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問題與成果

問題與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11 11:19:05

Ⅰ 效果與成果的區別

1、「效果」回答的是變革後的績效問題,具體說明「研究的結果怎麼樣」。 通俗的版講效果是表明通過教權育科研,解決問題中「得實惠」的問題。
「成果」回答的是變革後的思路和措施,具體說明「研究的結果是什麼」。 通俗的講成果是表明通過教育科研解決問題中「有路子」的問題。
2、效果是感性的:學生的變化,班風校風,教師的變化,各種獎勵,社會影響,上級評價,家長反應,媒體關注。效果通常需要通過典型材料事跡加以展示。
成果是理性的:指形成概念、原理、原則等理論成果,也包括具體的操作策略、基本模式、方法策略等技術成果。
3、效果的影響范圍較小。效果的影響作用通常直接表現在研究的局部領域內。
成果的影響范圍效廣。成果的影響作用由於其帶有一定的理論色彩、規律意義,影響的范圍較大。而且一般都是可以產生積極影響。

Ⅱ 問題與探索

紅透山銅鋅礦是我國典型太古宙花崗—綠岩型銅鋅礦床,經歷了60餘年勘查與開發歷史,在地質控礦因素、礦床成因認識、勘查技術方法應用綜合研究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地學界的公認,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但對勘查工作過程中對方法技術總結後發現仍存在不足,現階段隱伏礦床找礦方式方法仍有些單一,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深部勘查技術難度大,勘查方法技術精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在已知礦體上開展過大量試驗剖面測量工作,通過試驗剖面證明大功率物探電法對開展深部找礦具有一定效果。紅透山區、樹基溝區先後開展了大功率物探瞬變電磁法、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量工作,獲得了多處低阻異常帶,部分異常已知與礦體吻合性較好,但通過對樹基溝、紅透山地區開展物探低阻異常查證,大部分異常證實為非礦異常,僅在地層中見少量星點或浸染狀黃鐵礦化,對物探低阻異常多解性仍未能很好解決。

紅透山銅鋅礦床屬於太古宙海底火山噴發沉積—變質型塊狀硫化物型銅鋅礦床,礦床形成時代老,區域變質程度高,後期構造變形改造作用強烈,導致礦體形態、規模及產狀變化較大。雖然大功率物探電法勘探有效深度較大,但受地形、構造、岩性變化復雜程度、礦體規模等因素影響較大。隨著勘探深部增加,礦體影響程度變小,加之深部各種因素相互疊加,很難反映出深部礦體賦存的真實形態。區內目前所使用的大功率瞬變電磁法與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法對大深度礦體測量分辨較低,隨著探測深度加大,對礦體規模要求也逐漸加大。紅透山銅鋅礦礦體一般厚度在2~10m,埋藏深度一般均在800~1200m或800m以下,礦體規模較小,不能引起明顯低阻異常帶。因此應開展深部(隱伏)找礦綜合勘查技術研究,尤其是重力、化探技術方法在尋找大深度隱伏礦床方面應用研究相對薄弱。除依靠傳統有效勘查方法外。深部勘查更需要先進地質理論指導,研究礦體控礦因素,運用合理的技術方法組合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不同物探方法存在明顯差異性,物探數據處理方式方法缺乏規范統一標准

目前所使用的大功率瞬變電磁法與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法都存在差異性,經過對紅透山地區同一剖面線用不同方法及同一方法不同儀器進行測量,所反映出異常形態差距較大,不同物探方法測量成果形態迥異,無論是異常規模,異常大小,異常深度均存在明顯差異。目前大功率物探數據處理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針對目前對採集的數據,利用不同異常解譯方法、解譯軟體處理數據處理後,異常形態變化較大,導致部分異常形態與礦體形態、岩層總體構造方向吻合程度不夠,反演深度與實際深度存在一定偏差。

綜上所述,紅透山礦區曾投入了大量地質、物化探工作方法,針對地表礦體埋藏深度淺,礦體規模較大的特點,各種勘查技術方法均顯示具有一定找礦效果。隨著紅透山式銅鋅礦體勘查深度增加,找礦勘查難度越來越大,傳統地質勘查技術方法已不能解決深部勘查問題,大功率物探電磁法在深部勘查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近年來紅透山地區所採用的物探大功率電磁方法有效性對比分析,紅透山礦區深部地層、構造、礦體變化較大,各類干擾因素較多,大功率物探電法測量顯示出一定局限性,表現在異常具有多解性、礦致異常強度低、不易識別,後期數據處理缺乏統一標准,不同方法、不同軟體反演結果差別較大,容易導致物探測量成果解譯與利用方面產出諸多歧義。目前紅透山礦區深部勘查手段除大功率物探電法以外,其他找礦勘查工作手段應用仍十分有限,缺少有效組合勘查方法技術集成。

Ⅲ 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問題

2.6.1 主要成果

本專題通過對區內有關資料的綜合分析研究,特別是區內幾條地學斷面的豐富資料,以及近年來所開展的一些深部地球物理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新的認識。主要成果包括:

(1)對區內岩石圈Ⅲ級構造單元進行了劃分,對各單元以及它們的分界斷裂的面貌和特徵進行了總結。

(2)岩石圈結構的不均一性是導致區內構造運動產生的根本原因。區內各單元地殼的結構、厚度以及組成均有所不同,其下上地幔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差異,在外力———主要是南側板塊的推擠壓力的作用下形成了本區目前所見到的盆山地貌結構。

(3)地殼以及岩石圈結構的形成是地質歷史時期內長期作用的產物,不能脫離歷史來討論。從本區來講,晚二疊世以後,統一的大陸塊體開始形成。全區的構造體制從板塊構造格局向盆山構造格局轉化。經歷了近2億年的時間,經歷了多次褶皺隆升—夷平均一化—沉降堆積的過程,才形成現代的盆山構造格局。

(4)從本區內最主要的天山山脈的構造面貌來看,晚二疊世以後兩側陸殼塊體的碰撞,但是在這里缺少中新生代的岩漿活動,結合其地殼的構造形式以及准噶爾板塊向南俯沖的可能,表明天山的形成機制與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馬拉雅有著重大的區別。這正是本區岩石圈構造運動的特點所決定的。

(5)本區以發育重要的大型盆地為特色。但這些盆地由於其所處的構造位置不同,發展的歷史也有所不同。其根本原因則是其下的地殼以至上地幔的結構有所不同。以塔里木盆地為例,它具有薄殼厚幔的特點,地溫梯度低,地殼剛性大,這決定了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中,是一個長期穩定的內陸盆地,在構造運動中它以傳遞應力的方式發揮自己的作用。

2.6.2 存在問題

(1)由於本區地域廣闊,總面積近200萬km2。在區內,雖然過去進行了一些身邊地質的調查,取得了許多成果,但對於這樣廣大的區域來講,工作程度實在太低,和本項目的東部地區比較起來差得太遠。因此,對本區岩石圈結構的研究,只能是在已有資料基礎上進行總結和綜合分析。在本區目前以地學斷面為主幹,結合其他有關資料進行研究。但在區內目前尚無可供利用的天然地震層析成像的資料。因此在地殼以下的部分,就無法進行編圖或其他研究。在本專題的設計中,原擬將已有的地學斷面資料和區域的天然地震層析成像結果綜合起來,編制出本區的三維立體圖像,以表達岩石圈的空間狀態。目前工作的進展情況表明,這一設想實現起來尚有一定的難度。地學斷面上表達了地殼不同層圈的厚度以及成分組成的某些特徵(盡管表示方法和內容上有所不同),而層析成像所表現的不同層圈的速度分布和對比,簡言之是高速體和低速體的分布狀態。兩者如何聯系以構成一幅空間的圖像尚需要進一步研究,方有可能實現。

(2)岩石圈地球化學的研究對深入了解岩石圈的物質組成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可以提供許多深部物質組成的有關信息,因此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內容。但在本區,新生代的岩漿活動非常少見。目前,在新疆的西南天山、昆侖山北部、北祁連等地有零星的新生代火山岩外,其他地區均尚無相關報道。在天山、北山和昆侖等地均以晚古生代—中生代的岩漿活動為主。這方面,固然反映了晚古生代—中生代時期地殼的一些狀態,但對認識現代地殼的物質組成畢竟還有一些差別。因此,進一步開展本區中新生代岩漿活動的研究對了解本區岩石圈的物質組成及其發展演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Ⅳ 工作認識與成果

一、以板塊構造觀點為指導,全面討論與再現了區域板塊構造作用的歷史,提出了若干新認識

(1)重建了多旋迴板塊構造演化歷史。指出研究區經歷了以白乃廟-西拉木倫縫合帶為代表的古亞洲洋演化階段(前寒武紀至早古生代)、以賀根山縫合帶為代表的南蒙古洋演化階段(中晚古生代)、以蒙古-鄂霍茨克縫合帶為代表的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階段(早中生代階段,以印支期為主)和以大興安嶺造山帶及一系陸內拉張盆地形成為代表的板內構造-岩漿活動+濱太平洋演化階段(晚中生代至新生代)等幾個大的構造演化階段。分別闡明了各階段的大地構造演化特徵及形成的相關大地構造環境。

(2)探討了中生代成礦大爆發的動力學機制。首次提出本區中(新)生代地質構造演化受區域多元構造動力體制復合作用控制,表現出復雜的構造-岩漿活動。①具有延續性,即自晚古生代華北板塊與古蒙古洋拼合並進入碰撞階段以來,本區即長期處於以碰撞造山後拉伸作用為主的狀態;②具有疊加性,即中生代中晚期同時受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縫合和東部太平洋俯沖遠程疊加效應影響;③轉換性,即自晚侏羅紀以來,內蒙古地區由近EW向古亞洲洋構造體系逐漸轉換為主要受N(N)E向濱太平洋構造體系控制,反映出區域中新生代區域應力場條件復雜化(疊加與轉換並存);④新生性,反映為本區在該一時期還受到區域岩石圈大規模減薄作用控制。這種復雜的多元動力構造體制使得區域應力綜合作用時而加強,時而抵消,與其相關的板內構造-岩漿活動具有時斷時續,時強時弱,成因復雜、類型多樣但又都不很典型的特點。中(新)生代這種復雜的構造動力背景是本區中生代多金屬成礦作用大爆發,並形成獨具特色的多金屬礦床集中產出的根本原因。

(3)闡釋了斑岩型礦床和VMS型礦床同時出現在同一造山帶的根本原因。指出本區空間上自西向東,時間上從晚古生代到中生代,火山-沉積盆地具有從弧間(上)盆地經弧後殘余盆地向陸內拉張盆地間歇性演化特徵,反映了板塊縫合的穿時性和完整的從古洋縫合到碰撞增生以及增生後拉張的全過程,具有復雜的地球動力學背景制約。同一盆地內的火山-沉積作用既具有繼承性,又具有新生性。這種演化時間長、構造背景復雜的盆地火山-沉積作用,為本區許多銅鉛鋅銀等多金屬礦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質環境和物質基礎。多元盆地演化與多旋迴板塊俯沖相伴進行,島弧火山活動與盆地火山-沉積作用配套出現。這一區域構造格局是本區寬緩增生型造山帶的典型特徵之一,同時也是斑岩型和VMS型多金屬礦床並存的根本原因。

二、全面總結了多金屬礦床產出現狀和特點,劃分了區域多金屬礦床類型

(1)總結和劃分了區域金屬礦床的主要類型。①產於元古宙大陸邊緣裂陷槽或古裂谷環境中的沉積-變質型鐵礦床。②產於(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島弧環境中的斑岩型銅金、銅鉬(金)礦床(白乃廟、歐玉陶勒蓋、察干蘇布爾等)和火山岩型銅金多金屬礦床(奧由特等)。③產於(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弧後(殘余)盆地環境中的海底火山噴氣(流)-沉積型鐵、鉛鋅多金屬礦床(朝不楞、查干敖包)、次(火山)-沉積型銅鉛鋅銀金多金屬礦床(吉林寶力格、烏蘭陶勒蓋、綏中查乾等)和構造破碎蝕變岩型鉛鋅礦床(達賽脫、阿爾哈達)。④產於碰撞縫合帶(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環境中的基性—超基性岩型或蛇綠岩型鐵銅金礦床(小壩梁)和鉻鐵礦床(赫格敖拉)。⑤產於碰撞造山擠壓期構造環境中的斑岩型銅鎢鉍多金屬礦床,韌性剪切帶(蝕變岩)型金礦床,石英脈型金礦床和陸相火山岩型或火山-沉積岩型鉛鋅銅銀多金屬礦床。⑥產於陸內伸展和板塊邊緣構造復合環境中的斑岩型銅銀、銅鉬鉍、銅金礦床、金礦床,矽卡岩型鉛鋅錫銅或銅鉛鋅礦床,石英脈型錫銅、銀鉛鋅、鎢礦床,斑岩-石英脈型鉛鉍、銅鎢鉍礦床,火山-沉積岩型銅錫銀鉛鋅礦床,火山岩型銅金多金屬(扁扁山)/金礦床(巴林石),角礫岩型金礦床(駱駝場)等。

(2)開展了主要典型礦床研究。選擇性討論了主要類型多金屬礦床的地質特徵、產出環境、控礦因素和成因問題。作為對比,對鄰區特別是蒙古國境內新近發現的超大型斑岩型銅鉬金等礦床進行了介紹。

三、根據現代區域成礦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指出區域成礦規律的研究思路將發生從後驗性的總結對比向先驗性判斷分析轉變,以提高預見性,從而更加強化了成礦理論研究對於找礦實踐的指導作用。並以此為指導對區域成礦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1)提出地質環境成礦專屬性理論。即在特定的地質環境中會形成(專屬有)特定的金屬礦床(類型)或它們的組合、成礦元素(或它們的組合)和一些標志性的地質特徵,並認為其是研究和探討區域成礦規律的基本理論之一。地質環境包括地質構造環境和地球化學環境兩個方面,前者為成礦提供空間基礎,後者為成礦提供物質基礎,它們通過地質作用,進而是成礦作用發生有機聯系或耦合,並最終在合適的部位形成礦床。每一方面又可以劃分不同的層次。

(2)區域成礦地質構造環境分析。以地質環境成礦專屬理論為指導,根據區域構造演化歷史,將區域成礦地質構造環境劃分為:①前寒武紀古大陸及被動陸緣(裂陷)環境;②早古生代溝-弧-盆構造環境;③中-晚古生代溝-弧-盆及碰撞造山環境;④早中生代(造山後)陸內伸展構造環境;⑤晚中生代—新生代多元構造動力體制復合環境。在此基礎上,將工作區自北而南劃分為5個成礦亞帶(區),部分成礦帶內又劃分出若干個成礦集中區。即紅格爾-達來廟Cu、Mo、Au成礦區(Ⅰ)(包括兩個成礦集中區)、二連浩特-塔日根敖包Pb、Zn、Cu、Ag、Fe、Au多金屬成礦帶(Ⅱ)(包括5個成礦集中區)、蘇左旗Au、Cu、W、Bi、Fe成礦區(Ⅲ)、東烏旗(烏蘭陶勒蓋-查干楚魯圖)Cu、Pb、Zn、Ag、Au多金屬成礦區(Ⅳ)和交其爾-賀根山Fe、Au、Cr、Cu、Pt成礦帶(Ⅴ)。

(3)區域成礦地球化學環境分析。以區域基礎地質工作成果為支撐,分別從區域地球化學塊區和殼幔層圈地球化學結構兩方面,探討了本區的成礦地球化學環境。將研究區劃分為4個地球化學塊區,即蘇尼特左旗Au-Bi-Fe-Cr-Cu-W-Mo塊區、二連浩特-阿拉坦合力Cu-Pb-Zn-Au-Ag-W-Mo-Bi塊區、東烏旗Cu-Pb-Zn-Ag-Sn-Au-Sb-Bi-Co塊區和賀根山Fe-Cr-Cu-Au塊區。指出上地殼以富集Zn-Pb-Ag為主要特點,下地殼以Bi-Pb-Zn-Ag-Cu-W-Sn-U-Mo和稀有元素為特點,而地幔中以富集Cu-Fe-Au-Cr-Co-Ni-Sn-Bi等為主。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地區地質構造環境的空間變換和構造-岩漿活動特徵,闡明了不同地區成礦地球化學元素組合特點。

(4)全面討論了區域不同成礦環境的成礦專屬性特徵和成礦演化。本區成礦作用發生的時間早,期次多,主要集中在古生代(主要是中晚古生代,17%)和中生代(主要是燕山期,58.3%)兩個階段,成礦具有疊加作用異常發育的特點。

(5)建立了區域多金屬成礦系列。包括2個主要系列和5個亞系列。一為與中晚古生代南蒙古洋的閉合形成的溝-弧-盆構造環境有關的成礦系列,包括3個亞系列;二為與中生代,特別是燕山期,與多元構造動力體制的復合有關的成礦系列,包括兩個亞系列。本書首次指出蘇尼特左旗地區存在與早中生代(三疊紀)鹼性花崗岩有關的金及銅-鉍-鎢-金多金屬礦化,並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四、對區域金、銅資源潛力進行了粗略評估

根據豐度法計算認為在全區近4萬km2、深1000m范圍內擁有的金資源總量可達960t,銅資源量可達1600萬t。並從區域地質背景、地層、構造、岩漿岩等角度對比分析了南蒙古成礦帶和中國二連浩特-東烏旗成礦帶的成礦特徵,指出本區具有斑岩型銅多金屬找礦的巨大潛力。

五、基於GIS平台下DPIS系統的區域成礦預測

以GIS為平台,通過自行開發的DPIS(礦床位置預測系統)軟體,運用「找礦信息量法」,對全區金、銅礦床開展了區域成礦預測。繪制了區域金銅礦床信息量色塊和等值線圖,以此為基礎,分別圈定了金和銅礦床找礦遠景區。其中金找礦遠景區10處,A級2處,分別位於蘇尼特左旗地區和東烏珠穆沁旗東部地區,B級3處,分別為紅格爾、白音烏拉-哈達廟和小壩梁-賀根山地區;C級5處;銅(鉛鋅)找礦遠景區17處,A類5處,分別為蘇左旗、東烏旗-查干敖包、莫諾格欽-阿扎哈達、查干楚魯-奧由特和小壩染-賀根山地區;B類3處,分別為哈達廟-白音烏拉、伊和烏花-吉日嘎郎圖、東烏珠穆沁旗西南部地區;C類9處。並對主要成礦遠景區的地質特徵和找礦問題進行了簡要評述。

六、從成礦-找礦體系的角度,對區域找礦問題進行了詳細研究和討論

(1)首次系統研究了本區礦床形成後的變化和保存問題。指出影響本區成礦後礦床變化和保存的主要控制因素是陸內造山與高原整體抬升和局部拗陷、成礦後構造-岩漿活動、氣候、地形地貌與風化剝蝕等,分別討論了它們對礦床的影響結果,特別闡明了風成沙對於區域化探異常的影響。

(2)闡述了區域找礦戰略。指出本區找礦的主攻礦床類型包括斑岩型銅-鉬-金礦床,噴流(氣)-沉積(變質)型鉛-鋅-銀多金屬礦床,岩漿期後熱液(石英)脈型銅礦床,鎢礦床、鉍-鎢礦床、鎢-錫礦床、基性—超基性岩型鐵-銅-金礦床、鉻礦床,構造蝕變岩型鉛-鋅-銅-銀礦床,韌性剪切帶型金礦床,火山-次火岩(熱液)型金-銀礦床和變質岩型鐵礦床等幾類,主攻地區主要包括蘇尼特左旗一帶、東烏珠穆沁旗東北部、吉爾嘎朗圖(阿巴嘎旗北部)—東烏珠穆沁旗奧由特、賀根山—小壩梁、蘇尼特左旗北部的白音烏拉-哈達廟等地區,並對各區找礦中必須需注意的問題進行了針對性的具體分析。

(3)總結了金銅礦床找礦標志。以金、銅為重點,對研究區主要類型礦床的找礦標志進行了系統總結,全面討論了不同找礦方法,主要是化探、物探、遙感等在本區的適用性及使用中應注意的問題。以典型礦床為例,分別從地質產出模式、地球化學模式、地球物理模式等方面論述了主要類型多金屬礦床的找礦勘查模型。以此為基礎,系統制定了適用於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金屬礦床的找礦勘查技術方法組合。

七、重點礦區研究取得了新認識,以此為指導的勘查區地質勘查取得重要成果,提交金礦產地2處

(1)巴彥溫都爾礦區的地質控制和礦化類型。研究認為,該區金礦化帶為受二疊系砂岩與中生代花崗岩接觸帶發育的區域性韌性剪切帶及其次級構造控制,盆地邊緣NE向斷裂和近EW向韌性剪切帶的交會部位控制了金礦床(點)產出,礦床(點)分布具有近等間距展布規律,區域上自南向北礦化類型具有從糜棱岩型、糜棱岩+石英脈型到石英脈型的演化過渡特徵。以此確定了礦區的主要礦化地段和勘查方向。

(2)礦床成因研究。大致查明了巴彥溫都爾礦區金礦脈的地質特徵和成因,成礦具有早期NE向或NEE向韌性剪切帶控制的糜棱岩型低品位礦化+晚期近EW向脆性裂隙控制的石英脈型高品位礦化疊加特點。晚期脆性構造帶控制的石英脈具有近等間距分布規律。前者形成於印支期碰撞後區域持續擠壓環境,成礦主要與韌性剪切變形過程中的變質流體有關,後者形成於燕山期區域伸展環境。成礦主要與中酸性岩漿活動有關。礦質主要源於深部岩漿,並具有明顯的幔源色彩。礦區深部具有尋找規模大但品位低的糜棱岩型礦床的可能性。

(3)通過進一步工作,提交新的金礦產地2處。在BW礦產地提交資源量(333+3341)5821kg;在HG礦產地提交資源量(333+3341)2292kg。同時指出礦區南部的9號脈具有進一步工作的潛力。從而實現了在本區金礦床找礦的重要突破。

八、礦區外圍找礦工作取得一批新成果,提交可進一步工作的金多金屬找礦靶區5處

分別為①返齋音呼都格金;②烏蘭哈達銅鉍;③烏和爾楚魯鎢鉍;④森吉格金鎢;⑤查干楚魯圖金等。其中返齋音呼都格、烏蘭哈達、烏和爾楚魯-森吉格以及外圍現有的必魯甘干鎢礦點組成一個NEE向規模較大的多金屬礦化帶,系統的地球化學剖面測量表明,礦化元素具有分段富集現象,富集段鉍、金、鎢等異常顯著,局部已達工業品位,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Ⅳ 急,我國黨政關系的現狀,問題及成果

黨政關系是指政黨與政權之間的關系。在我國黨政關系的現狀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的關系。

Ⅵ 成果簡述是什麼意思

階段性,是證明你做這是是有分階段分步驟的,
階段性成果,你這階段的成果專或發現,
然後簡述出來屬。簡述:簡單的敘述。你可以這樣說:xxx事情,的第幾階段(或初級階段,中期階段後期)的成果是,1,2,3~(或成果是發現什麼,得到什麼)
例如;
寫論文,計劃第一階段是,市場調查。這個階段性的成果是:1。xxx得到什麼數據
2。什麼問題完成3.~~~
簡述最好分點說明~

Ⅶ 主要研究成果與結論

(1)全面分析了全球地質環境驅動力、組成要素、環境問題時空變化及未來趨勢,表明經濟全球化促使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

按照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DPSIR)的技術框架,分析了全球化大背景下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等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變化的驅動作用,研究了土地、水、礦產等地質環境要素隨時間變化規律和水土污染、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環境問題走向,梳理了國際社會為加強地質環境保護所做出的政策響應,並對未來全球地質環境形勢進行了研判。

研究表明:各國經濟發展和全球化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化明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環境污染與生態惡化形勢日趨嚴峻,各國之間的資源、環境與生態影響不斷加大,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全球經濟體面臨著傳統發展模式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艱難選擇。全球地質環境前景堪憂,對地質環境調查提出了新的課題:面向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構建地質環境研究新框架,加強地質環境科學對國土資源管理政策的支撐與溝通,加強全球化對地質環境變化驅動作用研究。

(2)梳理總結了新的世情下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並對地球關鍵帶內涵、特徵、研究範式與進展進行了系統歸納。

通過梳理新的世情下美國、歐盟等經濟體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勾勒出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根據國際、國內需求轉變的發展路線和脈絡,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在界定地球關鍵帶內涵與特徵的基礎上,分析了關鍵帶科學研究的DPSIR(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體系框架和3M(填圖—監測—建模)循環體系框架,從填圖、監測、建模三個方面總結了關鍵帶研究進展。

當今經濟社會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相互關聯、相互耦合,迫切需要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搭建一個新的技術框架,進行跨學科、多領域系統研究。地球關鍵帶將與經濟社會最密切的地球圈層作為獨立的開放系統,為這種需求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系統框架。地球關鍵帶具有獨有的特徵:復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不斷變化、相互耦合;在空間展布上呈現出高度的非均質性;在垂向上呈現出明顯的分層特徵;在外在過程的作用下不斷發生著短期的變化和長期的演化。

地球關鍵帶科學有兩種研究範式:DPSIR體系框架,以環境問題的因果鏈為主線,從基礎研究通向管理措施;3M循環體系框架,以循環上升的認識過程為主線,從數據採集通向綜合分析。近年來研究進展表明,通過將地質學、水文學、土壤學、生態學等學科進行融合,地球關鍵帶科學為氣候變化、生態管護、水資源安全、自然災害防治等重大問題的解決展示了一種新的圖景。面向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地質環境工作應將地球關鍵帶作為重點靶區開展基礎地質和水工環地質綜合調查,建立近地表圈層三維地質框架;同時,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小流域建設關鍵帶觀測站,為地質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搭建一個開放平台。

(3)採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深化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脆弱性的認識。

中國地質環境總體上具有明顯的先天脆弱性。通過對地質環境脆弱性內涵與特徵進行分析,採用層次分析法綜合考慮地質構造、地表形態和組成物質等影響因素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服務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和支撐生態國土建設提供基礎依據。

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結果表明:中度脆弱—極度脆弱區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3,總體脆弱是我國地質環境的突出特徵;我國區域地質環境脆弱程度呈現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高東北低的總體空間格局,大致以賀蘭山—六盤山—邛崍山—烏蒙山一線為界,此線以西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高,此線以東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低。區域地質環境脆弱性對社會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具有框架性的制約作用,地質環境脆弱度與人口密度、GDP等呈負相關關系。

(4)集成物質流分析與生態足跡方法建立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體系與模型,定量刻畫了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與空間變化,提高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走勢的研判能力。

經濟活動通過資源開發所形成的輸入物質流和廢棄物排放所形成的輸出物質流,對地質環境施加壓力。地質環境壓力的大小可採用單位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上物質流的數量來衡量。基於這一認識,集成物質流分析方法與生態足跡方法構建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評價模型將區域經濟活動強度與區域生態承載力耦合在一起,能夠更准確地衡量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所產生的壓力大小。採用所建立的模型,對1995~2013年國家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分析,對1997~2013年省域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評估。

研究表明:1995~2013年,我國地質環境壓力指數經歷了緩慢增加、快速增加和平穩增加3個階段,說明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壓力從緩慢加大、急劇加大開始向高位趨穩過渡;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資源需求增速放緩、節能減排力度加大,我國地質環境壓力可能將接近峰值,在高位趨穩後會緩慢下降。1997~2013年,省域地質環境壓力總體呈上升態勢,東部地區省域地質環境壓力較大,但近年有所減弱;西部地區地質環境壓力較小,但上升較快;地質環境壓力大的區域以京津冀地區為中心逐步向中部、西部地區擴展,其空間分布重心有從東部京津冀地區向中部、西部轉移的趨勢。2013年地質環境壓力的總體格局表現為以山西和京津冀地區為中心由東向西、由北向南遞減態勢。

(5)在分析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需求、問題與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在論述地質環境調查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和理論基礎的基礎上,從驅動力、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環境管理等3個方面分析了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發展趨向,剖析了生態文明建設對地質環境調查的需求與挑戰,對1999年以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與取得的成果進行了歸納總結,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目標、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新的歷史時期,地質環境調查要以生態文明建設及其重大戰略實施為核心,突出水資源安全、地質災害防治、空間格局優化、地質環境健康等四類問題,抓好水文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環境健康調查、地質環境管理研究、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等六大戰略任務,夯實填圖、監測與建模三個基礎,構建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平台,不斷深化區域地質環境的認知程度與規律把握,促進地質環境與生態系統交互作用過程耦合,服務與支撐生態文明建設不斷走向深入。面向生態文明建設,地質環境調查需要實現六個轉變:在研究對象上,實現從特定的地質實體向地球關鍵帶轉變;在研究模式上,實現從偏重於填圖向填圖—監測—建模一體化轉變;在效用評價上,實現從偏重資源價值向資源價值與生態價值耦合方向轉變;在問題應對上,實現從偏重事後應急向事前預警轉變;在組織實施上,實現從單純依賴地質部門向聯合大地學部門轉變;在國際視野上,實現從偏重解決國內問題向積極參與全球地質環境治理轉變。

(6)針對國家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需要,通過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分布和礦產資源開發現狀及前景分析,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布局與宏觀部署方向。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我國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的重要戰略舉措,目前已全面進入實施階段。根據全國與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梳理了全國主體功能區分布總體布局,統計分析了各類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礦產資源開發現狀與前景,研究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布局方向。

研究表明: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相對密集,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分布相對稀疏,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地質災害威脅,重點開發區域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水土污染;金屬礦產資源開發與重點生態功能區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煤炭資源開發與重點開發區域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我國重要礦產資源西移的分布格局初步形成,西部地區是我國生態服務供給的主陣地,資源開發是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服務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是:按照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確定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的地質環境調查服務方向和重點任務,形成與城市化、農業發展和生態安全格局相適應地地質環境調查工作布局,推動制約主體功能區建設的重大地質環境問題的解決,推進各地區主體功能的強化和提升。

(7)針對國家實施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需要,通過對重要經濟區資源環境形勢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

在總結重要經濟區布局與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對重要經濟區水資源、土地資源、污水與廢棄物排放、地質環境事件等資源環境形勢進行了深入分析,系統梳理了面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回顧總結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以期為推進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質環境調查計劃提供決策參考。

圍繞不同需求,循序漸進推進地質環境調查。服務國土空間開發規劃編制,服務水土資源開發、工程建設與城市管理,服務地質環境精細化管理,服務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由面上1∶25萬調查尺度向重點區1∶5萬調查尺度、由重點區向完整的地質單元、由靜態的地質框架向動態的地質環境過程不斷推進、拓展和深化。圍繞四大區帶,布局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環渤海及京津冀協同發展地區加強含水層及地下水開發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環渤海海岸帶、活動斷裂調查。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強水文地質、城市與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長江經濟帶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突發性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環境、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活動斷裂調查等。泛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地質災害、海岸帶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調查。

Ⅷ 主要研究內容和成果

針對黃河三角洲地區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重大地學問題,本書主要研究了以下內容。

1.區域地質環境評價

通過分析歷史資料、實地調查、鑽孔勘探、物探、岩土分析、水樣化驗等手段,搞清了整個區域地表及地下的地質環境條件,特別是對區內比較復雜的工程地質問題,如天然地基承載力、飽和砂土液化、軟土、鹽鹼土等方面,開展了重點研究並進行了明確的分區,為今後黃河三角洲地區工農業生產的基礎建設,特別是城市的規劃布局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2.海岸帶的侵蝕研究

利用RS和GIS技術對黃河三角洲近30年的海岸帶變遷規律進行了重點研究,對清水溝流路沙嘴附近海岸線、刁口地區海岸線和黃河港地區海岸線的不同類型變化規律進行了重點研究,並利用多元回歸模型進行了海岸線預測分析;對整個三角洲海岸帶的侵蝕淤積規律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提出了侵蝕和淤積模式。

3.石油污染調查

對油氣聚集區不同土壤類型的土體和河流、水庫、海洋、地下水等不同類型水體中石油污染的分布范圍、危害程度、擴散情況及發展趨勢進行了調查研究,這些研究結果對於制定有關採油條件下的環境保護規劃、供水規劃、土地開發利用規劃等提供了依據。

4.農業生態地質調查

研究了土壤地球化學背景特徵、生態農業土壤環境、生態農業地質類型,進行了生態農業地質工程區劃。研究提出應對農業地質環境變化的對策和評價建議,為區域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優質安全農業體系等政府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5.地熱資源的調查

對區內地熱資源的形成、分布、資源量、開發利用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分析。

6.地質旅遊資源調查

對區內的旅遊地學資源、地質遺跡的種類和形成原因進行了詳細調查,同時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布局和旅遊路線進行了規劃。

7.地下水環境調查

對區內地下水的埋藏、類型、分布、動態、資源量、開發與污染現狀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對策,包括引黃蓄水、節水、人工調蓄增加地下水可采資源、微鹹水利用、污廢水處理、引黃灌區尾水利用等,這些措施對於緩解黃河三角洲的供水緊張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8.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建設

建立了各種地質環境資料庫、空間資料庫,並實現了數字化圖件與資料庫的連接;建立了黃河三角洲生態經濟區地質環境信息系統,該系統的建立,為系統、動態提取黃河三角洲的空間地學信息,尤其是多因素疊置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

閱讀全文

與問題與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