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三五簡單內容
十三五規劃建議正式發布,主要要點有:
1、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積極培育公開透明、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推進股票和債券發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杠桿率。
2、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
3、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
4、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5、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6、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7、完善能源安全儲備制度。加強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澇等設施建設。實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加快開放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
8、拓展網路經濟空間。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
9、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
10、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媒體數字化建設,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
11、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
12、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加強軌道交通建設,鼓勵自行車等綠色出行。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提高電動車產業化水平。
13、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建設節水型社會。合理制定水價,編制節水規劃,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設國家地下水監測系統,開展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
14、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
15、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國際協調,積極參與網路、深海、極地、空天等新領域國際規則制定。
16、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17、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
18、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
19、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發揮國有林區林場在綠化國土中的帶動作用,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加強草原保護,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
20、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開展環保督察巡視,嚴格環保執法。
21、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出台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發展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
22、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
23、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
24、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推進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同等待遇。
25、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
26、優化領導班子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
27、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建立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相關實名登記制度,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
㈡ 十三五規劃的戰略意義
「十三五」規劃是在「十二五」時期我國發展取得重大成就,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新台階,同時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面臨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黨中央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於實踐、善於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背景下制定的。
「十三五」規劃是黨中央制定的第一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五年規劃,是實現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時間節點上的五年規劃,也是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基礎的五年規劃。因此,「十三五」規劃對於今日的中國,既是國內外形勢深刻復雜變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時期的開拓性規劃,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攻堅階段的收官性規劃,更是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布局的奠基性規劃,意義非常重大。
㈢ 「十三五」規劃內容有哪些
新華網北京11月3日電新華社當天授權發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建議」指出:「十二五」時期我國發展取得重大成就。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十三億多人口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至7800美元左右。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第二產業,基礎設施水平全面躍升,農業連續增產,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5%,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建議」提出:「十三五」時期,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人權得到切實保障,產權得到有效保護。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建議」指出:完善能源安全儲備制度。加強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澇等設施建設。實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加快開放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
「建議」提出:拓展網路經濟空間。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開展網路提速降費行動,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於互聯網的各類創新。
「建議」提出: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勵人才弘揚奉獻精神。
「建議」提出: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建議」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高糧食產能,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建議」提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考慮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
「建議」提出: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積極培育公開透明、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推進股票和債券發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杠桿率。
「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並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實施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建議」提出: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
「建議」提出: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實施網路內容建設工程,發展積極向上的網路文化,凈化網路環境。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媒體數字化建設,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
「建議」提出: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完成國防和軍隊改革目標任務,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取得重大進展,構建能夠打贏信息化戰爭、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
「建議」指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建議」指出: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鼓勵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綠色發展基金。
「建議」指出: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
「建議」指出: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加強軌道交通建設,鼓勵自行車等綠色出行。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提高電動車產業化水平。
「建議」指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建設節水型社會。合理制定水價,編制節水規劃,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設國家地下水監測系統,開展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
「建議」指出: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開展環保督察巡視,嚴格環保執法。
「建議」指出: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發揮國有林區林場在綠化國土中的帶動作用。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加強草原保護。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
「建議」指出: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國際協調,促進全球經濟平衡、金融安全、經濟穩定增長。積極參與網路、深海、極地、空天等新領域國際規則制定。
「建議」指出: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強化脫貧工作責任考核,對貧困縣重點考核脫貧成效。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投入,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互補作用,整合各類扶貧資源,開辟扶貧開發新的資金渠道。
「建議」指出: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
「建議」提出: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完善職稱評定製度,推廣專業技術職稱、技能等級等同大城市落戶掛鉤做法。
「建議」提出: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堅持精算平衡,完善籌資機制,分清政府、企業、個人等的責任。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完善社會保險體系。
「建議」提出: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拓寬社會保險基金投資渠道,加強風險管理,提高投資回報率。
「建議」提出: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出台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發展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
「建議」提出: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發揮醫保控費作用。改進個人賬戶,開展門診費用統籌。實現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
「建議」提出: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堅持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推進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同等待遇。
「建議」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務水平。幫扶存在特殊困難的計劃生育家庭。注重家庭發展。
「建議」提出:優化領導班子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注重培養選拔政治強、懂專業、善治理、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幹部,提高專業化水平。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調動各級幹部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建議」提出: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建立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相關實名登記制度,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
㈣ 十三五成就有哪些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這主要是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角度來總結的。
「十三五」時期,我們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發力、蹄疾步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加強、全面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力度不減、縱深推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全面加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根本動力、制度保障和政治保證。
第二,「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台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預計二〇二〇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百萬億元」。
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主要的標志。2020年雖然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但我國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實現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完全能夠實現年初確定的目標任務,確保「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第三,「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五千五百七十五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既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質量和成色,也決定著全面小康能否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2020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黨中央及時召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繼續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狠抓政策落實,對52個未摘帽貧困縣和1113個貧困村實施掛牌督戰。
因地制宜落實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策略,優先支持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和扶貧產業恢復生產,有力推動扶貧項目開工復工,有效確保了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
第四,「糧食年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一萬三千億斤以上」。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十三五」時期,我們黨和國家始終把「三農」問題擺在首位,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高,有力確保了中國人的飯碗始終牢牢端在中國人手上、飯碗里始終裝著中國自己生產的糧食。
第五,「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十三五」時期,黨和國家一以貫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最堅定的決心、最嚴格的制度、最有力的舉措,持續以水、大氣、土壤污染治理為重點實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為全球生態治理作出了積極貢獻。
第六,「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十三五」時期,黨和國家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以「一帶一路」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為突破口,推動形成了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了新機遇、提供了新動力。
第七,「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六千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十三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十億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最有說服力的指標,極大增強了14億中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十三五」時期,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明顯加強,意識形態工作責任製得到全面落實,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更加鮮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廣泛弘揚,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更加鞏固。
第九,「國防和軍隊建設水平大幅提升,軍隊組織形態實現重大變革」。「十三五」時期,黨和國家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著力推進領導指揮體制改革,著力推進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推進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著力推進軍事政策制度改革,深入解決制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開創了強軍興軍新局面。
第十,「國家安全全面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十三五」時期,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黨和國家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完善國家安全體系,著力推進各重點領域國家安全政策落地落實。
著力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挑戰,國家安全能力不斷提高。堅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著力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實現了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
㈤ 我國國防的主要成就
1、中國首艘國產航母下水
2017年4月26日,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正式下水,人民海軍迎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一艘真正意義的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航母。
5、中國最大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升空
2016年11月3日20時43分,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升空。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又稱「大火箭」,是中國為滿足進一步航天發展需要 ,也是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芯級直徑為5米的火箭系列。
㈥ 十三五時期軍隊建設五個更加註重是哪些
以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為主線 「五個更加註重」的要求,即要更加註重基層黨支部建設、更加註重分類指導、更加註重直接聯系服務群眾、更加註重難點突破、更加註重製度建設的長效性。
㈦ 中國國防建設取得的新成就有哪些
國防成就
1,建立和完善了有中國特色的武裝力量領導體制
2,展示中國國防
3,中國的武裝力量領導體制,是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9日的命令,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作為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機關。
國家的中央軍委設立後,中共中央軍委同時存在,為避免機構重疊,中共中央決定,國家軍委與黨的軍委是「一個機構,兩個牌子」,其組成人員完全相同,而且全體軍委委員都由共產黨員擔任。
4,黨的中央軍委與國家中央軍委並存,同時向中央和全國人大及人大常委會負責。這種領導體制,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作為惟一的執政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領導地位和作用。
5,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和革命化建設有了突破性的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在毛澤東關於建設現代化革命武裝力量的戰略思想和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的指引下,不斷向現代化、正規化和革命化邁進。
6,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7,形成了門類齊全綜合配套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
8,國防科技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國防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
(7)十三五國防成果擴展閱讀:
四種類型
1,擴張型。大國為了維護本國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奉行霸權主義,侵略、顛覆和滲透他國。
2,自衛型。主要依靠本國力量,廣泛爭取國際支持,防止外敵入侵,維護本國安全。我國堅持和平自主的防衛原則,永不擴張,也不容別國侵犯我國一寸土地。
3,聯盟型。以結盟形式,聯合他國彌補自身力量的不足。又分為擴張和自衛型,還可分為一元和多元聯盟,前者有一個大國做盟主。
4,中立型。中小發達國家嚴守和平中立的田防政策,制定總體防禦戰略和寓兵子民的防禦體系。如瑞士。
中國屬於積極防禦自衛型的國防。
國際形勢日漸緩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橫行。居安思危,我國既要加速發展,也要確保安全。「國富」「兵強」是我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兩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