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卡通片卡通片的創始人是誰卡通片中人物的形象.顏色的特點是什麼
卡通,是英語「cartoon」的漢語音譯。對於這個詞的詞源,有兩種不同說法:其一是說它來自法語中的「carton」(圖畫);其二是說它源自義大利語中的「cartone」(紙板)。
年代久遠,到底是誰……
自己分析吧,動漫分開來分析
漫畫:
美學者的歷史研究顯示,數百(甚至數千)年前,在南亞洞穴中發現古老的漫畫;在佛教寺廟中,一份十二世紀遺留的日文故事圖畫滾動條、中國古代仰韶文化時期人民的陪葬用品與德國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前大幅故事圖,皆可見早期漫畫文化足跡。漫畫文化學家均認為漫畫的起源,應該以石雕造型、洞窟壁畫…等圖騰為出發點。當在十七、十八世紀時,英國的一位諷刺畫家荷加思就正式為「近代漫畫」揭幕。
而對於中國漫畫,有人說,漫畫「是從外國傳入中國的「,說得對,也有人說,「我國早就有漫畫了」說得也對。這是因為,我國確實很早就有漫畫。
清朝乾隆年間「揚州八怪」中的畫家黃慎就畫過《有錢能使鬼推磨》,那是18世紀的事。後來羅聘還畫過《鬼趣圖》,借鬼來諷刺人間不平等。15世紀的明朝皇上憲宗也畫過《一團和氣圖》。那是世界上還沒有「漫畫」這么一個畫種。過時候誰也不知道那幾幅畫就是漫畫。
及至二十世紀初年,中國才從報紙刊物上見到外國(西方的)漫畫,於是也就出現了我們的漫畫家。可見那時漫畫是從國外傳進來的。
民國七年沈伯塵獨立出版了「上海潑克」。他傳播了西洋黑白的技法,也擴大了漫畫的題材,是早期漫畫史上重要的一頁。一直到民國十二年「文學周報」發表了「子愷漫畫」,引進日本漫畫,以單純輕松的線條描寫家庭瑣事和社會某一層面。其童稚純真的感情,頗受青少年和知識分子的歡迎,也是中國採用「漫畫」名稱之始。
日本傳統意義上的漫畫指開玩笑的、逗樂的畫。
現在的漫畫除了傳統的單幅或四格諷刺漫畫外,主要指新型漫畫。新型漫畫在最初傳入中國時叫做卡通畫;在日本較為通用的稱謂叫做comic;在美國常用cartoon。新型漫畫的裨是以格為單位的畫,並用畫面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它的風格打破以往的傳統,採用了靈活多變的形式,像極了電影分鏡頭劇本。而新型漫畫是直接以畫面代替了鏡頭,把信息傳達給讀者。因此,新型漫畫的最高境界稱為電影感。
日本把1945年前的漫畫稱為「史前」。明治以後是漫畫稱為「史前」。
明治以後是漫畫向家庭、少年滲透的時期,也陸續有了專登漫畫的雜志、
報紙,但多為單幅、四格漫畫。到了二戰以後日本復興的年代,漫畫家從壓
抑的氣氛中解放出來,漫畫文化初露端倪。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位大師,他
的出現是日本新型漫畫崛起的標志。他就是被譽為「日本漫畫之父」、「之
神」的手冢冶蟲。日本評論家如此評價他:「今天的日本漫畫,是從第二次
世界大戰戰敗的焦土中如慧星般登場的漫畫家手冢冶蟲帶領出發的,他那戲
劇性的內容和視覺性的表現方法令眾多讀者欣喜若狂」。
日本漫畫的崛起逐漸帶動了東南亞地區漫畫的發展。韓國、新加坡、馬
來西亞、台灣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些地區漫畫已從最初的模仿到漸漸形成了
自己的漫畫風格。中國漫畫的發展較為緩慢,還處於初級階段,形成自己的
風格黨有待時日。
大洋彼岸的美國,漫畫在cartoon興趣的帶動下,於六十年代初期誕生
了。英雄漫畫這種體裁從一開始就成為美國漫畫的主流,並標志著美國漫畫
體系的形成。
動畫片:
動畫片最早誕生於法國。1877年,巴黎的光學家兼畫家E.雷諾根據「視覺暫留」的原理,製成一種新的玩具活動視鏡。1878年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中獲獎。1879年他對活動視鏡又作了改進,根據動畫片的基本原理,利用一隻餅干筒,發明了活動視鏡影戲機,可以使連續圖畫的畫帶無限地延長,能夠表現更長的活動圖畫。雷諾繪制了《喂小雞》、《游泳女郎》、《猴子音樂家》等20多個動畫小節目,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動畫片。隨著幻燈放映機的發明,1888年 10月,雷諾運用幻燈機的技術,製成了光學影戲機。他繪制的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成為在電影發明以前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動畫片。
Ⅱ 1525年的1525年-大事記
1525年,德國農民(得到部分市民支持)反對封建壓迫的一次規模最大的起義。起義遍及德國整個西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農民戰爭,是宗教改革運動(十六世紀西歐各國反對鼓吹封建制度不可動搖性的天主教會的社會政治運動)的組成部分;是長期反封建斗爭在宗教改革運動時期達到的頂點。恩格斯把宗教改革運動稱為德國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決戰和歐洲第一號資產階級革命。農民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是:封建主和教會力圖鞏固農奴制以及因商品貨幣關系發展而力圖增加農民的封建貢賦;以封建主為一方,以資產階級、農民和城市貧民為另一方的階級斗爭的尖銳化。這種尖銳化的表現在宗教改革運動時期一些宗教性反封建口號中均有反映。反映農民和城市貧民利益的托馬斯·閔采爾學說,是起義的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閔采爾的信徒傳播說,必須通過革命,即必須通過推翻公侯、封建主及其他壓迫者來根除罪惡。
反映這一事件的書籍《1525年革命》出版(20世紀)標志著布瑞克農民學研究學派脫穎而出,一個讓世界震驚的結論向世界宣告:創建近代民主政治的真正英雄,並不是什麼舞刀弄劍的帝王將相,而是百姓,一個以農民、礦工、城市平民組成的普通人階層,他們在特定的時刻聯合起來,自下而上地推動了現代政治的發展。
作者彼得·布瑞克認為,現代化的源頭要從農民的需要、農村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和農村社會組織的結構中去尋找。換言之,現代化不是以犧牲農民為代價而發展起來的城市化過程,相反,它是農村和城市的互動,因此,農村的現代化,正是現代化的基礎,不可能脫離農民的需要來談論現代化的問題。 1525年,中國人發明發射爆炸彈(即開花彈)的火炮,開創了世界的新紀元,結束了中國的舊紀元。中國人發明了爆炸彈,但仍然熱衷於使用實心彈,因為技術的限制與性能,爆炸彈成為主流的時代遠未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