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戴連榮的獲獎成果
2003年獲大連市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一等獎: 手征誇克模型中NΔ耦合道對N-N散射各分波相移的影響及數學物理問題的研究 2004年獲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二等獎: 在推廣的手征SU(3)誇克模型下研究NN相互作用 2008年獲大連市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二等獎: 雙重子NW 和DW結構 2008年獲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三等獎: 雙重子WW結構 2009年獲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三等獎: 推廣手征SU(3)模型中重子-重子相互作用研究 引
B. 趙存生的獲獎成果
1. 2004年5月15日,發表於《新長征》第2期的論文《中國共產黨執政和建設新的里程碑》,獲得2003年度北京市局級領導幹部優秀理論文章一等獎
2. 2004年6月18日,發表於《人民日報》2003年7月9日的論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獲得北京大學第九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3. 2006年3 月13 日,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鄧小平理論與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2001年立項),通過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組織的鑒定,被評為優秀
4. 2006年12月14日,發表於《高校理論戰線》2004年第2期的論文《關於弘揚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幾個問題》,獲得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C. 郭羽誕的獲獎成果
集體項目《國際貿易專業建設》獲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上海發展境外工程承包業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獲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三等獎、《EDI概論課程建設》獲上海市教委教學成果三等獎、《新編現代西方經濟學教程》獲上海高校優秀教材三等獎。獲上海財經大學教學獎勵基金一等獎,以及數次獲上海財經大學學生評選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稱號。
D. 葉祥松的獲獎成果
(獨立或第一獲獎人)
[1] 當代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互動——基於國際產業轉移的視角(論文、獨立)獲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2] 當代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互動——基於國際產業轉移的視角(論文、獨立)獲廣東省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
[3] 《農村機構改革與農村經濟組織創新——「農聯模式」及其運行機制研究》(項目),被評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優秀等級
[4] 《現代企業前沿問題研究》(著作、獨立)獲陝西省第八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5] 《發達農村地區社會保障問題》(論文、獨立)獲1988—1990年度中國民政與社會福利學會優秀論文獎。
[6] 《國有企業創新的八大難題》(論文、獨立)獲廣東省第六次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7] 《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組織形式新探——「農聯模式」及其運行機制》(論文),獲佛山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8] 《農村剩餘勞動轉移及其對策》獲廣東省勞動廳優秀論文二等獎。
E. 請問獲獎證書去哪裡查詢
你可以登錄當時的獲獎主頁,然後列印下來。或者直接用那本雜志就可以了。網上是不提供這類證書查詢的。
F. 魯桐的獲獎成果
《西方國家金融管制及其啟示》被評為1994年度安子介國際貿易優秀論文獎;
LuTong and Stephen You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Working Paper 97/12 StrathclydeInternational Business Unit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榮獲第三屆(2000年)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科研成果一等獎;
《中國企業海外經營:在英國的實證研究》(載《世界經濟》2000年第4期),榮獲2001年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頒發的「全國外經貿研究成果獎」學術論文二等獎。同時獲得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獎(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著作:《WTO與中國企業國際化》榮獲第四屆(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同時獲得世界經濟與政治所2001年度優秀科研成果獎;
論文:《評<多邊投資協定>談判》(載《世界經濟》1999年第7期),獲得「新世紀改革發展與西部大開發戰略」優秀論文評選中獲得優秀論文一等獎,並收入《中國社會科學理論參考文庫》一書。(2001年12月);
論文:《獨立董事制度的發展及其在中國的實踐》(載《世界經濟》2002年第6期),榮獲得《社會科學與西部大開發》學術成果特等獎(2002年);
論文:《溫州民營企業國際化》魯桐、李朝明(載《世界經濟》2003年第5期),榮獲第十二屆(2004年)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三等獎。同時榮獲世界經濟與政治所2006年度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魯桐等著:《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戰略》獲世界經濟與政治所2006年度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同時獲得第六屆(200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G. 陳池波的獲獎成果
1.《解析農業投資不足的成因》,獲武漢市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3);
2.《加入WTO後湖北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優秀成果三等獎(2003);
3.《農業投入機制問題研究》,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4年);
4.《農業投資問題系列論文》,獲湖北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4);
5.《農業經濟學課程建設研究》,獲湖北省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5年);
6.《中國農產品比較優勢研究與應用》,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
7.《中國農村市場經濟發展論》,獲湖北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7年);
8.《湖北和諧社會建設中的鄉村債務問題研究》,獲湖北發展研究一等獎(2009年);
9.《湖北省鄉村債務問題的調查與思考》,獲湖北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9年);
10.《湖北新農村建設中基礎設施投資問題研究》,獲湖北發展研究二等獎(2013年);
H. 肖新平的獲獎成果
主持和參加各類科研項目13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其中主持1項,1項排序第3),部級項目7項(其中主持5項);出版著作和教材5部,其中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國際英文雜志24篇,國際會議論文9篇,中文核心期刊22篇。論文被國外著名檢索系統檢索48餘篇,其中三大檢索(SCI、EI、ISTP)27篇,SA 11篇,INSPEC 10篇。1998年3月獲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六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二等獎 ,1998年7月被遴選為交通部直屬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
I. 第一屆國家科技成果進步獎怎樣查查
科技進步獎獎勵中國自然科學獎與中國發明獎獎勵范圍之外的成果。根據1984年9月國務院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進步獎勵條例》,主要有以下六類:第一類是屬於...
J. 沈治平的獲獎成果
90年代以後,沈治平不顧自己年近八旬的高齡,繼續參與一線課題的研究。他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我國中長期食物發展戰略研究」,該項目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主要負責單位,沈治平承擔了「居民營養與食物結構研究」課題。沈治平在接到這個任務以後,歷經三年,收集了大量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並提出了我國中長期食物結構發展預測。「我國中長期食物發展戰略研究」課題,1992年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其中沈治平提出的關於我國食物結構的改善方向及其預測的論斷,得到了國內學者的廣泛支持與國家決策機關的採納。進入古稀之年的沈治平老先生高興地看到,在他及其他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國食物營養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食品工業為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他的理想終於變成了現實。
沈治平教授授幾十年如一日,甘於清貧,生活儉朴,默默奉獻,從來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他學貫中西,知識淵博,但非常謙虛,從不以學術大家自居;在遭受極其不公正待遇的情況下,仍然能保持一顆對黨和人民事業的拳拳之心。他開創和領導的中國營養學會已經成為國際營養科學聯合會的一員,成為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一個窗口。他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是我國食品科技工作者學習的光輝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