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京津冀協同發展新三年行動計劃有何亮點
北京7月30日,《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2018-2020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正式公布,將推動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廊坊市北三縣地區整合規劃出台。
與此同時,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扎實推進。該負責人指出,通州區總體規劃已形成階段性成果,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規即將出台。行政辦公區一期主體工程基本完工。
談到今年下半年工作,這位負責人表示,北京在支持雄安新區建設方面,將聯合河北省研究制定「交鑰匙」項目實施暫行辦法,加快推進「交鑰匙」項目前期工作,爭取年底具備開工條件;將啟動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完善支持雄安新區衛生事業發展合作框架協議並適時簽署,加快啟動4所醫療機構對口幫扶工作;將推動京雄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爭今年年底前具備開工條件。
㈡ 京津冀協同發展情況如何了
近年來,京津冀區域在協同發展、功能定位、產業轉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清晰。由於人口、環境、城市規模等壓力,北京開始從多功能首都城市向單功能首都城市轉變,這一轉變使京津冀城市群由城市個體、無序發展向城市組團、協調發展過渡。
盡管京津冀的協同發展已經取得一定成就,並正在快步推進。但由於京津冀區域發展涉及城市定位、產業分工、區域協同、利益協調等方方面面的問題,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京津冀的協同發展仍任重而道遠,需要中央、京津冀三地政府、企業的共同努力
希望越來越好
㈢ 新版總規是如何體現京津冀協同發展的
據報道,9月29日第七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正式發布,新版總規體現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規劃和目標,包括生態保護、區域交通建設和科技創新角度,總歸都分門別類給予了安排和考慮。
總規在京津冀全域的范圍裡面,在生態、基礎設施、交通、公共服務上,也是採取了一個全面協調的體系,在這次規劃里「一核雙城、比翼雙飛」的空間結構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全新體現,北京總規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結合起來是一個必然。
希望新規的出台可以促進京津冀的協同發展!
㈣ 京津冀協同發展應該如何推進
據報道,日前中國領導人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要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和主要矛盾,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只有做到融入和服務,以產業和項目為支撐,才能真正受益。
目前京津冀三地共同發布的《關於加強京津冀產業轉移承接重點平台建設的意見》,初步明確「2+4+46」個平台,各地在承接產業轉移時必須發揮比較優勢,精準定位、錯位承接,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資源配置。
希望京津冀協同發展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㈤ 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據報道,近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京津冀藍皮書》發布,噶發布會上負責人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基本出發點,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目前數據顯示京津冀協同發展多方面進展顯著。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與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進程推進,北京以中關村園區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園區在天津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天津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
㈥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發展目標
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顯進展,在符合協同發展目標且現實急需、具備條件、取得共識的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創新驅動、試點示範有序推進,協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緩解;區域一體化交通網路基本形成,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產業聯動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取得積極成效,協同發展機制有效運轉,區域內發展差距趨於縮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利共贏新局面。
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優化,京津冀區域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區域經濟結構更加合理,生態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公共服務水平趨於均衡,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區域,在引領和支撐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指導思想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為基本出發點,堅持問題導向,堅持重點突破,堅持改革創新,立足各自比較優勢、立足現代產業分工要求、立足區域優勢互補原則、立足合作共贏理念,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設為載體、以優化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為重點、以資源要素空間統籌規劃利用為主線、以構建長效體制機制為抓手,著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著力構建現代化交通網路系統,著力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著力推進產業升級轉移,著力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著力加快市場一體化進程,加快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打造中國經濟發展新的支撐帶。
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進交通一體化,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努力推動三地「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發展,在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產業對接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
在交通一體化方面,京津冀三地與鐵總共同出資成立京津冀城際鐵路投資公司,編制了城際鐵路網規劃(2015-2030年)。三地謀劃了10條高速鐵路和城際列車,已經打通了京昆、京台等多條高速公路及一批省內干線、農村公路「斷頭路」、「瓶頸路」。保津、張唐鐵路年內通車。京津城際延伸至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從北京南站到於家堡站,只要1個小時。津保鐵路年底通車,天津到保定只要40分鍾,且與京廣高鐵連通,天津到石家莊從目前的4個多小時縮短到1個半小時。京濱城際、京唐高鐵今年12月底率先在天津寶坻站開工,整個線路預計全線開工應該在明年下半年。
港口方面,成立了渤海津冀港口投資公司,在北京和河北設立了10個無水港。機場方面,北京新機場開工建設,天津民航今年底在京津冀地區將建成20座城市候機樓,推出空鐵聯運、陸空聯運等多項服務。天津機場全年旅客吞吐量有望超過1400萬人次,這裡面增加的客流量絕大部分來自河北和北京。通關一體化改革深化,已有超85%的北京企業選擇以京津冀跨關區一體化方式通關,天津經北京空運進口貨物通關時間、北京經天津海運進口貨物通關時間和運輸成本均節省近三成。
在產業對接協作方面,財政部和稅務總局制定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轉移對接企業稅收收入分享辦法》。 2015年1-10月,北京企業在天津投資項目327個,到位資金1172.7億元;在河北投資項目2896個,到位資金2381億元。1-10月,北京、河北在天津投資資金到位額超過1520億元,占天津利用內資的43%。
北京與河北共建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設立了200億元的首鋼京冀協同發展投資基金,20多家北京企業到曹妃甸落戶發展。北京現代第四工廠落戶河北滄州並於今年4月實現開工建設。推動中關村示範區、亦庄開發區與津冀合作共建大數據走廊、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等科技園區,加快打造跨京津冀科技創新園區鏈,促進三地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服務鏈深度融合。
在生態方面,深入實施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今年1—9月,完成全年建設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10萬畝任務的90%;今年1——11月,北京PM2.5累計平均濃度7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6%。河北在全國率先開展「拔煙囪」等專項行動,對612家重點污染企業都安裝脫硫脫銷除塵設施。1-11月,全省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了24.5%。天津投入4億元支持滄州、唐山兩市治理大氣污染。京津冀三地環保部門,正式簽署《京津冀區域環保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協議》,明確以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為重點,以協同治污等10個方面為突破口,聯防聯控,共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召開首次京津冀環境執法與環境應急聯席會議,並啟動區域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實現統一人員調配、統一執法時間、統一執法重點。
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設 抓好四個方面
一方面,嚴控增量。在全國率先制定了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全市禁限比例達55%,城六區禁限比例達79%。全市不予辦理的工商登記業務累計12300件。另一方面,疏解存量。出台了全國力度最大的差別水價和全國最嚴的差別電價政策,運用經濟手段推動疏解。
下一步,北京將繼續推進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北京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這三大重點任務。同時將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通州的建設。有序把北京的市屬行政事業單位部分或全部搬到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北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四大機構將帶頭疏解,要在2017年底得以實現。如何把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設好,北京市將重點把握四個方面:
一是搞好功能定位。我們把市行政副中心定位為行政辦公、文化旅遊、商務服務。這個定位必須明確,功能也不能太多。
二是做好科學規劃。牢牢抓住「三塊地」:生態環境用地、居住生活用地、產業發展用地。這三塊地要牢牢地抓在政府的手上,真正做到心中有規劃、手中有土地、發展有政策。
三是控制好人口規模。現在通州的戶籍人口是87萬,我們最終規劃的人口不能超過200萬。將嚴格控制房地產開發,嚴格做到職住平衡。
四是依法管理城市。市行政副中心決不能出現新的大城市病。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必須高標准,依法管理必須是嚴而又嚴,真正做到服務首都工作,連接京津冀發展。
㈦ 京津冀協同發展新三年行動計劃已經制定了嗎
據報道,綜觀京津冀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三地不約而同將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列為今年重點工作之一,為此,今年北京提出制定實施本市京津冀協同發展新三年行動計劃。
今年河北省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扎實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按照政策精準化、措施精細化、協調機制化的要求,深入實施重大國家戰略,統籌區域布局、優化要素配置,努力打造區域發展新優勢。
㈧ 什麼是京津冀協同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為一個整體協同發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為基本出發點,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構建現代化交通網路系統,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推進產業升級轉移,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快市場一體化進程,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