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09 11:19:50

A. 三次工業革命的時間及主要成就

1、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成就:蒸汽機的改良推動了機器的普及以及大工廠制的建立,從而推動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新。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

成就:利用了電並發明了主要使用石油和汽油的內燃機、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等相繼問世。

3、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成就:帶來基因組計劃、生物信息學的發展;創建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網(英文);2000年美國L.Hood、日本H.Kitano等建立系統生物學研究機構;2003年美國J.Keasling成立基於系統生物學的遺傳工程-合成生物學系;2005年法國F.Cambien和L. Tiret論述動脈硬化研究的系統遺傳學觀念等。

(1)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帶來的整體影響: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

2、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工業革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4、但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5、工業革命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

6、從根本上說,後來出現的波瀾壯闊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是工業革命的間接產物。

7、生產力飛躍。

8、出現了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

B. 三次工業革命中各國成就

1、開始時間及條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紀60年代)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 圈地運動的進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僱傭勞動力 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生產技術 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急劇擴大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紀70年代) 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資本積累和對殖民的肆意掠奪積累了大量資金 自然科學取得突破性進展 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 二戰後,資本主義推行福利制度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局穩定 20世紀初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 (直接推動力是二戰及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的需要--這與前兩次有別) 2、 主要成就和特點 主要成就: 第一次科技革命 棉紡織:一系列紡織機器的發明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1785年 )交通運輸:富爾頓-輪船(美、1807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英、1814年) 1、首先發生在英國,並以英國為主體;2、以輕工業為主導;3、 以蒸汽動力為主要標志;4、技術發明主要源於工人和技師的實踐經驗 第二次科技革命 1、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3、新通訊手段的發明(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1、科學同技術開始密切結合2、新技術發明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國家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2.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

C. 三次世界工業革命的成果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
課標要求:
了解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 ,
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
的影響
一,蒸汽時代的到來——第一次工業革命
(一)工業革命興起的前提和條件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
1,前提:
2,條件:
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貿易獲得大量資本
圈地運動提供大量廉價的勞動力
廣闊的海外殖民地提供了豐富的廉價原料
殖民地遍及世界,市場需求極大
手工工場時期積累豐富生產技術知識
生產技術
資本
勞動力
原料
市場
(必要條件)
一,蒸汽時代的到來—第一次工業革命
(一)興起的前提和條件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
1,前提:
2,條件:
(二)進程
1,機器的發明和動力的革新
飛梭
織布速度加快
珍妮紡紗機
細而易斷
水力紡紗機
結實,較粗
騾機
水力織布機
又細又結實,要求提高織布效率
"萬能蒸汽機"
瓦特
技術變革
碎石路
約翰·麥克亞當
交通運輸
蒸汽抽水機
安全燈
托馬斯·紐可門
漢弗萊·戴維
采 礦
焦煤煉鐵法
達比父子
冶 金
飛梭
約翰·凱伊
棉 紡
發明
發明家
行業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
蒸汽時代
瓦特改良的蒸汽機車
一,蒸汽時代的到來—第一次工業革命
(二)進程
1,機器的發明和動力的革新
2,工業城市的興起
3,交通運輸業的革命
陸上交通
海上交通
——鐵路時代
——汽輪
蒸汽機車
史蒂芬孫
火車
早期英國的火車
1807年克萊蒙特號蒸汽船
4,擴展
英國(18C中期)
歐美(18C末)
(三)影響
1,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2,引起了社會結構的變化
3,引起了社會生活的變化
4,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
二,進入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
(一)時間(19C下半葉),標志
1,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基本確立
2,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市場,資金等)
3,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三)進程
(二)條件
英國 貝塞麥煉鋼法,
吉爾克里斯特-托馬斯煉鋼法
鋼鐵
德國 西門-馬丁煉鋼法
合成橡膠,合成油漆,塑料
雷佩
第一種人工合成染料
柏琴
提出使用有機化肥
李比希
化學
柴油內燃機
狄塞爾
汽油內燃機
戴姆勒
交通
發明
發明家
行業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明
英國 貝塞麥煉鋼法,
吉爾克里斯特-托馬斯煉鋼法
鋼鐵
德國 西門-馬丁煉鋼法
合成橡膠,合成油漆,塑料
雷佩
第一種人工合成染料
柏琴
提出使用有機化肥
李比希
化學
柴油內燃機
狄塞爾
汽油內燃機
戴姆勒
交通
發明
發明家
行業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明
電的發明和廣泛應用意義最突出
愛迪生發明的炭絲燈
電氣時代
有線電話
想一想今天
的電訊事業
哪些新的發展
二,進入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
(一)時間(19C下半葉),標志
1,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基本確立
2,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市場,資金等)
3,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三)進程
(四)影響:
(二)條件
(見全解)
經濟思想
經濟結構和
生產組織
進行基礎
重工業
輕工業
起始部門
幾乎同時發生在幾
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首發英國,後擴展到他國
發生時空
科學理論指導,與生
產緊密結合
經驗主義,科學與技
術未真正結合
科技含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工匠
發明者
電力
蒸汽
動力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
項目
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有何特點
德,俄,日兩次工業
革命交叉進行
從手工工場中實現飛躍
三,工業時代的經濟組織
(一) 工廠制度的建立
1,建立
2,特點
工業時代的經濟組織特點比較
瓦特的蒸汽機工廠
政府不加干涉
自由競爭,自由貿易
不分離
中小企業佔多數
工業時代早期
代表企業
與政府的關系
信奉的理念
所有權與經營權
企業
規模
時期
(二)壟斷組織的形成
1,概念
壟斷組織——大企業之間為控制生產與市場以獲取更大利潤而結成的經濟聯合體.這種控制是通過訂立各種協議規定價格,劃分市場,分配產量來達到目的.
2,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
生產力迅速提高
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企業間競爭加劇
生產和資本的集中
到一定程度
產生壟斷
壟斷組織的形成
壟斷組織形成過程
工業時代的經濟組織特點比較
摩根,洛克菲勒,三井,西門子等
合作
聯合
分離,高級專業人才管理
大企業時代到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
瓦特的蒸汽機工廠
政府不加干涉
自由競爭,自由貿易
不分離
中小企業佔多數
工業時代早期
代表企業
與政府的關系
信奉的理念
所有權與經營權
企業
規模
時期
經濟組織的變化
手工工場
工廠
工廠
壟斷組織
資本的高度集中出現了一系列大企業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___ 洛克菲勒(1839-1937),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1863年,洛克菲勒建立第一個煉油廠,1870年與人合辦"俄亥俄美孚石油公司".到1880年,洛克菲勒幾乎壟斷了美國整個石油業,並形成了美國第一個大托拉斯壟斷組織.1892年,"美孚石油"一度控制了美國煉油業90%的生產量,在100多個國家設有分公司,年利潤達幾十億美元.1985年,美國評選對美國社會影響最大的10位企業家,洛克菲勒名列第二.
凱恩斯主義
自由主義盛行
經濟思想
導致產業結構發生巨大
變化,壟斷組織產生
實現生產方式根本性
變革,工廠取代工場
成為主要生產組織形式
經濟結構和
生產組織
進行基礎
重工業
輕工業
起始部門
幾乎同時發生在幾
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首發英國,後擴展到他國
發生時空
科學理論指導,與生
產緊密結合
經驗主義,科學與技
術未真正結合
科技含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工匠
發明者
電力
蒸汽
動力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
項目
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有何特點
德,俄,日兩次工業
革命交叉進行
從手工工場中實現飛躍
凱恩斯,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主張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採取財政措施增加公共開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以提高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
四,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
1,時間 19C末20C初
2,方式
1)國際貿易的發展
2)人口的流動
4)武力威逼
3)資本的流動(資本輸出或對外投資)
3,過程
1)16至18世紀中期,在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下,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2)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3)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3,過程
4,影響
(1)促進了世界各國社會生產力的蓬勃 發展;
(2)進一步推動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 展,客觀上促使東方國家新的社會 經濟結構發展壯大;
(3)加強了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的相互聯 系,導致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這 正是今天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早期表 現

D. 第三次工業革命有什麼科技成就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科技成就:

一、原子能技術:1945年,美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1954年,蘇聯建立第一座核電站。

二、航天技術: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1981年美國第一架太空梭升空。

三、電子計算機:1946年延生於美國

四、分子生物學:1972年美國重組DNA生物基因工程;1999年美國首次製成DNA分子

五、遺傳工程:1997年英國克隆羊成功;2000年美、日、法、德、英、中公布類基因組草圖。

(4)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擴展閱讀:

世界工業革命演變歷史: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機械化

1、時間:18世紀60年代至19時間中期(大概是1760年至1850年)

2、特點:瓦特改良了蒸汽機,從而開創了以機器代替人工的工業浪潮。第一次工業革命使用的機器都是以蒸汽或者水力作為動力驅動,首次用機器代替人工,具有非常重要的劃時代的意義。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化

1、時間: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大概是1870年到1900年)

2、特點: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使用蒸汽和水力的機器滿足不了人類社會高速發展的需求,新的能源動力和機器引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得益於內燃機的發明和電的應用,電器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此時的機器有著足夠的動力,汽車、輪船、飛機等交通工具得到了飛速發展,機器的功能也變得更加多樣化。由於電話機的發展,人類之間的通訊變得簡單快捷,信息在人類之間的傳播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三、第三次工業革命:自動化

1、時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大概是1950年到今天)

2、特點:第三次工業革命相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了更加巨大的變化。不再局限於簡單機械,原子能、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人工材料、遺傳工程等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產品和技術得到了日益精進的發展。

以互聯網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幾乎把地球上的每個人都聯系了起來,工業中的生產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機器人。人類在這個時代的「野心」不再局限於放眼所及的地球,而是星辰大海,並且在航天技術的高速發展下得到了實現。

E. 第三次工業革命成果有哪些

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F.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是什麼

1、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空間技術發展的新紀元,也極大地刺激了美國。

2、1958年,美國也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但1959年蘇聯就取得了一項新成就:蘇聯發射的「月球」2號衛星成為最先把物體送上月球的衛星。正在美國人瞠目結舌之時,蘇聯宇航員加加林又在1961年乘坐飛船率先進入太空。美國不甘落後,開始了60年代規模龐大的登月計劃,終於在1969年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70年代以來,空間活動由近地空間為主轉向飛出太陽系。

3、1981年4月12日,美國第一個可以連續使用的哥倫比亞太空梭試飛成功,並於2天後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飛船、飛機等3種特性,是宇航事業的重大突破。

4、1970年以來,中國宇航空間技術迅速發展,現已躋身於世界宇航大國之列。

(6)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擴展閱讀: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意義: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往,人們主要是依靠提高勞動強度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第三次次科技革命條件下,主要是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加強國家對科學領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強了對科學技術的扶持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G. 分別列舉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蒸汽機,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電力,發電機,電動機,內燃機,汽車,飛機,有線電報,電話。第三次工業革命成果:原子能,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合成材料,計算機。

H. 一二三次工業革命的過程和主要成就。

一、經典物理學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帶給人類第一次經濟飛躍。
1687年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發表,標志著經典物理學的誕生,經典物理學一誕生便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機械化時代,帶給人類第一次經濟的飛躍。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剛取得統治地位的英國資產階級進行的一次生產方式的革命,17世紀,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碰到了三大難題:采礦、武器的研製、航海,但這三大問題都歸結為了一個動力機問題。當時的物理學家都踴躍的參與了相關的發明創造,有效的解決了上述難題,其中聞名的有:牛頓、哈雷、惠更斯、胡克、雷恩、波義爾、馬略特等。
以機器取代手工工具,以蒸汽機、內燃機和電動機等動力機械取代人力、獸力、水力和風力,克服了人力獸力的局限性和自然力的不可遇見性及難以控制性,提高了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生產力發生了巨大的飛躍。與過去時代的技術變革相比,工業革命中生產技術的變革具有全面、深刻、規模大等特點。它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從紡織工業到動力工業,從采礦業到冶金業,從金屬加工到工作母機的製造,從農業到交通運輸業,沒有一個部門不被捲入技術革命的洪流。在許多工業部門,機械化涉及生產的全過程。
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和組織治理的科學化,使勞動生產率成倍提高,工業生產量和貿易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各項社會經濟指標都明顯改善。在1820年~1980年的160年間,16個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總量增至60倍,人口增至4倍,人均產值增至13倍,而一個勞動力的平均年工時卻從3000小時減至不到1700小時,勞動生產率提高約20倍,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增至70歲。
假如我們把目光轉向全世界,經濟增長的幅度同樣給人以深刻印象。1860年至1913年期間,世界工業生產量增長7倍,世界貿易額從1851年的6.41億英鎊增至1913年的78.4億英鎊,增長11.2倍。工業發達國家在世界工業和貿易增長中佔了很大份額。
工業革命使歐美國家經濟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以英國為例,英國(聯合王國)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從1770年的45%降到1841年的22%,1901年再降至6%,工業相應地從24%上升至34%和40%。大不列顛農業勞動力在總勞動力中的比重從1801年的35%下降至1901年的9%,工業勞動力則從29%上升到54%。
二、電磁理論的建立為人來帶來了第二次經濟飛躍
第二次工業革命介紹也叫電氣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19世紀早期,人們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對電作了深入的研究。在進一步完善電學理論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研製發電機。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製成一部發電機,後來幾經改進,逐漸完善,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的互換。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機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造了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電訊事業的發展尤為迅速。繼有線電報出現之後,電話、無線電報相繼問世,為快速地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三、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人來帶來了第三次經濟飛躍
第三次工業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如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以及各種「人——機控制系統」的形成,使生產的自動化、辦公的自動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動化(即所謂的「三A」革命)有了實現的可能。預示著人類社會將從機械化、電氣化的時代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級的自動化時代;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社會已從被束縛於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時代進入一個遠為遼闊的陸海空立體新時期;基因重組技術、結構化學和分子工程學的進展使人類獲得了主動創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創造力,標志著人類正在由「必然王國」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國」。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事件。

I. 人類歷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有哪些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蒸汽機的廣泛使用,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工廠手工業,蒸汽汽車、火車、輪船被發明出來。

2、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電器開始用於代替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等的發明,美蘇英法中成功地試制原子彈。1978年的計算機每秒可運算1.5億次。80年代發展為智能計算機。90年代出現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等。

(9)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擴展閱讀

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1、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2、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3、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科學技術大幅度提高,為世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並使得全球的文化聯系越來越密切,現代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在學術上,出現了各學科之間的相互參透的新特點,新的學術與科技思潮不斷涌現。

J.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有哪些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

1945年美國,原子彈爆炸;

1946年美國,電子計算機誕生;

1947年美國,晶體管問世;

1954年蘇聯,第一座核電站建成;

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

1960年美國,激光器出現;

1961年蘇聯,東方號載人宇宙飛船環繞地球一周安全返回地面;

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

1972年美國,重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77年,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投入使用;

1981年美國,第一架太空梭升天;

1996年英國,克隆羊「多利」成功;

1999年美國,首次成功製造出人工DNA分子;

2000美、日、法、德、英、中公布人類基因工作草圖。

(10)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擴展閱讀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

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來對比,蒸汽機的發明極大的提高了人類勞動生產率,電力的發明直接改變了人類幾千年的生活習慣,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更加偉大,空間技術的開創,讓人類探索太空從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已經從自足自滿的求生狀態上升到了,探求自我及宇宙來源的精神追求層面上。

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科技成果,更多的運用在了第三產業上,深刻影響了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體驗方面,極大的提高了人類的精神世界,豐富了人類的社會生活。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意義,還有另外一面,就是加深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不平衡。因為技術壁壘,也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的貧富差距。但是可以預見的是,科技進步是全人類的共同願望,而利用科技進步造福全人類,拉進世界各國人民的距離,也是科技界的共同願景。

閱讀全文

與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