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萬隆會成果

萬隆會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06 06:26:56

『壹』 萬隆會議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萬隆會議促進了各國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強了亞非國家的團結,是和平共處的生動體現。萬隆會議的成就是亞非人民團結合作、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精神的結晶,是與會各國共同努力的結果。

萬隆會議作為亞非團結反帝事業中的一個具有偉大意義的事件載入史冊。它所體現出的亞非各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要求亞非國家之間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稱為「萬隆精神」。



會議內容

萬隆會議主要討論了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各國共同關心的問題。主要目的是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並共同抵制美國與蘇聯的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活動。

萬隆會議通過的《亞非會議最後公報》,涵蓋了與會國在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等多個方面所達成的共識。公報中「關於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載入史冊的十項原則,是亞非國家對國際關系准則的重要貢獻,是世界歷史進程中劃時代的里程碑。

『貳』 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做出了什麼貢獻

提出"求同存異",使會議圓滿結束.周總理在會議上重申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倡導的團結合作、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精神,提出的反帝反殖、尊重各國的獨立和主權、維護新興國家的和平等國際地位、促進地區和世界和平的主張,成為與會者的普遍共識和會議的基調。這為會議取得歷史性重要成果,為萬隆精神和「十項原則」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卓有成效的工作和非凡的風度,增進了亞非國家和整個國際社會對新中國的了解與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消減了不少國家對我國的誤解、偏見和疑慮,為新中國贏得了朋友,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萬隆會議後,我國的對外關系打開了一個新局面,出現了一個外國同我國建交的高潮。並為十年後即1971年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後出現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奠定了基出。

周恩來總理率團出席萬隆會議並取得巨大成功,在中國外交史上寫下了輝煌篇章,同時也為開辟國際關系新時代作出了寶貴貢獻。

『叄』 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有何意義

對中國有深遠的意義,中國忙了十五年終於可見一縷曙光了,但只是開始結果卻還沒出。

『肆』 請簡要說說 日內瓦會議 和萬隆會議 的主要內容(中國取得的成就)

在第一階段最後一次會上,美國代表糾集「聯合國軍」的國家拋出「十六國宣言」,妄圖在沒有任何協議的情況下結束會議。在這關鍵時刻,周恩來當機立斷,作了即席發言,提出至少應該通過一項決議;決定今後將繼續努力達成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協議。他說:「中國代表團帶著協商和和解的精神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會議,如果我們今天提出的最後一個建議都被拒絕,我們將不能不表示最大的遺憾。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將對這一事實作出判斷!」他的發言義正詞嚴,合情合理,誠懇朴實而又充滿義憤,很打動人。在他發言過程中,全場一片寂靜。這一英明步驟顯然出乎對方預料,使之陷於被動。比利時代表斯巴克急忙解釋,說什麼「十六國宣言」同周總理的建議精神是一致的。周恩來當即追問:既然一致,為什麼不能十九國呢?斯巴克不得不表示贊成中國代表團的建議。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立即提出無保留地支持比利時代表所附議的中國代表團的建議。這一來,對方陣腳大亂。美國代表聲稱,在請示政府以前不準備發表意見,不參加表決。南朝鮮代表說比利時不能代表十六國,至少不能代表南朝鮮。周恩來最後指出:美國這樣的態度,「使我們大家都了解到美國代表如何阻撓日內瓦會議,並且阻止達成即使是最低限度的、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議」。事後,莫洛托夫祝賀周恩來的精彩發言便會議取得了大的成就。朝鮮同志說:中國同志使外交變成藝術。日內瓦會議第二階段的議題是討論印度支那問題。本來,印度支那問題遠比朝鮮問題復雜,利害關系十分錯綜。但由於5月7日越南在戰場上取得了奠邊府大捷,形勢大為改變。6月中,法國國內矛盾尖銳化,20日拉尼埃政府倒台。傾向於早日結束印支戰爭的孟戴斯一弗朗斯組閣。法國不想再完全聽從美國,美國在會上很孤立,印支問題有了取得協議的可能。1954年6月15日,中、蘇、越三國代表團商談寮國、柬埔寨問題,為了使會談取得進展井達成恢復印支和平的協議,周恩來在會上提議作出一些讓步,來取得越南在劃區問題上的補償。蘇、越表示同意。次日,周思來向英國外長艾登作了說明。23日,周恩來同法國新任總理孟戴斯一弗朗斯在伯爾尼會晤,坦率地交換了意見。最後,與會各國達成了協議,規定了停止印度支那戰爭的具體辦法,規定了解決印度支那政治問題的原則。7月21日,周恩來在最後一次會議上發言說:「印度支那敵對行動的停止就要實現了。舉世盼望的印度支那的和平就要恢復了。正如朝鮮一樣,和平又一次戰勝了戰爭。讓我們更加堅定信心,繼續為維護和鞏固世界和平而努力。」
美國宣布不參加會議的最後宣言,把自己完全放在了孤立的地位。會後,越南胡志明主席發表文告說:「在日內瓦會議上,由於我國代表團的斗爭,由於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代表團的幫助,我們取得了一個偉大的勝利,法國政府承認了我國的獨立、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並且同意了從我們的土地上撤退法國武裝部隊,以及其他。」越南勞動黨中央致電中共中央,對中國方面在「抗戰中以及日內瓦的外交斗爭中」給予越南方面的「全面的幫助」,表示「誠摯的感謝」。
參加日內瓦會議是周恩來首次登上國際舞台。他本著學習的精神,以無產階級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氣魄和膽略,積極主動地創造性地開展了大量的國際統一戰線的工作,團結和爭取了一切可以團結和爭取的力量,揭露和擊退了杜勒斯之流對會議的破壞,使會議取得了成果。有的西方報紙說,周恩來在這次會議上消除了國外人們頭腦中一個「好戰的」中國的形象。周恩來的發言代表了亞洲人的聲音。美國本想在日內瓦會議上孤立中國,但經過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的出色工作和斗爭,美國搞的一套不能得逞,反而使它自己陷於孤立。日內瓦會議開始時,中美雙方的關系是十分緊張、尖銳對立的。經過日內瓦會議,架設了中、美官員雙方接觸的橋梁。會議期間,中美雙方舉行了四次會談。這些會談成為此後中美大使級會談的前奏。
中美大使級會談先是在日內瓦,後是在華沙舉行,延續15年。這是周恩來主持下的新中國外交在特定條件下的一種獨創,它使中美兩個大國在互不承認的對立情況下,有一個溝通意見的渠道。所謂「兩國互不承認,卻有會談關系,沒有外交關系,卻又互相派出大使進行長期會談;雙方還可以達成某種協議,即協議聲明,創造了協議上你講你的,我講我的新寫法。這在國際關系史上也是獨樹一幟的。這種創造性在當時起到了表明中國的立場、態度,並與美國進行直接斗爭和交涉的作用」。例如,1962年蔣介石趁大陸遭受自然災害,掀起一股反攻大陸的惡浪,福建前線戰雲密布。當時的關鍵,是看美國的態度如何。王炳南在大使級會談中聽到美國代表卡伯特說,他們將盡一切力量來防止這種事情,甚至說,如果蔣介石要行動,我們兩家聯合起來制止他。這個情報對當時國內的決策起了很大的作用。又如,中國宣布12海里領海,美國不承認。但美方表示他們的軍艦決不會進入12海里,這也是在大使會談中透露給中國的。中美大使級會談實際上反映中美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兩國關系。兩國雖然隔絕,卻是互相了解底細的。正是周恩來的智慧和才能,有這十幾年的會談,最終形成美國承認台灣是我國領土,並接受中國提出的「廢約、撤軍和斷交」的建交三原則的條件下同中國建交。日內瓦會議期間,周恩來同英國外交大臣艾登舉行多次談判,達成中英兩國在北京和倫敦互派代辦的建立半外交關系的協議。這也是外交上的一種創舉。
萬隆會議(Banng Conference)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反對殖民主義,推動亞非各國民族獨立的會議。又稱第一次亞非會議。由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5國發起,邀請阿富汗、中國、柬埔寨、寮國、泰國、埃及、菲律賓、尼泊爾、伊朗、約旦、伊拉克、黎巴嫩、土耳其、葉門、沙烏地阿拉伯、越南民主共和國、衣索比亞、蘇丹、利比亞、賴比瑞亞、黃金海岸(今迦納)、敘利亞、日本、南越等國家和地區參加。中國總理周恩來率代表團參加。會議廣泛討論了民族主權和反對殖民主義、保衛世界和平及與各國經濟文化合作等問題。會議期間,某些原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國家利用一些國家製造紛爭和矛盾,並對中國發出詆毀性言論,企圖分裂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在中國和大多數與會國努力下,會議一致通過了包括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和關於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亞非會議最後公報》,確定了指導國際關系的10項原則。這10項原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展。會議號召亞非各國團結一致、和平相處、友好合作、共同反對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被稱為萬隆精神。

『伍』 2015萬隆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主題,成果是什麼

今年的萬隆會議於2015年4月22日至24日齊聚雅加達和萬隆,舉行亞非峰會,並圍繞「加強南南合作,促進世界和平繁榮」主題,本著重振和加強我們的夥伴關系的精神,紀念1955年亞非會議召開60周年和亞非新型戰略夥伴關系建立10周年。
成果:認可萬隆市市長於2015年4月2日簽署的《萬隆人權城市宣言》,並宣布萬隆為亞非團結的首府。
宣布4月24日為「亞非日」,以紀念亞非團結與合作,以及促進世界和平與繁榮夥伴關系的建立。
可以上有關的網站去搜查有關的資料

『陸』 萬隆會議歷史意義

五十年前舉行的亞非國家萬隆會議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沒有西方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會議產生的萬隆精神和國際關系十項原則是建立新型國際關系的指針。萬隆會議作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國際政治事件而永載史冊。 一、萬隆會議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開始,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政治面貌和國際關系格局。 萬隆會議完全由新獨立的民族主義國家發起組織和參加,這在世界歷史上是首次。此前所有的國際會議都是由大國、強國主要是西方列強發起、主導和參加,而沒有弱小國家的份。萬隆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新興民族主義國家開始以獨立姿態登上國際政治舞台,和世界事務完全由西方列強主宰與支配時代的終結,揭開了國際關系史上的新篇章。 萬隆會議拉開了世界不結盟運動的序幕。萬隆會議的一些倡導國和積極參加國的領導人,如印尼總統蘇加諾、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理納賽爾、緬甸總理吳努和柬埔寨領導人西哈努克親王都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者和主要領導人。萬隆會議的29個參加國後來都成了不結盟的骨幹成員。同時,萬隆會議倡導的和平、獨立原則是不結盟運動和平、中立、不結盟原則的先聲,不結盟運動的宗旨是萬隆會議精神的繼續和發展。可以說,萬隆會議的召開為不結盟運動奠定了組織和思想基礎。在萬隆會議基礎上興起的不結盟運動和以不結盟國家為主體的第三世界國家是冷戰時期反對美蘇兩超爭霸世界及其擴張與戰爭政策、維護世界和平的主力軍。從一定意義上說,萬隆會議是第三世界國家作為獨立於東西方兩大集團的世界政治力量崛起的肇始,也是它們沖破美蘇兩極結構,開啟世界多極化進程的前奏。 二、萬隆會議"十項原則"是對《聯合國憲章》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豐富與發展,加強了現代新型國際關系的法理基礎。 "十項原則"突出了國家主權不可侵犯、不幹涉內政、大小國家平等、維護國際正義、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各國互相尊重、互利合作、和平相處等原則。這些原則是處理國與國關系的理想准則,是新型國際關系賴以建立的法理與道義保證,同舊的國際秩序賴以維系的舊國際法理徹底劃清了界限。"十項原原則"所以能成為新型國際關系的法理基礎,就在與它同舊國際法原則有著根本區別。 (一)舊國際法理是由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列強制定,旨在協調列強利益與相互關系,為它們"有序"瓜分世界與"和平"分贓服務。"十項原則"則是由新獨立的民族主義國家制定,體現了新興國家反對外來干涉和侵犯、維護自己獨立和主權;反對大國、強國凌駕於中小國家之上,爭取自己的平等國格和平等權利;反對強權國家擴張和戰爭政策,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共同意志和要求,是為建立新型國際關系和整個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服務。 (二)舊國際法理雖然也提主權、平等、和平等國際法原則,但列強規定這些原則只適用於"文明國家",而不適用於所謂"非文明國家",實際上是將列強之外的弱小國家和弱小民族排除在國際法保護之外,而任由其宰割。而"十項原則"適用於所有國家,是整個國際社會都必須遵循的行為准則,也是維護所有國家尤其是中小國家正當權益的法理保障。 (三)舊的國際法理的本質是不平等。在其規范下,不但列強與弱小國家不平等,即使在列強之間也是不平等的,是根據實力大小排座次。而"十項原則"明確載明:"承認一切種族平等、承認一切大小國家平等",這是主張一切國家,無論強弱、大小、貧富在國際法面前一律平等,都有參與國際事務的平等權利和地位。 (四)舊國際法理是為列強對外侵略開綠燈的強盜邏輯。列強制定的國際法公開宣稱列強發動的搶占殖民地的侵略戰爭是合法的,認可列強在國際關系中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脅;承認"征服和割讓"是列強"取得領土之合法方式"。這是赤裸裸的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十項原則"完全拋棄了這種強權法理,強調"尊重一切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明確規定"不以侵略行為或侵略威脅或使用武力侵犯任何國家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這些是反對侵略和擴張、維護一切國家尤其是中小國家獨立和主權的法理保障。 (五)舊國際法理是戰爭的催化劑。舊國際法不但為列強對弱小國家和民族進行侵略與征服戰爭開綠燈,而且種下了列強相互爭奪與拼殺的禍根。拿破崙戰爭、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就都是因列強實力失衡和舊國際法理失范而引發的。"十項原則"為國際社會提供了消除沖突與戰爭,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徑和法理規范,這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訴求,成為制約戰爭的重要因素。

『柒』 萬隆會議有什麼歷史意義

萬隆會議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反對殖民主義,推動亞非各國民族獨立的會議,又稱第一次亞非會議。
由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5國發起,邀請阿富汗、中國、柬埔寨、寮國、泰國、埃及、菲律賓、尼泊爾、伊朗、約旦、伊拉克、黎巴嫩、土耳其、葉門、沙烏地阿拉伯、越南民主共和國、衣索比亞、蘇丹、利比亞、賴比瑞亞、黃金海岸(今迦納)、敘利亞、日本、南越等國家和地區參加。中國總理周恩來率代表團參加。會議廣泛討論了民族主權和反對殖民主義、保衛世界和平及與各國經濟文化合作等問題。
會議期間,某些原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國家利用一些國家製造紛爭和矛盾,並對中國發出詆毀性言論,企圖分裂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在中國和大多數與會國努力下,會議一致通過了包括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和關於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亞非會議最後公報》,確定了指導國際關系的10項原則。這10項原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展。會議號召亞非各國團結一致、和平相處、友好合作、共同反對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被稱為萬隆精神。
萬隆會議的成功召開是亞非人民團結合作、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的結晶。會上共同倡導了處理國際關系的十項原則,形成了以「團結、友誼、合作、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等為核心的萬隆精神,為亞非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提供了指導原則,為和平解決國家間歷史遺留問題和國際爭端指明了有效路徑,成為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並遵循的國際關系和國際法基本准則。
萬隆會議有力推動了亞非國家的聯合自強,鼓舞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開啟了南南合作與不結盟運動的序幕,推動了國際秩序的深刻演變。
國際關系風雲變幻,從獨立自主、反帝反殖,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亞非地區及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萬隆精神也歷經一個甲子,正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

『捌』 萬隆會議的影響

『玖』 萬隆會議反映了我國哪方面的成就

外交方面
1955年的萬隆會議是新興的亞非拉國家的一次外交盛會

『拾』 中國在萬隆會議上起到了什麼作用

促進了亞非國家的團結。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五國總理的共同倡議下,第一次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史稱萬隆會議。

這是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在戰後國際關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周恩來總理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會議。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高舉團結反帝的旗幟,堅持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的原則,為會議的成功作出了傑出貢獻。

中國在萬隆會議上的表現促進了亞非國家的團結,打破了帝國主義國家對我國的封鎖,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在中國外交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亞非會議的成功對戰後的國際形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0)萬隆會成果擴展閱讀:

萬隆會議的歷史背景:

1、50年代初的世界形勢:

20世紀50年代初期,兩極格局進一步鞏固。1947年美國杜魯門主義的出台,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遏制戰略,標志著冷戰的開始。

2、50年代初亞非國家的狀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帝國主義在亞非地區的勢力受到沉重打擊,殖民體系遭到嚴重削弱。亞非人民的民族意識迅速增強,掀起了規模空前的民族解放運動,亞非地區的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

從二戰結束到1955年初的近10年間,亞非地區新獨立國家的總數由原來的15個增加到27個,它們逐漸成為國際舞台上一支舉足輕重的新興力量。

3、新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

1955年,新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也比較惡劣。同我們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的國家僅有蘇聯等21個國家;

另外,英國和荷蘭與新中國有代辦級外交關系;錫蘭同中國僅有貿易關系。多數國家還同台灣國民黨當局保持著「外交關系」,有的國家在政治上受美國的影響和控制,對新中國有嚴重的對立情緒。

閱讀全文

與萬隆會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