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古代人文成果

古代人文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10 19:38:33

❶ 中國古代文明成就有哪些

中國古代文明有:農業文明、文學、建築文明、政治文明。

1、農業文明,這是中國文明最歷史悠久最輝煌的,它開創了農業發展的先端和方向,利用工具和牲口也是中國農業文明的發展。這也相信的發展了農業技術和工具的發展。

(1)古代人文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早期文明時代5個方面標志的看法 :

1、與人民大眾分離的國家公共權力的確立。其重要的物化形態為出現了都、邑(國都、城邑),作為統治階級建立和實施政治權力的基地,有大面積夯土基址的宮殿建築等。

2、以階級對抗為核心的社會分層現象。常常從墓地布局和墓葬規格(如棺槨、隨葬品)等反映出來,並伴隨著出現人殉和人牲制度等。

3、較復雜的禮儀制度和為王權服務的宗教力量的形成。系列化的玉禮器可視為這方面的指示物之一;同時出現禮儀中心建築物,特別是宗廟成為王都所在地的重要標記,還產生了崇奉主神的大型祭禮場所。

4、文字系統的出現。因早期文明社會掌握和使用文字的范圍甚窄,只能從散見的個別文字發現其所透露的信息。

5、青銅鑄造和玉雕業的興盛。這在中國既代表了物質文化的時代性尖端成就,又具有為社會政治服務而滲透著強烈觀念形態的性質。

無論世界和中國,早期文明社會還有高低層次的差別,都經歷了由初創到繁盛的階段。最初文明的發端,既是多源的,又是有中心(核心)的,多源交匯和中心崛起兩者相輔相成。

❷ 世界的古代文明成果有些什麼

四大文明古國一般用來指代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印度等四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但對由於古文明缺乏准確的文獻紀錄,其具體誕生時間學術界尚有爭論。人類今天所擁有的很多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古老文明的貢獻。

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兩河流域、尼羅河、黃河、長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恆河流域相繼產生了世界四大文明.

文明古國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繼由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進而步入鐵器時代。社會制度大多採用奴隸制,國家政權則較晚誕生。古埃及的諾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神話傳說。他們利用神話來加強自己的專制主義統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古巴比倫的統治者漢謨拉比自稱「月神的後裔」,中國的君主自稱天子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歷法,一年都分12個月並且有閏月。各個文明都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黃河、兩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輪制陶,埃及和兩河流域都計算了圓周率,巴比倫和中國都發現了勾股定理,印度則發明了阿拉伯數字

古巴比倫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這里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到公元前18世紀.這里出現了古巴比倫王國。「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希臘語,意為「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兩河流域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文明距今已有6000多年。雖然巴比倫現巳消失,但其影響(尤其宗教方面)卻很多流存至今。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實在當之無愧。

巴比倫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達城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以古亞述城為中心,稱為西里西亞,或簡稱亞述;南部以巴比倫城為中心,稱為巴比倫尼亞,意思為「巴比倫的國土」。巴比倫尼亞又分為兩個地區,南部靠近波斯灣口的地區為蘇美爾,蘇美爾以北地區為阿卡德,兩地居民分別被稱為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最初就是由蘇美爾人創造出來的。

古埃及是指從公元前4000多年開始直到公元前332年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而結束,位於尼羅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作為一個基於灌溉的文明,它是水力帝國的經典範例。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來自西亞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公元前4000年後半期,逐漸形成了國家,至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為止,共經歷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後王朝8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

印度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原來說印度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根據最新的水下新發現推斷,印度的文明史可能會上推到八千到九千年前,這很可能超過埃及。歷史上的印度飽受外來勢力的侵擾,而且絕大多數侵略者往往是進去了就不想走,比如16世紀末,西方列強向東方擴張,荷蘭、葡萄牙、法國、英國都入侵過這個國家。最後是18世紀60年代英國人打敗了法國人,獨佔印度達190年之久。盡管印度遭受過無數次外族入侵,受到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但印度的文化始終有一條綿綿不斷的主線--印度教文化。印度教包括吠陀教、婆羅門教、印度教。印度內部文化的不斷豐富和外來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入,促成了印度文化的多樣性。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印度更表現出傳統與現代、貧窮與富有、宗教與世俗、落後與先進的巨大反差。

❸ 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領域基本知識和成果的積累 是指什麼

人文積淀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識和由這些知識內化成的人文精神,具體表現為人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心理素質、人生態度、道德修養等豐富的精神世界。人文素養是一個人外在精神面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的綜合表現,也是一個現代人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有著豐厚的人文素養的人,興趣廣泛、心理健康、情趣高雅、感情豐富、豁達自信,談吐文明,追求較高的生活和工作品位,有著十分豐富的精神世界。因而,他們始終以自己勃勃的生機和活力,充滿著工作的熱情,洋溢著生命的激情,閃耀著人性的魅力。

❹ 一時多用的成就大的中國古代文人

沒理解如何稱為「一時多用」,是在多方面有建樹的名人嗎?列舉幾個供參考:
李白,唐代著名的詩人,同時是著名的劍客。顏真卿,唐代著名書法家,安史之亂中剛烈的英雄。歐陽詢,唐代著名政治家,書法家。辛棄疾,宋代著名軍事家,詩人、詞人。

❺ 你還了解哪些古代文明成果呢

一、古印度文明成果

1、音樂舞蹈

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

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買是文化的中心,而加爾各答則每天都有關於文化的新聞,多元化的音樂、舞蹈、舞劇和笑劇都令遊人眼花繚亂,樂而忘返。

2、青銅雕像

古代印度是神話之邦,宗教、哲學異常發達。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銅造像往往是神話的象徵、宗教的偶像和哲學的隱喻,融鑄著諸神之靈。印度青銅造像的傳統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時代的青銅小雕像《舞女》。

公元前9——6世紀相繼興起的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為古代印度藝術包括青銅造像提供了永恆的主題。印度中世紀(公元7——13世紀),印度青銅造像達到鼎盛時期。

3、數學成就

自哈拉巴文化時期起,古印度人用的就是十進位制,但是早期還沒有位值法。大約到了公元7世紀以後,古印度才有了位值法記數,不過開始時還沒有「0」的符號,只用空一格來表示。公元9世紀後半葉有了零的符號,寫作「.」。

二、古巴比倫文明成就

建築成就

古巴比倫城垣雄偉、宮殿壯麗,充分顯示了古代兩河流域的建築水平。尼布甲尼撒二世對巴比倫城進行入大規模建設,使巴比倫城成為當時世上最繁華的城市,也是中東最重要的工商業城市。

巴比倫城以兩道圍牆圍繞.外牆以外,還有一道注滿了水的壕溝及一道土堤,城內的主幹道中央以白色及玫瑰色石板鋪成,另城有八個城門,其中的北門就是著名的伊絲達爾門,表面用青色琉璃磚裝飾,磚上有許多公牛和神話中的怪物等浮雕。

巴比倫城被建設得宏偉壯麗,直到100多年後,希臘歷史學家,被稱為「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來到巴比倫城時,仍稱它為世界上最壯麗的城市。

三、古埃及

文明成就

概述

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古埃及人除了建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及製造木乃伊而聞名天下外,還發明了許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東西。

古埃及的文化非常豐富。創造的象形文字對後來腓尼基字母的影響很大,而希臘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建的。此外,金字塔、亞歷山大燈塔、阿蒙神廟等建築體現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築技術和數學知識,在幾何學、歷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四、古中國

中國是文明古國之一。古代中國有著與西方國家不同的科技傳統。古代中國為世界貢獻了諸多發明創造,而且在天文、數學、醫葯、機械、冶金、陶瓷、紡織、建築等眾多方面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先進成果。

一些由中國先於其他國家發明的包括: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地震儀、算盤、傘(現今所用,能張開收回的傘)、牙刷、馬鐙、絲綢、舵、瓷器、石油井、紙幣、火柴、漆器、風箏、熱氣球、釣竿、扇子、弩、船塢、投石機等等。

(5)古代人文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參考資料

網路——古中國

網路——古巴比倫

古網路——埃及

❻ 說一說你了解到的人類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有哪些今天我們又該怎樣保護它們

自由民主學說的闡揚
十九世紀歐,美學者除在自然科學研究上,有如前節所述的輝煌成就以外,同時在人文科學研究上也有不少成就,自由民主學說的加強闡揚,就是其中之一.不過人文科學也和自然科學有類似的趨勢,即是分科愈來愈細,自由民主學說受到這種影響,也可分為民主的政治學說與自由經濟學說兩方面.
(一)民主的政治學說 英人邊沁(jeremy bentham)是一著名的法學家,在他的名著道德與立法原理中提出簡明的原則——「為最大多數的人謀求最大幸福」,作為衡量立法,行政,道德等各種行為的標准.根據這一標准,他認為一個國家的大政應以多數人同意為准,負責行政和立法的人都應由人民普選產生,他堅信民主政治比任何政治為佳.邊沁認為歷史傳統常有阻礙改革的作用,一個國家的歷史傳統有好壞之分,對「現在多數人有利」的歷史傳統固然要保留,其不合時宜者就應該揚棄.十九世紀英國人的思想受到邊沁影響頗深,各種改革運動也由此而來.
(二)自由經濟學說 自從十八世紀亞當斯密發表其名著國富論以後,接著就有不少學者從事經濟學的研究.英人馬爾薩斯(thomas r. malthus)以研人口問題出名,在其名著人口論中認為,人口乃依幾何級數增加,生活資料只能依數學級數增加,換一句話來說,物資生產永遠追不上人口的增加率,這就是造成貧窮的基本原因.英人李嘉圖(david ricardo)著有經濟學原理等書,對於地租,工資,利潤等問題,皆曾提出他的特殊見解.這些經濟學者研究的主題雖然不盡相同,但都主張經濟活動應該自由,政府不應加以干涉;甚至對外貿易亦應採取自由原則,不以提高國稅及其他方法來加以限制.因此,這一派經濟學家的主張,總稱為自由主義的經濟學說,或「放任經濟學說」(laissez-faire).
社會主義學說的興起
自從工業革命興起後,產生了許多新的社會問題,如勞資對立,貧富不均等現象,而且日趨嚴重;因此有些人就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辦法,產生了「社會主義」.十九世紀初年,英人歐文(robert owen)在他著作的一本書中,認為機器日益增多,工業生產力日益加強,機器終將排斥工人,使其陷於失業的慘境.工人如想避免被機器排擠的悲慘命運,必須代替資本家取得支配機器的權力,如是始能使機器成為協助工人工作的工具,而非排擠工人的惡魔.歐文這種主張正是後來各種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觀念,因此歐文就被人稱譽為「社會主義之父」.
法人聖西門(henrie de saint simon)認為工業革命對社會影響既深且鉅,已使過去由國王與貴族統治的社會,轉變為由資本家和科學家統治的社會,人對人的剝削關系變成了一種規律.他認為將來的人應由剝削轉變為合作,政府最大的責任是監督生產與分配,廢除遺產繼承的制度,一切私人遺產均由政府繼承,達到人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境界.另一法人傅立業(charles marie fourier)認為現存社會中最大的危機,是人與人間,階級與階級間,宗教與宗教間,國家與國家間充滿著敵視的情緒.將來文明的新階段,必須以和諧為基本原則.他主張以一千八百人為單位組成一個社區,社區內有農場,工廠,住宅等,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建立和諧的新社會.因為上述這些主張過於理想,後來被人稱為「烏托邦社會主義」(utopian socialism),或「理想社會主義」.
歐洲社會主義的思想到了十九世紀中葉,由於猶太裔人馬克斯(karl marx)提出了另一新主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一八四八年當法國二月革命的前夕,他替一個叫做共產聯盟(communist league)的革命團體,寫了一篇共產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其中大意是說:人類歷史是一部階級斗爭的歷史,過去農民對地主斗爭,而今卻是工人對資本家的斗爭.他呼籲世界各國工人團結起來,以暴力來推翻資本主義.到了一八六七年,他還在倫敦出版了資本論(the capital)第一卷,仍然強調上述幾個要點.
馬克斯提出階級斗爭,暴力推翻資本主義等主張以後,就連當時許多相信社會主義的人也表示反對,認為社會主義不應強調階級斗爭,而應減輕或消除階級斗爭,當時在倫敦由許多學者名流如蕭伯納(bernard shaw),威爾斯(h. g. wells),韋伯夫婦(sibncy and beatice webb)等人參加的費邊社(fabian society)就抱持這見解.甚至接受馬克斯思想的人中,也有不少人反對其暴力革命的主張,認為應循合法的民主方式,透過議會,推動有利於貧苦,大眾的社會立法,當時德國社會黨領袖拉賽爾(ferdinand lassalle)就如此主張.堅持暴力革命的馬克斯主義者就批判那些人為修正者,而修正主義者就反譏對方為教條主義者,彼此攻擊,爭論不休.後來共產世界中,如現在的中,俄共的分裂斗爭,不過是十九世紀以來長期爭論的一種延續而已.
新專門學問的建立
歐,美在十九世紀期間,又產生了不少新的專門學問,使人文科學較前更為發達,茲將較為重要者略述如下:
(一)考古學 十九世紀間,歐,美有不少對上古歷史有興趣的人或學術團體,在西歐,埃及和愛琴海上各島嶼從事考古工作,發現了許多古物.歐,美學者對於西亞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本來不懂,後來經過不少學者苦心研究,才能讀懂那些早已被人遺忘的古文字,更因此增加了對古代西亞和埃及歷史的認識.
(二)人類學 自從新航路和新大陸發現以後,歐洲人在海外既然得到許多殖民地,他們對於殖民地原有民族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等都須加以研究,而這些研究綜合起來就成為人類學.此外,他們又在各地發現了許多遠古時代的人類化石,於是對「史前史」的研究,也有很多新貢獻.
(三)心理學 約在一八七○年間,一位德國生理學家翁德(wilheim wundt)以動物來實驗各種動作所以產生的原因,藉此了解人類各種行為.自此以後,歐洲不少學者就循此途徑繼續研究,其中較有成就的計有俄人帕弗羅夫(ivan p. pavlov)發現的制約反應,奧人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發現潛意識和性對人類行為都有很大影響.這些研究綜合起來,就產生了心理學.
(四)社會學 十九世紀中葉法國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認為我們生在社會上,對於社會即必須加以研究,但是研究社會不能只從表面上看,而須深入內層去觀察,靜態社會既然要研究,動態社會也要研究,如此方能了解社會問題的真相.後來歐,美不少學者接受他的意見,從事社會研究的工作,因此產生了社會學.
哲學傾向與種族偏見
十九世紀歐洲的哲學家,大都受到自然科學研究所影響,而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來架構出他們的主張:例如提倡「實證主義」(positivism)的法人孔德認為,只有經過科學證明的知識才是真實的知識,至於科學無法實證的玄學,神學等,都沒有相信的價值;英人斯賓塞(herbert spencer)認為一切哲學思想,都應以進化論為中心統一起來,進化論不僅適用於生物,甚至對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等活動,也同樣適用;德人尼采(friedrich w. nietzsche)更以進化論為根據,認為人類在不斷進化中,將來必然會產生才幹卓超的「超人」(superman),統治世界上大多數人民;他又認為超人的特徵是勇敢,冒險,具有卓越的知識和優美的性格,至於從東方傳來的基督教訓示,如謙虛,忍耐,互助,希望,仁愛等都是奴隸的道德.此外法人哥畢諾(comte de gobineau)以歐人在世界上佔領殖民地的史實為根據,寫成種族不平等論一書,竭力強調白種人的優秀,卑視黃種人和黑種人為劣等民族,他的結論是:任何文明都是白種人所創造.十九世紀後期以來,歐,美白人即在這種思想影響之下,養成了濃重的種族偏見.
上述思想雖然產生在十九世紀,但是到了二十世紀仍有很大的影響力量,例如希特勒即以尼採的超人學說與哥畢諾的白人優秀論作為理論根據,驅使德人向外侵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人類空前未有的浩劫.

❼ 古希臘人文成就

古希臘時期的文學成就
古希臘有著斐然的文學成就,希臘早期文學的主要成就有神話、史詩和抒情詩,寓言。
希臘神話,它並不是一部完整的作品,而是散見於荷馬史詩、赫希俄德的《神譜》以及奴隸制古典時期的文學、歷史和哲學等著作中。現在通常所見的希臘神話故事集都是後人根據古籍整理和編寫而成的。 希臘神話是在長時間內形成的,神的性格和職責以及故事情節都有發展變化。它藝術地概括了他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表達了他們對社會不平現象的義憤,集中了他們的經驗和思想,充滿樂觀精神。古希臘神話可以看作古希臘文學的起始的滋生土壤。此後,文學從內容到形式創作方法都向成熟和更加復雜的表現方式發展。
史詩的最大成就是《荷馬史詩》,也是後代歐洲史詩的典範,歐洲有許多作家都從兩部史詩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中取得素材。至今它還給讀者以藝術的震撼享受。《荷馬史詩》相傳是一個叫荷馬的盲詩人根據在小亞細亞口頭流傳的史詩短歌綜合編成的。包含《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每部各24卷。《伊利亞特》集中敘述了特洛伊戰爭第十年的最後51天的故事。《奧德賽》可以說是《伊利亞特》的續集,以主人公奧德賽為中心講述他攻克特洛伊後在海上漂泊十年返鄉的傳說。作為史詩,從史學價值上講,它較為充分地展了邁尼時代德希臘人的會風貌。而從文學價值上講,《荷馬史詩》中,《奧德修紀》是歐洲文學中第一部以個人遭遇為主要內容的作品,對個人力量的堅持和肯定,顯示了文學對人類理想的表現。在文藝復興的世紀及18世紀的流浪漢小說及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的的浪潮中成為了先驅。從具體的文學表現手法來講,史詩中已經出現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最基本的創作方法的因素,在《奧德修記》中,現實主義方法有所加強。從文學的形式上講,《荷馬史詩》創造了完美的史詩形式。據亞理斯多德說,當年的史詩種類很多,有簡單史詩、復雜史詩、苦難史詩和性格史詩。這兩部荷馬史詩包括了這些史詩的特點,通常稱為英雄史詩。它以嚴肅重大的事件為題材,以英雄人物為中心,風格崇高,富於戲劇性。它採用第三人稱的敘事方法,規模宏大,插曲很多,語言富於裝飾,常以日常生活、勞動和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來做比喻,採用六音步長短短格的詩體,通常稱為英雄格。由此,文學的表現對象表現領域得以拓展。表現的手法也更趨於成熟了。
古希臘文學史中值得一提的還有女性寫作者的出現。女性詩人薩福,也是獨唱琴歌最著名的作者。她出身於斯島的貴族家庭,並組織了一所音樂學校,寫情歌和婚歌,與女弟子唱和。她寫過九卷詩,只傳下兩首完整的詩和一些殘句。她用簡潔自然的詩句寫出了自己復雜的心理變化,反映希臘奴隸主貴族的生活情趣。薩福死後,她的名聲傳遍了全希臘,連柏拉圖都稱她為「第十位文藝女神」,她受到西歐歷代具有貴族傾向的詩人的推崇。獨唱琴歌抒寫個人的情感,是文學對內心世界的探索和表達,女性作家的出現,也是對女性題材的開拓。
和抒情詩同時,在民間還廣泛流傳著一些散文故事。其中有許多是動物寓言,相傳是公元前六世紀的伊索所作。傳說中的伊索是一個相貌醜陋而絕頂聰明的奴隸,受到主人賞識而被歸還了自由獲得解放。公元一世紀,巴布里烏斯用格律詩改寫了120餘則伊索寓言,編纂成集。伊索寓言則反映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許多故事表現了當時的階級對立關系,例如《狼和小羊》。一隻狼看見小羊在河邊飲水,想找借口把他吃掉。狼指責小羊把水弄臟了,小羊說,我在下游,不可能弄臟上游的水。狼又說,小羊去年罵過他,小羊回答說,我那時還沒有生下來。這只狼老羞成怒,便說:「即使你辯護得好,我也不放過你,」他就把小羊吞吃了。寓言的教訓是,「暴君是不缺少借口的。」這個故事是對奴隸社會的深刻寫照。伊索寓言把壓迫者比作獅子、豺狼、毒蛇、鱷魚和狐狸,譴責他們為非作歹、殘害人民的暴行。此外寓言中有許多故事總結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經驗和教訓,例如《農夫的兒子們的爭吵》說明團結就是力量;《龜兔賽跑》勸誡人不要驕傲;《烏鴉和狐狸》諷刺虛榮心;《狐狸和葡萄》諷刺無能者的自我安慰,兩只公雞和鷹》宣傳人必須謙卑,才能得到恩惠。伊索寓言的思想性很強,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當,形象生動,對後來歐洲寓言作家影響很大,常被後人模仿和引用。從這里,文學開始告訴人們,智慧不只是在貴族那裡,文學的表現由上層延伸到民間,題材形式也具有了民間讀有的詼諧幽默特色,語言的運用也開始從民間探求更多的可能性。
從比較寬泛的文體角度講,這些作品都可以歸為記錄各種口頭傳說的散文作品類。從神話到詩歌到寓言,文學的內涵義蘊,表現技巧都在日趨成熟。此時的文學成就,為後世歐洲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原始的模板和靈感源泉,即使是現代流行的個性化特徵,也可以在古希臘文學中對個人力量的堅持於贊美中找到端倪。這都說明,古希臘的文學成就,是古希臘文明中不可忽視的一塊。


參考書目:《世界古代史》 米辰鋒主編 中國人民出版社
《世界文明史》 李世安主編 中國發展出版社
《如哥歲月-古希臘文明探秘》 顧鑾齋 徐善偉著

古希臘時期的天文成就
古希臘天文學主要有4個活動中心,形成了4個學派。第一個學派十公元前7至前5世紀活動於小亞細亞沿岸的愛奧尼亞學派;第二個學派是公元前6至前4世紀在義大利南部克羅頓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第三個學派是公元前4至前3世紀在希臘雅典的柏拉圖學派;第四個學派的中心在埃及的亞歷山大,由該城和若乾地中海島嶼上的互相有聯系的天文學家們形成了亞歷山大學派,這個學派持續的時間最長(從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2世紀),所取得的天文學成就也最大。從內容上來說,往往以柏拉圖的學生歐多克索(Eudoxus,約公元前400一前347年)為分界,劃分為兩個時期。在此以前,雖然也有一些重要發現,如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日月食的成因、大地為球形和黃赤交角等,但還是思辨性的宇宙論佔主導地位,在這以後,天文學日益與哲學相分離,並日益顯示出希臘天文學的特色——用幾何系統來表示天體的運動。

古希臘建築
http://ke..com/view/1157399.htm
在建築方面,古希臘人的遺產可以認為有兩個主題。一個是希臘建築所包含的形象模型。這些模型首先包括一系列裝飾物術語、雕塑以及風格,多多少少被全盤接受,或者斷斷續續被使用和廢棄。即使失寵,也不能輕率斷定它們已經從西方建築師們的資料庫中完全消失了。希臘建築留傳於世的第二個方面就是希臘人對建築的本質看法。建築形式總是讓人被動地接受,而關於建築的本質看法只能意會於心,而本能經常發現於一些顯而易見的地方。人們知道要恰當設計一個建築物的維度,就必須遵循一定的數學比例。這種觀點是希臘人的,不管在本質上,還是在選擇適當的比例上。這種觀點在文藝復興時期再次現身,有時建築形式的完美性不厭其煩地重復一些偏愛的形狀。

現存的建築物遺址主要就是神殿、劇場、競技場等公共建築,其中尤以神殿為一個城邦的重要活動中心,它也最能代表那一時期建築的風貌。 古希臘人的生活受控於宗教,所以理所當然的,古希臘的建築最大的最漂亮的都非希臘神殿莫屬。古希臘人認為,神也是人,只是神比普通人更加完美,他們認為供給神居住的地方也不過是比普通人更加高級的住宅。所以,希臘最早的神殿建築只是貴族居住的長方形有門廊的建築。後來加入柱式,由早期的「端柱門廊式」逐步發展到「前廊式」,即神殿前面門廊是由四根圓柱組成,以後又發展到「前後廊式」,到公元前6世紀前後廊式又演變為希臘神殿建築的標准形式——「圍柱式」,即長方形神殿四周均用柱廊環繞起來。希臘神殿建築總的風格是莊重典雅,具有和諧、壯麗、崇高的美。這些風格特點在各個方面都有鮮明的表現。

古希臘神話的人文精神
古希臘文學表現了古希臘人對宇宙、自然與人生的理解與思考,其中蘊涵著他們較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內容。外部世界的神秘莫測,大自然不可駕馭,人生的變幻無常,使他們形成了帶有宗教宿命論色彩的「命運觀」。體現在文學中,命運對人具有絕對的控制性和不可改變性,人必須服從命運的安排,但人又可以在命定的范圍內發揮最大的才幹與潛能,隨心所欲的去做自己的事。
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中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獨立不羈、狂歡取樂、享受人生的個體本位意識,而在困難面前又表現出艱苦卓絕、百折不撓的精神。威力無窮的命運給古希臘人帶來了困惑與恐懼,也培養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和個體精神。此外,他們在與命運抗爭中激發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古希臘文學正是在描寫人對現世價值的追尋、人與命運的矛盾和抗爭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潑與美麗,表現了人類童年時期的自由、樂觀與浪漫。生命意識、人本意識和自由觀念是古希臘文學的基本精神,以後也成了西方文學與文化的基本內核。
古希臘神話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逐漸形成的,神的性格和職責以及故事情節都有發展變化。可以說古希臘神話是整個西方文學的源頭,後世幾乎所有的作家都曾從古老的神話中汲取養分。

❽ 古代文明成果不少,大家了解的有還有哪些呢

中國古代的文明成果太多了!我們現在的天氣預報大家都覺得不準,但是農歷的節版氣就是最準的,從來沒權有過偏差!不信大家就觀察一下,每到節氣的前後一兩天,天氣肯定會發生變化的!前兩天,天氣總是陽光和煦,但是今晚,我國北方將面臨大面積降溫,這就是節氣的變化造成的,因為馬上就要立冬了!在每一個節氣的前後天氣一定會變化的!

可惜的是,現在我們國家太過強調科學,壓抑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當成封建迷信,其實節氣、黃歷、風水都是有科學道理的,只是我們從來都不重視,或者說是統治者不允許我們重視!!很無奈啊!

我個人最推崇繁體字,但是現在的人們在統治者的蠱惑下,相當一部分都推崇簡化字!要知道,繁體字每個字都是有來頭的,都是有其玄妙之處的,人們在書寫的過程中就能領會到傳統文化的精義,一旦簡化了,原本的意境就不存在了,所以和古人相比,我們當今的人更為浮躁、膚淺,浮誇風、山寨風盛行,都和從小接觸的簡化字有關!人們圖省事、只記其形忘卻其意,每個字背後的故事就都淹沒了,人們就失去了文化底蘊,這是我們整個名族的悲哀!!

❾ 中國古代文明成就

我們的民族是個偉大的富有智慧的民族。古代史上,中國人民創造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燦若群星的科技、文化成就,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自然科學統計資料表明:中國歷代重大科技成就(項目)在世界重大科技中所佔比例為:公元前6世紀前為57.4%;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為50%;公元前1世紀到400年為62%;401年到1000年為71%;1001年到1500年為58%。明朝以前的世界重要發明和偉大的科技成就有300多項,其中有175項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從公元前三世紀到十五世紀,中國的科技發明使歐洲望塵莫及,有許多項目比歐洲早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我國曾位居世界前列的文化成就

數學:東漢成書的《九章算術》、南朝時祖沖之精確算出圓周率。

天文歷法:商朝關於日食、月食的記錄、哈雷彗星的記錄、十九年七閏法、《甘石星經》、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地動儀、對月食的科學解釋、《授時歷》。《徐霞客游記》中關於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記述。

四大發明:蔡倫改進造紙術、隋朝出現雕版印刷,北宋畢日


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在宋朝時用於航海,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南宋時發明了「突火槍」。

二、中醫學的發展扁鵲發明切脈,形成望、聞、問、切四診法。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研究病理學的著作。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最早的葯物學著作。

《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張仲景被稱為「醫聖」。

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外科麻醉葯物。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定的葯典。《千金方》總結了唐朝以前和唐朝當時的醫葯學成果。

《四部醫典》是藏醫著作。

《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醫學的集大成著作,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醫葯成就。

三、農學:《齊民要術》反映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農牧業經驗,是現存中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農桑輯要》是忽必烈統一中國後,由國家頒發的農書,也是蒙古族接受農耕和封建化的標志。

《農政全書》介紹了我國傳統農學成就,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農學體系。書中還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技術和工具,是西學東漸的代表。

四、地理學:《禹貢地域圖》《水經注》《徐霞客游記》。

五、網路學:沈括的《夢溪筆談》、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其中收錄了一些日本、朝鮮、歐洲傳來的技術)。

❿ 說的是為什麼中國古代人文科學遠發達

中國古代並不是僅僅只有「倚天把劍觀滄海,斜插芙蓉醉瑤台」的文學情懷,也不僅僅只有書法,繪畫,瓷器和刺綉,中國古代是有科技的!翻開《中國科技史》,每一頁,每一項輝煌的成就都令世人矚目、驚嘆:完備准確的天象記錄、世界一流的數學成果、博大精深的中醫葯學、飲譽世界的四大發明……英國哲學家、近代實驗科學的始祖培根曾指出: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已經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宗教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發明在人類的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馬克思更是精闢地指出:「火葯、羅盤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我國古代文明、科學技術以四大發明為代表,對人類文明做出了偉大貢獻.我國古代科學技術,長期領先於世界.然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到近代卻遲滯、落伍了.
中國古代卓越的科學技術成就,是由中國古代特定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滋育的.
戰國時期,激烈的變革、頻繁的戰爭,誰擁有足夠的糧食,誰就具備了戰勝對手的法寶,所以「農本」思想也就成為統治者駕馭天下的治國思想.此後,歷代統治者皆以農為天下之根本:漢文帝曾下詔說:「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唐太宗說:「農時最急,不可失也.」農業是國家財賦的根本,農業發展的好壞,維系著國家、王朝的命運.於是農學發展起來了,有了保護生態環境、資源的意識.因此,與農業有密切關系的天文歷法學也隨之發展起來.
封建帝王認為,天象直接關系著王朝陽的命運,《易》曰:「天垂象,見吉凶……」王室的興衰是天象在人間的反映,「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所以歷法的准確與否,被看作是王朝是否順應天意的標志.自然經濟條件下的農民,在長期靠天種地的勞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就是古代天文歷法起步早、成就顯著的原因.
要制定精確的歷法,就要准確地測天,就得精於計算,於是數學伴隨著天文學發展起來;中國有廣袤的土地、眾多的人口,中央政府為有效地管理國家,發展了地理學.古代自然經濟螺旋式的發展,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手工業技術的改進,商業、城市的繁榮,為科技文化的發達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合乎規律的政治制度、措施,對科技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戰國、隋唐、北宋等各個時期的統治者都重視文化.戰國時期,正如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所說的,是「古今一大變革」.諸多矛盾紛紜復雜,思想界空前活躍,各國君主為戰勝自己的敵人,廣攬人才,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農業水利科技、天文歷法、醫學等各方面都得到了相當的發展.
隋唐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榮時代,封建經濟高度發展,統治者採取了一系列安邦治國的政策,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百姓樂業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在科技的各個領域碩果累累:保存至今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趙州橋;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布的葯典——《唐本草》;以及僧一行的天文成就;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公元868年(咸通九年)雕印的《金剛經》長卷,是世界上保存最早的有圖畫的雕版印刷品,此卷雕刻精美、刀法純熟,字體渾樸厚重,墨色均勻,已達到相當高的工藝水平.
北宋建立至公元979年,基本上統一了中原地區和南方,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以隋唐經濟為基礎,北宋的商品經濟發展起來.北宋造紙業的發展給印刷業的繁榮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宋代的雕版印刷業進入了全盛進代.一些富於實踐經驗的勞動者嘗試改革,畢升創造了活字的印刷術,對世界印刷術的發展、文化的傳播有著重要的影響.
唐朝發明了火葯,北宋將火葯應用在軍事上,火葯武器在戰爭中顯示了巨大的威力.恩格斯說:「在十四世紀初,火葯從阿拉伯人那裡傳入西歐,它使整個作戰方法發生了變革,這是每一個小學生都知道的.」
北宋時期,對外貿易較前代更為繁榮,這時的造船業已相當發達,海外貿易不斷擴大,由於航海的需要,我國重要的發明之一——指南針,從此時起就普遍在海船上應用.北宋《萍州可談》記載,1098—1106年間在廣州「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不久,阿拉伯人從中國人這兒學會了使用指南針,並傳入歐洲人手中.馬克思說:「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羅盤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卻變成了新教的工具,並且一般地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製造精神發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推動力.」
在古代,尤其是唐宋,知識分子能真正起到社會頭腦的作用.隋朝開始,唐朝完善的科舉制,形成了官僚一定的社會流動性.魏晉北朝時期的士族階層已經腐朽,出身卑微,有真才實學的庶族地主階層,逐漸取代了士族的地位.科舉制給當時的人們提供了一定的競爭機會,以滿足更高的需要.科舉制在初建時,給知識分子提供了廣闊的舞台,積極參與政事,發揮自己的專長,潛心研究,所以唐宋時期,科技成就輝煌.
在古代,中國人較西方人要自由.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魏晉時期的人有放達之風;科舉制度實施前期競爭較為公平.雖然中國封建社會高度集權,但是自然經濟(以家庭為單位)下的人,相對於西方中世紀宗教神學統治下的人而言,要自由得多.正因為有人的自由,有創造的空間,才可能有超越存在的意識,並將之物化為存在.
中世紀的西歐,由於宗教神學意識形態一統天下,扼殺了人性和創造力,孕育了中世紀西歐「片面的道德型人格」.恩格斯說:「中世紀的歷史只知道一種形式的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這種單一的意識形態,「片面的道德型人格」,使得西歐的中世紀成為科技發展的陰霾時代.因而,也使得中國古代的科技成果卓然鶴立,璀璨奪目.
此外,中國地廣人多,各民族間的交往頻繁,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素質,使得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造.中國文化是世界上惟一沒有中斷的文化.再者,歷朝的開放政策,在傳播中國文化成就的同時,又注意吸收外來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澤被東西的中國文化圈.在西方,雖曾有過燦爛的古希臘文明、羅馬文明,然而由於地質的變遷,外族的入侵,日爾曼人潮人潮水般的湧入,摧垮了一切.中世紀的西歐是在文化的廢墟上重建的,缺乏堅實的文化基礎.所以,中國古代科技走在世界的前列.
然而當西方在中世紀末、新時代到來之際以及在整個近代史上,科技生機勃勃發展的時候,中國的科技發展卻遲滯了.
明朝中後期,由於商品經濟的活躍,在蘇州等地資本主義萌芽正在「孕育」之中,可是歷代統治者依然倡行「重農抑商」的思想、政策,使商品經濟的發展受到了扼制,資本主義萌芽十分微弱.「這些田園風味的農村公社不管粗看起來怎樣無害於人,卻始終是東方專制制度的牢固基礎;它們使人的頭腦局限在極小的范圍,成為迷信的馴服工具,成為傳統規則的奴隸,表現不出任何偉大和任何歷史首創精神.」即將走到盡頭的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新生產力的發展,成為束縛生產力的桎梏.
在封建社會超穩定系統下極端的皇權制和文化專制政策,禁錮了人們的頭腦.從隋唐開始的科舉制,到明清時代的八股取士,極端野蠻的文字獄的出現,也使知識分子只能「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魯迅曾說:「到乾隆年間,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來說話了.所謂讀書人,便只好躲起來讀經,校刊古書,做些古時的文章,和當時毫無關系的文章.」出現了一股死氣沉沉的學風.封建文化專制下的知識分子,成為馴服工具,已毫無創造力可言,已不能起到社會頭腦的作用了.
在封建社會上升發展的時期,中國人行為取向的重實際性,極大地推動著古代科技的發展,然而過於講究實用便忽略了理論的研究.當科技在經歷一定的發展之後,由於缺乏雄厚的基礎理論作鋪墊,因此很難躍入新的發展階段.科技成果被統治階級佔有,使得科學技術的研究陷入了政治學的軌道,而沒能進入哲學推理、科學抽象的殿堂.盡管在中國古代出現過天人學說、陰陽五行學說等哲學理論,但是這些理論是普適型的,被應用於天地人間萬事萬物,它籠統地、模糊地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強調共性,缺乏對自然現象具體的、個別的、有分析的探討,傳統科學擅長綜合,從總體、聯系中去把握事物,充滿了樸素的辯證法,但忽略對個別物質實體、物質內部深層結構等獨立的研究,容忍思想的朦朧性和認識的不精確性,缺乏科學的實證、分析的基本方法,最終成為人們深刻認識事物本質、形成科學的專門理論的障礙.中國傳統科學技術中的重實際應用、輕理論探討;重整體綜合、輕個案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法,限制了中國科技從傳統形態向近代形態的創造性轉化.
中國封建社會利用儒生階層組成官僚機構管理國家,使得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結構一體化.所以中國成為一個文化政治化傾向非常強烈的國家.儒家文化熏陶下的知識分子,讀經書,考科舉,將踏仕途、登龍門作為最佳的人先選擇,而實際上這也是最有發展前途的.這種文化導向,使得知識分子對仕宦趨之若鶩,各種與安邦治國無直接關系的學問,都被視為無用之辨,不急之察,棄而不治,因此造成許多重要的科學著作無人問津,束之高閣或流失.重政輕技的觀念阻礙了科技的進步.
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重人倫輕自然的學術傾向.統治者用人重德不重才.曹操曾說:「有事賞功能,治平尚德明.」司馬光稱才過於德者為小人.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又有重「道」輕「器」的傳統.就學術而言,則是重人文科學,輕自然科學.就自然科學而言,中國古代賢哲對於自然界大量敏銳的觀察和新穎的見解,最終總是一致地導向對人心的啟迪.知識分子崇尚政治人倫之「道」,天地萬物之「理」,輕賤具體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藝的趨向,無疑也是阻礙中國科技繼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中國封建社會超穩定性的緩慢發展,造就了普遍的「萎縮型人格」.中國儒家文化的心理特徵,即「實踐理性」.所謂「實踐理性」,就是把理性引導、貫徹在日常生活、倫常感情和政治觀念中,不作抽象的玄思.其整個思想中心是「克己復禮」,企圖通過人們道德力量的發揚,造成一個「天下歸仁」的理想社會.因此,在人格上強調道德力量,在意志品質中,那種對抗權威,反對傳統的「獨立性」和「果斷性」強調不夠,至於強調要保持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所必需的「競爭性」更是極為罕見.統治者用人重德不重才,否定人的個性.在封建社會的末期,儒家文化的政治化,促使中國知識分子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馴服工具,對創造型、開拓型人格的精神上進行扼殺和遏制.魯迅認為:不滿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動力,不滿是向上的車輪.一個種族只有不滿的人多了,才能前進,否則就會沒落.社會文化的生命力來自於:一要能夠自我批判;二要有開放的教育.然而封建的文化專制統治,給知識分子戴上了沉重的枷鎖,培了物質文化氛圍.恩格斯曾說:「在中世紀的黑夜之後,科學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興起,並且以神奇的速度發展起來;那麼,我們再次把這個奇跡歸功於生產.」束縛人們頭腦的封建神學受到沖擊,使得中世紀普遍的歸屬性「道德型人格」轉向「自尊型人格」.人文主義是資產階級文藝復興運動的指導思想.新興的資產階級學者鄙棄以基督教神學為中心的封建文化,熱心於研究人和自然,肯定人和人性,強調要發展個性.人在這時從宗教神學的迷惘中復歸本源,回到自然,得到了自由.啟蒙運動的先進思想家們喊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沖擊著傳統的迷信、信仰,他們對知識的力量和作用,充滿了樂觀和信心.
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方文化愈來愈呈現出明顯的外傾性,強調外在的超越;西方科學家們研究星辰、人體、杠桿、化學物質,強烈要求改變外部環境,而中國傳統文化是內傾文化,強調內在的超越.中國的讀書人大多熱衷於研究訂正古學音和文字,離科技——第一生產力太遠,不具有改變外部世界的特性.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大門被西方列強打開,經濟落後,國力衰竭,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中國科技的發展,缺乏相應的經濟基礎以及必要的人才結構,所以,在封建社會末期直至近代,中國的科技領域逐漸喪失了獨占鰲頭,生機盎然的風度.

閱讀全文

與古代人文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