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哈薩克族有代表性的事物
有:納吾日子節,冬不拉,阿肯彈唱,吐馬克,巴塔。
一、節日:納吾日子節
納吾日子節,又稱粥日,即以大麥為主的粥,要加七種材料。這個節日在哈薩克將非常隆重。一般來說,它需要休息一周,在那裡也被視為情人節。
二、樂器:冬不拉
冬不拉,又名東不拉、東布拉,北亞和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族的傳統彈撥樂器,在哈薩克、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以及中國新疆、中國東北大興安嶺地區的哈薩克族、鄂倫春族中尤其流行。
音域范圍寬廣,適合彈奏一些節奏快速、奔放的曲子。冬不拉琴桿細長,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兩種。一般用松木或樺木製作,琴頸即指板,過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發音小孔,張羊腸弦兩根,琴身有羊腸弦品位。冬不拉是哈薩克人的傳統樂器。
五、禮節:巴塔
在哈薩克人的日常生活里,「巴塔」(即祝福詞)無處不在,無 時不說。如從嬰兒降生、取名到婚嫁,從宰畜、用飯到出外辦事、搬遷異地,從過生日到節慶等,人們都很自然地把致「巴塔」作為重要的禮儀,以此表達對人、對事物的良好祝願。
針對不同的對象,「巴塔」的祝福內容也不同,如到別人家做客,飯前飯後致「巴塔」,內容是:「願你的鍋里油水不斷,求你的餐布(餐桌)美食常在,祝你的全家幸福美滿」。
哈薩克人堅信「巴塔」的力量是神秘而強大的,有諺語這樣說道:「雨水染綠大地,巴塔成就英雄」、「美好的巴塔能讓一個人走好運,沒有了巴塔卻使一個人遭厄運」。
(1)哈沙克的傳統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哈薩克族族稱的由來:
1、認為「哈薩克」這一名稱出現於15世紀。當時,錫爾河下游的部分牧民在克烈汗和加尼別克汗的率領下遷到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於他們是為反抗和擺脫阿布爾海爾汗的統治壓迫而東走,因此得名「哈薩克」,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
2、認為「烏孫」即「哈薩克」的對音。
3、認為「哈薩克」即《唐書》所載之可薩、曷薩的對音。早在5—6世紀,蒙古高原的一些高車部落越過阿爾泰山和額爾齊斯河西遷,游牧於鹹海和裏海以北的草原,後來成為拂林(東羅馬帝國)以東、阿得水一帶的恩屈、曷 、訶 、也末(咽)等鐵勒部落。
4、按11世紀的著名語言學家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語詞典》中說:突厥人形容刀劍等武器的鋒利稱「哈薩克」(KAZAK)。
南北朝時期,從蒙古高原到東羅馬帝國之間,有鐵勒族的曷嶻、曷薩等部落,隋唐時期在中亞的西部形成了可薩突厥國,西突厥泥撅處羅可汗投歸隋朝,跟從隋煬帝東征高麗有功,被封為「曷薩那可汗」,意為「勇健可汗」。
5、哈薩克族的祖先是公元前7世紀至4世紀居住在中亞的塞種人。部分學者認為「哈薩克」一詞就是居住在中亞的古代「哈斯比」(Kaspey)人和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古代「塞種」(Sak)人的兩個部落名稱結合而成的。「塞」字古音為「Sak」,以此來譯塞種人很貼切。
『貳』 哈薩克族節日簡介 哈薩克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那吾魯孜節 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節日,在回歷十二月舉行,這是一個送舊迎新的節日.過節時家家戶戶要用七種食物做成粥 (由水,鹽,塔爾米,熏肉塊,酸奶子、葡萄乾、玉米等混合而成的),然後互相宴請親朋好友品嘗,以示對節日祝賀和新的一年的開始。
古爾邦節 是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和烏孜別克等少數民族的盛大傳統節日。
「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或「宰牲節」。據說,很久以前,阿拉伯北部人民的祖先、先知易卜拉欣,夜裡夢見安拉,並受到安拉的啟示,要他到山谷宰掉自己的兒子為安拉獻祭,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當易卜拉欣帶著自己的兒子到了密那山谷,正要把兒子伊司瑪義殺死時,安拉看到了易卜拉欣對他的虔誠和敬畏,派天使送下一隻羊,代替了伊司瑪義的犧牲。這就是宰牲節的來歷。以後每年的這一天,阿拉伯人民便根據這一傳說定期宰羊獻祭,相沿成俗。伊斯蘭教成立後,承認先知易卜拉欣為聖祖,並把伊斯蘭教歷的十二月十日定為古爾邦節。我國的公歷與伊斯蘭教歷每年有 11天的日差,故每年古爾邦節的公歷日期不固定。
按照傳統的規矩,穆斯林們在節日這天清晨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禮拜、誦經、上墳、緬懷先人。節前,穆斯林們家家戶戶打掃得乾乾凈凈,趕制各種糕點,炸饊子、烤饢、做新衣裳,進行節日的充分准備。穆斯林們從清真寺做完禮拜之後,便回到家裡開始殺牛宰羊、煮肉做飯,對窮人進行施捨,對來賓進行招待。身著節日盛裝的哈薩克族人要相互拜節,互相問候,過去有成見的人,在節日里見面時也要互相問候,並消除隔閡,從此言歸於好。青年男女又說又笑、載歌載舞,開展各種慶祝活動,使整個節日期間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肉孜節 : 是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回、哈薩克、塔塔爾、塔吉克、烏孜別克等民族的盛大節日之一。
肉孜節也叫「開齋節」。伊斯蘭教規定,每個穆斯林每年必須封一個月的齋,也是教徒們所要履行的一項重要「功修」。封齋期間白天不吃不喝,甚至連咽口水也不允許。到了太陽落山之後,才能進行吃喝。所以這個節日也是宗教上沿襲下來的習俗。
齋戒日期在伊斯蘭教歷的九月,這一月稱為「齋月」。「齋月」可以出現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原因是伊斯蘭教歷是純陰歷,以月亮出現的那天為月首,單月 30天,雙月29天,全年12個月,不置閏月,計354或 355天,這樣就比太陽歷少10天或11天。它的月份和季節沒有固定關系,所以「肉孜節」便會在一年四季中輪流出現。九月份封齋滿一個月,到了十月一日改為正常生活, 舉行禮拜和慶祝活動,稱為「開齋節」。新疆地區稱為「肉孜節」。其實「肉孜」在阿拉伯語中,也是「齋戒」的意思。
關於「肉孜節」的來歷有許多說法。傳說,古時候人們為了躲避異族統治者的侵犯,白天躲進深山裡不生火、不做飯,到了晚上月亮升起的時候才開始做飯。其實,這個節日完全是宗教上的活動,爾後成為民族習俗。齋戒被伊斯蘭教稱為五大功修之一。穆罕默德曾說過:「齋戒,一半是忍耐。」根據伊斯蘭教的說法,齋戒不僅是不吃不喝,而且是為了杜絕一切不良行為。宗教上說人是污穢的,如今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已不封齋,而是將開齋節作為一個盛大的傳統節日進行慶祝。在節日到來之前,人們就進行各種各樣的准備,把房子院落打掃整修一新,並要趕制節日盛裝。婦女們還要炸饊子、做點心、熬果醬,購買各種水果和乾果,准備招待賀節的客人。節日的清晨,穆斯林們聚集在清真寺做禮拜,然後開始慶祝活動。這天人們將不計過去的「疙瘩」和「磨擦」,而會握手言和,重歸於好,興高采烈地相互拜節問候。
『叄』 哈薩克族有哪些民俗
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區以及木壘、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及烏魯木齊圖庫等地,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
哈薩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飯要先敬老人,一般在進餐時習慣長輩先坐,其他人依次圍著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氈子上。在用餐過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讓給老人。
哈薩克族有許多禁忌,如,年輕人不準當著老人的面飲酒,不準用手亂摸食物;絕對不準跨越或踏過餐布,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諱當面數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過拴牲畜的繩子,也不能騎馬進入羊群;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準跨過或踏過餐巾;忌諱別人當面贊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說「胖」,認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幸;忌客人在家門口下馬和騎快馬到家門口下馬;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
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對登門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貴的客人或多年未見的親人到來,除宰羊外,還需宰馬,以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壺提水和臉盆讓客人洗手,然後把盛有羊頭、後腿、肋肉的盤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將羊腮幫的肉割食一塊,再割食左邊耳朵之後,將羊頭回送給主人,大家共餐。食畢大家同時舉起雙手摸面,做「巴塔(祈禱)」。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乳酪等。平時喜歡把麵粉做成包爾沙克(油果子)、烤餅、油餅、面片、湯面、那仁等,或將肉、酥油、牛奶、大米、麵粉調製成各種食品。
飲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馬奶子,特別喜歡馬奶子,馬奶子是用馬奶經過發酵製成的高級飲料。茶在哈薩克族的飲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磚茶,次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則稱奶茶。
典型食品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生產,如,肉,馬奶子,奶疙瘩。
哈薩克族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那吾熱孜節。在那吾熱孜節里家家戶戶都要用肉、大米、小麥、大麥、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庫吉」(稀粥)。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肆』 哈薩克族的習俗
哈薩克族的節日主要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和那吾熱孜節。前兩個是源於伊斯蘭教的節日。在這三大節日中,歷史悠久的當屬那吾熱孜節。那吾熱孜節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節日。 肉孜節:這個名稱來自波斯語音譯,而阿拉伯語的音譯則為「爾德·菲土爾」,意為「開齋節」或「爾德節」,所以「肉孜節」又稱為「開齋節」。這個節日來源於伊斯蘭教,但現在已經變成了哈薩克族的群眾性節日。按照伊斯蘭教的規定,每年伊斯蘭教歷9月,教徒要封齋30天,即1個月。在齋月里,教徒每天黎明之前吃早飯,然後整日不進食,連水都不能喝,只有等太陽落山,叫拜之後才能吃晚飯。也就是說在齋月里教徒每天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吃兩頓飯。齋戒是教徒必行的「天命」功課,象徵著內心負疚的穆斯林向安拉懺悔和贖罪,以此來培養教徒成為能夠忍受飢餓、克已禁慾、畏主守法的人。30天封齋結束之後,就是為期三天的肉孜節。
過節時,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最新最好的衣服,騎著馬成群結隊地互相拜節。首先小輩給長輩拜節,每家都准備豐盛的食品,這些食品大都是在齋月最後一個主麻日(星期五),也就是第四個主麻日後開始製作的。這些食品以油炸食物為主。這一天還要舉行各種文娛活動。現在雖然大多數哈薩克族人已經不再封齋,但是由於肉孜節已變成了哈薩克整個民族的群眾性節日,所以所有的人都過這個節日。
古爾邦節:伊斯蘭教傳入哈薩克族人民之中後逐步形成的,是按照伊斯蘭教歷法進行的節日,它在肉孜節之後70天,稱為回歷的新年,也叫大節,比肉孜節隆重。「古爾邦」一詞系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犧牲」、「獻身」,俗稱「獻身節」。在伊斯蘭教義中相傳先知伊卜拉欣夢見安拉,安拉命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他惟命是從。正當伊卜拉欣准備執行時,安拉深為感動,特派人送來一隻黑色綿羊代替。伊斯蘭教根據這個傳說,規定每年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宰殺牲畜,祭祀安拉。
節前,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每個家庭都要准備包爾沙克(油炸果子)、油餅和各種點心,富有的人家宰羊、宰牛或宰駱駝,待客或饋贈。節日清晨,男性穆斯林要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禮拜,聽阿訇講解教義和「古蘭經」。回到家立即洗手,宰殺牲畜。宰羊時,傳統習慣不綁羊腿,據傳說,宰的這只羊是上天堂乘騎的牲畜,綁了腿就沒法行走,也就上不了天堂。宰後切成大塊煮,熟後放在大盤子內,客人來後,主人便當著客人的面用刀子削成片,熱情地請客人吃肉,並請喝一碗肉湯。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幼都穿上節日盛裝,走親串鄰,祝賀節日。哈薩克族人民在古爾邦節還要舉行賽馬、叼羊、姑娘追、摔跤傳統娛樂活動。
那吾熱孜節:「那吾熱孜」哈薩克語為「辭舊迎新」之意,按照哈薩克族的古代歷法,這個節日表明新年春節來臨了,哈薩克族人民將從這一天開始的月份叫做那吾熱孜月。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吃一種用小麥、小米、大米、面、鹽、肉、奶子7種食品做成的那吾熱孜飯。這種飯香味撲鼻,鹹淡適宜,營養豐富。人們穿上鮮艷的民族服裝互相登門祝賀,主人要用親手製作的那吾熱孜飯招待客人,飯後,人們盡情歡唱、歌舞、做游戲。
為了送舊迎新,預示豐收,人們不僅吃「那吾熱孜」飯,還要食用珍藏過冬的馬肋條灌腸、馬肥腸、馬碎肉灌腸、馬脖肉、馬盆骨包肉和其他肉類等。在這一天,人們成群結隊地從一個阿烏勒到另一個阿馬勒,走家串戶,吃「納吾熱孜」飯,唱「納吾熱孜」歌,互相擁抱、祝賀新年。在節日期間,還要開展各種體育娛樂活動,有牧民們喜愛的繞口令、猜謎語、彈唱、對唱、摔跤等。
『伍』 哈薩克族都有哪些傳統的手工工藝
民間手工藝品
民間手工藝品是指民間的勞動人民為適應生活需要和審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產為主的一種工藝美術品。手工藝品的品種非常繁多,如宋錦、竹編、草編、手工刺綉、藍印花布、蠟染、手工木雕、泥塑、剪紙、民間玩具等。由於各地區、各民族的社會歷史、風俗習尚、地理環境、審美觀點的不同,各地的手工藝品具有不同的風格特色,充分的展示了中國手工藝術的風采。
手工製作工藝在我國民間有著悠久的製作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她以其悠久的歷史、精湛的技藝、豐富的門類、傳世佳作蜚聲海內外,幾千年來,傳統手工藝產品始終是代表中華民族的一大特色產業。傳統的工藝品既是文化藝術品,又是日常生活用品,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時尚手工在現代都市如此紅火並流行,確實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有人說這是因為懷舊,是一種對往昔手工歲月的追憶;
在追求個性化的今天,手工製作工藝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裝飾和實用的性能、手工隨心所欲的樂趣,已經不可抗拒的在我們身邊流行起來,她像風一樣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巨大的市場前景。
當今科技不斷發展,機器作為生產工具,已日益減少了人們的手工勞動;日益發展的電子計算機,不但准確無誤地進行數學運算,還能把一種語言文字譯成另一種語言文字,代替著人們的腦力勞動。現代機器人的出現,不僅可以代替人類雙手去操作危險的工作或試驗,且還在利用它從事藝術創作。如用它寫字、繪畫、綉花……推想不久的將來,人類手工創造的一切藝術品,漸漸就會被電子計算機之類的科技產品所代替。那麼,過去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陶藝、編織、紙扎、玩具……手工製作之技藝,慢慢就無人詳知了。現代化的沖擊,使傳統的手藝正從我們身邊悄然逝去。隨之消逝的,還有人與物的溝通,生命與自然的和諧。當今,日用品、工藝品琳琅滿目,但卻沒有了製作人留下的體溫和感情……」
手工製作工藝美術是生產者的藝術,它出自民間,服務於民眾始終把實用和審美融合於一體,帶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性,非為純藝術現象。民間工藝美術植根社會最基層,在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生生不息,構築了基礎雄厚的大眾文化底蘊,並對其他文化藝術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代表中國特色的,中國結、風箏、泥人、剪紙、刺綉、面人等等。而最具中國特色應該是
風箏、剪紙、兔兒爺
『陸』 哈薩克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哈薩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納吾魯孜節、肉孜節(開齋節)、古爾邦節。(哈薩克族節日,哈薩克的節日)
1.納吾魯孜節
納吾魯孜"來自波斯語,是「年頭或元旦」的意思。也就是說按照哈薩克族的古代歷法,這個節日表明新年出街來臨。這天,白天和黑夜一樣長,正值中國農歷「春分」。關於納吾魯孜節有許多美麗的傳說。人們在信仰伊斯蘭教以前崇拜拜天地諸神,而這個節日與天上的星座有密切關系。人們以為,白羊座是造福人類的主神,兒雙魚座則是人畜的病原。「春分」這一天,恰好是雙魚星座降落,白羊星座升起的時候,人們選擇在這個時辰過節,會帶來幸福和吉祥。所以「納吾魯孜」也就有了「送舊迎新」的含義。
哈薩克人把從這一天開始的新月叫做納吾魯孜月。納吾魯孜節草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十分濃郁,哈薩克人將它作為新春佳節隆重地慶祝是有道理的。古時候,哈薩克人在納吾魯孜節這一天要舉行「納吾魯孜節儀式」,開展娛樂活動,比如,男女混合摔跤、繞口令、猜謎、合唱《納吾魯孜歌》。
《納吾魯孜歌》的產生與納吾魯孜節有關,是哈薩克人習俗歌的組成部分,表達的是人們的美好願望。
為了送舊迎新,希望豐收,納吾魯孜節這天,哈薩克人家家都做年粥(Nawrz koje)。年粥是用小麥、小米、大米、面、鹽、肉、酸奶疙瘩7種食品做的(也可以更多,但因為7對哈薩克人來說是吉數,所以用7種),叫「納吾魯孜飯」(Nawrz koje)(naweriz koje dep jazilgane jon !) bul men jagian tuzetilde 。做罷年粥,人們還要效用過冬的馬肋腸、馬肥腸、馬碎肉腸、馬脖肉、馬做骨肉。這天,人們還成群結對地從一個牧村到另一個牧村,走家串戶,吃「納吾魯孜飯」,唱《納吾魯孜歌》,互相擁抱,祝賀新年。11月冬宰的牲畜頭一直存放至納吾魯孜節獻給老人,老人就會祝福說:「願你牲畜滿園,奶香滿園」(哈薩克語原文Oriseng malga tolsen,dastarhan dange tolsen)。納吾魯孜節就有了別樣的意義。誰不想得到老人的祝福,誰不想得到最好的祈禱。
2.肉孜節 (開齋節)
肉孜節,這個名稱是波斯語音譯,是阿拉伯語音譯為「爾德.菲土爾」,意為「開齋節」,所以,肉孜節又稱「開齋節」。此節雖源於伊斯蘭教,但現在已變成了哈薩克族的群眾性節日。在齋月里,伊斯蘭教徒們要履行的義務之一就是封齋。不分年齡、不分男女、封齋30天。在摘月里,每天黎明之前吃早飯,然後整日不進食,連水都不能喝。直到太陽落山,做禮拜後才進食。
30天封齋結束,就是為期3天的肉孜節。肉孜節的第一天,舉行完了群眾性禮拜活動,節日就開始了。這天,哈薩克人就像過納吾魯孜節一樣,整整3天你家我家地串門。過節時,男女都要穿上新衣服,晚輩定要給長輩拜節,且家家戶戶都准備豐盛的食品。這些食品大都是在齋月最後一個主麻日(星期五),也就是說離開齋節剩下幾天的時候開始做的。以油炸食品為主。這一天人們除了走家串戶拜節之外,還舉行節日儀式,進行哈薩克族的傳統娛樂活動。由於這個節日的時間是安伊斯蘭教歷法進行推算的,所以,每年都回提前10天。這個節日曾是3天逐漸變成一天。
3.古爾邦節
與肉孜節一樣,這也是按伊斯蘭教歷法進行的節日,與肉孜節70天之後來臨。「古爾邦」一詞系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獻牲」,也成「宰牲節」。這個節日源於伊斯蘭教,相傳先知易卜拉欣夢見安拉,安拉令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以考驗他的忠誠,當他的兒子伊斯瑪儀俯首聽命,易卜拉欣准備執行時,安拉又令他宰羊代替。所以,就有了教徒們這個「虔誠」的節日。
古爾邦節到來時,哈薩克族民間首先舉行隆重的節日禮拜活動,然後家家戶戶宰殺大小牲畜。富有的人家宰羊,宰牛或宰駱駝用以待客或饋贈。宰羊時,傳統習俗不幫羊腿。據說,這天宰殺的牲畜會到天堂做乘騎,幫了腿,就沒法行走,更上不了天堂了。這天宰的牲口,肉煮熟後,切成大塊,放進大盤子里,端上桌子,客人來了,主人遞過刀子,請客人吃肉、喝湯、既熱情,又周到。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走親串鄰,祝賀節日。在節日的白天,還舉行賽馬,叼羊,姑娘追等富有情趣,別具一格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晚上人們歡聚一堂,唱歌跳舞。
4. 古爾邦節
是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和烏孜別克等少數民族的盛大傳統節日。
「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或「宰牲節」。據說,很久以前,阿拉伯北部人民的祖先、先知易卜拉欣,夜裡夢見安拉,並受到安拉的啟示,要他到山谷宰掉自己的兒子為安拉獻祭,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當易卜拉欣帶著自己的兒子到了密那山谷,正要把兒子伊司瑪義殺死時,安拉看到了易卜拉欣對他的虔誠和敬畏,派天使送下一隻羊,代替了伊司瑪義的犧牲。這就是宰牲節的來歷。以後每年的這一天,阿拉伯人民便根據這一傳說定期宰羊獻祭,相沿成俗。伊斯蘭教成立後,承認先知易卜拉欣為聖祖,並把伊斯蘭教歷的十二月十日定為古爾邦節。我國的公歷與伊斯蘭教歷每年有 11天的日差,故每年古爾邦節的公歷日期不固定。
按照傳統的規矩,穆斯林們在節日這天清晨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禮拜、誦經、上墳、緬懷先人。節前,穆斯林們家家戶戶打掃得乾乾凈凈,趕制各種糕點,炸饊子、烤饢、做新衣裳,進行節日的充分准備。穆斯林們從清真寺做完禮拜之後,便回到家裡開始殺牛宰羊、煮肉做飯,對窮人進行施捨,對來賓進行招待。身著節日盛裝的哈薩克族人要相互拜節,互相問候,過去有成見的人,在節日里見面時也要互相問候,並消除隔閡,從此言歸於好。青年男女又說又笑、載歌載舞,開展各種慶祝活動,使整個節日期間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柒』 我知道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
哈薩克人居住的地方,按一年四季分為冬窩子、春窩子、夏窩子、秋窩子,一般春秋兩季為一處。冬季,住在土塊或干打壘的房子里,林區則在木房裡過冬,其它季節住氈房。幾戶人家稱作一個阿吾勒。阿吾勒由有血親關系的人家組成,居住的地方草場相連,協作生產,一同轉場遷徙。
哈薩克族服飾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吐馬克」是哈薩克族男子冬季戴的帽子,帶有兩個耳扇,後面有能夠遮風雪、避寒氣的長尾扇。帽子里層一般用黑羊羔皮或狐狸皮,面子用色彩鮮艷的綢緞。冬季還戴一種稱為「波爾克」的圓頂帽,一般用水獺皮、貂皮、狐皮等獸皮以及羊羔皮製作。
哈薩克族的飲食與游牧生活有密切聯系,主要有茶、肉、奶和麵食。在哈薩克人的日常飲食里,可以一日無菜,但決不能一日無茶。一日三餐,白天的兩餐,主要是飲用磚茶和茯茶煮出來的清茶或奶茶,奶茶的做法是在煎好的濃茶里加點鹽,兌點奶和奶皮、酥油,伴之以饢或炒麵、炒小麥,這是早餐和午餐。晚上吃一頓帶有肉、面的主食,大量飲茶,冬可驅寒,夏可解暑。因為食肉多,喝茶可幫助消化和增加營養。
(7)哈沙克的傳統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在哈薩克人的日常生活里,「巴塔」(即祝福詞)無處不在,無時不說。如從嬰兒降生、取名到婚嫁,從宰畜、用飯到出外辦事、搬遷異地,從過生日到節慶等,人們都很自然地把致「巴塔」作為重要的禮儀,以此表達對人、對事物的良好祝願。
針對不同的對象,「巴塔」的祝福內容也不同,如到別人家做客,飯前飯後致「巴塔」,內容是:「願你的鍋里油水不斷,求你的餐布(餐桌)美食常在,祝你的全家幸福美滿」。哈薩克人堅信「巴塔」的力量是神秘而強大的,有諺語這樣說道:「雨水染綠大地,巴塔成就英雄」、「美好的巴塔能讓一個人走好運,沒有了巴塔卻使一個人遭厄運」。
『捌』 哈薩克族民俗有哪些
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區以及木壘、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及烏魯木齊圖庫等地,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
哈薩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飯要先敬老人,一般在進餐時習慣長輩先坐,其他人依次圍著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氈子上。在用餐過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讓給老人。
哈薩克族有許多禁忌,如:年輕人不準當著老人的面飲酒,不準用手亂摸食物;絕對不準跨越或踏過餐布,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諱當面數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過拴牲畜的繩子,也不能騎馬進入羊群;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準跨過或踏過餐巾;忌諱別人當面贊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說「胖」,認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幸;忌客人在家門口下馬和騎快馬到家門口下馬;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
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對登門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貴的客人或多年未見的親人到來,除宰羊外,還需宰馬,以馬肉相待。人餐前,主人用壺提水和臉盆讓客人洗手,然後把盛有羊頭、後腿、肋肉的盤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將羊腮幫的肉割食一塊,再割食左邊耳朵之後,將羊頭回送給主人,大家共餐。食畢大家同時舉起雙手摸面,做「巴塔(祈禱)」。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乳酪等。平時喜歡把麵粉做成包爾沙克(油果子)、烤餅、油餅、面片、湯面、那仁等,或將肉、酥油、牛奶、大米、麵粉調製成各種食品。
飲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馬奶子,特別喜歡馬奶子,馬奶子是用馬奶經過發酵製成的高級飲料。茶在哈薩克族的飲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磚茶,次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則稱奶茶。
典型食品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生產,如:冬肉,馬奶子,奶疙瘩。
哈薩克族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那吾熱孜節。在那吾熱孜節里家家戶戶都要用肉、大米、小麥、大麥、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庫吉」(稀粥)。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玖』 哈薩克族有什麼代表性的事物
一,哈薩克族的節日有:1,納吾日子節(這相當於哈薩克族的新年),這一天也稱之為吃粥節,即是用大麥為主的粥,要添加七種材料,這個節日在哈薩克會過的很隆重,一般要休息一個星期,在那邊也把它當做情人節來過。
2,肉孜節:也叫開齋節,這是信仰伊斯蘭的人的節日。在伊斯蘭教歷10 月1日。中國新疆地區稱肉孜節(Roza,波斯語,意為齋戒)。按伊斯蘭教法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9月為齋戒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應全月封齋,即每日從拂曉前至日落,禁止飲食和房事等。封齋第2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如不見,則再封一日,共為30日,第二日為開齋節,慶祝一個月的齋功圓滿完成。
3,古爾邦節:時間是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即朝覲期的最後一天。在古爾邦節這一天,穆斯林們要穿新衣,屠宰牲口,將肉食不僅留給自己家,而且要分送給窮人,要確保所有的穆斯林都要有一份肉食。
二,哈薩克族的傳統娛樂有:賽馬(分為春賽馬和走馬賽)、馬上摔跤、摔跤、刁羊、姑娘追、獵鷹、阿肯彈唱等。
三,最具代表性的樂器:冬不拉
四,哈薩克人崇拜的有:馬,鷹、白天鵝馬是哈薩克人忠實的朋友,名貴的伊犁馬是哈薩克人的驕傲,曾因其矯健俊美被漢武帝譽為「天馬」;鷹是勇敢的象徵,天鵝是純潔的象徵;勇敢、豪放、淳樸、純潔、熱情是哈薩克人的性格特徵
『拾』 哈薩克族風俗習慣
1、習俗,哈薩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飯要先敬老人,一般在進餐時習慣長輩先坐,其他人依次圍著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氈子上。在用餐過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讓給老人。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對登門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貴的客人或多年未見的親人到來,除宰羊外,還需宰馬,以馬肉相待。
2、食俗,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時喜歡把麵粉做成「包爾沙克」(油果子)、烤餅、油餅、面片、湯面、那仁、傑恩特等,或將肉、酥油、牛奶、大米、麵粉調製成各種食品。飲
3、婚俗,哈薩克族的婚禮一般要舉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帶領伴郎還有各種賀禮前去娶親,女方會迎接招待他們。接受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賀喜。第二天休息一天,第三天正式娶新娘。在這一天,調皮的伴娘會把新娘藏起來,這時伴郎要騎在馬上,與伴娘逗趣對歌,蠃了方能進門接新娘。
4、節慶 ,哈薩克族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那吾熱孜節(納吾肉孜節)。在那吾熱孜節里家家戶戶都要喝用肉、大米、小麥、大麥、奶疙瘩、鹽、水等七種物混合煮成的「庫吉」(稀粥)。拋撒「包爾沙克」、糖;跳「黑足馬」(哈薩克族傳統舞蹈)來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10)哈沙克的傳統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哈薩克族歷史:
哈薩克族源比較復雜,一般認為,主要是古代的烏孫、康居、阿蘭(奄蔡)人和原在中亞草原的塞種人、大月氏以及以後進入這個地區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鐵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從13世紀初蒙古民族強大,到15世紀哈薩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關哈薩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聯合的步伐。而哈薩克民族共同體的最終形成與歷史上的「白帳」汗國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13世紀初,成吉思汗西征,烏孫、克烈、乃蠻等部落也被迫西遷。蒙古帝國的金帳汗國、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各有部分地區是哈薩克人的牧地。不久,由於領戶分封,造成了金帳汗國新的割據局面,在今哈薩克東部地區建立的白帳汗國於14世紀統一了整個金帳汗國。
哈薩克族的祖先建立過區域性政權,這個政權在歷史上稱哈薩克汗國。1456年,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率部離開烏茲別克汗國,東遷蒙兀爾斯坦(東察合台汗國)。這些脫離烏茲別克汗國的牧民,被稱為哈薩克人,他們在新的牧區建立起以克烈汗為首的哈薩克汗國,人口有20萬。
明景泰七年(1456年),白帳汗國最後一個可汗巴拉克之子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不負眾望,率領哈薩克諸部東遷楚河流域和塔拉斯河流域,建立了獨立的政治實體——哈薩克汗國,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從而吸引了周鄰大量游牧部落前來加入。
哈薩克汗國建立以後,哈薩克諸部在政治上獲得獨立,經濟上得到迅速發展,汗國的領土也不斷擴大。15世紀50—70年代初,哈薩克汗國擁有欽察草原和中亞的論答剌、突厥斯坦、烏爾根奇等地。1500年,佔領河中地區。到16世紀20年代哈薩克汗國的領地,南麵包括錫爾河流域,東南部包括七河地區,東北部包括巴爾喀什湖東部和南部地區,西部包括玉邪克河流域等地。
1698年至1718年,哈薩克族的許多部落,按照部落譜系劃分為三個玉茲。大玉茲被稱為右部,主要分布在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以及伊犁河到錫爾河的廣闊地區;中玉茲稱左部,主要分布在大玉茲以北,夏牧場在錫爾河中游及卡臘山脈一帶,冬牧場在托博爾河、伊斯姆河、努臘河、薩雷蘇諸河流域;小玉茲稱西部,領地是現在的哈薩克西部地區。
17世紀末,西部蒙古衛拉特四部之一的准噶爾部開始強盛起來,不斷向外擴張。17世紀70年代,准噶爾部噶爾丹向南擴張至青海和新疆西部,哈薩克各部常遭准噶爾部的侵擾。哈薩克汗國一度衰落。自此,哈薩克族展開了反抗准噶爾封建貴族集團的艱苦鬥爭。
18世紀中葉,清政府平定準噶爾貴族叛亂,統一了新疆,從而為西域多民族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1766年,清政府敕令伊犁將軍:「伊犁等處土地遼闊,人煙愈多愈善,哈薩克如不得游牧地方,或畏懼劫掠,情願內附者,即行收留」。1767年,清政府告知哈薩克中玉茲可汗阿布賚:「哈薩克牧民可以到伊犁等地游牧」。
這樣,從18世紀60年代起,哈薩克開始陸續遷到自己的先民(祖先)的故鄉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個地區游牧。遷到伊犁地區的主要是中玉茲乃蠻部的黑宰部落,以及大玉茲的阿勒班、素宛部落等;遷到塔城、阿勒泰地區的主要是中玉茲的克烈、乃蠻等部落。此後,哈薩克族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
1864年,中俄雙方簽署《勘分西北界約記》,沙俄侵佔了中國西北邊疆大片領土,一些哈薩克部落表示「眾民隨地劃歸俄轄,雖死不從」的堅定立場,紛紛投歸祖國。清政府對所轄哈薩克人在原氏族部落的基礎上,實行千戶制。官員分為千戶長、百戶長、台吉、公等。哈薩克人開始繳納賦稅,履行國民義務,最終接受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轄。
辛亥革命期間,哈薩克族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共同推翻了清朝政府在新疆的統治,在辛亥革命思潮的影響下迅速覺醒。1912年,阿勒泰扎克熱亞、拜穆拉等率領哈薩克族使團到北京,北洋政府封庫庫岱公第四世孫艾林為郡王,吾木爾泰為公,馬米和扎克熱亞為貝子,下設12個台吉,12個烏庫爾台。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期間,哈薩克族和漢族及其他民族一起,互相支持,團結奮斗,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派在新疆的統治 。
參考資料:網路 哈薩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