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近年來生物學的成就是什麼
中國近年來生物學的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生物科技原始創新能力迅速提升。學術論文水平迅速提高。「十五」期間,中國生物領域的科學家分別在《自然》《科學》《細胞》等國際頂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特別是中國科學家打破了連續20多年未在《細胞》雜志上發表論文的尷尬沉默,僅在2005年一年就連續發表了5篇論文。
第二、農業發展得到生物科技強力支撐。近五年來,中國共育成通過審定的超級雜交稻組合60個,其中產量驗收達到每畝800公斤的新組合有7個;累計推廣超級雜交稻1.5億多畝,按照每畝增產50公斤稻穀計算,累計增產稻穀750萬噸。
第三、醫葯產業創新不足局面初步改變 。在國家863計劃的推動下,中國生物醫葯產業水平近年得到大幅提升:45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葯物被批准上市,41個新葯證書正在申報,109個葯物被批准進入臨床試驗,206個候選創新葯物即將完成實驗室研究。
第四、中國生物晶元亮相國際市場 。據科技部介紹,近年來,中國在北京、上海、陝西、天津、南京建立了五大生物晶元研發和產業化基地,初步形成了以五大基地為核心的生物晶元研發格局。經過五年的大力培育,一個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都很高的新興產業——生物晶元產業在中國初見端倪,一些產品開始進入國際市場。
⑵ 最新的生物研究成果
生物通綜合:近期,我國生物領域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科院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即將進入臨床治療、雲南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中心發現三個疾病相關基因、華中農大轉基因棉通過鑒定。此外,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揭牌,河北省也有了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
雲大發現高血壓等三個疾病相關基因
中國少數民族DNA庫項目負責人、雲南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中心主任肖春傑今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他們最新從中國首個少數民族DNA庫中研究發現神經纖維瘤 、高血壓、多指(趾)等三個疾病相關基因。此發現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罹患這三種疾病者可以根據其基因而「對症下葯」。
據了解,不久前在此間的雲南大學建成的中國首個少數民族DNA庫擁有除高山族外的中國五十四個少數民族的DNA樣品,覆蓋了全中國十六個省和雲南十四個地州的八千多份DNA樣品,是目前國內外樣品量最大、收集民族最齊全的基因庫。
肖春傑教授稱,其在研究中就揭示了雲南二十五個少數民族Y-DNA(父系遺傳)、mtDNA(母系遺傳)和常染色體上共四十七個已知位點的基因頻率或單倍群頻率。此外還發現七種新單倍群;發現摩梭人的父系遺傳結構與雲南藏族最接近,而母系遺傳結構最接近麗江納西族,提出其形成原因可能是摩梭人母系社會中的走婚制度,並確定了高血壓、多指等疾病相關基因。
他說,雲南為人類遺傳學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研究材料,基因庫建成後,國內外知名學者紛紛而至,力圖在少數民族基因中尋找不同的遺傳結構特點和多態性,且希望在雲南少數民族基因庫基礎上,擴建一個包括疑難病症家系在內的隔離人群基因庫。
目前,人類已肯定的單基因遺傳疾病和性狀已達六千六百多種,另外還有眾多的多基因遺傳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以及至少三千多種不同方式的染色體異常引起的染色體病尚待研究。
肖春傑表示,今後還要加大收集量,要建成全中國資源共享的資料庫,把全國所有的疾病基因家系全部集中起來,對患者做到真正的「對症下葯」。
我國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即將進入臨床治療
我國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即將進入臨床治療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基於蘭州重離子加速器的淺層腫瘤治療裝置最近建成,已進行了動物試驗、技術鑒定並制定了治療計劃,目前正在辦理進入臨床治療的報批手續。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負責人詹文龍透露,這套裝置投入使用後,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4個具備重離子治癌能力的國家。
重離子就是比元素周期表上2號元素重並被電離的粒子。詹文龍說,利用重離子束治療腫瘤,對健康組織損傷最小,對腫瘤療效最佳,可以准確進行適形照射,精確控制和嚴格監測照射劑量,是迄今最理想的放射療法。「重離子束在物質中的劑量損失集中於射程末端,這種物理學特性使之成為治療腫瘤的理想方法。」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醫學物理課題組負責人、研究員張紅透露,世界上許多有重離子加速器的國家都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重離子束治癌裝置的建造和治癌基礎及臨床應用研究,使得重離子束治癌成為放射治療領域的前沿性研究熱點。
詹文龍表示,重離子治癌仍屬研發階段,還有一些基礎問題、技術與方法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華中農業大學新型轉基因強生根棉項目通過鑒定
華中農業大學新型轉基因強生根棉項目通過鑒定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教授楊業華等主持的"Rol轉基因強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轉基因技術創新"項目,2004年12月通過湖北省武漢市科技局主持的專家鑒定。鑒定專家認為,該研究所創建的技術平台具有較強操作性,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成果總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其中直接轉化幼芽成苗的方法為國際先進。
為改善棉種性狀、降低栽種"門檻",專家設想將源於發根農桿菌的"人工重組生根基因"(rol基因)轉移到栽培的陸地棉品種中,以增強棉花的生根能力和改善其根系發育狀況,解決棉花移栽難以成活、緩苗期長、後期易早衰的問題。對南方棉區而言,甚至能直接省去營養缽育苗的移栽工序,從而大幅度提高棉花產量,大量節約勞力和生產成本。
"Rol轉基因強生根棉的培育及棉花轉基因技術創新"被列為武漢市科技攻關項目"植物轉基因技術研究與利用"下屬子課題立項後,楊業華教授等通過研究攻關,創建了以根癌農桿菌介導的棉花轉基因技術平台,通過直接轉化幼芽成苗的方法,繞過了傳統方法的技術難點,縮短了獲得轉基因棉花植株的時間。
基於這一方法,研究者將rol生根基因轉化陸地棉品種,獲得了生根抗病豐產品系、生根抗蟲豐產品系、優質纖維品系和rolB轉基因雄性不育系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應用價值潛力的棉花轉基因材料。培養出三個高產優質、纖維品質好、皮棉產量高、具有應用價值的轉基因棉花新品系。同時還獲得了rolB轉基因雄性不育性新材料。
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揭牌
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揭牌
一些常見病、疑難病的治療又有了新途徑。今天上午,由青醫附院和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聯合出資建立的青島大學中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在青醫附院正式揭牌,重點研究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幹細胞治療技術。
據了解,該中心內設立了分子生物學研究室、生化研究室、幹細胞研究室、幹細胞低溫保存庫、導管室等機構,重點研究幹細胞體外建系和定向誘導技術,及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幹細胞治療技術。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
河北省建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
昨天上午,由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石家莊市農科院、省農林科學院共建的「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石家莊植物分子育種中心」(以下簡稱石家莊育種中心)在石家莊市農科院揭牌。中科院院士李振聲出席揭牌儀式。
這是我省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它的成立對我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據了解,石家莊育種中心成立後,將以小麥、棉花、大豆等為研發的主要目標作物開展研究:圍繞生態農業和優質高效農業對作物品種的要求和作物育種的實際情況,由單方或雙方合作克隆相關目標基因或建立重要性狀的分子標記;利用克隆的功能基因和重要性狀的分子標記,以及優良的種質材料,通過轉基因或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途徑,有針對性地、高效地應用於育種研究,選育符合生產要求的高水平的小麥(或其它作物)新品種。成果選育出來後,石家莊市農科院、省農林科學院將利用現有的農作物新品種推廣和種子產業體系,對其進行推廣和產業化開發,使其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並產生經濟社會效益。
⑶ 生物學最新成就
最新生物學研究成果
一、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新發現
在對果蠅和小鼠的研究中,研究者證實了一種造成Alzheimer病人傷害性腦斑塊積累的蛋白實際上是一種分子運輸系統的重要部分,在腦中作為蛋白運輸的信號。此外,研究者還分析了這種稱為「澱粉樣前體蛋白(APP)」的蛋白質,這種蛋白可導致腦運輸通道的阻礙並最終神經細胞死亡。
這一發現是描述APP運輸作用的第一批數據,而且對於Alzheimer患者腦內蛋白的細胞間運輸功能,此提出了一個關於β-澱粉樣蛋白的傷害性斑塊沉澱物的新假說。
這一發現的研究者是Howard Hughes醫學院,加州大學聖地亞哥醫學院細胞和分子葯物教授,Lawrence S.B. Goldstein博士。研究結果發表於11月8日的Neuron 雜志和12月6日的Nature雜志。
「雖然這還只是對APP軸突輸送和β-澱粉樣蛋白產生部位二者之間相互聯系的初步了解,但是我們的工作對Alzheimer病人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的方式,即直接地針對β-澱粉樣蛋白和APP運輸」 Goldstein說,「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APP產生β-澱粉樣蛋白的機制。」
他還說,人體內所有的細胞都能產生β-澱粉樣蛋白,但是只有神經系統會被這種蛋白傷害。「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神經元易於被APP損傷的原因。」
雖然科學家已經知道了APP形成的斑塊產生於β-澱粉樣蛋白,但是他們並不清楚這種蛋白是怎樣在哺乳動物體內發生作用的,也不清楚APP是在哪裡轉化為β-澱粉樣蛋白的。
在2000年11月 Neuron 研究首次公布的研究結果中,Goldstein領導的小組描述了APP與一種軸突內物質轉移信號的關鍵酶之間生化反應第一個證據,這種酶使得中樞神經系統在軸突內進行長距離的物質傳送。
在2001年11月8日出版的 Neuron 中,研究者用果蠅作材料,確定了APP在軸突運輸中的關鍵作用。缺失APP會導致軸突物質運輸功能的喪失。在另外的一系列實驗中,當他們在果蠅體內引入了過量的APP,則軸突系統則阻塞並死亡。
在他們最近的Nature發表的文章中,研究小組用一個小鼠模型鑒定了決定分子移動的運輸系統——被稱作β-secretase (Bace)和presenilin的酶系,這些酶也作用於APP 轉化為β-澱粉樣蛋白的過程中。 這一過程發生於軸突運輸過程中細胞中的APP, Bace和 presenilin。
「一旦產生了β-澱粉樣蛋白,軸突運輸就可能被阻斷,」 Goldstein說,「我們認為這種阻斷可以看作運輸通道阻礙和神經元死亡的標志」。(基因潮)
二、追蹤病原體:新的資料庫開發成功
Cornell大學12月4日消息:食品科學,工程和計算機系的學生聯合開發出了基於網路的軟體和資料庫,用於追蹤和比較細菌的遺傳印記和特徵病原體追蹤軟體使得從事追蹤毒性菌源及其蔓延的科學家進行冗長的菌株對照程序的耗時,從原來的幾天或幾小時縮短至幾分鍾。.
「在進行病源體追蹤以前,實驗室使用了三種不同的資料庫和兩種表格程序」,Cornell 大學食品科學系的助理教授Martin Wiedmann說道:「我們尋找工程和計算機系學生合作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雖然目的明確,但我們不知道怎樣將這些想法組合起來。」
「在進行病源體追蹤以前,實驗室使用了三種不同的資料庫和兩種表格程序」,Cornell 大學食品科學系的助理教授Martin Wiedmann說道:「我們尋找工程和計算機系學生合作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雖然目的明確,但我們不知道怎樣將這些想法組合起來。」
該資料庫的新穎之處在於使菌株特徵比較和分子亞型影象(DNA指紋技術)變得更簡潔,研究者可以使用這種工具從不同實驗室快速收集菌株的亞型數據,來分析許多感染性疾病的爆發和流行,並總體評估細菌的生物多樣性。
在1999年Wiedmann首次應用他的原始資料庫從而協助降低了李斯特桿菌病爆發的死亡人數。1998年十月和1999年2月之間,全國有100多人因為食用了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罕見桿菌污染的熱狗而遭受感染,Wiedmann的工作使Atlanta疾病控制中心(CDC)確定了疾病爆發的原因,結果污染的熱狗立即被禁售,成為歷史上最大的食物禁售事件。病原追蹤的早期版本發現15個樣品中有7個具相同的遺傳指紋,這意味著這7個病人感染了同一菌株,CDC也注意到了李斯特桿菌病感染病例的上升,但直到有Wiedmann的指紋技術以後,他們才認識到了所尋找的菌株。
Wiedmann實驗室開發新的資料庫的學生之一,Michael Chung,先是開始組織了資料庫所需要的病原體特徵,這些特徵包括區帶DNA序列及其顯型特徵,然後與開發該軟體的計算機系的學生團隊合作,建立了網路伺服器,並發展了軟體的圖象識別能力。
項目在2000年秋末完成,然而Chung說該程序還不能轉移到多台計算機中使用,增加新特性也比較困難。但在過去的一年內,Chung和Cornell大學已畢業的學生Steven Cai,在校三年級學生Mike Bohlander,已經極大的改進了該程序使得其能在大型網路伺服器上安裝並能處理大容量的數據和查尋。
資料庫中含有數以千計的指紋數據,及食物污染病原體,酸敗有機體及其他如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桿菌,假單胞菌,弧菌,溶血鏈球菌,乳酸菌的數據。為Cornell 大學「世界冠軍機器人足球」團隊(RoboCup)開發過圖象識別軟體的99級計算機系學生Thibet Rungrotkitiyot,開發了病原體追蹤的圖象識別軟體,為不同菌株遺傳印跡進行圖象比較。
病原體追蹤軟體的編程是由計算機系2000級學生Xiaozheng Zhong,Joe Cheng-Yu Huang ,2001級的David Wang,Rungrotkitiyot, Jian-Ning Janet Cheng,Ernie Ho共同完成的。文庫和搜索引擎由Cai Chung, Wiedmann 和 Roger Jagoda研究員開發。項目經過Cornell 大學食品科學系的副教授Kathryn Boor的努力,得到了美國農業部和Dairy Management公司的支持。
母愛來自恐龍?
2004年09月21日15:33 國際先驅導報 人們通常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愛護行為由鳥類進化而來,但最新古生物學的研究成果顯示,鳥類的這種行為很可能是繼承自恐龍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在恐龍滅絕後,類似於鱷魚這樣的爬行動物以及鳥類,對自己的後代都有本能的關愛行為,它們孵育和喂養自己的子女,並為自己的子女擋風遮雨,保護子女的安全。古生物學家一直迷惑不解的是,這種養育行為是從爬行類和鳥類開始獨立進化的,還是繼承自它們共同的祖先——恐龍? 最近,中美科學家所做的一項聯合研究對動物養育行為的起源提供了初步的答案。他們所利用的正是中國遼寧發現的一處非常奇特的恐龍化石遺跡。 中國有著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在中國的內蒙、遼寧、廣東、四川、河南等省都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群。這處恐龍化石遺跡是遼寧省農民發現的,恐龍化石現在保存在大連自然博物館。 這處恐龍化石遺跡的主角是一個成年鸚鵡嘴龍,但令人稱奇的是這只成年鸚鵡嘴龍的周圍蜷縮著34隻小鸚鵡嘴龍,這處遺跡將一幅舐犢情深的場面完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這是生活在1.25億年前的一個恐龍家庭,而不是35隻互不相乾的恐龍湊巧聚在了一起。」研究的參加者之一,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的戴維·瓦里基奧教授說,「人們通常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愛護行為由鳥類進化而來,但這項發現顯示,這種關愛行為是一種更為原始的本能,鳥類的這種行為很可能是繼承自它們的祖先——恐龍。」 鸚鵡嘴龍生活在1億多年前的亞洲東北部,也被稱為「鸚鵡蜴」,因為它們有著鸚鵡一樣的喙。鸚鵡嘴龍強壯、敏捷,用兩個後腿行走,以堅硬的植物枝乾和果實為食。這處化石遺跡保存的相當完好,研究人員沒有發現分離的骨骼,這表明當時這些恐龍是在活著的狀態下被迅速埋葬的。而且它們死亡的姿態並不是像通常那樣側卧在地上,而是直立並且頭向上伸著。當時發生了什麼,讓這35條鸚鵡嘴龍定格在這一刻? 有人猜測是火山爆發的火山灰掩埋了這些恐龍,但戴維· 瓦里基奧認為火山灰埋葬的速度不會這么快,不可能形成今天這樣的場景。他更傾向於當時突然發生了塌方或洪水,使這一家子恐龍頃刻之間就被埋葬,直立並向上伸著頭的化石讓我們看到了它們當時垂死掙扎的景象。 有些種類的恐龍,如獸腳龍和鴨嘴龍被認為也可以築巢,但遼寧鸚鵡嘴龍化石是第一個顯示恐龍具有養育行為的清楚的例證。現在還無法確定這個長75厘米的成年恐龍的性別,但無論雌性還是雄性動物都有照顧後代的本能,許多鳥類父母雙方都具有照顧子女的天性。從化石還無法判斷幼鸚鵡嘴龍的大小,但幼龍的骨骼發育良好,已經完全骨化,說明這些幼龍當時非常健康,也間接說明了成年龍對這些幼龍照顧得很好。 密歇根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傑夫·威爾遜說:過去通過化石來識別古生物的養育行為非常困難,因為生物的行為和生物外表或結構不同,無法從只能顯示單一時間斷面的化石來推斷。而遼寧鸚鵡嘴龍化石的可貴之處是不僅顯示了恐龍的個體,而且顯示了個體之間可能的關系,也可以說顯示了一種生活狀態,這是非常罕見的。1.25億年前的一次災難如同一架相機,清楚地拍攝了一群幼小恐龍圍繞在母(父)親身旁的畫面。但動物的養育行為是復雜的,如果恐龍具有這種行為,那麼它們達到何種程度還不得而知。也許成年恐龍只是為了能看到自己的子女,而簡單地把幼龍聚攏在一起? 人們常常認為恐龍是一種很笨的動物,現在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恐龍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聰明和復雜。我們可以設想,作為地球上多種動物的祖先,恐龍把養育子女的技能傳給了後代,憑借這樣的技能,這些後代在經過了億萬年痛苦的進化後終於走到了今天。
⑷ 試舉近幾年來生物學新進展的例子。
《自然》雜志公布全球首個個人基因組圖譜
2008年世界進入個人基因組時代,從4月開始,相繼有DNA之父詹姆斯·沃森基因組圖譜、首個女性基因組圖譜、首個癌症基因組圖譜、首個漢人基因組圖譜出爐。這些成果為疾病的研究帶來新的視野。
2008年度諾貝爾獎
2008年,病毒學家和GFP專家是諾貝爾獎的最大贏家,生理或醫學獎授予了發現艾滋病病毒和人類乳突淋瘤病毒的三位科學家,而化學獎授予了GFP領域的三個關鍵人物,下村修、馬丁查爾菲和錢永健。
中國科學家《Nature》改寫進化史
恐龍-鳥類進化過程中缺失的拼圖被中國科學家補上,張福成等研究人員的新發現,改寫了恐龍-鳥類演化的歷史,他們還原了歷史的真相。
《Science》改寫癌症研究:腫瘤轉移並不是晚期事件
新的研究成果顛覆了經典的癌症理論,腫瘤細胞轉移並不是癌症晚期事件,其實癌症轉移從癌症發生的早期就已經悄悄開始了。這一新的發現,將改變癌症的治療策略。
08《科學》十大突破最高獎:細胞程序重排技術
iPS技術2008年取得了飛躍性的進步,12月入選Science十大科學突破,它的研究意義在於開啟了再生醫學領域的新篇章,人類疾病治療手段也因它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英國放行"人獸胚胎":不會出現"人猿戰士"
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受到倫理道德的限制,科學家們轉而把希望寄託在克隆技術上,希望通過動物的卵細胞構建人獸混合胚胎以走出困境,英國成為首個吃螃蟹者,國家立法批准人獸胚胎的研究。
克隆研究重大突破:冷凍小鼠的健康克隆體
從一個在零下-20℃保存了16年的小鼠腦組織死亡細胞中提取細胞核,通過克隆技術產生了12個健康的克隆胚胎,這不是夢想,是現實,科學家新開發的克隆技術取得了新的突破。這意味著,將來人類可以克隆恐龍、埃及法老,只要能獲得死細胞,科學家就能把它/他復活。
《柳葉刀》發布幹細胞治療大突破
幹細胞一直是再生醫學研究的熱門領域,2008年,幹細胞理論研究取得了諸多成績,可是幹細胞治療技術一直沒有突破,《柳葉刀》這項成果在幹細胞治療領域取得了質的飛躍,研究者用患者的幹細胞在體外培養出器官,再移植到患者體內,成功治癒患者。這項里程碑式成果加速的幹細胞治療的步伐。
世界首例人造無核紅細胞誕生獻血或成歷史
血液,生命的液體。2008年科學家首次培育出人體無核紅細胞,這意味著人類在人造血液的進程上又邁出非常重要的一步,以後人們就不用擔心血液短缺的問題了。一旦這項技術成功的應用於實際生產,你想要多少血液就有多少。 在未來,獻血因此而將成為歷史。
⑸ 近年來生物學領域重大的科研成果或發現
中國
張亞平小組兩棲類研究重要成果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
凍干Hib結合疫苗完成臨床前專研究
973計劃屬「光合作用分子機理研究」項目
綠葉高效捕捉光能的奧秘
SARS病毒進化規律
領銜繪出四種雞基因圖譜
發現家蠶性別控制開關
發現物質第五態
美國
批准全球首宗胚胎幹細胞試治療人體試驗
發現可調節血管生長的「開關」
研製「抗瘧蚊」
接近開發出長效通用型流感疫苗
日本
培育可充當除草劑的非食用小麥
山中伸彌最新PNAS文章發現iPS培養新方法
納米粒子與轉鐵蛋白結合即可獵殺癌細胞
紐西蘭研究人員稱常服鈣片增加患心臟病風險
瑞典研究人員開發出糖尿病新療法 不注射胰島素
韓研究發現新的癌症促進
韓國研究組找到了10年間未發現的蛋白質性能
印度開發出抗病毒蠶寶寶
加拿大科學家把致命微生物變成奇妙圖形
⑹ 90年後的生物學界有哪些新的研究成果
歷年得主
下面是生理醫學獎自1901年頒獎以來的歷年得主及其獲獎理由:
1、1901年,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德國)。利用血清療法治療白喉。
2、1902年,Ronald Ross(英國)。關於瘧疾的研究。
3、1903年,Niels Ryberg Finsen(丹麥)。利用光輻射治療狼瘡。
4、1904年,巴甫洛夫(俄國)。在神經生理學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條件反射和信號學說。
5、1905年,R.柯赫(德國)。關於結核方面的研究和發現。
6、1906年,C.高爾基(義大利),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 Ramón y Cajal,西班牙)。關於神經系統結構的研究。
7、1907年,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法國),發現原生動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8、1908年,Ilya Ilyich Mechnikov(俄國),Paul Ehrlich(德國)。關於免疫方面的研究。
9、1909年,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關於甲狀腺生理學,病理學和外科學方面的研究
10、1910年,艾布瑞契·科塞爾(Albrecht Kossel,德國)。關於細胞化學尤其是蛋白質和核酸方面的研究
11、1911年,Allvar Gullstrand(瑞典)。關於眼睛屈光學方面的研究。
12、1912年,Alexis Carrel(法國。關於血管縫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
13、1913年,Charles Robert Richet(法國)。關於過敏反應的研究。
14、1914年,Robert Bárány(奧地利。關於內耳前庭裝置生理學及病理學方面的研究。
15、1915年-1918年,未頒獎,獎金劃撥到生理醫學獎專門的基金上。
16、1919年,Jules Bordet(比利時)。關於免疫方面的研究。
17、1920年,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丹麥)。發現毛細血管運動的調節機制。
18、1921年未頒獎,獎金劃撥到生理醫學獎專門的基金上。
19、1922年,Archibald Vivian Hill(英國),關於肌肉發熱方面的研究 ;Otto Fritz Meyerhof(德國),發現肌肉中耗氧與乳酸代謝之間相關性。
20、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蘭特·班廷(Frederick Grant Banting)(加拿大)、John James Richard Macleod(加拿大)。發現胰島素。
21、1924年,Willem Einthoven(荷蘭),發現心電圖的機理。
22、1925年,未頒獎,獎金劃撥到生理醫學獎專門的基金上。
23、1926年,Johannes Andreas Grib Fibiger(丹麥) ,發現鼠癌(Spiroptera carcinoma) 。
24、1927年, Julius Wagner-Jauregg(奧地利),發現利用接種瘧疾原蟲治療麻痹性痴呆症 。
25、1928年, Charles Jules Henri Nicolle(法國),關於斑疹傷寒的研究 。
26、1929年,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蘭),發現抗神經炎維生素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英國), 發現促進生長的維生素 。
27、1930年,Karl Landsteiner(奧地利),發現人類血型 。
28、1931年,Otto Heinrich Warburg(德國),發現呼吸酶的性質和作用方式 。
29、1932年,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英國)、Edgar Douglas Adrian(英國),關於神經功能方面的發現 。
30、1933年,托馬斯·摩爾根(美國),發現染色體在遺傳中的作用。
31、1934年, George Hoyt Whipple(美國),George Richards Minot(美國),William Parry Murphy(美國),發現治療貧血的肝臟療法 。
32、1935年, Hans Spemann(德國), 發現胚胎發育中的organizer effect 。
33、1936年, Henry Hallett Dale(英國),Otto Loewi(奧地利),發現神經沖動的化學傳遞。
34、1937年, Albert Szent-Györgyi von Nagyrapolt(匈牙利),關於生物氧化過程方面的發現,尤其是維生素C和丁烯二酸的催化作用 。
35、1938年 ,海門斯(Corneille Jean François Heymans)(比利時),發現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在呼吸調節中的機理。
36、1939年,Gerhard Domagk(德國),發現磺胺類葯物Prontosil的抗菌作用。
37、1940年-1942年,未頒獎,獎金中的三分之一劃撥到主基金,另外三分之二劃撥到生理醫學獎的專門基金 。
38、1943年 ,Henrik Carl Peter Dam(丹麥),發現維生素K ;Edward Adelbert Doisy(美國) ,發現維生素K的化學性質。
39、1944年, Joseph Erlanger(美國),Herbert Spencer Gasser(美國),發現單一的神經纖維具有高度分化的功能。
40、1945年, 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英國),E.B.錢恩(英國), Howard Walter Florey(澳大利亞)發現青黴素及其在治療各種傳染病中效果。
41、1946年,繆勒(Hermann Joseph Muller,美國),發現X射線誘導突變。
42、1947年,Carl Ferdinand Cori(美國),吉蒂·黛麗莎·柯里(Gerty Theresa Cori,美國),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 Bernardo Alberto Houssay(阿根廷),發現腦下垂體前葉激素在糖代謝中的部分作用。
43、1948年, 保羅·赫爾曼·穆勒(Paul Hermann Müller,瑞士),發現高效殺蟲劑DDT 。
44、1949年, Walter Rudolf Hess(瑞士), 發現間腦的對內臟的調節功能; Antonio Caetano De Abreu Freire Egas Moniz(葡萄牙), 發現腦白質切除手術對某些心理疾病的治療效果。
45、1950年, Edward Calvin Kendall(美國),Tadeus Reichstein(瑞士),Philip Showalter Hench(美國),發現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結構和生理效應。
46、1951年, Max Theiler(南非),發現黃熱病疫苗 。
47、1952年, Selman Abraham Waksman(美國), 發現鏈黴素,第一種有效的結核病菌抗生素 。
48、1953年, Hans Adolf Krebs(英國), 發現檸檬酸循環; Fritz Albert Lipmann(英國),發現輔酶A及其作為中間體在代謝中的重要作用。
49、1954年, John Franklin Enders(美國),Thomas Huckle Weller(美國),Frederick Chapman Robbins(美國),發現脊髓灰質炎病毒的能夠在各種組織培養基上生長。
50、1955年,Axel Hugo Theodor Theorell(瑞典),關於氧化酶性質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
51、1956年,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國),沃納·福斯曼(德國),迪肯森·威廉·理查茲(美國),發明心臟導管術以及循環系統的病理學研究。
52、1957年,Daniel Bovet(義大利),發現並合成抗組胺,尤其是其對血管和骨骼肌的作用。
53、1958年,George Wells Beadle(美國),Edward Lawrie Tatum(美國),發現基因受到特定化學過程的調控;Joshua Lederberg(美國),發現細菌遺傳物質及基因重組現象。
54、1959年,Severo Ochoa(美國),Arthur Kornberg(美國),發現RNA和DNA的生物合成機制。
55、1960年, Frank Macfarlane Burnet(澳大利亞),Peter Brian Medawar(英國),發現獲得性免疫耐受性。
56、1961年,Georg von Békésy(美國),發現耳蝸刺激的物理機制。
57、1962年,佛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英國),J.D.沃森(Watson,James Dewey,美國),M.H.F.威爾金斯(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英國)發現核酸結構及其對信息傳遞的重要性
58、1963年,John Carew Eccles(澳大利亞),Alan Lloyd Hodgkin(英國),Andrew Fielding Huxley(英國),發現與神經興奮和抑制有關的離子機構。
59、1964年,Konrad Bloch(美國),Feodor Lynen(德國),發現膽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謝調控機制。
60、1965年,François Jacob(法國),André Lwoff(法國),Jacques Monod(法國),發現酶和病毒合成的基因調節。
61、1966年,Peyton Rous(美國),發現腫瘤誘導病毒;Charles Brenton Huggins(美國),發現前列腺癌的激素療法。
62、1967年,Ragnar Granit(瑞典),Haldan Keffer Hartline(美國),George Wald(美國),關於眼睛視覺過程中的生理和化學機制研究。
63、1968年, Robert W. Holley(美國),Har Gobind Khorana(美國),Marshall W. Nirenberg(美國),闡明遺傳密碼及其在蛋白質合成中的作用。
64、1969年,Max Delbrück(美國),Alfred D. Hershey(美國),Salvador E. Luria(美國),發現病毒的復制機制和遺傳結構。
65、1970年,Bernard Katz(英國),Ulf von Euler(瑞典),Julius Axelrod(美國),發現神經末梢的體液傳遞物質及其貯藏、釋放、失活機理。
66、1971年,Earl W. Sutherland, Jr.(美國), 發現激素的作用機制。
67、1972年,傑拉爾德·埃德爾曼 (Gerald Edelman)(美國),Rodney R. Porter(英國),發現抗體的化學結構。
68、1973年,Karl von Frisch(奧地利),Konrad Lorenz(奧地利),Nikolaas Tinbergen(英國),發現動物個體及群體的行為模式。
69、1974年,Albert Claude(比利時),Christian de Duve(比利時),George E. Palade(美國),關於細胞結構和功能的相關發現。
70、1975年,David Baltimore(美國),Renato Dulbecco(美國),Howard Martin Temin(美國), 發現腫瘤病毒與細胞遺傳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71、1976年,Baruch S. Blumberg(美國), D. Carleton Gajsek(美國),發現傳染病產生和傳播的新機制。
72、1977年,Roger Guillemin(美國),Andrew V. Schally(美國)發現大腦分泌的多肽類激素;羅莎琳·蘇斯曼·雅洛(Rosalyn Yalow,美國),開發多肽類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
73、1978年,Werner Arber(瑞士),Daniel Nathans(美國),Hamilton O. Smith(美國),發現限制酶及其在分子遺傳學方面的應用。
74、1979年,Allan M. Cormack(美國),Godfrey N. Hounsfield(英國)開發計算機輔助的X射線斷層成像儀
75、1980年,Baruj Benacerraf(美國),Jean Dausset(法國),George D. Snell(美國),發現細胞表面調節免疫反應的遺傳基礎。
76、1981年,Roger W. Sperry(美國),發現大腦左右半球的功能差異; David H. Hubel(美國),Torsten N. Wiesel(瑞典),關於視覺系統的信息處理研究。
77、1982年,Sune K. Bergström(瑞典),Bengt I. Samuelsson(瑞典人),John R. Vane(英國),發現前列腺素及相關的生物活性物質。
78、1983年,Barbara McClintock(美國),發現可移動的基因。
79、1984年,Niels K. Jerne(丹麥),Georges J.F. Köhler(德國),César Milstein(英國),關於免疫控制機制理論的研究以及開發制備單克隆抗體。
80、1985年,Michael S. Brown(美國),Joseph L. Goldstein(美國),關於膽固醇代謝調控的研究。
81、1986年,Stanley Cohen(美國),Rita Levi-Montalcini(義大利),發現生長因子。
82、1987年,利根川進(日本),發現抗體多樣性的遺傳學原理。
83、1988年,James W. Black(英國),Gertrude B. Elion(美國),George H. Hitchings(美國),關於葯物研發相關原理的研究。
84、1989年,畢曉普(J. Michael Bishop,美國),瓦慕斯(Harold E. Varmus,美國),發現逆轉錄病毒原癌基因(oncogene)在細胞中的產生。
85、1990年,默里(Joseph E. Murray,美國),托馬斯(E. Donnall Thomas,美國),關於人體器官和細胞移植的研究。
86、1991年,內爾(Erwin Neher,德國),薩克曼(Bert Sakmann,德國),發現細胞膜上離子通道的功能。
87、1992年,費希爾(Edmond H. Fischer,美國),克雷布斯(Edwin G. Krebs,美國)關於蛋白質可逆磷酸化作為一種生物調節機制的研究。
88、1993年,羅伯茨(Richard J. Roberts,美國),夏普(Phillip A. Sharp,美國),發現split genes 。
89、1994年,吉爾曼(Alfred G. Gilman,美國),羅德貝爾(Martin Rodbell,美國),發現G蛋白(一種運送GTP的蛋白質)在細胞信號傳導中的作用。
90、1995年,Edward B. Lewis(美國),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德國),Eric F. Wieschaus(美國),發現早期胚胎發育中的遺傳調控機理 。
91、1996年,杜赫提(Peter C. Doherty,澳大利亞),辛克納吉(Rolf M. Zinkernagel,瑞士),發現細胞中介的免疫保護特性。
92、1997年,史坦利·布魯希納(Stanley B. Prusiner,美國),發現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
93、1998年,羅伯·佛契哥特(Robert F. Furchgott,美國),路伊格納洛(Louis J. Ignarro,美國),費瑞·慕拉德(Ferid Murad,美國),發現一氧化氮在心臟血管中的信號傳遞功能。
94、1999年,布洛伯爾(Günter Blobel,美國),發現蛋白質具有內在信號物質控制其運送到細胞內的特定位置。
95、2000年,阿爾維德·卡爾森(Arvid Carlsson,瑞典),保羅·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美國),Eric R. Kandel(美國),關於神經系統信號傳導方面的研究。
96、2001年,勒蘭德·哈特韋爾(Leland H. Hartwell,美國),蒂莫希·亨特(R. Timothy Hunt,英國),保羅·諾斯(Paul M. Nurse,英國),發現細胞周期中的關鍵調節因子。
97、2002年,悉尼·布倫納(Sydney Brenner,英國),羅伯特·霍維茨(H. Robert Horvitz,美國),約翰·蘇爾斯頓(John E. Sulston,英國),發現器官發育和細胞程序性細胞死亡(細胞程序化凋亡)的遺傳調控機理 。
98、2003年,勞特伯(Paul Lauterbur,美國),曼斯菲爾德(Peter Mansfield,英國),關於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99、2004年,理查德·阿克塞爾 (美國)和琳達·巴克 (美國), 關於嗅覺的研究。
100、2005年,巴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澳大利亞),羅賓·沃倫(J. Robin Warren,澳大利亞), 發現了幽門螺旋桿菌以及該細菌對消化性潰瘍病的致病機理。
101、2006年,安德魯·法爾(美國)和克雷格·梅洛(美國),發現了RNA(核糖核酸)干擾機制。
102、2007年,美國科學家馬里奧·卡佩奇和奧利弗·史密西斯、英國科學家馬丁·埃文斯。這三位科學家是因為「在涉及胚胎幹細胞和哺乳動物DNA重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發現」而獲得這一殊榮的。這些發現導致了一種通常被人們稱為「基因打靶」的強大技術。這一國際小組通過使用胚胎幹細胞在老鼠身上實現了基因變化。
103、2008年,德國科學家楚爾郝森因發現人乳突淋瘤病毒引發子宮頸癌獲此殊榮,兩名法國科學家巴雷-西諾希和路克-蒙塔尼埃因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獲此殊榮。
⑺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麼最新發展成果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麼最新發展成果
1.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2.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3.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4.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 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5.美國科學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科學家說,將可在兩年內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術,幫助數百萬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獲准於兩年內在五個治療中心為50到70名病人安裝這種「仿生眼睛」。
以希臘神話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統利用一個安裝在眼鏡上的照相機,把視覺信號傳送到眼睛裡的電極。
以前接受不夠先進的人工視網膜移植手術的病人能夠「看到」 光線、影像和物體的運動。但圖像不夠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這種手術,現在他上街時能夠避開長的或較低的樹枝,但看人時好像是看到一團黑影。
不過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研造的「仿生眼睛」嘗試從相機取得實時的圖像,然後把它們變成微弱的電信號,輸送到一個接收器後,在通過電極,刺激視網膜的視覺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讓失明者能夠「看到」景物。
這種新的裝置比傳統的人工視網膜更細小,但擁有多達60個電極,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積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術也更容易。
⑻ 現在生物學在國際上有什麼最新成果
最活躍的前沿主要包括:細胞與分子生物學、神經與認知科學、系統生物學與組學等,由這些研究前沿引伸出的一些核心問題包括幹細胞的多能性與分化、小分子RNA的功能與作用機制、腫瘤的發生與轉移、認知的生物學機制等
運用計算生物學,科學家們有望鑒定基因和途徑在健康和疾病中的角色,挖掘它們與環境因素之間的關系;發展、評價以及應用以基因組為基礎的診斷方法來預測對疾病的易感性,預測葯物反應,疾病的早期診斷標記,疾病在分子水平上的發展機制;應用基因組和代謝通路的知識,通過分子模擬等方法進行計算機輔助葯物設計,縮短新葯開發周期,從而開發有效的、新的疾病治療方法;發展基於基因組的工具來改善大眾的健康狀況,從而促進人類基因組計劃造福於人類
其他還有基因克隆,動物自養,植物像動物一樣可運動,癌症、腫瘤及艾滋病的生物方法根治
和人造生命
望採納
⑼ 我國現在生物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是什麼產生大影響的研究成果又是什麼
前年有菠菜捕光蛋白復抄合物晶體結構作為Nature的封面文章發表,被稱為近年來我國生物學領域最傑出的成果
之一。
去年有關於呼吸鏈蛋白復合物晶體結構在Cell上發表。去年一共發了四五篇在Cell上面,你可以去查一下。
今年中科院,清華和農大各發過CNS的文章。
發CNS差不多就是世界頂級水平了,不過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