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永貴的主要研究成果
在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Competitiveness Review, Information System Frontiers等國際知名英文期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英文國際會議論文30餘篇(其中2篇是科幻索引期刊,19篇榮索引,全文收錄12篇ABI公司,2篇isshp檢索,15篇ISTP收錄檢索),2007年在英國出版英文學術專著一部,在《管理科學學報》、《南開管理評論》、《管理世界》和《經濟管理》和《中國工業經濟》等國內核心期刊上公開發表論文60餘篇,在國內出版《顧客資源管理》、《戰略柔性與企業高成長》、《消費者王朝》等專著、譯著、教材30餘部。其中,「服務營銷」與「客戶關系管理」兩部教材入選教育部「十一五」規劃教材。
1)王永貴,里克公頃路麗華,市場營銷能力和在中國的戰略靈活性,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公司,2007(英文學術著作)
2)鍾揚,里克公頃路麗華,小張,王永貴,企業創業精神和市場表現:在中國的實證研究,技術管理雜志在中國,2007,(ABI公司)
3)閻連科歌曲,王永貴,江如偉,重新在漢語語境中的動機偏好:一個實證研究,中國管理研究。 2007年,1,1,25 - 41(ABI公司)
4)王永貴,傑伊kandampully,興寶螺,桂城石,公司聲譽和品牌資產:一個中國的研究,企業信譽的審查,2006年,第一卷。 9,3號,pp179 - 197(ABI)
5)王永貴興寶螺,張泉,薛有志,技術能力如何影響企業績效:一個綜合框架的應急辦法為基礎,技術管理雜志在中國,2006年,第一卷,沒有。 1,p27蛋白(ABI公司)
6)王永貴,興寶螺,永恆陽,核心能力與企業績效成分:從高科技公司在中國,工程和技術management2004,4,pp.249 - 280(SCI,EI收錄期刊的證據)
7)王永貴,興寶螺,永恆陽一對服務質量,顧客價值,滿意度的綜合框架:從中國的電信業的證據,信息系統frontiers2004,6:4,pp325 - 340。(科技)
8)王永貴和惠普鹵味,以客戶為中心的性能和關鍵資源為基礎的動態環境,競爭力的審查,美國社會中的競爭力決定因素,美國,2004,14(1 / 2):34 - 59(ABI公司)
9)王永貴,單集耀等。,薈萃分析之間的產品創新和業務性能(icmit2008)(榮)關系
10)王永貴和輝鋒,客戶關系管理服務產業的能力:概念化和規模發展,2008年IEEE國際會議服務業務,物流及信息學,北京(EI)的
11)客戶資產管理能力王永貴:尺寸和性能的影響中國企業的基礎上,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刊的工程,服務和知識管理,2008(榮國際會議)
12)王永貴,桂城石鍾耀的前因和後果的關系強度:在一個中國的服務行業,ieem 2007年,新加坡(榮中分類方法)
13)他家和王永貴,消費創意,參與和滿意度:在服務領域方面,ieem 2007(榮知識的影響)
14)王永貴,匯豐,金港興,管理客戶資產為優質客戶關系的能力:在企業市場,採取了分類方法,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刊的工程,服務和知識管理,2007年,上海(榮實證研究國際會議)
15)王永貴,非常小器案例點評:銷售模式與產品的不匹配,北大商業評論,2008年10
16)王永貴,常建坤,顧客資產管理與顧客資產管理能力平台及其構成研究,《管理世界》, 2008。
17)王永貴等,對市場導向、顧客資產導向與新產品開發績效之間關系的探索性研究——基於中國背景的調節效應模型,《南開管理評論》,2008。
18)王永貴,高忠義等,創新用戶社區的運行機制及其管理研究,《珞珈管理評論》,2008
19)賈鶴,王永貴等,參照群體對消費決策影響研究述評,《外國經濟與管理》,2008
20)常建坤,王永貴等,領先優勢狀態創新投入與創新績效的關系,《財貿經濟》,2007
21)王永貴,賈賀,全球客戶管理的研究與實踐的現狀與展望,《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
22)常建坤,王永貴,顧客關系能力的關鍵維度及其對顧客資產的驅動過程研究,《管理世界》,2007
23)王永貴,顧客關系活動對顧客資產的差異性影響研究,《中大管理評論》,2006年
24)王永貴,張煒,顧客關系管理活動、關系收益與顧客資產,《營銷科學學報》,2006年
25)韓順平,王永貴,市場營銷能力及其績效影響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
26)韓順平,王永貴,顧客資產管理視角下的顧客忠誠及其驅動因素研究,《經濟管理?新管理》,2006年
27)王永貴,顧客關系活動、關系質量與顧客資產的關系研究——基於顧客視角的實證分析,《經濟管理》新管理,2005年
28)石貴成, 王永貴, 邢金剛,於斌,對服務銷售中關系強度的研究——概念界定、量表開發與效度檢驗,《南開管理評論》,2005年。
29)王永貴, 韓順平,邢金剛,於斌,基於顧客權益的價值導向型顧客關系管理:理論框架與實證分析,《管理科學學報》, 2005年。
30)王永貴,邢金剛, 李元,戰略柔性與競爭績效—環境動盪性的調節效應,《管理科學學報》,2004年。
31)王永貴,顧客資產管理:背景、現狀與問題,《經濟管理》新管理,2004年
32)etzel/ walker/ stanton/王永貴著,《市場營銷》(第14版),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33)王永貴,譯著,菲利普?科特勒著,《政府營銷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34)王永貴,譯著,《營銷策劃分析》,唐納德。勒曼和拉塞爾?溫納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35)王永貴,馮慧,譯著,《顧客利益代言》,格倫.厄本(glen urban)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36)王永貴,譯著,《經理人員的職能》,巴納德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
37)王永貴,譯著,《組織市場營銷》,james anderson等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38)王永貴,譯著,《管理:使命、責任與實務-責任篇》,peter drucker,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
39)王永貴,譯著,《管理:使命、責任與實務-使命篇》,peter drucker,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
40)王永貴,譯著,《管理:使命、責任與實務-實務篇》,peter drucker,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
41)王永貴,董伊人,編譯,《戰略市場營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42)王永貴,楊永恆,譯著,《公司戰略》第一/二版,譯著,1998/2005年,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43)王永貴,譯著:《精益企業:降低浪費的綜合方法》,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
44)王永貴,譯著,《精益供應鏈管理》,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
45)王永貴,譯著,《消費者王朝:與顧客共創價值》,prahalad,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
2. 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代表性成果
本項成果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學儀器專項基金項目的支持下完成取得的,聚合物動態流變綜合測試儀首次將振動力場引入到擠出、混煉、注射、吹塑等加工過程模擬實驗單元中,採用先進的模塊組合結構形式,實現對聚合物及其復合材料的穩態與動態加工過程包括動態塑化擠出、動態注射、動態混煉過程進行模擬及廣義流變測量與表徵,技術創新性顯著,包含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套功能齊全、面向橡塑材料加工行業,能夠進行穩態與動態加工過程流變性能測試的儀器,可廣泛用於材料流變性能測試、材料配方設計、成型工藝優化以及產品質量控制等。該項成果對我國聚合物新型成型技術與理論研究、新裝備的開發,提高我國塑料製品生產和塑料加工設備的技術含量,提高我國塑料加工工業整體科學技術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該成果正在廣東省經貿委的支持下,與國內大型企業合作進行產業化開發與生產,並且於今年上半年通過了技術鑒定,其產業化將可以增強我國塑料加工行業的創新能力,有力促進塑料加工和塑料機械產業再一次的跨越式發展和石化、汽車、家電、信息等產業的發展,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本項成果已於2005年3月8日申請了中國發明專利:「聚合物動態注射注變特性與行為檢測方法及設備」、「注射機螺桿軸向脈動位移方法及裝置」、「聚合物及其復合材料多螺桿塑化混煉擠出方法及設備」,並分別於2007年5月和6月獲得授權。 傳統螺桿往復式注射成型過程物料主要是依靠外加熱和螺桿剪切熱的共同作用進行熔融、塑化,熔化速率低,熔體粘度大,物料受熱均勻性差,軸向溫差較大,最終結果是成型過程能耗大,注射不穩定,製品質量提高困難。
脈動壓力誘導注射成型方法及設備通過將電磁場引起的振動力場引入到聚合物塑化、注射與保壓成型全過程中,進行脈動壓力誘導注射成型加工。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設備體積重量減少45-50%,製造成本降低40%以上;能耗降低35%以上;工作可靠性高,噪音降低至75分貝以下,油污染少;塑化混煉效果好,成型製造質量高,對物料的適應性廣。新技術已獲得中國、美國、歐洲、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和韓國等十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明專利權。該項成果已成功實現產業化,新設備在廣東省內的增城、南海、東莞、揭陽、汕頭以及浙江、江蘇等多家塑料製品廠進行生產運行,效果顯著,得到了用戶的高度評價。本項成果於2002年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一等獎;2003年獲中國專利發明創造優秀獎、廣東省專利發明創造金獎, 2005年獲第十五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應用本項成果核心技術研究開發的 「脈動壓力誘導塑料製品注射成型設備」 和「高速高效集成化精密注塑成型設備」分別於 2005年2月、12月通過了廣東省新產品鑒定與技術鑒定。2006年本項成果與實驗室前期完成的動態擠出技術一起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本成果由863項目「軌道交通減振用高性能復合彈性結構材料的研究」(編號2001AA334010)和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橡膠/層狀硅酸鹽納米復合材料的產業化技術」(編號2001BA310A12)兩部分組成,由株洲時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華南理工大學和北京化工大學共同完成,2004-2005年通過國家有關部門驗收。
成果的主要內容:
(1)炭黑、白炭黑的原位反應改性新技術及其在軌道交通減震用彈性體復合材料中的應用:採用多官能團單體或有機物,在干膠混煉和硫化過程中或在膠乳狀態進行原位反應改性,使其同時與橡膠產生接枝等化學結合並與炭黑、白炭黑等填料形成共價鍵結合,從而顯著提高界面結合力和橡膠復合材料的性能。該技術工藝簡單,實施容易,適用面廣,應用於軌道交通減震用彈性體復合材料,重點解決了提高動態使用性能的問題,獲得了動態生熱低、耐疲勞、永久變形小、動靜剛度比適中的硫化橡膠彈性體復合材料,取得了優異的應用效果,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2)橡膠/蒙脫土納米復合材料制備新技術及其在軌道交通減震用彈性體復合材料中的應用:發明了原位反應插層法和乳液混合插層法兩種橡膠/蒙脫土納米復合材料制備新技術,所制備的納米復合材料硫化膠的力學性能、耐老化性能、耐疲勞性能等顯著提高,建立了年產200噸原位反應插層法改性蒙脫土製備裝置和千噸級原位插層法橡膠/蒙脫土納米復合材料的示範生產線,將該納米復合材料應用於空氣彈簧、旁承、球鉸、軌道隔離減振器、V型彈簧等高性能彈性元件產品的生產,綜合性能優異,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本項成果的核心技術是用澆注型聚氨酯材料復合在傳統輪胎上生產滾動阻力小,因而耗油低、廢氣排放少的子午線輪胎。澆注型聚氨酯彈性體是目前最耐磨的彈性體,並且對人體無毒害,又能完全生物降解,還不必添加炭黑和一些有致癌作用的橡膠配合劑,是製造輪胎胎面的理想材料。將橡膠胎體與聚氨酯胎面組成復合輪胎,既能保持橡膠輪胎滾動阻力小,安全性、舒適性高的優點,又保持聚氨酯彈性體特別耐磨和無污染的優點,同時能消除部分橡膠配合劑及橡膠粉塵對環境的污染。輪胎的性能也提高了一個檔次,具有彈性好、耐磨、耐刺穿、承載能力大、乘坐舒適等優點,其行駛里程比普通輪胎提高1倍以上,與傳統輪胎比,凸現了環保、節能、新工藝、新材料等多方面的優勢。
新該技術同樣可應用到輪胎翻新工業上,可大大提高我國翻胎工業的技術水平,減少廢舊輪胎的產生數量,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對環境污染降到新的水平,成為更高意義上的綠色輪胎。成品輪胎已通過了國家橡膠輪胎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化學工業特種輪胎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權威機構的檢測。
2005年1月25日該項成果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組織的技術鑒定,鑒定專家認為:該輪胎的聚氨酯胎面和橡膠胎體的粘合性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其研製成功具有重大創新意義和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前景。新技術已獲得了2項中國發明專利,申請了世界上7個主要輪胎生產國的專利保護。2005年11月,這種復合輪胎參展美國國際汽車零件展覽會並引起轟動。 本項成果是在完成國家863項目「聚合物/無機物復合材料物理場強化制備新技術」的基礎上經過進一步深入研究取得的。聚合物多螺桿動態混煉擠出機從塑化混煉擠出機理上突破傳統混合混煉擠出設備的局限性,創造了一種在聚合物物料輸送過程中引入振動力場以強化物料塑化混煉效果的方法。該設備將振動力場引入聚合物塑料、混煉(反應)、排氣擠出全過程,克服了傳統混煉擠出設備提高製品質量困難,製品成型周期長,能量高等缺陷,解決了反應加工過程中的質量、動量、能量傳遞及平衡問題,是國內外聚合物新型成型加工領域的重大創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既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又可替代傳統同向雙螺桿擠出機,促使傳統混煉擠出設備更新換代。
2005年1月課題組應用本項成果核心技術研製開發的「EPDM/PP等熱塑性彈性體動態硫化技術與設備」,順利通過了廣州市科技局主持的成果鑒定。2005年1月聚合物及其復合材料多螺桿塑化混煉擠出方法及設備申請了中國發明專利,2007年6月獲得授權。
本項成果的技術水平處於國際領先,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其推廣應用不僅可以促進我國塑料加工工業的發展,而且將帶動我國機械製造業、電子工業的發展。
3. 世界上首條投入運行的雙層雙管6車道地下越江隧道是什麼隧道
世界上首條投入運行的雙層雙管6車道地下越江隧道是復興東路隧道
復興東路隧道是世界上首條投入運行的雙層雙管6車道地下越江隧道,比同類單層隧道提高40%的車輛通行能力。它是繼打浦路隧道、延安東路隧道、外環線隧道和大連路隧道後,上海興建的第5條越江隧道。
2001年10月上海市全長2780m上海市復興東路隧道工程開工於2001年10月,採用盾構法施工的雙向雙層六車道隧道,全長2780m。復興東路隧道西起復興東路、光啟路,東至浦東張楊路、嶗山西路以東,工程全長2785米,其中越江段長1214米,岸邊暗埋段、敞開段長1571米。隧道上層凈高2.6米,為雙車道,供小型車輛通行。下層凈高4米,為單車道,供大型車輛行駛,另備一條緊急停車道。
上海復興東路越江隧道建設2785米長的隧道地下主體結構2004年4月下旬全線貫通。復興東路隧道於2004年10月建成通車,中國第一家「隧道博物館」也同時建成開放。
4. 211工程的建設成效
「九五」期間,「211工程」在99所高校中實施建設,主要安排了602個重點學科和兩個全國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項目。
「十五」期間,「211工程」在107所大學中實施建設,主要安排了821個重點學科和三個全國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項目。
到2005年,中國共計75個學科進入了ESI的資料庫中前1%,涉及到21所高校,而這些高校全部都是「211工程」的學校,而且主要集中在材料科學、化學、物理學、工程學和計算機學科,這些學科都是「211工程」的重點建設的學科。
根據ESI所提供的統計結果,清華大學材料學科在1995年到2005年期間發表的SCI論文總數為3677篇,排在世界大學的第二位,這個學科在世界排在第二位。
根據ESI數據統計結果,1995到2005年的「211工程」建設十年當中,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在SCI發表的論文數是4526篇,列世界大學的第15位,論文引用數是23778位,排在世界大學的第103位。
中南大學發揮有色金屬資源與材料領域長期積淀的學科特色,以先進的有色稀有金屬與粉末有金材料,有色金屬資源快速勘察與可持續發展等「211工程」建設項目為紐帶,然後建成了在地質、采礦、選礦、冶金、材料、機械六大領域,以國家重點學科為支撐,完備的有色金屬材料與資源學科創新體系。
清華大學就面向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對信息能源、材料等學科進行了布局調整,推進學科群的建設。
南京大學採用學科特區的建設模式,這對某一些學科非常重要,由於高校內部的體制不一定整體上能夠到位,可以在有局部建立一些學科布局,這吸取了中國經濟建設像深圳特區的一些發展和經驗。 1995-2005年裡,211工程學校總共引進的教師是43711人,2005年的教師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數是51211人,是1995年的5.8倍,45歲以下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是1995年的2.8倍。
在人才培養方面,累計培養本科生有242萬人,研究生達到了62.3億萬人,留學生達到了11.27萬人,2005年的在校研究生人數是1995年的6.2倍。在「211工程」學校,研究生培養規模2005年是1995年的6.2倍。這些「211工程」學校承擔了4/5的博士生培養,承擔了2/3的研究生培養,1/2的留學生培養,1/3的本科生培養。
西部的「211工程」學校,總共引進人才5544人,新增兩院院士49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人數由95年的1194人增加到了2005年的6112人,有361名青年學者入選教育部的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有94位獲得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的資助。 「211工程」學校承擔了全國1/2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973」項目,1/3的「863」項目;2003-2013年,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一、二等獎的數量佔全國的1/3。為各級政府部門提供了一大批有一定價值的決策咨詢報告。
「211工程」學校承擔了全國4/5的博士生、2/3的碩士生和1/2的留學生的培養任務,擁有85%的國家重點學科和96%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佔有70%科研經費。
「十五」期間的科研經費當時達到1019.82億元,是「八五」的1.3倍。「十五」期間發表的論文數是「八五」期間的7.9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物理學科,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的實現了量子博弈實驗。
在復旦大學,利用國際上先進的技術,研製了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可形成二千餘年中國疆域政區變化的所有地圖。
中南大學的材料學科,通過建設以後,在高性能炭航空制動材料的制備技術方面獲取了國家科學技術一等獎。
同濟大學的橋梁工程,通過「211工程」建設,解決了眾多特大型橋梁的抗風穩定性等等難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結合控制自動科學與自動化技術與重點學科項目的建設,通過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信息科學、材料學科等學科之間的深度的交叉,在網關集群網路構架體系,飛行器隱身技術研究,包括微型飛行器的仿生流體力學等領域形成新的學科生長點,並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5. 中國醫學科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成就
承擔的科研課題有國家「九五」、「十五」攻關項目、863項目、973項目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計委重點項目、國家科技部重點項目、衛生部基金、天津市重點基金、天津市攻關項目等30餘項。
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其中發表在國外刊物上50篇,被SCI和EI收錄論文70餘篇,引文370餘次;獲得國家專利7項,美國發明專利1項;獲部級以上科研成果5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部委級以上科技成果獎8項;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120餘人。同時,科研成果的轉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眼科超聲波診斷儀、多參數監護儀、骨致疏鬆治療儀、中醫灸療儀、雙導阻抗血流圖儀、聲阻抗中耳功能分析儀、醫用膠原膜等多系列近30餘種型號的產品進入市場,3種產品獲得國家重點新產品稱號,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編輯出版有《國外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分冊》(雙月刊);設有中國協和醫院和醫科大學儀器維修管理培訓中心,已培訓學員500餘人;承擔協和醫院和醫科大學部分研究生基礎課程教學工作,開設生物醫學工程研究生課程班。具有完善的設施和較齊全的實驗、測試和加工設備,圖書館和所內網路的建設方便科研及相關信息的查詢;設有天津市醫用材料重點實驗室、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動物實驗室、具有一系列大型儀器的理化測試中心,目前正在積極進行天津市電子科技創新平台的創建。
6. 近五年鐵路與公路的建設成果大家幫幫忙啊。。。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民經濟開始了新的發展時期。1982年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代表大會提出到本世紀末工農業生產總值要翻兩番的偉大目標。並指出"鐵路運輸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運輸能力同運輸量增長的需要很不適應。為了改變這種局面,鐵路必須進行一系列的重點建設,加快發展速度,提高運力。"根據這個精神,鐵路把基本建設的重點放在加強既有鐵路的技術改造上,並適當的安排一些必要的新線建設,提出"北戰大秦,南攻衡廣,中取華東"的戰略。同時加速牽引動力的改造,提高機車車輛的修造能力,著重鐵路各項運輸設備的配套,以提高運輸能力,解決運輸薄弱環節。這一重大決策,體現在從1981年開始的第六個五年計劃和1986年開始的第七個五年計劃里。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鐵路完成的基本建設投資是歷次五年計劃中最多的時期。其中既有鐵路改造的投資佔33.2%。雙線鋪軌1,870公里,使營業鐵路中的主要干線大都建成雙線,改建和新建電氣化鐵路2,483.5公里,內燃牽引的鐵路增加3,421公里。機車保有量中內燃、電力機車的比重增至34.6%,因而在完趁的牽引任務中,內燃、電力機車已佔39.1%。在運輸組織方面,進行了許多改革。組織單元重載組合列車,提高貨物列車的重量;擴大旅客類車編組,挖掘運輸潛力;採用零擔運輸集中化,減少沿零列車和辦理沿零的車站,提高運行速度;改革機車乘務制度,實行長交路輪乘制,充分發揮機車運力;發展集裝箱和集裝化運輸,提高貨運效率等等。到1985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52,119公里,客貨換算周轉量突破1萬億噸公里。1986年開始進入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鐵路實行了投入產出承包經營責任制後,更加調動了全路職工的積極性。京秦、大秦(第一期工程)等雙線電氣化鐵路相繼竣工。全長14公里以上的大瑤山隧道勝利打通,使南北主要大幹線-京廣鐵路雙線全線通車,大大提高了通過能力。蘭新鐵路修到了阿拉山口,完成了橫貫中國大陸東西的鋼鐵運輸線。其他舊線改造和機車車輛工業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一)有重點的進行新鐵路建設貫徹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煤運任務大量增加。煤炭運量占鐵路貨運量的40%以上。為此,這一時期鐵道部把新鐵路建設的重點防在解決煤炭運輸上。 新建的袞石鐵路是袞州和騰棗煤田煤炭的一條出海通道,新袞鐵路與袞石鐵路、太焦鐵路連接成為平行於隴海鐵路東段的東西干線,是山系煤炭出海的一條通道。正在建設中的大秦雙線電氣化鐵路,更是中國第一條以運煤為主、開行重載單元列車的現代化鐵路,這一條鐵路將是山西、內蒙、寧夏等地區煤炭外運的重要通道,對開發山系煤炭基地,增加內蒙、寧夏煤炭的調出量將發揮重要作用。 自烏魯木齊到國境阿拉山口與前蘇聯鐵路相接的蘭新鐵路西段,是中國通往前蘇聯的另一條重要國際干線,也是連接亞歐兩洲大陸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政治、經濟、國防上具有重大意義。◆京秦鐵路 驚奇鐵路自北京樞紐雙橋至秦皇島,全長290公里,是晉煤外運北線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國新建的第一條雙線電氣化鐵路,並首次採用AT供電方式。該線北京端155公里是1975年修建的通坨線增建第二線而成,其餘為新建。京秦鐵路於1981年9月開工,1984年通車,1985年運營,1986年建成光纜數字通信系統。右圖:電力機車牽引運煤列車。◆袞石鐵路 袞石鐵路起自京滬鐵路的程家莊至黃海之濱的石臼所港,全長308公里,是山西、山東煤炭出海的一條通道,1981年開工,1985年交付運營。◆新袞鐵路新袞鐵路自京廣鐵路的新鄉,在長亘跨黃河,進入山東東明而抵袞州,全長315公里。濟寧至菏澤段於1977年開工,1982年竣工,新鄉到菏澤段於1983年開工,1985年竣工。長東黃河大橋全長10,282米,有橋墩301個,橋上設有1,243米長的會讓站。大橋於1985年10月建成。該段黃河"有水不能行船,無水不能行車",河床沖瘀變化劇烈,素有"豆腐腰"之稱,工程難度很大。 ◆大秦鐵路 大秦鐵路起自大同樞紐韓家嶺至秦皇島,全長653公里,在河北省懷來與豐沙鐵路交叉,在京郊懷柔又與京通、京承兩鐵路交叉,,1985年開工,將與1992年建成。這條鐵路是雁北、平朔、內蒙、寧夏等地區煤炭外運的重要通道,年運量可達1億噸。全線採用先進技術和設備,具有八十年代國際水平。◆蘭新鐵路烏阿段 蘭新鐵路烏阿段自烏魯木齊至邊境阿拉山口,與前蘇聯鐵路接軌,全長467公里,該路曾與1958年動工,1961年停建,1985年復工續建,1990年9月竣工。 ◆通霍鐵路 通霍鐵路自內蒙的通遼至霍林河,全長419公里,是運輸霍林河露天煤的鐵路,1978年5月開工,1984年通車,1989年12月31日交付運營。這條鐵路對褐煤外運,解決東北、內蒙地區能源不足,促進沿線經濟發展和鞏固國防具有重要意義。◆青藏鐵路青藏鐵路全線用於環保工程的投資將達十二億元人民幣,創下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最高紀錄。這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十日在此間發表題為《西藏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白皮書中披露的。 白皮書說,青藏鐵路建設論證之初就確定了"建成一條生態環境保護型鐵路"的目標。 在鐵路的線路選擇上,盡量避開野生動物棲息、活動的重點區域。對無法避讓,必須經過野生動物活動區域的路段,針對沿線野生動物的習性、遷徙規律,在不同地段布設了二十五處不同類型的野生動物通道;在許多地段還專門架設了作為野生動物遷徙過往通道的旱橋,以最大程度地保證鐵路沿線野生動物的正常活動。如在六、七月份,為了藏羚羊順利通過工地前往繁衍地產仔,青藏鐵路有關參建單位為此停止施工四天,施工人員和施工機械撤離工地。 白皮書說,為了不破壞草地、濕地等自然環境,在施工中,非常注意地表植被的保護與恢復。植被難以生長的地段、路基和施工車輛所經之處的草皮要保留下來,逐段移植,易地保存,待後覆蓋到已完成的路基邊坡或施工場地表面,使地表植被的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對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段,精選適合高原生長的草種,輔以適合的播種繁育技術,盡最大努力恢復地表植被。對自然條件稍好的地段進行人工培植草皮試驗,輔以噴播、覆膜等技術,在沱沱河長江源區,高原路基植草專項試驗已取得了初步成功。 白皮書說,建成後的青藏鐵路各車站,取暖使用以電能、太陽能、風能為主的環保型能源。車站的廢棄物收集後集中處理;生活污水要經處理達標排放,盡量用於綠化;客車採用封閉式車體,車上垃圾裝袋,運至高原下交車站集中處理。管理上適應高原特點,採取中心站的管理模式,全線設置七個中心站。每個中心站管理控制半徑在八十公里左右,對行車和維修全面負責。盡量採用遠程自動化控制,機械化維修,減少高原上的組織機構和人員,最大限度地保護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態環境。 (二)採用先進技術,加速鐵路現代化建設 解決鐵路運能不足的跟被出路在於採用先進技術,加速鐵路現代化建設。在機車車輛方面採用大功率牽引動力和新型車輛以擴大列車編組,提高列車重量,加快行車速度。為此研製了幾種新型內燃、電力機車及客貨車輛。同時引進技術,進口了一批內燃及電力機車。從1949年到1989年鐵路機車車輛工廠共製造了電力機車1,139台,內燃機車4,953台,燃氣輪機車3台,蒸汽機車9,659台,客車26,922輛(包括地鐵客車447輛),貨車450,678輛。在信號方面大力發展自動化、半自動化閉塞系統,推行電氣集中、調度集中及調度監督,以提高運行速度和保障行車安全。通信方面發展長途小同軸電纜,增加長途電纜;載波機向300路、960路等多路方向發展;鐵路長途電話自動化,向容量300至6,000門多門縱橫制自動交換幾方向發展。此外還發展了光纖通信,專用通信,如調度電話、去段電話和列車無線調度電話等。貨運方面加快發展集裝箱運輸,提高機械化裝卸水平,以減輕勞動強度。線路養護機械化方面,除自行研製的搗固機、鋪軌機、卸渣機、道床整形機、長軌運輸車、清篩機以外,還引進成套大型養路機械,提高了線路質量。橋隧建設方面也在不斷創新,修建了一批橋式新穎的橋梁和技術復雜的隧道;建成了一批技術先進的製造鋼梁和混凝土梁的橋梁廠。◆大瑤山隧道大瑤山雙線電氣化隧道位於京廣線坪石、樂昌間粵北南嶺瑤山山區,是修建衡廣第二線的重點功臣,長14,295米。隧道施工採用4條斜井和豎井分段開挖,洞內採用復合式襯砌結構,按新奧法施工。同時採用配套的大型現代化機械,實現爆、裝、運和噴錨支護、混凝土襯砌全面機械化流水作業。◆上海的磁浮列車世界將為中國上海的磁浮列車工程震動,「磁浮速度」將改寫人類地面出行的新速度,世界交通發展史也將掀開瓦特發明蒸汽機和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以來的又一嶄新一頁。
世界屋脊的輝煌穿越——寫在青藏鐵路鋪通之際
2005年10月12日,註定要在世界鐵路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凍土鐵路———青藏鐵路鋪軌全線貫通。10月15日,首批援藏物資通過青藏鐵路運抵拉薩。這標志著西藏正式結束不通鐵路的歷史,也標志著我國所有省、市、區全部通上鐵路。
攻破凍土難題,克服高原缺氧,保護脆弱生態
鐵路建設難題一一破解
修建進藏鐵路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修建進藏鐵路一直關懷備至。1984年,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正式運營。2001年6月29日,全長1142公里的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正式動工。
滑坡,地震,風沙,雷電,強日照,泥石流。除了這些頻發的自然災害外,青藏鐵路工程更面臨著「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鐵路建設難題。4年來,10多萬築路大軍弘揚「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在雪域高原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
青藏鐵路要穿越550公里的連續多年凍土區,另外還有部分島狀凍土、深季節凍土、沼澤濕地和斜坡濕地,是工程建設的最大難關。200多名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聯合攻關,先後啃下了多年凍土隧道、橋梁、路基施工應用技術等多項世界性難題,不少凍土工程措施在國內外都是首創,使青藏鐵路成了「世界凍土工程的博物館」。
風火山的冰層厚達150多米,青藏鐵路開工前,有西方媒體預言:青藏鐵路根本過不了風火山。負責施工的中鐵二十局與多家科研單位合作,相繼攻克了多項世界性高原凍土施工難題。2002年10月,風火山隧道順利貫通。
青藏鐵路全線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有960公里,最高點達5072米,年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極端最低氣溫零下45攝氏度,空氣含氧量僅為內地的一半,建設者隨時可能發生肺水腫、腦水腫等危及生命的高原病。
為保障建設者的健康,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堅持衛生保障先行,以往建設工地上常見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豪言壯語,被「以人為本、保障健康」所取代。沿線建立了三級醫療機構,職工生病在半個小時內就能送往工地醫院治療。青藏鐵路沿線建有17座大型制氧站,工人每人每天平均強制性吸氧不低於2小時。在開工以來的4年多建設中,沒有一人因高原病致死。
青藏高原珍稀動物品種多、種群大,生態環境脆弱。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總投資330.9億元,其中用於環境保護的投資就達12億元以上。指揮部還在我國大型工程中首次實行環保監理制度,委託第三方對青藏鐵路實施全程環保監控。青藏鐵路成為我國重點工程環保的典範:首次與鐵路所經省區簽訂環保責任書;首次為野生動物修建遷徙通道;首次成功在高海拔地區種植移植草皮……
減少運輸成本,擴大對外交流,改變消費結構
高原發展機遇千載難逢
初到西藏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感受:物價高。據西藏有關部門調查,在拉薩,一噸煤炭700元,一噸水泥800元,100元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相當於沿海地區的54元。原因主要是西藏自身生產能力相對較低,而以公路為主的運輸方式,又增加了進出藏物資的運輸費用和進出藏人員的經濟支出。
交通的不便,越來越成為西藏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瓶頸。旅遊業、礦業、藏醫葯業、農畜產品加工、民族手工業等高原特色產業的發展,都因為交通而受制約。
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運營以來,成為開發青海柴達木盆地和推動青、藏兩省區經濟發展的交通要道。戈壁新城格爾木已從昔日的戈壁荒灘,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城市。
青藏鐵路縱貫青海、西藏兩省區,是溝通青藏與內地聯系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通道,也是西部腹地路網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青藏鐵路的貫通,將為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空間,並從根本上改善西藏的交通設施,使西藏形成鐵路、公路和航空的立體化交通,徹底解決物資、人員進出困難的問題,加快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逐步形成自己的經濟造血功能。
串聯高原景觀,展示迷人魅力,吸引世人目光
黃金旅遊線路呼之欲出
藍天白雲,雪山峽谷,民俗風情,宗教寺院……神秘的青藏高原以其巨大的魅力,一直吸引著中外遊客。自1980年以來,進藏觀光的遊客人數以年均27.6%的速度遞增,旅遊收入年均增長34%,兩項指標都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西藏已經把旅遊業作為特色經濟之首,然而,閉塞的交通卻制約了這一產業的壯大。青藏鐵路貫通後,不僅為乘客提供較低的票價,還將把西寧、格爾木、拉薩3座城市串聯成一個整體,形成環格爾木旅遊圈和環拉薩旅遊圈。
建成後的青藏鐵路將保持全天候通車,並使用紅外線監控系統。列車在一般路段的速度可達每小時120公里,凍土地段每小時100公里。這意味著從格爾木到拉薩不會超過12小時。
據介紹,青藏鐵路列車分普通客車和觀光列車兩種,前者以輸送乘客為主,後者兼具旅遊功能,每到一處勝地可停車觀光,預計觀光列車年載客量90萬人次。屆時,遊客將坐在具有供氧功能的車廂內,享受飲食、民族風情表演等服務,瀏覽窗外美景。這無疑會使赴藏的旅遊者大增,推動西藏旅遊業蓬勃發展。
面對新形勢,西藏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青藏鐵路的貫通,無疑會使西藏乘上時代的快車,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詹天佑,字眷誠,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出生在一個普通茶商家庭。兒時的詹天佑對機器十分感興趣,常和鄰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種機器模型。有時,他還偷偷地把家裡的自鳴鍾拆開,擺弄和捉摸裡面的構件,提出一些連大人也無法解答的問題。1872年,年僅十二歲的詹天佑到香港報考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考取後,父親在一張寫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證明書上畫了押。從此,他辭別父母,懷著學習西方「技藝」的理想,來到美國就讀。
在美國,出洋預習班的同學們,目睹北美西歐科學 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機器、火車、輪船及電訊製造業的迅速發展贊嘆不已。有的同學由此對中國的前途產生悲觀情緒,詹天佑卻懷著堅定的信念說:「今後,中國也要有火車、輪船。」他懷著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信念,刻苦學習,於186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海文中學業。同年五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在大學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學習,以突出成績在畢業考試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獲得學位的只有兩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個
◆蘭新鐵路烏阿段
蘭新鐵路烏阿段自烏魯木齊至邊境阿拉山口,與前蘇聯鐵路接軌,全長467公里,該路曾與1958年動工,1961年停建,1985年復工續建,1990年9月竣工。
◆袞石鐵路
袞石鐵路起自京滬鐵路的程家莊至黃海之濱的石臼所港,全長308公里,是山西、山東煤炭出海的一條通道,1981年開工,1985年交付運營。
◆京秦鐵路
驚奇鐵路自北京樞紐雙橋至秦皇島,全長290公里,是晉煤外運北線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國新建的第一條雙線電氣化鐵路,並首次採用AT供電方式。該線北京端155公里是1975年修建的通坨線增建第二線而成,其餘為新建。京秦鐵路於1981年9月開工,1984年通車,1985年運營,1986年建成光纜數字通信系統。右圖:電力機車牽引運煤列車。
回答者:螺絲掰 - 魔法學徒 一級 3-6 21:44
--------------------------------------------------------------------------------
中國鐵路建設新成就
世界屋脊的輝煌穿越——寫在青藏鐵路鋪通之際
2005年10月12日,註定要在世界鐵路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凍土鐵路———青藏鐵路鋪軌全線貫通。10月15日,首批援藏物資通過青藏鐵路運抵拉薩。這標志著西藏正式結束不通鐵路的歷史,也標志著我國所有省、市、區全部通上鐵路。
攻破凍土難題,克服高原缺氧,保護脆弱生態
鐵路建設難題一一破解
修建進藏鐵路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修建進藏鐵路一直關懷備至。1984年,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正式運營。2001年6月29日,全長1142公里的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正式動工。
滑坡,地震,風沙,雷電,強日照,泥石流。除了這些頻發的自然災害外,青藏鐵路工程更面臨著「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鐵路建設難題。4年來,10多萬築路大軍弘揚「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在雪域高原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
青藏鐵路要穿越550公里的連續多年凍土區,另外還有部分島狀凍土、深季節凍土、沼澤濕地和斜坡濕地,是工程建設的最大難關。200多名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聯合攻關,先後啃下了多年凍土隧道、橋梁、路基施工應用技術等多項世界性難題,不少凍土工程措施在國內外都是首創,使青藏鐵路成了「世界凍土工程的博物館」。
風火山的冰層厚達150多米,青藏鐵路開工前,有西方媒體預言:青藏鐵路根本過不了風火山。負責施工的中鐵二十局與多家科研單位合作,相繼攻克了多項世界性高原凍土施工難題。2002年10月,風火山隧道順利貫通。
青藏鐵路全線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有960公里,最高點達5072米,年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極端最低氣溫零下45攝氏度,空氣含氧量僅為內地的一半,建設者隨時可能發生肺水腫、腦水腫等危及生命的高原病。
為保障建設者的健康,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堅持衛生保障先行,以往建設工地上常見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豪言壯語,被「以人為本、保障健康」所取代。沿線建立了三級醫療機構,職工生病在半個小時內就能送往工地醫院治療。青藏鐵路沿線建有17座大型制氧站,工人每人每天平均強制性吸氧不低於2小時。在開工以來的4年多建設中,沒有一人因高原病致死。
青藏高原珍稀動物品種多、種群大,生態環境脆弱。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總投資330.9億元,其中用於環境保護的投資就達12億元以上。指揮部還在我國大型工程中首次實行環保監理制度,委託第三方對青藏鐵路實施全程環保監控。青藏鐵路成為我國重點工程環保的典範:首次與鐵路所經省區簽訂環保責任書;首次為野生動物修建遷徙通道;首次成功在高海拔地區種植移植草皮……
減少運輸成本,擴大對外交流,改變消費結構
高原發展機遇千載難逢
初到西藏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感受:物價高。據西藏有關部門調查,在拉薩,一噸煤炭700元,一噸水泥800元,100元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相當於沿海地區的54元。原因主要是西藏自身生產能力相對較低,而以公路為主的運輸方式,又增加了進出藏物資的運輸費用和進出藏人員的經濟支出。
交通的不便,越來越成為西藏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瓶頸。旅遊業、礦業、藏醫葯業、農畜產品加工、民族手工業等高原特色產業的發展,都因為交通而受制約。
7. 雙引工程有哪些行業領軍的前蘇聯專家
專門搞雙引工程 引進前蘇聯軍事技術軍事科研員 裝備部用說Su27系列、現代級驅逐艦基洛級潛艇包括瓦良格 才面更重要號稱前引進近2萬名蘇聯專
8.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的研究院-成果
建立40多年來,本院先後為國家承擔了「法國貝利埃、奧地利斯太爾重型汽車」、「日本五十鈴輕型汽車」等重大汽車產品的技術引進工作,先後完成了845項汽車研究開發及科研課題,為國內汽車工業企業設計開發了305種各類汽車、39種發動機、136種汽車主要總成及關鍵零部件的設計開發,為改變我國汽車工業缺重少輕的狀況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作為行業科研院所我院還完成了汽車產品的開發、試驗研究、汽車材料及工藝試驗研究、零部件試驗設備開發、電子技術在汽車上的應用、汽車法規標准制定等各類科研課題1000多項。其中承擔各類整車及總成的試驗研究課題250餘項,承擔汽車材料和工藝試驗研究課題60餘項,研製了各類汽車總成、零部件試驗檢測裝置291台(套),完成汽車法規、標准制定和經濟技術信息研究項目263項。 自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後,共榮獲市級以上研究開發成果獎149項,其中國家、省部二等獎以上獎52項,獲得實用新型專利、發明專利共56項。轉為科技型企業後,本院繼續加強產品開發能力和試驗檢測能力的建設、不斷增強科技實力,繼續保持獨立、公正的地位、積極地為行業管理和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服務。同時大力推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工作,已初見成效的項目主要有專用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汽車試驗設備、燃氣汽車關鍵零部件,並獲得國家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授予的自營進出口權。 40多年來,本院在經過創業、積累、突破、發展等階段後已成為擁有較強汽車技術研發能力、一流試驗設備和較高的行業知名度的科研院所,並逐漸成為我國汽車行業工業產品開發、試驗研究、質量檢測的重要基地及技術支撐機構,並將在此領域繼續做優做強,為我國汽車工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和強勁的科技動力。
9. 發展一帶一路建設四年以來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主要成果有推動國際合作、推進人文交流、擴大對外開放水平。
進一步凝聚共識,加強發展戰略對接,深化夥伴關系,推動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促進與沿線國家的貿易往來。拓展雙向投資合作,推動和相關國家共建經貿產業合作園區。穩步推進自貿區建設。
積極推進人文交流,圍繞著綠色、健康、智力、和平絲綢之路開展一系列工作。設立了中國政府的教育獎學金。建立了「一帶一路」大學聯盟,跟沿線國家的學歷學位互認工作取得進展。在申遺、旅遊、電影等方面展開合作。
國內各部門、各地方主動擴大對外開放水平,出台了很多實實在在的政策舉措。企業、金融機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開展對接合作,推動一大批重大項目落地生根,造福沿線各國民眾。智庫、媒體為「一帶一路」建言獻策,貢獻寶貴智慧。
(9)雙引工程的成果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建設的原則:
「一帶一路」建設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則。
恪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和平共處、平等互利。
堅持開放合作。「一帶一路」相關的國家基於但不限於古代絲綢之路的范圍,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均可參與,讓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區域。
堅持和諧包容。倡導文明寬容,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兼容並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
堅持市場運作。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各類企業的主體作用,同時發揮好政府的作用。
堅持互利共贏。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體現各方智慧和創意,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把各方優勢和潛力充分發揮出來。
10. 鍾煒的主要科研成果
主持及參與項目
[1]2015.6-2018.6 在研國家社科基金面上項目:政府主導實施BIM情境下公建項目多利益方協同與反腐治理研究(15BGL173),項目負責人。
[2]2013.6-2016.6 在研科技部重大專項子課題:城市內澇風險評估與減災決策技術研究,項目負責人。
[3]2014.7-2017.6 在研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面向預案相應機制的城市內澇災害情景模擬及模型推演研究,項目負責人。
[4]2016.1-2018.12在研天津市科技重大專項與工程項目:天津市BIM共享服務信息平台技術研究,項目負責人。
[5]2014.3-2015.12 在研天津市建委專項課題:天津市建築信息模型(BIM)標準的制定,主研。
[6] 2009.6-2012.12 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汶川地震農村災後恢復重建問題研究(09CJY052),國家級,項目負責人。
[7] 2010.1-2010.6 完成解放軍總後勤部軍工項目:「船艇-索道-碼頭」系統綜合運動性能分析及數值模擬(BJJ09C010),省部級,項目負責人。
[8] 2009.12-2010.5 完成天津市高校發展基金項目:天津濱海旅遊區臨海新城圍海造陸BT項目融資系統研究(SB20080056),市局級,項目負責人。
[9] 2009.6-2010.3 完成天津市財政局委託項目:基於可持續發展的略陽災後天津援建項目管理模式研究,市局級,第二完成人。
[10] 2010.8-2011.9 京投公司委託橫向課題: 北京地鐵4號線實施效果研究,第三完成人。
[11] 2005.1-2008.6 雲南省科技廳省校合作項目:雲南保山蘇帕河流域梯級水庫聯合優化調度研究(該項目於2008年11月獲得雲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2] 2004.08~2005.02引灤工程管理局委託項目:防汛抗旱辦公室網路信息化辦公系統規劃設計,第二完成人。
[13] 2004.01~2004.08天津泰達海洋開發公司委託項目:天津永定新河灘塗改造工程建設項目防洪影響評價,第三完成人。
主要論文
[1]Zhong Wei,Jiang Teng-teng.Solving economical operation problem of local basin cascadehydropower plants for optimal decided scheme evaluation system [J]. Energy Ecation Scien Technology Part A: Energy Science and Research,2013,31(4):2519-2532.(EI:20140917381190)
[2]鍾煒,張馨文,姜騰騰.BIM 模擬在工程項目管理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土木建築工程信息技術,2013,5(6):12-16
[3]鍾煒,姜騰騰.基於BIM的建築工程項目多利益方協同機制框架研究[J],土木建築工程信息技術,2014,6(5):95-101
[4]紀穎波,鍾煒,姜騰騰,徐瑾.面向預案響應機制的城市內澇可控及推演機制研究[J],中國給水排水,2015,10
[5]鍾煒,姜騰騰,尹曉璐.面向對象的建築工程項目協同機制研究[J],工業建築,2014.7
[6]鍾煒,馬嘯雨,姜騰騰,邢忠桂.基於改進模糊規則權重演算法的不平衡造價數據分類及其應用研究[J].工程管理學報,2015,2
[7]鍾煒,尹曉璐,徐瑾.基於 FANP的城市水循環系統可持續發展價值工程評價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4.9
[8]鍾煒,宋洋.基於FCM的小波神經網路模型在徑流預測中的應用[J],系統工程學報,2009,2,68-73.[9]鍾煒,宋洋.基於GIS空間分析的流域水文模型及其應用[J],天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9S):388-392.(EI:063510092536)[10]Song Yang, Zhong Wei. Tunne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chele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Visual Simulation[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2007(13):131-136.(EI:072410651960)[11]Zhong Wei, Song Yang. Study on th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Optimal Operation of Cascaded Hydropower Plants in Local Power Network[C].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Hong Kong),2145-2150.(EI:20101212781271)[12]鍾煒,馮平,李健柱.區域平均雨量估算對徑流模擬精度影響問題的研究[J],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6):92-96.[13]鍾煒,韓松,馮平.龍羊峽水電站運行調度問題的分析研究[J],水電能源科學,2004(2):36-38.[14]鍾煒,宋洋.流域梯級水電站實時水情預報管理系統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9(1):123-127.[15]鍾煒,宋洋.雙層耦聯遺傳演算法求解流域梯級水電站廠內經濟運行問題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2009(11):107-111[16]鍾煒,譚振東.模糊優選方法在流域梯級水電站調度決策方案評估中的應用[J],統計與決策,2010(9):169-171.[17] 宋洋,鍾煒,吳康新.水電站調度三維圖形模擬研究[J],工程圖學學報,2007(3):50-54.[18]鍾煒,陸曉春.基於公共財政績效觀點的災後資金管理體系研究[J],建築經濟,2009(12):68-71.[19]鍾煒,高華,王博.BT項目業主方最優回購方案決策系統研究[J],建築經濟,2010(11):56-58.[20]鍾煒,高華,BT項目回購階段業主方回購價款確定分析[J],建築經濟,2010(9):55-59.[21]宋洋,鍾登華,鍾煒.面向電力市場的梯級水電站聯合優化調度研究[J],水力發電學報,2007 (3):22-28.(EI:072910703357)
個人著作
尹貽林,鍾煒.災後恢復重建項目的建設管理研究[M],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
陳江潮、鍾煒合著.「十二.五」國家高等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工程造價實訓》,北京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