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地質學會十大地質找礦成果屬於省部級獎項嗎
中國地質學會是於1922 年2月3日在北京成立,由中國地質科技工作者組成的學術性群眾團體,其主管單位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掛靠單位是國土資源部。學會辦事機構設在中國地質科學院,由秘書處和期刊處組成。
其掛靠單位才是省部級,所以比省部級要低,非常遺憾。
Ⅱ 開創地質找礦工作新局面的思考
柳玉虎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五地質大隊)
一、開創地質找礦工作新局面,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前提
解放思想是領引社會前進的強大動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近年來地礦行業得到較快發展,取得了較大成績,也是思想不斷解放的結果。但客觀地講,主要原因還在於外部政策環境和經濟高速增長的大氣候。相對有利的外部條件,地勘單位內部不可否認仍然存在著思想保守、觀念陳舊、穩妥有餘、創新不足等問題,如不認真解決,必將阻礙有色地勘事業進一步大發展,不可能開創地質找礦工作新局面。因此,當前我們要大力倡導和樹立以下4種意識。一是開放意識。有色地勘單位原來是中央部門直管的條條單位,與地方聯系較少,相對比較封閉。屬地化管理以來,雖然逐步有所改進,但封閉意識仍然較強,不願或不會與地方政府、部門、企業打交道。所以必須樹立開放意識,主動走出去,融入社會中去,重視與省政府主管部門、兄弟單位、市(縣)部門和企業的溝通聯系,不能萬事不求人、關起門來過日子,應與各方面建立起一種雙向互動、信任支持、互利共贏的正常關系,創造一種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市場意識。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並不斷深化,市場經濟的影響已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地勘單位體制改革已是大勢所趨。我們不能像原來計劃經濟時代那樣等、靠、要,等政府撥事業費,靠政府給項目,向上級要政策、要優惠。我們必須主動去闖市場,開展工作必須遵守市場經濟的規則,在市場經濟大潮的博擊中發展壯大自己。三是效率意識。效率就是生命。任何部門、崗位、所有工作都必須任務明確,責任權利清楚,講究投入和產出,講究成本和效益,克服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混日子思想、不算經濟賬的馬大哈現象。四是機遇意識。目前,我們吃皇糧、找礦自銷、資金自用,是任何行業都沒有的有利環境,可以說我們迎來了第二個春天。但必須清醒地看到,這樣的好政策時間不會太長,走向市場是遲早的事。同時,也必須注意到,地勘行業內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全國有近千家地勘單位,僅河南省就有40餘家,同時國有礦山企業、民營礦業公司、國外礦業公司也都加入競爭行列。我們在隊伍規模、技術力量上與地勘局系統有差距,在人緣、地緣等軟環境上我們也比不上。如果我們抓住這幾年的好機會,多找礦,找到好礦、大礦,就能夠積累資金,儲備礦權,獲得聲譽,為今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就會在更有利的位置、更高的層次去參與競爭、去走向市場。否則,錯過了好時機,我們就會失去主動權,就會被邊緣化,可能會出現困難局面。
二、開創地質找礦工作新局面,加強學習培訓、提高全員素質是基礎
我局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事業單位,技術人員比例大,但是由於多種原因造成目前全系統人員老化,技術人才出現斷檔現象,特別是專業領軍人物、經營管理人才奇缺。這種狀況很不適應形勢的要求和大發展的需要,必須通過大規模的學習培訓,來提高全局幹部職工的素質,從而為開創地質找礦工作新局面奠定堅實基礎。一要加強理論學習。認真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堅持和完善局黨組中心組和隊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引導全體職工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認真學習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在思想上行動上自覺同黨中央和省委保持一致,自覺地服從和服務於全國和全省的工作大局,這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失誤和掉隊。二要研究行業法律法規。這幾年地勘行業改革力度比較大,出台的法律法規比較多,我們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必須積極學習,認真研究,主動應對,哪些是上級鼓勵的、支持的,哪些是反對的、禁止的,工作的條件、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項等必須熟練掌握,否則就會走彎路,就會吃虧、碰壁。三要大力提高隊伍的專業技術水平。每年都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的集中業務技術培訓,請局內的拔尖人才講課,請外單位的專家教授來授課,推廣實用有效的工作方法,傳授前沿的專業知識。同時,鼓勵支持專業技術人員採取脫產或不脫產的形式繼續學習深造,攻讀高層次學位。另外,重視選派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省內外各專業團體組織的培訓班、交流會、研討會等,了解行業前沿動態,借鑒兄弟單位經驗,取長補缺。
三、開創地質找礦工作新局面,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是關鍵
一是調整隊伍結構,整合技術力量,打造河南有色地勘「航母」。借鑒其他省局「局為單元,隊為基礎」的隊伍結構調整模式,提升局宏觀調控能力,克服我局技術力量分散,專業分布不平衡,形不成規模優勢的現象。對局屬單位管不了,管不好,不好管的事情,由局統一管理和協調,單位之間需要協調的由局協調,需要由局牽頭統一組織的由局統一組織調控。在對外宣傳、爭取國家、省大的投資、大的項目時,應以局為整體出面。在隊伍整合上,可以先從化驗、測量、制圖、物化探等各單位力量差別懸殊的部門開始,採取大並小、強吃弱的辦法進行,待探索經驗後鋪開。二是建立人才引進和勞動用工新機制。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思路,對原在冊職工,實行崗位聘任制,雙向選擇,能上能下。對新進人員,實行勞動合同制,明確責權,能進能出。制定招聘和引進人才的優惠政策。各單位的增人計劃指標應主要用於引進高層次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招聘專業對口的大專以上高校畢業生,特殊情況可以採取先招聘進人,逐步解決編制的辦法。同時,應考慮招聘生產一線急需的鑽探工、采樣工、化驗工等技術工人,提高一線工作質量。三是改革考核評價體系,形成人盡其才、公平公正的用人環境。考核評價指標內容不在多,但方法要實用。對單位或單位負責人的考核,重點考核貨幣工作量、國有資產增值保值、職工工資收入、安全穩定等方面。對個人的評價,要從以學歷資歷為主轉向以工作能力和業績為主,不唯學歷,不唯資歷,誰能幹提拔誰,誰幹得好就重用誰。四是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勵制度。平均主義和大鍋飯已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同情落後就是保護落後,就會打擊先進,就會阻止進步。要在保障職工最低生活水平、符合國家政策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拉開職工的收入分配差距。在什麼崗位拿什麼工資,貢獻多少拿多少。嚴格勞動紀律,該處罰的要處罰。設立找礦成果獎,對找礦有功人員給予重獎。制定政策,對在專業雜志、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的同志給予獎勵,對於獲得各級各層次獎勵的科研成果、優秀論文、優秀報告的同志給予獎勵。五是推進事企分體運行工作。局和各隊﹙院﹚辦的公司要逐步達到真正獨立,按現代企業制度去運作,確實發揮董事會和監事會的作用。真正按市場規律去辦事,不能企事不分,掛企業的牌子,按事業單位性質運行。進入公司的人員也不能享受事業單位的待遇,否則沒有壓力,沒有風險,就沒有動力。
四、開創地質找礦工作新局面,突出地質找礦主業、干好政府財政項目是重點
地質找礦是我們的老本行,是我們的優勢所在。由於我局實業相對處於起步階段,輔業貢獻率又較小,目前情況下,必須突出地質找礦主業,否則就是主次不分,撿芝麻丟西瓜。更何況,由於幾十年的工作和努力,我局地質找礦工作取得了較大成績,取得了一批找礦成果,也樹立了我們的威信,奠定了我們今後工作的基礎。在地質找礦工作中,集中精力干好中央地勘基金項目、國外風險勘查項目和省兩權價款項目等政府財政投資項目是當前的重中之重。因為,一方面由於受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的影響,市場上地勘項目減少,效益降低;而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基礎建設投資、拉動國內需求和消費的政策,使財政支持地勘工作的力度加大,這一增一減的形勢要求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多爭取政府財政項目。另一方面,干好政府財政項目對我們地勘單位長遠發展有利。根據國家和省優惠政策,如果我們找礦效果好,可以申請工作延續,提高勘探程度,獲得國家更多的財政投入;同時,如果具備開采條件,我們可以優先辦理采礦權,為我們發展實業提供條件;另外,礦權轉讓的後期收益我們地勘單位也有一定比例的分成,能使我們獲得長期收益,得到長遠發展。所以目前情況下,我們必須集中人才、物力和財力,多爭取並干好政府財政支持的地勘項目。
五、開創地質找礦工作新局面,提高職工收入、構建和諧隊伍是根本
一要轉變機關職能,提高服務水平。各級領導和機關的同志要多考慮基層及野外同志的艱辛和困難,多為他們排憂解難,為他們搞好服務。二要搞好文化建設,多組織開展一些文娛體育活動,豐富廣大職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單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要千方百計提高全局幹部職工的收入水平。除了及時兌現國家政策允許的工資福利津補貼補外,通過局、隊兩級公司實體的運營,使入股的職工獲得股金收益。同時,要加快東區有色地礦科技園二期、三期工程建設進度,使職工得到實惠。支持各隊挖掘老基地潛力,增加土地開發和物業方面的收入。四要關注弱勢群體,幫助解決少數職工的實際困難。對離退休職工、下崗職工、兩地分居職工、病殘職工,要給予關心和照顧,使他們感受到單位的溫暖,享受到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的成果。
Ⅲ 逐步改革和完善地質工作的體制和機制不斷取得地質找礦成果的新突破
張瑜麟 曹迪明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
按照國土資源部的部署,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活動正在全國展開。這次活動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深入和繼續;是全面貫徹落實加強地質工作的指示精神,推動地質工作根本轉變的重大舉措;是地質找礦改革發展處在關鍵節點,更好地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通過大討論活動,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提升地質工作服務能力,促進地質找礦重大突破是本次活動的根本要求。「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中要按照徐紹史部長「統一思想,聚焦問題,創新體制機制,突破固有模式,使地質找礦工作既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又服務於自身的改革發展」的要求。在統一思想的基礎上,找准各單位存在制約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不斷探索和創新體制與機制,以一種合理的體制和機制促進地礦行業科學發展。
長期以來地勘行業的改革一直是有關各方討論的熱門話題,而且地勘行業的改革也從未停止過,從地勘單位的建立開始,地勘單位就經歷了多次分與合和不同歸屬的變化,尤其是工業部門的地勘單位更是如此,但是,地勘單位的事業體制並未進行根本的變革。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地勘單位的改革才開始逐步進行,並於近幾年開始實質性推進地勘單位的改革,但是,為何要對地勘單位進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麼?如何對地勘單位進行改革?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想法和說法,但是各方都應明白:對地勘單位的改革只是一種手段,穩定和諧地進行改革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長期過程,而改革根本目的之一就是增強地勘單位的活力、快出找礦成果,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資源保障,而地勘單位的改革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完善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根據本人長期從事地質工作的經歷,下面談幾點體會:
一、地勘單位的改革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地勘單位伴隨著新中國成立而組建,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而興起,同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呼吸、共命運,近50年來,為國家的發展、財富的積累、人民的小康作出了國人公認的貢獻。但是,隨著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及我國進入小康社會和向發達國家的邁進,以及全球對資源需求強度的大幅攀升,提高全國的資源保障程度,確保國民經濟科學、穩定的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的重大問題。但是,地勘單位幾十年的事業體制和工作機制及存在的諸多歷史遺留問題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因此,必須不斷地對地勘單位進行體制和機制改革,並逐步給予完善和創新。
二、進一步明確地勘單位改革的目的
「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國辦發〔1999〕37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地勘單位的改革方向和有關措施,地勘單位的改革目的得以明確表述。特別是地勘單位屬地化以來,進一步融入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為資源型企業服務,為政府決策服務的觀念進一步深入到地勘單位的日常各項工作中去,地勘工作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河南省近幾年兩權價款地質勘查項目的實施,在取得良好地質找礦成果的同時,使得地勘單位的經濟實力、人員素質、技術裝備等方面得到大大加強。但是,地勘單位的現有體制仍是制約地勘單位科學、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對地勘單位的體制改革和完善已經成了各個部門關心的大事。但是,進一步明確對地勘單位改革的目的,是制定科學、適用的改革方案的基礎,是地勘單位體制改革能否成功的前提。
地勘單位體制改革的目的:首先,要有利於地勘單位找大礦、快出成果,從而提高對經濟發展的資源保障程度;其次,地勘行業歷史長,在過去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自身也遺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欠賬和亟待解決的問題,要正視地勘單位存在的基礎薄弱、欠賬過多、經營性資產少、離退休老人多、工作崗位艱苦、社會地位不高、人才青黃不接等歷史遺留問題,盡快出台各項有關政策,幫助地勘單位解決這些問題,使得地勘單位盡快得以和諧與穩定,為地勘單位體制的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礎;第三,通過改革,使地勘單位盡快變成一支技術裝備精量、人員精幹高效、能打硬仗、充滿活力與工作激情的隊伍,進一步適應市場經濟社會的競爭,從而為快出地質找礦成果奠定基礎;第四,要明確對地勘單位的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完善的過程。第五,要認識到地勘單位的特殊性,地勘單位是一個從事特殊工作的事業單位,它是一個以事業單位性質獲取政府資金支持,而為政府進行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極具探索性和戰略性的工作,這種工作具有較大的超前性、不確定性和長周期性,它的工作成果關繫到國民經濟的規劃和計劃的制定、經濟的發展前景和速度。地勘單位雖然是一個事業單位,但它確有不同於一般事業單位的特點,它是一個事業型的生產和科研探索單位,它不像其他企業一樣可以按設計和生產周期生產出預期的產品,獲得預期的利潤,更不像純事業單位一樣,只進行事業費用的消耗,而沒有具體的產品。地勘單位在消耗國家事業費用的同時,也在為國家生產著產品———地質報告,這種產品有的有地質資源儲量,有的沒有地質資源儲量,但是,都是一種有形的地質成果。因而,地質勘查單位具有事業和企業的雙重性質和特點。
三、穩步和諧、循序漸進地推進地勘單位的體制改革與完善
進行地勘單位的體制改革與完善,必須全面認識和熟悉地勘單位的成長歷史和地勘行業的特殊性及與其他事業單位的差別。這些特殊性和特殊問題決定了地勘行業的體制改革不可操之過急,而要穩步和諧、循序漸進地推進。以汪明部長「在全國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座談會暨地勘行業先進集體和優秀找礦項目表彰會上的講話」精神為指導,遵照「對地勘單位主要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經營管理模式,也就是『戴事業帽子,走企業路子』,因此,地勘單位改革主要就應圍繞這個核心而開展」的指示,可以按照以下模式對地勘行業的體制和機制進行改革:
(一)公益性地質工作單位與事業性地質工作單位分開運行
(1)要組建一支高素質精乾的公益性地質隊伍。公益性地質隊伍完全從事政府下達的公益性地質工作,其經常性支出等有關經費分別列為中央和省級財政預算之中;項目經費則按實際工作量核定,分別由兩級財政列支,確保公益性地質隊伍的高效運行。對公益性地質隊伍提交的各項成果,如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調查、水文地質調查、地質地形測繪等公益性、基礎性工作成果,要在政府有關部門批准後,盡快向全社會公開,提高其成果的利用率,真正做到公益性地質成果公開化、公眾化、服務社會化。
(2)對從事事業性地質工作的單位,要做到以事業費用來保證隊伍的穩定和運行,以企業化管理的機制來搞活地勘單位,增強地勘單位的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因此,事業性地勘單位在現階段可首先按照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模式進行運行,在保持「人員事業身份不變、事業編制不變、財政撥款政策不變、管理和歸屬不變」的「四不變」基礎上,以事業單位的性質承擔政府非公益性的各類有關項目,充分發揮地質勘查等方面主力軍的作用,確保各類政府項目成果的高質量提交,為緩解資源瓶頸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藉助有限的事業費用和政府項目費用,來保持事業性地勘單位的正常運行,達到長期穩定隊伍、用事業身份來吸引和留住人才、逐步打好經濟基礎、進而為推動企業化改革做好准備的目的。
在做好事業單位各項工作的同時,各級政府應鼓勵和支持地勘單位進行企業化管理、企業經營和企業分配機制等方面的探索,首先,鼓勵事業性地勘單位積極以企業化的機制去承擔各類商業性工作項目,在為社會、為企業、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各項技術服務的同時,不斷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在彌補事業費用不足的過程中,逐步實現單位經濟實力增強、機制的激活、人才的良性流動和企業經營及市場競爭能力增強的目的;其次,鼓勵事業單位發揮自身的高新技術優勢和專業特長,進一步拉長地勘行業的產業鏈條,不斷向礦業開發的采、選、冶和地基施工、建築、地下無損探測、高精度測繪等產業延深,進一步拓寬工作領域。而且,同行業的經驗、許多礦業公司的成功運作都表明,走探采一體化和大企業集團聯合勘查開發的路子,才是地勘單位生存發展的長久之計。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儲備各類人才、鍛煉市場隊伍、探索企業化經營管理的目的。
(二)為地勘單位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地勘單位的各項改革要在省政府的組織領導和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才能夠平穩推進。因此,對地勘單位的歷史遺留問題要給予優先解決和考慮,對改革中所需的各項優惠政策要給予大力支持。
(1)允許地勘單位和地勘單位成立的企業性公司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和地質勘查資質共用的政策。使地勘單位的人才在保留事業身份不變的前提下,在兩個單位間互為所用,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和工作熱情,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資源,從而對事業型地勘單位的企業化經營管理進行探索和嘗試。
(2)將探礦權優先配置給地勘單位,是快出地質成果的基礎。考慮到地勘單位的經濟實力和事業單位性質,在探礦權招、拍、掛出讓前,各地政府在年度探礦權出讓計劃內,首先,按照地勘單位優先的原則,由各地勘單位優先獲取探礦權,對地勘單位申請的探礦權優先給予批准;然後,再面向社會進行招、拍、掛。
(3)對國有地勘單位及其公司擁有的礦業權,按照國家「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和「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進行管理,並盡可能創造寬松條件,支持其擁有的礦業權保值和增值。
(4)對地勘單位提交的地質成果報告,優先由地勘單位在省國土資源廳批准後進行采礦和開發工作;對國有地勘單位承擔的國家和省級地質勘查項目,可以由項目承擔單位優先開發,各地市、縣政府給予支持;凡由政府轉讓開發的,勘查單位按照不同礦種和礦床規模享有20%~30%的利潤收益。前期政府的投入費用可由省政府有關部門另行協商回收。
(5)對國有地勘單位承擔的國家和省級地質勘查項目取得的找礦成果,由省政府按照不同礦種和礦床規模給予地勘單位和有關技術人員以一定數額的獎勵。
(6)盡快出台具體辦法或允許各地勘單位建立和探索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允許地勘單位和職工投資政府和國家的所有地質勘查項目和風險找礦及礦業開發,進一步激發廣大技術人員積極主動工作的熱情和責任心,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礦產資源保障服務的同時,提高職工收入水平,穩定地質人才隊伍。
(7)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切實幫助地勘單位解決基地水、電、氣、暖、路等管網老化改造和亟待增容的歷史遺留問題,改善職工生活條件。
(8)針對地勘行業存在的地質勘查工作有效投入不足,礦產勘查逐年萎縮;礦產資源利用方式粗放,資源利用率低;礦產資源管理存在薄弱環節;地質科技研究工作薄弱,地質科技人員流失嚴重,礦產資源的綜合勘查、綜合利用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削弱,基層和第一線地質專業人員缺乏,地質工作出現人才斷層等問題。政府一要在原有事業費用撥款方法的基礎上,逐年以礦產資源勘查項目投資帶動地質勘查的投入,加速地質成果的提交;二要加強地質勘查礦產開發規劃管理,正確引導地質勘查工作的布局和結構調整;三要建立和完善礦業權市場。建立健全礦業權信息公開、評估、交易等制度和規則,盡量降低地勘單位作為礦業權人一級市場的資金成本和風險;三要加大礦業權市場秩序整頓,優化地勘工作的外部環境,維護礦業權人合法權益;四要加強地質院校的專業建設和專業人才培養,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引進、使用、激勵制度,從而增強地質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一批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造就一大批品德優良、吃苦耐勞、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地質技術骨幹隊伍。
(9)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形勢及其對地勘工作的影響,要制定優惠的扶持政策,鼓勵地勘單位和企業、金融部門聯合,積極走出國門,進行礦權收購和資源性企業的收購及聯合勘查工作,為今後經濟形勢的好轉及保障國內資源的需求提前打下堅實的基礎。
Ⅳ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的歷屆獲獎情況
附:歷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名單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劉鐵鑄 上海市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張良臣 新疆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陸忠驥 山東煤田地質勘探公司,高級工程師
周世泰 冶金部東北地質勘探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胡惠民 湖北省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梁珍廷 廣西有色地質勘探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蔣興泉 核工業華北地質勘探公司,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馬宗晉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田在藝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研究員(199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寶珺 地質礦產部成都地質研究所,教授(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杜樂天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汪仲英 地質礦產部探礦工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丁中一北京大學地質系,副教授
張本仁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王文傑 煤炭部福建煤田地質勘探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宏驥 地礦部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崇佑 地礦部江西省地礦局調研大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集磊 有色甘肅地質勘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劉廣潤 地礦部湖北省地礦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兆宇 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鞏志根 核工業華南地勘局293大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龔茂清 冶金部西南地勘局,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鄧起東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綿平 地礦部礦床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於崇文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許志琴 地礦部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安芷生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研究員(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趙澄林 石油大學(北京),教授
游振東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張宗祜 地礦部水工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光鼎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肖序常地質礦產部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袁秉衡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石油物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康玉柱 地質礦產部西北石油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光宇 地質礦產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楊明桂地質礦產部江西省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錢佐國 化工部地質礦山局雲南地質大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何伯墀 有色西北地質勘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許惠龍 煤田地質總局山西煤田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祝延修 武警部隊黃金指揮部九支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殷鴻福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國棟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夏林圻地質礦產部西安地礦所,研究員
張文堂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江天壽 地質礦產部探礦工藝研究所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何繼善 中南工業大學,教授(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維襄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特別獎獲得者(只頒發了這一次):
程裕淇地質礦產部,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鴻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孫殿卿地質礦產部地質力學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東生 中國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馬杏垣國家地震局地質所,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董申保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張雲湘 地質礦產部四川省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金琪 地質礦產部西南石油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馮志強 地質礦產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楊俊傑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長慶石油勘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萬程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河南煤田地質局,高級工程師
王世忠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第14支隊,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陳光遠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
裴榮富 地礦部礦床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任紀舜 地質礦產部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9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馮增昭石油大學(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郝石生 石油大學(北京),教授
張卓元 成都理工學院,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楊遵儀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韓德馨 中國礦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海濤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湯中立 地礦部甘肅省地礦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王永基 冶金部中南地質勘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包家寶 地礦部江西省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石禮炎 地礦部福建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丁貴明 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大慶石油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文恆 煤田地質總局江西煤田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金慶煥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學仁 化工部四川化工地質勘查院,高級工程師
王秋華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遼河石油勘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熊光楚 有色北京地質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陳毓川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見義 北京石油勘探開發院,教授級高工(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鶴齡 淮南理工學院,教授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翟裕生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金景福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郝詒純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郭令智 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廷棟 國土資源部,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盧耀如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工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管海晏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楊雲嶺 勝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楊繼良 大慶石油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殷先明 甘肅省地勘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黃兆洪 化工遼寧地質勘察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呂國安 甘肅有色地質勘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覃慕陶 廣東省地礦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黃第藩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北京開發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思田中國地質大學,教授
袁學誠 中國地質勘查技術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陳旭 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張一偉石油大學(北京),教授
盧良兆 長春科技大學,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葉連俊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 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彭熹 中國科學院鹽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潘元林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勝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蔣炳南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新星公司西北石油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潘龍駒 中國有色金屬礦產地質勘查中心地質資料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啟民 中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吳奇之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駱耀南 國土資源部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姜劍虹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黑龍江煤田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福同 國土資源部新疆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王鐵冠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龔再升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廖椿庭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
蔣 志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杜汝霖 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教授
何國琦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汪集暘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鍾大賚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石耀霖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多 吉, 西藏地勘局地熱地質大隊教授級高工、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王保群 核工業地質局二一六大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培君中化地質礦山總局地質研究院,研究員
倪斌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秦震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姚伯初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何自新 中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陳正輔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趙文智 中石油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季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李陽,中石化勝利油田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何漢漪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成善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劉本培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
趙文津 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夏代祥 西藏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葉天竺 中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童曉光 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雙明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丕龍 中石化西部新區勘探指揮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錫友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山東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黃永樣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文昌 雲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崔盛芹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教授
張培震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蔡希源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丁悌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孫革 吉林大學,教授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
曾勇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教授
鄭亞東 北京大學,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
傅家謨,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李四光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李惠,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劉敬黨 ,中國化工地質礦山總局遼寧化工地質勘查院
朱偉林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海油有限公司科技委
張金帶,中國核工業地質局
周海民,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冀東油田公司
李干生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開發部
徐水師,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劉玉書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06地質隊
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陳均遠,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馬永生,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弭力,中國地質科學院
劉敦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周新源,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
郝守剛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黃潤秋,成都理工大學 李四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張善文, 中國石化股份勝利油田分公司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閻鳳增 ,中國武警黃金指揮部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占游, 核工業二O三研究所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鄧運華,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高級地質師(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陳才金,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08地質隊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京彬,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張 宏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杜金虎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楊經綏,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研究員
洪友崇, 北京自然博物館 研究員
彭善池,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研究員
金之鈞,中國石化股份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教授(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
王世稱, 吉林大學 教授
朱筱敏,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楊克明, 中國石化西南油氣分公司教授級高工
楊華,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教授級高工
董連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工
廖香俊, 海南省地質局(海南省海洋地質調查局)研究員教授級高工
王宇, 雲南省地質調查局省地質環境監測院教授級高工(二級)
熊盛青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教授級高工
謝玉洪,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高級工程師
朱恆銀,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教授級高工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鄒才能,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級高工
李子穎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研究員
汪嘯風, 武漢地質礦產研究所(原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
宋國奇, 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教授級高工
毛景文,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教師獎獲得者:
武強,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唐輝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夏慶龍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郭旭升,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
趙賢正 ,中國石油華北油田公司
夏毓亮,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王香增,陝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丁俊,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
張訓華,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王佟,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宋岩,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非常規天然氣研究院
徐義剛,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所
杜時貴, 紹興文理學院
殷躍平,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舒良樹,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顏丹平,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李四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付鎖堂, 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來明,山東省地質調查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振峰,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郝蜀民,中國石化華北分公司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燕長海,河南省地質調查院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劉鴻飛, 西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 高級工程師
范立民,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潘彤,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沈樹忠,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教授(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潘桂棠,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 研究員
侯增謙,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研究員
蔣少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
彭建兵, 長安大學 教授
賴紹聰, 西北大學 教授
Ⅳ 鄧軍的學術獲獎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2003年,《招遠市金礦集中區地質與找礦》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13項,三等獎3項。主要包括:
1995年,《山東金翅嶺金礦控礦構造模式及找礦方向》獲地礦部科技成果獎三等獎。
1996年,《青海都蘭地區礦田構造與控礦特徵》獲地礦部科技成果獎三等獎。
1998年,《大型構造與超大型礦床研究》獲地礦部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2000年,《山東省招遠市夏甸金礦構造成礦模式及隱伏礦體預測研究》獲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2年,《招遠市金礦集中區地質與找礦》獲山東省科技成果獎一等獎。
2002年,《山東夏甸金礦成統系統及成礦構造動力學研究》獲中國黃金科技成果獎一等獎。
2002年,《山東焦家金礦隱伏礦床構造物化探預測及構造物理化學研究》獲中國黃金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2003年,《金礦重點礦化區帶隱伏礦體找礦方法和預測》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03年,《膠東花崗-綠岩帶構造岩相型式及玲瓏-焦家式金礦地質與找礦》獲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03年,《膠東地區典型金礦田深部和新區帶構造物理化學找礦預測》獲中國黃金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5年,《山東大尹格庄金礦多元構造體制疊接與4D礦化網路研究》獲中國黃金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6年,《區域成礦研究法》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
2006年,《我國地球化學塊體內礦產資源潛力預測》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
2006年,《山東招金集團蠶庄金礦可持續發展機制研究》獲中國黃金協會科學技術三等獎。
2007年,《河北省興隆縣洞子溝一帶找礦預測研究》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二等獎。
2008年,《膠西北望兒山成礦帶典型礦床礦化網路解析與隱伏礦體預測》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8年,《大型礦集區深部結構、成礦流體與成礦預測研究》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
2008年,《山東大磨曲家金礦床成礦動力學及找礦預測》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
2008年,《地球深部力-電-磁聯合效應對成礦系統制約—夾皮溝和威海為例》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
2009年,《山東三山島-倉上金礦帶控礦規律研究及深部外圍成礦預測》 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Ⅵ 中國新發現的有色金屬礦在哪
「十一五」期間甘肅省地礦局堅定不移地推進礦產勘查開發一體化工作,積極拓展地質找礦資金籌措渠道,累計新發現礦產地18處,其中探明金資源量137t、銅資源量13.54萬t。
據統計,5年來,甘肅省地礦局累計完成各類地勘項目275個,完成1∶50000礦產資源遠景調查項目12個,發現達到大中型規模的勘查基地13處,異常礦點25處,並新增一批資源量:鉛鋅25.8萬t、鎳4.07萬t、鎢2萬t、銀1.2969萬t、鐵礦石1.252億t、錳礦石178萬t、鈷 0.277萬t、礬10萬t。甘肅省地礦局通過運用綜合找礦技術手段,加強成礦預測研究和深部工程驗證工作,取得了一批找礦成果:瑪曲格爾珂金礦攻深找盲實現重大突破,礦床資源量達到特大型規模;肅北縣德勒諾爾鐵礦、阿克塞縣化石溝銅礦、肅北縣黑山樑鎢鉬礦和天祝縣平沙鄂博稀土礦,均發現了大量新資源。
此外,該局還新發現了天水市銀銅礦、武山縣新莊里金礦、阿克塞縣安南壩鐵銅礦、金塔縣穿山馴鉛礦等一批礦產地,為進一步開展地質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
Ⅶ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什麼級別的
關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勵辦法(試行)
發表時間:2006-03-13/23:04:24 來源: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獎勵對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進步做出重要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調動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速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批准,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和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共同設立科學技術獎,其名稱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該獎屬社會力量設獎。
第三條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包括:
(一)技術發明獎
(二)科學技術進步獎
第四條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的獎勵基金由支持和關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有色金屬行業國內外企事業單位、個人所捐贈及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和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向有關的企業、事業及院校等單位籌集。也可由其它渠道籌集。
第五條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貫徹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方針。
第六條 維護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的嚴肅性。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的評審、授予,不受任何組織或個人的非法干涉。
第七條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和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共同負責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評審的組織工作。為了做好這項工作,決定設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負責日常事務,其機構設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技術開發交流中心。
第八條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和中國有色金屬學會聯合設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聘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組成評審組,依照本辦法,負責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的評審工作。
第九條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分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三個等級,每年獎勵項目不超過100項。
第二章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的評審和授予
第十條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評審機構的組成: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評審組,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
第十一條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
第十二條 申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的項目需由行業內有關單位推薦。推薦時,應當填寫統一格式的推薦書,提供真實、可靠的評價材料。
第十三條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評審組作出認定科學技術成果的結論,並向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獎勵委員會提出獲獎項目和人選及等級的建議。
第十四條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獎)授予運用科學技術知識做出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重大技術發明的單位和個人。所稱重大發明,應具備下列條件:(一)前人尚未發明或者尚未公開;(二)具有先進性和創造性;(三)經實施,創造顯著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
第十五條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科學技術進步獎)授予在應用推廣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項目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的下列單位和個人:(一)在實施技術開發項目中,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創造顯著經濟效益的;(二)在實施社會公益項目中,長期從事科學技術基礎性工作和社會公益性科學技術事業,經過實踐檢驗,創造顯著社會效益的;(三)在實施國家安全項目中,為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保障國家安全做出重大科學技術貢獻的。
第十六條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對提出獲獎項目和人選及等級進行審核並頒發證書和獎金。
第三章 罰則
第十七條 剽竊、侵奪他人的科學技術成果,或者以其他不正當手段騙取科學技術獎的,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決定後撤銷獎勵、追回獎金。
第十八條 申報單位和個人提供虛假數據、材料,協助他人騙取科學技術獎的,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視情節輕重給予批評、取消推薦資格或撤銷獎勵,追回獎金。
第十九條 參與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評審活動和有關工作的人員在評審活動中弄虛作假、徇私舞弊的, 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視情節輕重予以批評、直至取消其參加科學技術獎的評審工作的資格。
第四章 附則
第二十條 本辦法解釋權歸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
第二十一條 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試行。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中國有色金屬學會
附: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情況介紹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是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和中國色金屬學會聯合設立的有色金屬行業的科學技術獎。其承辦機構是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技術開發交流中心。現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設獎目的: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是為了貫徹國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方針,鼓勵自主創新、攀登科學技術高峰,促進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結合,促進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促進有色金屬工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獎勵范圍及獎勵對象:獎勵范圍是全國有色金屬工業企業,研究、設計院所及有關院校。獎勵對象是在應用推廣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項目等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和運用科學技術知識做出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重大發明的單位和個人。
設獎單位情況: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是由全國有色金屬行業的企業、事業單位、社團組織和個人會員自願組成的、全國性的、非贏利性的社會組織,是依法成立的社團法人。其業務范圍包括:為政府宏觀調控提供服務,接受委託,為政府制定發展規劃、產業政策、法律法規提供預案、建議,是政府與企事業單位之間的橋梁;開展各項中介服務,接受委託開展資質論證、成果鑒定、人才交流、企業評價、舉辦展覽會;組織本行業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負責各類協議的組織實施等。
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成立於1984年,是我國有色金屬和相關學科科技工作者的學術性群眾組織,是中國科協的組成部分,是民政部依法登記的社會團體法人。地方分會17個,專業學術委員會20個,有團體會員71個。學會的主要任務是:密切結合我國有色金屬生產建設及其相關學科的發展,組織各種學術活動;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組織科普活動,進行繼續教育; 編輯出版學會刊物、科技書籍等;開展咨詢服務活動,接受委託進行科技項目論證、科技成果鑒定、技術職務資格評定;開展軟課題研究,積極向黨、政府和有關部門提出發展有色金屬工業的建議;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見,維護科技工作者的合法利益等。
承辦機構情況: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技術開發交流中心組建於1992年8月,是原國家科委批準的事業法人單位和授予資格證書的技術中介機構,是中國技術市場協會的理事單位,也是國家科技部批準的「有色金屬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的掛靠單位。在機構改革中原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科技局大部份成員均分流到中心工作,特別是保留了一支有色科技成果鑒定、評獎方面有長期經驗的工作隊伍,該機構負責人長期擔任國家級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該中心多年來一直負責科技成果鑒定、專利、知識產權、成果推廣應用、展覽工作,同時,一直是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負責科技成果評獎、科研院所條 件、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創新工程等項組織工作直至現在。因此,具備良好的行業科技成果獎組織管理工作的基礎和經驗。評審機構組成情況:由上述設獎機構的主要負責人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負責,由其聘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組成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會設立若干專業評審組,並設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負責日常事務,其辦公室設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技術開發交流中心.
Ⅷ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隊伍基本情況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以下簡稱有色地調中心或中心)系2001年由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及其未屬地化的直屬單位改組而成,是中編辦批准成立的正局級事業單位,隸屬國務院國資委,其人事和黨的關系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代管。
有色地調中心是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隊伍「屬地化」改革後,保留的唯一一家有色系統的中央地勘單位,擁有一支地質、物探、化探、遙感、測量、地質災害與環境、測試和工程施工等專業齊全、人員精乾的新型地質勘查隊伍。
(一)所屬單位基本情況
經中編辦批准,有色地調中心下轄5個二級事業單位:北京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南方地質調查所、北京勘查技術中心、北京測繪院。內設2個二級單位:西南地質調查所、有色地質資料館。2005年10月,有色地調中心與成立於1955年的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實行了整合,組成了新的有色地調中心,對外仍保留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的牌子,從體制上形成了科研—勘查一體化的隊伍。
整合後的有色地調中心本部設有:辦公室、黨委辦公室、地質處、科技處、企業處、財務處、綜合管理處等7個處室。
本調查報告的有關數據,主要是整合後有色地調中心的情況。
(二)從業人員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有色地調中心所屬職工人數481人,包括在職人員447人,離退休人員144人。在職人員中,正高級技術人員30餘人,博士(雙碩士)博士後26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6人。
「十五」期間,承擔並完成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資源補償費項目、財政部中央地質專項等95項;承擔並完成國家973項目、863項目、科技攻關項目課題等10餘項,取得了勘查與科研雙豐收。共發現礦產地18處,提交333+3341資源量:銅113.92萬噸,鉛131.89萬噸,鋅392.91萬噸,銀158噸,金20多噸;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 項,二等獎4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
(三)本系統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單位情況
有色地調中心的地質勘查資質有甲級3個:區域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遙感地質勘查;乙級1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丙級4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勘查工程施工。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的地質勘查資質有甲級3個:固體礦產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乙級2個:區域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查;丙級1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
資質的專業分布:區域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
二、經濟發展狀況
(一)綜合收入情況
2006年是整合後新有色地調中心的開局之年。有色地調中心(含下屬事業單位和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實現到賬綜合收入1.45億元,比2005年有色地調中心(含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綜合收入翻一番多;據不完全統計,所屬企業實現收入1.87億元,比2005年增長52%;地調中心及所屬企業總經營規模達到3.27億元,比2005年同比增加82%;礦權數量增加,節余和利潤增加,員工收入增加。
(二)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情況
2006年有色地調中心承擔公益性地質工作50餘項,取得國家和地方財政資金9190.91萬元。其中,國家項目資金渠道包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中央財政補助費項目、國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查項目、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礦產資源保護項目、危機礦山項目和科技部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有關科研項目等;地方財政項目主要是內蒙古、青海、新疆、四川等地的招投標項目。
中心所承擔的瑤崗仙鎢礦、東川銅礦、賽什塘銅礦等危機礦山項目,取得了明顯的找礦成果,驗證工程均見到較好的工業礦體。
(三)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
中心所屬9個控參股公司,包括中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東南亞資源科技有限公司、中礦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中資環鑽探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北京中色地科礦產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新疆鑫匯地質礦業有限公司和中色測繪有限公司等。
國內商業性地質工作主要在新疆、青海、內蒙古、遼寧、吉林、河北、河南、湖南、廣西、雲南、四川、江蘇、廣東等省(區),工作內容包括商業性礦產勘查、技術服務和工程施工等。
有色地調中心國外地質工作,主要在辛巴威、巴比亞新幾內亞、尚比亞、衣索比亞、菲律賓、剛果(金)、烏干達、巴基斯坦、安哥拉、寮國、智利等10餘個國家,開展礦產風險勘查、綜合技術服務和工程施工業務。目前,在寮國、智利、尚比亞、衣索比亞等國家注冊有項目公司。
2006年有色地調中心及所屬公司共完成鑽探12萬余米,其中完成商業性礦產勘查的鑽探10萬余米。
2006年有色地調中心及所屬公司在國內外承攬各項商業性礦產勘查勞務收入16704萬元,其中境外承攬各項商業性礦產勘查收入6000餘萬元。
(四)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進入礦業開發領域是有色地調中心「十一五」的重要戰略目標。2006年已在廣東、內蒙古、新疆等地注冊成立了項目公司,開發籌備工作正在積極推進。預計在未來2年內將有2~3個控參股礦山投產。
(五)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況
有色地調中心從事工程勘察施工的單位,主要是北京中礦建設有限公司,2006年工程勘察收入達到1238萬元。
(六)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有色地調中心從事的其他多種經營產業主要有地質災害與環境調查治理、三產服務業和礦產品貿易等。2006年三產服務業收入600餘萬元,完成礦產品貿易額1.01億元(貿易額未統計在綜合收入中),地質災害與環境調查治理屬起步之年,完成收入700餘萬元。
三、改革發展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順應潮流,主動變革,積極推進企業化改革
按照小事業、大企業的思路,積極推進事企分開改革,打造事、企兩個平台。事業平台主要實現員工身份保障、單位和諧穩定、科技創新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等功能,運作的基本導向是穩定、透明、公正;企業的主要目標是發展,運作的基本導向是靈活、快速、高效,以提升企業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持續的盈利能力。
積極推進產權多元化、福利貨幣化、後勤市場化改革。中心所屬公司大多是產權多元化的有限責任公司,在國有控股或相對控股的前提下,鼓勵公司管理層及員工入股,注重從股權、「期股」、薪酬等方面激發員工創新創業的內動力,努力實現中心和員工共成長。
(二)發揮科研—勘查一體化的體制優勢,以創新帶動找礦突破
巨大的資源需求與有限的資源供給之間的矛盾,為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有價值的礦權是地勘單位的核心資產,礦產勘查能力是地勘單位的核心競爭力。整合後的有色地調中心,自身是一個科研—勘查一體化的單位。回顧近年來的找礦進展,主要得益於正確的勘查選區和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特別是我們研製的森林沼澤景觀區的化探掃面技術、遙感蝕變信息提取技術、大深度輕便化的物探技術(如TEM-3S,三分量磁測井技術等)在找礦靶區優選和找礦突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使中心在沒有前期礦權積累的基礎上(中心和地研院均是從2002年,才開始登記自己的礦權),迅速獲得了一批較有價值的礦權。
(三)建立網路化的合作體系,在開放合作中提升競爭力
近年來,按照「小內核、大網路」的思路,有色地調中心建立了較廣泛的合作網路。我們既與中國鋁業公司、中國有色礦業集團、西部礦業、紫金礦業等大型礦業公司合作,也與進入礦業的民營企業合作,同時還與有專業特色的地勘單位、院校和研究單位等開展戰略協作,以建立業務發展的支撐體系。不搞小而全,按市場規律辦事,把握核心部分,搞好社會化協作,藉助社會資源加速自身的發展。在合作中獲得資金、管理、技術等方面的支持,不斷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差距,激發創新創業的熱情;在合作中轉變觀念,藉助外力推進企業化改革。
(四)積極開拓海外地礦市場,擴大發展空間
有色地調中心境外地質工作,主要由所屬公司開拓,中心在項目聯系、技術把關、人員配置等方面給予支持。海外地礦業務漸成中心新的亮點和經濟增長點。
2006年實現到賬收入6000多萬元(人民幣),獲得海外礦權18處。今年初已簽訂海外地礦業務合同額超億元,海外礦權勘查也傳來喜訊。目前中心的海外地礦業務已與國內地礦業務平分秋色。
四、「十一五」改革發展設想
(一)發展戰略和目標
1.目標與戰略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精神,緊緊抓住礦業市場升溫的戰略機遇,將跨越式發展的雄心與求真務實的作風有機結合,以建設「國際化的勘查型礦業公司」為目標,以礦業開發和海外地礦業務為切入點,實施「強地興礦」為戰略,積極推進企業化改革和轉型,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地勘單位崛起之路。
在傳統礦業公司中,勘查處於從屬地位。而在地勘單位的發展中,勘查是我們的主要業務和核心競爭力,勘查與開發是兩個相互支撐的細分市場板塊。「國際化的勘查型礦業公司」體現了我們的特色和「三化」要求(國際化、企業化、勘查-開發一體化)。
2.發展模式
以產權為紐帶,以共享為動力,以發展為依託,按一個中心(事、企)、兩套體系的運行模式,建設創新中心、富裕中心、和諧中心。
3.產業格局
以地礦業(礦產勘查、礦業開發、技術服務)為主體,以環境工程業和三產服務業為兩翼,構建「一體兩翼」的產業格局,形成相互促進的三大目標產業鏈。
以產業化的思路實現科研—勘查—開發的一體化鏈接,以全球化視野推動有色地調中心地礦主業新一輪的發展。
(二)具體措施和做法
1.以提升礦業權價值為重點,努力實現地質找礦的新突破
認真做好國家地質項目的立項和實施工作。國家地質項目目前仍然是地勘事業單位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以擴大資源量和實現找礦突破為重點,組織實施好自有礦業權的勘查工作。「十一五」期間,力爭有6~8處找礦新突破,提交出一批控製程度較高(333及以上級別)的銅、鉛鋅、銀、金等資源量,爭取1~2處有宏觀影響的大成果,為中心的礦業開發和跨越式發展打下堅實的資源基礎。
加強自主創新和新技術新儀器的引進與應用,加強實用技術培訓,不斷提高隊伍素質,以科技創新帶動找礦突破。
優化礦業權結構,做好礦業權資本經營。認真清理現有礦業權,做好礦業權規劃,按照「優選礦業權—勘查升值—轉化獲利」的經營思路,通過勘查提升礦業權價值,通過轉化(轉讓和開發)實現礦業權價值。不斷提高礦業權的運作能力,及時將礦業權的數量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實現礦業權價值的最大化。
2.進入礦業開發領域,使礦業成為重要經濟增長點
勘查—開發一體化是地勘單位多年發展的成功經驗總結。有色地調中心在礦產開發方面,要致力於建設自己的開發隊伍和礦山企業,同時高度重視與社會資本和礦業公司的結合與協作,實現優勢互補。目前已組建了3個礦山開發項目公司,力爭在「十一五」末,建成3~4個參控股礦山,使礦業成為中心發展的重要支柱。
3.發揮整體優勢,積極拓展海外地礦業務
經濟全球化必然要求礦業的全球化,而礦業的全球化必然帶動地質工作的全球化。巨大的市場需求、良好的市場機會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必將掀起中國礦業「走出去」和地質工作跨國經營的新高潮。有色地調中心是國內較早「走出去」的地勘單位,具有明顯的人才、技術和先發優勢,必須肩負起我們的歷史使命,緊緊抓住這一難得的戰略機遇,勇做「地質工作跨國經營」的踐行者。
按照「企業拓展,中心支持,提升轉型,做優做強」的總體思路,大力推進海外地礦業務的跨越式發展,促進海外地礦業務由工程施工向勘查項目總承包,並進一步向礦權資本運作轉型,逐步形成海外工程施工、勘查技術服務(勘查總承包)和礦權資本運作「三位一體」的產業格局,使海外地礦業務成為中心發展的另一重要支柱。
4.推進企業整合,力爭與資本市場接軌
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精神,繼續推進中心的企業化和事企分開改革。中心目前所屬的參控股企業,盡管大多都充滿活力,但也存在著企業數量多、規模小、主業不突出等問題,應按照「集團化、專業化、整體利益最大化」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企業整合,在發展中解決集團化問題,把集團化的成本和風險降到最小,以保證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得以加速。
大力培育骨幹企業。以與資本市場接軌為目標,選擇符合中心發展戰略、主業突出和產業帶動作用大的企業,加大扶持力度,迅速壯大公司的經營規模,提高持續贏利能力,在行政推動和市場化操作的基礎上,打造圍繞骨幹企業的「聯合艦隊」,逐步形成內有凝聚力,外有競爭力、影響力的企業集團,力爭「十一五」末整體上市。
五、對策建議
(一)改革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有色地調中心在改革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首先還是自身的問題,包括觀念守舊、體制機制不順和市場運作能力低等問題,需要在不斷深化改革和加快發展中來解決。存在的其他問題主要有:
1.地質勘查工作遇到的問題
(1)礦業權問題是當前地質勘查遇到的最為突出的問題。一是礦權取得難。一些省(區)探礦權和采礦權採用「招、拍、掛」方式取得,地勘單位普遍底子薄、包袱重,因經濟實力不足逐漸淪為「打工族」;二是礦權維護難。礦權管理層級多,維護成本急劇增高;三是礦權市場不規范。一些地方不顧礦產勘查的客觀規律性,盲目要求地勘單位在1~2年內,要把探礦權做到采礦權,地勘工作受到干擾,地勘單位的利益難以得到很好的保護。
(2)國家和地方地質勘查項目申報渠道不暢。一是各工業地勘部門大部分不是財政預算一級單位,須經主管部門才能申報項目;二是申報項目時還要經過項目所在省(區)國土資源廳的初評,環節多,婆婆多,申報項目的任務重,時間緊,耽誤項目申報;三是地方條塊管理,未屬地化的地勘部門申報地方地質勘查項目的成功率低。
(3)地質勘查環境問題。一些地區礦業秩序混亂,影響了地質工作的正常進行;林業佔地許可證辦理手續復雜、時間太長,影響正常野外作業;在土地、道路和青苗補償等問題上的一系列不合理「索賠」時常發生,不僅使勘查實施的難度增大,也增加了地質工作成本。
2.歷史遺留問題
(1)地質勘查業人才短缺與結構不合理。現有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結構、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不盡合理,大部分為礦產勘查專業人員,且30~50歲之間的專業技術骨幹較缺乏,特別是熟悉礦產地質、水工環地質、災害地質、礦山環境治理等專業的復合型人才極其缺乏,難以適應新形勢下地質勘查工作的需要。
(2)基地建設和基本建設費用問題。目前有色地調中心共有15個企事業單位,其中還有7個單位沒有自己的基地,基地建設十分繁重;每年的基本建設費用問題一直未能得到解決。
(3)離退休人員費用缺口問題。地勘單位歷史欠賬多,離退休人員費用缺口較大,長期遺留至今仍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不同程度地制約了地勘隊伍的改革和發展。
(4)設備老化,基礎設施陳舊,地勘裝備的更新能力低。
(二)促進地勘單位(行業)改革發展的建議
(1)採取更有力措施,支持非公益性地勘單位的企業化。「戴事業的帽子」是把「雙刃劍」。一方面,「事業的帽子」有利於穩定人心,爭取國家的事業費支持;另一方面,「事業的帽子」也阻礙了員工觀念的轉變和市場開拓力度,國家把企業化的地勘事業單位等同於一般事業單位管理,使地勘單位在投資、產權多元化改革和激勵機制的設計等方面遇到了一系列難題。建議國家能明確非公益性的地勘單位為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在「企業化的事業單位」這一屬性下,對非公益性地勘單位的改革與發展進行總體設計,在政策上給予明確和一系列的傾斜支持,如減免地勘單位及其所屬企業5年的所得稅,對裝備和科技創新經費給予支持,保持原國家項目渠道5年不變或設立企業化國有地勘單位基礎地質工作基金,保留原事業員工退休時的事業身份,等等。國有地勘單位的企業化進程不設時間表,但國家的支持政策可以設時間表。
(2)幫助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為企業化改革創造良好的環境。地勘單位經濟基礎薄弱,對歷史遺留問題國家應幫助解決。離退休人員在事業體制下為國家地質工作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建議由國家(地方)財政負擔離退休人員及相關費用,逐步推進離退休人員的社會化管理,使企業化的地勘單位與其他市場主體在平等的起點上,參與市場競爭。
(3)暢通地勘項目申報渠道,地質勘查基金項目的出讓收入向地勘單位傾斜。未屬地化地勘單位申報國家地質項目時,強烈要求取消經過屬地主管單位證明、評審、審查的做法,以防止「地方保護」。地質勘查基金(周轉金)在支持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方面,也應發揮更大的作用,其出讓收入向國有地勘單位傾斜。
(4)加大海外地礦工作的支持力度。「走出去」作為一項國家戰略,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性號召和一般性支持上,在我國資源緊缺和外匯儲備過萬億美元的條件下,應切實加大海外地礦工作的支持力度,落實溫家寶總理提出的「中國地質工作要『走出去』實行跨國經營」的號召,以全球化的視野為我國地礦工作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為提升我國資源保障程度作出地勘單位應有的貢獻。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地質處)
Ⅸ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科研條件
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有在編職工352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研究員67人,正高級工程師2人,具博士學位人員192人,具碩士學位人員40人,科技人員中具博士學位人員佔71%,正高級職稱人員佔25%。共有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20人、「西部之光」人才入選者78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人、「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10人、萬人計劃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3人、中國科學院西部學者突出貢獻獎7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劉叢強、歐陽自遠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劉叢強、陳玖斌、代立東、馮新斌、胡瑞忠、季宏兵、李和平、李曉峰、李心清、劉耘、劉再華、倪健、漆亮、宋謝炎、萬泉、吳沿友、肖保華、張寶華、張飛武、鍾宏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劉叢強、馮新斌、胡瑞忠、劉耘、王贇、肖化雲、鍾宏 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建設有4個基本研究單元,包括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該所基本研究單元: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地球內部物質高溫高壓實驗室、月球與行星科學研究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4年,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共有在研項目455項(新增項目128項)。其中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2項、課題4項。主持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課題1項,科技惠民計劃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9項,主持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子課題10項、重要方向項目3項,國際合作項目4項,院地合作項目5項等。
2014年,地化所共發表論文382篇,其中SCI論文187篇,CSCD論文及其他195篇;出版專著2部;新申請發明專利20項;授權發明專利8項;軟體著作權登記11項。胡瑞忠研究員團隊獲得貴州省最高科學技術獎;黃智龍研究員「關於內蒙迪彥鉬礦的找礦預測成果」獲得2014年度中國有色金屬地質找礦一等獎、雲南羊拉銅礦和雲南爐坪鉛鋅礦找礦成果均獲得中國有色金屬地質找礦二等獎。
2013年,地化所共有在研項目455項(包括新增項目120項)。其中,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2項,課題3項,主持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課題1項,科技惠民計劃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3項,主持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子課題10項、重要方向項目3項、國際合作項目4項、院地合作項目5項等。
2013年。地化所共發表論文341篇。其中SCI論文194篇,CSCD論文及其他147篇,出版專著4部,授權專利及軟體著作權18項;「湖泊底泥污染控制理論技術與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2年,地化所共有在研項目418項(包括新增項目133項)。其中,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2項,課題7項,主持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2項,主持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3項。
2012年,研究所共發表論文334篇,其中SCI論文135篇,CSCD論文199篇,出版專著2部,授權專利3項;「大陸岩石圈伸展與成礦研究」獲得貴州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雲南瀾滄銀鉛鋅多金屬礦床立體定位預測與增儲研究」獲得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貴州省貴州省貞豐縣水銀洞金礦床綜合勘察快速定位預測與示範」獲得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創新成果獎。 《礦物學報》 《礦物學報》創刊於1981年,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和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聯合主辦,季刊,國內外公開發行。該刊是中國最有影響的礦物學專業核心期刊,主要報道礦物學及其相關學科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礦物學研究現狀綜述和動態分析等。
該期刊是《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和《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檢索源期刊,先後被《中國地質文摘》、《中國物理文獻》、《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攬》以及美國的《CA》收錄,並加入了「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和「中國期刊網」等。根據《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統計結果,該刊獲得了2001、2002、2003、2007、2008年度「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稱號,被評為2008年中國精品科技期刊。 ActaGeochimica ChineseJournalofGEOCHEMISTRY《中國地球化學(英文)》創刊於1982年。刊物編委會決定由2016年第一期起,將期刊名稱改為ActaGeochimica《地球化學學報(英文)》。
該刊主要內容包括地球化學、礦床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及年代學;有機地球化學、宇宙地球化學、環境地球化學、元素地球化學、實驗地球化學、岩石學、礦物學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岩礦測試新技術、新方法。 《地球與環境》 《地球與環境》由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主辦,原名為《地質地球化學》,創刊於1973年,為一份報道中國國內外地質地球化學最新研究進展的情報刊物。1997年,轉為報道中國地質、地球化學領域最新科研成果的學術性期刊。2004年,經有關部門批准,《地質地球化學》更名為《地球與環境》,更名後的新刊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與其他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成果為依託,報道中國環境地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發展動向和新技術新方法,促進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
該刊主要報道與人類生存環境密切相關的地球大氣-生物-土壤-水-岩石圈層之間物質運移的地質地球化學過程,以及人類、生態系統和地球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各種環境問題。
涵蓋的主要學科:環境地質學,環境地球化學,環境水文學,環境海洋學,環境土壤學,環境氣象學,環境污染及其防治,古氣候與古環境,環境與健康。
該刊已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源期刊,全文入編「中國期刊網(CNKI)」、「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維普資訊)」,台灣「中文電子期刊服務—思博網」以及「北京人天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