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國家健康扶貧成果

國家健康扶貧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10 01:31:03

㈠ 平安集團開展的扶貧活動成效如何

自2018年中國平安「三村工程」啟動以來,扶貧成果顯著。在健康扶貧方面,平安通過遠程醫療、智慧讀片等技術,打造智慧醫療健康平台,連接村民與城市的優質醫療資源,提升鄉村醫療服務水平;購置多台移動醫院設備,組織名醫專家,深入貧困地區一線開展村民體檢義診活動;通過政府、企業、社會多方攜手,從政策保障、精準定位,到科學檢測、專業醫護,全面提升貧困地區醫療健康水平,真正做到讓貧困人群有病早防早治,預防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㈡ 全國健康扶貧動態管理系統客戶端請求數據發生錯誤怎麼辦

健康管理師 從事對人群或個人健康和疾病的監測、分析、評估以及健康維護和健康促進的專業人員。 主要從事的工作內容包括: (1)採集和管理個人或群體的健康信息; (2)評估個人或群體的健康和疾病危險性; (3)進行個人或群體的健康咨詢與指導; (4)制定個人或群體的健康促進計劃; (5)對個人或群體進行健康維護; (6)對個人或群體進行健康教育和推廣; (7)進行健康管理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9)進行健康管理技術應用的成效評 職業概況: 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保健水平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標志。全面建小康,首先要保健康。人的身體不健康,即使物質財富再豐富,也不能算小康社會。在人口的平均壽命日益延長、慢性病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命質量及減輕社會負擔,是我們在新時期面臨的重大挑戰。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研究報告:人類三分之一的疾病通過預防保健是可以避免的,三分之一的疾病通過早期的發現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三分之一的疾病通過信息的有效溝通能夠提高治療效果。因此,我們對健康的維護不僅僅是對疾病的治療,更重要的是在疾病沒有到來之前的「防患」。 健康管理就是基於個人健康檔案基礎上的個體化健康事務管理服務,它是建立在現代生物醫學和信息化管理技術模式上,從社會、心理、生物的角度來對每個人進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務。它幫助、指導人們成功有效地把握與維護自身的健康。但傳統的醫療衛生專業人員已不能滿足人們日益發展的健康保障服務需求,為此,健康管理師成為一個獨立職業就顯得很有必要。 健康管理作為一門學科及行業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最早在歐美風行,並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行業。這個行業的興起是由於市場的需要,特別是人的壽命延長和各類慢性疾病增加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醫療費用大幅度持續上升,而尋求控制醫療費用並保證個人健康利益的需求有力地推動了健康管理的發展。 健康管理在中國剛剛起步,是一個朝陽的產業。目前在中國大陸地區僅有少數專業的健康管理機構,大部分為醫院及體檢中心的附屬部門。健康管理的從業人數沒有準確的數據,估計全國在10萬人以上,享受科學、專業的健康管理服務的人數只佔總人數的萬分之二,與美國70%居民能夠在健康管理公司或企業接受完善的服務相去甚遠。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加快,期望壽命的延長以及慢性病的上升,對健康維護及改善的需求會日益增長。傳統的醫療服務模式已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新興的健康管理行業將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建立一支健康管理專業隊伍,對於改善和提高我國國民身體素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公共營養師 從事營養指導、營養與食品安全知識傳播,促進社會公眾健康工作的專業人員。 主要從事的工作內容包括: (1)進行人體營養狀況評價、管理和指導; (2)進行膳食營養評價、管理和指導; (3)對食品及配方進行營養評價; (4)進行營養知識的咨詢與宣教。 職業概況: 國民營養與健康狀況是反映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衛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質的重要指標。良好的營養和健康狀況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近十年來,我國城鄉居民的膳食、營養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但與此同時,我國也面臨著營養缺乏與營養結構失衡的雙重挑戰。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與膳食營養密切相關的疾病日益威脅人們的健康,因此,結合我國食物資源的具體情況,大力開展營養工作,引導我國居民參與及改善營養膳食搭配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非常緊迫的任務。 公共營養師的工作非常重要。他(她)們通過科學合理地調配大眾的飲食及促進人們的身體健康,減少各種慢性病的發生,並通過向全社會全面普及營養知識,提高全民營養意識,以達到增強全民身體素質的目的。 在美國,凡是住院病人的治療都必須有營養師的參與。在日本,每300人就擁有一名營養師,營養師的數量相當於臨床醫師的2.4倍。如果按照日本營養師佔全國人口的比例,即每300人配備1名營養師來推算,我國缺少400萬名營養師。目前我國營養師不足4000人,大中專院校沒有設立專門營養專業,與此職業相關的專業人員培養根本不能夠滿足社會的需求。相比於發達國家,我國在營養方面的專業人才相當匱乏。 為此,公共營養師這一新興職業應社會之需要產生發展並趨於成熟,國家正式確立此職業,對於規範本職業的從業行為,提高從業者職業能力,為我國建設一支專門的營養方面專業人才隊伍將起到積極作用。 開展相應的公眾營養改善工作,是一項提高國民健康素質和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的系統工程。與營養改善密切相關的營養產業也是一個具有生命力和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以營養產業發展為前提,營養改善工作的主要內容有:兒童、婦女和嬰幼兒、老年人等三個重點人群的營養改善工作;貧困地區人口、最低生活保障人群的營養扶貧與營養脫貧工作;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富貴病」人群的營養改善工作;在學生中開展營養教育工作;從事公眾營養、人口素質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咨詢及宣傳;在營養工作相關部門、單位、企業間進行溝通協調;以營養科學為指導開拓食品工業發展的新領域,大力推進營養強化食品等營養產業的發展等等。 現在,我國的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居民飲食結構、疾病模式均處於轉型期。在黨和政府的有力領導下,採取正確的方針政策,各部門的協同配合,並充分調動、依靠社會各界的積極力量,通過不懈的努力,一定會取得全民族營養健康狀況明顯改善的豐碩成果。 我國的營養專業人才十分緊缺,公共營養師的就業前景非常廣闊。公共營養師可以針對健康和亞健康人群做營養咨詢、指導工作。公共營養師不僅可以在社區發揮重要作用,還可為企業員工、白領、高級管理人員、運動員、家庭提供教育、輔導、指導等服務。

㈢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互聯網+醫療改革,這么久以來成效如何

分類診斷和治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療保健、葯物供應安全、綜合監管、五個制度建設作為一個整體,促進相關領域的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成效如下:
一、分級診療制度正在形成

醫療改革計劃提出,到2020年,逐步形成分類診療模式,建立符合國情的分類診療體系。姚建紅表示,目前94.7%的地級以上城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80%以上的居民15分鍾內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
分級診療體系的形成離不開醫學協會、遠程醫療和家庭醫生診療服務的建設。
目前,全國所有三級公立醫院都參與了醫聯體的建設。遠程醫療服務逐步推廣,重點放在貧困縣和偏遠地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穩步實施,組建家庭醫生團隊35.6萬余個。
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中,配套政策不斷完善。提高基層門診醫療保險報銷比例,對轉診患者連續計算起付線,實行長效處方和延長處方,加強基層醫院與上級醫院的葯品聯系。

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穩步推進。
「以葯養醫」曾是公立醫院一大頑疾。2017年9月全國所有公立醫院全面推開綜合改革並全部取消葯品加成(不包含中葯飲片)。
為了取消葯品加成減少合理的收入,大多數省份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來補償80%,政府補貼10%,醫院內部消化10%。
同時,薪酬制度改革的試點成果也開始顯現。目前試點范圍已擴大到所有城市,全國公立醫院人員支出占業務支出的比重由2010年的28%提高到2017年的36%。

三、全民醫保制度逐步健全
衛生保健制度對國計民生至關重要。姚建紅指出,基本醫保參保人數超過13億,參保率穩固在95%以上。
城鄉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准由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2018年的490元,政策范圍內門診和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穩定在50%和70%左右。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中,醫療保障資金從2015年的5657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6916億元。
中新網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9月底,中國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數量達13995家,累計實現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106.3萬人次。醫療費用256.1億元,基金支付比例為58.6%。
此外,隨著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健康扶貧工程的深入實施,一系列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減輕了居民就醫負擔。
個人醫療支出比重繼續下降,2017年貧困人口平均醫療費用比重為16%,貧困返貧問題逐步緩解。

四、葯品供應保障制度日益完善。
姚建紅說,通過改革葯品審批制度,推進非專利葯品質量和功效評價,實行葯品購銷「兩票制」,保證了葯品短缺。對於139份臨床易缺葯品清單,絕大部分已恢復生產供應。
為減輕群眾葯品費用負擔,國家對進口葯品實行零關稅,組織葯品集中采購試點,降低抗癌葯品采購價格,開展全國葯品價格談判。
開展國家葯品價格談判,在對39種專利葯品和獨家生產葯品開展談判(平均降價50%左右)的基礎上,又對17種抗癌葯開展醫保准入國家談判,平均降幅達56.7%。
為進一步健全基本葯物制度,國家出台《關於完善國家基本葯物制度的意見》,並於今年10月發布2018版國家基葯目錄,數量由原來的520種增加到685種,基本覆蓋臨床主要疾病病種。

五、綜合監管制度加快建立
在逐步推進全行業全面監督的同時,繼續實施國家監督和抽查計劃,重點加強對葯品質量和醫療衛生服務的監督。
在推進醫療保險智能化監控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姚建紅說,超過90%的地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健康醫療服務的智能監控,逐步實現門診,醫院,買葯,各種各樣的醫療服務行為的全面監控。

六、相關領域改革加快推進
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方面,姚建紅表示,人均補助水平由2015年的40元提高到2018年的55元。
在深化醫務人員培訓方面,完善全科醫生的培訓使用激勵措施。截至2017年底,全國已有全科醫生25.3萬人,平均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1.81人。
在「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中,應促進互聯網與醫療服務、公共健康等服務的整合。姚建紅表示,目前「互聯網+醫療健康」呈現良好態勢。

七、提高居民醫療衛生服務利用水平
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實施,「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居民醫療健康服務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統計顯示,居民平均就診次數由2015年的5.6次提高到2017年的5.9次,年住院率由15.3%增加到17.6%。
會上提供的材料顯示,2017年全國醫療機構門診量達81.8億人次,比2015年增加4.9億人次,增幅為6.37%;住院量達24436萬人次,比2015年增加3383萬人次,增幅為16.07%。
醫療改革作為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不僅減輕了居民的醫療負擔,而且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全球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公布了195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療可及性和質量」排行榜,認為中國醫療事業發展迅速,醫療質量不斷提升,是全球進步最大的5個國家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發表報告稱,中國正迅速走向全民醫保,獲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機會更加平衡。

㈣ 安徽在脫貧攻堅政策下取得哪些成效

2016年,中國先後有1000萬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眼下,各地正在層層制定新一年的減貧任務,落實減貧責任。而據安徽省扶貧辦給出的數據: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790.2萬人下降到2016年的208.1萬人,減少582.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1年的14.7%下降到2016年的3.88%。

日前,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明確將2018年作為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安徽也著力將脫貧攻堅的精準度、廣度、深度提升到新的水平。

㈤ 中國發展有哪些成就

●GDP年均增長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國家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國經濟核心指標。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1952年至2008年,扣除價格因素,我國GDP以年均的速度增長,經濟總量增加77倍,位次躍升至世界第3位。

●城鄉居民儲蓄增加2.5萬倍人民生活由貧困邁上總體小康

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2008年底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達21.8萬億元,比1952年底增加2.5萬倍。

1978年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仍還約有2.5億人,約佔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減少為1479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聯合國和世界銀行認為,近25年來全人類扶貧事業成就中,三分之二應歸功於中國。

●財政收入增長985倍有效提高了政府宏觀調控能力

1950年國家財政收入只有62億元,到1978年上升到1132億元,到1999年達到11444億元。進入新世紀,財政收入連續跨越新台階,2008年達到61317億元,比1950年增長985倍。

●糧食產量增長3.7倍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支撐工業化進程

2008年我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長3.7倍,達到52871萬噸;豬牛羊肉類產量達到5337萬噸,而1952年只有339萬噸。

●粗鋼年產從16萬噸到5億噸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

2008年與1949年相比,我國粗鋼產量由16萬噸增長到50092萬噸,紗產量由32.7萬噸增加到2149萬噸。我國由一個只能製造初級工業產品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根據聯合國資料,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份額由1995年的上升到2007年的.

●對外貿易增長2266倍從封閉半封閉走向全方位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走上了對外開放之路,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三對外貿易大國。

●城鎮化率從提高到走向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城鎮化水平很低,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城鄉之間處於嚴格的分割狀態。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進入加速發展時期,2008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文盲率降至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教育關繫到國家的未來。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20%左右。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目前的教育普及程度已經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200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高中毛入學率74%,初中毛入學率,小學凈入學率達,文盲率降至;當年高中階段在校生人數4546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2057萬人。

●科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

2008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4570億元,占,比1991年提高個百分點。科技成果大量涌現。

●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由35歲提高到73歲公共衛生體系初步建立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地區缺醫少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經過60年建設,我國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體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2008年年末全國每千人口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數2.8張,處於發展中國家中等偏上水平,而1949年為張。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由1949年的35歲提高到2005年的73歲,在世界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中居於領先地位。(國家統計局)

㈥ 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為了這項任務我國做出了哪些努力

1、加大對貧困縣資金扶持力度2、選派駐村工作隊,幫助貧困縣鄉村增加收入擺脫貧困3、政策扶持,修建完善交通運輸網路幫助貧困縣解決道路交通問題

㈦ 精準扶貧"四位一體"醫療扶貧包括哪些內容

一、專項扶貧。包括易地扶貧搬遷、整村推進、以工代賑、產業扶貧、就業促進、扶貧試點、革命老區建設等。

二、行業扶貧。包括明確部門職責、發展特色產業、開展科技扶貧、完善基礎設施、發展教育文化事業、改善公共衛生和人口服務管理、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重視能源和生態環境建設等。

三、社會扶貧。包括加強定點扶貧、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發揮軍隊和武警部門的作用、動員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扶貧等。

四、援建扶貧。實行經濟、科技、人才全方位支援,形成經濟援疆、幹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科技援疆的新局面。始終把關注農村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作為援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援建資金項目的安排,主要用在改善當地民生上,用在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上。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一般來說,精準扶貧主要是就貧困居民而言的,誰貧困就扶持誰。

(7)國家健康扶貧成果擴展閱讀

醫療扶貧項目主要內容如下:

一、項目將協調有關單位提供專家、新技術、特色專科建設、醫聯體建設、遠程診療平台建設等方面進行幫扶;提高貧困地區醫院的專科能力建設和醫療水平,改善協作醫院的醫療條件,綜合提高醫療水平及能力。

二、項目計劃至2020年期間,將與國家衛生計生委有關部門、等有關單位合作支持,開展貧困地區基層醫院院長和醫務人員提供免費公益培訓及相關專項醫療扶貧公益活動。

三、項目計劃重點開展眼健康扶貧援助公益項目、甲狀腺微波消融設備和專項基金援助項目、以及其他專項扶貧援助公益項目。

四、聯系動員有關單位、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及社會各界力量對扶貧健康事業的理解、關心、支持和援助。

五、多方聽取愛心人士及社會各界對扶貧醫療項目工作的意見建議,對參與支持扶貧醫療項目並有突出貢獻的愛心企業愛心人士進行獎勵和表彰。

六、開展上級有關部門及有關單位委託的扶貧醫療相關業務

㈧ 2020年,我國將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一批傑出什麼代表,就像種子一般讓創新之花開遍神州大地

促進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做好貧困勞動力穩崗就業,對存在返貧致貧風險人口提前加強針對性幫扶,確保高質量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要做好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通過持續努力推進脫貧摘帽地區鄉村全面振興,為增進人民群眾福祉、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㈨ 健康扶貧和鄉村振興有什麼關系

為了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奪取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全面勝利,就必須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脫貧攻堅今年必須收官,但是扶貧工作今後仍將繼續,只是以後的扶貧工作必須轉換思路,轉變解決貧困的方式方法。從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是階段性的,即將告一段落。但是,扶貧工作必將是長期的。因此,必須把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起來,將扶貧工作納入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一體化推進。通過實施,鞏固脫貧攻堅的現有成果,不斷提升扶貧工作質量,建立長效機制。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也是對脫貧攻堅的一種延續和深化。當然,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更高、更深遠的戰略抉擇,它又不能僅僅停留在鞏固提高扶貧工作這一單一的工作內容上。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鄉村是否振興關乎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能否如期實現,其深遠歷史意義無須贅述。從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不僅是「三農」工作重心和主要內容的轉變,而且是「三農」工作方式和方法的根本轉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立足長遠,循序漸進,採取系統性實施、協同式推進方略。所謂系統性實施,就是貫徹落實鄉村全面振興,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所謂協同式推進,就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始終跟城鄉融合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調一致。脫貧攻堅必須一個一個地啃硬骨頭,精準到貧困個體,它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個體式的,它就像一場針對貧困個體的「殲滅戰」。而鄉村振興則從個體轉向社會,通過鄉村社會建設實現鄉村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它的工作方式方法必然是社會式的,它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實現鄉村振興重在社會建設鄉村振興固然是鄉村的全面振興,但並不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平均用力。鄉村振興,必須社會建設先行。當今鄉村社會正處在個體化轉型之中,必須重視和切實解決這一鄉村社會的基本問題,如此鄉村振興這個美好的大廈才會因為具有牢靠的鄉村社會基礎而愈加堅固。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不僅需要制度、政策和資源的供給,更需要鄉村社會自身的主動承接和積極配合。為此,必須把鄉村社會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首要內容和頭等大事來抓。關於鄉村振興,人們對產業發展和經濟建設談論得比較多,但對鄉村社會建設討論得少。在許多地方實踐中,也主要是關注產業發展和經濟建設,鮮有注重鄉村社會建設者。需要指出的是,鄉村振興中的「鄉村」,不是一個簡單的地域或空間概念,而是指鄉村社會,所以鄉村振興是指鄉村社會的振興。在以往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人們簡單地把「鄉村」與「農業」、「鄉村發展」與「農業發展」相提並論,很少有人把鄉村視為一個社會的概念加以理解和認識,更不要說將此認識上升為一個共識性政策並加以實施。如果不能將鄉村視為一個社會的概念,並將鄉村作為一個社會共同體進行建設,即便在經濟上用盡全力,也將事倍功半。因此,鄉村振興重在鄉村社會建設。而鄉村社會建設的關鍵,是把原子化的個體農民重新聯結起來,讓他們重新嵌入鄉村社會。當前將農民重新聯結起來的有效路徑,主要是組織、社區和文化等方式。農村需大力培育和發展各種社會性組織,農民通過參與這些組織,實現相互聯結。同時,鄉村社會建設還必須著力於農村社區建設。農村社區既是農村社會服務管理的基本單元,更是鄉村社會的重要組成單位,要通過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增強鄉村認同感、歸屬感,能夠培育鄉村公共意識或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一個共同體或社會的靈魂。一個社會的公共精神越發達、越充分,這個社會的環境和氛圍就越好,每個社會成員所享有的社會資源和公共福利就越多。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鄉村文化建設就是「鑄魂」工程。這個「魂」,便是公共精神或公共性。有了公共精神或公共性的鄉村社會,是有內核的社會;有了公共精神或公共性的社會,才是能生產「鄉愁」的鄉村社會。總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但要把鄉村社會建設納入其中,作為首要內容來抓,而且要把鄉村社會建設貫穿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過程。鄉村振興必須給鄉村「賦權增能」在大力進行鄉村社會建設的同時,必須給鄉村社會「賦權增能」。不但要讓鄉村社會充滿活力,還要讓鄉村社會有行動力,恢復和提升鄉村公共物品的合作供給和自我生產能力,培育和改善鄉村社會自我治理能力,最終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我國以往的農村建設實踐,大多採取外力推動、資源注入、社會動員等方式,農村建設的主體基本上是消極被動的,沒有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能動性,以致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古人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認真汲取過往的經驗教訓,加強對鄉村社會的「賦權增能」,改革和創新社會體制,建設一個有生機、有活力、有希望、有尊嚴的鄉村。

閱讀全文

與國家健康扶貧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