疊的蛋白質中原子運動,跟蹤時間比過去任何方法都要長100倍。
量子模擬器:為了描繪在實驗室所看見的情況,物理學家根據方程式推測了理論,這些方程式可能極其難以求解。然而在今年,研究人員通過製造量子模 擬器發現了一條捷徑。量子模擬器為人造晶體,激光光點在晶體中扮演的是代替電子而被截留在激光中的離子和原子。這些裝置為凝聚態物理學中的理論問題提供了 快速的答案,它們可能最終會幫助人們解開諸如超導性等謎團。
下一代基因組學:更快速更廉價的測序技術使人們能夠以極大的規模研究古代和現代核糖核酸。以「千人基因組計劃」為例,其發現了眾多導致我們人類獨一無二的基因組變異,而其他正在進行中的計劃將揭示更多的基因組功能。
核糖核酸(RNA)重編程:重新編程細胞(即將細胞的發育時鍾回撥,使其表現如同胚胎中的非特化「幹細胞」)已經成為一種研究疾病和發展的標准 實驗室技術。今年,研究人員找到了用合成核糖核酸實現細胞重編程的方法。與以往的方法相比,新技術的速度要快2倍,功效要高100倍,並在治療應用上可望 更為安全。
大鼠的回歸:小鼠在實驗室動物世界佔有統治地位。然而鑒於許多的用途,研究人員更願意用大鼠。因為大鼠更容易用來做實驗,且從解剖學的角度上講 與人類更加相似。不過,大鼠存在著重大缺陷,用以製造「基因剔除小鼠」(即通過精確地關閉特定基因而專門用於研究的小鼠)的方法在大鼠中無效。然而,今年 有一系列的研究承諾會給實驗室帶來大批「基因剔除大鼠」。
本世紀前十年十大科學成就
本世紀首個十年即將結束之際,《科學》雜志的新聞記者和編輯潛心審視了進入新千年以來的那些改變科學面貌的進步,評選出了十項科學成就作為「本十年卓見」(Insights of the Decade)。
「黑暗」基因組:基因常常會得到所有的榮耀。但現在研究人員認識到,這些編碼蛋白質的基因區域僅占整個基因組中的1.5%。而其餘的基因組部分,其中包括小的編碼和非編碼核糖核酸(RNA)——過去曾被當作「垃圾」而勾銷——現在被證明它們與其他的基因同樣重要。
精密宇宙學:在過去十年中,研究人員非常精確地推測出宇宙物質的成分是普通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同時,他們闡述了將這些成分組成宇宙的方法。這些進展將宇宙學轉變成為一種有著標准理論的精確科學,而留給其他理論的活動空間已十分狹小。
古老的生物分子:遠古的核糖核酸(DNA)和膠原質等「生物分子」經受好幾萬年時間存活下來,並為人們提供有關死去已久的植物、動物和人類的重 要信息,了解這些古老的「生物分子」讓古生物學受益匪淺。現在,分析這些極其細小的時光機器,便可揭示骨骼上的證據所無法提供的解剖變化信息,如恐龍羽毛 的顏色或長毛猛獁象如何承受寒冷氣溫等。
火星上的水:過去十年對火星所做的6次探索提供的清晰證據顯示,該紅色行星上曾經有足夠改變火星上岩石形成及可能維持生命的水,這些水或是在火 星表面或存在於火星之內。火星水可能存在於地球開始出現生命的時候;但即使是現在,火星上仍然含有足夠的濕度,這激勵著科學家尋找火星上能呼吸、活著的微 生物。
細胞重編程:過去十年中,關於發育是一種單向道路的概念已被完全改變。如今,研究人員已經知道如何將充分發育的細胞進行「重編程」,使其成為所 謂的多能細胞,並使其重新具有成為其身體中任何類型細胞的能力。此技術已被用於製造來自罹患罕見疾病病人的細胞系,但科學家最終所希望的是能夠培養出在基 因上相配的替代細胞、組織和器官。
微生組:人們對存活在人體中的微生物及病毒觀念的重大轉變導致研究人員產生了微生組的概念,微生組指的是宿主以及寄生在宿主身上或內部的其他生 物的基因組集。由於我們身體的90%細胞實際上是微生物,科學家們開始了解微生物基因將會怎樣顯著地影響我們能從食物中吸收多少的能量,以及我們的免疫系 統會如何對感染做出反應。
系外行星:在2000年的時候,科學家們只知道26顆位於我們太陽系外的行星。到了2010年,該數字已經跳升至502顆,並且還在增加。隨著 新興技術的出現,天文學家預計會在宇宙中發現大量的類似地球的行星。如今,已經發現的較大行星的尺度和軌道對科學們理解行星系統如何形成和演化產生了革命 性影響。
炎症:不久前,炎症被認為是我們癒合體系中簡單的輔助:它會短暫地出現,幫助免疫細胞對由創傷或感染所引起的組織損害進行重建。現在,研究人員 相信,炎症也是一種造成慢性疾病的驅動力,這些包括癌症、阿茲海默病、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及肥胖症在內的慢性疾病最終會造成我們絕大多數人的死亡。
超材料:通過合成具有非常規和光學性質可調的材料,物理學家和工程師開拓了引導和操縱光線、製造可挑戰解析度極限透鏡的新方法。他們甚至已經開始研製令物體無法被看見的「隱形斗篷」。
氣候變化:過去十年中,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圍繞全球氣候變化的某些基本事實:世界正在變暖,人類是造成暖化的原因,而地球的自然過程不太可能會減緩變暖的進程。但是未來的十年將決定科學家和政策制訂者會如何根據這一至關重要的信息來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