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鄉村愛情的 賓縣 楊總(男) 和大拿什麼關系
趙本山免費無償的使用賓縣的一切影視拍攝資源,大賓子可以擴大個人知名度和企業的影響力,如此兩全其美的聯姻好事,又何樂而不為呢?我看行!!
Ⅱ 誰有北大荒的資料啊
「北大荒」到底有多大,有多荒?《辭海》上說,「北大荒」舊指黑龍江省嫩江流域、黑龍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廣大荒蕪地區。在人們狹義的理解中,「北大荒」主要指黑龍江墾區所轄地域,它位於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北以黑龍江、東以烏蘇里江、東南以興凱湖和俄羅斯為界,西同內蒙古自治區相連,南與吉林省毗鄰,橫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興安嶺南麓地區,總面積8000多萬畝。
說到「荒」,當年參與開發的「老墾荒」李軍告訴記者,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世紀50年代,這里是荒原茫茫,人煙稀少,森林茂密,沼澤遍布,野獸出沒林間,百鳥低空飛翔。「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曾是這里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成立後,為解決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國家先後組織了十幾萬部隊轉業官兵和50餘萬城市青年來此開發,累計開墾出3000萬畝耕地,每年可生產商品糧70億公斤,按每人每年百公斤口糧計算,可供京、津、滬城市人口吃1年多,「北大荒」因此被人們稱為「北大倉」。
在一陣改造大自然、誓把荒原變良田的熱浪過後,北大荒的林地面積和濕地減少了一半多,原始生態遭到了嚴重破壞,大自然無情地向人們開出了一個巨額「罰單」:旱澇災害頻繁、江河泛濫、水土流失、風蝕沙化嚴重,許多野生動物被迫遷徙。
賓縣1994年7月的一次洪水就有8萬畝耕地被淹沒,20多個村屯被整體沖毀。「當時,我們這里連續下大暴雨。13號這天,我眼看著白晃晃的水忽然從房前的大溝涌過來直奔我家,眨眼間水就從門、窗戶沖進來淹沒了炕沿,逼得我們只好搬家。」賓縣賓安鎮農民閆永剛說起當年發大水的情景仍心有餘悸。
杜蒙縣程地房子村因生態環境惡化而被迫整體遷移。村民們在淚水中離開了曾經水美魚肥的家園,這個有著70年歷史的程氏村落,被肆虐的風沙無情地吞沒了。
失去了森林植被的庇護,風蝕、水刷使原本平整的黑土地變得千溝萬壑。明水縣繁榮鄉民富村,有一條寬足有50米的大侵蝕溝橫在村頭,一眼望不到頭。當地村民說,幾年前,這條溝一步就能跨過去,想不到這么快就被沖刷成了這樣。來自黑龍江省水利廳的資料觸目驚心:全省已有140萬畝耕地在14萬條侵蝕溝的沖刷下消失了。
曾肥得流油的土地因水土流失和嚴重沙化而日益貧瘠。黑土層由七八十厘米厚變成二三十厘米,顏色也開始變黃,成了「破皮黃」、「火燒雲」。黑土區表層每年流失達0.5至1厘米,地力明顯下降,全省每年因此減產糧食達25億公斤。
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院長周連仁為此驚呼:黑土區形成1厘米表土需要400年時間。如果任其流失,再過50年黑土層將流失殆盡,「北大倉」將名存實亡!
說起當年的困惑,查哈陽農場副場長譚文輝顯得有些激動:「我們一直以開荒為國家生產糧食而自豪,可看到林子少了,鳥獸走了,沙塵暴來了,地也越種越薄,都快不打糧了,就心裡發慌。這樣下去,連自身生存都成了問題,拿什麼來實現可持續發展,造福子孫?」
面對接踵而來的生態危機和大自然開出的巨額「罰單」,北大荒人開始明白了一個早該明白的道理:大自然的賜予不是取之不盡的。欲取之,必予之。森林和人類唇齒相依,要盡快改善「北大荒」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除了停止開荒,退耕還林,恢復植被,已別無選擇。
構築「生態屏障」拯救「北大倉」
2001年,是「北大荒」生態建設史上值得銘記的年份。這一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一項遠比當年開發「北大荒」意義更為深遠的戰略決策:停止濕地開荒,拯救黑土地,大力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退耕還林!將黑龍江省建設成生態省,為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北大倉」構築一個持久的「生態屏障」。
按規劃,從2001到2010年,黑龍江將把全省1494萬畝超坡耕地、沙化耕地和低產田全部退耕還林,在宜林的荒山荒地造林1500萬畝。10年後,「北大荒」將新增林地3000萬畝,實現退耕還濕地300萬畝。
事關「北大倉」生存!全省13個地市的51個縣市區和農墾、森工系統迅速行動,數十萬北大荒人投入到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的熱潮中。859農場的家庭農場主葛柏林說:「我當年曾和許多知青一起上山砍樹開荒,欠下了一筆不小的生態賬。大批知青返城時,我自願留了下來,就是為了還賬。現在,我已完成退耕還林1995畝,占承包耕地面積的¼。我今年58歲了,要在有生之年栽100萬棵樹。」
面對黑土地上興起的退耕還林熱,黑龍江省的各級領導興奮中不乏冷靜。他們深知,種樹不同種莊稼,要經數年乃至數十年才能見效。如果不在政策上和資金上給予保證,群眾退耕還林的積極性很難持久。
省林業廳造林處副處長潘凌安介紹說,為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效益,保證退耕還林「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他們將國家為此專項投資的10億元錢作資金保障,林業部門從苗木管理、造林技術、林木管理到政策兌現,提供配套的服務。堅持以「林權是核心,給糧是關鍵,種苗要先行,幹部是保證」為指導原則,嘗試用「林葯間種」、「林草間種」等辦法保證了農民利益,促進了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和質量提高。
「退耕造林政策好,每畝地一次給我們補助苗木款50元,還分糧食。過去我們種玉米遇見好年頭,畝收入也就100元左右,現在每畝退耕還林的補助就達到了這個數,樹木成材後還可以轉讓,這是一筆好賬呀!」如今,像這樣算賬的農民僅林口縣就有1.2萬人,他們已扔掉鋤頭、鐮刀,真心實意地實施退耕還林。
紅旗嶺農場副場長姜春義說:「我們場有6萬畝農田是在濕地上開墾的,這些農田大都十年九澇。前年,我們下決心將其全部退耕還濕地,並為此投資了1000多萬元,把居住在此的兩個生產隊的居民全部搬走。」
「北大荒」又現生機
采訪中,記者發現,「北大荒」上每一個綠色生命的誕生,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正是無數北大荒人這可貴的生態意識和自覺行動,使黑龍江的生態省建設規劃和退耕還林規劃逐步變成看得見的茫茫林海。來自省林業廳的統計令人欣喜:到目前為止,全省已完成退耕還林633萬畝。
東北林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建設負責人陳祥偉教授說,每15畝成熟林地涵養的水分為3300噸。按此計算,10年後,黑龍江的3000萬畝林子作為「綠色水庫」,至少等於為「北大荒」增加了一個容量為900億噸的大水庫。而作為「生態屏障」,它對「北大倉」這個國家最大的商品糧基地所產生的影響將不可估量。
事實上,這些新增的綠色生命,正在為防止黑土地水土流失、調節氣候、減少風沙旱澇災害、改善「北大荒」的生態環境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北大倉」的穩產高產和糧食品質提高上所產生的影響令人振奮。
省農委綜合處處長喬延春十分肯定地告訴記者:退耕還林後雖然耕地少了,但全省糧食的總產量並未因此減少。因為退的主要是不宜耕種的低產田,退耕後生態環境改善促進了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近3年全省糧食總產一直穩定在250億公斤以上,商品率為65%。其中,黑龍江墾區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達100億公斤,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拜泉縣530萬畝耕地中水土流失曾佔97.4%,實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以來,通過構建生物水庫、土壤水庫、工程水庫和分區治理,全縣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70年代末的3.7%提高到22.8%,一半以上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治理,農村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不足百元上升到2000元以上,走上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獲得國際生態工程一等獎。
生態環境改善使「北大荒」又現生機。在三江平原,過去一些因開荒消失的濕地開始恢復,呈現出水豐林美、鳥鳴鹿歡、野生動物頻繁出沒的喜人景象。
過去多年不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鸛、丹頂鶴開始在低空飛翔;久違了的狍子、馬鹿又在林中奔跑;連世界瀕危的野生東北虎近年來也頻頻和人遭遇……林業保護專家調查後發現,三江平原的野生動物已由3年前的168種增加到現在的224種。
我國第一個濕地和鶴類自然保護區扎龍,今年回歸築巢的丹頂鶴達70多巢,比去年增加了30%。由於生態環境改善,安邦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已成為東北亞鳥類重要繁殖地和遷徙地。
年過70的「老墾荒」李軍感嘆道:「看到眼前這一切,讓我又想起當年的『北大荒」。
參考資料:http://news.yninfo.com/guonei/gedi/2003/11/1070171023_5/
Ⅲ 林地轉讓協議書
土地歸國家或集體所有,不能買賣。你應該是租賃農村林地,建議謹慎些
土地租賃合同
立合同雙方:
出租方: (簡稱甲方)
承租方: (簡稱乙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的規定,甲乙雙方本著平等、自願、有償的原則,訂立本合同。
一、甲方將位於 ,租賃給乙方使用,四至范圍以測繪詳圖為准。
二、乙方租賃使用甲方該宗土地進行 廠建設,租金形式按年度定時支付。
三、租賃期 年,即: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至。
四、租金及兌付方法:
本合同項下的土地租金為每畝 元,計人民幣 元。本合同簽字後,乙方一次性交清一年租金 元,以後乙方應於每年 月 日按時繳納租金,逾期不交的,每日加收3‰的滯納金。
五、甲方土地上的建築物、構築物等附著物,由乙方按有關規定給予一次性折價補償。
六、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1、本合同項下的土地使用權,未經甲方同意,不得擅自轉讓和出租。如確需轉讓和出租,須經甲方批准。
2、甲乙雙方不得擅自提前終止合同,如乙方放棄承租權,其使用權為乙方所有。
3、本合同下的土地使用權如因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甲乙雙方均應服從國家需要。
4、本合同期內如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雙方互不承擔責任。
七、土地租賃期限屆滿,乙方需要急需使用土地的,須再重新辦理有關手續。如到期不再繼續使用的,乙方應到期將土地使用權無償交付甲方。
八、本合同履行期間,如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
九、本合同未盡事宜,由雙方約定後作為合同附件,與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十、本合同經甲乙雙方簽字蓋章後生效。本合同一式兩份,甲乙雙方各執一份。
甲方: (蓋章)
Ⅳ 北大荒是指中國的那個地方
「北大荒」到底有多大,有多荒?《辭海》上說,「北大荒」舊指黑龍江省嫩江流域、黑龍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廣大荒蕪地區。在人們狹義的理解中,「北大荒」主要指黑龍江墾區所轄地域,它位於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北以黑龍江、東以烏蘇里江、東南以興凱湖和俄羅斯為界,西同內蒙古自治區相連,南與吉林省毗鄰,橫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興安嶺南麓地區,總面積8000多萬畝。
說到「荒」,當年參與開發的「老墾荒」李軍告訴記者,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世紀50年代,這里是荒原茫茫,人煙稀少,森林茂密,沼澤遍布,野獸出沒林間,百鳥低空飛翔。「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曾是這里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成立後,為解決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國家先後組織了十幾萬部隊轉業官兵和50餘萬城市青年來此開發,累計開墾出3000萬畝耕地,每年可生產商品糧70億公斤,按每人每年百公斤口糧計算,可供京、津、滬城市人口吃1年多,「北大荒」因此被人們稱為「北大倉」。
在一陣改造大自然、誓把荒原變良田的熱浪過後,北大荒的林地面積和濕地減少了一半多,原始生態遭到了嚴重破壞,大自然無情地向人們開出了一個巨額「罰單」:旱澇災害頻繁、江河泛濫、水土流失、風蝕沙化嚴重,許多野生動物被迫遷徙。
賓縣1994年7月的一次洪水就有8萬畝耕地被淹沒,20多個村屯被整體沖毀。「當時,我們這里連續下大暴雨。13號這天,我眼看著白晃晃的水忽然從房前的大溝涌過來直奔我家,眨眼間水就從門、窗戶沖進來淹沒了炕沿,逼得我們只好搬家。」賓縣賓安鎮農民閆永剛說起當年發大水的情景仍心有餘悸。
杜蒙縣程地房子村因生態環境惡化而被迫整體遷移。村民們在淚水中離開了曾經水美魚肥的家園,這個有著70年歷史的程氏村落,被肆虐的風沙無情地吞沒了。
失去了森林植被的庇護,風蝕、水刷使原本平整的黑土地變得千溝萬壑。明水縣繁榮鄉民富村,有一條寬足有50米的大侵蝕溝橫在村頭,一眼望不到頭。當地村民說,幾年前,這條溝一步就能跨過去,想不到這么快就被沖刷成了這樣。來自黑龍江省水利廳的資料觸目驚心:全省已有140萬畝耕地在14萬條侵蝕溝的沖刷下消失了。
曾肥得流油的土地因水土流失和嚴重沙化而日益貧瘠。黑土層由七八十厘米厚變成二三十厘米,顏色也開始變黃,成了「破皮黃」、「火燒雲」。黑土區表層每年流失達0.5至1厘米,地力明顯下降,全省每年因此減產糧食達25億公斤。
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院長周連仁為此驚呼:黑土區形成1厘米表土需要400年時間。如果任其流失,再過50年黑土層將流失殆盡,「北大倉」將名存實亡!
說起當年的困惑,查哈陽農場副場長譚文輝顯得有些激動:「我們一直以開荒為國家生產糧食而自豪,可看到林子少了,鳥獸走了,沙塵暴來了,地也越種越薄,都快不打糧了,就心裡發慌。這樣下去,連自身生存都成了問題,拿什麼來實現可持續發展,造福子孫?」
面對接踵而來的生態危機和大自然開出的巨額「罰單」,北大荒人開始明白了一個早該明白的道理:大自然的賜予不是取之不盡的。欲取之,必予之。森林和人類唇齒相依,要盡快改善「北大荒」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除了停止開荒,退耕還林,恢復植被,已別無選擇。
構築「生態屏障」拯救「北大倉」
2001年,是「北大荒」生態建設史上值得銘記的年份。這一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一項遠比當年開發「北大荒」意義更為深遠的戰略決策:停止濕地開荒,拯救黑土地,大力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退耕還林!將黑龍江省建設成生態省,為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北大倉」構築一個持久的「生態屏障」。
按規劃,從2001到2010年,黑龍江將把全省1494萬畝超坡耕地、沙化耕地和低產田全部退耕還林,在宜林的荒山荒地造林1500萬畝。10年後,「北大荒」將新增林地3000萬畝,實現退耕還濕地300萬畝。
事關「北大倉」生存!全省13個地市的51個縣市區和農墾、森工系統迅速行動,數十萬北大荒人投入到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的熱潮中。859農場的家庭農場主葛柏林說:「我當年曾和許多知青一起上山砍樹開荒,欠下了一筆不小的生態賬。大批知青返城時,我自願留了下來,就是為了還賬。現在,我已完成退耕還林1995畝,占承包耕地面積的1/4。我今年58歲了,要在有生之年栽100萬棵樹。」
面對黑土地上興起的退耕還林熱,黑龍江省的各級領導興奮中不乏冷靜。他們深知,種樹不同種莊稼,要經數年乃至數十年才能見效。如果不在政策上和資金上給予保證,群眾退耕還林的積極性很難持久。
省林業廳造林處副處長潘凌安介紹說,為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效益,保證退耕還林「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他們將國家為此專項投資的10億元錢作資金保障,林業部門從苗木管理、造林技術、林木管理到政策兌現,提供配套的服務。堅持以「林權是核心,給糧是關鍵,種苗要先行,幹部是保證」為指導原則,嘗試用「林葯間種」、「林草間種」等辦法保證了農民利益,促進了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和質量提高。
「退耕造林政策好,每畝地一次給我們補助苗木款50元,還分糧食。過去我們種玉米遇見好年頭,畝收入也就100元左右,現在每畝退耕還林的補助就達到了這個數,樹木成材後還可以轉讓,這是一筆好賬呀!」如今,像這樣算賬的農民僅林口縣就有1.2萬人,他們已扔掉鋤頭、鐮刀,真心實意地實施退耕還林。
紅旗嶺農場副場長姜春義說:「我們場有6萬畝農田是在濕地上開墾的,這些農田大都十年九澇。前年,我們下決心將其全部退耕還濕地,並為此投資了1000多萬元,把居住在此的兩個生產隊的居民全部搬走。」
「北大荒」又現生機
采訪中,記者發現,「北大荒」上每一個綠色生命的誕生,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正是無數北大荒人這可貴的生態意識和自覺行動,使黑龍江的生態省建設規劃和退耕還林規劃逐步變成看得見的茫茫林海。來自省林業廳的統計令人欣喜:到目前為止,全省已完成退耕還林633萬畝。
東北林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建設負責人陳祥偉教授說,每15畝成熟林地涵養的水分為3300噸。按此計算,10年後,黑龍江的3000萬畝林子作為「綠色水庫」,至少等於為「北大荒」增加了一個容量為900億噸的大水庫。而作為「生態屏障」,它對「北大倉」這個國家最大的商品糧基地所產生的影響將不可估量。
事實上,這些新增的綠色生命,正在為防止黑土地水土流失、調節氣候、減少風沙旱澇災害、改善「北大荒」的生態環境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北大倉」的穩產高產和糧食品質提高上所產生的影響令人振奮。
省農委綜合處處長喬延春十分肯定地告訴記者:退耕還林後雖然耕地少了,但全省糧食的總產量並未因此減少。因為退的主要是不宜耕種的低產田,退耕後生態環境改善促進了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近3年全省糧食總產一直穩定在250億公斤以上,商品率為65%。其中,黑龍江墾區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達100億公斤,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拜泉縣530萬畝耕地中水土流失曾佔97.4%,實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以來,通過構建生物水庫、土壤水庫、工程水庫和分區治理,全縣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70年代末的3.7%提高到22.8%,一半以上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治理,農村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不足百元上升到2000元以上,走上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獲得國際生態工程一等獎。
生態環境改善使「北大荒」又現生機。在三江平原,過去一些因開荒消失的濕地開始恢復,呈現出水豐林美、鳥鳴鹿歡、野生動物頻繁出沒的喜人景象。
過去多年不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鸛、丹頂鶴開始在低空飛翔;久違了的狍子、馬鹿又在林中奔跑;連世界瀕危的野生東北虎近年來也頻頻和人遭遇……林業保護專家調查後發現,三江平原的野生動物已由3年前的168種增加到現在的224種。
我國第一個濕地和鶴類自然保護區扎龍,今年回歸築巢的丹頂鶴達70多巢,比去年增加了30%。由於生態環境改善,安邦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已成為東北亞鳥類重要繁殖地和遷徙地。
年過70的「老墾荒」李軍感嘆道:「看到眼前這一切,讓我又想起當年的『北大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