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研究成果怎麼寫
從五個方面入手:
1、研究結果;
2、研究內容及主要成果;
3、探討與認識;
4、現狀與問題;
5、分析與討論;
研究報告舉例:
1、實證性研究報告:如教育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報告等。主要是用事實說明問題,材料力求具體典型,翔實可靠、格式規范。這類報告要求通過有關資料、數據及典型事例的介紹和分析,總結經驗,找出規律,指出問題,提出建議。這種研究報告既注重理論,又重視實踐,往往跟接觸性的研究方法有關。
2、文獻性研究報告:主要以文獻情報資料作為研究材料,以非接觸性研究方法為主,以文獻的考證、分析、比較、綜合為主要內容,著重研究教育領域某一方面的信息、進展、動態,以述評、綜述類文章為主要表達形式。一般在教育史學、文獻評論研究中用得較多。
3、理論性研究報告:狹義上的論文。以闡述對某一事物、某一問題的理論認識為主要內容,重在研究對象本質及規律性認識的研究。獨特的看法、創新的見解、深刻的哲理、嚴密的邏輯和個性化的語言風格是其內在特點。
理論性研究報告沒有實證研究過程,因此對研究者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思維水平有較高的要求,同時還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理論素養。
❷ 研究結果和研究結論的區別
研究結果跟研究結論是有區別的,兩個區別在於它的一個過程。研究結果是一個實驗,或者是一個觀點得出的一個結果,這個結果是分析出來的一個結果,他是沒有通過驗證的,也是沒有通過多人的其驗證,或者一個過程的驗證。
而研究結論的話,是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通過多層的去驗證或者多個級別的人,或者機構去進行驗證,從而得出來的一個研究結論,這個結論是比較有權威性的一個結論。在研究的一個方式上的話,他是相對來說比較權威,邏輯思維相對是比較嚴密,是比較負責任的。
❸ 主要研究成果與結論
(1)全面分析了全球地質環境驅動力、組成要素、環境問題時空變化及未來趨勢,表明經濟全球化促使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
按照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DPSIR)的技術框架,分析了全球化大背景下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等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變化的驅動作用,研究了土地、水、礦產等地質環境要素隨時間變化規律和水土污染、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環境問題走向,梳理了國際社會為加強地質環境保護所做出的政策響應,並對未來全球地質環境形勢進行了研判。
研究表明:各國經濟發展和全球化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化明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環境污染與生態惡化形勢日趨嚴峻,各國之間的資源、環境與生態影響不斷加大,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全球經濟體面臨著傳統發展模式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艱難選擇。全球地質環境前景堪憂,對地質環境調查提出了新的課題:面向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構建地質環境研究新框架,加強地質環境科學對國土資源管理政策的支撐與溝通,加強全球化對地質環境變化驅動作用研究。
(2)梳理總結了新的世情下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並對地球關鍵帶內涵、特徵、研究範式與進展進行了系統歸納。
通過梳理新的世情下美國、歐盟等經濟體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勾勒出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根據國際、國內需求轉變的發展路線和脈絡,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在界定地球關鍵帶內涵與特徵的基礎上,分析了關鍵帶科學研究的DPSIR(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體系框架和3M(填圖—監測—建模)循環體系框架,從填圖、監測、建模三個方面總結了關鍵帶研究進展。
當今經濟社會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相互關聯、相互耦合,迫切需要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搭建一個新的技術框架,進行跨學科、多領域系統研究。地球關鍵帶將與經濟社會最密切的地球圈層作為獨立的開放系統,為這種需求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系統框架。地球關鍵帶具有獨有的特徵:復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不斷變化、相互耦合;在空間展布上呈現出高度的非均質性;在垂向上呈現出明顯的分層特徵;在外在過程的作用下不斷發生著短期的變化和長期的演化。
地球關鍵帶科學有兩種研究範式:DPSIR體系框架,以環境問題的因果鏈為主線,從基礎研究通向管理措施;3M循環體系框架,以循環上升的認識過程為主線,從數據採集通向綜合分析。近年來研究進展表明,通過將地質學、水文學、土壤學、生態學等學科進行融合,地球關鍵帶科學為氣候變化、生態管護、水資源安全、自然災害防治等重大問題的解決展示了一種新的圖景。面向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地質環境工作應將地球關鍵帶作為重點靶區開展基礎地質和水工環地質綜合調查,建立近地表圈層三維地質框架;同時,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小流域建設關鍵帶觀測站,為地質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搭建一個開放平台。
(3)採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深化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脆弱性的認識。
中國地質環境總體上具有明顯的先天脆弱性。通過對地質環境脆弱性內涵與特徵進行分析,採用層次分析法綜合考慮地質構造、地表形態和組成物質等影響因素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服務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和支撐生態國土建設提供基礎依據。
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結果表明:中度脆弱—極度脆弱區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3,總體脆弱是我國地質環境的突出特徵;我國區域地質環境脆弱程度呈現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高東北低的總體空間格局,大致以賀蘭山—六盤山—邛崍山—烏蒙山一線為界,此線以西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高,此線以東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低。區域地質環境脆弱性對社會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具有框架性的制約作用,地質環境脆弱度與人口密度、GDP等呈負相關關系。
(4)集成物質流分析與生態足跡方法建立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體系與模型,定量刻畫了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與空間變化,提高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走勢的研判能力。
經濟活動通過資源開發所形成的輸入物質流和廢棄物排放所形成的輸出物質流,對地質環境施加壓力。地質環境壓力的大小可採用單位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上物質流的數量來衡量。基於這一認識,集成物質流分析方法與生態足跡方法構建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評價模型將區域經濟活動強度與區域生態承載力耦合在一起,能夠更准確地衡量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所產生的壓力大小。採用所建立的模型,對1995~2013年國家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分析,對1997~2013年省域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評估。
研究表明:1995~2013年,我國地質環境壓力指數經歷了緩慢增加、快速增加和平穩增加3個階段,說明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壓力從緩慢加大、急劇加大開始向高位趨穩過渡;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資源需求增速放緩、節能減排力度加大,我國地質環境壓力可能將接近峰值,在高位趨穩後會緩慢下降。1997~2013年,省域地質環境壓力總體呈上升態勢,東部地區省域地質環境壓力較大,但近年有所減弱;西部地區地質環境壓力較小,但上升較快;地質環境壓力大的區域以京津冀地區為中心逐步向中部、西部地區擴展,其空間分布重心有從東部京津冀地區向中部、西部轉移的趨勢。2013年地質環境壓力的總體格局表現為以山西和京津冀地區為中心由東向西、由北向南遞減態勢。
(5)在分析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需求、問題與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在論述地質環境調查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和理論基礎的基礎上,從驅動力、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環境管理等3個方面分析了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發展趨向,剖析了生態文明建設對地質環境調查的需求與挑戰,對1999年以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與取得的成果進行了歸納總結,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目標、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新的歷史時期,地質環境調查要以生態文明建設及其重大戰略實施為核心,突出水資源安全、地質災害防治、空間格局優化、地質環境健康等四類問題,抓好水文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環境健康調查、地質環境管理研究、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等六大戰略任務,夯實填圖、監測與建模三個基礎,構建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平台,不斷深化區域地質環境的認知程度與規律把握,促進地質環境與生態系統交互作用過程耦合,服務與支撐生態文明建設不斷走向深入。面向生態文明建設,地質環境調查需要實現六個轉變:在研究對象上,實現從特定的地質實體向地球關鍵帶轉變;在研究模式上,實現從偏重於填圖向填圖—監測—建模一體化轉變;在效用評價上,實現從偏重資源價值向資源價值與生態價值耦合方向轉變;在問題應對上,實現從偏重事後應急向事前預警轉變;在組織實施上,實現從單純依賴地質部門向聯合大地學部門轉變;在國際視野上,實現從偏重解決國內問題向積極參與全球地質環境治理轉變。
(6)針對國家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需要,通過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分布和礦產資源開發現狀及前景分析,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布局與宏觀部署方向。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我國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的重要戰略舉措,目前已全面進入實施階段。根據全國與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梳理了全國主體功能區分布總體布局,統計分析了各類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礦產資源開發現狀與前景,研究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布局方向。
研究表明: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相對密集,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分布相對稀疏,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地質災害威脅,重點開發區域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水土污染;金屬礦產資源開發與重點生態功能區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煤炭資源開發與重點開發區域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我國重要礦產資源西移的分布格局初步形成,西部地區是我國生態服務供給的主陣地,資源開發是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服務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是:按照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確定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的地質環境調查服務方向和重點任務,形成與城市化、農業發展和生態安全格局相適應地地質環境調查工作布局,推動制約主體功能區建設的重大地質環境問題的解決,推進各地區主體功能的強化和提升。
(7)針對國家實施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需要,通過對重要經濟區資源環境形勢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
在總結重要經濟區布局與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對重要經濟區水資源、土地資源、污水與廢棄物排放、地質環境事件等資源環境形勢進行了深入分析,系統梳理了面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回顧總結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以期為推進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質環境調查計劃提供決策參考。
圍繞不同需求,循序漸進推進地質環境調查。服務國土空間開發規劃編制,服務水土資源開發、工程建設與城市管理,服務地質環境精細化管理,服務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由面上1∶25萬調查尺度向重點區1∶5萬調查尺度、由重點區向完整的地質單元、由靜態的地質框架向動態的地質環境過程不斷推進、拓展和深化。圍繞四大區帶,布局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環渤海及京津冀協同發展地區加強含水層及地下水開發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環渤海海岸帶、活動斷裂調查。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強水文地質、城市與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長江經濟帶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突發性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環境、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活動斷裂調查等。泛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地質災害、海岸帶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調查。
❹ 課題研究報告的預期成果,和成果表達形式怎麼寫
論文的預期結果一般在開題報告裡面,也就是論文的研究對象預期中期望回能帶來的理論答意義(比如開創性的理論研究方法,對某個理論或者計算方法的優化等)、經濟效益等。
舉個例子,假設發現了城市停車難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要做一個智能停車系統,這個系統有什麼,就是預期成果形式,比如這個系統包括一個車載接收器,包括停車場停車樁,以及停車場控制系統軟體,這些就是預期成果形式。
(4)研究結論及成果擴展閱讀:
科研立項申請立論依據注意事項:
一般指重要科學意義或國民經濟重要科技問題。選題決定其科學意義。學科的基本理論與應用問題,重大地質事件的形成機制,新理論與新方法。
這是此部分的關鍵點,也是整個立項申請書的特色與靈魂。問題重要是前提,研究創新是基礎。要有明顯創新。了解過去與現在,提出問題的關鍵,通過研究策略與角度,方法與手段的革新在可行性基礎上進行風險性研究。
❺ 研究成果和結題報告有什麼區別
研究成果不是報告,報告是成果的綜合表述 報告就告一段落了 成果是有了結果
❻ 主要工作成果和結論要點
( 1) 通過野外地質學和系統收集的同位素年齡資料研究,認為周口店岩體的侵入時代在中侏羅世以後,早期為石英二長閃長岩和閃長岩,後期侵位的是花崗閃長岩,花崗閃長岩最可能形成的年齡區間應該在 126 ~133 Ma 之間。
( 2) 通過對周口店岩體釹、鍶、鉛、氧、碳、氫同位素特徵分析,推測出周口店岩體的岩漿來源主要與下地殼和上地幔有關,源岩與漢諾壩二輝麻粒岩相近,不是起源於華北克拉通古老下地殼,而可能是中生代或更早時期由幔源玄武質岩漿底侵作用增生於華北古老下地殼底部的、新生的年青基性下地殼部分熔融形成的。
( 3) 通過對比研究,闡明了周口店岩體具有埃達克岩特徵,為高鉀鈣鹼性埃達克岩( HKCAA) ,形成應該與俯沖洋殼的部分熔融無關,而與增厚陸殼底侵玄武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埃達克岩關系密切。其形成過程大致上可以分為 2 個階段: 晚三疊世或早侏羅世時期,由於上地幔軟流體 ( 層) 的上涌,導致岩石圈下部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帶有富集地幔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印記的玄武質岩漿,玄武質岩漿底侵加厚到下地殼底部,同時軟流圈小比例熔體的加入使得這一被加厚的下地殼 ( 40 ~60 km) 更加富集鉀和大離子親石元素,冷凝成為古老下地殼的一部分; 中生代晚期,華北地台區岩漿活動達到高潮,上地幔軟流體 ( 層) 以蘑菇雲式大規模上涌,導致早中生代新底侵的帶有富集地幔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印記的玄武質下地殼在榴輝岩-麻粒岩相條件下發生部分熔融,從而形成高鉀鈣鹼性埃達克岩。同時由於岩石經過了下地殼並再次部分熔融,因此周口店岩體侵入岩必然會兼具富集地幔和下地殼的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徵。
( 4) 通過對南大嶺組中基性火山岩的研究表明,南大嶺組中基性火山岩與周口店岩體應該具有特徵相同的岩漿源區,而且在成因上具有聯系。早侏羅世早期區域上存在強烈擠壓應力場,擠壓後應力鬆弛引起局部伸展作用發生,導致華北東部岩石圈深部局部伸展、拉張,使得軟流圈物質上涌和地溫梯度增高,從而引起受俯沖作用改造的岩石圈地幔減壓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初始幔源岩漿噴溢出,形成南大嶺組中基性火山岩。爾後,繼續上升的玄武岩漿底侵作用使得下地殼物質發生部分熔融,產生的中酸性岩漿一方面侵入上地殼或噴出地表,另一方面又阻止了玄武岩漿的上升,使得在晚中生代早期產出的主要是中酸性岩石,也就形成了周口店岩體。
( 5) 通過對西山熱動力變質岩中跨越時代相當大的 5 個白雲母樣品40Ar /39Ar 定年研究,獲得了年齡值非常均一的年齡區間 ( 123 ~133 Ma) ,說明白雲母在形成之後就沒有再受到高於其封閉溫度的構造-熱事件的影響。因此該年齡值可以代表北京西山變質變形事件發生時間,並且應該是該地區 ( 也是整個華北地區) 最後一次大規模構造熱事件,以後未再發生重要熱事件,從而可以較好地限定了華北東部中生代構造體制重大轉折的關鍵時期。
( 6) 通過對出露地層剖面與變質相岩石組合的綜合分析,大致確定了研究區的前白堊紀地殼的結構與組成。麻粒岩相的密雲群代表本地區的下地殼,主要由榴輝黑雲淺粒岩、石榴斜長輝石岩、石榴角閃二輝麻粒岩、雲輝變粒岩、片麻岩、二輝麻粒岩、雲輝斜長片麻岩、輝閃斜長片麻岩等組成,厚度 > 6. 51 km。角閃岩相的四合堂群代表中地殼,主要由斜長角閃岩、黑雲斜長片麻岩、變粒岩、斜長角閃片岩、黑雲角閃二長淺粒岩、變質長石細砂岩、斜長角閃斜長片麻岩、黑雲角閃岩斜長片麻岩、淺粒岩等組成,厚度為 6. 81 km。未變質-綠片岩相的長城系—侏羅系地層則代表了上地殼,主要由沉積岩、中酸性岩、基性岩和低級變質岩等組成,其厚度變化較大,最小厚度可為 6. 25 km,最大厚度可達21. 23 km。
( 7) 通過對前人關於華北東部岩石圈減薄研究資料的系統收集整理,結合本次研究成果,認為華北東部岩石圈減薄時限不能統一描述,不同地區發生的時限是不同的,應該是與深部地幔柱的遷移相對應。但總體來說,岩石圈減薄時限應該限定在晚中生代至新生代之間,具體可能開始於侏羅紀—早白堊世 ( 180 ~110Ma) ,結束於晚白堊世 ( 110 ~70Ma) ,白堊紀是岩石圈減薄的主要階段。
( 8) 在基本地質事實和理論分析基礎上認為,華北東部岩石圈減薄應該是由於地幔熱事件引起的岩石圈內部復雜的熱狀態及物質組成調整所致。古生代時,華北東部岩石圈的厚度在 160 ~220 km 之間,此時地殼厚度約為 40 km 左右。晚三疊世開始,由於地幔熱的作用,岩石圈地幔熔融產生的玄武岩底侵到地殼之下,使得地殼不斷加厚 ( 40 ~60 km) 。大致中侏羅世開始,由於上地幔軟流體 ( 層) 的上涌,華北東部地幔地溫抬升,高達大洋地溫曲線以上,在這一構造背景下,以熱地幔物質上涌為主的深部作用就成為地幔演化的主導作用。由於地幔熱狀態發生了巨大變化,使得該區域軟流圈快速上升,其固相線由200 多 km 上升到不足 80 km。其結果就是,導致下部岩石圈發生強烈熱薄化作用 ( 強烈伸展) ,上部岩石圈 ( 主要是中上地殼) 發生變質變形作用,引起地殼厚度縮短。與之伴隨的是拉張/裂谷 ( 斷陷) 盆地的形成 ( 如松遼盆地等) ,同時還導致下地殼 ( 包括部分岩石圈地幔) 物質部分熔融,形成玄武岩—流紋岩的大量噴發和具埃達克岩特徵的中酸性侵入岩的大量侵位 ( 即燕山期岩漿大爆發) ,這些來源於下地殼或上部地幔的火山岩和侵入岩即轉變成了上地殼組成。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晚白堊世甚至更晚才逐漸結束。由於大量來自深部地殼和岩石圈地幔的物質不斷加入到上地殼,使得原本為上地殼組成部分的物質有些被深埋,在壓力和岩漿熱共同作用下,會逐漸變質轉變成角閃岩相的中地殼組成。同樣原因,部分中地殼物質則可能轉變為麻粒岩相的下地殼組成,從而使地殼物質發生調整。
❼ 研究成果到底有哪些形式
1、論文和專著2、自主研發的新產品原型3、自主開發的新技術4、發明專利5、實用新型專利6、外觀設計專利7、帶有技術參數的圖紙等8、基礎軟體9、應用軟體10、其他
❽ 課題研究報告的預期成果,和成果表達形式怎麼寫
預期成果指的是你在開始課題之前預想的研究成果,比如研究設備的,可能就是一設備,研究工藝的可能就是一新的工藝,配方等等;成果表達形式可以是一篇學術論文,一個專利,一台設備,一套工藝流程等等,具體在申報課題時有現成的格式,你往上套就可以了。
❾ 研究結論與成果
礦產資源的開發,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於礦業城市來說,礦山開采引起的土地破壞已經成為影響區域土地安全格局的制約因素。因此,探索丘陵礦區土地利用演變機理和驅動機制,構建土地利用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模式,對指導今後礦區土地利用意義重大。本書綜合運用系統論、生態學、景觀分析、規劃設計、管理科學的研究成果,對礦業用地土地生態安全格局理論與方法深入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研究不同尺度的礦業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特徵與演變。與礦山的生命周期一樣,礦區用地也經歷了楔入、擴張、穩定、轉用或恢復、荒蕪等階段,相應礦區周圍土地也由輔助轉為他用;傳統礦區土地利用是鬆散型向外擴散,廢棄地多,土地利用外部負效應嚴重。生態礦業節約用地,礦業用地走向內涵式發展,內部開放與對外共生相協調,緊湊度明顯上升。
首先,對礦業城市河北省武安市用地情況分析,表明十年間耕地、未利用地、河流用地總體呈減少趨勢,城市及農村居民點用地、獨立工礦用地、林地呈增加趨勢,土地利用變化率最大的是獨立工礦用地。1996年、2006年各景觀要素的百分比表明,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及居住用地景觀要素優勢度比較明顯,獨立工礦斑塊優勢度增加變化率最大,說明獨立工礦景觀要素在研究區中所起的作用在增加。
其次,從土地利用景觀特徵看,武安市景觀的破碎程度與異質性提高,斑塊邊界總長度增加;從斑塊規模上看,耕地、未利用地、林地佔景觀百分比大,是市域內優勢景觀;景觀集聚程度低,受采礦等人為干擾,使景觀斑塊分解、離散,斑塊形狀規則化;景觀多樣性增加,斑塊分散程度增加,斑塊規模減少;原有的優勢景觀類型發生變化,最顯著的是林地與居住用地增加、耕地減少;原有斑塊被分割,斑塊形狀趨於規則;原有各類景觀斑塊僅被廊道及新的斑塊分割,新楔入的景觀斑塊規模較小,總體景觀格局離散程度與變化幅度有限。
再次,通過分析礦業用地變化趨勢,十年間總量趨於減少。從2000年以後礦業發展高峰期已過,通過土地復墾恢復了大量被破壞的土地,礦山用地以小型為主。丘陵礦區的礦業用地斑塊形狀復雜,采礦邊界不規則;礦業用地雖然近年來略有分離,但總體上集聚性較強,與礦產資源的集中分布相一致,小礦山逐漸被大礦山所替代。
通過典型礦區西石門礦區土地利用變化表明,經過20年的開采,礦區未利用地較多,主要是采礦產生廢棄地,其次是居住用地和工礦用地,沒有林業用地。土地復墾以增加耕地為主要目的。根據礦區內地貌形態、土壤條件和原生植被類型等,礦區土地利用格局調整後,工礦用地將減少52.2%,轉為其他居住用地;工礦廢棄地(未利用地)則轉為耕地或林地,保留利用重要的礦業遺跡。
經分析認為,礦區土地利用受多種驅動力影響,礦業用地空間進化的過程是內部、外部各種驅動力相互作用在物質空間的反映。
(2)本書在對生態安全、土地利用安全內涵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對礦區生態安全、礦區土地利用安全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對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思想演變進行分析,認為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應以人與自然相平等的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以自然演進的需求為基線,以自然演進過程為發展依據,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共生格局。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是建立在區域安全格局基礎上,包含礦業用地內部安全和對外共生協調安全,表現為礦業用地土地利用與區域的協調。
根據礦區PSR指標體系,構建了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安全分級標准,對武安市、西石門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土地利用格局總體安全狀態處於下降趨勢,礦業用地整體處於臨界安全狀態。分析PSR指標說明,礦業用地總體「壓力」下降,「狀態」趨於向好的方向轉變,通過礦山環境治理、礦區土地復墾使「響應」機制對土地安全格局貢獻程度增加。但「響應」程度尚不足以使礦業用地達到安全狀態,局部得到改進但總體趨勢惡化的狀態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必須從根本上採取措施構建礦業用地安全格局,加大投入,修復被破壞的環境,使礦區土地利用處於安全「狀態」。
(3)將生態倫理思想、土地自然演進、「反規劃」思想體系運用於土地利用中,構建武安市域「紅綠黃藍灰和諧,建田網礦集約」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根據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理想狀態的要求,對處於臨界安全武安市礦業用地格局進行修復和整合。
按照景觀生態學原理的要求,針對安全性能不佳的礦區,提出廢棄地農田生態元修復、廢棄地林牧生態元修復方法,村落、礦山生產區、礦山生活區等建設用地生態單元利用方式,以及礦山景觀恢復與利用措施和礦山公園景觀規劃方案。
以恢復生態學為依據,在對武安市的山、水、路、林、城、鎮、村、礦、園等調查的基礎上,提出武安市生態網路修復建設方案:即河流藍線、山脊灰線、道路棕線、生態綠線修復及整合形成一個多層次的、連續完整的網路,保持城鄉的整體性。
按照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標准,提出土地利用空間結構與耦合方案。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引入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建立礦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標准,並對西石門礦區生態服務價值、礦山公園建設後的生態服務價值、居住用地生態服務價值進行評估。說明傳統采礦用地對區域生態服務價值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而經過環境治理、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後礦業用地對區域生態服務價值有正的影響。
以建立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對礦區土地利用格局進行結構與生態網路優化和用地整合,形成以林業、河流用地為核心區,耕地為緩沖區,向礦業用地、居住用地過渡的格局;生態網路優化包括外部生態網路連接和內部生態網路融通、內部綠地斑塊鑲嵌。
(4)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實現,需要通過調控與管制手段,達到排除人類這一強烈干擾源影響。調控行為主體為政府、企業、社會公眾,政府通過各相關部門組織協調,礦山企業通過自控與負責,公眾通過參與和監督實現。
政府通過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劃出獨立工礦區,在礦業用地區內通過「五線」(建設用地紅線、林地綠線、河流藍線、礦業用地灰線、耕地黃線)管控;運用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環境治理、開采規劃分區方式達到礦業用地集約化、規模化利用的目的。礦山企業基於生態重構規則約束,通過礦山勘探、礦山生態規劃與設計、生態開發、閉礦、後續土地利用與監測、采礦廢棄地可持續利用、礦業遺跡保護等礦山生命周期的全程自控為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實現負責。當地居民、科技人員、專業公司的參與和監督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調控的實現。
綜上所述,本書的主要創新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1996年、2006年全市與典型礦區西石門礦的工礦用地利用格局分析,揭示了丘陵地區礦業用地的時空特徵及演變機理。
(2)構建了礦區土地利用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安全分級標准,並對武安市、西石門礦區進行了實證分析,指出礦區土地利用安全存在的不足。
(3)按照土地利用安全框架,建立起丘陵礦區的「五色空間和諧,建田網礦集約」的土地安全格局模式;對礦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了顯化,並以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測度為依據,對礦區土地利用格局進行結構優化和生態網路優化。
(4)基於人地和諧的整體性修復整合方略,提出廢棄地農林牧生態元修復、村落與礦山生產生活區生態單元再利用、礦業遺跡保護與再利用等修復工藝及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整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