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空竹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相傳,三國時期曹植就曾作過一首《空竹賦》,如果這算是有關空竹最早的記錄,那麼它的歷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 在《水滸傳》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征討方臘的路上看到有人玩「胡敲」,有感於宿太尉保舉之恩而做詩雲:「一聲低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霄。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攜漫徒勞。」當然,小說是後人所寫,但也表明,寫書人的時代,抖空竹已經很常見了。 據明末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里邊描寫: 抖空竹的老人
「空鍾者,刳木中空,旁口,湯以瀝青,卓地如仰鍾,而柄其上之平。別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鍾,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鍾轟而疾轉,大者聲鍾,小者蜣飛聲,一鍾聲歇時乃已。制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這里是說,把空鍾「刳木中空(實則截竹成小段),旁口(竹段開小孔)」,口內裝半圓竹成「哨」,竹段上下的截面以薄木板封嚴,成為風匣;板之圓心穿竹棍,上長下短,用粗線繩繞在長柄上,「別一竹尺有孔」,將繩兒穿過竹尺的孔,用力勒緊,然後急放,空鍾就在地面上不停旋轉並發出 空竹
哨聲(氣流入孔因壓強大又排出)。空鍾就是空竹早期的稱呼,與現在不同,玩它的時候動作不是抖,它的轉動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 另據秦孝儀所編《海外遺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紅嬰戲紋圓盒」,盒蓋上刻有嬰戲圖。圖中,一個孩子正在抖空竹,旁邊還有個孩子捂著耳朵觀看。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系線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這幅畫里抖空竹的方法與現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據了解,這件剔紅漆盒為明代永樂年製作。如果場景屬實的話,那麼可以說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點與玩法均已相當成熟。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 玩轉空竹
發展成為受人歡迎的雜技節目。雜技藝人們在原有花樣的基礎上,又創作出許多新的花樣和高難技巧。表演時與優美的舞姿和動聽的伴奏音樂融為一體,更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情趣。
2. 空竹的歷史
相傳,三國時期曹植就曾作過一首《空竹賦》,如果這算是有關空竹最早的記錄,那麼它的歷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
在《水滸傳》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征討方臘的路上看到有人玩「胡敲」,有感於宿太尉保舉之恩而做詩雲:「一聲低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霄。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攜漫徒勞。」當然,小說是後人所寫,但也表明,寫書人的時代,抖空竹已經很常見了。
據明末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里邊描寫: 抖空竹的老人「空鍾者,刳木中空,旁口,湯以瀝青,卓地如仰鍾,而柄其上之平。別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鍾,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鍾轟而疾轉,大者聲鍾,小者蜣飛聲,一鍾聲歇時乃已。制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這里是說,把空鍾「刳木中空(實則截竹成小段),旁口(竹段開小孔)」,口內裝半圓竹成「哨」,竹段上下的截面以薄木板封嚴,成為風匣;板之圓心穿竹棍,上長下短,用粗線繩繞在長柄上,「別一竹尺有孔」,將繩兒穿過竹尺的孔,用力勒緊,然後急放,空鍾就在地面上不停旋轉並發出 空竹哨聲(氣流入孔因壓強大又排出)。空鍾就是空竹早期的稱呼,與現在不同,玩它的時候動作不是抖,它的轉動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
另據秦孝儀所編《海外遺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紅嬰戲紋圓盒」,盒蓋上刻有嬰戲圖。圖中,一個孩子正在抖空竹,旁邊還有個孩子捂著耳朵觀看。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系線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這幅畫里抖空竹的方法與現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據了解,這件剔紅漆盒為明代永樂年製作。如果場景屬實的話,那麼可以說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點與玩法均已相當成熟。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 玩轉空竹發展成為受人歡迎的雜技節目。雜技藝人們在原有花樣的基礎上,又創作出許多新的花樣和高難技巧。表演時與優美的舞姿和動聽的伴奏音樂融為一體,更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情趣。
3. 空竹的介紹
空竹,Cephalostachyum fuchsianum Gamble ,禾本科空竹屬的一種植物。竿直立,或因梢頭細長而呈半攀援狀,高度為16—20米,粗3厘米左右;節間長50— 80厘米,平滑而具光澤,無毛,節下具白粉環,竿壁較薄;竿環平;竿每節分枝多數,呈半輪生狀,彼此近同粗或有1-2枝較粗。
4. 空竹的基本情況
空竹,以竹木為材料製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與空鍾混稱,俗稱響葫蘆;江南又稱之為扯鈴,也有稱之謂"天皇皇"(包括另一種類似空竹,但是在地上倒置著轉的叫"地皇皇")。以北京、天津所產的最為著名。空竹分為單輪(木軸一端為圓盤)和雙輪(木軸兩端各有一圓盤)。
雙輪空竹比單輪空竹容易操作。圓盤四周的哨口以一個大哨口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為高音孔,以各圓盤哨口的數量而分為雙響、四響、六響,直至三十六響。拽拉抖動時,各哨同時發音,高亢雄渾,聲入雲表。
拓展資料:
空竹分為單輪(木軸一端為圓盤)和雙輪(木軸兩端各有一圓盤)。雙輪空竹比單輪空竹容易操作。圓盤四周的哨口以一個大哨口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為高音孔,以各圓盤哨口的數量而分為 雙響、四響、六響,直至三十六響。拽拉抖動時,各哨同時發音,高亢雄渾,聲入雲表。空竹分類也稱為雙頭空竹和單頭空竹。
空竹是一種著名的民間音響玩具。取直徑在10~15厘米的竹筒2厘米高,兩端封上木板,沿周沿開設小口,是為底盤。底盤中央安裝一根中間有細腰的木軸。另外用兩根小竹棍子拴線,纏住木軸上抖動,空竹即可高速旋轉,在空氣作用下,底盤周圍的開口同時發聲,聲音高昂雄渾十分悅耳。空竹有單盤、雙盤之分。雙盤空竹即在立軸兩端均設圓盤,呈車輪狀。
另有一種「雙底座」空竹,令兩個底盤均安在立軸的一端,上下疊為兩層,雙層的開口相經迭錯。因為它的兩層底盤都集中在木軸的一端,並增加了空竹的不平衡,抖起來困難較大,需要較高的技巧和較強的體力,重量感強、力度大,是成年人喜愛的特殊的空竹。
根據底盤周圍開口數量的不同,空竹可分為雙響、四響、五響、六響……直到三十六響多種。圓盤上開口處的內部都用薄木板圍成半圓形小房間,開口之間都不相通,縫隙的密封依靠澆灌鰾膠來完成。每個圓盤上只有一個寬約1厘米的大開口,寬約0.5厘米,它們的聲音高昂尖銳;大小開口同時發聲造成高低共鳴,音響效果極為動人。
最早的空竹當源於「地軸」,地軸即古人所說的「空鍾」。明末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說: 空鍾者,刳木中空,旁口,燙以瀝青,卓地如仰鍾,而柄其上之平。另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鍾,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鍾轟而疾鍾,大者聲鍾,小亦蟛蜣飛聲,一鍾聲歇時乃已。制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其中,雙頭類又有雙頭12響、雙頭18響、雙頭24響等幾種。單頭類又有單頭反轉9響、單頭反轉12響、單頭反轉14響、單頭反轉16響、單頭正轉12響等幾種。
5. 空竹發展的作文400字
清晨,湛藍無比的天空披了一層薄薄的白紗,馬路旁的小灌木叢上閃爍著幾顆「小珍珠」,風吹過我的臉頰,好舒服。
一到學校,哈,好熱鬧!同學們正在玩抖空竹,只見他們有的在三五成群地比賽,有的在認真地練習「雙蝶飛舞」,還有的在「拜師學藝」。一個個花色斑斕的空竹快速地轉動著,發出「呼呼」的聲音,好像在替同學們炫耀他們的本事,郵箱在故意製造聲響,引起別人注意。
我不甘示弱,立馬加入進來,切磋這一晚上的成果。這時,一個同學因為不熟練,空竹沒抖了幾下就掉了,在地上滾來滾去,想要尋求「名師」。我自告奮勇站了出來,想展示一下我苦練已久的絕招,以博得這師傅之位。沒想到,半路殺出來幾個程咬金,都說自己是高手,紛紛要顯示自己的技藝。大家僵持不下,於是,一場激烈的「抖空竹大賽」開始了。我使盡渾身解數,把看家本領都使出來了。但是,一個意想不到的失誤使空竹像一個出軌的火車,歪歪扭扭到了下來。。
最終,我屈居亞軍。
唉,這小小的空竹像個孩子,有時淘氣,也有時可愛,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還使我們受益匪淺;既可以學到技巧,又增強了注意力,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果然是一項不錯的運動。
6. 空竹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發展如下:
抖空竹在我國可謂歷史悠久,關於空竹的記載,最早見於北宋宣年年間,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據載,宋江見人玩胡敲,他有感而發並賦詩一首:「一聲低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霄,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挈漫徒勞」。明代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日: 「空鍾者,刳木中空,旁口,盪以瀝青。卓地如仰鍾,而柄其上之平。另一線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鍾。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鍾轟而疾轉」。到清代對空竹更多有記載,坐觀老人在《清代野記》中記載:「京師兒童玩具,有所謂空鍾者,即外省之地鈴。兩頭以竹筒為之,中貫以柱,以繩拉之作聲。唯京師之空鍾,其形圓而扁,加一軸,貫兩輪,其音較外省所制,清越而長。」清代《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空竹者,形如車輪,中有短軸,兒童以雙杖系棉線播弄之。」又清代李若虹在《朝市從載》中記曰:「抖空竹,每逢廟集,以繩抖響,拋起數丈之高,仍以繩承接,演習各樣身段。」生動地記述了當時民間抖空竹的情景。
空竹最初為宮廷玩物,後傳至民間並廣為流行。特別在我國北方地區曾風靡於城鄉百姓之中,成為家喻戶曉的健身娛樂玩具。
建國後,特別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建設,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提高,對於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強身健體也有了更高要求。抖空竹作為一項古老而又年青的體育活動又煥發了青春活力。
抖空竹集健身、娛樂、表演於一體,四季寒暑都可練,男女老少皆適宜,深受廣大群眾歡迎。近些年來抖空竹在全國各地有很大發展,特別是北京、天津、鄭州、西安、石家莊、濟南等地練習者眾多,且互有交流。省城濟南於2001年7月成立了老年人體協空竹隊,使抖空竹這項運動步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空竹隊在濟南四區下設四個支隊,活動點有二十多處。他們配合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落實全民健身活動,也提高了泉城抖空竹的技藝水平。目前,在濟南抖空竹已蔚然成風,在各大公園和休閑場地均能見到空竹練習者的身影。以空竹會員為核心,_市區范圍內空竹習練者已達兩千人之眾,這中間亦不乏抖空竹的高手,與此同時也帶動了齊魯各地市的抖空竹活動。
抖空竹深受廣大中老年同誌喜愛。空竹價格低廉,易於學練,也不受場地限制。空竹抖起來嗡嗡作響如牛鳴,十分悅耳,同時還能做出很多花樣招式,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和觀賞性,故而使不少同志樂此不疲。
學習抖空竹,須先從抖雙頭空竹學起,然後再學抖單頭空竹。掌握基本功之後,再增加難度做花樣招式。只要肯於鑽研,勤練不輟,必有收益。不僅可以做到抖、撈自如,而且還可以達到手、眼、身、法、步中規中矩,挑、扔、背、跨、盤身手不凡,成為抖空竹的高手。
7. 空竹是誰發明的
空竹,是我國民族文化苑中一株燦爛的花朵。空竹古稱「胡敲」,也叫「地鈴』、「空鍾」、「風葫蘆」,濟南俗稱「老牛」。
抖空竹在我國可謂歷史悠久,關於空竹的記載,最早見於北宋宣年年間,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據載,宋江見人玩胡敲,他有感而發並賦詩一首:「一聲低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霄,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挈漫徒勞」。明代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日: 「空鍾者,刳木中空,旁口,盪以瀝青。卓地如仰鍾,而柄其上之平。另一線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鍾。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鍾轟而疾轉」。到清代對空竹更多有記載,坐觀老人在《清代野記》中記載:「京師兒童玩具,有所謂空鍾者,即外省之地鈴。兩頭以竹筒為之,中貫以柱,以繩拉之作聲。唯京師之空鍾,其形圓而扁,加一軸,貫兩輪,其音較外省所制,清越而長。」清代《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空竹者,形如車輪,中有短軸,兒童以雙杖系棉線播弄之。」又清代李若虹在《朝市從載》中記曰:「抖空竹,每逢廟集,以繩抖響,拋起數丈之高,仍以繩承接,演習各樣身段。」生動地記述了當時民間抖空竹的情景。
空竹最初為宮廷玩物,後傳至民間並廣為流行。特別在我國北方地區曾風靡於城鄉百姓之中,成為家喻戶曉的健身娛樂玩具。
建國後,特別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建設,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提高,對於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強身健體也有了更高要求。抖空竹作為一項古老而又年青的體育活動又煥發了青春活力。
抖空竹集健身、娛樂、表演於一體,四季寒暑都可練,男女老少皆適宜,深受廣大群眾歡迎。近些年來抖空竹在全國各地有很大發展,特別是北京、天津、鄭州、西安、石家莊、濟南等地練習者眾多,且互有交流。省城濟南於2001年7月成立了老年人體協空竹隊,使抖空竹這項運動步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空竹隊在濟南四區下設四個支隊,活動點有二十多處。他們配合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落實全民健身活動,也提高了泉城抖空竹的技藝水平。目前,在濟南抖空竹已蔚然成風,在各大公園和休閑場地均能見到空竹練習者的身影。以空竹會員為核心,_市區范圍內空竹習練者已達兩千人之眾,這中間亦不乏抖空竹的高手,與此同時也帶動了齊魯各地市的抖空竹活動。
抖空竹深受廣大中老年同誌喜愛。空竹價格低廉,易於學練,也不受場地限制。空竹抖起來嗡嗡作響如牛鳴,十分悅耳,同時還能做出很多花樣招式,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和觀賞性,故而使不少同志樂此不疲。
學習抖空竹,須先從抖雙頭空竹學起,然後再學抖單頭空竹。掌握基本功之後,再增加難度做花樣招式。只要肯於鑽研,勤練不輟,必有收益。不僅可以做到抖、撈自如,而且還可以達到手、眼、身、法、步中規中矩,挑、扔、背、跨、盤身手不凡,成為抖空竹的高手。
8. 空竹是誰發明的
空竹,也叫舞鈴,即用一根長繩舞耍一個啞鈴形狀的滾軸,這個體育項目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老的民族體育奇葩。抖空竹圖片
它以竹木為材料製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與空鍾混稱,俗稱響葫蘆;江南又稱之為扯鈴,也有稱之謂"天皇皇"(包括另一種類似空竹,但是在地上倒置著轉的叫"地皇皇")。以北京、天津所產的最為著名。 據考證,空竹最早是由陀螺演變而來的一種民間兒童玩具。在不同的時間和地域,空竹有不同的名字。明清以前,人們叫它「空鍾」、在南方有人叫「嗡子」、天津人叫它「風葫蘆」或者「悶葫蘆」、四川人叫它「響簧」、上海人叫它「啞鈴」、山西人叫它「胡敲」、長沙人叫它「天雷公」、台灣人叫它「扯鈴」、北方人大多叫它「空竹」。
9. 關於空竹的報告
應該可以寫寫健身方面的:健身作用
抖空竹,看上去似乎是很簡單的上肢運動,其實不然,它是全身的運動,靠四肢的巧妙配合完成的。
當雙手握桿抖動空竹做各種動作技巧時,人的上肢的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下肢的胯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加之頸椎,腰椎都在同時運動,以帶動身軀的前後、左右的移動、轉動,兩臂的舒張、收縮。腳步的跟隨,經過反復的鍛煉,從而能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提高四肢的協調能力,促進人腦的發育,提高靈敏性,還可以延緩衰老。
抖空竹時,人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做各種花樣時,眼睛始終都要注視著空竹在空間旋轉位置的變化,隨時反映給大腦,作出正確的判斷。所以,雙眼和腦神經在抖空竹的過程中會不斷得到鍛煉和提高,尤其是在藍天白雲下眼球不停地轉動,這能起到提高視力的作用。
做各種空竹的花樣技巧時,還能促進人的大腦發育,提高機能,尤其是青少年經常參加此項活動效果更佳,可增強精神集中的能力,有助於提高學習成績。
人體各部位的骨骼肌肉的周期性的收縮與舒張可以加強靜脈的血液循環,肌肉的動作保證了靜脈的血液迴流,在抖空竹時,人的心情舒暢,呼吸自然,這樣就會加強血液循環,從而促進人體各器官的組織供血、供氧充分,物質代謝也得到改善。因而使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現象得到緩解。
古代醫學理論認為:「人身常動搖則谷氣消,血脈通,病不生,人猶戶樞不朽是也。」就是說,神經系統的活動能力提高,可以改善其他系統的機能活動。抖空竹運動對胃腸道消化系統起著機械性的刺激作用,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環,促進消化能力的作用,預防便秘,這對老年人更為重要。
10. 學習空竹的心得
在近段時間內,我學習了抖空竹這一傳統體育活動,有不少的感慨和體會。
首先,我對空竹的歷史有料了解,它是以竹木為材料製成的玩具,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與空鍾混稱,俗稱響葫蘆;江南又稱之為扯鈴,也有稱之謂"天皇皇",包括另一種類似空竹,但是在地上倒置著轉的叫"地皇皇"。以北京、天津所產的最為著名。在圓柱的一端或兩端安上周圍有幾個小孔的圓盒,用繩子抖動圓柱,圓盒便快速旋轉,發出嗡嗡的聲音。據考證,空竹最早是由陀螺演變而來的一種民間兒童玩具。在不同的時間和地域,空竹有不同的名字。明清以前,人們叫它「空鍾」、在南方有人叫「嗡子」、天津人叫它「風葫蘆」或者「悶葫蘆」、四川人叫它「響簧」、上海人叫它「啞鈴」、山西人叫它「胡敲」、長沙人叫它「天雷公」、台灣人叫它「扯鈴」、北方人大多叫它「空竹」。另外,悠悠球的離線花式就是由空竹演變而來的,但兩者有不同之處。
成功與失敗之間的關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我練習抖空竹的過程中,每一次的進步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幾次失敗的基礎上。因此我們要想獲得成功,必定會有失敗,正所謂成功是失敗之母。
在我們做事的時候我們應該以平和的態度面對失敗,在失敗面前不自暴自棄、心灰意冷;而應該在失敗中總結教訓,為以後的成功做准備。
第二,我明白了尋求外界幫助的重要性。在我練習抖空竹的時候,我正是因為通過了網路和書籍的學習,我才會有可能獲得成功,不然再怎麼努力也可能一事無成。
不僅是在學習抖空竹中,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也應該加強與外界的交流,多 向老師、同學請教,而不應該「閉門造車」,與他們不交流,這樣對自己是百害而無一利。
第三,我明白了堅強的重要性。在我學習抖空竹的過程中,我曾因為幾次失敗而想過放棄。但是我因為堅持而取得成功。
針對搭背容易脫繩苦練解決方法
1、轉速不夠,空竹轉動不穩,在翻轉時出現擺動,造成脫繩。方法是加大這竹轉速,讓速度變快後再進行背溜動作。
2、抖繩松動,空竹隨繩轉動的軌道失去力量滾動支撐,也會脫繩。方法是右手注意保持繩不松,順著空竹左轉的勁綳好。
3、翻轉搭臂時空竹滾動軌道變動,轉體沒有跟上,造成繩的軌道扭曲,轉動的空竹不能沿著原來的軌道運行,而脫繩。方法是在搭臂的時候,身體向右略,用太極般的順勁,帶動左手臂和向左略轉,在轉動到位時,有一種緩沖的停頓,向寫字的頓筆。
因此,不論我們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應該學會堅持,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通過學習抖空竹,我學會了很多道理。這些道理一定會在我未來的道路上幫助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