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抓周的內容
滿周歲的「抓周兒」風俗
--------------------------------------------------------------------------------
08/22/2003/14:17 華夏經緯網
滿周歲行「抓周兒」禮的風俗,在民間流傳已久。宋·吳自牧《夢梁錄·育子》載:「其家羅列錦席於中堂,燒香秉燭,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斗戥子、彩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並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於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讖。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育子》謂此為「小孩之盛禮」。
清末民初,北京民間仍然盛行這種小兒「抓周兒」禮。雖然,小兒周歲並不搭棚辦酒席,也不下帖請客,但凡近親們都不約而同地循例往賀,聚會一番。一般不送大禮(如賀幛、金銀首飾)僅是給小孩買些糕點食物或玩具。另外,在習慣上,凡與小孩初見的長輩們,都用一掛白線,拴上錢幣,給小兒套在脖子上,謂之「掛線」。(此禮平時也適用)。
「抓周兒」的儀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頓「長壽面」之前進行。講究一些的富戶都要在床(炕)前陳設大案,上擺:印章、儒、釋、道三教的經書,筆、墨、紙、硯、算盤、錢幣、帳冊、首飾、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兒」還要加擺:鏟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縫紉用具)、綉線、花樣子(刺綉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於經濟條件,多予簡化,僅用一銅茶盤,內放私塾啟蒙課本:《三字經》或《千字文》一本,毛筆一枝、算盤一個、燒餅油果一套。女孩加擺:鏟子、剪子、尺子各一把。由大人將小孩抱來,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誘導,任其挑選,視其先抓何物,後抓何物。以此來測卜其志趣、前途和將要從事的職業。
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則謂長大以後,必乘天恩祖德,官運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則謂長大以後好學,必有一筆錦綉文章,終能三元及第;如是小孩先抓算盤,則謂,將來長大善於理財,必成陶朱事業。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類的縫紉用具或鏟子、勺子之類的炊事用具,則謂長大善於料理家務。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也不能當場就斥之為「好吃」、「貪玩」,也要被說成「孩子長大之後,必有口道福兒,善於『及時行樂』」。總之,長輩們對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一周歲之際,對小孩祝願一番而已。
通過小孩抓周兒,在客觀上檢驗了生母、看媽、奶媽對小孩是如何帶領的,是如何進行啟蒙教育的。因此,有些家長並不迷信,但仍主張讓小孩抓周兒,也是這一風俗得以持久在民間流傳的原因之一。 (孔林網)
Ⅱ 孩子過百歲都擺些東西讓小孩子抓,請問都放什麼東西呀
筆.錢.桂圓.證書 文人\商人\有福氣的人(務農\政客. 是朋友說的
Ⅲ 韓國人忌諱什麼啊 幫幫忙!!!
社交禮儀
韓國人崇尚儒教,尊重長老,長者進屋時大家都要起立,問他們高壽。和長者談話時要摘去墨鏡。早晨起床和飯後都要向父母問安;父母外出回來,子女都要迎他人才能吃。乘車時,要讓位給老年人。接。吃飯時應先為老人或長輩盛飯上菜,老人動筷後,其他人才能吃。乘車時,要讓位給老年人。
韓國人見面時的傳統禮節是鞠躬,晚輩、下級走路時遇到長輩或上級,應鞠躬、問候,站在一旁,計其先行,以示敬意。男人之間見面打招呼互相鞠躬並握手,握手時或用雙手,或用左手,並只限於點一次頭。鞠躬禮節一般在生意人中不使用。和韓國官員打交道一般可以握手或是輕輕點一下頭。女人一般不與人握手。
在社會集體和宴會中,男女分開進行社交活動,甚至在家裡或在餐館里都是如此。
在韓國,如有人邀請你到家吃飯或赴宴,你應帶小禮品,最好挑選包裝好的食品。席間敬酒時,要用右手拿酒瓶,左手托瓶底,然後鞠躬致祝辭,最後再倒酒,且要一連三杯。敬酒人應把自己的酒杯舉得低一些,用自己杯子的杯沿去碰對方的杯身。敬完酒後再鞠個躬才能離開。做客時,主人不會讓你參觀房子的全貌,不要自己到處逛。你要離去時,主人送你到門口,甚至送到門外,然後說再見。
韓國人用雙手接禮物,但不會當著客人的面打開。不宜送外國香煙給韓國友人。酒是送韓國男人最好的禮品,但不能送酒給婦女,除非你說清楚這酒是送給她丈夫的。在贈送韓國人禮品時應注意,韓國男性多喜歡名牌紡織品、領帶、打火機、電動剃須刀等。女性喜歡化妝品、提包、手套、圍巾類物品和廚房裡用的調料。孩子則喜歡食品。如果送錢,應放在信封內。
若有拜訪必須預先約定。韓國人很重視交往中的接待,宴請一般在飯店或酒吧舉行,夫人很少在場。
禁忌
政府規定,韓國公民對國旗、國歌、國花必須敬重。不但電台定時播出國歌,而且影劇院放映演出前也放國歌,觀眾須起立。外國人在上述場所如表現過分怠慢,會被認為是對韓國和韓族的不敬。
韓國人禁忌頗多。逢年過節相互見面時,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能生氣、吵架。農歷正月頭三天不能倒垃圾、掃地,更不能殺雞宰豬。寒食節忌生火。生肖相剋思婚姻,婚期忌單日。漁民吃魚不許翻面,因忌翻船。忌到別人家裡剪指甲,否則兩家死後結冤。吃飯時忌帶帽子,否則終身受窮。睡覺時忌枕書,否則讀無成。忌殺正月里生的狗,否則三年內必死無疑。
與年長者同坐時,坐姿要端正。由於韓國人的餐桌是矮腿小桌,放在地炕上,用餐時,賓主都應席地盤腿而坐。若是在長輩面前應跪坐在自己的腳底板上,無論是誰,絕對不能把雙腿伸直或叉開,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貌或侮辱人。末徵得同意前,不能在上級、長輩面前抽煙,不能向其借火或接火。吃飯時不要隨便發出聲響,更不許交談。進入家庭住宅或韓式飯店應脫鞋。在大街上吃東西、在人面前擤鼻涕,都被認為是粗魯的。
在韓國人面前,切勿提"朝鮮」三字,也不要把"漢城說成"京城"。照相在韓國受到嚴格限制,軍事設施、機場、水庫、地鐵、國立博物館以及娛樂場所都是禁照對象,在空中和高層建築拍照也都在被禁之列。
Ⅳ 黃金首飾也需要質檢嗎從抓周直播間買的黃金首飾是質檢過的嗎
黃金首飾不質檢,你能知道含量嗎?那還不得被騙,自己出個證書就好啦
Ⅳ 圍城的作者
《圍城》的作者是錢鍾書。
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出生於江蘇無錫,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32年,在清華大學古月堂前結識楊絳。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牛津大學學士學位。1941年,完成《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1947年,長篇小說《圍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58年創作的《宋詩選注》,列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1972年3月,六十二歲的錢鍾書開始寫作《管錐篇》。 1976年,由錢鍾書參與翻譯的《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出版。1982年,創作的《管錐編增訂》出版。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時38分,錢鍾書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於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相。故事發生於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方鴻漸在歐洲游學期間,不理學業。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於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並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並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到達上海後,在已故未婚妻父親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整日周旋於蘇、唐二人之間,期間並結識了追求蘇文紈的趙辛楣。方最終與蘇、唐二人感情終結,蘇嫁與詩人曹元朗,而趙也明白方並非其情敵,從此與方惺惺相惜。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梅亭幾人同赴位於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由於方鴻漸性格等方面的弱點,陷入了復雜的人際糾紛當中。後與孫柔嘉訂婚,並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方鴻漸辭職並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圍城》包含著深厚的思想意蘊,一是社會批判層面。作品通過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歷程,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統區的國政時弊和眾生相進行了抨擊,包括對上海洋化商埠的腐敗墮落、對內地農村的落後閉塞,對教育界、知識界的腐敗現象的譏諷。二是文化批判的層面。這一點,主要是通過對「新儒林」的描寫和對一批歸國留學生或高級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來實現的。《圍城》中的人物,大多患有崇洋症,但骨子裡還是傳統文化起主導作用。方鴻漸是「新儒林」中尚有正義感的人物,他的出國留洋,目的是「光耀門媚」,好比前清時代花錢捐個官。他的懦弱的性格,悲劇的結局,正是傳統文化所致。李梅亭、韓學愈、高松年等人的庸俗、卑瑣、無聊、虛榮、爭斗等劣根性,也是傳統文化影響的產物。封建遺老方豚翁不用說了,就是於柔順之下深藏心機的孫柔嘉,
在她的身上仍然可以看到舊式女性的面孔。作品通過這些人物病態性格的剖析,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地反思和批判。第三個層面則是對人生、對現代人命運的哲理思考,深入到人本的形而上的層次,諸如對人的基本生存處境和人生的根本意義的探討,對人的基本根性和人際間的基本關系的探討。錢鍾書夫人楊絳在電視連續劇 圍城!片頭上寫道:「 圍!的主要內涵是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小說中也多次點明了」圍城「的含義。它告訴人們,人生處處是「圍城」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存在著永恆的困惑和困境。作家在圍城中所提出的問題,涉及到整個現代文明的危機和現代人生的困境這個帶有普遍意義的問題。
Ⅵ 寶貝一周歲先抓的房產證是什麼意思
一周歲寶貝先抓房產證,這也沒啥意思,他是隨手一抓,或者房產證的顏色吸引他,他都是無意,不要糾結了。研究他沒大意思。
Ⅶ 給寶寶抓周,需要准備寫什麼東東啊
幾大職業的代表不就行嘛!書:會讀書,適合做學者、專家 筆墨:會成為作家、畫家 印章:有權勢,會做大官 算盤/計算器:會當商人、會計師,適合從商 尺:表示將來可成為設計師、建築師 錢幣:將來會很富有 蔥:代表聰明 蒜:代表善於計算 芹菜:代表勤勞 刀劍:能當軍官、警察 聽筒:適合醫護工作
Ⅷ 韓國人的忌諱
【了解】韓國人有什麼忌諱
民俗風情
一、姓氏與鄉親觀念
韓國人的姓名大都三個字,少數是二個字。第一個字是姓,第二個字和第三個字是名,其中有一個字表示宗代,這個字一般附在男子的名字中,每一代都不同,可任意放在第二個或第三個字的位置上。據李朝末期《增補文獻備考》記載,韓國的姓氏計有496個,但在1960年的一次調查中,發現只有411個,其中最大的10個姓氏是:金(約佔21.7%)、李(約佔14.8%)、朴(約佔8·5%)、崔、鄭、姜、趙、尹、張、林。大多數是單姓,少數為復姓,如鮮於、雨宮、岡田、長谷川等。法律規定,同籍貫同姓不能結婚。如擅自強行結婚,不僅父母不予承認,而且政權機關也不予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是,近年來,要求取消這條規定的呼聲很高。
韓國人"血緣"、"鄉土觀念"非常強,親戚關系網特別發達,即使是遠親,交往也都比較膊,同鄉往往是見面熟。政治關系也受地域觀念的影響,選民一般只支持本地區的候選人。強烈的鄉土觀念也造成一些消極影響,如慶尚南北道與全羅南北道就存在地區對立。一千多年前,慶尚道是古代新羅國家的發祥地,金羅道是古代百濟國家的所在地,後來新羅滅百濟統一了國家。由於歷史的原因,自古至今統治韓國的大多是慶尚道人,朴正熙、金斗煥、盧泰愚和金泳三等四位總統、大財閥李秉哲(三星)、具仁會(金星)、金宇中(大字)和70%-80%的軍隊高級將領都出身於慶尚道。而在野黨最有名的領導人金大中、反對獨裁政權的著名詩人金芝河等均出身全羅道。1980年的光州反政府暴動也是發生在全羅道。
二、禮儀與忌諱
(一)禮儀
韓國受儒家教育的影響很深,禮儀方面的特點是重視地位、輩分、老幼、男女之別,對地位、輩分高的,對年長者和男性都要表示尊重,說話要用尊稱(韓國語持有的語法形式),見面要先問候,同行時要讓路,不能走在他們的前面。在家庭中,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提倡「賢妻良母」氣家務勞動幾乎全落在婦女身上。男女7歲以上不能同席。家庭經濟好些的,婦女婚後大多不參加工作,即使參加工作,報酬也比男子低。近年來女權運動有所發展,爭取男女平等、同工同酬,要求將女性公務員的退休年齡從43歲改為50歲等。
1、問候認識的人見面時,一定要相互問候,可視身份關系用點頭、鞠躬、握手或擁抱等形式。
2、介紹家裡來客人時,父母與客人相互行禮,再向子女介紹每來客的身份、稱呼,並要求子女向客人們行鞠躬禮或行跪拜禮。如是在工作單位,則先將本單位的人介紹給來訪的客人。
3、招待韓國人十分好客,招待客人往往是盡其所能,將家中最好吃的都拿出來,而客人應盡量多喝多吃,吃得越多越能顯示感情的深厚。韓國男子普遍好飲臼酒,且酒量很大,互相敬酒,邊喝邊談邊唱,極為熱鬧。中國史書《魏史東夷傳》中就記述了韓國人飲酒、唱歌、跳舞的習俗。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981年的調查統計,韓國每年每人平均消耗的白酒量是9.2公升,名列世界前茅。飲酒時按身份、輩份的高低就座,依次斟酒。位高者先舉杯,依次相隨。地位相差太大的人不能同桌而飲,因情況特殊不得已時,地位低的人應背臉而飲。相互碰杯時,身份低的人應用杯沿碰對方的杯身,不能平碰,否則是失禮。地位低的需向地位高的人敬酒時,應徵得其同意,上前敬酒時,先鞠躬,說些祝賀的話,右手持瓶,左手托瓶底。要注意的是,敬酒人只斟酒,而不陪飲,離開時也應鞠躬。接受敬酒的人要說些答謝的話。身份地位相似的人相互敬酒時,要相互斟酒,碰杯對飲。
4、敬煙向客人敬煙也是韓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的習慣。但是,一般情況下身份地位低的人不能在身份高的人面前抽煙。子女絕不能在父母面前抽煙,更不能向其借火或接火。
5、注意穿襪子進韓國人家裡要脫鞋,到韓國式食堂進餐也要脫鞋,因此一定要注意穿干凈的襪子。襪子不幹凈或有破洞是失禮行為,被人看作沒有教養。入座時,賓主都要盤腿席地而坐,不能將腿伸直,更不能叉開。
(二)忌諱
韓國人普遍忌"四"字。因韓國語中"四"與"死"同字同音,傳統上認為是不吉利的,因此,在韓國沒有四號樓、四層樓、四號房,軍隊里沒有第四師,宴會廳里沒有四桌,敬酒不能敬四杯,點煙不能連點四人。此外,孕婦忌打破碗,擔心胎兒因此而裂嘴;婚姻忌生肖相剋,婚期擇雙日,忌單日;節慶期間要說吉利話;男子不要問女子的年齡、婚姻狀況;打噴嗖、打幅時要表示歉意;剔牙要用手或餐巾蓋住嘴;交接東西要用右手,不能用左手,因傳統觀念上認為"右尊左卑",認為用左手交接東西是不禮貌的行為等等。
三、服飾和帽飾
現代韓國男子多穿西裝,女子著連衣裙,款式很多。傳統服飾富有民族特色,男裝主要有襖、褲、坎肩、長袍等。襖多為白色,稱"則高里",襖的右襟在里,左襟在外,用襖帶在右胸前系以一定式樣的活扣。褲稱"巴基",褲的襠、腿和褲腳都較肥大。坎肩套在襖外,顏色花紋較豐富。女裝的最大特點是襖短,緊貼身。裙子分長裙和筒裙,長裙長及腳跟,是婚後婦女穿的,婚前婦女穿筒裙,長及小腿,腰間有許多細糟。婦女做飯洗衣時還穿圍裙,稱"幸州裙"。"幸州裙"的名稱是有歷史來歷的。傳說公元1593年2月,日本出兵圍攻離漢城20多公里的幸州山城。城中軍民在權律將軍指揮下,進行決死戰斗戶。幸州就婦女用圍裙運石頭支前,有力地鼓舞了守城將士的士氣,打敗了敵人,守住了城堡。從此,韓國婦女系的圍裙就改稱"幸州裙"。
韓國婦女喜歡戴頭巾。頭巾分為三角巾和四方巾,料子有絲綢、緞及化纖等。有的印花,有的綉花,年老的婦女多用白頭巾。男子外出勞動、旅行或生病在家時,頭上常纏一條毛巾,既可防塵土,又可擦汗洗臉。韓國民間傳統的男帽式樣很多,大體有:1、岩巾。用馬尾編成的一種帽子,頂部前低後高,呈梯形,現在戴的人已很少;2、笠.男人戴的一種寬檐帽子,最流行的是一種黑笠,呈圓筒狀,罩於頭頂,帽檐很寬,用來遮陽、擋雨雪。製作的材料為蘆葦、竹箴、松籮、綢緞、棉布、紙和馬察等;3、冠。亦稱紗帽,用人發或黑色馬寨編織而成。有方形、扇形和復翼形等。男人尤其是老年人有戴冠的習俗,一直沿襲到現在。
四、飲食習慣
韓國人對飲食很講究,有「食為五福之一」的說法。韓國菜的特點是「五味五色」,即由甜、酸、苦、辣、咸五昧和紅、白、黑、綠、黃五色調和而成。韓國人的日常飲食是米飯、泡菜、大醬、辣椒醬、鹹菜、八珍菜和大醬湯。八珍菜的主料是綠豆芽、黃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條、椿梗、藏菜、蘑菇八種。
韓國人特別喜歡吃辣椒,辣椒面、辣椒醬是平時不可缺少的調味料。這與韓國氣候寒冷濕潤、種植水稻,需要抗寒抗濕有如泡菜是具有韓國民族特色的冬季必備副食品。每年11月,把白菜、蘿卡洗凈晾乾之後,加辣椒、蒜、蔥、海鮮等各種調味料,用大缸掩漬起來,密封半個月至1個月後食用。每個家庭主婦都有腌制泡菜的獨特手藝和秘方,因此泡菜的口味,每家各不相同。
韓國人愛吃牛肉、雞肉和魚,不喜歡吃羊肉、鴨子以及油膩的食物。狗肉是他們喜歡吃的肉食之一。
韓國多泉水,泉水干凈清涼甘美,因兩韓國人一般不喝茶和開水。
韓國人都習慣在矮桌上吃飯,小桌上擺有飯碗、湯碗、盛醬的小碟,以及裝小菜的盤子。吃飯也使用筷子和湯匙。
韓國著名的鄉土名菜主要有:各種生魚片、木浦臭酶魚、光州燉乳豬、烤牛肉、生拌牛胃(即牛百葉)、人參雞、神仙爐(即悅口子湯,類似中國的火鍋)。
韓國人的飲食離不開脆製品,種類很多,主要為泡菜和腌魚。
韓國人喜愛喝湯。湯是韓國人飲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就餐時所不可缺少的,種類很多,主要有大醬湯、狗肉湯等。
韓國人常吃甜點、糕點和麵食,主要有麥芽糖、油蜜果、打糕、蒸糕、發糕、甲皮餅,油剪餅、冷麵等。
韓國人的日常飲品,包括酒類和軟飲料兩大類。三亥酒是一種濁酒,它的歷史可追溯至新羅、百濟、高句麗時期。因系農家當釀制,俗稱農酒,清蜜混氈,但酒精度低,清涼可口;此外,還有保存期長的清酒和適宜冬天釀制的甘酒。軟飲料主要有民間自製的花茶和柿餅汁,前者與中國的花茶同名而實質不相干,後者多在元旦時飲用。
五、人生習俗
韓國人從出生到成人,要舉行許多儀式,現在已逐漸簡化。傳統的儀式主要有:
掛禁線生孩子的人家,必需在大門上攔根草繩,俗稱禁線。如生男孩,就將木炭、松枝和辣椒夾在草繩上;如生女孩,就將木炭、松枝和紙條夾在草繩上。禁線要掛21天,凡服喪與患有病者均不得進入。
三七嬰兒出生後的第蘭個7天稱蘭宅,婆婆要為產婦做特別好的食物,並把蒸糕和海菜湯分送給親戚、朋友和鄰居,表產婦和嬰兒健康無恙,此後近親可來探望。
取名一般由父親在滿月前為嬰兒取名。
賣子有些家庭怕孩子夫折,就認樹木載文在壁為父,祈其保佑孩子無病無災、健康校壽。為此,小孩的名字要作相應的改動。
百日嬰兒出生100天稱百日。這一天要宴請親友和鄰居。客人們向產婦和嬰兒贈送小衣服和禮品,祝願嬰兒健康成長。
周歲小孩出生一周年這一天?交母給櫻兒穿上彩虹衣服進行「抓周」到了現代,多為孩子周歲留影紀念;然後親戚朋友前來祝賀,主人設宴招待。
冠禮男子20歲時進行加冠禮節,表示已長大成人。古代冠禮禮儀式繁縟,現在已大大簡化,甚至不再進行了,儀式一般選陰歷正月的吉日進行。
笄禮女子年滿15歲舉行結發插替的儀式,一般由受笄者母親主持。
花甲60周歲生日稱花甲。祝賀花甲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儀式一般在長子家中進行,親戚朋友也來祝壽。祝壽儀式很隆重,兒孫、親朋按輩份依次施禮,贈送禮品,祝老人長壽。
進甲70周歲為進甲。父母到了進甲之年,子女們要為老人祝賀生日。儀式與祝賀花甲相同
六、民間游藝及農樂歌舞
(一)民間傳統游藝
韓國人民自古以勇敢、智慧、樂觀而著稱,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創造、學習和發展了許多帶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游藝活動。
鞦韆韓國婦女和兒童逢年過節時的一種傳統游戲。比賽時以高度決定勝負。一般是指定一個樹梢為目標,看誰能踢到或咬到。有的是掛一個鈴鐺,秋干越盪越高,鈴鐺也越升越高,直到腳碰不到為止。
撓撓板韓國婦女喜愛的一種娛樂活動。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廣泛的群眾性。每當農歷正月十五、五月初五、八月十五,婦女們穿上節日服裝,聚集在一起,參加燒曉板活動,盡情歡樂。有雙人跳、四人跳,既可比高度,又可比翻跟斗、鑽圈等驚險技巧。
績麻韓國婦女用麻或棉紡線時,往往是十幾戶甚至幾十戶在一起,相互幫助,邊勞動邊唱歌。
場院舞在農家場院舉行的一種舞會。舞會開始由樂隊進行演奏,繼而姑娘們持手絹表演舞蹈,接著青少年跳刀舞,最後是簫笛等樂器獨奏。
摔跤亦稱角戲、角力、角抵,是韓國人男子傳統的節日體育比賽活動之一。冠軍可得大黃牛一頭,其餘的按名次可豬、羊、雞、鴨獎品。
射箭韓國男子喜愛的節目競賽項目之一。根據射的距離遠近和中靶環數多少而定名次,比賽時,選手們身穿民族服裝,場面極為壯觀熱鬧。
拔河節日時常舉行倒的一種附傳統姍游戲,參加人數常達幾百至幾千。韓國的拔河與一般的拔河有很大不同。拔河用的草繩有主幹繩分支繩之分,根據參加人數,確定繩的粗細長短,幾百人參加比賽的主幹繩直徑為50-60厘米左右,長300-400米,每隔1-2米拴一根分支繩,多的有100多根支繩。正月十二日和十三日,先舉行兩村兒童的拔河比賽,規模較小。第二天進行大規模的成年男子拔河比賽。勝方除獎品外,還可扛走負方的全部拔河繩,回村舉行慶功活動。
馬術人騎在馬上表演各種技巧。有單人表演也有雙人表演。
除上述活動外,還有投石戰、車戰、擲骰、賽風箏、投壺、游覽勝地、陞官圖等娛樂游戲
(二)農樂歌舞
農民自春天准備耕種開始,到秋收為止,根據勞動內容不同,唱不同的歌,跳不同的舞。比較主要的勞動歌有:送肥歌、春耕歌、插秧歌、打麥歌、磨鐮歌和豐收歌等。主要的舞蹈有農樂舞、互助舞和嗡嗨呀舞等。
七、住房
韓國民間的傳統住房很有特色,反映了韓半島溫和美麗的自然條件和過去人們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活動的特點。傳統的住房都是平房,根據住房的位置和布置,可分為以下三類:
單排房由里間、外間和廚房組成。每個房間都有向外開的門,各間還有相通的小門,里間和外間的正面有前廊。里間和外間的地面為一長方形火炕,中間用拉門或間壁隔開。單排房前院有籬笆院牆,正面有大門。
雙排房由後面的正房和前面的門房組成,中間兩側以籬笆連接,構成庭院。正房由里間、外間、前廊和廚房組成,門房中間有門洞,右側有客房,左側分為客房與畜舍。庭院有正門和側門,來客從正門出入。
直角房由正房和廂房連接而成直角形。正房與廂房相接處有一寬敞廚房。正房由廚房、里間(有的里間又分上里間和下里間)、外間和前廊組成;客房分上客房、下客房和小走廊。每個房間都有向外開的門,相鄰房間還有小拉門相通。以籬笆圍成庭院。
四合房亦稱井字房,是一種四合院型的住宅,由直角房加上廂房和門房構成。廂房有兩間庫房,有的也住人;門房有兩個房間和簡易廚房,還有門洞和畜舍。
客人串門須先打招呼,主人回話後,客人把鞋脫在走廊,從正門進入外間,不能從廚房或里間進入外間。有廂房的家庭,專門設有客房,客人在客房與主人敘話。
以前封建禮教嚴格的家庭,成年男子一般不進廚房,男客人更不能隨便進入廚房。現在雖已不注意這種習慣,但男客人無特殊情況也應盡量避免進入。
八、婚姻及喪葬
(一)婚俗
韓國的婚姻習俗是傳統婚俗、新式婚姻和宗教婚禮並存,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韓國的婚姻習俗發展變化較大,主要表現為:一是結婚年齡從低漸高,過去13~14歲甚至更小的男孩就要娶一個比自己大幾歲的妻子,目的在於早抱孫子,並由妻子把丈夫侍養成人。現在法律規定男子20歲,女子18歲才能結婚,但在實際生活中,男女都致力於工作和學習,結婚比法定年齡還要晚。二是婚禮從繁變筒,費用大大減少。無論是結婚程序、賓客人數或是慶賀延續的時間和方式等等都日趨簡化,使人們從沉重的精神、經濟負擔中解放出來。新式婚姻是自由戀愛,訂婚儀式可有可無,結婚儀式各地雖不盡相同,但大體有如下程序:在音樂聲中,穿著婚禮服的新郎、新娘入場,相互致禮;主婚人介紹新郎、新娘簡歷,宣讀結婚證書,新郎和新娘互換禮品;主婚人致詞,男女方代表講話,新郎、新娘致答詞,來賓致詞祝福;在樂曲聲中新郎、新娘退場。儀式結束後,由男方設宴招待客人,人們載歌載舞,為新人祝福。
韓國傳統的舊式婚姻程序多,禮儀很繁雜,大體包括以下程序:議婚經媒人介紹,男女雙方家長為自己的兒女商議婚事和訂立婚約稱議婚。按慣例,男女雙方是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訂立婚約的。
納彩訂婚時,男方派人給女方送聘禮,亦稱"送函"(本盒)。函內裝書信與青、綠兩色的彩緞,供女方做上衣和裙子用。女方還要復信。
納幣結婚時,男方用兩個箱子,分別裝"禮狀"(書信)和禮品。禮品用紅絲線系好,先裝紅緞,後裝青緞。箱子由男方未婚的親友送到女家。
涓吉結婚前,女方將選定的結婚日期函告男方稱涓吉。婚前女方要按雙方的四柱、五行進行占卜(稱"宮合),並選擇結婚的良辰吉日。
迎親結婚當日,新郎早起,穿好結婚禮服(紗帽、團領、胸背、綉帶、黑靴),向父母行拜禮,由父母到祠堂告祝拜祖。此後,新郎騎馬與隨行者一道去新娘家迎親。隨行者中的上客,系指新郎的父親或叔父,需抱"木雁"同行。一路上撒鹽,以示視賀。新娘頭戴絲絨花冠,身穿美麗的彩虹婚服,向父母告別,父母則再三叮囑要孝敬公婆,注意禮節。親屬簇擁新娘,送到中門。在院中,新郎與新娘進行"奠雁"儀式。所謂"奠雁",就是指新郎抱雁進入女家,置於桌上,並拜見岳母,請她給雁喂面條,表示新婚夫婦將如大雁一樣愛情專一,白頭借老。獻雁之後,新娘出來會見新郎,相互鞠躬,以藍、紅兩色絲線連結手腕,共飲三盞交杯酒,並交換結婚戒指。接著新娘在母親或親屬攙扶下來到轎前,新郎掀開轎簾,新娘進入轎內。新郎騎馬在前引路,花轎尾隨其後。路過城惶廟時,要以白布條拴在廟前。花轎到新郎家後,新郎下馬入院,花轎隨後越過用草燃起的篝火,才能進院門。迎接的人向花轎投撒豆粒。院子的地上鋪著草席,桌子上點著一對花燭,放著二個插有松枝和竹子的花瓶,幾盤栗子、棗子和柿餅,另外還放有一隻母雞和一隻公雞。新娘下轎入院時,先向雁(由新郎家的人抱著站在院里)鞠躬致敬,與新郎對拜,相互敬酒,宴請賓客,進入新房。進新房以後,新郎揭掉新娘的蓋頭,親戚朋友可以捅破窗戶紙偷看,因此房中往往備有屏風,以利遮擋。新房中的燭火不能用嘴吹滅,必需用筷子或剪刀剪滅,否則據說夫婦之中必有一人會失去好運。結婚時,新郎、新娘一定要吃兩樣食品,一是冷麵,面條長,象徵白頭借老幸福安康;二是圓形的大年糕,象徵花好月圓,夫妻相親相愛,生活美滿。婚禮當天要宴請賓客。
披露宴婚後第二天,新娘拜見公婆後,公婆為答謝新娘而舉行的家宴叫披露宴。要邀請親友和鄰居參加,對因年邁或貧寒而不便赴宴的人,要送去酒食和菜餚,以表示對他們的尊敬和關心。
再行結婚儀式後的第三天,新郎和新娘去妻子家拜見岳父、岳母及親戚,這叫再行。
覲親新婦回娘家拜見雙親稱現親。婚後兩個月或滿一年時,新婦由丈夫或公公陪同,帶著食品和禮物回娘家拜見父母。個別地方有三年之內不許覲親,甚至終生不能回娘家的習俗。但聰明的人想出了中途相遇的補救辦法,就是親家之間,事先約好時間、地點,婆家為媳婦備好食品並送到約定之處,同娘家人會面並在野外聚餐。
以上這種傳統婚俗,不僅禮儀繁多,而且帶來很重的經濟負擔。現在民間逐漸出現新式結婚儀式,但仍有些人沿襲傳統婚俗。
Ⅸ 抓鬮結果證明書如何寫
這個不受法律保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