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去義大利留學都要准備什麼
目前義大利留學有兩種出國辦法
一個是走計劃 一個是走「國際生」
計劃有兩個 你問的馬可波羅計劃是給不學藝術的中國學生走的 另一個計劃是圖蘭朵計劃 是給學藝術的中國學生走的 所以你要是不學藝術的話 就走馬可波羅計劃
國際生是學不學藝術都可以走
說下要求
讀本:
圖蘭朵計劃要求是:[高考成績+(藝術分÷藝術成績總分)×750] ÷2≥380
馬可波羅計劃 要求高考分≥380
國際生:藝術生非藝術生均要求高考分在380以上
讀研:計劃和國際生均要求有學士學位證、、、說白了就是必須本科畢業 專科畢業不行 專科畢業的人除非專升本畢業 否則只能出國讀本 不能出國讀研 因為國內的專科學歷義大利不承認
准備的文件:
讀本:高中畢業證 高中在讀證明 高考成績 學藝術的還學需要藝術統考\聯考成績
拿這些去你所在的城市進行公證 並且讓他們給你翻譯成義大利語 翻譯過後要拿到北京義大利大使館再認證一遍 叫大使館的「雙認證」
讀研:學士學位證 大學各科成績單 課程描述(這個你要自己寫)
公證過程同上
計劃的流程:這兩個計劃都是每年11月12月到大使館參加預注冊 注冊一所語言學校 和一所你要考的大學和專業(這個注冊就是你問的申請學校的問題 注冊過後就等於你申請好學校了) 注冊過後2月末出國 出國後要參加3月初開學為期半年的語言培訓 培訓語言後要考到B1或B2的語言等級證書 這個證書是考大學必備的 得到之後在9月份進行大學的入學考試
國際生
國際生和計劃的區別就是 國際生是一定要在國內學語言 並且要考到義大利語a2等級 考到之後才有資格去簽證 然後是9月份出國 同樣是9月份參加大學的入學考試 所以計劃和國際生就是 一個在國外讀語言 一個在國內讀語言 然後兩者的考試時間相同 都是每年的9月份
國際生流程:先在國內讀語言 然後考到A2的等級證書(每年的3、6、9、12月都有考試) 5、6月份參加使館的預注冊(也是注冊一所你要考的大學和專業 但是不能注冊語言大學 因為國際生出國後不念語言) 8月要去面簽 面簽過了就能等簽證吧 9月出國 出國後直接參加大學的入學考試、、、
走這個不能百分之百出國 因為面簽很有可能簽不過 而且時間很趕 可能出國後的第二天就是大學的入學考試 所以能走計劃的學生 一般都不走這個
但是有的學校和專業 在走計劃時是不能注冊 也就是不能申請的 但是只有國際生能注冊申請 所以這種情況的人不得不走國際生
⑵ 2020年執業葯師中專可以報名嗎
你好!按照2019年的最新要求,2020年中專是可以繼續報名的,但必須在2020年通過四科才可以,因為2021年中專將不能繼續報考。
⑶ 怎麼把照片背景改成白底
1、用PS打開圖片
⑷ 改圖,白底。參照成果懸賞。
⑸ 照片過程
以前用膠卷照相,拍完後自己在簡易暗室中沖洗,然後印製或放大照片是許多攝影愛好者都做過的事。本人也算是其中之一,如今想來還十分懷念年輕時這段經歷。現在還在做這樣事的人實在太少了,而且材料也不太好買到了。其實說白了,整個過程也算簡單:
1、沖卷:在全暗的暗室(或專用的暗袋)中將膠卷在暗室中裝入沖片罐,如沒有專業的沖片罐,也可以在完全沒有光線的的暗室中,使用平盤子(甚至碗、盤等)直接用手提著膠卷兩端來回將膠卷在葯液中浸泡、過水。使用沖片罐的好處是,當膠卷裝好後,後面的沖洗工作可以在明處進行。
沖卷的葯液主要有顯影液、定影液、有條件的還可以使用些醋酸溶液以中和顯影液殘留的鹼性。顯影液、定影液要根據沖卷的要求有不同的配比和控制好濃度,作為業余愛好者,沒有那麼多講究,常常會從攝影器材商店購買現成配好的小袋裝顯影粉,自己根據小袋上的說明,配製顯影液和定影液。
因為葯液的濃度、溫度、浸泡在葯液中的時間、浸泡過程是否均勻,以及葯液的配方對於沖卷的效果都有直接的影響,所以一支溫度表、一隻計時用的鍾表、一隻用於計量水的量筒好像還是必要的。溫度計、量筒自然是在配製葯液時所用的,配製葯液不需要在暗室中進行。
葯液的使用過程千萬不能搞錯,必需先顯影再定影,否則膠卷會全部成了白板了。
顯影對於時間和溫度要求較高,加上整個顯影的過程中又不能在明光下直接觀察,所以只能一是憑經驗、二是有條件的話嚴格按照葯粉小袋上說明要求的溫度和時間控制顯影。整個顯影過程中要不停地轉動顯影罐安裝了膠卷的中軸,或在暗室中用雙手提些膠卷的兩端在裝有葯液的容器中上下抽動,以讓膠卷與葯液有充分、均勻的接觸。
顯影完畢,還是不能見光。用沖片罐的,可以將顯影液倒出後,先用清水過一過,再注入定影液,以溶解未感光的鹵化銀,只在膠片上留下已經感光過,並顯影為銀粒的部分。定影時間要求相對不太嚴格。定影完畢,實際上已經可以見光了。
為了徹底清除定影液在膠卷上的殘余,定影完畢後用清水反復浸泡、漂洗也是重要的一步。經過約一個小時的反復換水浸泡、漂洗後,可以用一隻小夾子將膠卷在干凈、通風、無塵的地方掛起晾乾。徹底晾乾後,底片就可以用於印製或放大照相用了。
以上所有的過程中,注意絕對不能劃傷膠卷的葯膜,否則就成了廢品了。
2、印相片。相比沖膠卷要方便些,主要因為印相紙或放大紙對於暗紅色是色盲的,所以制相片或放大照片可以在暗紅色燈光下進行操作。
與沖膠卷不同的,印照片或放大照片首先有一個對相紙(放大紙)曝光的過程。使用的器材有印箱或放大機。曝光的強度和時間控制也與拍照片時有點相似,不能過度,也不能不足,要恰到好處。業余的印製只能多次試驗後,憑經驗辦事。曝光後的相紙。後面的顯影和定影過程都可以在暗紅色的燈光下進行。定影完畢後,放入大水盆中用流動的自來水浸泡、清洗相紙上殘余葯液時,就可以在正常的明光下觀察自己的勞動成果了。
浸泡完畢的相片最後還有一個給相片「上光」的程序,當然有條件的最好用專業的上光機,業余的只能將一張張相片貼在光潔的玻璃上來讓它徹底乾燥,自動脫落。
寫了不少了,不是為了分,只是為了給自己重新回憶一下少年時的歡樂。回想起來,自己動手沖膠卷、印相片、放大照片也曾享受過多少其中的酸甜苦樂,這是現在的人可能無法體會的。
有限的零用錢幾乎都扔到了購買葯粉、相紙、放大紙上了,許多器材都是土法上馬,沒有專用的沖片罐,只好用吃飯用的盤、碗、洗臉盆,沒有專用紅色燈泡,用紅領巾包上普通燈泡代替,沒有專用的不銹鋼夾子,就直接用筷子代替。專用的計時器自然不用談,就是一隻普通的鍾表也是高檔配置了,沖片、曝光的計時,實際上常常是心中默念1、2、3、4、5……來解決的。住房條件差,沒有專門的暗室,只能等到夜深人靜時加夜班幹活,一干就是一個晚上。一個不小心,操作有個失誤,全功盡棄。好不容易得到一張自己認為滿意的照片,自然心中充滿了成就感和幸福感……一切如今聽來如同故事,但是本人相信,可能不少50歲以上的人都曾經是這些故事的主角吧。
坐在電腦面前,用著Photoshop修整著數碼相機拍攝的數碼照片,滑鼠一點網上沖洗照片,明天一張張精美的照片就送到手中,這在10年、20年前絕對是天方夜譚的事……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⑹ 洗照片的過程
以前用膠卷照相,拍完後自己在簡易暗室中沖洗,然後印製或放大照片是許多攝影愛好者都做過的事。本人也算是其中之一,如今想來還十分懷念年輕時這段經歷。現在還在做這樣事的人實在太少了,而且材料也不太好買到了。其實說白了,整個過程也算簡單:
1、沖卷:在全暗的暗室(或專用的暗袋)中將膠卷在暗室中裝入沖片罐,如沒有專業的沖片罐,也可以在完全沒有光線的的暗室中,使用平盤子(甚至碗、盤等)直接用手提著膠卷兩端來回將膠卷在葯液中浸泡、過水。使用沖片罐的好處是,當膠卷裝好後,後面的沖洗工作可以在明處進行。
沖卷的葯液主要有顯影液、定影液、有條件的還可以使用些醋酸溶液以中和顯影液殘留的鹼性。顯影液、定影液要根據沖卷的要求有不同的配比和控制好濃度,作為業余愛好者,沒有那麼多講究,常常會從攝影器材商店購買現成配好的小袋裝顯影粉,自己根據小袋上的說明,配製顯影液和定影液。
因為葯液的濃度、溫度、浸泡在葯液中的時間、浸泡過程是否均勻,以及葯液的配方對於沖卷的效果都有直接的影響,所以一支溫度表、一隻計時用的鍾表、一隻用於計量水的量筒好像還是必要的。溫度計、量筒自然是在配製葯液時所用的,配製葯液不需要在暗室中進行。
葯液的使用過程千萬不能搞錯,必需先顯影再定影,否則膠卷會全部成了白板了。
顯影對於時間和溫度要求較高,加上整個顯影的過程中又不能在明光下直接觀察,所以只能一是憑經驗、二是有條件的話嚴格按照葯粉小袋上說明要求的溫度和時間控制顯影。整個顯影過程中要不停地轉動顯影罐安裝了膠卷的中軸,或在暗室中用雙手提些膠卷的兩端在裝有葯液的容器中上下抽動,以讓膠卷與葯液有充分、均勻的接觸。
顯影完畢,還是不能見光。用沖片罐的,可以將顯影液倒出後,先用清水過一過,再注入定影液,以溶解未感光的鹵化銀,只在膠片上留下已經感光過,並顯影為銀粒的部分。定影時間要求相對不太嚴格。定影完畢,實際上已經可以見光了。
為了徹底清除定影液在膠卷上的殘余,定影完畢後用清水反復浸泡、漂洗也是重要的一步。經過約一個小時的反復換水浸泡、漂洗後,可以用一隻小夾子將膠卷在干凈、通風、無塵的地方掛起晾乾。徹底晾乾後,底片就可以用於印製或放大照相用了。
以上所有的過程中,注意絕對不能劃傷膠卷的葯膜,否則就成了廢品了。
2、印相片。相比沖膠卷要方便些,主要因為印相紙或放大紙對於暗紅色是色盲的,所以制相片或放大照片可以在暗紅色燈光下進行操作。
與沖膠卷不同的,印照片或放大照片首先有一個對相紙(放大紙)曝光的過程。使用的器材有印箱或放大機。曝光的強度和時間控制也與拍照片時有點相似,不能過度,也不能不足,要恰到好處。業余的印製只能多次試驗後,憑經驗辦事。曝光後的相紙。後面的顯影和定影過程都可以在暗紅色的燈光下進行。定影完畢後,放入大水盆中用流動的自來水浸泡、清洗相紙上殘余葯液時,就可以在正常的明光下觀察自己的勞動成果了。
浸泡完畢的相片最後還有一個給相片「上光」的程序,當然有條件的最好用專業的上光機,業余的只能將一張張相片貼在光潔的玻璃上來讓它徹底乾燥,自動脫落。
寫了不少了,不是為了分,只是為了給自己重新回憶一下少年時的歡樂。回想起來,自己動手沖膠卷、印相片、放大照片也曾享受過多少其中的酸甜苦樂,這是現在的人可能無法體會的。
有限的零用錢幾乎都扔到了購買葯粉、相紙、放大紙上了,許多器材都是土法上馬,沒有專用的沖片罐,只好用吃飯用的盤、碗、洗臉盆,沒有專用紅色燈泡,用紅領巾包上普通燈泡代替,沒有專用的不銹鋼夾子,就直接用筷子代替。專用的計時器自然不用談,就是一隻普通的鍾表也是高檔配置了,沖片、曝光的計時,實際上常常是心中默念1、2、3、4、5……來解決的。住房條件差,沒有專門的暗室,只能等到夜深人靜時加夜班幹活,一干就是一個晚上。一個不小心,操作有個失誤,全功盡棄。好不容易得到一張自己認為滿意的照片,自然心中充滿了成就感和幸福感……一切如今聽來如同故事,但是本人相信,可能不少50歲以上的人都曾經是這些故事的主角吧。
坐在電腦面前,用著Photoshop修整著數碼相機拍攝的數碼照片,滑鼠一點網上沖洗照片,明天一張張精美的照片就送到手中,這在10年、20年前絕對是天方夜譚的事……
⑺ 美國簽證(F1)親屬關系證明
簽證材料
一: 必備材料(直接交給中秘的材料)
1. 簽證照片1張,5*5CM白底彩色證件照;另需電子版簽證照片
2. 簽證費收據
3. 簽證本人護照
4. 簽證本人身份證
5. SEVIS費收據(200美元)
6. DS160網上簽證申請表確認頁
7. 錄取信和I-20表
二: 輔助材料
(一) 家庭財產證明:
1. 銀行存款證明原件以及父母的工作收入證明
2. 房產證或購房合同原件
3. 股票、基金清單(如果有)
4. 車證(如果有)
5. 父母的出國記錄(如果有)
6. 戶口本原件
(二) 學生本人資料
1. 畢業證、學位證,或在讀證明(如果有)
2. 中英文原件的學校成績單,和TOEFL/IELTS/SAT/GRE/GMAT/SLEP成績單(如果有)
3. 高考准考證和大學錄取通知書(如果有)
4. 個人出國記錄(如果有)
5. 獎狀、發表的論文或個人成果等(如果有)
6. 個人簡歷和Study Plan(申請研究生及以上的學生)
⑻ 新中國輝煌成就圖片(建國後重大成就圖片)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⑼ 關於菲律賓國籍人員永久居留中國的問題。
職業簽證是「Z」,訪問簽證是「F」,訪問簽證不能給中方工作的,要不就屬於非法就業,被公安機關發現了遣送回去幾年都進不來。你兩想要結婚可以申請辦理結婚證,和雙方都是中國人的辦理地點不一樣,要詢問民政部門。
⑽ 養老護理員在哪裡考證
養老護理員考證
一是找到民政部在各省的職業技能鑒定站,申請考試;
二是找到人社局裡專門做職業技能或人才培訓的部門,申請考試。
《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成果》顯示,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佔比達到18.3%,國家衛健委預計到2020年全國失能/半失能老人將達6500萬。
若按照失能老人與護理員5∶1的配置標准推算,我國至少需要1300萬名護理員,但目前我國各類養老服務人員不足50萬人,持證專業護理人員不足2萬人,全國養老服務人才需求缺口巨大。
(10)成果白底照片擴展閱讀
養老護理員職業前景
民政部將通過開展養老服務人才培訓提升行動、構建鼓勵養老護理員從業的政策措施、加強養老護理員信息信用管理、建立養老護理員褒揚機制等措施,加快培養養老服務人才,增強養老護理員的職業吸引力。
一是開展養老服務人才培訓提升行動。確保到2022年底前培養培訓1萬名養老院院長、200萬名養老護理員、10萬名專兼職老年社會工作者,切實提升養老服務持續發展能力。主要工作思路為加大培訓主體建設、加大培訓資金支持、加大政策保障。
二是逐步構建鼓勵養老護理員從業的政策措施。指導各地建立養老護理員入職補貼和崗位津貼制度,逐步建立依據職業技能等級和工作年限確定服務價格的制度,增強養老護理員的職業吸引力。
三是加強養老護理員信息信用管理。建設全國養老護理員信息和信用管理系統,匯總、共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民政等部門關於培養培訓、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從業經歷、職業信用等數據。
實現養老護理員從業經歷可記錄、可查詢、可追溯,讓守信的護理員一路暢通,讓失信的護理員寸步難行。
四是建立養老護理員褒揚機制。在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和質量評價工作中,逐步加大養老護理員與老年人的照護比例、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人數等指標的權重。
開展養老護理員關愛活動,加強對養老護理員先進事跡與奉獻精神的社會宣傳,讓養老護理員的勞動創造和社會價值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