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竊取他人的研究計劃和學術思想據為已有,是否屬於學術不端行為
是的
科研不端行為,是指違反科學共同體公認的科研行為准則的行為,包括:
(一)在有關人員職稱、簡歷以及研究基礎等方面提供虛假信息;
(二)抄襲、剽竊他人科研成果;
(三)捏造或篡改科研數據;
(四)在涉及人體的研究中,違反知情同意、保護隱私等規定;
(五)違反實驗動物保護規范;
(六)其他科研不端行為。
制止科研不端的行為,單靠提主觀的培植正確的科技價值觀跟加強科研人員的自我約束是不夠的,更需要建立嚴格的科研管理和監督制度以及懲罰機制,用客觀力量來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
Ⅱ 目前學術論文寫作中常見的抄襲、剽竊現象
把他人的學術成果或觀點變換說法,但不予以規模標注引用,最終罷占成為個人成果或其中一部分。這是最常見,也是最隱蔽的抄襲剽竊形式!
Ⅲ 羅二虎的剽竊事件
1999年10月,四川民族研究所的研究員陳明芳起訴羅二虎《魂歸峭壁》系剽竊自己《中國懸棺葬》之作,案件一波三折,備受學界內外矚目,引發「學術腐敗」的討論。 2000年12月5日,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陳明芳狀告川大歷史系副教授羅二虎「剽竊」案在武侯區人民法院開庭。
據了解,陳明芳花費10餘年時間,通過大量實地調查和系統的理論研究寫成的《中國懸棺葬》一書,1992年12月由重慶出版社出版,1996年4月第二次印刷。隨後,陳在1998年7月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川大歷史系副教授羅二虎著《魂歸峭壁———懸棺與崖葬》中,發現該書大量使用了《中國懸棺葬》一書中最具價值的關鍵性部分。原告認為,從《魂》書的整體框架、重要觀點和某些章節標題、語言文字看來與《中》書基本一樣,原文使用的語言文字總計達7萬余字,占被告《魂》書的50%以上。原告認為被告已超出正常范圍引用原告作品,屬剽竊抄襲行為。而四川教育出版社未盡審查義務,使被告侵權行為得以實施。
在5日的庭審中,雙方圍繞「是學術引用還是學術剽竊」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辯。原告認為被告大量使用《中》書原文,並與原告在「思想表達方式」等諸多方面驚人地相似。被告方辯稱,任何學術著作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不可能100%獨創;考古學術著作更是如此,因為其對象和資料均具有唯一性,使用材料時可能相似或相同,這是正常的資料引用。雙方未能達成共識,法院擬擇日宣判。 在學術園地剽竊成風、道德淪喪的當下,陳明芳女士訴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羅二虎《魂歸峭壁》抄襲自己的《中國懸棺葬》的著作權官司,註定了一波三折的痛苦歷程。由最初的勝訴到二審的敗訴,由一對一的較量到面對既抽象又具體的一個龐大陣營,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某些勢力的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也讓我們欣賞到了學界乃至學術權威們的各色表演,的確讓人大開眼界,大長識見。
《中國懸棺葬》一書寄寓了陳明芳十餘年的野外考察,曾經的生死折磨。作為「標志和反映了今天中國學者在這一民族研究領域遙遙領先的學術地位」的《中國懸棺葬》,「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作為一個文化人類學學者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全部意義」,陳明芳有理由憤怒,「一個從沒有涉足過懸棺葬研究的人,居然在半年內寫出了一本懸棺葬研究的書。轉瞬之間就偷走了我20多年歷經風雨艱辛的科研成果!」令人不解的是,盡管版鑒會鑒定,二書相同或相似的文字少了2070餘字,相同筆誤增加了6處,一審勝訴後,二審卻以1985年文化部一份不公開的內部文件《圖書期刊版權保護試行條例實施細則》作依據,判定為屬「適當引用」范疇,羅及出版社均不構成侵權。 陳明芳不服該重申判決,向成都中院提起上訴,請求撤消原判;判令羅二虎與四川教育出版社立即停止侵權行為,並在報紙公開賠禮道歉和賠償經濟財產損失。此後,2004年8月11日至10月13日,先後開庭14次審理此案,但久拖未決。
最後,羅二虎與四川教育出版社申請調解,經成都中院主持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四川教育出版社不再以任何形式出版《魂歸峭壁——懸棺與崖葬》一書;羅二虎向陳明芳賠償人民幣10萬元。
Ⅳ 科研由別人做是不是學術造假
學術造假是指剽竊、抄襲、佔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偽造、修改研究數據等的學術腐敗行為。科研由別人做,關鍵是成果歸誰所有,可能按合同規定才能判定。
Ⅳ 天津大學導師張裕卿學術造假,學術造假的行為犯法嗎
日前,一篇題為實名舉報天津大學某教授和其女兒學術造假的文章在網路上瘋傳,引起了輿論的熱烈討論。輿論的反應也引起引起了天津大學的重視,根據天津大學對此次事件的調查,最終調查組認為,這名教授的確存在學術不端的行為。根據相關的規定,已經對該教授進行解聘處理。那麼一般情況下對於學術不端的問題,是屬於個人品德道德問題,在相關的法律法規中並沒有規定學術造假屬於違法行為。
同時,對於科研人員來講,應該提高自己思想道德水平和道德觀念。不要一味的靠著剽竊他人的成果來提高自己的身價。不要想著走歪門邪道,而放棄了陽光大道。雖然說現在整個社會還沒有達到一種完全公平公正的狀態,但是我們每個人只要做出自己的努力,去追尋公平正義和陽光,我相信這個社會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好。
Ⅵ 我的研究成果被導師竊取了,我該如何辦
如果想維權:1收集證據:通過電話錄音(通話時保持技巧誘他入坑)2身邊同學證人證言
3 研究成回果之前 相關的心血答材料 專業學術書面證據 等等 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據鏈條
然後可以把這些東西 多整理幾份後 投訴至貴院 上級科研部門 以及相關部門
也可以直接訴至法院 要求維權
Ⅶ 教科研成果豈能讓「潛規則」大行其道
暑假,許多老師要麼外出旅遊,要麼在家休息。可對教科室主任來說,就是最苦最頭疼的時候:要寫結題報告。現在的教科研成果,不是四五千、六七千字就能對付過去的,沒萬把字,是過不了關的,甚至七八萬、十幾萬字的都有,而且圖文並茂,裝訂成冊。足足要忙上一兩個月。忙,對自己有用,那倒還有口氣透,可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第一作者不是署校長的名,就得署書記的名。具體幹事的,最多署第二作者。
一是釜底抽薪。校長書記們之所以熱衷於申報課題,是因為課題在評職稱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換言之,只要在職稱評審等方面適當淡化對課題的要求,降低課題的功利性,校長們自然就會失去對課題「熱情」,也就不會太在意什麼「第一作者」的名分。當下中小學的很多課題,往往有名無實,不僅沒有什麼科研價值,反而是一種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基礎教育階段,老老實實上好課,做好一些基礎性管理工作,才是根本。正是看到基礎教育階段課題泛濫之弊病,相關部門就職稱評審等方面已經出台了淡化教科研要求的政策。隨著政策的推進和完善,必能發揮釜底抽薪的效果。
二是驗明正身。淡化對包括課題在內的教科研要求,並不代表不要教科研,而是引導教師們真正憑借興趣進行教科研。然而,摒除功利心搞教科研,畢竟是一種理想狀態,並不能完全杜絕校長成「第一作者」的可能性。如果校長真心投入研究,自然無可厚非;反之,必須有相應機制進行防範,而設立「第一作者」現場答辯的規則或許不失為首選之策。課題進行答辯,本就該是應有之意,作為「第一作者」,更應責無旁貸。如果不是親力親為,那就極易露餡。只要真正落實了,校長們還有必要以身犯險嗎?
來源:燕趙都市報
Ⅷ 在科研活動中,剽竊行為具有哪些必要的特徵
抄襲,是指在論文撰寫中,違反學術規范,以剽竊他人學術成果為目的的抄錄,改寫行為,包括:
1,引用他人觀點,方案,資料,數據等,不加註釋說明出處;
2,使用他人觀點構成自己論文的全部,核心或主要觀點,將他人學術成果作為自己學術成果的主要部分或實質性部分;
3,與他人論文內容雷同,達到三分之一及以上篇幅,且發表時間在後,又不能證明自己沒有對他人論文構成抄襲;雷同部分雖未達到三分之一篇幅,但已成為自己論文內容的主要部分或實質性部分;
4,二人以上署名,非第一作者重復發表或使用了論文的全部內容;
5,二人以上署名,除第一作者外,論文使用者使用了非本人撰寫的內容;
6,利用職務之便在未參加實際研究工作的學術論文,著作,科研成果等中署名,分享學術榮譽;
7,由他人替自己撰寫論文或替他人撰寫論文;
8,其他論文抄襲行為.
Ⅸ 八六三計劃內容是什麼
1986年3月,面對世界高技術蓬勃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挑戰,鄧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和陳芳允四位科學家提出的「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上,做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於1986年11月啟動實施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旨在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堅持戰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術研究發展為重點,統籌部署高技術的集成應用和產業化示範,充分發揮高技術引領未來發展的先導作用。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1](863計劃[2])[3]作為我國高技術研究發展的一項戰略性計劃,經過20多年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我國高技術及其產業發展。它不僅是我國高技術發展的一面旗幟,而且成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一面旗幟。 1986年3月,面對世界高技術蓬勃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挑戰,鄧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和陳芳允四位科學家提出的「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上,做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於1986年11月啟動實施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4]。 20年多來,863計劃始終瞄準世界高技術發展前沿,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在事關國家長遠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要高技術領域,以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為宗旨,堅持戰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術研究發展為重點,統籌部署高技術的集成應用和產業化示範,充分發揮高技術引領未來發展的先導作用。 863計劃經過20多年的實施,為我國高技術的起步、發展和產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1986—2005年期間,國家累計投入863計劃330億元,承擔863計劃研究任務的科研人員超過15萬名,約有500餘家研究機構,300餘所大專院校, (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
近千家企業參與了863計劃的研究開發工作。據不完全統計,20年來,863計劃發表論文12萬多篇,獲得國內外專利8000多項,制定國家和行業標准1800多項。863計劃通過持續的自主創新,取得了一大批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創新性成果,特別是在高性能計算機、第三代移動通信、高速信息網路、深海機器人與工業機器人、天地觀測系統、海洋觀測與探測、新一代核反應堆、超級雜交水稻、抗蟲棉、基因工程等方面已經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重視高技術集成創新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生物工程葯物、通信設備、高性能計算機、中文信息處理平台、人工晶體、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等國際高技術競爭的熱點領域,成功開發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形成了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增長點;同時,圍繞國防現代化建設需求,發展我國新的戰略威懾手段和新概念「殺手鐧」裝備,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目前,863計劃已經成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特別是高技術研究發展的一面旗幟。更為重要的是,863計劃所取得的成就對於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增強民族自信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編輯本段863計劃 1986年3月3日
(右起)王淦昌.王大珩.楊嘉墀.陳芳允
1986年的3月3號[5],一份報告,送到了中共中央的駐地中南海。後來根據這個報告而形成的《關於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報告》被稱為「863計劃」。 這份題為「關於追蹤世界高技術發展的建議」的報告,是由中國著名的科學家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讀「遲」音)、陳芳允四人聯合提出的。在這份報告中,他們針對世界高科技的迅速發展的緊迫現實,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議和設想:要全面追蹤世界高技術的發展,制定中國高科技的發展計劃。這份報告很快呈送到鄧小平的案頭。鄧小平兩天後就作了批示。他認為這個建議十分重要,並指示「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鄧小平並要求有關負責同志,「宜速決斷,不可拖延」。 根據鄧小平的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有關部門立即邀請部分科學家進行座談討論。討論中,科學家們對高技術項目的選擇方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中央有關部門將討論會中的意見上報鄧小平。鄧小平作出了明確的批示。根據鄧小平的批示,形成了《關於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報告》。 在鄧小平的支持和推動下,這年的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轉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這個計劃選擇對中國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7個領域,確立了15個主題項目作為突破重點,以追蹤世界先進水平。 「863計劃」於1987年3月正式開始組織實施,上萬名科學家在各個不同領域,協同合作,各自攻關,很快就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991年,鄧小平又揮筆為「863計劃」工作會議寫下了題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再次給為實現「863計劃」而攻關的科學家以鼓勵,也為我國高科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863計劃」的實施,是中國共產黨科教興國的一個重大戰略部署,為中國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編輯本段863計劃-監督委員會
國家863計劃監督委員會成立於2002年,863計劃是我國政府組織實施的一項對國家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著重解決事關國家中長期發展和國家安全戰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術問題,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培育高技術產業生長點,力爭在有優勢和戰略必爭的高技術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十五"863計劃實施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在有關部門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下,參加863計劃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員在"公正、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精神鼓舞下,完成了"十五"期間的整體布局,全面啟動了各高技術領域的研究工作和超大集成電路、電動汽車等二十多項重大專項,其中,有一些重大專項與科技部其他計劃相結合,形成科技部12個重大科技專項中的7個專項。這些工作,實現了"十五"的良好開局,為"十五"863計劃的順利實施和完成既定目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科技部在積極推動863計劃等科技計劃實施的同時,也在根據政府轉變職能的需要,加強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和機制創新,進一步完善科技計劃管理,提高科技計劃的管理水平,努力為科技工作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一個探索求真、求真務實的科學作風,一個勇於創新、敢於創新的研究氛圍,一個開放流動、合作競爭的運行機制。為了保證863計劃 在其管理辦法和規定程序下公開、公平和公正地實施,保證863計劃課題執行過程中的嚴肅性和科學性,科技部決定成立國家863計劃監督委員會。國家863計劃監督委員會以"監督863計劃工作中的不正之風和違反科學道德的行為,從國家利益出發,倡導實事求是、探索求真的工作作風"為宗旨,依據863計劃管理辦法和規定程序,負責受理和調查對863計劃課題立項評審過程中不規范行為的投訴和舉報;受理和調查對863計劃課題執行過程中,課題承擔單位及個人弄虛作假、捏造數據、剽竊成果等違反科學道德行為的投訴和舉報,並對863計劃管理過程進行監督和檢查。國家863計劃監督委員會由9名科技界德高望重的專家組成。設主任委員1人,副主任委員2人,委員6人。監委會委員實行任期制,每屆任期3年。成立863計劃監督委員會,是科技部加強對科技計劃管理和監督,完善科技計劃管理方面的一項新的措施,它即是863計劃專家管理機制的完善,也是專家管理機制的發展,將為其他科技計劃提供借鑒和示範的作用,對於國家整體科技工作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編輯本段863計劃-領域主題
(1)生物技術領域
重型燃汽輪機重大項目(國家863計劃)
優質、高產、抗逆的動植物新品種主題 基因工程葯物、疫苗和基因治療主題 蛋白質工程主題
(2)航天技術領域
航天技術研究發展性能先進的大型運載火箭
(3)信息技術領域
智能計算機系統主題 光電子器件和光電子、微電子系統集成技術主題 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主題 通信技術主題
(4)激光技術領域
激光技術
(5)自動化技術領域
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主題 智能機器人主題
(6)能源技術領域
燃煤磁流體發電技術主題 先進核反應堆技術主題
(7)新材料領域
高技術新材料和現代科學技術主題
(8)海洋技術領域
海洋探測與監視技術主題 海洋生物技術主題 海洋資源開發技術主題 海洋高技術主題
(9)專 項
水稻基因圖譜 航空遙感實時傳輸系統 HJD-04E型大型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關鍵技術 超導技術 高技術新概念新構思探索 增強中國綜合國力
Ⅹ 科研成果被剽竊如何維權
可以以侵權為由,要求經濟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