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小時是什麼意思
2. 下班後的「黃金三小時」,真的可以發展你的未來
為了能夠升職加薪,為了能夠在所從事的領域內取得一番成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無數上班族認真工作,努力學習各種知識,因此上班時間是他們非常重視的一段時間。
但實際上,下班後的3小時,才決定了你的一生。
對於一名運動員來說,如果他一味地、不停地比賽而不進行專業訓練,或許他能夠積累一些經驗,對接下來的比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但他終究會遇到一個無法跨越的障礙。
對於一位普通員工來說,如果他只知道埋頭苦乾和鑽牛角尖,而不花時間提升自己的技能,也不好好思考自己的前途和發展,那麼他或許也能取得一些成果,但卻始終無法超越身邊的同事,甚至無法更進一步。
但若是沒有夢想,享樂主義占據主導地位的人,則會抓緊下班後的3個小時去吃喝玩樂,並且樂此不疲,以至於忘記了自己的人生目的。
下班後的3小時,決定了你的一生。
下班並不是結束,在之後的3小時里,練習、提升、努力才剛剛開始,有效利用這段時間的人是懂得逼迫自己、激發自己潛力的人,他們註定不會平凡。
3. 每天跑步三小時共24000米,堅持兩周會不會瘦十斤
吹牛不打草稿的貨,24公里什麼概念?
4. 科學家珍惜時間收獲成果的故事
1魯迅的故事
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魯迅成功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珍惜時間。魯迅的整個一生都是在拼時間。他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正的。有志者,勤奮者,善於去掙,去擠,它就有;親人,懶漢,不去掙,不去擠,它就沒有.魯迅正是善於擠時間,支配時間的勤奮者.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後,有時連飯也顧不得吃,又開始工作,一直到吃晚飯時才走出自己的工作室,實在困了,就和衣躺到床上打個盹,醒後泡一碗濃茶,抽一支煙,又繼續寫作,魯迅習慣以各種形式鞭策自己珍惜時間.在魯迅的卧室里牆上掛著勉勵自己珍惜時間的對聯及最崇敬的人.魯迅曾說:"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
2愛迪生的故事
愛迪生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餘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 」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麼費那麼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裡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裡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愛迪生 說:「這是多麼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准確,又節省時間,你怎麼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助手的臉紅了。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3歷數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樹者,無一不惜時如金。
古書《淮南子》有雲:"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漢樂府《長歌行》有這樣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晉朝陶淵明也有惜時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唐末王貞白《白鹿洞》詩中更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妙喻。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把時間比作資本。德國詩人歌德把時間看成是自己的財產。法拉第中年以後,為了節省時間,把整個身心都用在科學創造上,嚴格控制自己,拒絕參加一切與科學無關的活動,甚至辭去皇家學院主席的職務。居里夫人為了不使來訪者拖延拜訪的時間,會客室里從來不放坐椅。76歲的愛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問他想要什麼東西,他說,我只希望還有若干小時的時間,讓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4美國和日本人的故事
當代青少年多數都很羨慕美國、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轎車、電器,然而,你知道他們是多麼珍惜時間嗎?早在200多年前美國還沒獨立的時候,美國啟蒙運動的開創者、科學家、實業家和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富蘭克林就在他編撰的《致富之路》一書中收入了兩句在美國流傳甚廣、擲地有聲的格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遼寧青年參觀團在日本出席一個會議,出國前團長准備了厚厚一疊發言稿,可是屆時日方官員遞上的會序表卻寫著:"中方發言時間:10點17分20秒至18分20秒。"發言時間僅為一分鍾。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而在日本卻是極為平常的。日本從工人到學者,時間觀念都非常強。他們考核崗位工人稱不稱職的基本標准就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單位時間的勞動量,時間一般精確到秒。
列寧珍惜時間的故事:
有一篇回憶錄,回憶一位同志向列寧匯報工作,列寧批准了他的計劃,並問道: 「那麼你們什麼時候開始呢?」「明天開始」那位同志說。列寧卻批評他說:「為什麼不今天開始呢:就是現在!」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列寧是非常珍惜時間的。
宋朝司馬光出生於官宦世家。小時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從小機智過人,勤奮好學。這里說一個他成年的故事,剛滿二十歲那年即考上進士。他為官清廉,公務之餘常利用時間讀書,立志寫一部通志,作為人們的借鑒。為了把握時間讀書,他特意製作一個圓木枕頭,枕頭的妙用是睡覺時身子只要一翻動,它就會滾動,人也就驚醒了,可以繼續研究學問,因此稱「警枕」。每當司馬光需休息時,便枕著「警枕」,如此學習的結果,終於成為一位學問淵博的人。
5. 地球一小時取得的成果
一、積極作用
環保意識覺醒
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森在她那本後來被稱為標志著人類首次關注環境問題的著作《寂靜的春天》中寫到,「我們冒著極大的危險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適合我們心意」,「但真實情況是,大自然不是容易被塑造的」,人類長期以來的發展之路「看似平坦、舒適,道路的終點卻有災難等待著」。
熄燈一小時,對於節約能源、減少發電造成的溫室氣體和其他污染性氣體排放或許只是杯水車薪。但是,當由此激發的環保意識深入人心化為思想,當思想化為行動,當行動變成習慣,那對於全球環保事業的貢獻,將絕不限於數字。(新華網)
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是不分國界的,無論是富裕還是貧窮,我們每個人在氣候變化面前都同樣的脆弱。在同氣候變化的斗爭中,政府、個人和社會機構等各方面的共同協作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地球村的村民,只要關燈一個小時,我們都能為減少碳排放做出實際的貢獻,改變地球的未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別副主任那華)
地球一小時事件表明,全世界在危機時刻是能團結起來的,全球經濟危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09年是決定地球未來的一年。全球各大國家將在這一年制定大規模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計劃。這也給投資低碳新經濟新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我們必須共同努力促成這些改變。我們共同的行動可以改變歷史,並確保地球的未來。(「地球一小時」全球執行總監安迪·瑞德)
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2008年,悉尼全城在「地球一小時」內能源消耗下降了8.4%,相當於熄滅了160萬只燈泡。紐西蘭唯一一個正式參加熄燈活動的城市克賴斯特徹奇,公布的數據顯示,熄燈一小時,能源消耗減少了將近13%。毫無疑問,熄燈秀的宣傳效果遠遠大於實際的減排效果。在全球的「熄燈秀」接力下,更多的人開始意識到節能減排的重要性,並且用自己的方式來參加這一活動。
2008年,隨著「地球一小時」的依次來臨,從斐濟、紐西蘭到澳大利亞,再到亞洲、歐洲和美洲,世界許多著名城市的市民開始名正言順地享受燭光晚宴。其中,紐西蘭第三大城市克賴斯特的標志性建築大教堂在市長的主持下率先熄燈。數百名當地民眾在大教堂廣場觀看了一部關注環保的紀錄片,然後一起湧向當地的餐館、酒吧。這里全部點上了蠟燭,舉行燭光晚餐。數千個家庭也在家中開始了浪漫的燭光幽會。
「不要小看熄燈一小時,」比干投資中國區副總裁易轟說,「城市是大量使用電能的地方之一,如果能讓城市關閉不必要的景觀燈一小時,可以節省的能源將是一個大數字。」
「短短60分鍾,其實可以為地球做大貢獻,因為每節約1度電,就減少了1千克二氧化碳和0.03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一位世界自然基金會志願者說。
據統計,2007年,「地球一小時」啟動的第一年,澳大利亞悉尼設定了降低5%能耗的目標;2007年3月31日僅悉尼節省的電能,就足夠20萬台電視機使用1個小時,相當於一小時內路上少跑了48613輛汽車,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地球一小時」不只是一個熄燈儀式。在中國,該活動也是對國家2010年前實現節能減排20%的能效目標提供最大的支持,旨在鼓勵個人和企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積極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地球一小時"更是一個節能理念,不論是在工作地點或居家用電,都需要我們長期的努力和支持,時時提醒自己,關掉不必要的電燈,拔掉不需要的電源。
二、負面影響
3月23日夜晚,3億人的燈光在20:30、21:30和22:30熄滅—這和一年中的其他夜晚並沒有什麼不同。在無電可用的情況下,這些人不得不在太陽落山後生活在黑暗之中。
同樣在當晚,另外10億人從20:30-21:30關燈參加「地球一小時」的環保活動。
組織者表示,他們提供了一種方式,讓人們可以藉此表達為全球變暖「做點什麼」的願望。但嚴峻的現實是:「地球一小時」留給人們一種錯誤的印象,而且,由此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也有增無減。這項活動可能會激發人們的正義感,但這種徒勞的象徵意義恰恰揭示了現代自我感覺良好的環保主義問題出在哪裡。
「地球一小時」告訴人們,應對全球變暖是件輕而易舉的事。但熄燈產生的效果恐怕只是視物不清。
需要注意的是,活動並沒有要求人們關閉任何確實不便的物品,比方說暖氣或空調、電視、電腦、手機,或者依靠充足而便宜的電能賴以維系現代生活的形形色色的技術。如果每年熄燈一小時的確有益,那麼剩下的8759小時人們為什麼不能堅持。
人們想當然地認為熄燈一小時會降低全球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但即使全球所有人關閉一切住宅照明,且節省的電能完全轉化為二氧化碳減排,也不過相當於中國暫停二氧化碳排放不到4分鍾。事實上,「地球一小時」將會增加二氧化碳排放。
英國國家電網運營商已經發現,小規模用電下降並不會導致入網電量降低,因此也不會反過來降低排放。此外,「地球一小時」期間顯著的電力需求下降將導致一小時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但之後燃煤或燃氣電廠恢復供電時所造成的能耗激增將抵消降低的一切排放。
而很多參與者們點亮溫馨的蠟燭,雖然看上去自然環保,但蠟燭終歸是化石燃料—而且其照明效率僅相當於白熾燈泡的不到1%。關一盞燈、點亮一支蠟燭可能會抵消理論上的二氧化碳減排;但點亮兩支蠟燭則意味著二氧化碳排放升高。
電力令人類受益巨大。將近30億人仍靠在室內燃燒牛糞、樹枝和其他傳統燃料來做飯取暖,由此產生的有毒煙霧每年約導致200萬人死亡,其中多數是婦女和兒童。同樣,短短100年前,普通美國家庭每周花費6小時在寒冬臘月將6噸燃煤鏟進爐灶(而這還不算清理地毯、傢具、窗簾和被褥灰塵的時間)。如今在發達國家,電爐和取暖器已經讓室內空氣污染成為過去。
要想實現綠色能源目標,人們必須放棄對不靠譜的太陽能和風能的過時補貼政策,這項政策失敗了20年,再過22年仍然不會成功。相反,人們應該著重創造更有效的全新綠色技術,以期替代化石燃料。
如果當真希望為人類和地球創造可持續的未來,人們就不應該重新投身到黑暗之中。用關燈享受燭光晚餐的做法來應對氣候變化,不免有點「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吃肉」的味道,實在不知民間疾苦,因此僅僅適用於供電充足、生活舒適的精英人群。
關注綠色能源的研發工作或許不像參與由手電筒和善意組成的全球聚會那樣感覺愜意,但相比之下,這個辦法卻要明智得多。
6. 通過車管所學習三小時教育心得
汽車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了出行的方便,提高生活質量,我也趕緊開始了學車之旅。經過在駕校半年多的駕校學習,即將結束駕校學習生活,在興奮之餘,總結一下學習心得,鞏固學習成果。
首先是學習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和駕駛機動車的理論基礎知識,畢竟安全駕駛從這里開始。通過學習可以了解道路交通法和實施條例,以及駕駛機動車的基本理論知識等。毫不誇張的說,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既是前人的經驗總結,也是前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規律和規則,我們必須學好,這是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我通過反復認真的閱讀《機動車駕駛員考試手冊》,以及在網上題庫的多次模擬考試後,順利的通過了科目一理論考試。
接下來就是開始上車實戰練習,第一次坐在車上是既緊張又興奮,不知如何是好,好在教練寇師傅很有耐心也很幽默,生動的為我們講解,從離合器、剎車、油門的位置,到怎麼踩,再到怎麼控制怎麼相互配合,方向盤要如何穩,循序漸進讓我們慢慢消化,接著就是練習走直線,學會控制好離合器,讓車走平穩,然後練習倒正庫、倒反庫、移庫。在教練的耐心教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練習,倒庫這關有驚無險地通過了。緊跟著練習走單邊橋、側方停車、定點停車、上坡起步等,教練教得認真仔細,不時還個我們調整一下每個人的該注意的位置。雖然在練習場上頂著風頂著雨頂著萬惡毒太陽的我們表現不俗,但是考試的時候卻遠比訓練場來的復雜,首先車不是平時開的教練車了,車上的各種設施與平時開的教練車或多或少都有出入。另外坐在身旁的不是教練而是考官多少會影響學員的心理。而且還要小心注意細節。但實際上只要功夫到家了,以不變應萬變通過考試是很輕松的。畢竟通過考試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在於學好駕駛技術保障自己和別人的生命安全。
最後的這一項學習,是將理論付諸實現。在真實的環境里學習與練習。面對急彎,面對爛路,面對各式各樣的新情況,在教練的悉心指導下我們從開始驚嚇與不知所措慢慢轉變成為馬上採取應對措施,在實踐中收獲了經驗,不會再起步停車就熄火,轉彎轉到對面車輛的車道上。從開始的會車就拚命向右打方向,到學會提前會車估測距離。如今已能做到勤觀察,熟練地加檔減檔,平穩的轉彎等等。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從報名開始,到理論考試,再到場考倒庫,場地練習,上路練習我無一例外地積極、努力和認真地進行了准備、練習和總結。同時,在寇教練認真、仔細和耐心地教導下,我的交通安全意識和經驗有了很大地提高,駕駛操作技能也有了質的飛躍,在此,要真誠地感謝寇教練悉心教導。
通過駕校的認真培訓,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交通法規,並切身體會到了作為一名駕駛員必須遵守交通法規和安全駕駛是多麼地重要。我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經驗和駕駛技能還很欠缺;對各種突發情況或者特殊路況的處理還很沒有經驗;對車輛的了解和操作還不夠全面、不夠熟練。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和總結經驗,以提高自己的交通安全意識和駕駛操作水平。在今後的日子裡,我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牢記並恪守交通法規、遵守社會道德規范;在路上按規定行駛,尊重和禮讓他人;在平時,做到酒後堅決不駕車,其他不適合駕車的情況都不駕車等。生命是可貴的,而且只有一次,要珍愛生命,讓車禍離我們遠去!「安全第一」不是口號,而是要讓它體現在我們的舉手投足之間! 最後,我要真誠的感謝寇教練,在他的悉心且不乏幽默指導下我掌握了一門新的技能,並且在駕校度過了緊張但愉快的學習時光。
7. 在佛山有什麼兼職可做或一個月做出什麼工作成果,或晚上兩三小時那種兼職
做家教或是鍾點工之類的。
8. 古人是如何計時記錄研究成果的
人類在遠古時代,把時間看得相當簡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本沒有精確的時間觀念。時間段的劃分,在一年內只有春、夏、秋、冬之分;在一天之內也只有白天和黑夜之分。那時,人們還不曾發明任何一種計量時間的工具,計時最方便也最實用的方法,就是看太陽的位置,看天色的明暗。天上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就是當時天然的計時器。後來因為生產的發展和信息交流的需要,對白晝的時刻有了細分的要求,於是就有了「早晨」、「中午」、「黃昏」之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我們的祖先把時間段劃分一步步細化和相對精確化,又將一日細分為十二等時: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午、日跌、日晡、日入、黃昏、人定。日出時叫旦、早、朝、晨,太陽正中時叫日午,將近中午叫隅中。把「早晨」的時間再細分:「曉」指天剛亮,「昧爽」指拂曉,「昕」指日將出,「曙」指日剛出。把「中午」的時間再細分:「晌」指正午或中午,太陽當頭的時間;「前半晌」是上午,「後半晌」是下午;「昃」是午後太陽西斜的這段時間。古人每天吃兩頓飯,上午、下午各一頓。上午飯在日出之後,隅中之前,這段時間便叫「食時」、「朝食」;「晡時」,就是吃下午飯的時候。「晡」或「晡時」指太陽西斜到太陽落山這段時間。日入叫夕、暮、昏、晚。日入之後是黃昏,黃昏之後是人定。《孔雀東南飛》中有「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說的是這兩段時間。人定之後是夜半,夜半之後是雞鳴,雞鳴之後是平旦,此時天已經亮了。
自西周起,人們把十二個等長的時段用「地支」計時,每個時段給予一個名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丑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後,而巳則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則西蹉;申時晡而日落西;戌黃昏而人定亥。我們現在常說的「早晨」、「中午」、「黃昏」、「子夜」名稱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當然上述計量換算沒有可靠的科學依據,也不可能由某一執行機構強制執行,更不可能憑借當時的技術條件將時間的計量值精確到千分之一秒。因此,這樣的時間量詞,只能作為形象描述微小度量的時間間隔罷了。
古代羅馬還有一個稱為「克勒普西德拉」的時間計量單位。羅馬法庭上答辯的時間只允許4個克勒普西德拉,那是根據法庭上的水鍾,也就是滴漏計量的時間。滴漏中的水全部漏盡了就是一個克勒普西德拉時間,相當於一刻鍾,4個克勒普西德拉則相當於一個小時。
至於無限度量的時間,我們的祖先稱之為宙。戰國時期的《屍子》中是這樣說的:「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
9. 夢幻西遊五開59三小時成果咋樣
夢幻西遊2新夢幻序列號
MY46-5789-5225-9876
MY46-1675-0571-7615
MY46-4511-2584-2590
MY46-3733-7652-3716
MY46-2430-8505-8509
MY46-8771-5555-7248
MY46-8876-6583-9837
MY46-3764-2587-2906
MY46-8228-8454-2244
MY46-3168-5283-1078
MY46-2829-8376-9921
MY46-7619-3982-9862
MY46-8126-8371-7235
MY46-9841-8242-5074
MY46-5961-6508-7107
MY46-7766-9164-7353
MY46-0356-5200-0535
MY46-8863-2655-3761
MY46-5586-8774-6794
MY46-9215-6868-0253
得這些不錯了我5開最好一次3個玫瑰1個如意丹 恭喜呀
10. 夢幻西遊冷風界面的都開了三小時了怎麼還沒拿成就
開著要一直在線才行。如果確定開著在線1個小時以上了還沒拿成就,下次線再上來主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