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人大科研成果

人大科研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06 10:32:19

㈠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的科研成果

· 許海雲譯:《時間的坐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2014/2/23 · 劉後濱主編:《唐代政治文明》2014/2/23 · 王靜:《中古都城建城傳說與政治文化》2014/2/23 · 李梅田譯著:《六朝文明》2014/2/23 · 張忠煒:《秦漢律令法系研究初編》2014/2/23 · 趙珍:《資源、環境與國家權力——清代圍場研究》2014/2/23 · 王曉琨:《陰山岩畫研究》2014/2/23 · 李梅田:《魏晉北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2014/2/23 · 趙秀榮:《個人與國家的關系——近現代西方相關思想研究》2014/2/23 · 呂學明主編:《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文物精華》2014/2/23 · 劉後濱主編:《日常秩序中的漢唐政治與社會》2014/2/23 · 劉後濱主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經典文選》2014/2/23 · 包偉民主編:《武義南宋徐謂禮文書》2014/2/23 · 呂學明等編著:《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1983~2003年度)》2014/2/23 · 韓樹峰:《漢魏法律與社會》2014/2/23 · 楊雨青:《美援為何無效?——戰時中國經濟危機與中美應對之策》2014/2/23 · 劉文遠:《清代水利借項研究》2014/2/23 · 徐浩:《西方史學史》2014/2/23 · 徐兆仁:《儒佛道修持實踐與核心思想探源》2014/2/23 · 牛貫傑:《曾國藩》2014/2/23 · 孟廣林:《世界中世紀史》2014/2/23 · 劉後濱、李曉菊主編:《資治通鑒二十講》2014/2/22 · 呂學明:《中國北方地區出土的先秦時期銅刀研究》2014/2/21 · 馬利清編:《考古學概論》2014/2/21 · 馬克鋒:《國學與現代學術》2014/2/21 · 張瑞龍、黃一農:《天理教起義與閏八月不祥之說析探》2014/2/21 · 徐兆仁:《功力、視野、理論——當代歷史研究學術創新之本》2014/2/21 · 包偉民:《唐代市制再議》2014/2/21 · 趙珍:《清嘉道以來伯都訥圍場土地資源再分配》2014/2/21 · 何黎萍:《二十世紀初蘇俄婦女解放觀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2014/2/21 · 韓樹峰:《漢唐戶主資格的變遷》2014/2/21 · 劉後濱:《唐宋間三省在政務運行中角色與地位的演變》2014/2/21 · 王大慶:《從奧林匹亞賽會看古希臘人的平等觀念》2014/2/21 · 郭雙林:《沉默也是一種言說——論梁啟超筆下的嚴復》2014/2/21 · 趙珍:《光緒時期盛京圍場捕牲定製的困境》2014/2/21 · 馬克鋒:《「打孔家店」與「打倒孔家店」辨析》2014/2/21 · 劉後濱:《「正名」與「正實」——元豐改制與宋人的的三省制理念》2014/2/21 · 徐兆仁:《歷史意識的內涵、價值與形成途徑》2014/2/21 · 牛潤珍:《西高穴大墓是否為曹操墓?——高陵地望、朝向與墓葬類型之推證》2014/2/21 · 侯深:《<鄉村裡的推土機>與環境史研究的新視角》2014/2/21 · 馬克鋒:《近五年第來中國近代史研究述評》2014/2/17 · 2000年以來歷史系教師著作要目 2014/1/8 · 孟廣林:《「回歸」或突破——英、美史學家有關中世紀英國憲政史研究的新動向》2014/2/17

㈡ 江立華的科研成果

(一)專著
1.《中國流民史·古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2.《英國人口遷移與城市發展,1500—1750》,中國人口出版社2002年。
3.《中國城市社區福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4.《農民工權益保障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二)譯著
1.《成功之源——對第三世界國家農村發展經驗的總結》,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2.《捆綁的世界——生活在全球化時代》,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三)主編教材
《社區工作》,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年。
(四)發表的CSSCI核心期刊論文
《從湖北恩施看生育政策與生育水平關系》,《人口研究》2008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人口學與計劃生育》2008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年第1期。
《城市社區建設與增進居民福利》,《學習與實踐》2008年第10期。《新華文摘》2008年22期全文轉載。
《論中國古代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思想》,《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2004年第10期全文轉載。
《斷裂與彌補——農民工權益保障中的法與政府角色》,《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2006年第2期全文轉載。
《我國戶籍制度的歷史考察》,《西北人口》2002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人口學與計劃生育》2002年3期轉載。
《論城市農民工的平等競爭權問題》,《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2002年第11期轉載。
《城市社區對弱勢群體的福利服務:現狀與行動策略》,《社會主義研究》2007年第1期。《新華文摘》論點轉載2007年第10期。
《城市性與農民工的適應性》,《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第5期。
《論農民工權益保障的環境建構》,《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社會排斥與農民工地位的邊緣化》,《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現代性與人口風險問題:轉型期中國人口安全的社會學考察》,《江海學刊》2008 年第1期。
《轉型期城市農民工的犯罪與社會控制》,《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
《農民生育中的生男偏好:價值合理性行動》,《江淮論壇》2007年第6期。
《論我國城市社區福利產生及其運作機制》,《江漢論壇》2003年第10期。
《論農民工在城市的生存與現代性》,《鄭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城市社區建設:以增進福利為目標的實踐》,《湖北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城市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的管理模式:問題與對策》,《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社區福利建設的理論構架》,《貴州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居村農民與農民工的社會風險意識考察》,《學術界》2005年第4期。
《城市社區建設與增進居民福利》,《學習與實踐》2008年10期。《新華文摘》08年22期。
《「地緣維權」組織與農民工的權益保障》,《文史哲》2007年第1期。
《獎勵與公平:教育加分政策的外部性探討——以農村人口與計劃生育獎勵機制為例》,《人口與經濟》2009年第5期。
《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農民工轉型》,《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第 期。
《人口與計劃生育獎勵制度的歷程回顧》,《人口與發展》2009年第3期。

㈢ 張向葵的科研成果

*SSCI論文
9 Andreas. Demetriou, Zhang Xiangkui:The architecture,dynamics,and development of mental processing:Greek, Chinese,or universal? Intelligence,2005,Volume 33.Issue 2:109-141
8 Jiao R. K.,Zhang,X.K.. A study about effects of the correlated factors on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166-166.
7 Yu,X.N.,Zhang,X.K.. Mental health among laid-off worke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yle and perceived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221-221.
6 Zhang,X.K..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model(Ⅰ): A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way of self-este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319-319.
5 Sun,Y.,Zhang,X.K..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gnitive appraisal, psychological control,social support and stress fac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320-320.
4 Cong,X.B.,Zhang,X.K..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mental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444-444.
3 Zhang,L.,Zhang,X.K.. Theory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ii):A confirmatory study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319-319.
2 Pan,Y.,Zhang,X.K.. Self-esteem is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the ecation with resp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319-319.
1 Guo,J.,Zhang,X.K.. Coping styles of the retired persons as molator to mental health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320-320.
*國家級
8.張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質探尋與教育關懷.教育研究,2006(6):15-20.(2011年由中國德育雜志社,教育研究雜志社組編的《當代中國德育研究新進展》全文收錄)
7. 張向葵(第1位):培養兒童早期幸福感.光明日報(教育周刊版),2009年5月6日.
6. 張向葵(獨撰):「三性並茂」幼兒需要的陽光教育.光明日報(理論綜合版),2008年 9月12日
5. 張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質探尋與教育關懷.教育研究,2006(6):15-20.(2009年由中國教育學會編著的《中國教育科學2007》全文收錄)
4. 張向葵(第1位):走向行動定向的兒童研究:國內外兒童福利政策研究及啟示,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131-134.(新華文摘2005年第22期,總第346期全文轉載)
3. 張向葵(第1位):自尊對失敗後抑鬱、焦慮反應的緩沖效應.心理學報,2005,37(3): 240-245.(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2005年第10期全文轉載)
2. 張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學校教育不容忽視的心理資源. 教育研究,2003(1):53-57.(2007年由中國教育學會編著的《中國教育科學2005》全文收錄)
1. 張向葵(第2位):小學三年級數學學優生與學困生解決比較問題的差異.心理學報,2002,34(4):400-406.
*CSSCI(A)級
(註:自2008年1月1日起區分CSSCI(A)、(B)級,故2008年以前的CSSCI文章均在CSSCI(B)級中列出)
17.張向葵(通訊):自尊與創造力相關的元分析.心理科學進展,2011,19(5):645-651.
16.張向葵(通訊):高低自尊者不同記憶偏好的發生機制.心理科學,2010,33(6):1393-1396.
15.張向葵(第1位):小學生升學准備不足:現狀調查及原因分析.東北師大學報,2010,(2):141-146.
14.張向葵(通訊):行為評價對3歲兒童掌控動機的影響.心理發展與教育,2010,26(2):128-136.
13.張向葵(第1位):自豪感的概念、功能及其影響因素.心理科學,2009,32(6):1398-1340.
12.張向葵(第1位):教育執行力:家長對落實幼兒《綱要》滿意度研究.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187-191.
11.張向葵(通訊):幼兒漢語字行和語義與圖形加工速度的發展與比較.心理科學,2009,32(3):551-554. (2011年由中國教育學會編著的《中國教育科學2010》全文收錄)
10.張向葵(獨撰):「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性思考與實踐探索.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31-35.
9. 張向葵(第1位):中國兒童成長信息監測平台:建設與應用.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5-8.
8. 張向葵(通訊):城市貧困中學生自豪感、外顯自尊與抑鬱狀態的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2008,24(4):100-105.
7. 張向葵(第3位):社會文化震盪中幽默應對的機制.心理科學,2008,31(5):1198-1201.
6. 張向葵(第2位):美國教育中的幽默.比較教育研究,2008(9):87-90.
5. 張向葵(獨撰):追求自尊:短期效應與長期代價.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162-168.(2010年由中國教育學會編著的《中國教育科學2009》全文收錄)
4. 張向葵(第2位):初中生外在學習動機內化的心理機制研究.心理科學,2008,31(3):580-587.
3. 張向葵(第1位):西方自尊兩因素理論研究回顧及其展望.心理科學,2008,31(2):494-499..(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2008年第7期全文轉載)
2. 張向葵(第2位):不同自尊者對自我相關信息的記憶偏好.心理發展與教育,2008,24(2):91-96.
1. 張向葵(通訊):二年級小學生「記」、「憶」策略的微觀發生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8,24(1):25-30.
*CSSCI(B)級
77.張向葵(獨撰): 改革評價方式 塑造幼兒陽光生命——「小紅花革命」再探.人民教育,2010(12):24-26.
76.張向葵(通訊):兒童早期自尊的行為觀察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8(2):81-87.
75.張向葵(通訊):歸因方式對不同自尊水平個體狀態焦慮情緒的影響.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18(1):111-113.
74.張向葵(通訊):不同認知偏好對大學生情感反應的影響:短期利益和長期代價.心理學探新,2009(1):73-77.
73.張向葵(通訊):走向整合的智力研究——Demetriou的經驗結構式認知發展理論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08,16(6):905-912.
72.張向葵(通訊):嬰幼兒自尊的前兆與形成.學前教育研究,2008(10):26-30.
71.張向葵(獨撰):美國基礎教育在培養諾貝爾獎得主中的奠基作用及其啟示.外國教育研究,2008,35(8):39-43.
70.張向葵(第3位):父母離異對子女心理發展的影響:計票式文獻分析途徑的研究.心理科學,2007,30(6):1392-1396.
69.張向葵(通訊):自我意識情緒:人類高級情緒.心理科學進展,2007,15(6):878-884.
68.張向葵(通訊):自尊與自我服務偏好的關系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07,15(4):631-636. (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心理學,2007年第12期全文轉載)
67.張向葵(第2位):現代中國人心理健康和諧觀的理論構念.心理科學,2007,30(3):629-631.
66.張向葵(第3位):發散思維訓練對62名初一學生創造力的影響.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7,(3):169-172.
65.張向葵(第2位):規則形式及其呈現問題情境對高二學生類比遷移影響研究.心理科學,2007,30(1):100-103.
64.張向葵(第1位):中國兒童的電視環境與兒童成長.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150-153.
63.張向葵(第1位):未來中國兒童研究的戰略構想.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3(6):13-15.
62.張向葵(第1位):認知評價與心理控制感在中年人對社會政策變化感受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作用.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22(4):91-96.
61.張向葵(通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震盪的特點研究.心理科學,2006,29(5):1045-1048.
60.張向葵(通訊):高自尊的異質性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06,14(5):704-709.
59.張向葵(第1位):自尊只有高低之分嗎?——高自尊的異質性及其啟示.心理學探新.2006,26(3):20-22.
58.張向葵(第1位):男女兩性在文化震盪、心理健康及其關系中的差異比較.心理科學.2006,29(2):336-340.
57.張向葵(第1位):透視文化變遷下的個體心理狀態——社會文化震盪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訪談研究.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124-127.
56.張向葵(第2位):中學生學習策略的結構與使用特點.心理科學,2006,29(1):98-102.
55.張向葵(第1位):教師關於兒童入學准備的觀念.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21(4):73-78. (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2006年第3期全文轉載)
54.張向葵(第2位):自我決定認知動機理論研究概述.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141-146.
53.張向葵(第1位):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習策略教學研究.中國教育學刊,2005(5):28-31.
52.張向葵(第1位):自尊能緩沖死亡焦慮嗎?——自尊對死亡提醒條件下大學生死亡焦慮的影響.心理科學,2005,28(3):602-605.
51.張向葵(第2位):兒童入學准備狀態的理論模型與干預途徑.心理科學進展,2005,13(5):614-622.
50.張向葵(第2位):中外學習方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外國教育研究,2005,32(4):10-14.
49.張向葵(第1位):微觀發生法在認知策略教學中的應用,教育科學,2005,21(3):40-43.
48.張向葵(第1位):「內隱自我信息加工方式」研究的前提性問題探索.心理學探新,2005,25(1):49-53.
47.張向葵(第2位):多層線性模型在縱向研究中的運用.心理科學,2005,28(2):429-431.
46.張向葵(第2位):超越式學習的現象學研究.教育科學,2005,21(1):25-27.
45.張向葵(第3位):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談自尊的教育意境.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44-148.
44.張向葵(第1位):社會文化因素對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3):229-233.(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2006年第1期全文轉載)
43.張向葵(第1位):國外自我決定研究述評.中國特殊教育,2005(9):78-81.
42.張向葵(第2位):自我決定學習理論及其干預模型探析.中國特殊教育,2005(6): 41-45.
41.張向葵(第2位):促進殘疾學生自我決定能力發展的教育策略.中國特殊教育, 2005(2):81-85.
40.張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的心理解讀.中國教育學刊,2004(7):36-38、52.
39.張向葵(第1位):關於自尊結構模型的理論建構.心理科學,2004,27(4):791-795.
38.張向葵(第1位):閱讀障礙學生創造力特徵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20(2):1-6.
37.張向葵(第1位):關於心理健康的哲學思考.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119-126(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2004年第6期全文轉載).
36.張向葵(第2位):找回心理學失去的自我——心理學研究主題的歷史探尋與當代啟示.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85-89.
35.張向葵(第1位):文化震盪及其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2(2):438-442.(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2004年第10期全文轉載).
34.張向葵(第2位):運動員與非運動員大學生身體自尊及整體自尊研究.心理學探新, 2003,23(4):55-58.(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2004年第2期全文轉載)
33.張向葵(第1位):有關類比推理過程中的圖式歸納研究綜述.心理科學,2003,26(5):866-869.
32.張向葵(第2位):中學生學習策略運用、學習效能感、學習堅持性與學業成就關系的研究.心理科學,2003,26(4):603-607.
31.張向葵(第3位):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雙重表徵理論及其進展.心理學探新,2003,23(2):55-58.
30.張向葵(第2位):態度研究的新進展——雙重態度模型.心理科學進展,2003,11(2):171-176(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2003年第10期全文轉載).
29.張向葵(第1位):認知發展機制研究的新進展—關於認知發展機制的數學模型. 心理科學,2003,26(1):118-120,143.
28.張向葵(第1位):中學生學習策略應用特點的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1(2):110-115.(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2003年第8期全文轉載)
27.張向葵(獨撰):教育生態:課堂教學監控的鮮活生命.教育科學研究,2003(7/8):31-34.(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3年第11期全文轉載).
26.張向葵(第1位):待崗人員的應付方式、控制感特點及其關系研究.心理學探新,2002,22(4):50-54.
25.張向葵(第1位):處於不支持行為壓力下的下崗人員的心理中介研究.應用心理學, 2002,8(3):9-14.
24.張向葵(第1位):認知評價、心理控制感、社會支持與高考壓力關系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18(3):74-79.
23.張向葵(第1位):退休人員的應付方式對其心理健康的調節作用研究.心理科學,2002,25(4):414-431.
22.張向葵(第1位):論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礎.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107-113.
21.張向葵(第1位):兒童圖式特徵的認知發展研究. 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18(1):22-26.
20.張向葵(第1位):高校知識女性心理素質結構測查問卷的編制.心理科學,2002,25(2):152-155.(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2002年第7期全文轉載)
19.張向葵(第1位):我國高校知識女性心理素質特點的調查研究. 心理學探新,2001,21(3):36-46.
18.張向葵(第1位):我國高校知識女性心理素質現狀的研究.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4):111-116.
17.張向葵(第1位):西方侵犯受害兒童早期經驗研究及其對幼教的啟示. 外國教育研究,2001,28(1):50-54.
16.張向葵(第1位):圖式教學對閱讀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與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16(2):22-27.
15.張向葵(第1位):類比推理研究綜述.心理科學,2000,23(6):725-728.
14.張向葵(第1位):小學生課文圖式意識、圖式操作策略與圖式行為關系的研究.心理科學,1999,22(5):423-426.
13.張向葵(第1位):3.5—6.5歲兒童對喪失認知的初步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1999,15(4):8-12.
12.張向葵(第1位):圖式理論在小學語文閱讀理解中的應用及其對語文學習成績的影響.心理科學,1999,22(2)(人大復印報刊資料,1999年第7期全文轉載).
11.張向葵(第1位):高師教育設置小學教育專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2):19-22.
10.張向葵(第1位):學科素質教育與學習策略.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21(5):1-3. (高等教育文科學報文摘,2000年第2期全文轉載)
9. 張向葵(第1位):3.5--6.5歲兒童對死亡認知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1998,14(4):7-10.
8. 張向葵(第2位):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al Dimensions of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Longitudinal and Cross--cultural evidence.HORIZONS OF PSYCHOLOGY,LJUBLJANA,1998.6.
7. 張向葵(第1位):影響信息加工容量的語言因素研究——中國和希臘跨文化比較. 心理科學,1997,20(5):248-251.
6. 張向葵(第1位):宣傳效果與受眾的心理加工機制——孔繁森事跡宣傳效果的調查研究.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93-95.
5.張向葵(第1位):圖式理論在語文閱讀理解中的應用.心理發展與教育,1997,13(4):57-60.
4.張向葵(第1位):信息加工觀點和信息加工系統.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93-96.
3. 張向葵(第1位):當前社會形勢下兒童——老人助人行為發展的實驗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1996,12(2):6-11.
2. 張向葵(第1位):9--15歲兒童信息加工系統發展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1995,11(4):7-11.
1. 張向葵(第1位):Processing Capacity: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in complex problem-solving:A cross-cultural study in Greece and China. IV EUROPEAN ,CONGRESS OF PSYCHOLOGY, JULY, 1995,GREECE.
*核心級
10.張向葵(獨撰): 探索幼兒教育評價方式的變革——小紅花的革命.人民教育,2009(11),19-21.
9. 張向葵(第2位):後現代主義哲學對心理學中幽默感研究的方法論超越,理論探討,2007(2):62-68.
8. 張向葵(第2位):教師對兒童入學准備狀況的團體評定.學前教育研究,2006,5:11-14.
7. 張向葵(第2位):兒童入學准備的訪談研究.學前教育研究,2005,(5):14-16.
6. 張向葵(第1位):文化震盪對當代女性心理健康的影響.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7(6):53-56.
5. 張向葵(第1位):如何上好學習策略方式教學課——《生活中的軸對稱》課例分析.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4):46-49.
4. 張向葵(第1位):關於心理健康的哲學思考(英文).中國臨床康復,2005,9(12):248- 251.
3. 張向葵(第1位):實現創新教育理論具體化的思考與實踐. 教育探索,2003(2):1-4.
2. 張向葵(第1位):學習策略對學生未來生活方式的影響. 人民教育,2003(2):30-32.
1. 張向葵(第1位):高校知識女性心理素質結構探析. 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1,22(10):21-24.
*省級
33.張向葵(第1位):Perceptions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regarding school readiness.Frontiers of Ecation in China,2008,3(3):460-471.
32.張向葵(第2位):青少年學校適應的調查研究.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9(4):17-21.
31.張向葵(第1位):父母應如何培養兒童的自尊,中國家庭教育,2007(1):42- 47.
30.張向葵(第1位):大學生自尊水平、抑鬱狀態與狀態焦慮的關系.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2):139-140.
29.張向葵(第1位):我國不同群體心理健康現狀的新調查,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4):24-30.
28.張向葵(第2位):四種訓練方式對不同認知風格大學生人際信任改善的影響研究,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4):37-41.
27.張向葵(第2位):大學生自尊、抑鬱和焦慮水平的性別差異研究,社會心理研究,2005(3):15-18.
26.張向葵(第2位):幼兒教師對兒童入學准備狀態觀念的訪談研究.中國家庭教育,2005(2):57-59.
25.張向葵(第1位):學習策略教學與生成智慧,教育科學研究,2005(9):47-51.
24.張向葵(第2位):幼兒氣質類型、母親態度與自我調節的關系研究.中國家庭教育,2004(2):54-57.
23.張向葵(第1位):自尊機制及其對學校教育的啟示.中小學教師培訓,2003(12):54-56.
22.張向葵(第2位):「學習策略對中小學生創新素質形成的影響研究」的深層思考. 中小學教師培訓,2003(3):36-38.
21.張向葵(第1位):圖式: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奠基石.當代教育論壇,2003(12):54-56.
20.張向葵(第1位):幼兒對喪失的認知、成因及調適對策. 中國家庭教育,2003(1):65-69.
19.張向葵(第3位):策略性知識:讓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現代教育科學,2003(7):10-13.
18.張向葵(第2位):當代中國誠信危機的文化審視.新長征,2002(6):50-52.
17.張向葵(第1位):退休人員的應付方式、控制感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社會心理研究,2002(2):1-5,32.
16.張向葵(第2位):待崗人員的應付方式與健康狀況的關系研究.社會心理研究,2002(3).
15.張向葵(第1位):當前形勢下知識女性心理素質分析.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3(3):76-80.
14.張向葵(第1位):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主渠道.中小學教師培訓,2001(6):22-24.
13.張向葵(第2位):知識女性工作壓力歸因特點及相關研究.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3(1):18-20.
12.張向葵(第1位):學習策略的獲得與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現代中小學教育,2001(6):44-46.
11.張向葵(第1位):學習策略學科化. 中小學教師培訓,2000(9): 35-37.
10.張向葵(第1位):備課時怎樣備好學生.中小學教師培訓,2000(8):30-32.
9. 張向葵(第2位):文化震盪與「邊際人」心理調適.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0(4):66-69.
8. 張向葵(第2位):教師心理素質與課程改革. 吉林教育研究,2000(8).
7. 張向葵(第1位):中學生課文圖式意識、圖式操作與圖式水平關系的研究.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22(4):1-4.
6. 張向葵(第1位):中考與高考學生焦慮心理成因及對策.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學版),1999(6):55-56.
5. 張向葵(第2位):學習策略與小學生思維能力培養.中小學教師培訓(小學版),1998(4):16-18.
4. 張向葵(第2位):小學部首歸類識字教學的新方案.現代中小學教育,1998(2):36-38.
3. 張向葵(第3位):學習策略與小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現代中小學教育,1998(1):42-45.
2. 張向葵(第1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誤區的成因及矯正.現代中小學教育,1997(3):30-32.
1. 張向葵(第1位):羅比?凱斯關於兒童智慧發展的「過程—結構」論.吉林教育科學?普教研究,1996(4):14-15.
【報道評論】
5. 不能讓孩子病在起跑線上——訪張向葵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報(心理學)2010年11月3日,第11版.
4. 「三性並茂」成就陽光童年——對話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幼兒學園園長張向葵.中國教育報(基礎教育),2010年1月22日,第8版.
3. 2009中國幼教高峰論壇報道——張向葵:園長管理的新概念及其實施,2010.1(第12期):10-11.
2. 張向葵教授與「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奕陽幼教評論,2009.10(第11期):45-48.
1. 陽光教育編就快樂搖籃.吉林日版,2009年6月5日,第11版.
【著作】
10.張向葵(獨著):陽光下的成長對話——一位幼教專家寫給幼兒家長的36封信.朝華出版社,2012.2.
9. 張向葵(獨著):給幼兒家長的35封信.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
8. 張向葵(著第1位):社會文化震盪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7. 張向葵(著第1位):學習策略對中小學生創新素質形成的影響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6. 張向葵(獨著):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當代青少年心理問題反思與回應對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第一版;2004年第二版.
5. 張向葵(編著):步入青春河.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4. 張向葵(著第1位):學習策略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長春出版社,2000.
3. 張向葵(編著第1位):學習策略的理論與操作.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
2. 張向葵(獨著):中國和希臘兒童信息加工系統機制的比較研究.東北師大出版社,1997.
1. 張向葵(編著):走進心理世界.吉林大學出版社,1997.
【教材】
10.張向葵(主編第1位):發展心理學(高等師范院校專業基礎課教材).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1.
9. 張向葵(主編):青少年心理學(東北師范大學網路學院學歷教育系列教材).東北師范大學網路課,2006.
8. 張向葵(主編第1位):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心理專論(4+2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系列教材).東北師范大學研究生院,2006.
7. 張向葵(主編):青少年心理學(共同課教材).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6. 張向葵(主編第1位):課堂教學監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 張向葵: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4. 張向葵:青少年心理學.全國繼續教育網路課,2004.
3. 張向葵(主編).教育心理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
2. 張向葵(主編).管理心理學.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1. 張向葵(主編第1位):發展心理學.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書評】
4. 張向葵(獨撰):積跬步以至千里——讀沈德立教授等人《素質教育中高效率學習的心理機制研究》一書有感.中國校外教育,2008(1):14.
3. 張向葵(獨撰):專家指津:把心理學導入家庭教育.中華讀書報,2005年4月20日,第15版.
2. 張向葵(獨撰):博採眾長 自成機杼——讀李洪玉教授等人《學習能力發展心理學》一書有感.現代教育科學,2004(6):47.
1. 張向葵(獨撰):閱讀過程研究的新視角——讀《學生漢語閱讀過程的眼動研究》一書有感.吉林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01(4):41-42.
【內刊】
3. 張向葵. 是師愛,構築了他的課堂.思想在線.2006,(1):31.
2. 張向葵. 關於小學教育專業進入高等教育體系的探討. 東北師大教學研究,1999,(1).
1. 張向葵(第2位):關於切實提高高校基礎課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和做法.東北師大教學研究,1997,(2-3).
【成果小結】
國內外學術刊物共發表論文154篇,SSCI論文9篇、國家級論文8篇、CSSCI論文94篇(2008年後CSSCI(A)17篇)、核心刊物論文10篇、省級論文33篇,著作9部,教材9部;
成果獲獎共42項,其中國家級成果4項,省部級成果22項,其它16項;
承擔科研項目23項,其中國家項目9項,省部項目9項,校級5項;
近三年支配科研經費68萬元,年均22.7萬元。

㈣ 崔威的代表性科研成果

1. Foreign Administrative Law and International Taxation: a Case Study of Tax Treaty Implementation in China, 64 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 (2012) ;
2. The Tax Dimension of Fiscal Federalism in China, World Tax Journal 2011(3);
3. 《美國財稅部門對規范性文件的使用》(與張楊合著),載 施正文(編)《中國稅法評論》(第一卷)(中國稅務出版社)(2011);
4. What Is 「Law」in Chinese Tax Administration? AsiaPacific Law Review (SSCI), vol. 19, no. 1, pp 75-94 (June 2011);
5. Learning to Keep the Consumption Tax Base Broad: Australian and Chinese VAT Design for the Housing Sector, in C. Peacock (ed.) the AUSTRALIAN GST: LOOKING FORWARD FROM THE FIRST DECADE (Reuters, 2011) , pp 367-77;
6. China: A New (Furtive)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Transportation Income, M. Lang et al (eds.), TAX TREATY CASE LAW AROUND THE GLOBE (Linde Verlag and Kluwer, 2011), pp 159-170;
7. The Rule of Law in Chinese Tax Administration, in J. Freedman et al (Eds.), TAXATION DISCRETIONS AND THE RULE OF LAW (IBFD 2011), pp 335-366;
8. The Tax Consequences of Corporate Reorganisations in China (w. Rick Krever), British Tax Review 2011, no. 3,pp 340-353;
9. 《境外稅務透明主體的處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個問題及其解決》,《比較法研究》2011年第2期;
10. 《車船稅率應由地方人大確定》,《新世紀周刊》,2011年1月31日;
11. 《國有企業重組的「超特殊」稅務處理:法律背景及評議》,《中外法學》2010年第6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勞動法)2011年第3期);
12. 《對企業重組稅務規則起草過程的反思》,載 熊偉(編)《稅法判例與解釋評注》(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10);
13. 《論跨境服務營業稅徵收規則》,《稅務研究》2010年第11期;
14. 《新法規釋放出納稅人權利良性信號》,《法制日報》2010年6月22日;
15. Establishment」: An Analysis of a Core Concept in Chinese Inbound Income Taxation, 1 Columbia Journal of Tax Law 1 (2010);
16. 《美國政府間財政關系的法律框架及最新動向》, 載 熊偉(編)《政府間財政關系的法律調整》(法律出版社)(2010);
17. 《特定行業徵收增值稅比較研究》(全國人大預算工作委員會法案室及財政部稅政司的「增值稅制改革與立法研究」項目研究成果)(2010);
18. 《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急需解決的兩個稅法問題》,《稅務研究》2009年第11期;
19. 《外商投資境內合夥企業的稅法分析》,《環球法律評論》2009年第6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勞動法)2010年第3期);
20. 《營業稅改革的一種基本原則》,《財稅法論叢》第十卷(2009);
21. Responding to Sovereign Funds: Are We Looking in the Right Place? 123 Tax Notes 1237 (June 8, 2009) (全文轉載於55 Tax Notes Int'l 117);
22. 《公司合夥人與企業所得稅法對合夥稅制的意義》,載《法學評論》2009年第2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勞動法)2009年第6期);
23. 《外商投資二元課稅模式及其政策取向——基於『機構、場所'概念的分析》,載《中外法學》2008年第6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勞動法)2009年第4期);
24. 《提高個稅起征點拉動內需有限》,《第一財經日報》2008年12月4日;
25. The Prospect of New Partnership Taxation in China, 46 Tax Notes Int'l 625 (May 7, 2007);
26. 《境外居民企業投資者所得稅預提制度設立的困惑》,《安徽大學法學評論》,2007年第2期;
27. 《資產出資的稅務處理:從一個細節看新企業所得稅制》,《月旦財經法雜志》2007年第9期;
28. 《准確衡量支付能力應該是個稅改革的目標嗎?》,《月旦財經法雜志》2006年12月第7期;
29. Government Licensing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Municipal Jurisdiction, 33 Hong Kong L. J. 417 (2003);
30. Joint Management as a Fair Solution to the Spratly Dispute, 36 Vanderbilt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799 (2003)。

㈤ 人大夏令營沒有科研成果可以嗎

當然可以,如果能搞個好一點的推薦信就更好了。。

㈥ 董恩林的主要科研成果

1.《唐代老學:重玄思辯中的理身理國之道》,被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編的《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2.《唐代老子詮釋文獻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
3.《隋唐韜略》,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1.主編《中國傳統文獻學概論》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版。
2.副主編《中國歷史文選》(鄭鐵鉅主編)中央民院出版社1993年版。
3.主編《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論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版。
4.主編《歷史文獻與文化研究》(第一輯),湖北辭書出版社2002年6月版。
5.主編《中小學生標點符號手冊》,湖北崇文書局2005年版。 1.《張居正集校注》(張舜徽主編),荊楚書社1987年第一版。
2.《中華掌故類編》(朱祖延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三國志辭典》(張舜徽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後漢書辭典》(張舜徽主編) ,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資治通鑒全譯》(張舜徽主編),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爾雅詁林》(朱祖延主編)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版。
7.《二十四史全譯·魏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 (一) 古籍整理與歷史文獻學方面
1.論傳統文獻學內涵、范圍、體系諸問題 《史學理論研究》2008年第3期
2.窳寙辯正 中華書局《文史》2001年第1期;
3.《舊五代史》考證 中華書局《文史》2002年第1期;
4.文獻之我見——兼與單柳溪同志商榷 《文獻》1986年第4期
5.爾雅郭注版本考 《文獻》2000年第1期;
6.求真去故 心裁別識――章學誠國際學術討論會述評 《光明日報》2004年1月13日
7.歷史編纂學論綱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4期;
8.《史記·天官書》與星象學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增刊
9.博觀約取 推陳出新--評張舜徽先生《清儒學記》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增刊
10.一代宗師 風范永存--紀念張舜徽先生逝世五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1期
11.傳統文獻學幾個理論問題再探討 《陝西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12.簡論古籍整理的方式與方向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9年第6期
13.《舊五代史》校讀札記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年第6期
14.論王念孫父子的治學特點與影響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3期
15.唐玄宗《老子註疏》特點簡析 《歷史文獻研究》2001年第20輯
16.簡述汪中的經學成就 《歷史文獻研究》2007年第26輯
17.張舜徽與清代揚州學派研究 《張舜徽學術研究》第一輯,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18.簡論王念孫《史記雜志》-兼與《史記志疑》、《史記考異》比較 載《逐鹿中原――史記論叢》第三集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9.《爾雅》研究述評 《湖北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
20.《爾雅》及其研究 《圖書館與讀者》1986年第2期
21.采眾家之長 繪一方麗色——全國民族院校專用教材《中國歷史文選》編後瑣語 《西北第二民院學報》1994年第2期
(二)道家道教經典研究方面
1.論唐代老學的理論特色 《哲學研究》2004年第1期
2.葛洪道論辨析:諸家道論比較 《哲學研究》 2006年第5期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2006年第8期
3.《道藏》四卷本《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辨誤 《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1期
4.論郭象與成玄英獨化思想的異同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
5.試論重玄學的內涵與源流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2002年第10期;
6.成玄英的道論 《歷史文化研究論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版;
7.唐代《老子》詮釋文獻述論 《歷史文獻與文化研究》湖北辭書出版社2002年5月版;
8.簡論唐代《老子》詮釋文獻的文化價值 《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第4期;
9.論成玄英的庄學思想 《歷史文獻學論集》崇文書局2003年版
10.論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的詮釋宗旨 《歷史文獻研究》第22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1.唐玄宗《老子註疏》特點簡析 《歷史文獻研究》2001年第20輯
(三)史學理論、古代史及其他
1.試論歷史正統觀的起源與內涵 《史學理論研究》2005年第2期
人大復印資料《歷史學》2005年第8期
2.秦始皇與隋文帝比較研究 《江漢論壇》2002年第5期;
3.周代分封制與國家統一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98-5;《新華文摘》98-12摘轉
4.五代中央財政體制考 《湖北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
5.五代樞密院考 《中國歷史文獻研究》(二)1988年
6.五代政治體制考略 《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9年第4期
《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89年第6期轉載
7.《五代史話》評介 《山東濟寧師專學報》1989年第1期
8.近代國計外侮錄 《湖北社會科學》1990年第2期
9.華工出國與近代國情 《湖北社會科學》1990年第3期
10.歸有光水利思想初探 《嘉定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11.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初探 《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第6期
《學術研究動態》1991年第1期轉載
12.檔案學概論二題 《檔案學通訊》1992年第3期
13.馬士英簡論 《貴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簡論井岡山道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在聯系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人民日報》2005年6月24日第15版「學術動態」摘轉
15.簡論以德治國的內涵與途徑 《山東煙台師院學報》2002年第3期;
16.以戰求和:唐代邊塞詩的主旋律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並收入《中國文學與地域風情》,學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17.黃石天主堂隨訪 《中國宗教》2006年第2期
18.制度之良與運作之失――歷代科舉制演變檢討《「科舉制與科舉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華中師大出版社2006年版

㈦ 孔凡斌的科研成果

1. 廖文梅、孔凡斌,農戶參與林業合作組織意願的影響因素分析--以江西為例,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71-78。
2.孔凡斌、廖文梅,集體林分權條件下的林地細碎化程度及與農戶投入產出的關系--基於江西省8縣602戶農戶調查數據的分析,林業科學,2012年第4期:119-126。
3. 廖文梅、孔凡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績效評價研究述評與展望,林業經濟,2012年第7期:18-24。
4.孔凡斌、廖文梅,基於收入結構差異化的農戶林地流轉行為分析--以江西為例,中國農村經濟,2011年第8期:89-96。 5. 孔凡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濱湖地區農村貧困特徵及扶貧資金需求供給分析,經濟地理,2011年第9期:1545-1550。
6. 孔凡斌、廖文梅、鄭雲青,集體林權流轉理論和政策研究評述與展望,農業經濟問題,2011年第11期:100-105。 7. 廖文梅、孔凡斌 等,農戶參與林地抵押貸款決策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以江西為例,林業經濟,2011年第10期:26-30。 8. 孔凡斌,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國林業市場化水平評價--基於中國15省(區)2002-2006年相關統計數據,中國農村經濟,2010年第10期:43-56。
9. 孔凡斌、杜麗,中國林業市場化進程評價理論及15個省(區)的實證研究,林業科學,2010年第10期:135-143。
10. 孔凡斌,建立和完善我國生態環境財政補償機制研究,經濟地理,2010年第8期:1360-1366。人大資料中心復印資料:《生態環境與保護》專題,2011年02期全文轉載。
11. 孔凡斌,林業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研究進展及我國政策機制研究方向,農業經濟問題,2010年第7期:105-109。
12. 孔凡斌,江河源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機制研究-以江西東江源區為例,經濟地理,2010年第2期:299-305。
13.孔凡斌,生態補償機制國際研究進展及中國政策選擇,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1-5。
14.孔凡斌,建立我國礦產資源生態補償機制研究,當代財經,2010年第2期:22-28。人大資料中心復印資料:《國民經濟管理》專題,2011年06期全文轉載。
15.孔凡斌、張利國等,我國生態補償政策法律制度的特徵、體系與評價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41-47。
16. 孔凡斌、鄭雲青、雷瑤,中、東歐國家林權私有化改革進程、問題及政策趨勢,林業經濟,2010年第10期:14-20。
17.杜麗、孔凡斌,國際市場化進程評價研究與林業借鑒,林業經濟,2010年第9期:77-83。
18. 雷瑤、孔凡斌,林業專業合作組織研究進展,世界林業研究,2010年第5期:69-72。
19. 孔凡斌,生態經濟區建設理論與生態產業體系構建分析--以江西省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例,農業經濟問題,2009年第4期:101-104。
20.孔凡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林區縣鄉財政性收入影響評價-基於江西省贛州市的調查,林業科學,2009年第9期:121-129。
21.孔凡斌、杜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程與綜合績效評價-基於江西、福建、浙江和遼寧4省的改革實踐,農業技術經濟,2009年第6期:96-104。
22.孔凡斌、陳建成,完善我國重點公益林生態補償政策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32-39。 23.孔凡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績效評價理論與實證研究--基於江西省2484戶林農收入增長的視角,林業科學,2008年第10期:132-141。
24.孔凡斌,我國林業投資的機制轉變與規模結構分析,農業經濟問題,2008年第9期:91-96。
25.Hualin Xie, Fanbin Kong. Spatial Behavior of Land Use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and GIS in Dongjiang Riverhead Area, JiangxiProvince. vol. 1, pp.178-181. 2008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Shanghai, China,2008. (EI收錄)
26.孔凡斌,退耕還林工程林權政策有效性分析,農業技術經濟,2008年第2期:46-52。人大資料中心復印資料:《農業經濟導刊》專題,2008年02期全文轉載。
27.孔凡斌、杜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的林地流轉及規范問題研究,林業經濟問題,2008年第5期:377-384。人大資料中心復印資料:《體制改革》專題,2009年02期全文轉載。
28.何尤剛、孔凡斌,天然林保護工程績效評價:現狀、問題與研究展望,生態經濟,2008年第2期:147-150。
29.孔凡斌,完善我國生態補償機制:理論、實踐與研究展望,農業經濟問題,2007年第10期:50-53+111。
30.孔凡斌,退耕還林(草)工程生態補償機制研究,林業科學,2007年第1期:95-101 。
31.孔凡斌、何尤剛等,退耕還林工程成本補助:性質、結構及有效分擔,林業經濟問題,2007年第4期:97-101+111。
32.孔凡斌、何尤剛等,退耕還林工程風險管理機制研究,林業經濟問題,2007年第1期:12-15。
33.孔凡斌,建設生態文明社會,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10。
34.孔凡斌,基於Porter理論的中國林業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林業科學,2006年第9期:106-113。
35.孔凡斌,西部退耕還林工程社會影響研究,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50-52+86。
36.孔凡斌、王晶,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規劃研究現狀與展望,世界林業研究,2006年第5期:77-80。
37.孔凡斌,中國紙漿造紙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與發展對策研究,林業經濟問題,2006年第5期:388-391。 38.孫曉梅、張守攻、孔凡斌等,日本落葉松家系對樹高生長模型參數的影響,林業科學,2005年第1期:79-84。
39. 孔凡斌,西部地區非公有制生態林業與系統補償研究,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05年第2期:196-200。
40.孔凡斌、宋誠英,振興江西林業產業研究,林業經濟問題,2005年第6期:330-333。
41.孔凡斌、宋誠英,中、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森林私有化概況與發展趨勢,世界林業研究,2005, 年第5期:73-75。
42. 孔凡斌、樓折輝,美國的城市林業概念與管理,江西林業科技,2005年第5期:62-65。
43.孔凡斌,退耕還林(草)工程政策問題分析與優化建議,林業科學,2004年第5期:62-70。
44.支玲、孔凡斌等(第4作者),西部退耕還林經濟補償機制研究,林業科學,2004年第2期:1-8。
45.孔凡斌,商品林市場化經營與政府管理職能改革,世界林業研究,2004年第2期:54-58。
46.孔凡斌、魏華,森林生態保護與利益補償法律機制研究,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04年第5期:112-118。
47.孔凡斌,江西及南方集體林區森林資源比較研究,福建林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118-121。
48.孔凡斌,論南方集體林區森林生態保護與森林資源產權管理模式,林業資源管理,2004年第2期:12-16。
49.孔凡斌、何尤剛,基於樹體性狀法的馬尾松林分結實等級劃分與應用,林業科技,2004年第2期:8-10。
50.孔凡斌,區域林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研究-以江西為對象,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15-18。
51.蔡體久、孔凡斌等,我國森林分類經營現狀及存在問題,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3 年第3 期。
52.孔凡斌,可持續發展條件下中國林業法制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3 年第2 期:41-45。
53.方華、孔凡斌,火炬松林生物量與葉面積指數模型研究,福建林學院學報,2003 年第3 期:280-283。
54.方華、孔凡斌,不同密度火炬松生物量及其分配,福建林學院學報,2003 年第2 期:182-185 。
55.孔凡斌,試論森林生態補償制度的政策理論、對象、原則和實現途徑,西北林學院學報,2003 年第1 期:101-104。
56.孔凡斌等(第3作者),我國荒漠化防治學科發展研究,世界林業研究,2003 年第2 期:42-47。
57.江惟舒、孔凡斌,鄱陽湖流域水土流失及森林生態環境控制對策,林業資源管理,2003年第6期:36-40。
58.孔凡斌、鄧華峰,論市場經濟條件下南方農村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制度創新,南方農村,2003 年第2 期:23-27。
59.孔凡斌,論南方農村稅費負擔的形成機制與制度創新,南方農村,2003 年第1 期,27-33 。
60.孔凡斌、方華,不同密度年齡火炬松生物量對比研究,林業科技,2003年第3期:6-9。
61.孔凡斌等(第2作者),蘇南丘陵火炬松幼林生物生產力研究,林業實用技術,2003年第6期,6-8。
62.孔凡斌、張萬明,試論平原林業可持續發展社會制約因素,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 年第1 期:9-11 。
63.孔凡斌、何尤剛,區域林業可持續發展經濟政策的影響要素分析,江西林業科技,2003年第3期:10-20+31。
64.孔凡斌,江西省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評價指標體系與發展模式的研究,《中國社會林業工程區域評價指標體系與類型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年1 月。
65.孔凡斌、宋菲,我國現代林業行政立法問題的思考,林業科技管理,2003年專刊。
66.孔凡斌,馬尾松開花結實特徵及種子產量預測,林業科學研究,2002年第2期:150-154。
67.孫曉梅、孔凡斌,中國林業稅費制度的法律原則探析,世界林業研究,2002 年第5 期:61-68 。
68.孔凡斌,現代中國外商企業林業政策與法律環境優化對策研究,林業經濟問題,2002年第4期:195-198。 1. 孔凡斌、杜麗 著,中國林業市場化進程評價:理論、方法與實證(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成果),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年9月。
2. 孔凡斌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境保護與生態扶貧問題研究(世界銀行中國經濟改革實施技術援助項目成果),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年1月。
3. 孔凡斌著,中國生態補償機制:理論、實踐與政策設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年7月。
4. 孔凡斌著,集體林業產權制度:變遷、績效與改革探索(首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成果),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5.孔凡斌著,中國退耕還林工程政策(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6.孔凡斌、何尤剛著,森林、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6月。
7.孔凡斌著,中國社會林業政策法律體系研究(國家科技部公益項目成果,博士學位論文),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年6月。

㈧ 劉精明的科研成果

《國家、社會階層與教育――教育獲得的社會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
《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的教育》(劉精明等著),遼寧教育出版社, 2004 「關注貧困兒童的教育公平問題」(與楊江華合作),《華中師范大學學報》第 46卷(總186期),2007年第2期120~128頁
「勞動力市場結構變遷與人力資本收益」,《社會學研究》 2006年第6期
「市場化與國家規制――轉型期勞動力市場中的收入分配」,《中國社會科學》 2006年第5期
「高等教育擴展與入學機會差異: 1978~2003」,《社會》(上海),此文為《新華文摘》2006年第15期全文轉載
「階層化:居住空間、生活方式、社會交往與階層認同——我國城鎮社會階層化問題的實證研究」,《社會學研究》第 3期(第一作者,與李路路教授合作)。此文《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5期全文轉載。
「教育選擇方式及其後果」,《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 1期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of Ecation and the White-collar Stratum, 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Vol. XXIII, No. 1, Spring 2002,Beijing
《向非農職業流動——農民生活史的一項研究》,《社會學研究》第 6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社會學》全文轉載)
「教育與社會分層結構變遷」,《中國人民大學學報》,此文為《新華文摘》 2001第6期全文轉載。
「教育不平等與教育發展、現代化之關系初探」,《浙江學刊》,第 4期
「我國教育不平等的歷時性變化研究」,《社會學》(人大報刊復印資料), 2000第6期。
1999、11:「『文革』事件對升學入學模式的影響」,《社會學研究》第6期 2005:「城市居民的生活機會」,載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 2005:走向更加和諧的社會》,人大出版社
2005:「城市居民居住分異、生活方式與階層化」,載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 2005:走向更加和諧的社會》,人大出版社
2004:「貧富差距與社會安全」 ,載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 2004:走向更加安全的社會》,人大出版社

㈨ 人大在職研究生必須有科研成果嗎

報考人大在職研究生必須有科研成果嗎?
報考人大在職研究生是與學歷和畢業年限有關系,目前中國人民大學在職研究生有兩種招生方式,分別是同等學力和一月聯考,其中報考方式不同當然入學條件也是不同的。

同等學力是免試入學,先就讀課程研修班,學習知識,其中課程班學習需要大專級大專以上學歷,但是申碩考試需要本科畢業有學位且畢業滿三年,對專業科研成果無要求。

一月聯考在職研究生是先考試後入學,只要報名考試需要滿足大專滿五年,本科畢業滿三年,研究生碩士畢業滿兩年。如果選擇EMBA在職研究生,達不到院校要求的學員只要在專業領域內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報名。

通過上述介紹,可以得出人大在職研究生並不需要科研成果,只要滿足以上條件即可報名。

閱讀全文

與人大科研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