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防和軍隊改革有哪些重大舉措
——合力攻堅,消除貧困。在改革推動下,2013年至2016年間我國有55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貧困發生率降至4.5%,中國成為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
——商事改革降低創業門檻。同時,實施好促進就業創業的扶持政策、降低就業創業成本,5年累計城鎮新增就業6500多萬人,今年前8個月平均每天新設企業1.6萬戶。
——辦好公平優質教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開展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學更容易。
——深化醫改進展明顯。「十二五」期間,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降到29.27%,為近20年來最低水平,群眾獲得更多實惠。
B. 中國建國以來在軍事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20世紀50年代,我軍的軍區體制由四級改為三級;60年代,將總部機關二級部以下由部——處——科體制改為部——處兩層;90年代末期,部分陸軍集團軍實行軍旅營體制。這些改革都為實現合成、高效、靈活作戰指揮創造了條件。
2、50年代初期,黨中央、中央軍委確定軍隊建設的重點是陸軍技術兵種部隊和空軍,使我軍新型作戰力量特別是空軍力量得到飛速發展。從1950年10月至1954年初,空軍共組建了28個航空兵師70個航空兵團,擁有各型飛機3000餘架;
3、50年代中期,黨中央、中央軍委高瞻遠矚地作出發展國防尖端技術的戰略決策,並從60年代中期開始實現歷史性突破,組建第二炮兵,使我軍擁有了一定的戰略核反擊能力和戰略威懾能力;
4、七八十年代,在國防費不足和軍事技術水平不夠高的情況下,我軍組建擴建陸軍航空兵等新型作戰力量;90年代以後,我軍大力發展新型作戰力量,大幅提高了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
5、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軍進行了以精簡整編、調整體制編制為主要內容的13次改革,其中20世紀50年代4次,60年代2次,70年代1次,80年代3次,90年代2次,21世紀初1次。
C.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哪些成果
軍隊規模結構復和力量編製成改革,是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我軍組織形態現代化、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的關鍵一步,是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必須邁過的一道關口。——軍事知識篇。
D. 中國軍事科技成果有哪些
1、我國002國產航空母艦下水。作為海上巨無霸,航母是公認的難度最大,工藝最復雜的裝備,目前僅有少數幾個大國有能力建造。
2、我國殲-20正式加入空軍序列。殲20是我國最新銳的隱身戰斗機,也是世界排名數一數二的先進戰斗機,採用眾多先進技術,空中戰斗能力與美國F22不相上下。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功研製出「長鷹」長航時無人機,它是我國第一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長航時無人偵察機系統,成功使我國無人機實現了由近中程、短航時向遠程、長航時的歷史性跨越。
4、2017年5月,中國空軍無人機部隊首次亮相,攻擊-1無人機是中國空軍裝備的一型察打一體無人機,該機集偵察、情報傳輸和火力打擊於一身。此外,最新型的彩虹地效無人機揭開了神秘面紗,這種被外媒猜疑可部署到相關海區的新型攻擊無人機,將對現代化海上力量造成極大威脅。
5、2016年7月6日,運-20大型運輸機授裝接裝儀式在空軍航空兵某部舉行。相對於殲-20等先進戰斗機,運-20大運項目屬於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遠程重型運輸機,是中國《中長期國家科技發展計劃》的最優先項目。
運-20大運機的服役,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和烏克蘭之後,世界上第四個能夠自行研製並生產200噸級以上大型軍用運輸機的國家,也是目前世界上正在批量生產的最大和最強的軍用運輸機。
6、高超音速飛行器DF-ZF是中國軍方新近研發的可以快速進行全球打擊的高超音速飛行器,這種高超音速飛行器屬於超快速機動打擊武器,利用彈道導彈從基地發射,以5-10馬赫的超音速飛行,從而實現快速打擊。
E.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和發展的重大成果
1949年軍隊進行整編,由單兵種向多兵種的合成軍隊邁進。人民解放軍向著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1955年開始我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度。為建設現代化的國防,我國把發展國防工業和國防科技作為建設重點。從1956年聶榮臻主管國防尖端武器的研究和生產以來,尖端武器的研製取得突出成就。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不斷得到更新。80年代以來,在中央軍委的領導下,人民解放軍進一步加強了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努力提高部隊的軍事素質和政治素質,已有能力構成立體防禦體系,成為捍衛共和國的堅強柱石。
F. 中國軍隊最近幾年有什麼成果
就已經公開出來的都列舉不過來了。國產航母、055、運20、直20、疑似轟20、11式OICW、外骨骼回、機器狗、高超音答速導彈、095確認在研製、暗劍。這些就是能說得出來的。那些還不能公開的不知道有多少呢
G. 三灣改編的兩大成果是什麼
1、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保證了我軍的無產階級性質。
2、從政治上、組織上奠定了新型人民軍隊的基礎。
三灣改編初步解決了如何把以農民及舊軍人為主要成份的革命軍隊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奠定了政治建軍的基礎。
同時,三灣改編的三項重要內容之一——實行民主主義,也對團結廣大士兵群眾、瓦解敵軍起到了巨大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三灣改編又豐富了我黨早期的統一戰線思想,從理論和實踐上對統一戰線工作出了很大貢獻。
宣布三大紀律
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余部沿羅霄山脈南移,尋求立足點。10月7日,部隊抵達江西省寧岡縣茅坪,隨後進至遂川縣境內,准備向羅霄山脈的井岡山進發。
幾天後,在荊竹山雷打石上,他扳著手指,向全體官兵鄭重地宣布了3條紀律:「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個紅薯,打土豪要歸公」。
此後,三灣改編所確立的建軍原則,在整合袁文才、王佐的井岡山農民武裝、朱德的南昌起義余部、畢占雲和張威起義部隊、彭德懷、黃公略起義部隊、季振同董振堂的寧都起義部隊的過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堅持,逐步提升了軍隊和軍人素質,為建立打不垮的紅一方面軍積累了經驗。
H.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軍事有哪些成就
1、黨的軍事指導理論不斷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我黨的軍事指導理論不斷發展創新,這是我軍始終保持蓬勃朝氣、不斷發展壯大的活力源泉,更是新形勢下我軍由大向強發展的根本動力所在。我軍取得的一切勝利和成就,都是在黨的軍事理論指導下取得的。
2、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
改革開放初期,人民解放軍員額達到602.4萬人。軍隊臃腫龐大成為制約現代化建設的一大障礙,只有實行精兵政策,才能提高質量,省出錢來改善裝備。我軍積極順應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實行國防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戰略性轉變,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
向著「精兵、合成、高效」的目標大步前進。改革開放以來,軍隊規模一減再減,每一次精簡整編都是脫胎換骨。
3、樹立戰鬥力標准,聚集備戰打仗。
20世紀80年代,軍委強調和平時期要把「軍隊的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提出以戰鬥力作為衡量全軍各項工作的根本標准,全面提高官兵的軍事素質和部隊的整體作戰能力,縮短訓練與實戰的距離。
20世紀90年代,全軍開展科技練兵,大力加強聯合訓練,推動軍事訓練向更高層次發展。進入21世紀,我軍軍事訓練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推進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轉變,圍繞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整體推進軍事訓練向信息化聚焦。
4、遂行一系列重大軍事行動。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解放軍肩負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緊緊扭住能打仗、打勝仗,推進軍事斗爭准備,遂行一系列重大軍事行動,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5、軍隊建設發展戰略明確而堅定。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軍隊走過的路清晰而堅定。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明確提出,要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規定了軍隊建設的總目標和總任務。
20世紀80年代中期,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作出了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的重大決策,即從立足於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准備狀態轉到和平時期建設軌道上來,在軍隊建設上著重抓了合成軍隊的建設和諸軍兵種合同訓練。
90年代以後,提出國防和軍隊建設跨世紀的「三步走」發展戰略,隨後又對「三步走」發展戰略做了充實完善:在2010年前打下堅實基礎,2020年前後有一個較大的發展,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
I. 國防和軍隊改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國防和軍隊改革的主要內容有:
一、推進領導指揮體制改革
這輪改革對領導管理體制和聯合作戰指揮體制進行一體設計,著力構建軍委——戰區——部隊的作戰指揮體系和軍委——軍種——部隊的領導管理體系,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格局。
通過一系列體制設計和制度安排,把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進一步固化下來並加以完善,強化軍委集中統一領導,更好使軍隊最高領導權和指揮權集中於黨中央、中央軍委。
主要改革措施包括,調整軍委總部體制、實行軍委多部門制,組建陸軍領導機構、健全軍兵種領導管理體制,重新調整劃設戰區、組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健全軍委聯合作戰指揮機構等。
二、優化規模結構和部隊編成
精簡機關和非戰斗機構人員;調整改善軍種比例,優化軍種力量結構,根據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戰任務改革部隊編成,推動我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更加精幹高效。
三、構建嚴密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
向軍委機關部門和戰區分別派駐紀檢組;調整組建軍委審計署,全部實行派駐審計;組建新的軍委政法委,調整軍事司法體制,按區域設置軍事法院、軍事檢察院。
(9)軍改成果擴展閱讀:
軍隊改革的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總體目標。牢牢把握「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原則,以領導管理體制、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為重點,協調推進規模結構、政策制度和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改革。
2020年前,在領導管理體制、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優化規模結構、完善政策制度、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等方面改革上取得重要成果,努力構建能夠打贏信息化戰爭、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
按照總體目標要求,2015年,重點組織實施領導管理體制、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2016年,組織實施軍隊規模結構和作戰力量體系、院校、武警部隊改革,基本完成階段性改革任務;2017年至2020年,對相關領域改革作進一步調整、優化和完善,持續推進各領域改革。政策制度和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改革,成熟一項推進一項。
(二)領導管理體制。著眼加強軍委集中統一領導,強化軍委機關的戰略謀劃、戰略指揮、戰略管理職能,優化軍委機關職能配置和機構設置,完善軍種和新型作戰力量領導管理體制,形成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運行體系。
從職能定位入手,按照突出核心職能、整合相近職能、加強監督職能、充實協調職能的思路,調整改革軍委機關設置,由總部制調整為多部門制。軍委機關下放代行的軍種建設職能,剝離具體管理職能,調整歸並同類相近職能,減少領導層級,精簡編制員額和直屬單位,使指揮、建設、管理、監督四條鏈路更加清晰,決策、規劃、執行、評估職能配置更加合理。
健全軍種領導管理體制,優化軍種機關職能配置和機構設置,發揮軍種在建設管理和保障中的重要作用。調整改革後勤保障領導管理體制,以現行聯勤保障體制為基礎,調整優化保障力量配置和領導指揮關系,構建與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相適應,統分結合、通專兩線的後勤保障體制。
改革裝備發展領導管理體制,構建由軍委裝備部門集中統管、軍種具體建管、戰區聯合運用的體制架構,裝備發展建設實行軍委裝備部門—軍種裝備部門體制,裝備管理保障實行軍委裝備部門—軍種裝備部門—部隊保障部門體制。加強國防動員系統的統一領導。
(三)聯合作戰指揮體制。適應一體化聯合作戰指揮要求,建立健全軍委、戰區兩級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構建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幹高效的戰略戰役指揮體系。重新調整劃設戰區。
按照聯合作戰、聯合指揮的要求,調整規范軍委聯指、各軍種、戰區聯指和戰區軍種的作戰指揮職能。與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相適應,完善聯合訓練體制。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軍視網-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J. 中國改革開放後軍事的成就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功研製出「長鷹」長航時無人機,它是我國第一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長航時無人偵察機系統,成功使我國無人機實現了由近中程、短航時向遠程、長航時的歷史性跨越。
2、2015年,北理工參與「9·3」大閱兵的裝備研製工作,涉及精確打擊、高效毀傷、機動突防、遠程壓制等多個領域。
3、2007年12月21日,歷經16年艱辛探索,ARJ21—700新支線飛機在上海飛機製造廠總裝下線,實現了我國航線上國產噴氣客機零的突破。
4、2018年7月12日,C919大型客機102架機從上海起飛,順利完成首次空中遠距離轉場飛行。開啟多地同步試飛模式,意味著C919大型客機項目轉入了密集研發試飛的新階段。
5、2016年底,軍隊規模力量編成改革正式啟動,按照精簡高效原則,精簡機關和非戰斗機構人員,充實作戰部隊,調整改善軍種比例,優化軍種力量結構,改革部隊編成,原有18個集團軍調整重組為13個,使人民軍隊規模更精幹、編成更科學、布局更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