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袁隆平雜交水稻成果共享

袁隆平雜交水稻成果共享

發布時間:2021-07-11 10:14:06

① 華為5G技術共享,袁隆平雜交水稻研究成果共享,作文主題是什麼

1964年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IR8)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

② 袁隆平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給我國及世界各國帶來了什麼

水稻產量增加了,增產的每年可以養活600萬人

③ 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貢獻,都有哪些

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他對雜交水稻的貢獻是非常大的。袁隆平在1964年的時候才開始研究雜交水稻,到了1974年的時候培育出了第1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在1975年的時候,袁隆平也是成功研製出雜交水稻的制種技術,這其實為後來推廣雜交水稻也是奠定了非常堅厚的基礎。在1985年的時候,袁隆平又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設想。

在2020年的時候,湖南衡陽衡南縣青竹村進行的雜交水稻雙季測產達到了畝產1530.76公斤,而這一次的測試也是充分的展示了第3代雜交水稻的特點。從以上這些數據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袁隆平對於雜交水稻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所以也有人建議把袁隆平逝世日設為全國節約糧食日,我覺得這個提議其實是非常好的,至少能夠讓年輕人記住這一天。

④ 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團隊又取得了什麼成果

1、研製出了沙漠稻。眾所周知,沙漠地帶天氣乾旱少雨,土壤貧瘠,完全不適宜水稻的生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克服了種種的困難,經過不懈的努力研製出了適宜在沙漠環境中生長的水稻。

袁隆平團隊在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的水稻產量進行統計最終的結果顯示,沙漠水稻畝產達到了500公斤,這還是全球第一次有人嘗試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並且取得了成功。來自印度的測產專家伊什特地 給袁隆平電話發來祝賀說:「這樣的測產結果讓人非常激動,印象深刻。」

袁隆平院士表示:「我有兩個夢想,一個禾下乘涼夢,還有一個雜交稻覆蓋全球夢。」

⑤ 中國雜交水稻和袁隆平的貢獻!

ok,算幾個數字先。

有據可查的資料顯示,袁先生及其弟子們培育的:兩優0293與兩優6326兩個品種最高產量可達834.3千克/畝、和781.9千克/畝(當然再高的神仙數字也有但是缺乏有效的文獻支持),即使在大面積種植情況下畝產也可維持在700千克以上;

就我手頭掌握的2005農業統計年鑒數據顯示,當年全國水稻(包括早中晚稻等)播種面積達到28,378.7千公頃;

那麼假設所有面積的水田全部種植高產稻,那麼當年的水稻產量就是:28378.7公頃*1000*15*700千克(若平均畝產按700計),然後這數字再除以人均年消耗273.75千克(假設一個成人日均消耗0.75千克),解決10.9億人吃飯問題綽綽有餘。

雖然這個數字計算時變數較多不十分精確(當然也不可能把所有水田都種植高產雜交稻),但較原先水稻畝產比確實多解決了幾億人的吃飯問題。

所以我認為袁先生最突出的貢獻就是:在特殊年代從一定程度上保障許許多多國人不被餓死。而他也因此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但是我個人認為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衡量標准。在科學技術和物質生活水平飛速發展的現今,追求高產以外更應注重農作物品質的要求。舉個不很恰當的例子:1對夫婦僅1個孩子,或者有10個孩子之多做對比,則他們對孩子花費的精力和財力肯定是有所差異的。作物栽培也是如此,由於一塊地的地力一定是有限的,追求過高產量在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放棄主要品質。就像人們總說現在的番茄沒有番茄味了,因為種植者看重的是產量,一個植株的果實干物質量一定的情況下,多餘部分僅是水分,口感必定要差。特殊時期雞米能解決溫飽但現今(起碼城市)已不多見;秈稻普遍高產,嘗鮮尚可,常食實則味如嚼蠟;而用於出口的都是東北、華北等特殊地區一年1季精耕細作的粳稻品種...那麼很遺憾,樓主想把剩餘高產稻換匯理念實則難以實現的。

⑥ 袁隆平和雜交水稻的故事,順序:決定研究→開始研究→成果。謝謝。

袁隆平,一個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的名字,他發起的「第二次綠色」,給整個人類帶來了福音。
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從60年代開始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經過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雜交稻」。1976至1987年間,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累計達到11億畝,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1979年,雜交水稻作為我國第一個農業技術專利轉讓美國。以後,他又研製出一批比現有三系雜交水稻增產5%—10%的兩系品種間雜交組合。
如今,我國大江南北的農田普遍種上了袁隆平研製的雜交水稻。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為我國糧食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的關注,許多國家的專家到中國來取經,印度、越南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引種了雜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為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作出了貢獻。
為此,我國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授予他金質獎章和「傑出的發明家」榮譽稱號。國際同行稱他為「雜交水稻之父」。(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
《人民日報》1999年09月01日第4版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艱難的研究歷程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平,1949年8月考入了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1953年8月畢業後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校任教,在長達19年的教學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學,一面從事生產實踐、選擇課題進行科學研究,開始走上了作物育種之路。
由於開展雜交水稻研究的需要,袁隆平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為加強和協調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60年袁隆平從一些學報上獲悉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生產中。這使袁隆平認識到:遺傳學家孟德爾、摩爾根及其追隨者們提出的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對作物育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於是,袁隆平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說圈,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裡,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上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著「天然雜交稻」,只要我們能探索其中的規律與奧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從而利用其雜交優勢,提高水稻的產量。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為自花傳粉植物而無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於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課題上來。
在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里,他和助手們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終於在稻田裡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他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撰寫成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是國內第一次論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論文,不僅詳盡敘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點,並就當時發現的材料區分為無花粉、花粉敗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種類型。從1964年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仍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不育系來。袁隆平總結了6年來的經驗教訓,並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不育現象,認識到必須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選用親本材料,提出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新設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袁隆平帶領助手李必湖於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並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後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
是將「野敗」這一珍貴材料封閉起來,自己關起門來研究,還是發動的科技人員協作攻關呢?在這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並慷慨地把歷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克「三系」配套關。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范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緊接著,他和同事們又相繼攻克了雜種「優勢關」和「制種關」,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
九十年代後期,美國學者布朗拋出「中國威脅論」,撰文說到下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到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盪危機?這時,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其實,袁隆平早有此慮。早在1986年,就在其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中提出將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鄭重宣布:我國歷經9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略上所設想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產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雜交稻每公頃增產750-1500公斤,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產示範中,全國已累計種植兩系雜交水稻1800餘萬畝。目前,國家「863」計劃已將培矮系列組合作為兩系法雜交水稻先鋒組合,加大力度在全國推廣。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點發起沖擊。他向朱總理提出選育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課題。朱總理聞訊後非常高興,當即劃撥1000萬元予以支持。袁隆平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亞農場基地,袁隆平率領著一支由全國十多個省、區成員單位參加的協作攻關大軍,日夜奮戰,攻克了兩系法雜交水稻難關。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努力,超級雜交稻在小面積試種獲得成功,畝產達到800公斤,並在西南農業大學等地引種成功。目前,超級雜交稻正走向大面積試種推廣中。

⑦ 袁隆平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給我國以及世界各國人們帶來了什麼

在相同時間內 可以長出更多的水稻
雖然沒有吸收足夠的太陽能
但在現在人口眾多的地球 還有很多吃不飽飯的地方 這種水稻算是好糧食了

⑧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人類做出重大貢獻,他的科研成就到底有多大

袁隆平的科研成就達到能使雜交水稻突破雙季畝產1500公斤。

2018年5月22日,位於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的有機覆膜直播試驗示範田進行測產驗收,測得畝產1065.3公斤,創下海南省水稻單產歷史最高紀錄。

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進行的袁隆平領銜的雜交水稻雙季測產達到了畝產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晚稻品種「叄優一號」911.7公斤,超過了1500公斤的預期目標。

比數字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這次測產充分展示了第三代雜交水稻更加契合實際生產的特點,從而有利於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高產、抗病、抗寒、抗倒等特點是第三代雜交水稻相比前兩代普遍具備的優勢,這也是這次測產在極端天氣的不利條件下,還能夠突破雙季畝產1500公斤的關鍵原因。」

袁隆平的人物貢獻:

袁隆平設計出了以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徵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並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連續取得重大進展。

1997年,袁隆平又開展超級雜交稻研究。已於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別實現中國超級稻百畝示範片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

2013年,他啟動了百畝示範片畝產10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目標攻關,計劃到2020年前實現目標。同時實施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促進科技成果的生產應用。

自2007年以來取得巨大的增產、增收效應,中國已有7個省市實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參加的縣由20個增加至2012年50個,面積達882萬畝。截至2020年,累計示範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公斤,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做出了新的貢獻。

⑨ 袁隆平宣布成果,雜交水稻之父,又有了什麼新的發明

是海水種稻,就是在0.3-1%的鹽鹼水種稻!

閱讀全文

與袁隆平雜交水稻成果共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