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學習歷史有什麼作用和意義
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我們剛出生就開始了學習,只不過每個階段學習的內容都不一樣,像我們小時候,學習的如何走路,如何說話,也就是如何生存。等到了大些的時候 ,我們就要學習知識,提升自己,直白一些,也是為了以後的生存。
那麼,就讓我們秉持理想信念,研讀歷史書籍,傳承先烈精神,為了夢想,繼續努力努力再努力,我堅信,世上無難事。加油吧!
B. 我學歷史的收獲怎麼寫500字
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這就是學習歷史的目的和結論了。也就是所謂的收獲了。
然後你大膽的說他很偉大,偉大的讓你五體投地,佩服的不得了,磕頭啊流淚啊睡不著啊失眠啊,最肉麻的肯定能得獎,因為認識深刻,收獲大啊。
C. 學歷史的十大優點
1、接觸較多知識,有利於拓寬知識面和培養復合型人才。
歷史系看似「故紙堆」系,實質上是個跨學科的「全能」系,不僅學習古今中外的知識,而且還接觸各類社會科學的各種理論。歷史學科的一大特點就是內容豐富龐雜,這樣造成了在某個方面的知識不細,但所知的領域更加大。例如,歷史系的學生雖然對作家和文學作品的了解沒有學文學的同學知道的,但相對其他學科背景的同學要了解的多,歷史系學生雖然沒學經濟的同學了解經濟運作規律,但是也肯定知道「重商主義」、「凱恩斯主義」、「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等概念;世界史的學習使學生能對各國歷史和國情有所了解,對各國家關系和國際政治有所了解。我們可以看看歷史系的方向,有國別史(包括美國史、英國史、蘇俄史、日本史等),斷代史(包括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宋遼金史、元史、明史、清史、民國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專題史(包括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民族史、中西交通史、中外關系史等)。雖然這些課不能都開全,但我們至少可以說歷史系學習包含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
這是歷史學科的特點,只要我們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使特點成為優點。一個優秀的歷史系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遨遊於多種門類的學科,獲得了比其他專業學生更為廣博的知識。同時知識面的拓展有利於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2、綜合性學科優勢,有利於培養「快速學就能力」。
我們的大學教育專業分得太死,法律就是法律,哲學就是哲學,中文就是中文,其他理工科更是精而又精。而歷史系卻不然,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文史不分家」,其實是「文史哲不分家」。歷史書籍裡麵包括了歷史、中文、哲學甚至其他各種門類的學科。例如,大學專業中有政治學,歷史學中「政治制度史專題」;大學專業中有經濟學,歷史學中有「中國古代經濟史專題」;大學專業中有外交學,歷史學中有「中外關系史專題」、「新中國的外交」;大學專業中有國際關系學,歷史學中有「戰後國際關系史」,歷史學中具體問題的分析更離不開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等理論成果。其他學科的學習也都追溯學科的歷史發展和發展過程中的歷史條件和具體背景。經濟學是當代社會科學的顯學,但也是一門歷史科學,因為必須在歷史進程中研究客觀經濟規律。
現代社會是個高速發展的「知識爆炸」社會,各種新的知識急速增長,大學所學的知識在工作時或許用不到或許早已淘汰,所以最需具備的能力是「快速學就能力」,需要哪方面的知識就通過幾天的學習馬上就能具備與應用。而一個優秀的歷史系學生,一個本科階段沒有僅僅在一個領域死鑽的學生(事實上,本科階段也不可能在一個領域死鑽)就能具備這種能力。
3、培養大歷史觀念,有利於形成看事做事冷靜的素質和宏觀性的戰略思維。
可以說歷史學是除天文學之外的以大尺度時間為單位來思考和研究的一門學問,動輒就是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歷史的學習能夠使習慣於思考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的事件和問題,人的短暫一生,那就是很不在話下了,這就使得他們能夠不拘泥於短期利益,比較善於從長期利益角度來確定自己的當前行為,因而有較強的戰略頭腦。
另外歷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慣看歷史的成敗,也有利於形成看事做事冷靜的素質,冷靜的態度更能讓人去理解分析,這正如斯賓諾莎所說的歷史的任務在於「讓人不悲不喜,而在於理解」。培根也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
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一個社會需要這種戰略性思維,也需要精於計算、注重眼前利益的經濟學思維。
4、訓練「史料眼光」,有利於培養細致的觀察力和縝密大膽的推理能力。
歷史學科的基本要求是論從史出,要求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所以歷史研究往往會對史料的使用比較細致謹慎,強調史料的反復多角度求證,就我們熟知的王國維先生就提出過「二重證據法」。這有利於培養歷史系學生嚴謹的態度。
光有細致謹慎的態度還不夠,因為前人留給我們的只是歷史的殘片,所以還需要我們有大膽的假設和較強的推理能力,正如胡適先生所提倡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方法論。
另外長期的史料考證有利於我們培養細致的觀察力,因為現在生活中很多平常事或物或許在若干年後成為研究現在的歷史材料。長期的學術訓練能夠讓學生用「史料眼光」看待事和物,因而能夠培養細致的觀察力。
5、人文主義精神的培養,不僅有利於提高「智商」,也有利於提高「情商」。
歷史學歸根到底是一門人文學科,一門研究「人性」的學科。歷史學中雖然看似缺少各種理論,但是充滿著各種案例(當然新史學開始採用各種社會科學的成果)。就中國傳統史學而言,典型的是「案例似教材」,如《資治通鑒》的命名本身就體現了這一點。
理論學習雖然在現代社會比較流行,在傳播的速度上是個優勢,但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人性難以量化和模型化,人性能否理論化本身就是個問題。其次理論往往將復雜的人和事抽象成理想狀態的簡單的模型,但是當人真正去實踐時還有非理性情感的參與。這就是炒股專家不能成為炒股高手的原因,當真正買股票時直覺、勇氣這些因素也在起著作用。第三理論學習固然有利於提高人的理性思維,但是不利於培養人的非理性情感,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情商,而「理性只是人類情感的冰山一角」,很多研究表明在人的成功因素中情商比智商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案例學習通過描述還原「歷史現場」,相對而言優勢在於能夠接受非理性因素的熏陶。
6、知識經濟的社會轉型所帶來的歷史系學生的比較優勢。
現代社會是個高速發展的「知識爆炸」社會,各種新的知識急速增長。雖然學術界對「知識經濟」這個詞尚存爭議,但知識的重要性誰也無法否認可以說知識成為了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正如農業社會的土地和工業社會的資本。知識的重要性使企業對知識的管理十分迫切,真正的大企業是專門由相關部門進行知識管理,而知識管理的目標是:「個體知識團體化,內隱知識外顯化,外部知識內部化 ,組織知識產品化。」人才需要流動但知識需要留住。知識管理系統的建立對於企業的長足發展是十分必要的。當然這在發達國家已經正規,而我國可以說剛剛起步,正在建設過程中。知識管理也有助於企業文化的建設和員工認同感、歸屬感的增加。
其次我們可以看到培訓業在中國的起步,業內人士的普遍認識是我國培訓業發展迅速但現狀混雜、需要通過大規模的倒閉兼並的重新洗牌使培訓業真正發展。相關研究也表明:企業在員工培訓方面投入1%的財力就能帶來7%的收益。而歷史學背景的學生在接受歷史學的人文主義熏陶後能夠在培訓方面具有優勢,特別是員工對企業文化的持續認同、工作態度的持續端正上。一些大的企業也在建立企業大學,如金融界的平安集團,企業大學不僅使員工技能增加,而且還能讓員工對企業文化持續認同、工作態度持續端正,更應該創造文化消費,讓員工感受到快樂,這正是歷史學學生的優勢所在。可以說《百家講壇》便是典型的文化消費,其中很多節目是具有歷史學科背景的。
再者大企業也是需要歷史學背景的人才的:跨國公司需要對中國本土國情和文化習慣的深層認識;一個企業正如一個民族,如果想要真正走遠,不僅要有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的存在與支撐,也需要一些仰望星空、關注星空的人存在,盡管這樣的人不多,但是無法缺少。企業提高管理效率既要有管理學與經濟學的主導,更要有文史哲人文學科的補充,不僅要有技術管理,更要有人文管理,只有人文管理才能給員工以終極關懷與現實關懷。這些因素都要求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有歷史學學科背景的人存在。
D. 我想學歷史 從古至今的全部
這個,作為一個歷史專業的學生,我深感無能為力!
從古至今是個時間跨度,在這基礎上還是空間跨度,也就不單單只是中國史而已了!
如果不求甚解,那讀讀通史,劍橋版的。要精讀的話,中國史最好讀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跟《資治通鑒》。
E. 說一說這學期學習歷史的收獲
歷史學習心得體會
歷史新課改,使我深深的感悟到:一切盡在參與,過程才是最重要的,若為學習也,成敗皆可拋。
歷史的改革中,我覺得自己的聯想空間開始逐步的「升級」。抬頭仰望天空,一隻鳥兒掠過,不由得想起一句名言:「天空沒有鳥兒掠過的痕跡,但我已飛過」。無數個疑問盤旋在頭上:為什麼鳥兒能飛,而人卻不行呢?不由得想起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魏源的《海國圖志》、林則徐、晚清資本主義的產生、19世紀末的發展、20世紀初的短暫的春天……要想得內容真的太多太多了,思維轉動起來了,學什麼都開心,不是嗎?又如,當老師說到清政府統治黑暗時,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黑洞」。黑洞並不黑,這我也知道,可是仍在聯系,想起了「黑洞」一詞的最早發明才,美科約翰?惠勒,想到了光的微粒說和光的波動說兩種光理論,腦海中呈現宇宙、大量的氣體緊緊地吸引到 ,聚成恆星。原子裼 猛烈碰撞,氣體升溫,……我也有點不相信自己了,這么小的腦袋怎麼會能裝下「宇宙」呢?真是「智慧是無窮的,宇宙萬物悉在此也。
在歷史改革中,我覺得我學會了總結(只是皮毛而已),「前事不忘,後世之師「。一部完整的歷史,也就是一個完美的總結。牛頓也曾說過:「要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確是: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雖然吾資不聰也,但是只要我留心地總結,那麼道路雖是曲折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我覺得「學習」的學問很深,它是由一個鎖鏈環環相扣,然後向四面八方輻射,四周的向中間聚攏,環環相輔,好比「天網恢恢」中的「天網」,越來越大,無邊無際,牽一動全,仰望茫茫大地,我乃如此渺小也。吾欲強,必學也。
分組合作,同學們相互溝通,團結一致,生活在這樣的班集體中,我覺得自己地幸福的,同學們精彩的講解,流利的辯答,不覺發現自己身邊有如此多的人才。當自己站在講台上,八十雙眼睛望著自己,心開始慌了,但隨著講課的投入,又慢慢沉著了,一節課下來,我覺得自己勝利了,自己進步了,「人應該學會戰勝自我」,敢於超越,敢於創新。
我學習,我快樂。我在歷史考試之前的大約兩個星期就已經開始復習了,第一遍的復習要特別仔細的看書,要細到每一句話,每一個字,甚至不是正文的內容也要看,如「歷史縱橫」,邊看邊記,然後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架構和知識的輪廓。當然,看一遍書就把所有的點都記下來幾乎不大可能,所以我一般還會進行第二遍的閱讀,鞏固記憶。
以上的任務在考試前兩天就應該完成,那麼考試前幾個小時復習什麼呢?應側重在對大題的梳理上,每一個問題的條理都要很清晰明了,能一二三四地列出來,在答題時也要注意表達的准確性和完整性。
F. 列舉漢代科技、史學、教育方面的成就
漢朝的科學技術成就:
(1)確切誕生了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可能火葯的誕生也在漢朝;
(2)瓷器也在漢朝誕生,這是中國對世界的禮物;各種手工藝品在漢朝發展很快;
(3)紡織技術得到改良,絲綢等廣泛使用;
(4)冶煉技術得到改良,冶鐵工藝已經非常發達(這要感謝張騫出使西域);
(5)水利技術得到發展,漢朝治水比較成功,很少有水災;
(6)醫學得到長途發展,出現了華佗,張仲景等名醫,中醫已經比較完備,也出現了「動手術」這樣的「西醫」,血液循環原理也被發現,這比歐洲早了將近1000年;
(7)包括數學在內的自然科學有一定的發展,尤其是歷法和天文。
(8)很多機械原理被廣泛應用,例如軸承,曲軸連桿,轉動變直線運動的裝置等等,這比歐洲早了至少500年;
(9)建築學得到完善,據說有了具體的建築規范和標准,就好象現在的國標。
教育成就
西漢的教育,最突出的是漢武帝時代始興的儒學教化,它深刻地影響從此以後的中國教育和倫理。
前140年,漢武帝對講求事功的儒學大感興趣,即重用儒者趙綰、王臧等為公卿,變寡慾政治為多欲政治,提升儒教,壓抑黃老之學。大儒董仲舒乘機脫穎而出,援引「春秋大一統」之精義,提出著名的「天人三策」,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繼承儒家重教化的傳統,認為子孫長久安寧應歸功於禮樂教化,所以帝王必須以教化為大務。受其建議,武帝遂立大學、設庠序,罷黜秦朝所立各家博士,專立儒學之《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博士,學術的道路從此限定只有經學一條了。武帝令丞相公孫弘等制定設立太學方案,規定五經博士教授的學生,每經10人,全國共50人。選擇18歲以上,儀狀端正者充之。期年後,可做文學掌故和郎中。這以後,太學規模不斷擴大,到成帝時,博士弟子增至三千之眾。
後來,西漢政府特許郡國縣官挑選少年入太學旁聽。同時在各地設庠序之學以「崇鄉里之化」。至西漢末,全國學校如林,庠序盈門。
尊儒興學,制度教化,將教育、考試和選官結合起來,是武帝時的大創造,此後,孔子「學而優則仕」的主張便作為正式的文官制度得以確立。道德教化為基礎的察舉、征壁與潛心攻經,成為入仕陞官的兩條途徑和中國封建社會超穩定結構的巨大支柱。
東漢時,太學有更大規模的發展,太學士多達3萬,《論語》、《孝經》是必修課,方式一是大班上課, 二是高年級輔導低年級,主要靠自學,年限不定,可兼習他經,鼓勵通材,有的學生如張衡、崔瑗還研習科學。靈帝時設鴻都學門,是一所國立文藝專科大學,僅習辭賦、小說、繪畫等技藝,為我國歷代專門學校創建開了先路。
此外,漢代民間私學興盛,學生多者上千。 有的相當於大學,稱「精舍」或「精廬」,有的相當於小學,稱「蒙館」或「書館」。教師中有不少古文經學派的著名學者,如馬融、鄭玄等,他們治學嚴謹,注重考據訓詁,成為後世所謂「漢學」的主要代表。
漢初推行的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出現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局面,稱「文景之治」
劉武帝在政治、經濟、思想等領域推行了一些列新政策
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
頒布「推恩令」
漢武帝派遣張騫,開辟了「絲綢之路成為第300位粉絲
漢朝的科學技術成就:
1)確切誕生了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可能火葯的誕生也在漢朝;
2)瓷器也在漢朝誕生,這是中國對世界的禮物;各種手工藝品在漢朝發展很快;
3)紡織技術得到改良,絲綢等廣泛使用;
4)冶煉技術得到改良,冶鐵工藝已經非常發達(這要感謝張騫出使西域);
5)水利技術得到發展,漢朝治水比較成功,很少有水災;
6)醫學得到長途發展,出現了華佗,張仲景等名醫,中醫已經比較完備,也出現了「動手術」這樣的「西醫」,血液循環原理也被發現,這比歐洲早了將近1000年;
7)包括數學在內的自然科學有一定的發展,尤其是歷法和天文。
8)很多機械原理被廣泛應用,例如軸承,曲軸連桿,轉動變直線運動的裝置等等,這比歐洲早了至少500年;
9)建築學得到完善,據說有了具體的建築規范和標准,就好象現在的國標。
教育成就
西漢的教育,最突出的是漢武帝時代始興的儒學教化,它深刻地影響從此以後的中國教育和倫理。
前140年,漢武帝對講求事功的儒學大感興趣,即重用儒者趙綰、王臧等為公卿,變寡慾政治為多欲政治,提升儒教,壓抑黃老之學。大儒董仲舒乘機脫穎而出,援引「春秋大一統」之精義,提出著名的「天人三策」,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繼承儒家重教化的傳統,認為子孫長久安寧應歸功於禮樂教化,所以帝王必須以教化為大務。受其建議,武帝遂立大學、設庠序,罷黜秦朝所立各家博士,專立儒學之《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博士,學術的道路從此限定只有經學一條了。武帝令丞相公孫弘等制定設立太學方案,規定五經博士教授的學生,每經10人,全國共50人。選擇18歲以上,儀狀端正者充之。期年後,可做文學掌故和郎中。這以後,太學規模不斷擴大,到成帝時,博士弟子增至三千之眾。
後來,西漢政府特許郡國縣官挑選少年入太學旁聽。同時在各地設庠序之學以「崇鄉里之化」。至西漢末,全國學校如林,庠序盈門。
尊儒興學,制度教化,將教育、考試和選官結合起來,是武帝時的大創造,此後,孔子「學而優則仕」的主張便作為正式的文官制度得以確立。道德教化為基礎的察舉、征壁與潛心攻經,成為入仕陞官的兩條途徑和中國封建社會超穩定結構的巨大支柱。
東漢時,太學有更大規模的發展,太學士多達3萬,《論語》、《孝經》是必修課,方式一是大班上課, 二是高年級輔導低年級,主要靠自學,年限不定,可兼習他經,鼓勵通材,有的學生如張衡、崔瑗還研習科學。靈帝時設鴻都學門,是一所國立文藝專科大學,僅習辭賦、小說、繪畫等技藝,為我國歷代專門學校創建開了先路。
此外,漢代民間私學興盛,學生多者上千。 有的相當於大學,稱「精舍」或「精廬」,有的相當於小學,稱「蒙館」或「書館」。教師中有不少古文經學派的著名學者,如馬融、鄭玄等,他們治學嚴謹,注重考據訓詁,成為後世所謂「漢學」的主要代表。
G. 學歷史學成國粉,和當神父當出梅毒有的一拼。 這話誰說的,你們同意不
誰說的不清楚,但這句話我還是比較贊同的,這個比喻確實是挺生動形象的,拿我身邊的人來說吧,我有個朋友,他說他們家在那個年代,出過一個國民黨的校級軍官,據說家裡現在還收藏著蔣光頭當年親筆寫的委任狀,估計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就算他不是國粉,在個人感情上也是極度同情國民黨的
我這個朋友讀過的歷史書很多,對於中外各國的歷史也算頗有了解,但在討論那一歷史時期的問題時,他總是替國民黨鳴不平,認為抗日戰爭能夠勝利,主要還是國民黨的功勞,對於共產黨則是一臉的不屑,認為國民黨只是時運不濟,國民黨所面臨的問題,換個政黨來照樣抓瞎,簡單來說他的態度就是you can you up , no can no bb
他總是說什麼各地軍閥割據,北伐不徹底,中央軍實力又不行,撤出東三省是焦土戰術,不能怪國民黨,不能怪蔣介石這之類的
但我個人依舊認為,學歷史學成國粉絕對是腦子長殘了,是絕對不應該發生的結果,原因很簡單,就算他說的這些都是事實,這個不怪國民黨,那個不怪蔣介石,那又該怪誰?國民黨一戰未打就直接撤退到山海關以內,東三省的人民又該怪誰?
我只能說作為那一時期的中國執政黨,當蔣介石和他所領導的國民黨讓中國人遭受屈辱的那一刻起,這口黑鍋就再也甩不掉了,就像被國民黨踩在腳下的清朝一樣,人們一提起清朝除了那些亂七八糟的宮斗劇以外,恐怕也只剩下喪權辱國這四個字了,洗刷恥辱的唯一辦法,只有徹徹底底的消滅敵人這一條途徑,然而無論是滿清還是國民黨都做不到,最終前者的人民選擇了後者,而後者的人民最終也不再信任青天白日,選擇了新生的共產黨,也許國民黨有些地方確實付出了很多,他們之中可能也確實有不少人英勇奮戰、從未屈服,就如同清朝晚期也有像林則徐、鄧世昌這樣的人物,面對外國侵略者從未低頭,然而他們的所作所為根本無法洗白他們所效忠的政府,一個政權的功與過,自有後人評說,無須粉或黑
PS:新教是允許教徒結婚的,也就是說允許有性行為,所以神父得梅毒是有可能的
H. 那些所謂的毛粉鄧粉們學過歷史嗎
額,對於他們來說,帽蹬之前哪有歷史,就是有,也是用來反襯帽蹬偉大的道具而已,帽蹬確實為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帽蹬粉們似乎有些神經過敏矯枉過正了,不許直言其過,無視他們就好,坐看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吧少年。
I. 2000字歷史學習總結!
在這一年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了解到歷史關鍵在於背。許多同學會擔心自己的記憶力不佳。但背書不僅僅是記憶力的問題,處理好以下幾個因素,背起來就更有效率了!有了效率歷史就自然能學好啦。
1.時間 :背歷史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然而高中共有9科,從平日的自習時間里也很難再擠出時間背歷史了。其實若能把平日的一些瑣碎時間利用起來,便不用佔用自習課的時間了。在我讀高三時,總會將早上、下午、晚上放學後的時間利用起來背歷史,這些時間合起來大概也有1個半鍾了,也就足夠了!另外,有MP3的同學可以把課本錄制下來,在晚上睡覺時聽聽,這印象會很深的!
2.地點:在讀歷史時,選擇一個較為安靜的環境是挺重要的,這樣一來不僅不會影響到別人,而且能集中精力背書。在高三時,我常常在放學後跑到實驗樓的樓梯或走廊上,靜靜的一個個人背書。在晚修課放學後,也可以開著燈看。
2.聲量:歷史不是瘋狂英語,背得大聲不等於記得牢。從我以前的背書經驗中,我發現當我大聲讀書時,不僅僅是過了一會兒便聲嘶力竭了,更重要的是我發現我只是一味地背,並未將其記在心中,徒勞無功。其實,在讀歷史時,只需要用平時說話的聲量讀即可。這樣,長久地讀也不會累,而且有助於慢慢理解所背的內容。
4.頻率:我是屬於記憶力較好的人。然而在背完某一段歷史時,盡管當時是能將其一字不漏地背下來,但過沒一個星期便會忘得七七八八。不管是記憶力再好的人,這種情況也是難以避免的。唯一的辦法便是不厭其煩地背,盡量縮短背一本書的時間,提高背一本書的頻率。
5.方法:背歷史不是簡單地把一本書從頭背到尾。這種做法使自己腦海中一堆歷史知識,卻沒有一個清晰的結構體系。要避免這種情況,在復習一本書時,就應從目錄開始。先將整本書每一章的標題記下,接下來就記下每一章下的每一節的標題。在背每一節時,先看粗體字。這種做法有助於理清整本書、每一章、每一節的脈胳,使整本書的內容在自己頭腦中條理化。在看歷史書時,對於小字、注釋、閱讀課都不可以放過,這有助於知識的連貫性。
在背一些純記憶性東西時,並不是理解就能背,如一些人名、地名、時間等。這些可以通過編順口溜,句子或聯想進行記憶。例如,太平天國東征、西征和北伐的目的總易搞混。採用聯想的方法:東征——東部地區——經濟實力雄厚——目的:充實自身經濟力量;西征——西部地區——接近貧富差距,穩定中國——目的:鞏固天京大本營;北伐——清政府都城在北京——目的:推翻清朝統治。再如,南昌起義參與人共有5個,怎樣背呢?為此我自己編了個句子將其背下來:周××和葉×得到一個老伯伯(註:周××與葉×為同班同學名字)乍聽之下似乎挺滑稽的,但卻能記下這5個人:「周××」即周恩來:「和」即賀龍; 「葉×」即葉挺:「得」即朱德:「伯」即劉伯承。後來又想到怎樣才能記住「葉×」是指葉挺還是葉劍英,「得」是朱德還是彭德懷呢?聯想到南昌起義的「南昌」是2個字的,故「葉×」與「得」所指的人名也是兩個字的。就算有時候自己編的句子很滑稽,但能記得住便可。
在學完每一課後,許多同學都會把練習冊上的課本解析看一遍,但常常會發現記住的並不多。而到了復習階段,同學們一般都著重於課本,因此未能將練習冊充分利用。練習冊上的解析大致分為2大類:一是理解型;二是記憶型。對於前種我們看過一遍即可,而後一種易忘。其實我們可以將這些小知識點抄在課本上。我們看課本的時間佔主要,在看課文時便能記下這些小知識點。
在背完該背的東西後,如何把所背的東西組織起來應用於主觀題作答是十分重要的。往往看到題目後腦海中有一大堆東西卻不知如何組織。這時,應先列列提綱,每次做主觀題時我都會這么做,也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了。千萬不要認為這浪費時間,砍柴不誤磨柴工。答主觀題時字是頗重要的,不要求漂亮,但起碼要工整!另外,常常研究以往一些主觀題的答法是十分有幫助的。
學好歷史最重要是課本。當你沒時間就拋掉練習冊與筆記,專攻課本。若把課本背得滾瓜爛熟,絕對不會有考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