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第五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獎

第五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獎

發布時間:2021-07-11 09:28:15

A. 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的下屬系部

西安交通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成立於1984年3月,其前身為成立於1979年的人口研究協會、1981年的人口研究中心。成立之初的目的主要是為接受聯合國人口基金的資助,在中國開展人口科學和計劃生育政策的研究,促進人口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經過20年的艱苦創業與發展建設,西安交大人口所已成為擁有一支高水平科研隊伍,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人口研究機構。人口與發展研究所現有教師9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2名,講師2名,博士生導師3名。
研究所的創始人和名譽所長蔣正華教授和朱楚珠教授在技術人口學、人口與區域發展協調、女性人口等研究領域創建了中國人口研究的特色。 全所研究人員已完成科研項目近100餘項,其中「人口系統定量研究及其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分區(區域)模型生命表」、「中國勞動就業與社會老年保障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女性人口」、「計生工作評估方法及計算機軟體包」、「計劃生育對中國婦女的雙面影響」、「中國兒童生存性別差異的研究與實踐」獲得第1-3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項,朱楚珠教授獲得第4屆中華人口獎,以及各類省部級科技進步和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20餘項。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已發表論文300餘篇,出版專著24部,在SCI/SSCI檢索的英文期刊上已發表論文20餘篇,在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40餘篇。
研究所自成立後相繼招收碩士生和博士生,至今為止已培養畢業的博士有40餘名,碩士有70餘名,幹部專科和專業證書畢業生150多人。研究所擁有聯合國人口基金資助的外文書刊和積累的中文資料約7000餘冊,設人口與社會發展重點實驗室和女性人口研究中心。 西安交通大學亞歐研究所由西安交通大學、香港政策研究所、西安滻灞河管委會等合作建設,研究所設在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
進入新千年,隨著當代世界政治格局和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發展,歐亞問題日益得到各方面的關注。我國與歐亞各國的交流與合作、西安與歐亞大陸橋沿線區域和城市的交往也成為經濟界和學術界的熱門話題。西安交通大學亞歐研究所是一個以推動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為主旨的教育研究機構。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專題研究與人才培養共同推進歐亞大陸橋國家、地區之間的合作與經濟發展,同時為每年在西安舉辦的「歐亞經濟論壇」提供智力支持。 西安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前身是高等教育研究室,始建於1984年10月,1987年6月擴建為研究所。范效良研究員、朱繼洲教授、張發榮研究員等先後擔任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領導職務,現任所長為陸根書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著重研究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和我校改革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論與實際問題。經過近20年的發展,在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大學學習學研究、高等教育史(尤其是西安交通大學校史研究)、大學生心理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優勢。
998年經陝西省學位辦批准,高等教育研究所設立了「高等教育學」碩士點,下設「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管理」、「教育經濟學」、「國防教育」等研究方向。該碩士點自設立以來,一直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生源質量不斷提高。2004年經教育部批准,與學校軍事教研室合作開辦「高等教育學(國防教育)」專業碩士學位點,為普通高等學校培養國防教育師資。除了開辦「高等教育學」碩士點,高等教育研究所還與我校其他有關單位聯合開展「職業教育學」、「教育技術學」等碩士點的建設工作。 有著百年悠久歷史的西安交通大學是中國西部地區首家MPA教育試點單位。西安交通大學MPA教育中心創建於2001年3月,它以培養面向21世紀的中國高層次的應用型、綜合型、專業化的職業公共管理人才為目標,致力於提高MPA學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為提升我校公共管理學科的綜合實力,奠定MPA教育的堅實基礎,學校在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兩個學科的基礎上組建了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由我國著名人口經濟學家、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蔣正華教授擔任院長。學院還聘請了一批國外知名學者作為客座教授。
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MPA教育中心,在整合全校師資力量和資源,依託管理學、應用經濟學、公共行政學、信息科學等多種學科的整體優勢下,為我院MPA教育構建了更為寬廣的體制平台和學術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MPA教育中心自成立以來,本著科學的教學理念,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向MPA研究生提供獨特的培訓計劃,嚴肅認真的教育教學以及一流的學習環境和氛圍,辦學上突出研究與應用導向、國際化等特色,高起點、高標準的建設MPA專業學位點。 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中心於1998年9月成立,中心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動員和集中可利用的資源和人才,緊密聯系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研究加快中國西部發展問題,並將理論研究、政策研究、資訊提供與西部發展的實際有機結合起來,為中國西部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獻計獻策。 中心緊隨西部發展大潮,提供理論支持、促進觀念更新,為西部大開發鼓與呼。
中心廣泛開展學術交流,邀請各級領導和專家學者訪問講學、專題調研,組織舉辦各類研討會、報告會,為政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理論依據,為企業等實際工作部門提供咨詢和策劃。
中心辦有《西部發展論壇》雜志和「西部秀網」網站,大力宣傳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展示西部各省、區、直轄市的開發思路和舉措,推介西部,促進合作;謳歌西部改革與發展、開放與開發、百業人才,匯集天下高論妙策,促進西部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設立的培訓機構。該中心以培養面向21世紀的高素質的「應用型、綜合型、專業化」的高級公務人員隊伍為目標,整合學校一流的師資力量、設計有完善的學科體系、靈活的培訓計劃。作為西安交通大學公管學院的培訓機構,高級公務人員培訓中心將不斷探索公務人員培訓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B. 王廣州的學術成果

1、陸傑華、蔡文媚、李建新、王廣州、蔣耒文(2002):《我國人口與海洋漁業資源系統模擬模型的構建》,《人口與經濟》,2002年第3期。
2、陸傑華、王廣州、李建新、呂萍(2002),《經濟轉型期我國人口變化對水產品消費的影響》,《經濟問題》2002年第4期。
3、王廣州(2002):《年齡別生育率與總和生育率間接估計方法與應用研究》,《中國人口科學》2002年第3期。
4、王廣州(2003):《對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重報問題的分析》,《中國人口科學》2003年第1期,第63-66頁。
5、王廣州(2003):《人口目標規劃可行性分析方法與應用研究》,《市場與人口分析》2003年第2期,第1-6頁。
6、陸傑華、王廣州、李建新、蔡文媚、蔣耒文、倪海兒(2003):《人口、消費、技術模式變化對我國海洋漁業生產影響的實證研究-以浙江舟山漁場為例》,《人口與經濟》2003年第3期,第1-7頁。
7、於學軍、王寧、王廣州(2003):《我國人口發展戰略研究的現狀、問題和建議》,《人口與計劃生育》2003年第10期,第29-31頁。
8、李建新、沈麗、陸傑華、王廣州(2003):舟山漁民人口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觀的實證分析,《人口與市場分析》, 2003年第6期。
9、張漢湘、武家華、郭震威、吳士勇、郭志剛、王廣州(2004):《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計劃》目標人測算課題研究報告,《中國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課題組編,中國人口出版社 2004年3月
10、王廣州(2004):《對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齡結構數據的評估與調整》,《人口與經濟》2004年第5期,第60-66頁。
11、陸傑華、王廣州、李建新、倪海兒、張金輝、蔡文媚(2004):《人口增長和消費模式對海洋漁業資源影響的實證分析-以舟山為例》,《人口學刊》 2004年第5期,第3-9頁。
12、李建新、於學軍、王廣州、劉鴻雁(2004):《中國農村養老意願和養老方式的研究》,《人口與經濟》 2004年第5期,第7-12頁。
13、王廣州(2004):《中國育齡婦女遞進生育模式研究》,《中國人口科學》2004年第6期。
14、王廣州(2004):《我國農村家庭孩子數量與養老問題研究-黑龍江、湖北、四川和甘肅四省調查研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口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15、郭震威、郭志剛、王廣州(2005):《2003-2005年農村實行計劃生育的老年夫婦人數變動預測》,《人口研究》2005年第2期。
16、王廣州(2005):《中國勞動適齡人口發展趨勢與對策研究》,《轉型中的中國勞動力市場》,中國人口出版社 2005年6月。
17、於學軍、王廣州、解振明等(2005):《中國90年代以來生育水平研究》,《轉型期的中國人口》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5年8月。
18、王廣州、陸傑華(2005):《城市流動人口生活狀況與問題調查研究》,《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9月。
19、王廣州(2005):《當今我國的流動人口特點以及生存狀況》,《人口與市場分析》2005年第5期。20、王廣州(2005):《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育齡婦女遞進生育史研究》,《中國人口科學》2005年第5期。
21、楊書章,王廣州(2006):《孩次性別遞進人口發展模型及孩次性別遞進指標體系》,《中國人口科學》2006年第2期。
22、楊書章,王廣州(2006):《孩次性別遞進比研究》,《人口研究》,2006年第2期。
23、王廣州(2006):《出生性別比問題監測、評估與抽樣調查方法研究》,《人口與市場分析》, 2006年增刊。
24、楊書章,王廣州(2006):《生育控制下的生育率下降與出生性別比失衡》,《人口與市場分析》,2006年第4期。
25、楊書章,王廣州(2006):《出生性別比變化對生育率的影響》,《人口研究》,2006年第5期。
26、郭志剛,王廣州(2006):《計劃生育人口預測系統(4P)軟體》,2006年9月提交國家人口計生委。27、王廣州(2007):《對我國出生性別比升高問題的再認識》,《今日中國論壇》,2007年第1期。
28、楊書章,王廣州(2007):《一種獨生子女數量間接估計方法》,《中國人口科學》,2007年第4期。
29、王廣州(2006):《第二章人口預測及其分析》,《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 No.7(2006)》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年。
30、王廣州、郭志剛、郭震威(2008):《對傷殘死亡獨生子女母親人數的初步測算》,《中國人口科學》,2008年第1期。
31、王廣州(2008):《近期內我國勞動力供給形勢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32、王廣州、傅崇輝(2008):《展望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08年第9期。
33、王廣州、傅崇輝(2009):《中國出生性別比升高的孩次性別遞進分析》,《人口學刊》,2009年第1期。
34、王廣州(2009):《中國獨生子女總量結構及未來發展趨勢估計》,《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

C. 王晶的獲獎情況

1.第四來屆長春市社會科學成源果獎二等獎,長春市人民政府,吉林省百村老年婦女生存狀況
調查研究,省級二等獎,2010.6;
2.第五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吉林省百村老年婦
女生存狀況調查研究,部級二等獎,省人口學會一等獎,2010.7;
3.第二屆中國婦女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全國婦女聯合會,部委級三等獎,2009.12;
4.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06年12.1,《中國農民信仰問題研
究》,國家級;
5.東北師范大學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著作獎一等獎:《中國農民信仰問題研》,2005.12;
6.吉林省長白山優秀圖書獎一等獎:《中國農民信仰問題研究》,2004.12,省級;
7.吉林省第六次社會科學優秀三等獎:「宗教勢力對我省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影響及對
策,2004.12;
8.首屆吉林省社會科學屆聯合會優秀成果優秀獎:「宗教勢力對我省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
影響及對策,2004.12;
9.《社會轉型時期中國農民信仰問題研究》被評為吉林省優秀博士論文;

D. 翟振武的成就榮譽

翟振武全程參與了中國人口學第一屆及以後各屆所有本科生的教學培養工作,創造性地將現代人口分析技術大量引入教學中,加快了我國人口學在技術方法方面與國際接軌的速度。翟振武教授主編的《現代人口分析技術》成為中國第一本高級人口分析方法方面的專業教材;主編的《人口學專業課程教學大綱》創建了完整的課程和教學體系,成為中國人口學教學和學科體系發展過程的一個里程碑,並因此獲得第一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在對中國人口問題的研究中,他發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主編和參編了二十幾部著作,提出了許多有影響的、公認的創新性理論和觀點,豐富了人們對中國人口發展規律的認識。他的研究成果4次獲得省部級一等獎,6次獲得省部級二等獎。2005年獲中國人口學界最高成就獎——中華人口獎。
為黨和國家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上提供政策咨詢、建議和智力支持,也是翟振武同志的突出貢獻之一。他主持的 「中國社會撫養費」的調研項目,所獲結論為國家人口計生委在「二胎生育間隔」等重大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方面提供了重要參考,並為中國政府在國際人權領域的斗爭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他是國家人口發展戰略課題中「1990年代中國生育水平研究」子課題負責人,「人口態勢組」分報告撰寫組負責人,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總報告參與者,直接為國家人口戰略的重大決策提供了學術支持。
《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報道《人口爆炸的「引線」已經拆除——專家解讀第六次人口普查》,介紹了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等幾位人口專家的一些觀點。
這篇報道說:「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的觀點,代表了學界很多人的注意力所在:『人們應更關注老齡化的問題,更關注年輕勞動力後續下降太快的問題。』……翟振武說,目前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已經達到13%,再過十多年就會達到20%,老齡人口從10%增加到20%只用了20多年,而歐洲達到這個水平用了近60年,法國用了100年。他們的老齡化與工業化進程、城市化進程相伴隨進行,時間也比較長。中國在這么短時間迎來快速的老齡化,物質准備和制度准備有所不足,完全是『未富先老』。」

E. 劉文的教學科研

主要研究方向: 民商法(企業法、公司法、破產法)、金融法。
教學方面:先後為法學碩士、法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會計碩士、財經專業碩士研究生開設《公司法與破產法專題研究》、《企業法與公司法》、《商法》、《經濟法》、《公司法與破產法》、《經濟法專題研究》等課程;為法學、財經專業本科生開設《商法》、《公司法》、《破產法》、《經濟法概論》等課程。
科研方面:承擔並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項,主持或主研省部級課題、「211課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經費課題等多項。出版個人專著《公司清算債權人保護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和合著《民法典探索與展望》(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國人口法治論》(中國人口出版社)。先後在《中國法學》(海外版)、《法學評論》、《財經科學》、《社會科學研究》、《河北法學》、《理論與改革》、《中國商法年刊》等核心刊物上發表專業學術論文40餘篇。有的文章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全文轉載。主編或副主編《公司法》、《商法》、《經濟法》等教材10餘部。曾榮獲「第五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專著類二等獎、西南財經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

F. 李仲生的學術成就

李仲生博士長期從事新興邊緣學科人口經濟學研究,出版專著《人口經濟學》等5部,合著1部,代表性日文專著《中國的人口變動──從人口經濟學角度分析》在2002年榮獲首屆日本「華人學術獎」。日本人口學會高度評價了這部學術專著,國內的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共中央統戰部等數十家媒體和部門報道他的研究成果。日本著名人口學家佐佐木陽一郎指出:「這部專著以推行世界上最強有效的人口控制政策的中國人口問題為題,意義深遠,內容豐富,具有獨創性,正因為如此,他榮獲千葉大學社會文化科學研究科第一號經濟學博士的榮譽。」回國後主持教育部留學基金項目《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的研究,該研究成果2004年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後受到廣泛關注,人民日報、《前線》雜志以及歐美同學會通訊等都為此作了書評。2006年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專著《人口經濟學》,人民日報理論版、《中國人口科學》以及中國人口報等為此作了書評,同年該著作獲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人口學會第四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在人民日報理論版、《中國人口科學》、《求實》、《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國統計》、《中國人才》、《中國人力資源開發》、《人口與經濟》、美國《中國經濟評論》、日本《亞洲文化研究》以及日本《東瀛求索》等中外核心刊物和一般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人口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日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及其變化》等120餘篇,代表性論文《中國的未來經濟發展與勞動力因素》獲國際優秀論文獎,總研究成果達400多萬字。在日本留學14年期間,曾參加過30多次在日本舉行的國際性學術會議和日本全國性學術會議,並多次提交論文發表演講。 1、《沒有播出的故事--半生博士夢》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傳記著作,2001年5月。
2、《中國的人口變動--從人口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日本僑報社,2002年5月。
3、《人口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1、《中國的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載日本《城西大學經濟經營紀要》1995年。
2、《中國的鄉鎮企業和農村剩餘勞動力》,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1996年總第3期。
3、《中國經濟多重結構的變化》,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1997年總第4期。
4、《論人口過度增加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中國的人口變動和經濟成長》,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1998年總第5期。
5、《中國的出生力變動及其要因》,載日本《千葉大學社會文化科學研究》1999年總第3期。
6、《中國的將來人口和結構變動》,載日本《東瀛求索》1999年總第10期。
7、《中國的人口流動》,載日本《千葉大學社會文化科學研究》2000年總第4期。
8、《中國的將來人口變動和經濟發展》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2000年總第7期。
9、《中國的經濟轉換與僱用及失業》,載日本《亞洲文化》2000年總第24期。
10、《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原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人口
與計劃生育》2001年第5期。
11、《中國的經濟開放與經濟型人口流動》,載《人口與經濟》2001年第6期。
12、《中國的人口增長和動態變化》,載日本《東瀛求索》2001年總第12期。
13、《中國的人口與經濟發展趨勢展望》載《經濟與管理研究》2002年第2期。
14、《中國的經濟增長及其人口因素》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2002年總第9期。
15、《日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及其變化》原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2年第10期;轉載於中國文史出版社編《中國經濟技術
發展優秀文集(第一卷)》,2003年6月。
16、《轉軌時期的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載《西北人口》2002年第4期。
17、《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原載《人口與經濟》2002年增刊;轉載於北大學子編輯部編《北大學子》2003年第3期。
18、《人口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19、《中日企業在職教育培訓模式比較》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3年第1期。
20、《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變化》載《人口與經濟》2003年第2期。
21、《中國的人口與經濟發展》載《中國當代思想寶庫》一書,2003年4月。
22、《中國如何應對21世紀人才大戰》載《中國留學生創業》2003年第5期。
23、《中國鄉鎮企業發展與影響因素》載《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年第3期。
24、《中國的經濟起飛與人口動態》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2003年總第10期。
25、《發達國家的人才競爭策略》載《中國留學生創業》2003年第8期。
26、《中國生育率轉變的因素分析》,載《西北人口》,2003年第4期。
27、《中國人口控制的人口效果》,載《中國統計》,2003年第12期。
28、《中國的未來經濟發展與勞動力因素》,載《中華名人文論大全》,2004年4月。
29、《經濟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經濟圈的發展》,載《求實》,2004年第5期增刊。
30、《人口轉變與經濟發展》,載《跨世紀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與實踐》,2004年8 月。
31、《人口投資與經濟發展》,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4年第8期。
32、《人口質量與科技進步》,載《中國當代經典論文》,2004年9月。
33、《中國的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載《當代傑出管理專家人才名典 Ⅱ》,2004年9月。
34、《中國的人口增加與糧食供求》,載《當代中國科教文集》2004年9月。
35、《中國的經濟轉型與失業》,載《與時俱進 走向輝煌》,2004年9月。
36、《人口質量與勞動力素質》,載《中國人才》,2004年第10期。
37、《人口遷移與經濟發展》,載《當代中國百業英才業績·論文卷》,2004年10月。
38、《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原載《人民日報》理論版,2004年11月16日;轉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人口與計劃生育》,2005年第2期。
39、《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與剩餘勞動力》,載《人口與經濟》,2004年第6期。
40、《人口質量與經濟發展》,載《中國改革發展理論文集》,2004年12月。
41、《人口老齡化與儲蓄消費》,載《歷史的回眸──共和國改革文集》,2004年12月。
42、《中國人口控制的人口經濟效益》,載《建國五十五周年優秀論文獲獎文庫》,2005年1月。
43、《人口發展與資源》,載《中國黨政經濟文獻》,2005年1月。
44、《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載《21世紀理論與發展優秀論壇精典》,2005年2月。
45、《試論鄉鎮企業就業與剩餘勞動力的關系》,載《學習和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2005年2月。
46、《論21世紀全球化的人才競爭策略》,載《新世紀人力資源開發與就業》,2005年2月。
47、《古典經濟學派的人口經濟理論》,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5年3月。
48、《人口轉變的模式與經濟發展》,載《中國當代思想寶庫》,2005年4月。
49、《人口與礦產資源、能源》,載《共和國的輝煌理論成果卷》,2005年4月。50、《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載《當代專家論文精選》,2005年5月。
51、《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日文),2005年總第12期,2005年6月。
52、《人口與土地、森林資源》,載《當代創新專家文論大全》,2005年6月。
53、《人口與勞動力供給》,載《中流砥柱》,2005年9月。
54、《中國的消費水平與消費結構》,載《WTO與中國經濟》,2005年10月。
55、《論凱恩斯學派的人口經濟學說》,載《中華名人文論大全 Ⅱ》,2005年10月。
56、《論就業政策與充分就業》,載《中華名流世家──中華成功思想博覽》第二卷,2005年11月。
57、《論早期的經濟適度人口學說》,載《中國精神文明大典 論文卷》,2005年12月。
58、《工業化和人口城市化》,載《華夏名人論壇》第二卷,2005年12月。
59、《戰後發達國家的人口經濟發展》,載《新時期發展戰略的理論與實踐》,2005年12月。
60、《現代經濟適度人口學說》,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61、《從蕭條到低速增長的日本經濟》,載《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
62、《西方就業理論的演進與發展》,載《感動中國 人民公僕》,2006年1月。
63、《生育率的經濟決策與經濟分析》,載《中國當代優秀領導理論文選》,2006年1月。
64、《美國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6年第2期。
65、《英國工業化時期的人口與經濟起飛》,載《文明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與實踐》,2006年3月。
66、《21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經濟發展》,載美國《中國經濟評論》,2006年3月號第6卷第3期。
67、《蘇聯和東歐各國的人口經濟發展》,載《人口與經濟》2006年增刊,2006年4月。
68、《日本的工業化與人口城市化》,載《中華知名人物理論創新寶庫 論文全集》2006年4月。
69、《發展中國家的人口經濟發展》,載《西北人口》,2006年第3期。
70、《日本的人口轉變和戰後經濟復興》,載《中國創新報道論文集》2006年5月。
71、《日本企業的管理模式及其分析》,載《中國管理科學研究文獻》,2006年6月。
72、《死亡率轉變的經濟理論與分析》,載《中國科技發展精典文庫》2006卷,2006年6月。
73、《英國的工業革命與人口增長》,載《永葆共產黨人先進本色 文論集》,2006年6月。
74、《近代的世界人口與經濟發展》,載《感動中國──時代傑出新聞人物》(經典理論卷),2006年9月。
75、《對孩子數量和質量選擇理論的分析》,載《中華功勛人物論壇文庫》,2006年11月。
76、《日本人口學科體系對中國的啟發》,載《中國人口科學》,2006年第6期。
77、《20世紀前期發達國家的人口與經濟發展》,載《中華文明榜》,2006年12月。

G. 吳帆的獲獎成果

2011年國家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
2010年第五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二等獎。
2006年天津「131創新型人才」第三層次入選者。
2008年所帶班級榮獲南開大學「周恩來班」稱號,個人獲「優秀班導師」。
2006年南開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二等獎。

H. 中國人口科學審稿程序是什麼

論文寫好之後為了發表都要投稿到期刊、雜志社,這個時候論文就要經過審稿,才能決定是不是適合發表。期刊網告訴大家論文審稿周期不一,核心級期刊審稿時間最長,時間大概是3-6個月,而且由於其他原因可能還會延後,國家級或省級普刊一般一周左右,其他級別的期刊審稿的時間一般是一個月為期限
論文的審稿制度、過程是怎樣的,大多數人不是很熟悉,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期刊網闡釋,論文審稿的流程一般是:初審、專家審稿、最終定稿。其中初審是期刊雜志社內部編輯進行的,通過之後才能進入專家審核,然後再由主編進行審核,最終才能發布,所以審稿的嚴謹可見一斑。期刊雜志社初審是基本過濾,一般無大問題的論文都能通過,審稿主要還是在於專家審稿。
其實對於每一份專業的期刊(或稱學術期刊),其編輯部都會有編輯委員會,編委會主任一般都由在本行業(或專業)有一定知名度的專家、學者擔任,而編輯選擇審稿專家的原則,首先,是專家的經歷和學歷,特別是專家的經歷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專家對審稿工作的認真負責態度。第三,是專家的審稿水平。當然,審稿專家的學歷、經歷不同,對一篇論文的審查結論也會有所不同。而專家審稿所處的角度不同,對稿件的評價高度也就不盡相同。作為某一行業的專家學者,對其所處專業的學術動態和技術水平應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專家審稿主要是對論文內容的審查,如論文的觀點是否正確,所採用的原理、公式、推導過程以及結論的正確與否,試驗數據是否與國外文獻上數據有出入,參考文獻是否是最新的等等。從某種程度上說,專家審稿是對論文的學術水平、技術水平,以及論文的創新性、先進性等進行正確地評價。
專家審稿時,必須對學術論文所反映的內容進行全面而細致地審查,如論點、實驗過程、結果與討論、結論等應進行細致的審查,對不同的學術觀點和論點,專家應靜下心來,進行認真地、理性地思考,給論文以正確而恰如其分地評價,切不可「臆測」、「臆想」和「臆斷」地評價論文的學術價值。具體的方法如下:
1.政治性審查。政治上主要審8個方面問題:國家領土和主權問題;民族尊嚴問題;黨的方針、政策問題;涉外問題;宗教問題;歷史問題;保密問題;其他政治問題。
2.創新性審查。創新主要是指論文對人類知識、技術或觀念等的新貢獻。分析方法和途徑大致如下:
3、分析論文來源:基金課題的審批嚴,經費支持好,其論文可能較有創新性。
4、分析作者信息:公認的高水平作者的新作質量可能好,因為研究有繼承性,論文質量與作者素質呈正相關。
5、分析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權威、時間新、數量較多,期刊論文多而書籍少,原始文獻多而轉引或譯文少,摘引篇幅適當、標引規范的論文質量可能較高。
6、分析正文:論題鮮明、新穎,實驗過程和數據完整,論據典型充分,論證嚴密,結論明確的論文一般較具創新性。
7、查新:檢索網路文獻資料庫、二次文摘或文題文獻、主要專業期刊等,查閱同類主題已有哪些研究、是否重復。
論文審稿之後很多都需要回稿重新修改,每篇文章被打回都是有其自身的原因的,作為作者接到審稿人的意見時,首先要擺正心態,保持冷靜。這是要做到:1.所有問題必須逐條回答;2.盡量滿足意見中需要補充的實驗;3.滿足不了的也不要迴避,說明不能做的合理理由;4。對於你不認同的意見,也要委婉有技巧地回答,做到有理有據有節;5. 審稿人推薦的文獻一定要引用,並加以討論。

I. 楊軍昌的人生經歷

1996年楊軍昌從石阡縣調入貴州大學後,把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對貴州人口與發展領域的諸多問題研究中。他撰寫了《面向21世紀的貴州人口與發展問題研究》、《貴州民族地區的人口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中國方誌學概論》《西南民族地區人口與出生性別比失調問題研究》、《區域人口與社會發展問題研究》等學術專著,發表人口學方面的學術論文40多篇,其中包括《婦女研究》《中國人口科學》《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等重要學術期刊。他還獨立主持過國家社科項目1項,貴州省社科規劃、省教育廳、省「五個一」、省人口發展戰略招標、省人口理論等項目17項,先後獲得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貴州省第二屆人口獎科學獎、貴州省首屆高校人文社科課題優秀成果一等獎、貴州省社科三等獎等獎項。
楊軍昌教授最初對人口學的了解,是從1986年至1996年在石阡從事人口志的編寫和協助分管計劃生育工作的縣長處理政務開始的。1999年,楊軍昌在著名人口學家呂左教授的幫助下真正涉入了人口學領域的研究。對於畢業於歷史學專業的楊軍昌來說,36歲改行,無疑是件考驗人的難事。在十年的基層工作中,楊教授編撰過人口志、軍事志、地理志、財政金融志、教育志、司法志、民族志、學校志等方誌,也曾協助縣長、副縣長處理過農業、工交、財稅、文教衛體等方面的政務。他充分利用自己的閱歷經驗,選擇了將與人口學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從文理結合、多學科交叉研究路徑。由於其刻苦鑽研、勤奮治學,很快就完成了學習與研究重點的轉移,一年內便在《貴州社會科學》、《中國地方誌》等刊物上發表了《西部大開發與農村人口問題》等人口學研究論文。
2000年,楊軍昌擔任貴州大學人口研究中心的負責人,他連續申報了幾個相關的省級課題,在大量的第一手調查材料基礎上,撰成了《貴州民族自治地區的人口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一書,在書中分析、探討並提出了在堅持黨的民族政策不變的前提下,怎樣因時因地調整民族地區的人口政策等系列的有創建性的觀點和對策。
在教學中,被學生稱為「亦師亦友」的好老師!楊軍昌十分強調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他的參與式教學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思維,與學生產生共鳴,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楊軍昌在教學科研中,非常注重學科交叉性,注重學科的前沿和社會的熱點、難點問題,強調學術的「經世致用」與資治效果。除上述研究外,楊軍昌在農村貧困人口與反貧困、人口安全與全面小康建設、出生性別比失調與和諧社會建構、民族文化與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老年人口問題與農村社會保障、人口法律法規等問題均有較深的思考,並相繼發表了系列研究文章,曾多次參加省內外重大學術交流活動,應邀到湖南吉首大學、貴陽市、黔西南州等地作人口學專題報告和遠程教育講座,他的一些研究成果如《黔東南州出生性別比調查分析》、《貴州省農村特困人口移民搬遷與安置問題研究》等為貴州省有關人口與發展工作提供了有價值的理論鋪墊,被公認為是貴州人口學理論研究的帶頭人。

J. 俞憲忠的學術成果

著作教材類
●學術著作:《現代市場經濟學》(獨立完成)
個人專著,45萬字,山東省第16屆精內品工容程獎,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8出版。
●學術著作:《流動性發展》(第1位)
獨立學術主筆,45萬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最終成果,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1出版。
●通用教材:《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
主編,全國通用教材,30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6出版。
●學術著作:《中國個體經濟管理學》(第2位)
副主筆,28萬字,獲山東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專著三等獎,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4出版。
●學術著作:《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田雪原1、俞第3位)
主要撰稿人,全書50萬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2出版。
第三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與中國人口學會聯合頒發)。
●通用教材:《商品經濟學》
主編,全書共44萬字,海洋出版社1990.5出版。
●通用教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新編》
主編,全書共27萬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10出版。
●學術著作:《WTO與中國》(第2位)
主要撰稿人,全書30萬字,中國物資出版社2004年出版。

閱讀全文

與第五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