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農用地分等成果省級匯總技術研究

農用地分等成果省級匯總技術研究

發布時間:2021-07-08 07:02:20

1. 農用地分等理論和方法的深化研究

(1)理論研究走向深入。高向軍將農業部的耕地地力等級劃分體系和國土資源部的農用土地分等定級評價體系進行了比較,認為農用地分等定級評價已經從對土地自然狀態的研究發展到人地一體的資源價值管理評價[117];王萬茂分析了農用土地分等、定級、估價實踐工作滯後,三者不銜接的問題,提出了首先對農用土地分等,然後按經濟產量定級,在此基礎上測算農用土地的等別基準地價和級別基準地價的技術路線[118];但承龍提出了農用土地分等定級宜採用「先分等後定級,等級分別劃定以體現等級差異性」 的技術路線,認為「等、級合二為一」、「土地級別是土地等別的細分」 的技術路線,不能完全揭示農用土地等和級在本質上的差別[119];王建國提出了土地生產率差別是農用地分等的依據,而勞動消耗差別則是農用地定級的依據,並分別構建了農用地分等和定級的數學模型方法[120];王洪波討論了農用地分等與定級的內涵,農用地分等與定級的評價因素選取原則,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的關系[121];張鳳榮[122]對《農用地分等規程》的幾個理論問題及應用方向進行了系統地闡述,指出作物生產力原理、生產要素理論、地租理論等是《農用地分等規程》依據的基本理論;鄖文聚對農用地分等及其應用方向進行了系統的研究[123]

(2)參數研究趨於細化。安萍莉[124]對農用地分等定級中的標准耕作制度作了研究;馬仁會等[125]對農用地分等評價單元劃分方法進行了研究;李如海[126]和解鋒[127]對農用地分等指標區與因素權重及賦值的方法進行了研究;張鳳榮[128]、薛紅霞[129]、孫艷玲[130]等對土壤質量指標體系與分等方法進行了研究;范勝龍[131]對採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進行農用地分等的可行性作了研究;張鳳榮[132]、姚慧敏[133]、馮蓉曄[134]等對土地利用系數,孫兆金[135]、馮蓉曄[134]等對土地經濟系數進行了研究;張鳳榮[136]、王秋香[137]、王玥[138]提出了不同的β系數演算法;王令超[139]對農用地分等中作物生產潛力空間插值方法進行了研究;朱德舉[140]對標准樣地理論與實踐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以上研究從農用地分等的方法和各個技術環節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3)省縣級農用地分等研究出現大量成果。如趙哲遠[141]對浙江省的研究,林芳[142]對福建省的研究,王秋香[137]對廣東省的研究,王國強[143]對河南省的研究,結合實際對研究方法的應用和調整進行了具體的闡釋。

(4)GIS技術成為農用地分等的重要手段。段增強[144]根據農用地分等規程同時參照分等試點省份的實踐工作,設計開發了基於GIS的農用地分等信息系統;周勇[135]對農用地分等以縣或市(區)為單元進行空間數據結果匯總時,相鄰圖幅圖斑界線的空間接邊和圖斑的屬性綜合問題進行了研究;鄖文聚[136]對農用地分等國家級資料庫系統總體設計與關鍵技術進行了研究。

(5)等指數和等級的可比性問題受到重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農用地分等工作的推進,國家級分等匯總工作的日益臨近,各等級及其指數的可比性問題受到越來越大的重視。王洪波[137]採用分區法和不分區法,在縣域內進行計算農用地自然質量分的比較研究結果表明,為確保農用地分等結果的可比性,宜採用不分區的方法計算農用地自然質量分;楊劍鋒[138]對指標區間自然質量分可比性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利用標准樣地修正法對自然質量分進行修正;彭建[139]對標准樣地在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作者在已有β系數演算法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光溫/氣候潛力指數加和的角度,對標准耕作制度、α指數和β系數進行了機理分析,對最大自然質量等指數的區內和區間的可比性進行了探討[150]

(6)成果應用得到推廣。農用地分等的一個直接的應用方向是耕地佔補實行按等級折算,保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降低。耕地等級糧食生產能力的確定方法成為研究的一個熱點。崔邢濤[151]提出了確定耕地地塊綜合指數與單位標准糧之間的數學模型確定等級折算系數;周佳松[152]以南方丘陵山區為例,採用占補地塊的綜合指數對應的標准糧比值,確定等級折算系數;李武艷[153]以浙江省為例,運用利用等作為劃分耕地等別標准,以標准產量為基準計算等別之間折算系數。以上研究,對標准產量折算系數,均採用了農用地分等中的產量比系數。

2. 農用地分等對技術方法和結果的要求

農用地質量差異是各種自然因素、經濟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分等要對造成農用地等別差異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是一項龐大、復雜的工作。根據分等的目的及其與定級估價的關系,以及國土資源大調查對農用地分等定級和估價工作的整體要求,農用地分等在技術方法和結果上應該滿足以下要求:

(1)宏觀性和控制性要求。根據國土資源大調查的統一部署,農用地分等、定級和估價工作在國家和地方(省、市、縣)不同行政層次上展開,其中分等工作由國家負責實施完成,其結果要求從整體上反映全國(省)農用地資源質量的總體狀況,並對地方負責實施完成的農用地定級估價實行指導和控制。因此,農用地分等應該強調結果的宏觀性和控制性。江蘇省農用地分等研究工作范圍內有約90個縣級行政區域,如果按照先由各縣各自完成其行政區域范圍內的農用地分等計算和結果確定,然後再進行分等結果省級匯總的模式,將難以兼顧全省范圍內農用地分等結果的總體可比性,難以滿足農用地分等結果的宏觀性和控制性要求,尤其是在後期省級成果匯總時,將增加縣、市之間結果平衡、接邊的難度。因此,客觀上要求全省統一進行農用地的分等計算和結果確定,並使各市、縣之間基礎資料與數據差異及其處理,分等結果和中間成果的平衡、接邊問題融在分等計算過程中得以解決。

(2)便捷性要求。由於農用地分等具有宏觀性和控制性特點,所以,要求研究方案簡便快捷,要盡量減少人力、物力投入;分等方法操作方便、簡單,易於實現;分等成果簡潔明了,易於讓人接受,滿足服務於其他工作的要求。按照國土資源大調查的部署和要求,江蘇省農用地分等工作應在1~2年內完成。根據以往經驗,如按先由各縣各自完成縣級農用地分等,然後再進行市級、省級匯總的做法,將難以實現這一目標;另一方面,由於農用地分等是一項新的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其技術要領尚處於進一步完善階段,目前江蘇省不少市、縣國土部門的技術力量難以達到要求,因此,要求分等的計算、處理工作由全省統一組織技術力量並成立相應的項目研究課題組承擔完成。

(3)快速性要求。農用地的「等」、「級」、「價」是作為從不同尺度、不同形式反映農用地資源質量的完整體系存在,並要求在較短的時間內在全國范圍分別由國家、地方負責全部完成。其中「級」和「價」需要接受「等」的調控,因此要求地方全面開展其行政范圍內農用地定級、估價工作之前,能夠先期完成農用地分等工作。因此,要求農用地分等應該採取先進的技術路線和方法手段,力爭省時省力,快速、高效地完成工作。

(4)體現江蘇省情、保證結果精度的要求。江蘇是個面積不大的省份,地形以平原、湖泊、水網為主,山丘面積相對較小,境內地勢、土地資源及其利用差異不大。為便於工作的開展,尤其是分等結果日後的管理和應用,應盡可能按照相對統一的技術方法和操作模式開展全省范圍的農用地分等工作,包括基礎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分析、分等單元的劃分、工作底圖的准備和處理、分等計算的處理、等別結果的確定等。地勢平坦的平原條件,決定了江蘇境內作為農用地分等重要評價內容的水、土資源狀況空間差異不大,只要技術方案得當、資料收集調查充分、工作細致,並由項目課題組統一對全省各市、縣農用地資源進行分等計算和等別劃分,應該能夠達到國土資源大調查所要求的結果精度。

在上述對農用地資源分等目的及分等對技術方法和結果的要求、江蘇農用地資源及利用省情進行充分分析的基礎上,經過廣泛論證和國土資源部審定,江蘇省制定如下農用地分等研究總體技術路線(圖3-1):

圖3-1 江蘇省農用地分等技術路線圖

以《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作為技術方法依託,以縣為主、市為輔,按照全省統一制定的規范和要求,全面調查和收集農用地自然條件、利用狀況、投入-產出狀況等方面資料;項目課題組以市為單位,在1:10萬比例尺工作底圖上統一進行分等單元的劃分,農用地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值和自然質量等指數、土地利用系數和利用等指數、土地經濟系數和經濟等指數計算,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和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劃分,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的劃分和確定,分等成果圖件的編繪;再從市到縣進行縣級分等成果分割,形成1:5萬縣級農用地分等成果圖,從市到省進行省級分等成果匯總,縮編形成1:50萬省級農用地分等成果圖。簡單地說,就是以規程為依託,縣、市負責資料調查,全省統一進行分等計算和結果匯總。

3. 農用地分等成果

黑龍江省農用地分等成果主要反映農用地等別劃分的結果及其相應的統計數據。

(一)農用地等別

全省農用地等別初步確認後,對初步分等成果進行檢驗、接邊處理和等別調整,最終確定全省農用地分等成果。

1. 農用地各省級等別概況

經過對全省農用地分等結果進行檢驗、接邊處理及調整後,最終確定為 9 個省級等別,其中最低等為 2 等,最高等為 10 等。

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為 1188.84 萬公頃(包括耕地 1144.15 萬公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劃定的可墾荒地 44.69 萬公頃)。其中,2 等農用地面積 8.14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0.7%,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地區及佳木斯、黑河、伊春、雙鴨山等市的邊遠山區;3 等農用地面積 165.15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13.9%,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地區及黑河、佳木斯、伊春、雙鴨山、鶴崗等市和農墾、森工系統的邊遠地區及山區;4 等農用地面積 100.11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8.4%,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興安嶺地區和大慶市以外的山區及邊遠地區;5 等農用地面積 399.57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33.6%,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興安嶺地區以外的各縣(市)及農墾、森工系統;6 等農用地面積 282.31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23.8%,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興安嶺、黑河市以外的平原地區;7 等農用地面積 145.08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12.2%,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興安嶺、黑河、伊春、鶴崗市以外的平原區;8 等農用地面積 63.96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 5.4%,主要分布在哈爾濱、齊齊哈爾、綏化、大慶、鶴崗等市及農墾系統的自然、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9 等農用地面積22.77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1.9%,主要分布在哈爾濱、牡丹江、綏化、七台河等市自然條件優越、經濟發達的地區;10等農用地面積1.75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的0.1%,主要分布在哈爾濱市、五常市、呼蘭縣及哈爾濱市郊區的水田和菜地區。

2. 農用地分等成果特點

(1)農用地等別較低。黑龍江省農用地分為 2 ~ 10 個省級等別,與全國農用地分等情況相比,農用地等別屬於偏低水平。從全國農用地綜合質量看,黑龍江省由於積溫低、降水量少,加上土地開發較晚、農田基礎設施薄弱、經營粗放等原因,全省農用地質量在全國屬於低水平。

(2)農用地等別出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情況。從全省各農用地等別所佔的比例看,2 ~ 4 等質量較低的農用地面積為 273.40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面積的 22.99%;而質量好、等別高的7 ~ 10 等農用地面積為 233.56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面積的 19.65%;處於中間的 5 ~ 6 等農用地面積為 681.88 萬公頃,佔全省農用地面積的 57.36%。出現兩頭小、中間大的狀況,說明黑龍江省農用地中高產田和低產田比例較小,大部分為中產田,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全省農用地還有很大的開發利用潛力。

(3)農用地質量分布呈區域性特點。由於黑龍江省農用地的等別和氣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條件及土地經營水平有很大關系,因此,農用地質量分布也呈現區域性分布的特點。大興安嶺山區是全省氣溫最低的地區,無霜期短,有效積溫少,又處於山區,因此,這一地區農用地的等別都在 2 ~ 3 等,屬於全省農用地質量的低值區。松嫩平原位於黑龍江省南部,處於全省第一積溫帶,無霜期長,有效積溫多,加上地勢平坦,土壤條件好,農用地等別大部分在 7 等以上,屬於全省農用地質量的高值區。

(二)面積量算與統計

1. 面積量算要求

(1)農用地分等面積應與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成果相一致。農用地分等面積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為主,因此,農用地分等面積應該與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成果相一致,這樣做便於土地利用現狀面積保持連貫性和一致性,有利於農用地分等成果的廣泛應用。

(2)農用地各等別面積按圖斑進行統計。為了保證農用地分等面積的准確性,在進行農用地各等別面積統計時,要按土地利用現狀圖的圖斑面積進行統計。

(3)建立統計台賬。對農用地分等面積要認真進行量算和統計,並建立農用地分等面積統計台賬,歸入檔案,長期保存。

2. 面積匯總

農用地分等面積統計採取按行政單位和地類逐級匯總,按國家規定的統一表格進行填寫,並做好鄉(鎮)級(農場、林業局)、縣級(農墾分局、森工管局)、省級的農用地分等面積逐級匯總工作,形成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統計表。

(1)鄉(鎮)級農用地面積匯總要求以村(生產隊)為單位,分別填寫和匯總各等別農用地的面積,形成鄉(鎮)級(農場、林業局)各等別農用地面積統計表。

(2)縣級農用地面積匯總要求以鄉(鎮)及農場、林業局為單位,分別填寫和匯總各等別農用地的面積,形成縣級(農墾分局、森工管局)各等別農用地面積統計表。

(3)省級農用地面積匯總要求以縣(市)及農墾分局、森工管局為單位,分別填寫和匯總各等別農用地面積,形成全省各等別農用地面積統計表。

(三)農用地分等成果圖

1. 圖件成果內容

農用地分等成果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省級標准耕作制度分區圖。

(2)省級分等因素指標區圖。

(3)農用地自然質量分值圖。

(4)農用地利用等別圖。

(5)農用地經濟等別圖。

(6)標准樣地分布圖。

2. 圖件比例尺

鄉級農用地分等圖比例尺為 1∶1 萬、1∶2.5 萬,縣級為 1∶10 萬,省級為 1∶50 萬。農用地分等成果圖比例尺原則上與各級土地利用現狀圖比例尺一致。

3. 圖件上圖要素

1)農用地分等圖的上圖要素

(1)行政界線,包括省、縣、鄉鎮行政界線,參照相應比例尺土地利用現狀圖式。

(2)各類等別邊界,包括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利用等、經濟等界線。

(3)分等單元邊界用黑實線表示,線寬為 0.3 毫米。

(4)各類等值區邊界,包括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邊界和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邊界,用黑實線表示,線寬為 0.4 毫米。

(5)等別色標,各農用地等別用不同顏色區分,以冷色調為主,最低等為灰色,中間等為銀色,最高等為紅色,相鄰等別的顏色不宜相差過大。

2)標准樣地分布圖的上圖要素

標准樣地可以直接標注在分等圖或分等單元圖上,用圓圈表示樣地的編號。

3)其他上圖要素

其他上圖要素包括圖名、圖例、比例尺、指北針、公里網格、坐標系數、制圖單位、時間、面積匯總表等。

表 3-11 黑龍江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各市(地)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表 3-12 黑龍江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地類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表 3-13 黑龍江省農用地利用等別各市(地)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表 3-14 黑龍江省農用地利用等別地類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表 3-15 黑龍江省農用地經濟等別各市(地)面積統計表單位:公頃

表 3-16 黑龍江省農用地經濟等別地類面積統計表 單位:公頃

4.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國家級匯總前後成果對比

根據國家級匯總的總體思路,運用平衡轉換匯總的技術方法,建立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自治區級等指數和實際標准糧產量的相關關系,實現單元上自治區級等別和國家級等別的對應聯動,從而實現自治區級等指數向國家級等指數的平衡轉換,使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國家級匯總前後成果基本保持不變。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國家級匯總前後成果對比見圖 3-25 ~圖 3-30。

圖 3-25 國家級自然質量等別面積分布柱狀圖

圖 3-26 自治區級自然質量等別面積分布柱狀圖

圖 3-27 國家級利用等別面積分布柱狀圖

圖 3-28 自治區級利用等別面積分布柱狀圖

圖 3-29 國家級經濟等別面積分布柱狀圖

圖 3-30 自治區級經濟等別面積分布柱狀圖

5. 農用地分等研究演變

1986年,原農牧漁業部土地管理局和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等單位,在國內外土地評價理論和在各地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縣級土地評價技術規程(試行草案)》,主要以水、熱、土等自然條件為評價因素,劃分農用地自然生產潛力的級別,為農用土地分等定級奠定了理論和方法論基礎。1989年8月,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制定了《農用土地分等定級規程(徵求意見稿)》並在土地管理部門的組織下,在全國選擇了6個試點縣進行了農用地分等定級工作。1998年,國土資源部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農用土地分等定級規程(討論稿)》,並在北京召開了研討會。會議對一些概念的界定和技術程序要求具體規范,必須進行修改。1999年,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項目被列入「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土地資源監測調查工程」——開展全國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工作,建立土地等、級、價格體系。從1999年開始浙江分等試點,2000年開始在全國分省部署,2001年由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編制國家《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以《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及《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為依據,在總結我國自1985年以來的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和試點工作經驗,充分吸收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和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編寫而成。2003年頒布實施《農用地分等規程》、《農用地定級規程》和《農用地估價規程》3個行業標准,基本構建起了我國農用地的等、級、價技術體系框架,為全國在統一的技術規范下開展工作奠定了基礎。

農用地分等工作採用國家、省級、縣級3個層次進行。國家農用地分等是最高層次,由省級農用地分等綜合平衡匯總後形成。省級農用地分等為組織層次:(1)在省內進行2級指標區劃分,以2級指標區為空間單元確定標准耕作制度和自然質量分參數體系;(2)對縣級農用地分等成果進行綜合平衡匯總,形成省級農用地分等成果;(3)組織縣級農用地分等工作。

縣級農用地分等是農用地分等的基礎:(1)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的確定以縣為單位;(2)縣域內劃分耕地評價單元,提取評價單元自然屬性數據,以評價單元為基礎進行自然質量分的計算;(3)縣域內以村為單位進行利用系數和經濟系數的計算。農用地分等工作啟動情況如下:

2000~2001年:江蘇、新疆、安徽、內蒙古、黑龍江、福建、山西、湖南、廣西(9個)。

2002年:河南、山東、湖北、四川、河北、海南(6個)。

2003年:吉林、廣東、浙江(3個)。

2004年:遼寧、江西、重慶(3個)。

2005年:陝西、甘肅、貴州(3個)。

2006年:北京、天津、上海、雲南、寧夏、青海、西藏(7個)。

從1999年開始試點、2000年分省部署至2006年,全國已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先後啟動了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工作。重慶市農用地分等試點工作於2004年開始,2005年全面展開,2006年12月完成檢驗。各省農用地分等工作的開展,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智力,通過外業調查、文獻檢索、GIS技術和專家論證等,提取了強大的、翔實的大比例尺(1:1萬~1:10萬)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為科學提煉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推動了農用地分等理論和方法的深化研究。

6. 省級成果匯總

在各市農用地分等成果形成的基礎上,通過對各市農用地分等成果進行匯總,對各市成果圖進行拼接,直接形成江蘇省省級農用地分等成果。

形成省級成果後,對江蘇省農用地分等結果面積進行量算,以了解不同尺度下農用地質量狀況。首先由「江蘇省農用地分等管理信息系統」對每個分等單元進行初始面積量算,然後按照2000年土地詳查面積數據採取省、市、縣、鄉鎮層層控制的方法對分等單元初始面積量算結果進行平差處理,最後再由分等單元到鄉鎮、縣、市、省進行分等結果的面積匯總統計。按全省、分等指標區、省轄市統計的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利用等、經濟等各等別面積比例見圖3-64~圖3-83。

圖3-64 全省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65 太湖平原區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66 寧鎮揚丘陵區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67 沿江平原區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68 沿海平原區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69 里下河平原區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70 徐淮平原區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71 南京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72 無錫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73 徐州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74 常州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75 蘇州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76 南通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77 連雲港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78 淮安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79 鹽城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80 揚州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81 鎮江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82 泰州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圖3-83 宿遷市農用地分等各類等別面積比例圖

7. 農用地分等研究的總體技術路線

與先由各縣各自完成其范圍內農用地分等計算和結果確定,然後再進行市級、省級匯總的做法相比,上述農用地分等研究總體技術路線具有以下特點:

(1)根據這一技術路線,雖然由項目課題組統一進行全省范圍內農用地分等計算和結果確定,但其仍然是基於縣級資料進行的。也就是說,研究中各縣仍然必須按照《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的要求進行分等資料的全面調查收集。這種方法只是把本來應由各縣各自完成的分等計算工作,改由項目課題組來完成。因此,對各縣而言,這種方法的工作效果與由縣各自進行分等計算的工作效果基本一致,其分等結果同樣能滿足縣級土地管理(包括對後續農用地定級、估價)的應用要求。

(2)這一技術路線與各縣各自進行其行政范圍內農用地分等計算的做法比較,在工作底圖的准備及其處理上有較大差別,但能滿足精度要求。按照這一技術路線,項目課題組在統一進行農用地分等計算時,是以各市土地利用現狀圖(江蘇省一般為1:10萬~1:20萬)為工作底圖;各縣各自進行分等計算則以縣土地利用現狀圖(江蘇省一般為1:5萬~1:10萬)為工作底圖。由於江蘇是一個以平原為主的省份,土地利用現狀圖圖斑面積大、圖幅內容較簡單,在市級土地利用工作底圖進行縣級農用地分等的計算不會對分等結果的精度造成大的影響。

(3)這一技術路線能夠很好地實現農用地分等便捷、快速和結果宏觀性與控制性的要求。這一技術路線將農用地分等資料調查收集與分等技術處理工作進行分離,分別由地方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技術人員和主要由高校專家組成的項目課題組承擔完成,充分發揮地方人員對地方情況熟悉、易於與地方相關部門溝通,以及高校技術力量強等優勢。在全省農用地分等工作全面鋪開之前,項目課題組可以首先選取有關縣、市進行試點,對分等基礎圖件的處理和分等單元圖的製作、資料調查收集、資料驗收、資料分析整理、分等資料庫設計、分等因素指標獲取、自然質量分值量化方法、土地利用系數和土地經濟系數的計算處理方法、等別劃分方法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試點探索,直至形成切實可行的工作模式和分析計算的計算機程序等,然後再進行全省其他縣、市的資料收集和分等計算工作。項目課題組在對全省進行統一分等計算過程中,能夠很好地對各市、縣之間的資料和結果差異及其平衡、接邊問題等進行處理。這樣將大大加快工作進度,保證各市、縣之間分等計算方法和結果的可比性。同時,由於是從省的層面上進行分等計算,能使結果更具宏觀性和控制性。

(4)這一技術路線便於對分等計算的有關處理方法進行調整。《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主要側重於對農用地分等方法進行原則性、指導性和綱領性規定,在操作細則上則未作詳細說明。在一個省域范圍內其農用地資源和利用總存在一定的空間差異,也存在一些特殊地區,因此需對分等的有關處理辦法進行調整和細化。而這必須建立在對全省農用地資源和利用進行宏觀把握的基礎上。這一技術路線在操作上先期進行全省分等資料的調查收集,經過整理分析,能夠很好地把握全省各市、縣土地資源的地區差異,從而科學合理地對全省進行農用地分等指標控制區劃分,並對分等指標區農用地分等處理方法進行調整和細化。

8. 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技術路線

根據《農用地分等規程》和《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項目技術簡報》( 第 25 期、第 37 期、第39 期 ),對縣級農用地分等成果進行數據質量檢查,並在重慶市范圍內對縣級成果進行平衡和調整,使得縣級成果在全市內具有可比性;將縣級成果圖件經過投影轉換、誤差校正歸到同一比例尺(1∶50 萬),然後進行空間數據接邊和屬性數據接邊處理,建立規范化的縣級成果資料庫;以重慶市 1∶50 萬標准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基礎,採用 GIS 空間分析技術建立不同比例尺下分等單元間的空間對應關系,將縣級圖斑同等別面積和最大的等別定為市級圖斑的等別,等別面積按照地類將對應的縣級等別面積進行平差,再對各區(縣)的自然質量分、自然質量等指數、利用等指數和經濟等指數進行匯總;將各區(縣)分等成果圖進行制圖綜合,建立重慶市 1∶50 萬的分等成果資料庫,開發分等成果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對縣級成果、市級成果的一體化管理(圖3-20)。

9. 廣東省農用地分等匯總成果

(一)廣東省農用地分等成果

1.廣東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成果

廣東省共劃分農用地自然質量等13個,從6等到18等。廣東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呈正態分布,主要集中在13~16等,佔全省耕地面積的79.0%,其中以14等地和15等地為最多,都佔22.7%,16等地和13等地分別佔19.6%和14.1%;12等地和17等地分別佔6.7%和9.0%;11等地和10等地分別佔2.8%和1.2%;9等、8等和18等地均不到1%,分別佔0.7%、0.2%和0.3%;7等地佔0.1%;6等地最少,還不到0.01%,僅有134.0公頃,主要分布在韶關樂昌的石灰岩地區,18等地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島的吳川、雷州和遂溪。

1)廣東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全省分布狀況圖

廣東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面積分布情況參見圖3-22~圖3-25。

圖3-22 廣東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面積比例圖

圖3-23 廣東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面積圖

圖3-24 廣東省農用地分地類自然質量等別面積圖(1)

圖3-25 廣東省農用地分地類自然質量等別面積圖(2)

2)廣東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地級市分布狀況表

廣東省各地級市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分布狀況參見表3-32。

表-323 自東省各地級市農用地廣然質量等面積匯總表

2.廣東省農用地利用等成果

廣東省共有農用地利用等別13個,從3等到15等。廣東省農用地利用等呈正態分布,主要集中在8~10等,佔全省耕地面積的61.4%,其中8等、9等、10等地分別佔19.7%、23.3%和18.5%;其次為11等地和7等地,分別佔11.3%和10.1%;12等、6等、13等、5等地分別佔7.2%、4.5%、2.3%和2.0%;4等地和14等地分別佔0.8%和0.3%;3等地和15等地最少,不到0.1%。3等地主要分布在清遠陽山、清新北部以及韶關的乳源等石灰岩地區,15等地主要分布在湛江地區光溫潛力最高的吳川,部分分布在地處燈塔盆地的東源。

廣東省農用地利用等6等以下的農用地主要分布於石灰岩地區、山地的坑田和梯田以及沿海低圍田(咸酸田),主要分布在韶關的乳源和樂昌,清遠的陽山、連南、連州和清新的北部地區,以及江門、珠海和汕頭的鹽漬化地區;高等地主要分布在精耕細作、農業栽培技術成熟的潮汕沖積平原的高圍田區、河流沖積平原的河邊田以及丘陵山地的垌田區,主要有茂名的高州、信宜,梅州的興寧、梅縣和梅江區,河源的東源縣和源城區以及肇慶的高要市,尤其是興寧、信宜、高州、梅江區,86%以上的農用地是12等和13等。珠江三角洲地區出於對經濟利益的追求,糧食種植粗放,現實糧食產量較低,相對其自然質量等別,珠江三角洲的利用等別整體下降。雷州半島由於降水、乾旱等自然條件的限制,糧食生產水平也不高,雖然其光熱條件全省最好,經過利用水平修正以後其利用等相對自然質量等整體下降。從整體水平來講,茂名地區由於具有優越的光熱條件和成熟的農業栽培技術等雙重優勢,其糧食產量水平較高,利用等綜合水平在全省最高,茂名87%以上的農用地在11等以上,基本都在8等以上。梅州地區30%以上的農用地在12等以上,60%以上集中在9~11等,利用等綜合水平在全省較高。肇慶和河源地區利用等綜合水平在全省也相對較高。潮汕地區耕地利用等別比較集中,整體利用水平較高,90%以上的耕地在8~10等。湛江地區雖然光熱條件好,潛力水平全省最高,但由於乾旱缺水以及土地利用水平比較低下等原因,其利用等相對自然質量等整體下滑,利用等綜合水平在全省居中。全省農用地利用等別分布規律與全省水稻實際產量分布狀況基本一致。

1)廣東省農用地利用等分布狀況圖

廣東省農用地利用等成果詳細情況見圖3-26~圖3-29。

圖3-26 廣東省農用地利用等面積比例圖

圖3-27 廣東省農用地利用等面積分布圖

圖3-28 廣東省農用地分地類利用等面積圖(1)

圖3-29 廣東省農用地分地類利用等面積圖(2)

2)廣東省農用地利用等地級市分布狀況表

廣東省各地級市農用地利用等分布狀況參見表3-33。

表3-33 廣東省各地級市農用地利用等面積匯總表

3.廣東省農用地經濟等成果

廣東省共有農用地經濟等別10個,從2等到11等。廣東省農用地經濟等也是呈正態分布,主要集中在4~7等,佔全省耕地面積的76.8%,其中以5等地為最多,佔24.8%,4等、6等和7等地分別佔17.5%、20.3%和14.2%;3等、8等和9等地分別佔6.5%、9.2%和4.2%;2等地和10等地分別佔2.2%和1.1%;11等地最少,僅佔0.1%。2等地廣泛分布在粵北山地丘陵區、粵中南丘陵山地區,部分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平原的濱海低圍田。高等(10等、11等)地主要分布在鑒江流域的信宜、高州和化州,燈塔盆地的東源,興梅盆地的興寧、梅州和梅縣,南雄盆地的南雄和始興,潮汕平原的榕城和潮南以及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中山等地。

由於同一作物的成本因不同地區而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地區的同一作物,其成本也會隨著時間變化,因此,經濟等別沒有特定的地理分布規律和現實意義。

1)廣東省農用地經濟等全省分布狀況圖

廣東省農用地經濟等別成果匯總詳細情況參見圖3-30~圖3-33。

圖3-30 廣東省農用地經濟等面積比例圖

圖3-31 廣東省農用地經濟等面積分布圖

圖3-32 廣東省農用地分地類經濟等面積圖(1)

圖3-33 廣東省農用地分地類經濟等面積圖(2)

2)廣東省農用地經濟等地級市分布狀況表

廣東省各地級市農用地經濟等分布狀況參見表3-34。

表3-34 廣東省各地級市農用地經濟等面積分布表

(二)廣東省農用地分等省級匯總成果

根據國家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的要求,廣東省分等成果省級匯總是以1∶50萬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基礎圖件,綜合考慮所對應的縣級和市級圖斑的分等結果,對全省土地利用現狀圖圖斑進行圖斑分割或圖斑添加操作,以分割或添加後的省級圖斑作為省級分等單元圖,匯總圖斑等別指數由下一級對應圖斑的等別指數面積加權綜合而成,匯總圖斑面積是下一級對應圖斑面積相加之和。綜合的同時保持全省分等等別數不減少,保持了全省分等成果體系的完整性。匯總成果在分布和應用上更具宏觀性,能滿足國家實現全國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的需要。省級匯總成果同省級成果一致,保持了等別序列的完整性。綜合後的等別體系如表3-35所示。

表3-35 廣東省農用地等別省級匯總概況表

匯總前後各等別面積分布見圖3-34~圖3-36。

圖3-34 廣東省農用地分等成果省級匯總前後自然質量等面積對比圖

圖3-35 廣東省農用地分等成果省級匯總前後利用等面積對比圖

圖3-36 廣東省農用地分等成果省級匯總前後經濟等面積對比圖

10. 農用地分等階段性成果在按等級折算技術中的應用

(一)劃分省三級指標區,選擇典型縣(市、區),確定工作參數

甘肅省的按等折算工作完全沿用農用地分等工作所確定的標准耕作制度分區和省級計算參數,將全省劃分為 8 個三級指標區,考慮典型縣(市、區)的選取要有農業的代表性並與全省農用地分等試點縣(市、區)協調補充等因素,又綜合考慮了各標准耕作制度三級指標區的地形、地貌條件、土壤狀況、水文條件、土地利用狀況等,根據各個省級三級指標區包含縣(市、區)的個數,考慮盡量多收集占補平衡突出的省三級區域樣點資料,最終在每個省三級指標區至少選取 1 個縣(市、區),共確定了 15 個典型縣(市、區)。

(二)典型縣(市、區)農用地分等

甘肅省對於已完成農用地分等工作的縣(市、區),直接引用分等成果,對於正在部署開展農用地分等工作的縣(市、區),基於農用地分等的調查表進行計算處理,最終,共採集了 8941個樣點數據,其分布情況見表 5-1。

表 5-1 甘肅省補充耕地數量質量按等級折算調查樣點分布統計表

通過對分等試點成果的整理和部分分等調查數據的計算,15 個典型縣(市、區)的 8941 個樣點利用等別最低為 1 等,主要分布在晉陵丘陵溝谷區和寧南隴中青東黃土丘陵區,利用等別最高為 14 等,分布於河西走廊區。

(三)計算標准糧產量

根據農用地分等調查資料中的樣點調查產量,將玉米、黃豆、青稞等作物按照農用地分等工作中確定的產量比系數和熟制換算為標准糧產量。

(四)建立農用地利用等別與糧食生產能力的對應關系

以樣點標准糧產量作為耕地糧食生產能力標准,利用樣點相關資料,藉助數學模型,建立樣點農用地利用等指數與標准糧產量的線性關系模型。結合甘肅省統一的耕地利用等別序列,建立全省農用地利用等別、利用等指數與糧食生產能力的關系模型及其對應關系表。

以樣點利用等指數作為 x 軸,實際標准糧產量作為 y 軸,應用 Excel 數據分析功能生成兩者關系的散點圖(圖 5-1)。

圖 5-1 利用等指數與實際標准糧產量相關關系散點圖

由圖5-1可知,甘肅省實際標准糧產量與利用等指數的相關關系為y = 0.4323x+ 73.704,相關系數是R2= 0.8076,開平方後得到相關系數R = 0.8987,相關度為89.87%,達到顯著水平。這說明耕地的利用等指數可以用來衡量耕地質量的好壞和耕地糧食生產能力的高低。可以看出,耕地的實際產量隨著利用等指數的增大而提高,利用等指數最高的土地小麥的實際標准糧產量可以達到 767 千克。分析發現,利用等指數中等偏上的部分,實際標准糧產量有偏大的趨勢,耕地利用比較充分,有過度利用的傾向;而在利用等指數較高的 11 等地以上的部分,實際標准糧產量有偏低的趨勢,主要是因為這部分耕地多數種植蔬菜、棉花、水稻等作物,而實際標准糧產量是對於部分種植小麥的地塊調查得出的,造成了散點圖的偏移。

對樣點的利用等指數進行平均,按照相關公式計算糧食生產能力(表 5-2)。

表 5-2 按等折算糧食生產能力計算表

續表

(五)制定等級折算系數表

根據農用地利用等別與糧食生產能力的對應關系,制定甘肅省耕地佔補平衡等級折算系數表,折算系數為被佔用耕地等級所對應的糧食生產能力與補充耕地等級所對應的糧食生產能力之比,當該系數小於 1 時按 1 計(表 5-3)。

表 5-3 甘肅省耕地佔補平衡等級折算系數表

(六)製作甘肅省佔用耕地等別圖

由於甘肅省開展按等折算研究時農用地分等工作尚未全面完成,按照 2006 年 5 月保定會議精神,工作中使用分等的思想,通過基礎等級加減分的快速方法劃分出甘肅省范圍內的農用地等級。選用了土地利用類型和地形區域作為修正因素,以全省 1∶100 萬的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工作底圖,製作甘肅省佔用耕地等別圖,指導全省佔用耕地等級判定工作。佔用耕地等別確定成果與甘肅省農用地分等試點成果對比情況見圖 5-2。

圖 5-2 農用地分等試點成果與佔用耕地等別確定結果對比圖

由圖5-2中可以看出,綜合全部農用地分等試點縣(市、區)的成果,對比相應縣(市、區)的佔用耕地等級確定結果,按照調整後的佔用耕地等級確定辦法,經過地類、地形加減分計算後得出的耕地等別略高於農用地分等試點的工作成果,符合加強耕地保護、嚴格管理佔用耕地的原則,也可以保證兩套數據的協調統一過渡。

(七)折算系數的應用

平川區共和鄉小水村建設建材廠房需佔用村邊 100 畝耕地(圖 5-3),該地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排水條件較好,但受耕地後備資源限制,只能在其他丘陵山坡地上進行補充,需要確定補充耕地數量。

直接查找農用地分等成果(圖 5-4),確定被佔用耕地地塊的農用地利用等指數為 1005,利用等別為 11 等。

圖 5-3 折算系數應用位置圖

圖 5-4 折算系數應用方法示意圖

根據區域技術經濟條件,確定優化的項目初步設計方案。根據設計條件,獲取補充耕地的因素分值。將設計因素套入現有的農用地分等公式計算,得到補充耕地應達到的農用地利用等指數為 280,利用等別為 3 等。

查找等級折算系數表,佔用耕地為 11 等,補充耕地為 3 等,等級折算系數為 2.39。

補充耕地面積為 100×2.39 = 239 畝。因此,為保證耕地佔補數量、質量雙重平衡,平川區建材廠建設廠房應補充耕地 239 畝。

閱讀全文

與農用地分等成果省級匯總技術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