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科技成果社會應用的最根本的價值標准
具有實用性
是科技成果社會應用的最根本的價值標准
因為實用的科技才能產生利益
⑵ 科技成果轉化主要有哪些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科技人員、管理工作者和企業家的大量探索、試驗,科技成果轉化已經逐他形成了「政府計劃推動和技術市場擴散」相結合的兩條腿走路的雙重模式。政府計劃推動主要體現在由政府組織實施的各種國家級、省級科技開發與成果商品化及推廣計劃,其中大部分也是指導性計劃。市場擴散主要是根據市場的需求,在產、學、研之間進行,形式有:自主開發、技術轉化、聯合開發以及組成科技經濟聯合體等。隨著市場體制的發展和完善,成果轉化的市場擴散作用將越來越大,形式也會更加多樣化,效果會更加顯著。
⑶ 舉例說明在應用科技成果時如何趨利避害
第一,科技水平再高,假如被壞人所用,用於謀取私利,那麼,這些科技不僅不會促進版人類權社會的發展,而且還有毀滅人類的可能。譬如二戰時期希特勒,就是把德國科學家研究的成果,大量用於研發戰爭武器。。。第二,由此可見,所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說法存在巨大的瑕疵!真正的答案應該是,包括科學技術的發明及使用者們在內的廣大勞動者,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生產力!!
⑷ 如何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科技成果轉化分為直接轉化和間接轉化:
⑸ 科技成果評價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科研成果評價指對科研成果的工作質量、學術水平、實際應用和成熟程度版等予以客觀的、具體的、恰當的權評價。對科技成果進行評價方法:從學術價值、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三個方面進行評審。對不同類型的成果,要有不同的側重,但不能偏廢。對基礎研究成果,主要側重於學術價值;技術研究成果(應用研究印發展研究成果)應側重於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在成果具體評價上,必須堅持科學性、客觀性原則。
⑹ 如何避免科技成果的不當應用
只有通過立法,才可以,
近年來,食品質量安全事故頻發成了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牛奶中的三聚氰胺、豬肉中的瘦肉精、禽蛋中的蘇丹紅,等等,給畜禽產品消費帶來了不小的影響,老百姓對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的信心直線下降。一系列農產品質量事件的發生一方面暴露出產品質量監管方面的漏洞,同時也讓一些從事非法生產銷售的企業和個人浮出水面。
不少人都在譴責養殖端、奶站與奶企的無良,但卻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傳播源頭。是誰把那些東西引進到國內,並通過「山寨」版將合成成本降低,以適於國內推廣的?養豬戶哪能發明什麼東西能夠讓豬長出更多的瘦肉來?雞(鴨)場老闆肯定不懂什麼化學成分能讓蛋黃又好看又流油。農民連蛋白質是什麼估計多半都講不清楚,更不會發明出一種讓牛奶中的蛋白質含量增加的東西來。這些都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技術,沒有專業科研人員的參與,普通人是沒有本事做出來的。這些害人的產品,某種程度上都是由一些科技人員受利益驅動而引進來或仿製而成的,當初還可能以科學研究的名義得到不少的國家科研經費資助,有些甚至被相關部委列為重點研究課題,後來又以科技成果轉化的名義推廣出去(這些產品背後都有業內知名高校企業的推手說明了問題所在);最後養殖端東窗事發,而這些「學術敗類」早已名利雙收,安然轉身。《「瘦肉精」背後的科研江湖》(《南方周末》2009年4月8日封面文章)還原了瘦肉精在中國最初的傳播過程,追根溯源,把那些以科學的名義但實際在進行危害社會行為的人給暴露了出來。
據報道,以鹽酸克倫特羅為代表的「瘦肉精」,早在大規模引進中國之前,已在國外出現過大面積的中毒事故,並被多個國家禁止。但當時中國的專家卻「忽視」這一重要信息,反而踴躍引進。這里有的人是出於專業研究之需,有的人卻不乏利益驅動。連引進與推廣「功勞最大」的專家自己也承認:那時國家正力倡培育瘦肉型豬,他學生的研究吻合政策方向,「我們也不宜和政府唱反調。如果在論文中介紹了副作用,我們(的論文)也發不了,所以我們有一些顧忌。」結果,研究人員在明知美國禁用β-興奮劑(「瘦肉精」是β-興奮劑的一種)的情況下,申報了課題,領到了經費,但並未向國內透露美國禁用一事,隨後還獲了獎。三聚氰胺、蘇丹紅也有著類似的傳播過程。
更有甚者,據《新型「瘦肉精」現身黑市》(《南方周末》2009年4月23日封面文章)報道,一些無良知的科研工作者又根據國外專利仿製合成了「瘦肉精」的升級版——萊克多巴胺,此物在2002年就被農業部列入禁用目錄,但有部分專家在國家明令禁止後,仍唱好萊克多巴胺。為躲避產品檢測,某農業高校專家竟然搞出掩蔽劑,這種掩蔽劑會先跟檢測試劑發生反應,如此,檢測試劑就不再與萊克多巴胺發生反應。
在此,我們姑且不議論到底這瘦肉精、三聚氰胺、蘇丹紅的發明(引進)與推廣者是誰,該承擔怎樣的責任,我們只是由此看到一些科研工作者社會責任赤裸裸的缺失,甚至天良喪失,追名逐利的浮躁心態驅使科技成果無所顧忌地走向濫用和惡用。
在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社會的過程中,人們曾陶醉於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利益、福音。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尤其是當科學與社會復雜的相互作用導致了科學社會化和社會科學化時,科研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就擺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這也打破了人們關於科技中性論的傳統看法。科學研究不是在世外桃源進行,科研工作者進行創造,也要為創造的後果承擔責任。前蘇聯科學家謝苗諾夫曾指出:「科學的社會功能越大,科學家的社會責任也就越大。一個科學家不能是一個『純粹的』數學家、『純粹的』生物學家或『純粹的』社會學家,因為他不能對他工作的成果究竟對人類有用還是有害漠不關心,也不能對科學應用的後果究竟使人民境況變好還是變壞採取漠不關心的態度。不然,他不是在犯罪,就是一種玩世不恭。」
而且,科研工作者有責任思考、預測、評估他們所生產的科學知識的可能的社會後果,因為他們比其他人掌握了更多的專業科學知識,對於科技進步可能帶來的某些危害比其他人認識得更清楚。科研工作者對其研究負有責任意識是一種自律的過程,這要比在應用的負效應出現以後,再加以研究抑制負價值的手段更有效。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在去年「中美科學家社會責任論壇」開幕式上指出,科學家要慎重考慮研究工作的社會影響,審慎評估科研成果可能產生的社會效應。自覺把求真與求善結合起來,把好奇心與責任心結合起來,把個人興趣和解決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緊迫需要結合起來,推動科研成果的合理運用,不斷增進人類的福祉。同時,要對科學技術應用所帶來的風險和危害保持高度警覺,主動對研究課題進行倫理道德和社會價值評估,拒絕從事有悖於人類文明發展的科學研究,盡力防止和排除科研成果的不當運用,自覺採取措施控制和防範潛在的技術危害,避免科研成果對正常社會秩序產生不利影響。
其實,在任何一個社會中,總有一部分人,例如醫生、律師、科學家、工程師或統治者,由於他們掌握了知識或特殊的權力,他們的行為會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界帶來比其他人更大的影響,因此他們應負有更多的社會責任。但是,當代社會絕大多數科研工作者把科學研究作為謀生的職業,導致一些人為實際應用的功利目的而進行科學研究。因此,對於他們應付的社會責任,我們不僅需要有特殊的行規(比如醫療界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以及一些國家和地區行政首長的就職宣誓)來約束,更需要通過法律規范來約束。
通過完善的法律制度,讓科學有所為有所不為。目前,對科學研究成果的獎勵措施在不斷加大和完善,而且獎勵是巨大的和眼前的,而懲罰似乎是不可能與科學研究聯系起來的,若有的話,也是長遠的,這種獎勵與懲罰的不對等性,也從某種程度上削弱了科研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意識。當前人類文明的發展,一方面仍然需要社會加大力度支持科學的發展,科研工作者應該由於對社會文明的進步所作的貢獻而獲得很高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要對那些可能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的科學研究進行嚴格限制,對那些只為個人利益而不顧社會利益的科研人員加以法律懲處。通過瘦肉精事件我們看到,在學術規范和科學精神已經很明確的情況下,那些無良知的研究者明明知道他們的產品副作用很大,但在暴利與不受懲罰面前一而再,再而三地越過道德底線。如果再不進行必須的懲罰,接下來新進入科研界的跟風逐浪者一定會越來越多,那我們以後聽到的害人新名詞、新技術、新產品也會越來越多,這幾年正是這樣一幕幕悲劇在不斷地上演著。
據悉,科技部正著手進行1996年10月1日施行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的研究工作。筆者建議,修訂中應增加對科研工作者社會責任的法律約束性規定,尤其是對涉及生命科學領域、食品、飼料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轉化,要同時提供其「負效應」研究報告;對用於食品、飼料、食用植物的人工提煉物或合成物的科技成果轉化,應如葯品一樣,提供相關毒理試驗、動物試驗等的實驗報告,並通過相關的安全評估;若對引進或自主研發的科技成果的負效應進行隱瞞或者出現不應有的「疏忽」,且由此成果轉化生產的產品使消費者(使用者)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發明、引進(進行純學術研究,並採取措施嚴格限制其外溢者除外)和成果轉化推廣者應與相關產品的生產經營者同樣承擔連帶責任。適當時候,在《科學技術進步法》等法律中也應增加對科研工作者社會責任的法律約束性規定,以使獎懲對等。
科學研究無止境,但是否能轉化、運用於生產,一定要符合法律規定。今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6月1日起就要正式實施了,條文中明確要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制度,明確食品生產經營和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實行許可制度,這從法律上為食品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還要強化執法力度和監管措施,要加大對違法者的懲處力度,為人類的安全築起堅實的盾牌。
⑺ 科技成果應用於生活
納米技術用在牙刷上
納米牙刷可以更牛逼的清潔牙垢
⑻ 科技成果有哪些類型
科技成果可抄分為三種類型:襲(1)基礎理論成果,是指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發現、新學說,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科學論文、科學著作、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等。(2)應用技術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中取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農業、生物新品種、礦產新品種和計算機軟體等。(3)軟科學成果,是指對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動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論、方法和觀點,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研究報告。
⑼ 科技成果有哪些類型
科技成果可分為三大類型:基礎理論成果,是指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發現、新學說,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科學論文、科學著作、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等。
應用技術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中取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農業、生物新品種、礦產新品種和計算機軟體等。

(9)科技成果應用擴展閱讀:
科技成果的基本成就:
1、是新穎性與先進性:沒有新的創見、新的技術特點或與已有的同類科技成果相比較為先進之處,不能作為新科技成果。
2、是實用性與重復性:實用性包括符合科學規律、具有實施條件、滿足社會需要。重復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復使用或進行驗證。
3、是應具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
4、是應通過一定形式予以確認:通過專利審查、專家鑒定、檢測、評估或者市場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確認。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1]中把「科技成果」定義為: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試驗和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並經過鑒定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
在新的時期,為了明確認識,把「科技成果」分解為「科學成果」和「技術成果」兩部分,並把「軟科學成果」排除在「科技成果」的范圍之外。
⑽ 什麼是科技成果的初試,中試,成熟應用
科技成果的初始主要是指在實驗室尺度的放大,中試就是可以作為商業開發,相當大的尺度(至少部分工業上可進行了);成熟階段就是在工業上可以大規模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