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黨校科研成果

黨校科研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10 20:31:24

『壹』 如何提升新形勢下縣級黨校科研工作能力

科學研究作為黨校教育的三大功能之一,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塑造黨校形象的重要工作。那麼,作為縣級黨校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科研工作,筆者認為主要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明確一個意識明確一個意識就是明確科研工作的基礎作用。眾所周知黨校工作中,教學是中心,科研是基礎。但在縣級黨校中,不少教師甚至領導對科研工作重視不夠,一是認為縣級黨校重點是搞好教學工作,科研工作可有可無。殊不知,在黨校教育的三大功能中,科學研究是基礎,人才培養的質量水平源自科研,社會服務的應用成果來自科研。如果沒有科研的支撐,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就是無源之水。二是認為科研工作是上級黨校的事,縣級黨校受條件限制,不易開展,不易出成果。固然,縣級黨校的教師在資料佔有、學識水平、科研條件等方面不如上級黨校,但也有一個優勢,就是對基層情況比較了解,容易發現問題,只要平時注重調查研究,勤於思考,就可以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寫出較高水平的論文,為教學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由此可見,科研工件對於提升黨校整體辦學水平和教師的業務素質至關重要。因此,縣級黨校必須改變傳統觀念和思維定勢,充分認識科研在黨校教育中的基礎作用,不斷增強科研意識,切實加強科研工作。二、堅持兩個方向縣級黨校的科研服務方向主要有二個:一是面向教學第一線,為教學實踐提供理論支撐。科研與教學的關系決定了科研為教學服務。首先,從科研是基層,教學是中心來看,科研應該走在教學的前面。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就應該對教學活動可能涉及的有關理論問題做必要的思考和研究,積極發揮理論對教學活動的指導作用。在反思教學中,對教學活動的總結,既要總結經驗,又要提出問題,而提出的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又是下一輪教學活動需要解決的問題。其次,就教學是基點,科研是支撐而言,教學出題目,科研出文章,教學中遇到的學術難題就是科研解決的重要課題。同時把科研成果及時引入教學過程,又可以增加教學的學術含量和理論性,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從教學和科研的良性互動上來講,加強科研是更高層面上強化教學,而這正是黨校教學所需的。二是面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搞科研,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一要抓「重點」搞調研,提出一些事關地方長遠發展戰略的建議,為縣委、縣政府出謀劃策。二要抓「難點」搞調研,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對策建議,為政府排憂解難。三要抓「熱點」搞調研,找清理論是非界線,為幹部群眾釋疑解惑。四要抓「亮點」搞調研,提供一些代表本質和主流的先進典型,為幹部群眾提神鼓勁。這樣,既達到了理論研究的目的,利用自己的科研力量和科研條件,解決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又通過服務和貢獻贏得了縣委、縣政府和社會各界對黨校工作的支持,把黨校引入了可持續發展的健康之路。三、實現三個轉變縣級黨校要制定相關政策,採取有效措施,推動黨校科研工作在以下三個方面實現轉變:一要在科研方向上由「游擊戰」向「陣地戰」轉變。縣級黨校教師一般都偏少,且專業性不強,講授內容龐雜多變,一般難以形成穩定的科研主攻方向,往往是遇到什麼問題就寫什麼論文,就像游擊隊員一樣,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成果不少,但難成一家之言。從學術研究來看,應打陣地戰。黨校讓教師自選主攻方向,在教研中盡力提供方便,逐步把他們培養成有穩定科研方向和持續科研成果的專家。二要在科研隊伍上由單打獨斗向聯合攻關轉變。隨著科技的發展,過去單打獨斗的形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的要求。不同學科交叉融合,科研人員只有協力攻關,才能高效率地完成較大的科研任務。要設立科研的專門機構,統一領組織黨校的科研工作;要利用各種形式同上級黨校、兄弟單位聯合協作,交流經驗,共同攻關;要積極主動向上級部門和地方政府爭取課題。要以課題組建團隊,聯合攻關,在課題的研究中鍛煉、培養人才。三要在科研態度上由被動性向主動性轉變。現實中,縣級黨校教師搞科研的積極性普遍不高,被動應付的較多,常常是為了參加一些理研會,應付職稱評定。這樣,不僅數量不多,質量也難以提高。因此,縣級黨校要採取措施,樹立科研立校的思想,對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師進行表揚獎勵;要大力倡導勤奮工作、踏實治學的「老黃牛」精神,大力倡導敢為人先、敢於冒險的創新精神,從而形成良好的科研環境和氛圍。總之,縣級黨校要充分認識科研在黨校教育中作用,要根據黨校自身的科研條件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做好本校的科研規劃,採取相應措施,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催生一批高質量的科研成果,使科研工作在黨校教育工作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從而推動黨校事業健康發展,推動縣城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貳』 如何發揮黨校作用,助推地方經濟發展

如何發揮黨校作用,助推地方經濟發展
作為基層黨委的重要部門和縣(市)級黨委唯一一所教育培訓黨員幹部的黨校,必須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履行職責和推動黨校科學發展的根本原則,創新工作思路,在促進基層黨的先進性建設、 執政能力建設和效能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由此為更好地服務於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好准備、做出黨校應有的貢獻。
一、加強黨校制度建設
結構合理、內容完善的制度體系能夠積極有效地推進黨校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是黨校實現健康有序、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黨校至成立以來,不斷總結經驗,黨中央也先後制定頒布了一系列規章制度,為黨校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奠定了基礎。現階段我們要從當今的校園文化特色和風格出發,不斷探索,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規章制度,不斷用制度提高黨校的教學管理水平,用制度規范黨校的管理實現管理的科學化和人性化。通過有效的管理制度來凝聚學員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准則,使黨校內部的組織結構有序暢達,最終確保對學員進行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全面教育。
第一,加強黨校的制度建設,需要積極爭取中央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對其政策上的支持。各級領導部門應制定並完善黨校工作的具體辦法,進一步加大對黨校的政策指導,把黨校建設取得的成果作為對學校領導班子考核的重要指標,加強對黨校建設的宏觀領導,不斷推進黨校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
第二,完善黨校現有的各項規章制度,從黨校學員的選拔、管理、教育、考核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規章制度,使黨校教育做到有章可循。各黨校可根據自身實際,制定如《黨校管理條例》、《黨校管理人員工作職責》、《黨校教師職責》、《黨校學員守則》、《黨校組長職責》、《優秀學員及優秀組長評選辦法》、《黨校紀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和管理條例,並根據實際情況不斷修改完善。通過規范、完整的黨校教學管理制度,可增強學員的自覺性和自律性,有效提高培訓的實效性。
第三,建立完善科學的選拔機制。堅持民主,公開,擇優的原則,對於入黨積極分子進行擇優推薦,是培養和造就一隻高素質入黨積極分子隊伍的關鍵。各基層黨組織在進行擇優推薦時,應更多的從以下這幾個方面進行選拔:一是信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能認真自覺的學習黨的綱領和章程,了解黨的歷史,關心黨的發展;二是有正確的入黨動機,思想上和黨保持高度一致,行動上積極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能定時向黨匯報思想,在生活中能嚴格要求自己,遵紀守法,品行高尚,願意服從黨的命令,執行黨的決議;三是工作認真負貴,積極熱心地為群眾服務,廣泛聯系群眾,有良好的群眾基礎,能正確處理好集體與個人的關系,在群眾中有較高的威信;四是能做到批評與自我本文由論文聯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批評,勇於揭露學習和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不斷提高思想,改進行動。
第四,建立健全黨員、幹部、入黨積極分子培訓輪訓制度。黨校輪訓包括學習小組每月學習制度,中層幹部、支部書記、黨務工作者、入黨積極分子的定期培訓制度,普通黨員再教育制度等。在具體組織實施時,要求黨委成員、學院領導定期到黨校檢查指導工作和授課,並逐步形成制度確定下來。
第五,建立對學員的管理推薦制度。將學員在黨校的學習情況定期向所在單位進行通報,在平常生活工作中做好對學員的追蹤考核,不斷強化學員的黨性鍛煉。建立優秀黨校學員推薦制度,通過與其所在單位聯合跟班考察,創建推薦渠道,向用人單位或其他部門推薦優秀學員,增強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
二、加強黨校工作力度
參加基層黨校培訓的黨員幹部, 是促進本地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引領者和生力軍。 當前形勢下,知識更新的周期日益縮短,處在利益調整期的基層工作形勢日益復雜。 基層黨員幹部素質參差不齊, 經過新一輪換屆選舉, 將有更多「新手」走上基層工作第一線。 新形勢、新任務迫切需要通過不斷加強教育培訓, 逐步提升基層黨員幹部的綜合素質和實際工作水平。 因此,黨校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一)堅持黨性原則 ,注重提升黨員幹部的思想政治素質
黨校只有認清自己的性質和地位,不斷地增強自身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切實為黨的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黨校應堅持以黨性鍛煉為主課、為教學核心。 基層黨校幹部培訓要把理論教育作為黨校教學的首位,統籌抓好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教育,重點抓好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增強幹部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推進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基層黨校要綜合運用理論學習、黨史黨建學習等活動,組織開展黨性分析,整合黨史資源開展革命傳統教育以及嚴格的組織管理, 促使學員自覺實現「從領導幹部到普通學員 」、「從工作到學習 」、「從家庭生活到集體生活」的轉變,黨校還應注重培養幹部統籌處理好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區域發展關系的能力,提升基層黨員幹部的工作執行力。 要培養幹部敏銳的洞察力和政治敏感性,善於搶抓本地重要發展戰略機遇期;要培養幹部准確把握社會轉型期的特點,具備各種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要培養幹部的效能意識、責任意識、執行意識,使基層黨員幹部從「組織要求做」到「我要主動做」轉變,進一步增強其公僕意識和服務能力。
(二)走進基層宣講,培養黨員幹部各項技能
黨校的幹部能力培訓,更加凸顯戰略性和全局性。 黨校培訓要緊緊地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和幹部隊伍建設的需求, 緊密聯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 當前,必須著力提升基層黨員幹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戰略思維和駕馭全局的能力、 促進本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轉型升級能力、 處理利益關系的能力、 務實創新的能力,提高把握全局、科學決策的本領,提高識人用人的本領,提高做群眾工作的本領以及團結協作的本領。
三)靈活多樣探索黨校培訓的新路子
既要根據不同對象的需求, 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培訓計劃, 精選培訓內容,增強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又要堅持開拓創新,探索建立適應新任務要求的幹部教育工作模式。 由單一的課堂授課輔導向多元化、靈活性的教學方式轉變。 綜合運用授課式、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開放式、研究式、現場式、模擬式等現代教學手段,多開設一些諸如情景模擬、案例討論分析、對策研究、雙向交流、實際觀摩等課程。 緊密聯系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和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以研究現實問題為重點開展研討活動,組織和引導學員進行深入的理論性思考,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膽採用現場式教學,充分挖掘和利用市場經濟發展條件下的特色教學資源,加強教學案例的編寫,拓展現場教學示範基地,用開放式的思維和市場運作的方式整合全社會的教學資源, 使全社會的教學資源為幹部教育培訓所用。讓學員深入實際,親臨現場,通過實地、實情、實景的講解和感悟,邊考察、邊思考、邊研討,在相互交流中尋找差距,實現從實踐到認識再去指導實踐的統一。
三、黨校要創新工作思路
資源整合和優化是工作發展趨勢,是創新工作方式、工作方法的有效途徑。 隨著社會資源整合力度進一步加大,基層黨校面臨著更多辦學途徑選擇和更為廣闊的拓展空間。基層黨校要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工作中取得新成效,要切實鞏固和加強作為本地黨委重要職能部門的地位, 就必須堅持解放思想,不斷謀求創新,進一步整合和優化本地各項優勢資源和相近資源,積極拓寬辦學途徑和辦學空間,在提升基層黨校的綜合競爭實力的基礎上, 積極為提升本地影響力和美譽度服務。
充分利用黨校培訓資源、積極拓展經濟社會發展交流渠道。 主動加強區域間聯系,實現教學資源優勢互補。 通過做精、做強、做優外來辦班,依託黨校幹部培訓優勢,積極開展同全國范圍內的黨政幹部的思想工作交流,積極宣傳和推介各地各自的發展優勢,不斷開拓黨校發展新局面。 在具體工作中,可以採取「上掛」和「橫聯」相結合方式,拓展辦學空間。積極承接各地各級各類外來班次,實現跨機構、跨地域的交流、合作與共享,努力構建多層次、多方位的培訓構架。
在新形勢下,基層黨校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基層黨校只有在把握黨校教育規律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大膽創新辦學模式,創新思路拓展功能,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力求實效,才能不斷提高黨校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才能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新路, 使黨校工作更好地服務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四、注重成果轉化
經濟社會的發展取決於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只有以實踐為研究方向,才能增強對基礎理論的深入研究,才能增強科研的針對性和信息量。只有注重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了解,才能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推向實踐。科研辦緊緊圍繞政府中心工作,針對福泉市經濟社會發展中迫切需要回答的重點、難點問題,確定科研和咨詢的題目,組織廣大科研人員進行調查研究,科研人員帶著問題到基層去,到實踐中去尋找 收集資料,同時還經常與相關部門聯系,找到理論與實踐現實的結合點,使其科研成果能夠很好地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促進了黨校科研成果的轉化。同時,通過課堂教學,媒體作用,加大對科研、咨詢成果的宣傳,促進科研、咨詢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實踐運行,收到較好的效果,更好地促進了黨校科研、咨詢服務功能的發揮。
五、綜合引領作用
黨校的綜合引領作用,是指黨校在地方的經濟發展和經濟建設中起著發展方向的引導性作用。這種作用是由黨校的特殊性質決定的。黨校是一個學習、研究、教育和宣傳的綜合性機構,具有思想敏銳、信息廣泛、人才集聚、學術前沿、資源整合等優勢。這種優勢,使黨校具備了先天的、內在的綜合引領功能,能夠在地方經濟的發展中發揮綜合引領的作用。
近年來,縣級黨校充分發揮自身綜合引領的作用,在幫助企業不斷加快發展步伐和工業園區的建設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2012-2015 年先後組織教研人員深入企業、園區建設工地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剖析企業、園區發展中面臨的深層次問題,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出了可行性的對策建議。每年組織中青班到外地考察學習,了解國內最新經濟動態,把外地的好經驗帶回來為我所用,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進一步充分發揮黨校的綜合引領作用,一是成立研究中心。成立研究中心,組織專門人馬針對福泉市的重大經濟社會發展問題進行專題調查研究,在為市委決策提供咨詢服務的同時,努力為企業、工業園區的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排憂解難。二是完善調研機制。讓教研人員經常深入基層、深入工地、深入農村、深入經濟建設主戰場第一線,通過解剖麻雀,抓住典型,達到解決福泉市經濟社會發展帶共性的問題。三是健全掛職制度。定期派教研人員掛職蹲點,通過一至兩年長時間的基層工作鍛煉,逐步積累科研素材,總結科研經驗,形成在某個方面獨到的見解、權威的數據,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及時准確的決策依據。四是創新跟班方式。選派專業對口的骨幹教研人員走出辦公室、走出教室、走出黨校校門,深入縣級對口部門,通過跟班學習、調查研究、學思結合、學用結合,達到直接為部門服務的目的。

『叄』 陳建先的研究成果

國家課題:
先後主持國家課題4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
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現代投票規則的博弈研究》(14BZZ082 ,主持)。
2009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政府公共決策利益博弈的路徑和機制研究》(09XZZ011;主持)
2005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西部地方政府責任研究(主持)
2004年國家軟科學研究項目《科技進步對勞動就業影響的實證研究》(主持)
省部級課題:
先後主持完成各類省部級課題10餘項(其中重點課題2項):
《從公共物品理論分析「公地悲劇」現象》等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重慶市軟科學項目、重慶市科委科技計劃(科普類)資助項目、全國行政學院系統科研合作基金項目和中央黨校系統項目等,多項咨政研究成果被省部級部門採納。 公開發表論文100多篇:
在《探索》、《理論探索》、《雲南行政學院學報》、《審計與經濟研究》、《領導科學》等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多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政府創新網、人民論壇網全文轉載;多篇論文入選國際性研討會,並作主題發言。 出版管理博弈論、政府經濟學、公共管理學等領域著作10多部(主編、副主編多部),代表性著作如下:
《領導幹部新視野:現代領導博弈思維》(2013年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領導幹部新視野系列叢書)
《博弈的樂趣》(2013年言實出版社)榮獲「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作品」
《政府責任》(2009年重慶出版社)
《政府經濟學》(2003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夏書章同志作序)
《公共管理基礎知識》(2011年重慶出版社)
《西部人力資源能力建設》(2005年中國人事出版社,王通訊同志作序)
《科技進步與勞動就業新探》(2005年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領導藝術縱橫論》(2002年重慶出版社)
《證卷法新編》(2000年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肆』 黨校教師如何做好科研工作

基層黨校科研工作應該圍繞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強對重大現實問題和市情(縣情)的研究,在一些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戰略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有分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真正發揮黨校黨的理論武裝工作的重要陣地作用,黨委和政府決策的思想庫作用。

『伍』 理論研究成果是什麼

理論研究
《理論研究》創刊於1979年,是由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黨校和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學院主管、主辦的政治軍事法律綜合學術期刊。[1][2]據2020年第2期期刊內頁顯示,《理論研究》編輯委員會有委員11人。 據2020年7月20日中國知網顯示,《理論研究》共出版文獻量3000篇、總下載次數388056次、總被引次數6557次,(2019版)復合影響因子為0.401、(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0.159。[1]據2020年7月20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理論研究》共載文1929篇、基金論文量為4篇、被引量4485次、下載量4次,2018年影響因子為0.65。[3]

中文名
理論研究

外文名
Theoretical Research

語種
中文

類別
政治軍事法律綜合

主管單位
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黨校、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學院

更多
辦刊歷史
1979年,《理論研究》創刊,初期作為內部資料以活頁的形式不穩定出版。

1984年,《理論研究》刊期為半月刊。

1986年,隨著教育正規化步伐的加快和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改為16開本雙月刊。[2]

1987年,該刊刊期變更為雙月刊。[1]

1988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為正式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

2014年12月,《理論研究》被正式公布為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4]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主要欄目

《理論研究》設有專論、中西部發展論壇、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和諧社會構建、科學發展觀、黨建研究、法治文明、理論探討等欄目。[3]

讀者對象

《理論研究》的讀者對象主要是各級領導幹部、理論工作者和幹部教育工作者

『陸』 黨校教師如何撰寫論文

摘要:黨校作為學校,具有傳授知識等學校教育共性的內容,但作為同級黨委的一個重要工作部門,還肩負著培養各級黨政幹部和理論人才、輪訓黨員的重要任務。由於教育對象的不同,決定了黨校教育的特殊性,也就決定了黨校教師的工作有別於其他學校教師的工作。因此,黨校教師撰寫論文就應該具有自身的特點,就應該根據黨校工作的性質及其特點,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其成果也必須符合黨校科研「三個服務」的宗旨。

『柒』 關於縣級黨校如何搞好科研工作的思考

科學研究作為黨校教育的三大功能之一,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塑造黨校形象的重要工作。那麼,作為縣級黨校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科研工作,筆者認為主要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明確一個意識明確一個意識就是明確科研工作的基礎作用。眾所周知黨校工作中,教學是中心,科研是基礎。但在縣級黨校中,不少教師甚至領導對科研工作重視不夠,一是認為縣級黨校重點是搞好教學工作,科研工作可有可無。殊不知,在黨校教育的三大功能中,科學研究是基礎,人才培養的質量水平源自科研,社會服務的應用成果來自科研。如果沒有科研的支撐,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就是無源之水。二是認為科研工作是上級黨校的事,縣級黨校受條件限制,不易開展,不易出成果。固然,縣級黨校的教師在資料佔有、學識水平、科研條件等方面不如上級黨校,但也有一個優勢,就是對基層情況比較了解,容易發現問題,只要平時注重調查研究,勤於思考,就可以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寫出較高水平的論文,為教學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由此可見,科研工件對於提升黨校整體辦學水平和教師的業務素質至關重要。因此,縣級黨校必須改變傳統觀念和思維定勢,充分認識科研在黨校教育中的基礎作用,不斷增強科研意識,切實加強科研工作。二、堅持兩個方向縣級黨校的科研服務方向主要有二個:一是面向教學第一線,為教學實踐提供理論支撐。科研與教學的關系決定了科研為教學服務。首先,從科研是基層,教學是中心來看,科研應該走在教學的前面。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就應該對教學活動可能涉及的有關理論問題做必要的思考和研究,積極發揮理論對教學活動的指導作用。在反思教學中,對教學活動的總結,既要總結經驗,又要提出問題,而提出的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又是下一輪教學活動需要解決的問題。其次,就教學是基點,科研是支撐而言,教學出題目,科研出文章,教學中遇到的學術難題就是科研解決的重要課題。同時把科研成果及時引入教學過程,又可以增加教學的學術含量和理論性,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從教學和科研的良性互動上來講,加強科研是更高層面上強化教學,而這正是黨校教學所需的。二是面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搞科研,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一要抓「重點」搞調研,提出一些事關地方長遠發展戰略的建議,為縣委、縣政府出謀劃策。二要抓「難點」搞調研,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對策建議,為政府排憂解難。三要抓「熱點」搞調研,找清理論是非界線,為幹部群眾釋疑解惑。四要抓「亮點」搞調研,提供一些代表本質和主流的先進典型,為幹部群眾提神鼓勁。這樣,既達到了理論研究的目的,利用自己的科研力量和科研條件,解決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又通過服務和貢獻贏得了縣委、縣政府和社會各界對黨校工作的支持,把黨校引入了可持續發展的健康之路。三、實現三個轉變縣級黨校要制定相關政策,採取有效措施,推動黨校科研工作在以下三個方面實現轉變:一要在科研方向上由「游擊戰」向「陣地戰」轉變。縣級黨校教師一般都偏少,且專業性不強,講授內容龐雜多變,一般難以形成穩定的科研主攻方向,往往是遇到什麼問題就寫什麼論文,就像游擊隊員一樣,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成果不少,但難成一家之言。從學術研究來看,應打陣地戰。黨校讓教師自選主攻方向,在教研中盡力提供方便,逐步把他們培養成有穩定科研方向和持續科研成果的專家。二要在科研隊伍上由單打獨斗向聯合攻關轉變。隨著科技的發展,過去單打獨斗的形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的要求。不同學科交叉融合,科研人員只有協力攻關,才能高效率地完成較大的科研任務。要設立科研的專門機構,統一領組織黨校的科研工作;要利用各種形式同上級黨校、兄弟單位聯合協作,交流經驗,共同攻關;要積極主動向上級部門和地方政府爭取課題。要以課題組建團隊,聯合攻關,在課題的研究中鍛煉、培養人才。三要在科研態度上由被動性向主動性轉變。現實中,縣級黨校教師搞科研的積極性普遍不高,被動應付的較多,常常是為了參加一些理研會,應付職稱評定。這樣,不僅數量不多,質量也難以提高。因此,縣級黨校要採取措施,樹立科研立校的思想,對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師進行表揚獎勵;要大力倡導勤奮工作、踏實治學的「老黃牛」精神,大力倡導敢為人先、敢於冒險的創新精神,從而形成良好的科研環境和氛圍。總之,縣級黨校要充分認識科研在黨校教育中作用,要根據黨校自身的科研條件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做好本校的科研規劃,採取相應措施,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催生一批高質量的科研成果,使科研工作在黨校教育工作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從而推動黨校事業健康發展,推動縣城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洛南縣委黨校)

『捌』 黨校圖書館如何服務教學及科研工作 詳細

1. 切實抓好有黨校特色的館藏建設
黨校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黨校圖書館工作是黨校教學科研的基礎和前提,建立一個以黨校教學體系為指導的館藏體系是黨校圖書館深化特色服務的物質基礎和必備條件。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經費獲得最佳藏書比例,如何從各種有效渠道獲得高質量的文獻,是黨校圖書館建設特色館藏必須解決的問題。
(1)從實用性角度出發,根據黨校的性質、任務與服務對象的需要采購圖書,保證館藏質量。
2)增加核心期刊數量,實現合理的結構和完善的藏書體系,充分體現黨校的特色館藏。
3)積極收集地方資料和內部資料,加強交換單位之間的聯系,形成有特色的內部文獻館藏。

2.鞏固和拓展特色服務項目
黨校圖書館的中心任務是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種書刊資料為教學科研服務,為讀者服務。鞏固和拓展特色服務項目,是黨校圖書館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1)更大限度地開發圖書文獻,提高其利用率,這是圖書館讀者工作特色服務的首要任務。
2)拓展為科研人員提供特色服務的項目。
3)擴大服務對象,為黨政領導決策服務。

『玖』 伍俊斌的主要學術成果

專著:
《公民社會基礎理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獲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第十三次科研評獎一等獎。
論文:
1.《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內涵、限度及其互動》,《河北學刊》2007年第6期。獲第三屆「全國馬克思主義論壇」青年學者優秀論文、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第十二次科研評獎科研成果一等獎、「社會公平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徵文二等獎。核心內容被新華網、全國馬克思主義論壇網等轉載。
2.《推進中國政治文化現代化之基本路徑論析》,《中州學刊》2011年第5期。
3.《論政治國家的限度》,《理論與現代化》2009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政治學》2009年第5期全文轉載。中國選舉與治理網等轉載。
4.《社會轉型期擴大公民政治參與的必要性分析》,《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
5.《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互動維度下的中國市民社會建構》,《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6年第3期。
6.《論中國公民社會的兩重性》,《學術界》2009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政治》2009年第10期全文轉載。
7.《中國市民社會的文化建構:從身份走向契約》,《學術界》2006年第2期。《第十六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論文集》收錄;《新華文摘》2006年第11期《 篇目輯覽》收錄;《資料通訊》2006年第5期轉載。
8.《國家與社會關系視野中的中國市民社會建構》,《福建論壇》2006年第1期。
9.《人性假設與政府建構——中西政府建構傳統的人性基礎之比較研究》,《福建論壇》2006年第9期。
10.《哈貝馬斯市民社會理論探析》,《福建論壇》2008年第7期。
11.《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評析》,《福建論壇》2010年第6期。
12.《從自然狀態到政治社會的契合與分殊——以霍布斯、洛克、盧梭為例》,《福建論壇》2011年第7期。
13.《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探析》,《江淮論壇》2009年第5期。
14.《追求正義與善:古典時期西方政治合法性思想的緣起》,《江淮論壇》2011年第6期。
15.《中國公民社會建構的結構性要素》,《理論與現代化》2007年第6期。中國選舉與治理網、中國政府創新網等轉載。
16.《中國特色社會生活契約化》,《理論與現代化》2010年第2期。中國選舉與治理網等轉載。
17.《論政治合法性的構成要素》,《理論與現代化》2011年第1期。
18.《社會轉型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價值、挑戰和路徑分析》,《理論與現代化》2012年第3期。
19.《國家與社會:內涵、分化及其範式轉換分析》,《理論與現代化》2011年第4期。
20.《論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共存共強》,《黑龍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人民網、中國改革論壇網、全國馬克思主義論壇網等轉載。
21.《論當代政府建構的四個轉變》,《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22.《社會轉型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對策分析》,《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獲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11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23.《現代公民政治參與的主要形式分析》,《黑龍江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
24.《論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論的基本類型》,《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
25.《尼采價值哲學初探》,《廣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獲湖南省第五屆「挑戰杯」三等獎。
26.《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現代化的範式轉換》,《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27.《論公民社會的限度》,《內蒙古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28.《市場經濟視野下公民社會的發展》,《重慶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
29.《有限政府理念建構的哲學之維》,《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第8期。
30.《協商民主的價值分析》,《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31.《馬克斯·韋伯合法性思想評析》,《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32.《霍布斯政治合法性思想探析》,《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
33.《利普塞特政治合法性思想評析》,《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34.《論市場經濟與公民社會》,《湖北社會科學》2009年第9期。
35.《盧梭政治合法性思想評析》,《湖北社會科學》2010年第8期。
36.《葛蘭西市民社會理論評析》,《理論月刊》2009年第10期。
37.《「開放社會」的四大悖論及其解決——析波普爾的民主和自由理念》,《北方論叢》2004年第1期。
38.《哲學視閾中的有限政府——兼論有限政府理念對當代中國政治發展之意義》,《新疆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
39.《論從權力本位到權利本位的嬗變》,《社會科學論壇》2011年第9期。
40.《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分析》,《社會科學論壇》2011年第4期。
41.《國外發展理論的歷史嬗變及其意義》,《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42.《社會轉型期公民政治參與的兩重性分析》,《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43.《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分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44.《洛克政治合法性思想評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45.《分權制衡理論的發展邏輯及其意義》,《前沿》2011年第1期。
46.《政治合法性理論評析》,《前沿》2007年第12期。
47.《公民社會的契約文化》,《學習時報》2006年5月22日。人民網、中國選舉與治理網、中國管理科學院《前沿論叢》第75期等轉載。
48.《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概念》,《學習時報》2007年10月8日。人民網、中國政治學網、中國社會學網等轉載。
49.《馬克思論市民社會之克服——從政治解放走向人類解放》,《學習時報》2008年4月21日。人民網等轉載。
50.《推進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良性互動》,《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月21日。
51.《civil society 意涵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2月16日。

『拾』 李永軍的科研成果

(1)《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2月版;
(2)《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6年2月版;
(3)《破產法律制度》,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1月版;
(4)《破產重整制度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5)《民事權利體系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 1、《自然之債源流考評》,李永軍,《中國法學》,2011年6月發表
2、《論破產法上債權人委員會的地位》,李大何; 李永軍,《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年6月發表
3、《論姓名權的性質與法律保護》,李永軍,《比較法研究》,2012年1月發表
4、《從權利屬性看人格權的法律保護》,李永軍,《法商研究》,2012年1月發表
5、《我國《企業破產法》上破產程序開始的效力及其反思》,李永軍,《法學雜志》,2011年2月發表
6、《合同法發展趨勢的前瞻性探索——讀《歐盟合同法一體化研究》有感》,李永軍,《人民司法》,2010/17發表
7、《論連帶責任的性質》,李永軍,《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2月發表
8、《論《侵權責任法》關於多數加害人的責任承擔方式》,李永軍,《法學論壇》,2010年2月發表
9、《對《物權法》第一編的反思》,李永軍,《當代法學》,2010年2月發表
10、《我國《物權法》登記對抗與登記生效模式並存思考》,李永軍; 肖思婷,《北方法學》,2010年3月發表
11、《民法上的住所制度考》,李永軍; 王偉偉,《政法論壇》,2009年6月發表
12、《破產法的程序結構與利益平衡機制》,李永軍,《政法論壇》,2007年1月發表
13、《從物權法規范看物權法的立法精神》,李永軍,《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7年3月發表
14、《新《破產法》焦點問題透視》,李永軍,《財會學習》,2006年10月發表
15、《物權與債權的二元劃分對民法內在與外在體系的影響》,李永軍,《法學研究》,2008年5月發表
16、《非財產性損害的契約性救濟及其正當性——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二元制體系下的邊際案例救濟》,李永軍,《比較法研究》,2003年6月發表
17、《論私法合同中意志的物化性——一個被我國立法、學理與司法忽視的決定合同生效的因素》,李永軍,《政法論壇》,2003年5月發表
18、《民法上的人及其理性基礎》,李永軍,《法學研究》,2005年5月發表
19、《論我國人格權的立法模式》,李永軍,《當代法學》,2005年6月發表
20、《合同法上的錯誤及其法律救濟》,李永軍,《山東審判》,2003年3月發表
21、《論合同解釋對當事人自治否定的正當性與矯正性制度安排》,李永軍,《當代法學》,2004年2月發表
22、《論權利能力的本質》,李永軍,《比較法研究》,2005年2月發表
23、《重申破產法的私法精神》,李永軍,《政法論壇》,2002年3月發表
24、《私法中的人文主義及其衰落》,李永軍,《中國法學》,2002年4月發表
25、《誠信面面觀》,李永軍; 姚輝; 葛晨虹; 陳少峰; 鄭也夫,《前線》,2002年7月發表
26、《論商法的傳統與理性基礎——歷史傳統與形式理性對民商分立的影響》,李永軍,《法制與社會發展》,2002年6月發表
27、《論破產法上的免責制度》,李永軍,《政法論壇》,2000年1月發表
28、《從契約自由原則的基礎看其在現代合同法上的地位》,李永軍,《比較法研究》,2002年4月發表
29、《試論破產原因》,李永軍,《政法論壇》,1995年6月發表
30、《破產犯罪的比較研究》,李永軍,《中國法學》,1995年2月發表
31、《論破產程序中的取回權》,李永軍,《比較法研究》,1995年2月發表
32、《定式合同問題研究》,李永軍,《中國工商管理研究》,1996年10月發表
33、《對我國格式合同的思考》,李永軍,《工商行政管理》,1996/19發表
34、《契約效力的根源及其正當化說明理論》,李永軍,《比較法研究》,1998年3月發表
35、《我國合同法是否需要獨立的預期違約制度─—對我國正在起草的合同法草案增加英美法預期違約制度的質疑》,李永軍,《政法論壇》,1998年6月發表

閱讀全文

與黨校科研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