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籍調查的成果主要資料
1、地籍調查技術設計書;
2、地籍調查表;
3、地籍平面控制測量的原始記錄、控制點網圖、平差計算資料及成果表;
4、地籍勘丈原始記錄;
5、解析界址點成果表;
6、地籍鉛筆原圖和著墨二底圖、宗地圖(土地證附圖);
7、地籍圖分幅接合表;
8、面積量算表及原始記錄;
9、以街道為單位的宗地面積匯總表;
10、城鎮土地分類面積統計表;
11、檢查驗收報告;
12、技術報告。
地籍勘丈成果經審核批准依法登記後,具有法律效力。
② 廣東省如何檢查驗收地籍調查成果
《廣東省城鎮地籍調查測量實施細則》對城鎮地籍調查成果檢查驗收作了明確規定,農村地籍調查成果檢查驗收可參照執行。
(1)檢查驗收制度。地籍調查測量成果實行三級檢查、一級驗收的「三檢一驗」制度。即作業員的自檢、作業隊(組)的全檢、作業單位的專檢和省級驗收。檢查、驗收過程應有記錄,專檢和驗收結束後應編寫檢查(驗收)報告。
「三檢」工作由作業單位實施,接受上一級土地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督和指導。上級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在必要時對轄區內調查測量成果進行抽檢。
省國土資源廳負責全省城鎮地籍調查測量成果的驗收工作。「三檢」工作結束後,由調查測量工作的組織實施單位向省國土資源廳提出驗收申請,由省國土資源廳組織驗收或委託驗收。
檢查驗收經費由調查測量組織實施單位承擔。
(2)檢查驗收程序。見檢查驗收如下程序圖:
(3)檢查驗收內容和比例。檢查驗收內容包括文字資料、權屬調查、控制測量、地籍要素測量和地籍原圖五部分。
檢查驗收的比例:自檢比例為100%;全檢的內業為100%,外業可根據內業檢查發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重點檢查,但實際操作檢查不得低於30%,巡視檢查不低於70%;專檢的內業為100%,外業實際操作檢查不低於20%,巡視檢查不低於70%;驗收時內業隨機抽檢30%~50%,外業實際操作檢查比例視內業情況決定,但不得低於5%。
(4)質量評定標准。成果的質量評定由五部分組成。專檢或驗收中根據所查具體內容的質量情況,對每部分中的各個單項分別進行評分,累加後得到該部分的得分,五部分得分的總和即為成果質量的總分。成果評定質量等級的標准如下:
①總分高於95分(含95分)為優;
②總分高於85分(含85分)、低於95分為良;
③總分高於80分(含80分)、低於85分為合格;
④總分低於80分為不合格。
③ 地籍調查工作完成後,應提交哪些調查成果
(1)地籍調查技術設計書;
(2)地籍調查表;
(3)地籍平面控制測量的原始記錄、控制點網圖、平差計算資料及成果表;
(4)地籍測量(細部測量)原始記錄;
(5)界址點成果表;
(6)地籍原圖和著墨二底圖、宗地圖(土地證附圖);
(7)地籍圖分幅接合表和街道、街坊示意圖;
(8)面積量算表及原始記錄;
(9)以街道為單位宗地面積匯總表;
(10)城鎮土地分類面積統計表;
(11)檢查驗收報告;
(12)工作總結、技術總結等。
④ ●《城鎮地籍調查規程》的修訂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旨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堅持協調配套、突出重點、技術進步和國際接軌的原則,以國土資源需求為導向,借鑒和引進國際先進標准,研製修訂《城鎮地籍調查規程》。
項目通過深入調研,對地籍調查內容、調查單元、調查區劃分、宗地編碼、數學基礎、精度標准、土地用途、面積測算等內容進行了新的規定和完善,完成了《城鎮地籍調查規程》的修訂。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有效指導、規范並積極推動了地籍調查工作,切實維護了土地的社會公有制,進一步科學推進保護土地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加強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和轉變地籍調查政府職能等工作。
⑤ 農村土地調查和城鎮地籍調查的關系請盡可能的詳細點,謝謝!
在市、縣級農村土地調查資料庫建設基礎上,通過全面整合,建立省級土地調查資料庫,滿足省級國土資源管理對土地基礎數據的需要。另外,各級資料庫之間提供訪問和調用介面,滿足數據上傳、接收、交換、備份、更新維護、日常應用等工作需要。
對市、縣地籍調查和地籍測量結果的圖形數據、宗地屬性以及各種表、卡、冊等數據信息進行集中管理,並提供編輯錄入、查詢統計、日常變更、制圖輸出、登記發證以及辦公流程等管理功能,滿足日常業務及管理需求。
(5)城鎮初始地籍調查成果實行擴展閱讀:
按照調查內容,農村土地調查分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和農村土地權屬調查兩部分。
以1:1萬比例尺為主,以縣(市)為基本單位,按照統一的土地調查技術標准,實地調查城鎮以外的變化地塊的地類、位置、范圍、面積、分布等利用狀況,查清全省耕地、園地、草地、林地、農村居民點等各類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現狀。
依據地籍調查技術規程,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調查成果,查清城鎮內部建設用地的使用權狀況,確定城鎮內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圍、界線、數量、用途等。通過匯總分析,掌握工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金融商業服務用地、房地產用地、開發園區等土地利用狀況。
⑥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城鎮土地調查的任務是什麼
城鎮土地調查是指對城鎮范圍以內的土地開展大比例尺調查。依據地籍調查技術規程,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調查成果,查清城鎮內部建設用地的使用權狀況,確定城鎮內部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圍、界線、數量、用途等。通過匯總分析,掌握工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金融商業服務用地、房地產用地、開發園區等土地利用狀況。
⑦ 新中國成立後的土地資源調查
2.3.1.1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壤調查
1955~1956年,由水利部和中國科學院主持對華北平原土壤進行了調查。其調查范圍包括河北平原及山東、河南部分平原地區,調查面積為132000平方千米,參加人員共計500餘人,主要由河北及有關省區領導和技術骨幹組成。
通過這次調查,查清了華北平原以及石家莊市平原縣的全部土壤類型,有4個土類23個亞類284個土種變種;解決了整個華北平原和石家莊市平原縣區土壤形成演變、分類命名、改良利用的重大問題。這次調查提供的主要成果有1:20萬土壤圖集,1:150萬土壤、養分、鹽分、質地、地下水、積水、土地利用現狀、土地改良利用分區圖集及《華北平原土壤》。《華北平原土壤》著重論述了華北平原包括石家莊市平原縣區土壤的形成條件、土壤分類及性態,以及土壤的理化性質和土壤的農業特徵;特別對地下水及土壤鹽漬的關系收集了大量資料,進行了分析化驗工作,並據此做了土壤改良分區規劃;討論了鹽漬土壤改良防治等問題。為石家莊市及整個華北平原地區的土壤改良及土地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2.3.1.2 石家莊市第一次土壤普查
為摸清全國各地的土壤狀況,1958年冬,在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的領導下,開展了全國第一次群眾性土壤普查工作。1959年,石家莊市首次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土壤普查,對土壤類型、土壤耕層養分和利用方式進行了普查和資料整理,為合理施肥、培肥改土和因土種植提供了依據。這次調查的隊伍主要由技術人員及基層幹部組成。調查的重點是耕地土壤,調查的內容一是採用群眾認土、辨土、改土的經驗進行土壤分類,並用群眾語言進行土壤命名;二是進行土壤養分化驗,包括土壤有機質、速效氮、磷、鉀的簡易化驗。河北省省級匯總由農業、科研、教學等單位合作完成,經匯總全省分4個土區、13個土片、74個土組、218個土種。提交的主要圖件成果有1:50萬河北省彩色土壤圖和土壤肥力圖,主要文字成果有《河北農業土壤》和《河北省土壤分類概況》。《河北農業土壤》主要內容包括自然條件,農民種地、養地、改良土壤的經驗、土壤分類等。《河北省土壤分類概況》集中介紹了每個土區、土片、土組的面積、分布、地形、土壤特點、土壤肥力、宜種作物、耕作技術要點。為因地種植、因地施肥、因地灌溉、因地改良提供了依據。
2.3.1.3 石家莊市第二次土壤普查
根據國務院(〔1979〕111號)文件精神,按照河北省農業廳及有關部門的安排部署,石家莊市從1979年5月份開始進行第二次土壤普查與土地利用現狀概查。本次土壤普查是石家莊市規模最大的一次土壤普查,歷經7年時間,在這次對井陘縣、獲鹿縣、郊區和礦區的土壤普查中,取得有效數據224250個,編繪了土壤分布圖、養分圖、改良利用分區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圖等17套共68幅圖件,編寫了《石家莊土壤》一書。通過這次土壤普查,查清了石家莊市土壤類型、分布、理化狀況、肥力狀況以及障礙因素,提出了各類土壤的改良利用方案。
這次普查有別於歷次普查的突出特點,一是各級政府都以政府名義下達正式文件召開有關部門領導會議進行安排部署,在普查期間,市、縣、鄉都成立了土壤普查領導小組,組長一般由主管農業的市、縣、鄉長擔任。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主任一般由市、縣、農業局長擔任,在普查期間專職專責,為做好普查工作提供了組織保證;二是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制訂了有關技術規程,統一了認識,統一了方法,統一了步驟,統一了標准,從而保證了全國普查的一致性和質量要求;三是成立了技術指導組,負責檢查指導普查工作;四是建立了檢查驗收制度,提高了普查精度;五是邊普查邊應用,提高了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六是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比較多。據統計,全市共建土壤化驗室20個,參加普查人員近300人,總投資達150萬元;七是野外調查的內容比較多,室內化驗項目比較多。耕層養分不僅化驗了土壤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速效磷、速效氮、速效鉀,還化驗了有效硼、鋅、錳、銅、鐵等微量元素。
這次普查共挖取土壤剖面66028個,耕層養分化驗樣品14647個,水樣47個,剖面化驗樣品8241個,取得有效數據328280個,取岩石標本1套,整段剖面標本9個,取剖面紙盒標本32040個。縣級提供的成果有1:5萬土壤分布圖,土地利用現狀圖,耕層有機質含量分布圖,全氮、全鉀、全磷含量分布圖,速效氮、磷、鉀含量分布圖,土壤普查報告等。市級匯總提供的成果資料有1:20萬土壤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全氮、全磷、全鉀含量分布圖,速效氮、磷、鉀含量分布圖,1:50萬土壤速效鐵、銅、鋅、錳含量分布圖,土壤普查報告等。
通過普查,摸清了石家莊市的土壤類型(表2.1)及其分布、面積特徵特性、養分含量、生產性能。在土壤普查的同時,還進行了土地利用現狀概查,用1:1萬地形圖或航片為工作底圖上調繪土壤界線和土地利用現狀界線。室內分斑量算土地利用現狀的面積,並逐級匯總。通過概查,全市總土地面積概查數為1410191.53公頃,其中,耕地656776.8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6.57%;園地36173.2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58%;林地面積107234.3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60%;疏林草地面積330607.8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3.44%;草地面積72194.0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12%;城鄉居民點佔地面積85213.2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04%;工礦佔地7918.8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56%;交通佔地32253.1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29%;水域面積75165.6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33%;特殊用地面積2448.2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17%;未利用土地4206.2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30%。
表2.1 石家莊市土壤分類系統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2.3.1.4 第一次土地利用調查
為徹底摸清我國土地資源狀況、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及分布,更好地開發、利用和管理土地,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國務院(國發〔1984〕70號)文件批轉了農牧漁業部、國家計委《關於進一步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的報告的通知》。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冀政〔1985〕56號文件和河北省土地管理局〔1986〕冀土政字第3號文件也都對此作了具體安排和部署。
石家莊市土地利用詳查以1985年8月鹿泉市作為河北省土地詳查試點為起始點,1986年10月欒城縣作為石家莊市試點開展土地詳查,1987年10月趙縣作為石家莊地區開始試點,至1988年10月全部試點完成,並通過省級檢查驗收。此後又經過4年多時間,分4批陸續開展了全市19個縣(市、區)的土地詳查工作,於1992年5月全部完成,並通過省級驗收。其中,第一批無極、正定兩縣1987年10月開始外業調查,1989年底完成內業工作,1990年初通過省級驗收;第二批元氏、新樂、高邑、深澤、藁城、辛集、晉州、井陘礦區、井陘9縣(市、區),1988年9月開始外業調查,1990年初內業全部結束,並陸續通過省級檢查驗收;第三批贊皇縣、郊區分別從1989年3月、12月開始外業調查,1992年7月陸續完成內業並通過省級檢查驗收;第四批靈壽、平山、行唐3縣,從1990年3月開始外業調查,1992年3月完成全部內業工作,1992年5月通過省級檢查驗收。
石家莊市縣級土地詳查主要經過准備工作、外業調查、內業整理等幾個工作階段。外業調查底圖西部山區利用1:1萬地形圖和航片,丘陵、平原地區大部分利用1:1萬平面影像圖。共利用航片455張,平面影像圖865張,地形圖600餘張。外業調查採取現狀調查與權屬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包括地類圖斑、線狀地物和零星地物調繪,境界與權屬界調查等幾方面內容。內業工作包括分幅圖清繪、面積量算統計、成果圖件繪制、文字資料編寫等內容。其中,面積量算多採用求積儀和方格法結合的方法進行,原則以圖幅理論面積為基本控制,分幅進行量算,按面積比例平差。面積匯總統計以分幅為單位統計圖幅內各村各地類面積,由各村各地類面積逐級匯總至縣級。成果圖件繪制以復照透繪的方法縮圖,編繪了鄉級1:1萬、1:2.5萬土地利用現狀圖、權屬界線圖、鄉級邊界接合圖表;編繪了縣級1:7.5萬、1:5萬土地利用現狀圖和邊界接合圖表等。
石家莊市土地詳查市級匯總工作從1992年上半年開始,經歷匯總准備、縣級成果檢核、數據接邊、面積分類匯總、編繪成果圖件、撰寫文字報告、成果驗收鑒定等幾個階段,歷時3年多時間完成。詳查匯總對涉及縣級境界的圖幅進行了接邊,對重調和漏調情況進行了核實和地類面積調整,針對圖幅內各部分圖斑面積與理論面積不等情況進行了平差處理。涉及線狀地物接邊一般只作圖面處理,面積不參與變化。數據匯總統計採用市縣結合的方法進行,由縣級對本縣數據進行接邊調整後填寫表格匯總至縣級,市匯總組在縣級接邊統計的基礎上匯總到市級,數據匯總統計初步採用了計算機進行工作。
匯總圖件繪制以接邊後縣級詳查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底圖,採用復照縮圖、蒙繪透繪的方法,編繪了1:10萬土地利用現狀圖,1:15萬土地利用現狀彩色掛圖等圖件成果。在數據匯總及圖件編繪的基礎上,市級匯總撰寫了《石家莊市土地詳查資料匯總報告》、《石家莊市土地詳查成果應用總結》、《石家莊土地資源》等文字成果。詳查結果顯示,全市轄區總面積1406238.93公頃,其中,耕地634306.19公頃,園地50657.37公頃,林地156653.40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22033.74公頃,交通用地26802.01公頃,水域67407.95公頃,未利用地348378.27公頃。整個調查工作從1984年10月開始,到1994年底全部結束,歷時9年。總投資近200萬元,投入人力近400人。
2.3.1.5 土地利用更新調查
2000年底,河北省國土資源廳要求全省在3年內完成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建設,11個設區市建成區和經濟發達的縣(市)要基本完成城鎮地籍信息系統建設,逐步推行建制鎮和村莊地籍調查工作。石家莊市國土資源局為堅決落實部、廳領導的指示精神,積極完成上級確定的工作目標,在著手抓地籍信息系統建設的同時,認真查清轄區工作底數,制訂周密計劃,突出工作重點,抓住關鍵環節,嚴格按計劃分步實施,全程跟蹤與監督檢查並重。
(1)土地利用更新調查的原因。往日資料陳舊過時、變更調查工作做的不及時,圖形、屬性與土地利用現狀嚴重不符、陳舊失真。如靈壽、贊皇、行唐、藁城、原郊區等縣(市)、區,圖形資料大多以紙質載體存放,極易折損,失真變形,圖面又污濁不清。個別地方的台賬、外業手簿等資料缺頁。
初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失真。由於手段落後,造成面積量算、圖形數據接邊發生重合或隙縫及線狀地物偏移等現象。
原有詳查資料丟失損壞。晉州市國土資源局在1997年搬家時將原來的詳查資料全部丟失,必須通過更新調查來彌補過失,重新查清土地利用現狀,以適應地籍管理的需要,最終才能完成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建設。
土地權屬信息不完整,不能滿足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的要求。通過調查摸底,大多數縣(市)在初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時,只進行了各行政村的權屬界線調查,而未對有土地佔有權和處分權的自然村或村民小組等集體經濟組織的權屬界線進行調查,也沒有進行集體土地與道路等線型國有土地的權屬調查,不能滿足線型國有土地使用權和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的需要。
滿足建立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的需要。建立一個數據精確並能正常運行的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必須做到:原始數據可靠、工藝流程科學和對各類復雜問題的科學處理。原始數據是建庫的根本,但限於當時的條件,一些原始數據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圖形的缺號、重號、圖與台賬不一致等,這些在當時看來是影響不大、數量不多的問題,但對建庫來說則必須逐一徹底解決。為此,國土資源部於2002年8月7日發文明確要求,建立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之前必須進行更新調查。
滿足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需要。由於土地利用現狀數據不夠准確,造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制定、建設用地的會審、農用地復墾項目的立項和實施等工作陷於被動,在各級國土資源管理中留下了深刻的教訓。要改變這一被動局面,唯一的途徑就是進行土地利用更新調查工作。
(2)城鎮地籍更新調查的原因。初始地籍調查手段落後,方法不統一。
沒有採用統一的控制坐標進行地籍測繪,形成地形圖。如石家莊市所轄各區,分別採用解析、半解析、勘丈法進行地籍調查,而且大多採用自由坐標進行地籍測量,所形成的成果僅能滿足當時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初始登記,沒有形成地籍圖。有的雖已形成了地籍圖,但卻束之高閣,未進行變更調查或變更工作不徹底。各地所形成的地籍圖,由於歷年變更登記任務繁重,繁瑣的手工作業影響了地籍圖的變更。
由於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和規程要求,大多數地方初始地籍調查目的單純,只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初始登記確權發證,因此採用「開天窗」的方法,只單一調查了國有土地。如鹿泉市、辛集市、無極縣、趙縣、晉州市、藁城市、新樂市、元氏縣等,均採用「開天窗」的方式,星星點點地調查國有土地,與目前的城鎮地籍管理要求相差甚遠,必須進行地籍更新調查。
城鎮土地變更大,現有地籍資料不能滿足建庫的要求。近十幾年來,石家莊市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城鎮土地利用強度較高,土地產權交易、變更頻繁。
本次調查工作石家莊市政府和縣(市)政府及國土資源管理局共籌措資金總計1000多萬元,作為土地更新調查及建庫的專項資金。
在城鎮地籍更新調查方面,將城鎮地籍更新調查的縣(市)以最新版1:1000地形圖作為工作底圖,採用全解析方式進行地籍測繪,形成了規范的地籍圖。其中,欒城縣將更新調查成果錄入計算機,在MapGIS軟體支持下成功建成了城鎮地籍信息系統。市內5區則以2002年初夏的最新1:500正射影像圖為工作底圖,充分利用原地籍資料進行權屬調查,採用全野外數據採集的方法進行地籍測量,形成電子地形圖和電子地籍圖,並統一將此數據轉入到MapGIS軟體平台上,再錄入屬性數據,通過圖形與屬性的銜接整合歸檔形成地籍信息系統。
石家莊市地籍更新調查工作啟動於2002年。由於測量控製成果陳舊,不能繼續使用,為此,與石家莊市房管局合作完成了石家莊市數字房地產控製成果。同時,由於機構職能的轉變,基礎測繪已劃歸國土資源局,因而,此次調查以新的「數字房地產」航飛資料為工作底圖,採用全野外數字採集的方式進行測繪,范圍達153平方千米(包含地籍調查125平方千米),得到1:500的數字地形圖和數字地籍圖。為使此項工作能全面地推開,首先在裕華區進行了2平方千米的試點,通過試點總結出地形圖測繪、權屬調查、地籍測量同時進行,全外業採集數據向MapGIS軟體安全轉入並成功建庫的經驗,為編制《石家莊市數字地形圖測繪和更新地籍調查技術設計書》、《工作計劃》以及數字地形圖、城鎮地籍信息系統的建立,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
2.3.1.6 第二次土地調查
為了全面查清石家莊市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並對調查成果實行信息化、網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和登記制度,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土地宏觀調控的需要,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根據國家第二次土地調查的統一部署和省級統一安排,2007年石家莊市開展了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調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石家莊市所轄的23個縣(市、區)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翔實可靠的土地基礎數據,並對調查成果實行信息化和網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和登記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土地宏觀調控及石家莊市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通過本次調查,查出石家莊市轄區總面積1406014.13公頃,其中,耕地面積582267.05公頃,園地面積77056.37公頃,林地面積211226.32公頃,草地面積215580.58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185683.75公頃,交通運輸用地面積33001.12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57794.52公頃,其他土地面積43404.42公頃。
石家莊市開展的第二次土地調查所取得的調查成果為制訂國民經濟計劃和有關政策、基本農田保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提供准確的土地資源信息,加快國土資源管理信息化過程,確保土地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對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⑧ 截至目前我國初始地籍調查進行幾次各有什麼特點
地籍調查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每一宗地的位置、權屬、界線、數量、用途、等級等基本信息,為土地登記提供依據資料。
地籍調查是土地登記工作中為確定土地權屬、明析產權的實質性調查,其成果資料是保護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合法權益、解決土地產權糾紛的重要憑據。同時,通過地籍調查還可全面掌握一個地區的土地類型、數量、分布和利用狀況,以及土地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在各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分配情況,從而為建立科學的土地管理體系,為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為制定土地利用規劃、計劃及有關政策、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調控土地供需、規范土地市場等提供信息保障。
⑨ 地籍調查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地籍調查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每一宗地的位置、權屬、界線、數量、用途、版等級等基本信息,
為土地登記提供權依據資料。
地籍調查是土地登記工作中為確定土地權屬、
明析產權的實質性調查,
其成果資料是保
護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合法權益、
解決土地產權糾紛的重要憑據。
同時,
通過地籍調查
還可全面掌握一個地區的土地類型、
數量、
分布和利用狀況,
以及土地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
間、
在各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分配情況,
從而為建立科學的土地管理體系,
為合理利用和保護
土地,為制定土地利用規劃、計劃及有關政策、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調控土地供需、規
范土地市場等提供信息保障。
地籍調查形成的資料成果主要有:
(
1
)地籍調查表、宗地草圖和界址點、界址邊勘丈原始記錄。
(
2
)地籍控制測量原始記錄、控制點網圖和平差計算成果。
(
3
)解析界址點成果表。
(
4
)地籍鉛筆原圖和著墨底圖、地籍圖分幅接合表及宗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