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吸收了歐洲歷法的成果的著作是什麼
吸收了歐洲歷法成果的著作是《崇禎歷書》。是一部中國比較全面的介紹歐洲天文學知識的著作。
《崇禎歷書》主要介紹的是歐洲天文學知識,由明代的徐光啟、李之藻、李天經、湯若望等人編譯,吸收了歐洲先進的天文學知識,對當時中國的天文學發展有重要作用。
(1)歐洲歷法的成果著作是擴展閱讀:
《崇禎歷書》包括46種,137卷,全書分節次六目和基本六目,前者是關於歷法的,後者是關於天文學理論、天文數學、天文儀器的。
書中大量引進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明確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在計算方法上,介紹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學,在坐標系方面介紹了黃道坐標系。
此書編就後,因反對派的干擾與明代晚期的戰亂,並沒有得到頒行,直到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早期湯若望對《崇禎歷書》進行了刪改、壓縮,更名為《西洋新法歷書》,並進呈清政府後,才被採用,並改名《時憲歷》,正式頒行。
㈡ 吸收了歐洲歷法的著作是
吸收了歐洲歷法的成果著作是《崇禎歷書》。《崇禎歷書》這部著作的主要內容是介紹歐洲天文學知識,裡面涉及到的天,文學知識還是比較全面的,這部著作有多個人編譯,這部著作主要是明代為改革立法而編著的一部叢書,著作成書的時間在明代的崇禎年間。
㈢ 中外著名數學家及成就、著作
1、祖沖之:
祖沖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
著作:《安邊論》《綴術》《述異記》《歷議》。
2、陳省身:
美籍華裔數學大師、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之一,生前曾長期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學, 並在伯克利建立了美國國家數學科學研究所。為了紀念陳省身的卓越貢獻,國際數學聯盟還特別設立了「陳省身獎」作為國際數學界最高級別的終身成就獎。
著作:《微分幾何的若干論題》、《微分流形》、《復流形》、《整體幾何和分析的研究》、《不具位勢原理的復流形。
3、陳景潤:
中國著名數學家,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發表的成果也被稱之為陳氏定理。
著作:《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表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哥德巴赫猜想》 。
(3)歐洲歷法的成果著作是擴展閱讀:
數學家專注於數、數據、集合、結構、空間、變化。數學研究工作,不僅是了解及整理已知的結果,還包含著創造新的數學成果與理論。許多人誤解數學是一個已經被研究完的領域,事實上,數學上還有許多未知的領域和待解決的問題,也一直有大量新的數學成果發表。這些數學成果有些是新的數學知識,有些是新的應用方式。
心算家、珠算家不能算是數學家,數學家也不見得能夠快速的做出各種計算。從事與數學相關的工作,比如教學和科普,而不從事數學研究的人,可以被稱為廣義的「數學工作者」。
㈣ 吸收了歐洲歷法的成果的著作是什麼
《崇禎歷書》
1629年,欽天監在一次推算日食時發生錯誤,徐光啟被崇禎皇帝任命主持歷法改革工作,這是明代歷史上唯一一次歷法改革。在徐光啟、李之藻等人的努力下,一部吸收歐洲歷法優點的新歷《崇禎歷書》出爐了,奠定了中國現行農歷的基礎。
㈤ 吸收歐洲歷法成果的著作是什麼書
吸收歐洲歷法成果的著作是《崇禎歷書》。
《崇禎歷書》是一部中國比較全面的介紹歐洲天文學知識的著作,由徐光啟、李之藻、李天經、湯若望等人編譯。著書時間從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到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歷時5年。
(5)歐洲歷法的成果著作是擴展閱讀:
《崇禎歷書》中大量引進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明確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在計算方法上,介紹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學,在坐標系方面介紹了黃道坐標系。
此書編就後,因反對派的干擾與明代晚期的戰亂,並沒有得到頒行,直到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早期湯若望對《崇禎歷書》進行了刪改、壓縮,更名為《西洋新法歷書》,並進呈清政府後,才被採用,並改名《時憲歷》,正式頒行。
㈥ 歐洲歷法的成果著作是
吸收了歐洲歷法的成果的著作是《崇禎歷書》。《崇禎歷書》是一部中國比較全面的介紹歐洲天文學知識的著作,由徐光啟、李之藻、李天經、湯若望等人編譯。
㈦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是哪一部
中國是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由於農業生產和制定歷法的需要,中國的祖先很早就開始觀測天象,並用以定方位、定時間、定季節。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甘德和魏國人石申各自在其本國進行天文觀測,在長期觀測天象的基礎上,甘德和石申各寫出了一部天文學著作。甘德的著作名為《天文星占》,石申的著作名為《天文》,都是八卷。漢朝時這兩部著作還是各自刊行的,後人把這兩部著作合並,並定名為《甘石星經》。
石申對天空中的恆星作了長期細致的觀測,他和甘德都建立了各不相同的全天恆星區劃命名系統。其方法是依法給出某星官的名稱與星數,再指出該星官與另一星官的相對集團,從而對全天恆星的分布位置等予以定性的描述。三國時陳卓總結甘德、石申和巫咸三家的星點陣圖表,得到中國古代經典的283星官1464星的星官系統,其中屬甘氏星官者146座(包括28星宿在內)。由此可見甘德在全天恆星區劃命名方面的工作對後世產生的巨大影響。甘德還曾對若干恆星的位置進行過定量的測量,可惜其成果後來大多散佚了。
石申對行星運動的研究,也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尤其對金、木、水、火、土五星的運行,有獨到的發現。石申推算出木星的回合周期為400天整,比准確數值398.88天差1.12天;他還認識到木星運動有快有慢,經常偏離黃道南北,代表了戰國時代木星研究的先進水平。另外,石申還推算出水星的回合周期是136日,比實際數值115日誤差了21日,這個誤差雖大,但石氏已初步認識了水星運動的狀態和見伏行程的四個階段,說明石申已基本掌握了水星的運行規律。石申還首先發現了火星的逆行現象,推算出火星行度周期為410度780日,接近於實際日期。
後人把甘德和石申測定恆星的記錄稱為《甘石星經》。《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比希臘天文學家伊巴谷在公元前2世紀測編的歐洲第一個恆星表還早約200年。《甘石星經》在宋代就失傳了,但在唐代的《開元占經》中還保存著一些片斷,南宋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的書目中保存了它的梗概。
《甘石星經》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學著作,後世許多天文學家在測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運動時,都要用到《甘石星經》中的數據。因此,《甘石星經》在我國和世界天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石氏星表是古代天體測量工作的基礎,因為測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和運動,都要用到其中二十八宿距度(本宿距星和下宿距星之間的赤經差叫距度)的數據,這是中國天文歷法中一項重要的基本數據。
㈧ 我國介紹歐洲天文歷法的專著
《崇禎歷書》是一部中國比較全面的介紹歐洲天文學知識的著作,由徐光啟、李之藻、李天經、湯若望等人編譯,從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到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歷時5年。
《崇禎歷書》又名《西洋新法歷書》、《新法歷書》、《西洋新法算書》。一百三十七卷(有的版本為一百二十卷或一百二十六卷)。明徐光啟主編。徐光啟去世後由李天經(1579-1659)完成。在編撰過程中先後吸收了西方耶穌會傳教士鄧玉函(瑞士人)、龍華民(義大利人)、湯若望(德國人)、羅雅谷(葡萄牙人)參加了工作。
書中大量引進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明確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在計算方法上,介紹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學,在坐標系方面介紹了黃道坐標系。在《明史·歷志》中記錄了發生過的8次中西天文學的較量,包括日食、月食、木星、水星、火星的運動,最後崇禎帝「已深知西法之密」,並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下定頒布新歷的決心,但頒行《崇禎歷書》的命令還沒有實施,明朝就已滅亡。
直到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早期湯若望對《崇禎歷書》進行了刪改、壓縮,更名為《西洋新法歷書》,並進呈清政府後,才被採用,並改名《時憲歷》,正式頒行。
(8)歐洲歷法的成果著作是擴展閱讀:
一部湮沒三百年的歷書
崇禎二年,欽天監測量日食再次失誤,而同時徐光啟依靠傳教士的幫助,運用西法測量卻相當精確,符合天象。當崇禎皇帝責怪欽天監時,欽天監官員據實說,《大統歷》承《授時歷》已久,他們只是在開國二百六十年後遵守舊法而已,若因循守舊下去,以後不能無差。禮部就此再奏請開局改歷,才得批准。至此開始,徐光啟以六十八歲的高齡被朝廷委任為管理部事的禮部左侍郎,開創了劃時代的偉業——纂修《崇禎歷書》。
《崇禎歷書》完成後,明末朝廷已陷入動盪之中,新歷法還未及頒行,幾個月後李自成即攻入北京,推行新法之事功敗垂成,終明之世未得實施。清軍入關一年多之後,湯若望就將他改編過的《崇禎歷書》改名為《西洋新法歷書》呈報清廷。
由於入清後《崇禎歷書》被多次挖板或重刻,加上湯若望的刪改,因此版次較亂,卷數不一,幾乎沒有一個圖書館藏有完整的《崇禎歷書》;經湯若望刪改成書的《西洋新法歷書》雖易稱《西洋新法算書》鈔入《四庫全書》,卻並非《崇禎歷書》的原貌;這些都使得展現明朝《崇禎歷書》原貌顯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