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史」是哪四本再詳細介紹一下啊!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簡介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 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後,終於完成。
漢書又稱前漢書,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東漢班固撰,主要記述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
《漢書》的編著者班固(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自幼聰敏」,「九歲能屬文,誦詩賦」;成年後博覽群書,「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由於《史記》只寫到漢武帝的太初年間,因此,當時有不少人為它編寫續篇。據《史通·正義》記載,寫過《史記》續篇的人就有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人,書名仍稱《史記》。班固的父親班彪(3—54)對這些續篇感到很不滿意,遂「采其舊事,旁貫異聞」為《史記》「作《後傳》六十五篇」。班彪死後,年僅二十幾歲的班固,動手整理父親的遺稿,決心繼承父業,完成這部接續《史記》的巨作——《史記後傳》。就在班固著手編撰《漢書》不久,永平五年(公元62 年)有人向朝廷上書,告發班固「私改作國史」。皇帝下詔收捕,班固被關進了京兆監獄,家中的書籍也被查抄。其弟班超擔心他受委屈而難以自明,便上書,在漢明帝面前申說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將其書稿送到朝廷。漢明帝了解情況後,很欣賞班固的才學,召他到校書部,任命他為蘭台令史。蘭台是漢朝收藏圖書之處。蘭台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圖書是其職責。
《漢書》出版以後,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學者爭相傳誦,《漢書》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這兩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長班固死後獨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謙遜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學問十分精深,當時的大學者馬融,為了請求班昭的指導,還跪在東觀藏書閣外,聆聽班昭的講解呢!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後為她素服舉哀。
《漢書》包括帝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它的記事始於漢高帝劉邦元年(前206年),終於王莽地皇四年(23年)。
《漢書》在吸取《史記》成果的基礎上,糾偏補缺。如補立《惠帝紀》,補敘了當時有影響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吳芮、蒯通、伍被、賈山諸傳,還將張騫事跡從《衛將軍驃騎列傳》中抽出,加以擴充,設立專傳。此外,於賈誼、晁錯、韓安國等傳中,增補了不少詔令奏疏。其中,如賈誼的《治安策》,晁錯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為著名。比較完整地引用詔書、奏議,成為《漢書》的重要特點。此外,邊疆諸少數民族傳的內容也相當豐富。
《漢書》的體例與《史記》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史記》是一部通史,《漢書》則是一部斷代史。《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勛臣世家一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後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
《漢書》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兩書都有記述。這一部分,《漢書》常常移用《史記》。但由於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捨標准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動。
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 人,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父親班彪是一個史學家,曾作《後傳》六十五篇來 續補《史記》。《漢書》就是在《後傳》的基礎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隨 從車騎將軍竇憲出擊匈奴,參預謀議。後因事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那時《漢 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寫成,漢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補作,馬續協助班 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絕無僅有的女作者。
《後漢書》九十卷,南朝宋范曄撰。范曄字蔚宗,順陽人。出身於一個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寧曾任晉豫章太守,著《穀梁集解》一書。《十三經註疏》中的《穀梁傳註疏》就是以《穀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他的父親范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後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後,著述也不甘居人後。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范曄鬱郁不得志,就藉助修史來寄託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後漢書》。元嘉二十二年(445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志》、《輿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時候,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後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
在范曄《後漢書》之前,已問世的有關東漢歷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東漢劉珍等奉命官修的《東觀漢記》、三國時吳國人謝承的《後漢書》、晉司馬彪的《續漢書》、華嶠的《後漢書》、謝沈的《後漢書》、袁山松的《後漢書》,還有薛瑩的《後漢記》,張瑩的《後漢南記》、張璠的《後漢記》、袁宏的《後漢記》等。
范曄著《後漢書》,著力探討東漢社會問題,貫徹了「正一代得失」(《後漢書》附《獄中與諸甥侄書》)的宗旨。書中的《王充王符仲長統傳》,載王符《潛夫論》5篇,仲長統《昌言》3篇,都是探討東漢為政得失的名作。他又於傳末寫了一篇長約600字的總論,對王符等人的言論做出評判,由他們的得失之議,引向更高層次的歷史變化之論。范曄論史往往能抓住歷史矛盾進行具體分析。一般論史的人大都對光武帝建國後不任用功臣表示不滿,范曄則在中興二十八將論中指出這正是劉秀的深謀遠慮。他說光武帝對功臣崇以爵祿,而將吏事委之吏職,既避免了像西漢初年那樣的分裂動亂、誅殺功臣之弊,又為一般士人廣開入仕之途,滿足了封建國家對人才的需要,是「至公均被」之舉。此論深合秦漢政治實際,頗具史家識見。
《後漢書》所以成為不朽的史學名著,也因為它在編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紀傳體是一種綜合體裁,在這種體裁中如何統籌全局,詳略得當地再現史實,是個很棘手的問題。范曄對全書作了細致的整體規劃,對史實進行了認真的剪裁。書中所述史實規避得法,彼此間既有照應,又不重復繁冗,表現出高超的史學技巧。通過他的妙手剪裁,《後漢書》井井有條地敘述了東漢一代的歷史興亡大勢,錯落有致地描畫出東漢一代的社會、民情與人物百態。劉知幾稱贊《後漢書》「簡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補注》),王應麟則說:「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幾人?」(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都充分肯定了他這方面的成就。
范曄的才華是多方面的,本傳中說他「善為文章,能隸書,曉音律」,而尤以「善為文章」著稱。他修撰的《後漢書》被列為「四史」之一,其價值是多方面的,舉世公認。至於他的詩文,范曄自言所作不多。其臨死前於獄中所作的《獄中與諸甥侄書》,內中包括他的自我總結、寫作的甘苦感受、關於寫作的心得體會及對《後漢書》的自序等內容,內容豐富,曲折詳盡。關於作文,文中論曰:
常恥作文士,文患其事盡於形,情急於藻,義牽其旨,韻移其意,時雖有能者,大較多不免此累。政可類工巧圖繢,竟無得也。常謂情志所託,故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然後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此中情性旨趨,千條百品,屈曲有成理,自謂頗識其數。嘗為人言,多不能賞,意或異故也。性別宮商,識清濁,斯自然也。觀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處……
可見范曄正確地認識到了寫作中「文」與「意」的關系及聲韻運用的重要性,這可作為理解其文才的一個重要方面。
⑵ 前四史.後四史就是指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後四史嗎
是的。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書,包括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東漢班固的《漢書》、南朝范曄的《後漢書》以及西晉陳壽的《三國志》。
「後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幾部史書,包括元代丞相脫脫的《宋史》、明代宋濂的《元史》、清代張廷玉的《明史》以及清末趙爾巽的《清史稿》。
(2)四史的成果擴展閱讀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紀傳體史書,在中華文明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二十四史」以本紀、列傳、表、志等形式,縱橫交錯,脈絡貫通,記載了各個朝代的歷史概貌;同時又以中國歷代王朝的興亡更替為框架,反映了中國錯綜復雜的歷史進程,使中國和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近四千年連貫、完整歷史記載的國家和民族。這是中華民族引以為榮並值得進一步發揚光大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點校本「二十四史」,是毛澤東主席指示,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由中華書局組織全國百餘位文史專家,全國學術界、出版界通力合作,歷時二十年完成的新中國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是代表新中國古籍整理出版事業最高成就的標志性成果。
「二十四史」點校工作的探索和實踐,為傳統文獻的整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古籍整理的基本範式和標准,為古籍整理學科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⑶ 史記的史學成就
《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專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屬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記》。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並稱「史學雙壁」。~
⑷ 「二十四史」和「前四史」分別是指什麼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書,即為前四史四本書。包括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東漢班固的《漢書》、南朝范曄的《後漢書》以及西晉陳壽的《三國志》。
「二十四史」介紹:
1、《史記》(漢·司馬遷)
2、《漢書》(漢·班固)
3、《後漢書》(南朝宋·范曄)
4、《三國志》(晉·陳壽)
5、《晉書》(唐·房玄齡等)
6、《宋書》(南朝梁·沈約)
7、《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
8、《梁書》(唐·姚思廉)
9、《陳書》(唐·姚思廉)
10、《魏書》(北齊·魏收)
11、《北齊書》(唐·李百葯)
12、《周書》(唐·令狐德棻等)
13、《隋書》(唐·魏徵等)
14、《南史》(唐·李延壽)
15、《北史》(唐·李延壽)
16、《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17、《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
18、《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宋·歐陽修)
20、《宋史》(元·脫脫等)
21、《遼史》(元·脫脫等)
22、《金史》(元·脫脫等)
23、《元史》(明·宋濂等)
24、《明史》(清·張廷玉等)
二十四史總共3229卷,約有4700萬字。它記敘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後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
前後歷時4000多年,用統一的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跡。
我國有著忠實記錄歷史的優良傳統,是世界上最重視歷史的國家之一,史料之豐富是舉世無雙的。二十四史是經過歷代史學家們編著積累而成的。
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傳說中的黃帝,至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歷時4000多年的偉大歷史進程。其內容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藝術、法律、典章制度等諸方面。
保存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是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項巨大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歷來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鑒往知今、安邦治國之鏡鑒。
也是諸多學科研究取之不盡的知識寶藏,尤其在史學、文學以及文獻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無可估量的學術價值。
二十四史以《史記》成就最大,無論在中國史學史還是在中國文學史上,都堪稱是一座偉大的豐碑。
作為第一部傳記文學,開創了史傳文學的傳統,對於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等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
⑸ 學四史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學四史是近年時候提出來的。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太陽底下其實沒什麼新鮮專事,熟知歷史才屬能正視當下面向未來,才能不憂不懼舉重若輕。任何正在發生的事,過去都曾經發生過,未來也還會發生,很多看起來無法承受的事,放在歷史的長河,也許不過是一個淺淺的旋渦、一朵小小的浪花。
不學歷史,很多人就會因過去200年的貧窮落後而忘記了曾經2000年的燦爛輝煌。不學歷史,很多人就會放大暫時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就會忘記當初的初心使命。
習歷史、研究歷史,還歷史以本來面目,才能更好地總結經驗、汲取教訓,才能做到沒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才能更好地堅守信念、堅持夢想、堅定信心。
當前形勢下,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就是要深刻領會學好「四史」的目標任務,將「四史」學習教育的成果轉化為幹事創業的實際成效,切實增強在實踐中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⑹ 新疆四史內容
新疆「四史」是指:新疆地區演進史、民族宗教史、反分裂斗爭史和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發展史,即新疆發展簡史。
新疆「四史」是對「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家庭成員」、「新疆是多種宗教並存地區」、「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具體解釋。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互通的地區,是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共同維護了這片土地的和諧安寧。
(6)四史的成果擴展閱讀
新疆是中國陸地面積第一大的省級行政區,新疆總面積佔中國陸地面積六分之一,其面積比江蘇省和浙江省加一起總和的八倍還多4萬平方公里。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共有56個民族成分,其中世居民族有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錫伯族、滿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達斡爾族、塔塔爾族13個。
超過100萬人口的有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和回族4個民族,超過10萬人口的有柯爾克孜族、蒙古族2個民族。
參考資料:新疆-網路
⑺ 新疆四史是什麼
新疆地區演進史
民族宗教史
反分裂斗爭史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發展史
新疆地域遼闊,邊境線長,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內地城市不受或少受他國的入侵。同時新疆還是中國與中亞交流的一個窗口和通道,無論文化還是經濟方面。新疆現在共有47個少數民族共同居住,也是我們國家民族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四史的成果擴展閱讀
《新疆發展簡史》本書考察了西域與新疆的由來,梳理了新疆與歷代中央政府的關系,揭示了新疆多民族並存與融合、多種文化兼容與並蓄的特點,特別是充分肯定了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央政府的領導和關心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幫助和支援下,新疆各族人民發揚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的精神所取得的跨越式發展成果。
⑻ 簡要說明中國文學的主要成就
中國古代文學的巨大成就
一、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
唐代劉知幾探討史書源流,把唐以前史籍歸為六家,六家演歸為二體,即編年體、紀傳體,為史書最主要的體裁。隨著史學的發展,新的史體不斷出現。劉知幾撰《史通》 ,確立了史評體規模。中晚唐有典制體、會要體的崛起。宋代 創立了紀事本末體和綱目體、明清有學案、圖表、史論的發展。貫通古今、上下連接的各類史籍,記錄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大事,以及成千上萬的歷史人物,為我們提供了豐富而系統的歷史資料,是研究民族歷史的基礎。
二、貫通古今的編年史
1、編年體是以時間為中心,依照年月順序記述史事。它的優點是史事和時間緊密結合,給人以明確的時間觀念,容易明了史事發生、發展的時代背景及因果關系。
2、《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史,是魯人系統敘述春秋時期歷史的著作,原出於魯國史官之手,後來經過孔子整理。《春秋》的「傳」中《左傳》成就最高。
3、東漢末年問世的荀悅的《漢紀》是西漢一朝的編年體斷代史,它完備了編年史體的規模,從而促進了漢唐之際編年史的發展。
4、北宋司馬光,打破了斷代格局,撰寫編年通史《資治通鑒》,上起戰國,下終五代,按年記載,上下貫通,是中國史學史上一部劃時代的名著。後清代畢沅在前人基礎上,參用宋遼金元四史,歷20年,撰成《續資治通鑒》220卷。清末時,陳鶴編明代編年史《明紀》 。
5、漢以後的編年體史書還有一個重要系列,這就是歷朝的「起居注」和「實錄」 。
三、列朝相承的紀傳史
1、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是紀傳體之祖。較之編年體,紀傳體有顯著的優點,以人物為中心,便於考見各類人物活動情況,且有范圍更寬廣的歷史容量,便於通觀歷史發展的復雜局面。此外,也便於讀者閱讀。
2、中國古代所謂「二十四史」 ,都是紀傳體史書。
3、紀傳體史書創始於《史記》 ,它的作者司馬遷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傑出代表,中國歷史學之父。
4、《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以後各代正史,均以紀傳為體,以斷代為史,大體上沿襲《史記》 、《漢書》體例。
四、典章制度的淵海
1、唐代杜佑著成我國第一部專紀歷代經濟、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專史《通典》。
2、南宋史學家鄭樵承司馬遷通史家風,撰成200卷的紀傳體通史《通志》 ,其中功力最深的得意之作是「二十略」,把經學、禮樂、天文、地理、文字乃至昆蟲草木等各方面知識都匯集進去了。
3、宋末元初的史學家馬端臨,仿效《通典》體例,增廣門類,或續或補,竭20年之精力,撰成一部「貫通二十五代」,統紀歷代典章的通史《文獻通考》 。其寫作方法實開後世歷史考證學的先聲。
4、《通典》 、《通志》 、《文獻通考》,目錄學家稱為「三通」 。清代又官修了「續三通」 、「清三通」 ,劉錦藻又私撰的《清朝續文獻通考》400卷。以上史書合稱「十通」 。
5、歷朝還有專詳一朝典章制度的史書,私人撰修的,多稱「會要」 ;出於官修的,多稱「會典」 。
五、紀事本末與史評
1、紀事本末體是以歷史事件為中心的一種史書體裁,最早是南宋史學家袁樞撰成的《通鑒紀事本末》 。
2、「史評」指評論史事或史書的著作。此類著作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重在批評史事,如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宋論》 ;一類重在批評史書,其系統而全面的著作以唐代劉知幾的《史通》 、宋代鄭樵《通志總序》和清代章學誠的《文史通義》為代表。
⑼ 史記有何成就
它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與宋代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並稱「史學雙璧」。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對後世史書的編寫有較大的影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⑽ 四史內容是什麼
「四史」內容: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具體如下:
1、黨史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吸取歷史經驗,順應時代變化來推進黨的政治制度建設,成為具有強大政治領導能力的成熟政黨。
2、新中國史
針對我國的現實國情,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制定了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同時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性,穩步向小康社會發展。
3、改革開放史
改革開放,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實質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為人民謀福祉,為民族謀復興。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攻堅克難,以經濟體系改革為牽引來推進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住房市場等領域的體制改革,有效地提升了國家的綜合實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繁重的事業,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幹下去。
4、社會主義發展史
建國以來,我國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社會主義不再是外來的理論知識,而逐漸紮根於中國的土地,產生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為世界社會主義再創輝煌。
(10)四史的成果擴展閱讀:
青年學生學習「四史」的方法:
一、是從經典原著中學。
閱讀史書,學習歷史,可以縱覽世事變遷,從中領悟人世間的道理,興亡成敗的規律。學習「四史」不能只靠簡單的碎片化閱讀材料,而要做到系統學習,學習中國的整部歷史。通過對黨史的系統學習,知紅色政權來之不易。
通過對新中國史的系統學習,知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來之不易。通過對改革開放史的系統學習,知發展來之不易。通過對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系統學習,知道路來之不易。
二、是從偉大實踐中學。
從實踐中學「四史」,就是要將「四史」學習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具體實踐中。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偉大斗爭實踐中,身邊有很多的「90後」、「00後」青年加入進來,有的是在校學生,有的是醫護工作者,有的是快遞小哥。
因此,在具體實踐中學習「四史」,是青年學生學「四史」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是從深入思考中學。
對「四史」的學習,既要學知識,更要學思辨、學方法。學習「四史」,要做到既知其一亦知其二,既知其表亦知其里,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學習「四史」的過程,其實就是思考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的過程。
因此,對「四史」的學習,不能只是簡單對歷史事件進行回顧。我們在學習「四史」的過程中,要把「四史」的學習貫通起來,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結論進行充分思考,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進行綜合分析,只有經過獨立、深入的思考才能總結出科學的正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