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成果用什麼音樂
7ut
Ⅱ 請問央視紀錄片《一帶一路》中的那首激昂的背景音樂叫什麼名字謝謝
《共同繁榮》。
一、《共同繁榮》是《一帶一路》的背景音樂,是一首純音樂,沒有歌詞。
二、《一帶一路》由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紀錄中國」傳播工程重點立項,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傾力打造,於9月5日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播出。全片共分六集,分別是《共同命運》《互通之路》《光明紐帶》《財富通途》《金融互聯》《築夢絲路》。
(2)音樂成果集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一、《共同命運》
在曾經的世界版圖上,亞歐大陸勤勞勇敢的人民,用雙腳和船隻探索出多條連接亞歐非幾大文明的貿易和人文交流陸上和海上通路。打開當今的世界地圖,中國倡導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再次激發了這古老而又嶄新道路的無限活力。
共同的利益聯結「一帶一路」。共同的命運,共同的未來。在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將會更加寬廣、更加綿長。
二、《互通之路》
為實現「一帶一路」倡議所提出的互聯互通的願景,中國與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展開互利合作。
依託自身在基礎設施領域強大的建造實力,中國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利合作,相繼參與鐵路、公路、港口、油氣管道、電力線路的建設,促進了「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相互銜接。
伴隨著道路聯通、管道聯通、電網聯通、電纜聯通,人們正在以各種現實的成果,建造起互聯互通的前景。
三、《光明紐帶》
加強國際產能合作,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是「一帶一路」倡議所要達成的願景和使命之一。
中國在沿線國家相繼合作建造了一批有代表性的電站,通過電力開發,推動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中國政府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更彰顯著推進產能與產業合作的決心和信心。
本集主要闡述了中國與沿線國家在這一領域所付出的共同努力,以及所取得的現實成果。
四、《財富通途》
投資貿易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沿海和內陸地區分別通過改善港口貿易與口岸貿易,促進貿易更加便利、更加興旺。
海關推進跨境監管程序協調,開展「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以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
伴隨著喀什、霍爾果斯這兩大新疆經濟開發區建設,以及福建、廣東等地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中國正在構建「陸上開放」與「海上開放」並重的對外開放新格局。而正在興起的跨境網路貿易,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創造著人們的共同財富。
五、《 金融互聯》
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中國正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金融領域展開全方位的合作。人民幣的跨境使用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正在推動一個多元化貨幣時代的到來,推動全球貿易與投資的資金融通。
與此同時,在「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中國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廣泛的金融服務。中國成立了絲路基金,為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聯互通給予直接支持。
為促進亞洲區域的互聯互通建設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國倡議成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與「一帶一路」倡議相互配合,相互借力,為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助力,為亞洲的未來提供助力。
六、《築夢絲路》
絲綢之路不僅是商品交匯之路,更是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贏之路、文明互鑒之路。從雲南瑞麗的邊防小學,到在商業領域的多國合作,人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構築著「和平絲綢之路」。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互學互鑒的基礎上推進人文交流,實現民心相通。
來華留學生的故事,印證著一個已經開啟的「智力絲綢之路」;中國援助抗擊埃博拉疫情的行動,展現著構建「健康絲綢之路」的實踐;而阿斯塔納的生態工程,則詮釋著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建「綠色絲綢之路」的努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一帶一路(央視大型紀錄片)
Ⅲ 音樂能帶給我們什麼
一首好歌代表一種思想,愛,和平,或者力量。
音樂,由簡簡單單的幾個音符組成,卻展現了它奇特多彩的個性,呈現出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當我悲傷的時候,它可以讓我快樂;當我開心的時候,它可以讓我更開心;當我幸福的時候,它可以讓我感動的流淚;當我孤獨的時候,它可以讓我感覺溫暖。
為了理解音樂,必須學點音樂基本知識,知道一些樂曲的背景,這是非常重要的。對音樂的欣賞應是一種追求美的行為,用你的意識去聽音樂是一種感受,以聽覺對音樂產生的刺激引發情緒的聽音樂,又是一種感受。
這種表情由粗到細、由淺到深、從低級到高級、從生活到藝術,展示著有限生命所升華出無限精神的超越自有的過程。
如純粹為了音樂美的純感覺方式,陶醉於音樂豐富情感的方式,投入到音樂的遐想中的方式,以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求刺激的方式,以及以音樂作品的結構、技巧和演奏手法為主的理性鑒賞的方式等。
聽音樂而不解其語言的音樂愛好者,只有感受,沒有了解。
好的音樂有益於身心健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提高勞動效率,培養健康心理,提高兒童的智商。鑒於每個人欣賞音樂的角度不同,喜愛的音樂類型也不同,所以欣賞音樂有不同的方式。
聆聽大型音樂作品時,最好輔以一些相關知識。經過若干時日的訓練,才能聽出不同演繹者對同一樂曲表現的差異,並能體會作曲家的情緒,那你已踏入音樂殿堂的大門了。
拓展資料:
經常聽歌的軟體有網路音樂、酷我音樂、網易雲等等。
網易雲音樂是一款由網易開發的音樂產品,是網易杭州研究院的成果 ,依託專業音樂人、DJ、好友推薦及社交功能,在線音樂服務主打歌單、社交、大牌推薦和音樂指紋,以歌單、DJ節目、社交、地理位置為核心要素,主打發現和分享。
該產品2013年4月23日正式發布,截止2017年04月,產品已經包括iPhone、Android、Web、PC、iPad、WP8、Mac、Win10UWP、Linux九大平台客戶端[3-5]。2015年1月16日,網易雲音樂榮膺網路中國好應用「年度優秀視覺設計獎」。
Ⅳ 中國民族音樂經典代表作
中國民樂發展的三個時期
1.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期(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3世紀)
這時期包括從夏、商、西周到春秋、戰國、奏漢。在音樂體裁方面,經歷了由原始樂舞到宮廷樂舞的進化。在旋律音調、音階形式方面,經歷了由原始間樂重視小三度音程的音調,到春秋戰國強調宮、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頁)、曾"體系,以"三分損益法"相生五音、七聲、十二律,初步確立了中國傳統音樂旋法的五聲性特點。在音樂美學思想方面,先秦諸子百家的論爭,奠定了此後各自學說的理論端點。這一時期中,最具代表性意義的音樂藝術形式是鍾鼓樂隊。
2.中國傳統音樂的新生期(約公元4世紀至10世紀)
這一時期包括了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動盪和北方人民南遷、少數民族的內移,構成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沖擊:一是玄學對儒學的沖擊,引起音樂思想的變化;二是少數民族音樂和外國音樂的傳入,引進樂器、樂律、樂曲和音樂理論方面的新因素。其沖擊的結果,是使中國的傳統音樂為之一變,開創了音樂國際化的一代新樂風。一方面是世界音樂的中國化,包括外來樂曲的中國化,外來樂器的運用,外來樂調的傳入,外來樂隊的民族化,以及外來樂人為發展中國音樂所作出的貢獻。另一方面是中國音樂的世界化,即:中國音樂以其輝煌的成就給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周邊各國,如朝鮮、日本等)以重要的影響。
3.中國傳統音樂整理期(約公元10世紀至19世紀)
包括遼、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點是:從紛亂和分裂到相對的統一,又從南北對立到多民族國家統一政權的建立,及其在相當長時期內的相對穩定。音樂文化方面則具有世俗性和社會性的特點。所謂世俗性,就是與普通的平民階層保持著密切的關聯。此時期的傳統音樂,無論在演出人員和觀眾、聽眾對象方面,都已具有更為廣泛的社會基礎。在音樂理論方面,表現出對前一時期的繼承和清理的傾向。音樂形態特點已逐漸趨於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樂藝術形式是戲曲藝術及其音樂。這一藝術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後世,並廣泛吸收當代音樂新成果,成為集古今音樂大成的音樂寶庫。
中國民樂的發展
先秦:編鍾改寫先秦的音樂歷史
李教授認為,在我國湖北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鍾是先秦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它的出土改變了一段時間內在民族音樂領域內所認為的先秦音樂只有五聲音階的觀點,徹底改寫了整個先秦的音樂歷史。
據了解,曾侯乙墓被發掘以後,其中有陪葬的64枚編鍾。從編鍾以及鍾上的銘文反映出的內容看,中國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能製造出七聲12律齊全,還可以旋宮轉調的編鍾,因此這些編鍾被視為考古界和民族音樂一個歷史性的符號。編鍾在當時的社會中,具有多種社會功能,既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又是乞求平安的祭祀用品。
唐朝:以彈撥音樂為主體的華麗浪漫民樂時代
伴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的提高,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樂器的製造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唐朝音樂的特點是以彈撥音樂為主,李教授認為,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文化時期,經濟水平相比於秦朝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與此相應的,在民族音樂領域內,先秦那種在室外演奏的、相對粗糙的編鍾漸漸衰落,而具有浪漫和華麗色彩的彈撥音樂、歌舞樂隊迅速發展起來。另外,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包括高麗、胡人、西域等地音樂開始傳至中原,極大豐富中國民族樂器的品種。
進入宋朝後,彈撥音樂開始走上了下坡路,管弦樂得到了了發展,這也是同當時的歷史背景相聯系的,這種趨勢和宋朝的戰爭不斷的局勢有很大的關系。 「其實音樂其實是經濟、文化、社會的一個縮影。」 李教授得出了如上結論。
元朝:文人推動下繁盛的元曲時代
元朝沒有科舉制度,於是大批的文人都轉入了民間藝術的創作之中。元曲因此具有很強的故事情節性,吸引了眾多的觀眾,進一步促進了它的繁盛。在這個問題上,李教授特別強調了中國的元曲同外國歌劇的不同,就在於中國的元曲重要形成了一系列的曲牌名,每一個新的創作都是利用已經形成的曲牌名。而外國的歌劇就沒有這樣的「格式」可以套,所有的創作結構都是全新的。
到清朝以後,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樂器繁盛的時代,以明末清初出現的二胡就是這個時代民族樂器發展的一個縮影。漢人的音樂一直都是以「單字」居多,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蕭、笛、琴、鍾等。通常在樂器中出現的兩個字的樂器多是外國傳入中國民族音樂之中的,比如我們熟悉的嗩吶、二胡等。
近代:民族音樂發展艱難
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為大部分觀眾所耳熟能詳,但是李教授認為在中國近代的發展時期,民族音樂的發展進入一個步履蹣跚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兩個標志性人物就是阿炳和劉天華。
劉天華是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家,北京大學教授,詩人劉半農的弟弟,他是與瞎子阿炳同時代的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經典代表作有《月夜》、《空山鳥語》、《良宵》、《光明行》等。李教授特別強調這位民族音樂的宗師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貢獻,認為他是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第一人。從他開始,中國民族音樂進入了學堂化的發展時期,這使中國民族音樂發生了質的變化。
建國後:民族音樂得到了快速的成長
建國以後,中國社會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新氣象。中國建設戰天斗地的氣氛使社會各階層群情激昂,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也由此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隨著革命事業的發展以及農業生產的廣泛開展,出現了大批具有時代特色的民族樂曲,如很多人熟悉的《賽馬》、《喜看麥田千層浪》等作品就是這一時期有代表的作品。在這一時期,民族音樂的一些舊的觀念得到了剔除,很多西洋樂曲中的一些新的元素被借鑒。
2005年春節,天津歌舞劇院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雞年中國民族音樂會"取得巨大成功,音樂會不但通過衛星直播傳送到國內,而且由美國休斯敦音像公司無償提供音樂會的錄音,將製作成CD在全世界發行。
自1998年中央民族樂團代表中國民樂第一次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台,八年來,在「金色大廳」舉辦的「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已經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著名品牌。
從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的一曲《茉莉花》和二胡表演,以及現代民樂組合如《女子十二樂坊》在東南亞的如潮好評,到中國各地民族樂團在國際國內演出市場的日益活躍,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力量的積累正逐漸地轉化為民族自信,也帶來民族音樂的回歸——中國民樂正在交流與創新中走向復興。
Ⅳ 論述從古至今我國音樂的發展歷程
中國民樂發展的三個時期
1.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期(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3世紀)
這時期包括從夏、商、西周到春秋、戰國、奏漢。在音樂體裁方面,經歷了由原始樂舞到宮廷樂舞的進化。在旋律音調、音階形式方面,經歷了由原始間樂重視小三度音程的音調,到春秋戰國強調宮、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頁)、曾"體系,以"三分損益法"相生五音、七聲、十二律,初步確立了中國傳統音樂旋法的五聲性特點。在音樂美學思想方面,先秦諸子百家的論爭,奠定了此後各自學說的理論端點。這一時期中,最具代表性意義的音樂藝術形式是鍾鼓樂隊。
2.中國傳統音樂的新生期(約公元4世紀至10世紀)
這一時期包括了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動盪和北方人民南遷、少數民族的內移,構成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沖擊:一是玄學對儒學的沖擊,引起音樂思想的變化;二是少數民族音樂和外國音樂的傳入,引進樂器、樂律、樂曲和音樂理論方面的新因素。其沖擊的結果,是使中國的傳統音樂為之一變,開創了音樂國際化的一代新樂風。一方面是世界音樂的中國化,包括外來樂曲的中國化,外來樂器的運用,外來樂調的傳入,外來樂隊的民族化,以及外來樂人為發展中國音樂所作出的貢獻。另一方面是中國音樂的世界化,即:中國音樂以其輝煌的成就給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周邊各國,如朝鮮、日本等)以重要的影響。
3.中國傳統音樂整理期(約公元10世紀至19世紀)
包括遼、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點是:從紛亂和分裂到相對的統一,又從南北對立到多民族國家統一政權的建立,及其在相當長時期內的相對穩定。音樂文化方面則具有世俗性和社會性的特點。所謂世俗性,就是與普通的平民階層保持著密切的關聯。此時期的傳統音樂,無論在演出人員和觀眾、聽眾對象方面,都已具有更為廣泛的社會基礎。在音樂理論方面,表現出對前一時期的繼承和清理的傾向。音樂形態特點已逐漸趨於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樂藝術形式是戲曲藝術及其音樂。這一藝術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後世,並廣泛吸收當代音樂新成果,成為集古今音樂大成的音樂寶庫。
中國民樂的發展
先秦:編鍾改寫先秦的音樂歷史
李教授認為,在我國湖北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鍾是先秦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它的出土改變了一段時間內在民族音樂領域內所認為的先秦音樂只有五聲音階的觀點,徹底改寫了整個先秦的音樂歷史。
據了解,曾侯乙墓被發掘以後,其中有陪葬的64枚編鍾。從編鍾以及鍾上的銘文反映出的內容看,中國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能製造出七聲12律齊全,還可以旋宮轉調的編鍾,因此這些編鍾被視為考古界和民族音樂一個歷史性的符號。編鍾在當時的社會中,具有多種社會功能,既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又是乞求平安的祭祀用品。
唐朝:以彈撥音樂為主體的華麗浪漫民樂時代
伴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的提高,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樂器的製造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唐朝音樂的特點是以彈撥音樂為主,李教授認為,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文化時期,經濟水平相比於秦朝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與此相應的,在民族音樂領域內,先秦那種在室外演奏的、相對粗糙的編鍾漸漸衰落,而具有浪漫和華麗色彩的彈撥音樂、歌舞樂隊迅速發展起來。另外,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包括高麗、胡人、西域等地音樂開始傳至中原,極大豐富中國民族樂器的品種。
進入宋朝後,彈撥音樂開始走上了下坡路,管弦樂得到了了發展,這也是同當時的歷史背景相聯系的,這種趨勢和宋朝的戰爭不斷的局勢有很大的關系。 「其實音樂其實是經濟、文化、社會的一個縮影。」 李教授得出了如上結論。
元朝:文人推動下繁盛的元曲時代
元朝沒有科舉制度,於是大批的文人都轉入了民間藝術的創作之中。元曲因此具有很強的故事情節性,吸引了眾多的觀眾,進一步促進了它的繁盛。在這個問題上,李教授特別強調了中國的元曲同外國歌劇的不同,就在於中國的元曲重要形成了一系列的曲牌名,每一個新的創作都是利用已經形成的曲牌名。而外國的歌劇就沒有這樣的「格式」可以套,所有的創作結構都是全新的。
到清朝以後,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樂器繁盛的時代,以明末清初出現的二胡就是這個時代民族樂器發展的一個縮影。漢人的音樂一直都是以「單字」居多,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蕭、笛、琴、鍾等。通常在樂器中出現的兩個字的樂器多是外國傳入中國民族音樂之中的,比如我們熟悉的嗩吶、二胡等。
近代:民族音樂發展艱難
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為大部分觀眾所耳熟能詳,但是李教授認為在中國近代的發展時期,民族音樂的發展進入一個步履蹣跚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兩個標志性人物就是阿炳和劉天華。
劉天華是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家,北京大學教授,詩人劉半農的弟弟,他是與瞎子阿炳同時代的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經典代表作有《月夜》、《空山鳥語》、《良宵》、《光明行》等。李教授特別強調這位民族音樂的宗師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貢獻,認為他是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第一人。從他開始,中國民族音樂進入了學堂化的發展時期,這使中國民族音樂發生了質的變化。
建國後:民族音樂得到了快速的成長
建國以後,中國社會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新氣象。中國建設戰天斗地的氣氛使社會各階層群情激昂,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也由此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隨著革命事業的發展以及農業生產的廣泛開展,出現了大批具有時代特色的民族樂曲,如很多人熟悉的《賽馬》、《喜看麥田千層浪》等作品就是這一時期有代表的作品。在這一時期,民族音樂的一些舊的觀念得到了剔除,很多西洋樂曲中的一些新的元素被借鑒。
2005年春節,天津歌舞劇院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雞年中國民族音樂會"取得巨大成功, 音 樂會不但通過衛星直播傳送到國內,而且由美國休斯敦音像公司無償提供音樂會的錄音, 將製作成CD在全世界發行。
自1998年中央民族樂團代表中國民樂第一次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台,八年來,在「金色大廳」舉辦的「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已經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著名品牌。
從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的一曲《茉莉花》和二胡表演,以及現代民樂組合如《女子十二樂坊》在東南亞的如潮好評,到中國各地民族樂團在國際國內演出市場的日益活躍,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力量的積累正逐漸地轉化為民族自信,也帶來民族音樂的回歸——中國民樂正在交流與創新中走向復興。
Ⅵ 世界十大音樂偉人
權威評選世界十大音樂家 1、〔德國〕巴赫(1685-1750)■代表作:《勃蘭登堡協奏曲》 成就:「西方音樂之父」,巴羅克音樂的集大成者。 2、〔奧地利〕莫札特(1756-1791)■代表作:《費加羅的婚禮》 成就:全能的天才音樂家,德國歌劇藝術的不朽拓荒者。 3、〔德國〕貝多芬(1770-1827)■代表作:《合唱交響曲》 成就: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創者,一代「樂聖。」 4、〔義大利〕威爾第(1813-1901)■代表作:《弄臣》 成就:西洋歌劇的首席代表,其作品占據了世界歌劇舞台的半壁江山。 5、〔奧地利〕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代表作:《藍色多瑙河》 成就:圓舞曲的代名詞,有「圓舞曲之王」的美譽。 6、〔俄國〕柴科夫斯基(1840-1893)■代表作:《悲愴交響曲》 成就: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 7、〔捷克〕德沃夏克(1841-1904)■代表作:《自新大陸交響曲》 成就:捷克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8、〔奧地利〕馬勒(1860-1911)■代表作:《大地之歌》 成就:將浪漫主義交響樂和交響清唱劇發展到新的高度,開創新紀元的人物。 9、〔法國〕德彪西(1862-1918)■代表作:《牧神的午後前奏曲》 成就:新的和聲學與印象派音樂結構的革新者,印象派大師。 10、〔俄國-美國〕施特拉文斯基(1882-1971)■代表作:《春之祭》
Ⅶ 巴洛克音樂主要成就的三個標志
巴洛克一詞呢,是用來稱呼那些產生以文藝復興時期的,並且是在1600到1750年間,繁榮起來的音樂和其他一些視覺藝術,這個詞最初它是源於葡萄牙語,它最初的意思就是指一種珍珠,這種珍珠的個體比較大,但是,形狀是比較沒有規則的。後來這個詞引申到了其他國家的語言之中,比如像在義大利語中,它就有了像任性,還有幻想,還有一種沖突這樣的含義。以後在法語中它又有了兜圈子這樣的意思巴洛克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藝術領域中,是出現在建築還有雕塑藝術,這兩種藝術里,按照當時人們的理解,巴洛克這個詞的含義是指那些過於雕琢的修飾,還有一種比較怪誕的藝術風格。帶有明顯的貶義,巴洛克這個詞作為一個時代的藝術風格的一種歸納,可以說它的用意是比較復雜的,它既沒有一個統一的內涵,又缺乏美學上的立足點。所以,當時,以及以後很多的文藝理論家們在使用這個詞的時候,大多都是採取的一種迴避的態度。很少有人用這個來描述這個時期的音樂。
在繪畫史上,巴洛克這個詞,它具有明顯的貶義成分,它是指在文藝復興後期以來,在創作中所出現的一種蛻變現象。至於在音樂中是不是有這樣的含義,人們的觀點並不太一致。比如像1967年出版的音樂辭典,這個是法國啟蒙運動的思想家,非常有名的盧梭,他的觀點就是,他說巴洛克音樂是這樣一種音樂,他定義的就是和聲既混亂,又充滿了不和諧音,旋律粗糙,音樂發展趨勢不自然,這是盧梭給巴洛克音樂的定義,很明顯是貶義的。
第二種觀點就是德國的藝術史學家,海因里希,韋爾夫林,他在一篇文藝復興與巴洛克一書中,對巴洛克所做出的評價是肯定的。
第三個觀點就是18世紀末新古典藝術家用巴洛克這個詞來嘲笑那種417世紀義大利的文學還有藝術風格。第四個觀眾就是本世紀,也就是20世紀初的時候,音樂學家庫特薩克斯這是很有名的一個音樂學家,他又將海因里希的觀點做了發展,在音樂史,還有整個對音樂的評價當中,肯定了巴洛克音樂這是四種比較有名的對巴洛克音樂的評價。在19世紀之前,歐洲的大多數人,對於他們的審美觀點是以古典主義作為唯一的一種審美觀點,與古典主義這種穩定的對稱的比較和諧的這追藝術風格不相符的其他一切風格,他們都予以否則,像巴洛克這種與古典主義恰好是相對的藝術風格,他們率先作出的是批判的態度,在19世紀以後人們充分地了解到了巴洛克時期的藝術風格,它所具有的那種感人的魅力,所以,逐漸對巴洛克整個的音樂有了新評價,在音樂方面,人們逐漸地意識到巴洛克音樂,可以說是歐洲音樂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奠定了歐洲音樂發展的基礎,因此可以說,了解巴洛克音樂,對了解整個西方古典音樂的發展,對了解西方音樂的基本風格特徵,都是至關重要的。這是第一個要說的就是巴洛克這個詞語的概念。
第二個是它的時代背景。在文藝復興以後,歐洲的許多國家都還是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大家知道,1640年,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這個時期就標志著歐洲社會從此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作為一種新興的獨立的政治勢力,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在這社會體制,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同時,在死心和文化領域,恰好是由文藝復興,向啟蒙主義運動過渡。在這個時期,在藝術領域,各個藝術門類,都在積極尋求自己的發展方向。探索進一步提高自身藝術表現手段的一種途徑,這就使整個藝術門類,充滿地勃勃生機。另一方面,這個時期的科學技術也有飛速的發展。因為在16世紀後半葉的時候,隨著宗教戰爭,這個如果大家學過世界史的話,會知道這一段歷史,隨著宗教戰爭的爆發,開始有了新的神學和新的哲學,帶來了新的思維方式,這些思維方式,極大地促進了精密科學的產生,比如說,數學,現代物理學,這些大部分都是在巴洛克前後產生的藝術家們有從中受益匪淺,這個時期的藝術領域,從繪畫,建築還有雕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他們在造型還有觀念上都有一些大膽的表現,其共同特點就是結構的宏大,對稱的嚴謹。另外注重裝飾性與戲劇性的對比。首先說在繪畫方面。
這個時期的繪畫作品,主要表現的特徵就是在教堂中的天頂畫,在這些作品中,畫家充分應用了光的這節奏感,使人在看畫面的時候有一種動感,注意這個時期開始有動感這個詞,在建築方面,也充分展示了巴洛克藝術的主旨,他們所追求的就是一種動感,這與巴洛克之前的文藝復興志氣,巴洛克之後的古典主義的那種祥和平和平靜穩定沉靜這樣一種感覺,截然相反,他是充滿地一種流動性,一種對比,雕塑藝術,這個時期也是體現巴洛克藝術風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至於音樂上,這個時期也是在探索與創新中,使音樂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這個時期音樂方面的主要成就可以歸納為這樣三點,第一個就是歌劇藝術的產生。歌劇藝術義大利產生,並且,逐漸遍及到了歐洲各國。第二點就是大小調式還有現代和聲體系的逐步完善。剛才我說,巴洛克音樂是歐洲音樂的一個基礎,它影響了歐洲音樂發展300餘年,其中,大小調式,和和聲體系,這個就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第三點就是聲樂和器樂作為音樂的兩種主要表現方式,開始走上了各自獨立發展的道路。這是主要體現這么三點。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就是歌劇。之所以把巴洛克音樂它的起點定為1600就是因為這一年是歌劇的產生。在義大利,音樂與戲劇的結合這個歷史可以說是非常的久遠無論是民間的那種具有故事情節的一種表演,還是宗教宣傳教義的那種神秘劇或者是宗教劇,他們都是以舞台綜合性藝術的形勢出現的。這樣呢,就為歌劇的產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剛才已經提到過,歌劇是一個綜合性舞台藝術。它綜合了什麼呢?綜合了戲劇,綜合了文學,綜合了舞台美術,綜合了表演,還有就是綜合了音樂。出去這樣說的話,歌劇的定義就是集戲劇文學舞台美術表演音樂於一身的綜合性舞台藝術。根據這個定義大家想一下,你所知道的除了歌劇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音樂題材符合這一定義的應該能說出來的,咱們國家的。戲曲戲曲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這樣舞台綜合性藝術。還有一種,像音樂之聲,窈窕淑女,音樂劇,音樂劇同樣也是舞台性綜合藝術,16世紀以後,人文主義思想在當時義大利的許多領域,都已經有所出現,人們希望復興古希臘的那種文學和藝術,希望用古希臘的音樂和戲劇再現,真實地表達人的情感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同時,更具有戲劇性的音樂題材,用它來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一音樂鑒賞力或者音樂的需求,這樣,就為歌劇的產生奠定了社會基礎。從音樂發展的內在規律上看,在文藝復興以後,人們的欣賞興趣,已經從那種復調音樂,轉向了一種有一個主要旋律,其他的聲部做和聲陪襯,和聲襯托,這樣的一種主調音樂格式。
同時,歌唱家這個時期,在樂隊或者樂曲的伴奏下,他們演唱單旋律,這樣一種演唱模式,也已經越來越普及。這就為歌劇的演出形式奠定了基礎。這是從歷史上經驗積累上,還有從社會背景上,還有從音樂內在規律上說,都為歌劇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歌劇具體的產生是這樣。
在義大利佛羅倫薩這個城市,這個城市裡,有一個藝術沙龍,它裡面有這樣幾個人比較著名,像詩人,里努契尼,還有像琉特琴演奏家,琉特琴這個是一種古老的弦樂器。琉特琴演奏家溫琴佐,還有就是作曲家佩里。還有卡契尼,還有一位音樂家就是老伽利略,剛才已經說過伽利略,伽利略他是佛羅倫薩的一個名門望族,他的父親是當地一位有名的作曲家,演奏家,同時還是數學家。這個藝術沙龍里,詩人就是里努契尼,還有作曲家佩里,他們根據古希臘的神話,創作了第一部歌劇,這個是在1597年創作了第一部歌劇叫《達芙妮》,在當年的狂歡節上首演。獲得很他的成功。這部歌劇的手稿遺失了。據說是在一場火災中被焚毀,這是第一次嘗試,過了三年以後,也就是1600這一年,里努契尼和佩里,他們重新合作,根據阿波羅就是太陽神的傳說,阿波羅與優麗荻茜,這樣一個神話故事,創作了一部割據,就叫做《優麗荻茜》這部歌劇創作以後也獲得了很大成功,並且把他們部分手稿,流傳到現在。所以,現在人們公認的就是1600年,優麗荻茜這部歌劇的誕生就是歌劇藝術這種新的題材的誕生,同時也是歐洲音樂歷上一個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時刻,同時,歌劇藝術最初它的創作題材,多是取自於宗教,像聖經,像古希臘的神話傳說,由於大多是在宮廷中表現,所以它就要迎合貴族們的欣賞口味,比如說像優麗荻茜,就是第一部歌劇,他把原本的悲劇性結束,改成了大團圓式,這樣做,從積極的方面說,它表現除了人文主義思想,表現除了藝術家用藝術來征服自然,同時,征服象徵中世紀教會統治的攜兒邪惡勢力。在音樂風格上說,早期的歌劇是以聲樂為主,器樂部分只是起著一種陪襯作用,器樂部分,自始自終都沒有單獨出現過,在優麗荻茜這部歌劇中,人們就可以看出,作曲家所強調的是一種朗誦式的宣序調的,大家知道歌劇中,咱們知道的歌劇中有詠嘆調還有宣敘調,所謂宣敘調就是比較口語化,敘述性的,這個時期的歌劇恰恰就是住的朗誦。還有注重的宣敘調性質。這是佩里的創作。
另外,卡契尼就是另外一位作曲家,他的歌劇作品中,與佩里不同,強調的是器樂部分,強調的是音樂化,但是,很可惜他的音樂作品,很少流傳到現在。這是早期義大利歌劇的第一個聖地。就是佛羅倫薩。
在佩里和卡契尼他們完成了使歌劇藝術誕生這樣一個歷史使命之後,他們悄然地退出了歷史舞台,發展歌劇這樣一個重擔呢,就轉移到了威尼斯。威尼斯這時候出現了一位在音樂史上,留有重要位置的作曲家就是蒙特威爾第,說到這里,我想給大家說一下,在歐洲音樂史上,特別是在義大利音樂史上,有三個名字比較容易混。像這個時期的蒙特威爾第,還有一個是維瓦爾帝,還有一個就是浪漫派時期的威爾第。這是三個義大利的作曲家,他們都是以創作,歌劇作品,當然,維瓦爾帝創作大量的弦樂作品,都是以創作歌劇作品而著名的。蒙特威爾第呢,他是可以說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僅從他早期的一些牧歌作品中就是一些聲樂題材,牧歌作品中,人們就不難發現,他在和聲的設計,旋律的發展,以及整個作品的結構的處理上,具有著非凡的才華,同時他對於歌唱家的那種詠嘆調,宣敘調的把握呢,也是恰到好處,蒙特威爾第他能夠充分地利用音樂和戲劇的表現手段,他的努力下,歌劇藝術不僅遍及到了義大利的各地,而且,開始流傳到歐洲各國,剛才說的蒙特威爾第,在蒙特威爾第的作品中,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以及對情感的把握都是非常的准確。而且恰到好處,音樂的戲劇沖突在蒙特威爾第的作品中,得到了大大的加強。這就充分說明,蒙特威爾第作為作曲家,他有著駕馭音樂與戲劇發展的駕輕就熟的這樣一種能力。
另外作為一位將歌劇藝術推向更高峰的擔負著這樣一個歷史使命的作曲家,蒙特威爾第還積極探索新的音樂表現手段,並且把它們應用到音樂的演奏舞台,比如大家現在熟悉的有一種裝飾音叫顫音,這個顫音第一次應用,第一次使用就是蒙特威爾第,另外還有一個像弦樂器的,大家如果熟悉這種樂器演奏的話,像小提琴的撥弦,小提琴有的時候是用弓拉,有的時候還是用右手來撥弦,。這種撥弦演奏出現,也是在蒙特威爾第的作品中,在蒙特威爾第晚期的作品中,對歌劇藝術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他對音樂,他把音樂看作是表現人的各種情感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說到這,我引申一下說,在歐洲歌劇的理論中,始終就存在兩種意見,或者叫兩種觀點,這兩種觀點,第一個就是音樂和戲劇到底突出誰。第一種觀點就是突出戲劇,還有一種觀點就是突出音樂,認為音樂是歌劇的靈魂,另外在一些景象的描繪上,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畫上,和在劇情的轉換,以及背景的烘托等方面,蒙特威爾第他將音樂的作用,都提高到了當時的極限。為此,在聲樂方面,蒙特威爾第他還運用了一些像獨唱,合唱,二重唱,三重唱,這樣的一些表現手段,這就將歌劇的聲樂題材結構,已經趨於完善。從以上種種蒙特威爾第的貢獻來看,說他是歌劇天才不為過。
由於蒙特威爾第在歌劇創作方面的種種貢獻,這就使歌劇藝術從此進入了一個成熟期,這是以蒙特威爾第為代表的威尼斯這個地方的歌劇,這個地方的歌劇還有一個特別引人注目之處,就是1637年,在威尼斯建立了有史以來第一所面向公眾的歌劇院,叫聖卡西亞諾歌劇院。在此之前,歌劇藝術基本上都是在宮廷,或者是在豪門的宮殿里演出。這次威尼斯歌劇,下面一個歌劇藝術,它的發展中心就是羅馬。這個也是義大利的一個城市。這個城市,大家知道,這是教會所在的地方,正由於這一點,所以,羅馬的歌劇藝術,它的題材都是宗教的。它是被教會所桎梏的,它的與眾不同就在兩幕劇之間,就是歌劇的幕與幕之間,穿插著一些詼諧的滑稽的表演。
這也許就是現代喜歌劇的前身,義大利歌劇的最後一個階段是在那波里渡過的。這個時期,也為人類音樂史上貢獻出了一位傑出的任務叫做斯卡拉蒂,那波里這個城市它的主要貢獻就是為義大利歌劇體系增添了正歌劇這樣一個題材,並且把這樣一種歌劇的形勢,統治歐洲歌劇舞台長達100餘年,那波里歌劇的特點,第一個就是歌劇的藝術家們,首先將音樂提高到第一位,這剛才說過,歌劇的爭論,強調歌劇是用音樂來反映人類情感以及戲劇性的藝術。第二點就是獨唱藝術,這個時候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這個時期的歌唱家們,他們注重自己演唱技術的修養,這就使演唱技巧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帶來的弊端就是在歌劇藝術中,注重的是炫技,就是大多數是炫耀自己的演唱技巧,而忽視了劇情。
第三點就是確立了樂隊的編制,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剛才說過,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的主要成就就是聲樂和器樂的各自獨立發展,其實在這個時期,樂隊開始它脫離了作為聲樂的附庸這樣一個地位,開始在歌劇藝術中,開始有它自己獨立展現的機會。並且形成了一種樂曲的演奏模式,這種模式就快,然後,中段是慢,第三段又是快,就是快慢快,或者是慢快慢的這樣一種模式,這樣一種模式,對後世的影響很大。這種模式是交響樂中的奏鳴曲式的前身。這個如果咱們學音樂史,開始到最後講下來的時候,會理解到這個時期,速度上的變化,其實對厚利,音樂曲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剛才說到那波里歌劇呢,他的代表任務是斯卡拉蒂,他在作品中開始運用了和聲的因素。同時,他將樂隊,開始定型為以弦樂器為基礎,並且,以弦樂器分出了高中低三個聲部,但是看現在的管弦樂隊的編制,基本上都是以弦樂器為基礎的。弦樂器它的四個聲部配置就是整個樂隊的音響基礎。這樣的劃分,最初也是來源於義大利的歌劇樂隊它的結構規模,歌劇藝術在義大利完善以後,開始波及到了它的鄰國,首先是在法國。法國這個時期的歌劇藝術,它與義大利一個很重要的不同點就是他在歌劇中,往往穿插有舞蹈的表演,大家在看一些法國歌劇中,會很明顯地體會到這一點,其中,包括像威爾第剛才說過的,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他創作的有一部很有名的歌劇叫做茶花女,這個可能大家聽說過。像茶花女這部歌劇裡面也是穿插了一些舞蹈的場面,這種風格就是法國歌劇的一種代表性的風格。這個時期,法國音樂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一個作曲家叫呂利,這個人他對音樂史的貢獻呢,就在於,他將合唱,舞蹈表演,這種戲劇性完美地融入了歌劇的藝術之中。因為這個人本身他是有義大利血統,後來是在法國成長,並且在法國完成了他的事業。呂利,另外一位非常有名的作曲家,叫拉莫,這個人他對音樂史最大的貢獻就是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史上第一部和聲學教科書。從此,標志著和聲學的產生,同時,也是歐洲傳統音樂主調音樂,作為主調音樂方面一個重要的基石,這是法國歌劇。
法國歌劇的代表作品呢,流傳後世的並不是太多,在法國之後,是英國歌劇,英國歌劇在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一個叫做普塞爾,在普塞爾之後,英國的音樂界長達300餘年沒有向人類社會貢獻出什麼著名的作曲家,就是它本土沒有影響世界的作曲家。一直到19世紀20世紀,布里頓的產生,英國歌劇呢,它有著一些與眾不同之處就是英國的一些作曲家,他注重吸收他們國家的民間音樂,使他們國家的音樂帶有非常濃郁的英國色彩,除了英國之外就是德國,德國這個國家很有意思。在開始的時候,在巴洛克音樂開始的時候它是處於落後的狀態,但是在巴洛克結束它是處於頂峰。
第二個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之所以把巴洛克音樂的結束點劃在1750年,因為這一年就是巴洛克音樂的一位極大成者,巴赫他的去世,他的去世就標志著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結束和新的音樂風格的誕生。巴赫這個人人們對他的認識也同樣有一個過程,在19世紀中葉之前,人們對他的評價,從一開始的一個管風琴演奏家,或者是一個管風琴專家,或者是一個教堂里的管風琴演奏師,這樣一個稱呼逐漸開始擴展,直到最後,評巴赫為西方音樂之父。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展示了人們對他音樂的認識過程。巴赫在音樂史上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個,節是因為他將復調音樂,推向了一個無人企及的頂峰,第二個節是他完善了大小調。第三個就是他首次將12平均律這個可能大家聽說過,12平均律用於樂曲的或者樂器的創作之中,說到12平均律,這個音樂的律制首先研製的或者首先發現的是我國明代的一個皇室音樂家,叫朱載育,但是首先將它運用於創作和演奏的是約翰 塞巴斯帝安 巴赫,這是第三個。
第四個就是巴赫的作品中,展示了一種人文主義的色彩。大家如果欣賞他的作品,應該是在一種靜靜的狀態下,仔細品位。巴赫的許多作品都是咱們初學鋼琴的人,應該彈到的。比如像創意曲,像賦格曲還有像托卡塔與賦格,這些作品,都是非常有名的。今天呢我想給大家欣賞一首巴赫的作品叫《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這個他寫的是一個管風琴曲,後來被一些作曲家改編成了管弦樂隊曲,咱們今天要看的就是管弦樂隊演奏的《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另外一點就是音樂中的會合和圖象的結合。
這是第一部分,托卡塔它的前奏。這個托卡塔當時是一種這樣的音樂體裁就是音樂發展比較自由,這就很像咱們國家戲曲里的散板它的速度和它的音樂走勢,都可以根據演奏家當時他的感覺。但是,與此不同的就是賦格部分,第二部分卻是非常嚴密的。這個還是第一部分。就是托卡塔部分。
這是第一部分叫托卡塔,大家如果對西方古典音樂或者西方產生音樂了解少的話,我建議,如果想了解的話,就應該先從巴赫的東西開始。因為,巴赫的東西,它本身你聽起來,好像是比較平,起伏不是太大,但是,裡面蘊含著非常深刻的哲理,並且有著很深刻的人生體驗。比如像巴赫這個人,他一生中都是屬於默默無聞,但是他內心世界卻是非常的豐富,這個人與人善良,而且,與世無爭,他甘願過一種比較平淡的生活。
Ⅷ 古代音樂理論成果主要記載於
可以查到的答案是:古代音樂理論成果主要記載於《禮記·樂記》和《史記·樂章》
適當擴充:
《樂記》,中國儒家音樂理論專著。西漢成帝時戴聖所輯《禮記》第十九篇的篇名。《樂記》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較完整體系的音樂理論著作,它總結了先秦時期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創作於西漢,作者劉德及門人,是西漢成帝時戴聖所輯《禮記》第十九篇的篇名,其豐富的美學思想,對兩多千年來中國古典音樂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並在世界音樂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乃是後人從中補充進來的。雖然前後內容有所不同,但是音樂思想與司馬遷還是比較符合。《史記·樂書》深入地闡述了「禮」、「樂」的區別以及二者的社會功能。
宋人陳暘主持編纂的一部關於音樂的網路全書。陳暘精於樂律,參加神宗至哲宗時「升之文館」的《樂書》編纂,後主其事。該書200卷,目錄20卷。前95卷摘錄《禮記》、《周禮》、《儀禮》、《詩經》、《尚書》、《春秋》、《周易》、《孝經》、《論語》、《孟子》等書有關音樂的文字,為之訓義。後105卷為樂圖論,論述十二律、五聲、八音(樂器)、歷代樂章、樂舞、雜樂、百戲等,對前代和當時的雅樂、俗樂、胡樂及樂器均有詳盡說明。樂器圖取自散佚少見的《唐樂圖》、《樂法圖》、《律書樂圖》、《大周正樂》、景佑馮元《樂記》等,可謂當時音樂的網路著作。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視樂器製造與音律研究,其中的文物對於樂理這一塊也有一定
《六經》之一。樂經中可能有純樂理內容,如規定音階距離大小的「五音」(宮、商、角、徵、羽)和規定音高的十二律(六律指黃鍾、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六呂指大呂、應鍾、南呂、林鍾、仲呂、夾鍾)等。早在《尚書》中就揭示了「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的問題,《虞書·益稷》又說「予欲問六律、五聲、八音」,其中都涉及到了「音律」問題。《國語》記載了公元前522年周景王分別和單穆公、樂師州鳩的對話。與單穆公探討的是「熔化無射鍾,改鑄成音律較低的大林(即林鍾別名)鍾」的可能性;與樂師州鳩探討的是如何實現「六律」向「十二律轉化」的問題,州鳩說,通過在」六律「中插入六個稱作為」六間「的」間隙律「,可以得到「十二律」。
Ⅸ 科學研究成果顯示,播放古典音樂
應是慷慨解囊
Ⅹ 尋找適合做改革開放三十年成果展示的背景音樂
國歌
我們走在大路上
改革開放30周年詩歌朗誦稿:想起一位老人
——謹以此詩紀念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
自三十年前的那個冬天
一位矮個子老人
以農村和城市為背景
設計了一幅強國藍圖
然後站在中國經濟的制高點上
把手一揮
封閉已久的國門便敞開了
剛毅沉穩的姿勢
恢宏的戰略構想
給貧瘠的中國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令華夏子孫精神大振
同時世界的目光一起聚焦
開始正視中國這條東方巨龍
秋去春來左搏右擊
三十年風風雨雨
三十年坎坷磨礪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
中國人增長了膽識
古老的中華民族
抓住了富強的時機
三十年歲月匆匆彷彿一閃而過
然而在這歷史的瞬間里
一群共產黨的優秀分子
卻帶領有志的中國人
給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傾注了滿腔沸騰的激情
讓歷代偉人的靈魂悄然站立
注視這人間的奇跡
在今天在生活的馥郁中
我寫下這三十四行紀念的文字
以表達對一位老人的敬仰之情
並真誠的道一聲——
謝謝您我們的總設計師——小平
青春廣東
——謹以此詩獻給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中的青年
作者:蘇虎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作者胡福明曾這樣說過:廣東青年有四個「敢」,敢闖敢試敢拼敢為天下先。
——題記
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廣東青年,
我深深熱愛著我的家鄉……
我是一個熱情奔放的時代青年,
我深深熱愛著我的家鄉。
我曾漫步在雲山珠水——閱讀、欣賞,
我讀到了一篇篇飛揚的筆墨,青春的華章……
我曾暢游在東江西江——品味、打量,
我看到了一片片激情的土地,閃亮的春光。
我也曾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
更感到我們廣東是那麼時尚、漂亮……
我也曾到過古老的歐美各地,
更發覺我們廣東是那麼青春、陽光。
啊,我多想把這一些感觸揮筆寫一寫,
時間的跨度不需要太久太長……
啊,我多想把青春的廣東大聲唱一唱,
只需要稍稍回顧這三十年時光。
可即使只有短短三十年時間,
要寫的話也有千句有萬句,一時不知從哪裡開章?
可即使只有短短三十年光景,
要唱的歌也有千支有萬支,一時不知從哪裡開唱?
我寫:昔日貧困的農家——
幾時變得這么富有、這么寬敞、這么明亮?
我唱:昔日落後的村鎮——
幾時變成一個花園、一座新城,一條畫廊!
我寫:經濟大省——
何時掘開了「文化沙漠」的文化寶藏?
我唱:廣東GDP——
何時從零點幾個億變成一萬多億的總量?
我寫:土地告急、資源短缺、人口超負、環境透支的廣東,
何時鋪開了開發能源,降低消耗的新景象?
我唱:依樣製造、來料加工、汗水掙錢、投資拉動的廣東,
何時掀開了智慧經濟,廣東創造的新篇章?
我寫啊我唱,三十年時間雖然滄海不能變成桑田,
但廣東經濟卻轉入了全面發展的快車道;
我寫啊我唱,三十年時間雖然不能創造曠世奇跡,
但廣東卻點燃了科學、發展、和諧的啟航。
要唱的歌,真是太多太多……
最動情的一篇:該是固本強基平地生輝的世紀舉措;
要寫的話,真是太長太長……
最壯烈的一段:該是眾志成城抗擊非典的那場勝仗。
要唱的歌要寫的話啊,真是太多太多,
最氣勢磅礴的一段:該是泛珠江三角洲那個空前的構想;
要寫的話要唱的歌啊,真是太長太長,
最鼓舞人心的一篇:該是繼續當好排頭兵,再寫新華章!
你聽啊,村裡的阿公也在說——
他們家告別了行路太難、看病太難、讀書太難的困境;
你聽啊,鄉里的阿細也在說——
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改變了他的生活現狀。
你聽啊,年輕的大學生也在說——
大學城是他們做夢也沒想到過的求學殿堂。
你聽啊,復員的老戰士也在說——
退伍後上技校、學本領創業之路安排得當!
你聽啊,韶關特大洪水的災民們也在說——
這么快就能為重災區建好新家園的只有共產黨;
你聽啊,湛江特呈島坡尾村漁民也在說——
我們不再是飲水難行路難賣魚難避風難的村莊。
你聽啊你快聽,所有的廣東人都在說——
追兵就是標兵,對手就是老師,這句話永遠難忘;
你聽啊你快聽,全天下所有人都在說——
廣東引領中國,廣東領跑世界,看南粵木棉飄香。
我是一名普通的廣東青年,但大家總誇我是一個:
敢為人先、務實進取、開放兼容、敬業奉獻的時代闖將;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國公民,但大家總誇我是一個:
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的青年榜樣。
其實啊他們哪裡知道,廣東的年青人個個都是這樣:
像大學城的學子,像沖刺在各條戰線的青年。
其實啊他們哪裡看見,廣東的年青人個個都比我強:
像志願者服務隊,像義工聯那些年輕的臉龐;
於是,他們終於明白,
千百年來——廣東為什麼總能創造奇跡;
於是,他們終於懂得,
三十年中——廣東為什麼屢屢創造輝煌。
因為廣東正年輕——
它擁有青春的肢體,青春的血液,青春的翅膀;
因為廣東正青春——
它擁有青春的胸懷,青春的信念,青春的力量。
所以,我相信會有一天,浩盪的春風——
必將吹遍天下的大江、大河、大洋;
所以,我相信會有一天,盛放的木棉——
必將開滿所有的草原、盆地、山崗。
那一天,我和你將看見和諧的廣東——
站在世界的舞台上盡情歌唱。
那一天,你和我將看見青春的廣東——
站在未來的舞台上無比閃亮!
conquest of paradise
試聽。下載
http://mp3..com/m?f=ms&tn=mp3&ct=134217728&lf=&rn=&word=conquest+of+paradise&lm=-1
hero s theme
http://mp3..com/m?f=ms&tn=mp3&ct=134217728&lf=&rn=&word=hero+s+theme&l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