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元史的修編歷程
柯劭忞利用明清時期有關元史研究的新成果。又吸收了西方有關元史的資料和書籍,如法國人多桑著的《蒙古史》等書,對元史進行系統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前後用了三十年時間,於1920年編撰成《新元史》。第二年,北洋軍閥政府總統徐世昌,下令把《新元史》列入正史,1922年刊行於世。這樣,原來中央政府承認的官修史書「二十四史」就成了「二十五史」民。《新元史》成書以後,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因此書授予柯劭忞名譽文學博士學位。
柯紹忞除《新元史》外,還著有《新元史考證》(北京大學鉛印版本)。據說《清史稿》中的《天文志》、《時歷志》、《儒林傳》、《文苑傳》、《疇人傳》等,都是由他來主纂的。此外他還著有《蓋喀圖傳補注》一冊,《譯史補》六卷(由北京大學出版),以及《蓼園詩鈔》五卷(由中華書局出版)。而尚未出版的有《十三經附札記》、《春秋穀梁傳注》、《爾雅注》、《後漢書注》、《文獻通考校注》、《蓼園文集》等。
中國當年在日本的留學生極多,而得到博士學位的極少。何況柯劭忞又沒有在日本留過學,只是清朝的翰林,曾到日本考察過學政。以這樣的資格獲得日本博士學位的,在近代史中,只有柯劭忞一人,其原因就是因為一部《新元史》。當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有「博士論文審查會」。根據不同的論文,聘請不同的專家來審查。審查《新元史》的是當年東京帝大極負盛名的史學權威箭內亘博士,時任教授。工作極為仔細認真。有一天他的學生倉石武四郎教授去看他,見滿屋中攤的都是書,其師正在緊張查對資料。對他說:這部著作的價值可在博士之上;也可在博士之下,要把原書與舊「元史」不同之處,一一加以比較,查對核實評價之後才知道,所以這些工作是頗麻煩的。(大意如此。)可以想見當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審查《新元史》時態度之嚴謹。不過後來畢竟是通過了審查,獲得了學位。其後日本設「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因柯劭忞為東京帝大文學博士,名重一時,因而聘之充任委員長。
⑵ 歷史可以更好看有沒有關於元史的書
《元史》、《蒙古秘史》、《草原帝國史》、《新元史》、《史集》
三者中《蒙古秘史》最早,約成書於1240年。此書從成吉思汗第22代先祖開始紀起,至窩闊台汗12年(1240年)結束。目前最完整的版本是用漢語音譯的《蒙古秘史》。明朝佔領大都,獲得了蒙古王室世代相傳的金匱之書——《蒙古秘史》。朱元璋為了訓練通曉蒙古語的翻譯人才,命令投降明朝的通曉蒙古語的色目人撰寫教材,精細地用漢字標蒙古詞彙的發音,編成了蒙漢對照的生字表《華夷譯語》;更將《蒙古秘史》用同樣方法翻譯——漢字意譯、標音,並給予漢文名字《元朝秘史》。
《史集》由拉施德(Rashid-Al-Din Hamadani)所著,是一部世界通史。拉施德是伊兒汗國人,出身於阿巴丹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後來投靠蒙古,30歲時成為阿巴哈汗(Abaqa Khan)的御醫,合贊汗(Ghazan Khan)在位時任命其為丞相。受合贊汗和完者都(Oljeitu Khan)委託,拉施德組織了一個由漢人、吐蕃人、法國人、蒙古人組成的編寫小組,編寫成這部《史集》
《元史》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二年(1369年)下令修《元史》,以徐達從元大都取得的《十三朝實錄》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元經世大典》為基礎,命左丞相李善長為監修官,前《起居注》宋濂、漳州府通判王禕為總裁官,徵召一批學者編寫而成,前後耗時僅331天,成書之速為24史所罕有。成書快的毛病就是十分不嚴謹,以致謬誤百出。不過《元史》保存了相當多的原始資料。
《新元史》由清末民初的柯劭忞用30年努力所完成。《元史》錯誤太多,因此很多人都曾想重修元史,而且自明代以來不斷有人訂正勘誤,以及從海外得到西人的研究成果,這些都成為《新元史》的資料來源。《新元史》凡二百五十七卷,。1921年,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為「正史」,與舊有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
《草原帝國史》由法國人勒內·格魯塞所著,是一部關於中亞歷史的權威之作。
⑶ 陳得芝的研究成果
陳得芝師從韓儒林研究蒙古史、元史,並擔任教學和培養研究生工作。開設過中國古代史、元史、北方民族史、中西交通史、蒙元史專題研究、民族史研究中的對音與勘同等課程,能吸收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國有關學科的教學水平。他先後參加了高校教材《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的編選,《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繪等工作。擔任《中國歷史大辭典》副主編及《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委員。在韓儒林主編的兩卷本《元朝史》中,承擔了全書近一半篇幅的撰寫。他在國內十餘種學術出版物中發表論文六十餘篇,涉及北方游牧部族、元代政治及社會、中西交涉和海外交通、蒙古地區歷史地理、吐蕃史等多種研究領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尤精於北方民族史地之學。學術成果除《元朝史》和《中國歷史地圖集》外,主要論文有《遼代的西北路招討司》、《元嶺北行省諸驛道考》、《元察罕淖兒行宮今地考》、《元稱海城考》、《十三世紀前的克烈王國》、《元烏思藏宣慰司的建置年代》等。 《蒙元史研究叢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蒙元史研究導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主要論文有《遼代的西北路招討司》、《元嶺北行省諸驛道考》、《元察罕淖兒行宮今地考》、《元稱海城考》、《十三世紀前的克烈王國》、《元烏思藏宣慰司的建置年代》等。
⑷ 元朝建立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哪些突出貢獻
①元朝的統一,結束了北宋以來幾個政權並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遼闊。
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對後世影響浣深遠。在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並管理大都地區;其他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
③元政府設有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
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駐扎軍隊,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
⑤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
⑸ 《元史》修訂較好的版本是什麼
書成不久,就有朱右作《元史拾遺》,解縉作《元史正誤》。解縉還奉旨改修。清朝以來,不斷有人重修《元史》。留傳到現在的,有邵遠平的《元史類編》,魏源的《元史新編》,曾廉的《元書》,柯劭忞的《新元史》,屠寄的《蒙兀兒史記》等。但它們都不能取代《元史》原書。
《元史》於明洪武三年(1370)冬刻成。嘉靖時南京國子監用洪武舊版重印,損壞的版頁則重新補刊,稱為南監本。193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百衲本《元史》,是以九十九卷殘洪武本和南監本合配影印的,但其中有描修的錯誤。1976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元史》標點校勘本,以百衲本為底本,校對了北京圖書館藏原書、北京大學圖書館藏一百四十四卷殘洪武本及其他版本。除本書互校外,又參考有關史料進行了校勘,並吸取了前人的考訂成果,是目前較好的版本。
⑹ 後四史的元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
洪武二年(1369)二月丙寅(初一),在南京的天界寺(今南京朝天宮東)正式開局編寫,以左丞相李善長為監修,宋濂、王禕為總裁,征來山林隱逸之士汪克寬、胡翰、趙塤等十六人參加纂修。明朝初年的著名文學家宋濂是主要負責人。這次編寫至秋八月癸酉(十一日)結束,僅用了188 天的時間,便修成了除元順帝一朝以外的本紀37卷,志53卷,表6卷,傳63卷,共159卷。這次修史,以大將徐達從元大都繳獲的元十三朝實錄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經世大典》為基礎。
由於編纂的時間太倉促,缺乏順帝時代的資料,全書沒有完成,於是派歐陽佑等人到全國各地調集順帝一朝資料,於洪武三年二月六日重開史局,仍命宋濂、王禕為總裁,率領趙塤,朱右、貝瓊等15人繼續纂修,經過143天,七月初一書成,增編順帝紀10卷,增補元統以後的《五行》、《河渠》、《祭祀》、《百官》、《食貨志》各1卷,三公和宰相表的下卷,《列傳》36卷,共計53卷。然後合前後二書,按本紀、志、表、列傳厘分後,共成210卷,也就是現在的卷數。兩次纂修,歷時僅331天。 《元史》的本紀,以記載忽必烈事跡的《世祖本紀》最為詳盡,有十四卷之多,占本紀篇幅的三分之一;其次是《順帝本紀》,有十卷之多。這是因為元世祖和元順帝在位時間都長達三十多年,原始史料豐富,所以對他們的記述就比較詳細。這體現了《元史》編纂中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材料多就多編,材料少就少編。像蒙古建國前後的史料不多,那時《元朝秘史》尚未譯出,因此,成吉思汗和蒙哥的本紀就只各有一卷。
《元史》的志書,對元朝的典章制度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述,保存了大批珍貴的史料。其中以《天文》、《歷志》、《地理》、《河渠》四志的史料最為珍貴。《天文志》吸取了元代傑出科學家郭守敬的研究成果。《歷志》是根據元代歷算家李謙的《授時歷議》和郭守敬的《授時歷經》編撰的。《地理志》是根據《大元一統志》,《河渠志》是根據《海運紀原》、《河防通議》等書編撰的。而今,《大元一統志》等書已經散佚,《元史》中保存了這些書的內容,史料價值就更為可貴。
《元史》的列傳有類傳十四種,大多沿襲以往的史書,只有《釋老》一傳是《元史》的創新。《釋老》是記載宗教方面的列傳,從中可以了解宗教在元朝所居的地位和發展情況。類傳中以《儒學》、《列女》、《孝友》、《忠義》四種所記的人物最多,說明宋以來封建的思想統治在逐步加強。《元史》列傳還有個特點是,所敘述的事,都有詳細的年、月、日記載,這就更增加了參考價值。
《元史》的體例整齊,文字淺顯,敘事明白易懂,還保留了當時的不少方言土語,這同朱元璋提倡淺顯通俗的文字是分不開的。宋濂修《元史》時,遵照朱元璋的意圖,強調「文詞勿致於艱深,事跡務令於明白」,因此《元史》稱得上是一部較好的正史。
⑺ 《元史》最新txt全集下載
元史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元史太祖法天啟運聖武皇帝,諱鐵木真,姓奇渥溫氏,蒙古部人。太祖其十世祖孛端義兒,母曰阿蘭果火,嫁脫奔咩哩犍,生二子,長曰博寒葛答黑,次曰博合睹撒里直。既而夫亡,阿蘭寡居,夜寢帳中,夢白光自天窗中入,化為金色神人,來趨卧榻。阿蘭驚覺,遂有娠,產一子,即孛端義兒也。孛端義兒狀貌奇異,沉默寡言,家人謂之痴,獨阿蘭語人曰:「此兒非痴,後世子孫必有大貴者。」阿蘭沒,諸兄分家貲,不及之。孛端義兒曰:「貧賤富貴,命也,貲財何足道!」獨乘青白馬,至八里屯阿懶之地居焉。食飲無所得,適有蒼鷹搏野獸而食,孛端義兒以緡設機取之,鷹即馴狎,乃臂鷹,獵兔禽以為膳,或闕即繼,似有天相之。
居月,有民數十家自統急里忽魯之野逐水草來遷。孛端義兒結茅與之居,出入相資,自此生理稍足。一日,仲兄忽思之,曰:「孛端義兒獨出而無齎,近者得無凍餒乎?」即自來訪,邀與俱歸。孛端義兒中路謂其兄曰:「統急里忽魯之民無所屬附,若臨之以兵,可服……
應該是全本了
⑻ 誰能向我推薦有關元史的書籍
1、勒內•格魯塞
草原帝國、成吉思汗、蒙古帝國史
勒內•格魯塞(Rene Grousset,1885-1952)系法國歷史學家,法國研究亞洲史學界的泰斗,一生潛心研究東方歷史與文化,著述甚豐,其中,《成吉思汗》,《草原帝國》均繫世界歷史名著。他還專門對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對世界歷史學的傑出貢獻,使他成了著名的學者,被接納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2、《柏楊版資治通鑒》中的相關部分。
3、狼圖騰
4、成吉思汗傳——符拉基米爾佐夫
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傑克·威澤弗德(美)——暢銷歷史小說
網上有一個《成吉思汗評傳合集》,我剛下載到,不錯。
⑼ 元史和新元史哪個可信度更高
歷史 只要因統治或者時代需要會被隨意打扮 有時候正史不如野史的情況也存在 大學圖書館有很多關於那個時代的書籍 你也可以看一下國學大師們的著作 問下度娘就知道了 元史和新元史基本可信度差不多 新元史新增了不少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