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寫成果申報培育目標及主要措施
人員的構成與分工、項目經理的大項目組織參與工作經驗、項目的領導組織結構、相關管理制度、應急措施等等。
2. 萬能細胞的成果培育
美國和日本的兩個研究小組11月20日分別發表論文,宣布成功把普通的人體皮膚細胞轉化為了具備胚胎幹細胞功能的新型「萬能細胞」。這——被學界稱為生物科學「里程碑」的重大突破,有望幫助科學家繞過克隆技術的倫理、道德紛爭,為醫學應用打開大門。來自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詹姆斯·湯姆森實驗室和日本京都大學再生醫學研究所的兩個獨立研究小組20日分別在美國《科學》雜志和《細胞》雜志上發表了關於同一研究成果的報告,並將分別獲得專利。兩個研究小組都是從人體中提取了一種名為「纖維原細胞」的皮膚細胞,然後向其中植入4種新基因,從而製造出一種名為IPS的細胞,它具有類似胚胎幹細胞的功能,能夠最終培育成人體組織或器官。
所不同的是,詹姆斯·湯姆森實驗室的「纖維原細胞」來自一名新生兒的陰莖包皮,而由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領導的研究小組則是從一名36歲女性的臉部提取的細胞。
不過,美日兩個研究小組都表示,目前人工培育出的「萬能細胞」還不能用於人類,因為他們在植入「重組基因」的過程中使用了逆轉錄酶病毒,這種病毒可能導致基因變異,有引發腫瘤等副作用。
3. 花兒這樣紅,是大自然的傑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
麥苗這樣綠,是河水的灌溉,更是陽光大地滋養的結果
4. 培養下屬成果怎麼寫
培養下屬成果,怎麼寫?培養下屬應該上級對下屬對他以身作則的教育幫她,這樣才能把下屬培養成一個有未來的好同志
5. 培育成果搭配對嗎
收獲,檢驗更好吧。成果是做過的某事的結果,不是果實。
6. 湘鄉市第二中學的培育成果
一女校辦學三十六年,為祖國培養了大量人才。葛健豪、蔡暢是一女校的首屆學生。後來,蔡暢成為國際進步婦女運動著名活動家,曾任中國共產黨第七屆至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第一、二、三屆主席。蔡暢唯一的女兒李特特在這里讀書兩年,後留學蘇聯,回國後一直擔任中國農科院研究員。與此同時,彭馨臨、陳定亞在這里讀書。1939年畢業,她們同時參軍抗日。第二年,所在部隊在廣西賓陽被日圍困,因不甘受辱,她們二人與另一位湘鄉籍女戰士譚熙雲一同自縊於村頭樹下,以示抗敵。當時,香港《大公報》以「中華兒女之光」大號字標題率先報道其英烈事跡,稱之為「中華巾幗三烈士」。廣西《桂林日報》、昆明《掃盪報》及《湘鄉民報》等均在頭版頭條相繼報道,震撼全國。湘鄉為之召開了隆重的追悼會。其時,還有沈寧、沈鴻音、曾清吾等進步青年在校傳播進步思想,組織進步團體,畢業後三人均被吸收為中共黨員。沈寧,後擔任國家交通部辦公室主任等職。 1950年2月,東山初級中學並入一女校,改稱湘鄉縣立第一初級中學。1952年12月13日,更名為湖南省湘鄉第二初級中學。學生由1951年的6個班(200人)發展到1953年的12個班(530人)。校園面積由一女校時期的10畝擴大到28畝。1951年下期建立教育工會和團支部,1953年建立少先隊,1954年建立團總支,1956年成立黨支部。陳柏葵任黨支部書記,主持學校工作。
學校認真貫徹1953年教育部頒發的《中學暫行規程》,分設教導、總務2個處室,並在全縣率先成立學科教研組,在校內開辟小型動物園、植物園、地理園等活動園地,在泉塘紅侖上烏泥塘辦起了農場,還成立了音樂、美術、體育等課余活動小組和業余體校。學校制訂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大大提高了師生「教」和「學」的積極性,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無論是學科成績,體育競賽、文藝宣傳、美術創作等在全縣都是突出的。這一時期,學校為國家培養了不少優秀人才:朱奇,一級作家,任中國作協五屆委員會委員、青海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譚聲錚,長期從事外交工作,1991年任駐卡達國特命全權大使;周炎輝,著名日語專家,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外語學院名譽院長;徐迪新,著名農業研究員,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八次參加國際性科學技術交流會,其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學術界的贊揚。
1958年下期,經省教育廳批準定名為湖南省湘鄉縣第二中學,秋季始招高中班,成為完全中學。此時擁有高中班3個、初中班16個,合計學生1000餘人。1959年上期,學校被評為邵陽專區和湖南省教育系統先進單位。1959年1月9日學校舉行了50周年校慶,時任全國婦聯主席的蔡暢同志熱情來信祝賀,郭沫若同志為學校題寫校名。學校進一步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重視教師隊伍建設,重視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居全縣前茅。高三班賀國強在校六年,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1961年秋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化工學院。參加工作後,曾任山東省化學工業廳副廳長、黨組副書記,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重慶市委書記。2002年10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錢宗仁1961年、1963年兩次參加高考,先後被清華、哈工大錄取,均因「唯成份論」未能入學,後堅持走自學成才之路,成為全國知識分子典型。1984年《文藝月刊》發表了《人民日報》記者孟曉雲的報告文學《胡楊淚》,介紹了錢宗仁成才的事跡,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李銳同志撰文向《人民日報》推薦,於是《人民日報》及全國30多家報刊全文轉載,十多家省級電台全文轉播,在國內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喻名德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後成為核物理專家,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某部少將。傅真忻考入湖南師院美術系,後成為中國美協委員,著名畫家,代表作《打泥坨》榮獲全國版畫最高獎,被選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甘迎祥考入廣州美術學院,後成為全國著名畫家,任湖南美術協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1969年3月,學校奉命停辦,校舍讓給湘潭地區黨校使用,學生編入湘鄉一中就讀(時稱工農中學)。至此,高中已畢業20個班,初中已畢業63個班。 1972年,上級決定恢復二中,劉毓松出任黨支部書記、校長。經過一年的籌備,於1973年8月正式招生開學。這一年招兩個高中班。1974年重招初中。復校後,高、初中的班序重新從第一班開始。學校很快建立了新的教學秩序,恢復了元氣。1974年,校內辦了工場,還在東山雙泉村征購土地50畝作為農場。學校擁有一批德才兼備的骨幹教師,其中彭希賢教學經驗豐富,有多篇教學論文在《語文學習》等全國及省級刊物上發表,1980年被省授予特級教師稱號,被選為省第八屆、第九屆人大代表,曾擔任省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學校重視整體素質教育的提高,在1980年湖南省中學生籃球賽中,男隊獲第七名。在1982年省「紅五月」歌詠比賽中,獲中學組第三名。1982年到1984年,中考、高考升學率連續三屆均居湘鄉第一。其中,柴勇以全省高考理科第四名考入清華大學。王學文考入北京大學。周抗寒先後考入湘潭大學、哈工大、清華大學深造,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擔任載人航天工程研究所三室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亞東,留學英國,獲博士學位,現為湖南科技大學教授,人文學院專門史、世界史專業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