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性

成果性

發布時間:2021-07-05 23:01:06

A. 清明節社會實踐報告成果性資料記載

縷縷春風,綿綿細雨,說不及對革命烈士的無限深情,道不盡對烈士英魂的無盡哀思。清明節是我國人民緬懷先人、烈士的傳統節日,在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來臨之際,我校團委組織優秀團員代表開展了「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民族精神」祭掃向警予烈士墓活動,號召同學們時刻銘記烈士們為解放國家和民族而不惜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這一活動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社會主義榮辱觀,促進我校精神文明建設。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同學們熱情謳歌英烈們忠於黨的事業,不怕犧牲、勇於獻身的革命精神,全面展現英烈們堅持真理、艱苦創業、公而忘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使同學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遠大的革命理想。
通過這次活動,不僅讓學生們了解了革命先烈的偉大,而且也讓學生們明白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來得多麼不易,他們表示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的忘我精神,為今天和明天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奮斗。
此次祭掃活動本著號召同學們時刻銘記烈士們為解放國家和民族而不惜犧牲生命的大無畏的英勇事跡,向烈士們學習頑強拼搏、艱苦奮斗的精神;通過本次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嚴謹治學的態度,發奮學習的精神,大膽創新的意識,使學生受到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的宗旨展開。清明前一周,申志英校長及負責政工工作的李偉校長即召開相關會議安排部署活動事宜,制定活動方案。
4月4日早5:20分,高一學年各班學生幹部代表共計120人在金京大廈門前出發,列隊步行前往烈士陵園,在前往過程中,每一名同學都嚴守紀律、迅速集合,隊伍井然有序,6點准時開始了祭掃活動。本次活動由高一17班王婷同學主持,學生代表向烈士們敬獻了花圈,全體同學默哀一分鍾,在默哀過程,同學們保持安靜,神色肅穆,充分體現了我校學生的優良素質。隨後,學生代表在烈士墓前介紹了何延川同志的事跡,並僅進行演講以示對英烈的悼念,鼓勵同學們繼承先烈的遺志,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提高自身素質做起,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奉獻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最後所有學生還在烈士墓前庄嚴宣誓「人民為先,祖國至上,誠實勇敢,自律自強;奮發有為,誓作棟梁,振興中華,再造輝煌。
通過此次掃墓活動,同學們受到很大的教育,同學們都感受到和烈士相比我們是幸福的一代,生活在父母的關愛下,有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同學們也認識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英雄兒女用生命換來的,今後我們將以革命先烈為榜樣,繼承他們的光榮傳統,學習他們的優秀品德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明確自己作為新時代的學生所需要肩負的歷史使命,將來為建設強大的國家而努力。

B. 多元成果性什麼意思

可能就是不單一

C. 如何提高提高小組討論的成效性

一、提出問題,突出矛盾,引起討論。
大家都知道,討論交流是有問題引起的,但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引發討論交流的,也不是所有問題都值得引起討論交流的,更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收到討論的實效的。凡是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之一的問題,都是能夠引起學生討論交流的問題。
(一)、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問題。
例如,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六年級語文下冊的第十四課《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像「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麼幻想」這樣的類似問題,就不能引起討論,因為在課文里白紙黑字,寫的明明白白,很容易找到現成的答案。但是,如果把這一問題改成「小女孩為什麼每次擦燃火柴會看到這些幻象?」那就是一個很能引起學生討論興趣的話題了,因為這個問題需要學生抓住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並聯系課文前面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比較、判斷、推理,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只有小組的同學或全班的同學,通力合作,集思廣益,才有可能得到正確而滿意的解答。
(二)、能抓住教學的重點的問題。
課文的重點,是根據課文內容的本身,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認知結構等實際情況,而確定點的。例如,前文提到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的「小女孩為什麼每次擦燃火柴會看到這些幻象」這類討論的問題,包含了全文的主要內容,教師通過讓學生對這類問題的討論,能揭示課文的主旨。在同一篇課文中,還可以提出「小女孩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在街頭,她那麼的可憐,在凍死之前,為什麼沒有人關心她?」這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以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從心靈深處明白:讓我們的社會充滿愛心,讓我們每個人充滿愛心,是多麼的重要;沒有愛心,就沒有團結、和諧,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這兩個問題對學生學習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把握課文的主旨,都大有好處。如果在此文的引導學習中,教師偏離了這個學生學習的重點,討論「小女孩長得美麗不美麗?」這類游離重點的問題,盡管學生的想像「神思飛揚」,討論交流熱烈,氣氛活躍,也是不足可取的。
(三)、能突出問題中的矛盾的問題。
學生討論交流的問題把矛盾揭示的越突出,就越能激發學生解決這一問題的興趣和熱情。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什麼會看到這些美妙的幻象?」「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什麼看到的幻象如此美妙,而她的命運卻又那麼的悲慘?」這兩個問題,顯然第二個問題更吸引人,更容易引起學生討論交流的興趣,激發學生的討論交流熱情,因為第二個問題把賣火柴的小女孩「看到的幻象如此美妙」與「命運卻又那樣的悲慘」這對矛盾突現出來了。
二、打開思路,暢所欲言,展開討論。
具體說來,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引導:
(一)引導學生在理解題意上下功夫。
有些討論交流問題,要啟發學生理解問題中的關鍵詞。例如,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的《魚游到了紙上》一文,要對「魚『游到了紙上』與『游到了心裡』之間有什麼關系?」這個問題展開討論交流,就要抓住此問題中的兩個關鍵詞語或短語「游到了紙上」、「游到了心裡」,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其內涵,只有在理解了「游到了紙上」是贊美聾啞青年畫的金魚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游到了心裡」是指聾啞青年通過長期觀察,把金魚的外形、動態、神韻「成竹在胸」,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交流,認識到只有先「游到了心裡」,才能後「游到了紙上」的原因。
另外,討論交流理解句子的意思或體會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大多都需要先抓住關鍵詞語或短語理解、體味,有的甚至需要抓住句子中比較特殊的標點符號。
有些討論交流問題,要啟發學生分解問題的要求。例如,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的《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假如要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理解課文題目「跨越百年的美麗」的內涵,就可引導學生把這個問題分解成以下幾個問題:
1、居里夫人長得怎麼樣?
2、居里夫人的精神品質美不美?
3、居里夫人的品質美在哪些方面?
4、在世界人民的眼中,為什麼居里夫人的美麗能夠跨越百年?
這樣,圍繞著這么幾個逐漸深入的問題,學生在老師的啟發誘導下展開討論交流,就很容易就可體會到:居里夫人的美麗,之所以能夠在世界人民眼中跨越百年,不僅僅是她長得漂亮,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她的人格魅力,即在自己的事業上那種孜孜以求,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工作精神,和不貪圖享受,克勤克儉的生活作風。
(二)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語言談見解。
語文課堂上的討論交流有其自己的特殊性,那就是必須以課文的語言文字為依據,不能想當然。為此,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找到回答問題的語言材料,還要引導學生抓住語言材料與討論交流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有根有據的闡明自己的見解。
例如,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的《中彩那天》一文,為了對「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指的是什麼?他是怎樣面對和處理這個問題的?」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教師可這樣具體引導學生:
1、先讓學生讀讀課文中的「當商店的擴音器高聲叫著我父親的名字,表明這輛車已屬於我家時,我簡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不一會,我看見父親開著車從擁擠的人群中緩緩駛過。只是,他神情嚴肅,看不出中綵帶給他的喜悅。」「母親讓我仔細辨別兩張彩票有什麼不同。我看了又看,終於看到中彩的那張右上角有鉛筆寫的淡淡的k字。母親告訴我:『k字代表庫伯,你父親的同事。』原來,父親買彩票時,幫庫伯先生捎了一張,並作了記號。過後,兩人都把這件事給忘了。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過,留有淡淡的痕跡。『可是,庫伯是有錢人,我們家窮啊!』我激動地說。話音剛落,我聽到父親進門的腳步聲,接著聽到他在撥電話號碼,是打給庫伯的。」
2、接著要學生說說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指的是什麼,並說說父親的表現有沒有什麼矛盾的地方。大家我一言你一語,不僅知道了父親所面臨的道德選擇指的是什麼,還從課文的語言文字中找出了三處矛盾的地方:(1)、父親抽獎中了輛賓士牌汽車,明明是天上掉下來的件大喜事,可他「神情嚴肅,看不出中綵帶給他的喜悅」;(2)、明明知道是庫伯的彩票中了獎,可我還要說「庫伯是有錢人,我們家窮啊」;(3)、面對如此巨大的誘惑,父親曾經動了心——「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過,留有淡淡的痕跡」,可後來他做出正確的抉擇——「聽到他在撥電話號碼,是打給庫伯的」。
通過教師的典型示範引導,學生就能用同樣的方法,對這三處看似矛盾的地方作出分析,展開討論交流。
三、體情察意,由表及裡,深化討論。
討論交流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認識,發展學生的識別能力。所以,在討論交流展開之後,教師要掌握火候,選擇時機,引導學生沿著討論交流要求的方嚮往縱深發展。
例如,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教科書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一文,教師在指導學生討論交流學習課文後明白的道理時,先引導學生從我釣到這條大鱸魚的不易,我和父親都很「得意」討論交流,概括出:誘惑很大。所以,才會出現父親看了手錶幾點後三次讓我放魚,我極力爭辯、乞求,不想放,最後不得不放的艱難抉擇,從而讓學生通過討論學習本文一件很普通的不起眼小事「放魚」,最終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明白這么一個道理:「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想把釣到的大鱸魚與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這樣,教師引導學生體情察意,由表及裡,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使學生的認識隨著討論交流的深入,逐步深化。
四、正確及時,言簡意明,做好歸納。
由於學生的閱讀和表達水平及能力參差不齊,在討論交流中,必然有的學生講的含糊不清,有的學生說的不得要領,有的學生講得對了一些,錯了一些。因而,在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隨時把學生表達得「不盡人意」的意見歸納得「盡人意」些,並指出「不盡人意」的意見與「盡人意」的意見之間的分歧,使討論交流的焦點更集中。及時肯定正確的意見或見解,防止討論交流因莫衷一是而不能進展。最後,還要用簡潔明了的話歸納討論交流的結果,使學生展開的討論交流之「花」結出的深化之「果」,能夠有更好的收成,並貯存進學生認識的倉庫。

D. 研究性學習中論文成果摘要怎麼寫

摘要摘要是現代科技論文的必要附加部分,只有極短的文章才能省略。它是解決讀者既要盡可能掌握浩瀚的信息海洋,又要面對自身精力十分有限這一對矛盾的有效手段。 根據GB6447-86的定義,摘要是以提供文獻內容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地記述文獻重要內容的短文。 摘要有兩種基本寫法:報道性摘要--指明一次文獻的主題范圍及內容梗概的簡明摘要(也稱簡介);指示性摘要--指示一次文獻的陳述主題及取得的成果性質和水平的簡明摘要。介乎其間的是報道/指示性摘要--以報道性摘要形式表述一次文獻中信息價值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摘要形式表述其餘部分的摘要。一般的科技論文都應盡量寫成報道性摘要,而對綜述性、資料性或評論性的文章可寫成指示性或報道/指示性摘要。 摘要應簡明,它的詳簡程度取決於文獻的內容。通常中文摘要以不超過400字為宜,純指示性摘要可以簡短一些,應控制在200字上下(GB6447-86規定:報道性摘要和報道/指示性摘要一般以400字為宜;指示性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為宜。GB7713-87規定: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過200~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過250個實詞。如遇特殊需要字數可以略多)。對於使用英、俄、德、日、法以外文種書寫的一次文獻,它們的摘要可以適當詳盡一些。學位論文等文獻具有某種特殊性,為了評審,可寫成變異式的摘要,不受字數的限制。摘要的編寫應該客觀、真實,切忌摻雜進編寫者的主觀見解、解釋和評論。如果發現一次文獻有原則性錯誤,可加註"摘者注"。 摘要應具有獨立性和自明性,並擁有與一次文獻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閱讀文獻的全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因此摘要是一種可以被引用的完整短文。 [編寫摘要的注意事項]: ① 排除在本學科領域方面已經成為常識的內容; ② 不得簡單地重復文章篇名中已經表述過的信息; ③要求結構嚴謹,語義確切,表述簡明,一氣呵成,一般不分或力求少分段落;忌發空洞的評語,不作模稜兩可的結論。沒有得出結論的文章,可在摘要中作扼要的討論。 ④ 要用第三人稱,不要使用"作者"、"我們"等作為摘要陳述的主語; ⑤要採用規范化的名詞術語。尚未規范化的,以採用一次文獻所採用的為原則。如新術語尚無合適的中文術語譯名,可使用原文或譯名後加括弧註明原文; ⑥不要使用圖、表或化學結構式,以及相鄰專業的讀者尚難於清楚理解的縮略語、簡稱、代號。如果確有必要,在摘要首次出現時必須加以說明; ⑧ 必要提及的商品名應加註學名。 當然,應該使用法定計量單位以及正確地書寫規範字和標點符號。 摘要的書寫要求詳細見國標GB6447-86。 引言(前言、序言、概述)經常作為論文的開端,主要回答"為什麼研究(why)"這個問題。它簡明介紹論文的背景、相關領域的前人研究歷史與現狀(有時亦稱這部分為文獻綜述),以及著者的意圖與分析依據,包括論文的追求目標、研究范圍和理論、技術方案的選取等。引言應言簡意賅,不要等同於摘要,或成為摘要的注釋。引言中不應詳述同行熟知的,包括教科書上已有陳述的基本理論、實驗方法和基本方程的推導;除非是學位論文,為了反映著者的學業等等,允許有較詳盡的文獻綜述段落。

E. 課題研究過程中怎樣收集和整理資料

一、課題資料的內容
課題資料是指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全部資料,是科研課題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如實地記載了一個課題從策劃、立項、研究到最後結題的全過程。它不僅是課題成果的佐證材料,課題驗收的重要依據,更是開展科研工作的保證。從目前中小學科研課題研究工作的基本情況看,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六方面資料:1.
基礎性資料:此類資料涉及課題研究的前期調查、假設、課題論證、最終選定等,是反映課題研究基本情況的資料。2.
計劃性資料:此類資料涉及課題研究的整體設計與部署,是整個課題實施的藍圖,對課題研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包括課題研究各階段所形成的各類計劃方案,課題研究過程中的主要設想和調整等方面的內容。3.
過程性資料:它是課題研究過程中所產生的各類資料,也是課題研究過程中的關鍵性資料。這些資料比較繁雜,重在隨時隨地地搜集、積累與整理,特別要注意研究過程中的原始數據與資料。4.
專題性資料:專題性資料是課題研究過程中,圍繞一些事關整個課題運作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所形成的資料,它對課題的延伸、拓展與深化具有重要的意義。5.
效果性資料:效果性資料主要是對課題實施的階段性、終結性評估時得到相應的資料,這是形成最終成果的主要資料。6.
成果性資料:或者叫總結性資料,涉及課題實施的各個階段與課題研究結束的各類總結,對課題終端成果的形成具有直接意義。
課題研究過程中,資料的佔有量及資料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決定了課題研究成果的質量。因此,全面的收集、整理和保存課題研究資料,是課題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首先,要明確課題資料的分類方法,按類別進行收集、整理、保持。
在進行課題研究時,收集資料要有目的性,尋找自己最需要的內容,整理資料要耐心細致,把收集到的資料放在相應的類別中,按日期作好順序編號。最好准備個筆記本,先把類別寫出來,然後把手中已有的資料,按類別編寫在相應的目錄下面,以後每增加一份資料,就在相應的內容上補充寫明白。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直接裝在專門的檔案盒中,在盒蓋上寫出標記名稱,每個檔案盒中做一個小目錄,這樣打開盒蓋就知道里邊都裝了哪些內容。沒有檔案盒也不要緊,可以把資料分好類放在不同的紙袋裡,簡易的方便袋裡也行,方法是相同的。當你明白了上面的內容之後,你就懂得了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就知道該怎樣去做了。
在所有的資料中,有些是現成的資料,如實驗方案、立項報告、審批表、實驗課教案、學生有關作業、學科研究課活動記錄、參加學術會議及收獲、學生比賽獲獎情況等。大部分資料是要自己按要求書寫的。寫的時候要按照課題研究所需要的內容去補充,自己不會寫或寫不好的方面,也可以到網路上面去查找,但一定要進行必要的修改和補充,使內容完整,符合實際,切實可行。
其次,課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貴在堅持。
課題研究一般都包括三個階段:准備階段、實施研究階段和結題驗收階段,一般情況下要進行三年時間,有時還要更長時間才能結題。這樣時間一長,剛開始的熱情就會減弱,就會產生惰性:反正沒來驗收,「趕趟」,等到時候再收集、整理也不遲。這樣一來,等到驗收的時候,就會手忙腳亂,缺東少西。所以,日常堅持是很重要的。其實,收集資料的過程同時也是整理資料的過程。在學校工作中,每學期初都要寫一份工作計劃,每學期期末都要寫一份工作總結。課題研究的計劃和總結與日常教學相比,內容可長可短,也不必寫的太拔高,不需要寫太多表揚自己的話。我們可以直截了當地寫清楚這學期自己計劃完成幾件事,大約在什麼時間完成,以什麼方式完成,到期末時對照一下,完成了多少,是否達到預期目的。沒有完成的部分分析一下原因,可以考慮轉到下一學期繼續執行,還是取消這個計劃,重新考慮新的計劃。這樣一想,你就會很輕松、很愉快。實際上我們每天都在做著教學研究的工作。我們可以把每個學期所做的具體的工作,都用一定的文字記錄下來,歸類到自己的課題研究中。如日常教案、公開課教案、教學反思、教導處安排的各類教學活動、學生作業、試卷及卷面分析等。這樣,我們的研究就可以變得內容充實,變得科學嚴謹。在這樣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研究就會信心百倍。在課題驗收之前,我們再把手中資料整理一遍,做一個詳細的目錄以便檢查,自己也可以查漏補缺,使課題順利結題。
最後,結合我們教師的實際做法,談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在你的身邊最好准備三個本:
第一個本是教研活動記錄本。把每一次參加教研活動的時間、地點、內容都記錄清楚,把要解決的問題依次列出來,然後逐步解決,把解決方案和結果形成文字資料保存。
第二個本是聽課筆記本。記錄自己在本校和校外所聽到的所有同學科的各種課題、課型,包括所發的教學簡案、所做的課件模式等。這些是自己日常教學的參考資料。每次聽完課後,最好都能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進行個案修補,把優點採納進來,不足進行修訂。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一種喜歡記錄自己教學思想的好習慣。到自己講課時,你的手中就會擁有很多資料。在選擇課題、課型、設計教學過程時就會得心應手。
第三個本是教學摘錄、心得體會本。我們做教師的,每天都會看一些教學參考資料,里邊也會有很多精彩的片段,我們把它摘錄下來,經常翻閱。每看一遍就會有新的感悟、新的體會,也會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更會產生和激盪出一種新的思想。把這些鮮活、生動的資料記錄下來,等到我們日後寫論文的時候,寫教學反思、經驗材料的時候,或者參加教學競賽的時候,就會用到。這樣,我們的教學也會不斷進步,日益成熟。

F. 項目的特徵有哪些

G. 項目的基本特性

PMBOK中的定義是:「項目為創造獨特產品、服務和成果而進行的臨時性工作」,這裡面「臨時性」並不是指項目周期短,而是項目有明確的起點和終點。

項目的特徵可歸納為三點:臨時性,獨特性,漸進明細性。

H. 勞動課程中的成果性資料包括什麼

生產崗位技術發明、改進新型

I. 張本仁的研究成果

1、區域基岩勘查地球化學的探索(1981—1986)
20世紀60年代,張本仁就開始了成礦作用地球化學與勘查地球化學相結合的研究,以期提高礦床地球化學研究的實際意義,並為勘查地球化學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80年代初,他根據上述思路和以往的經驗形成了將成礦地質背景、條件和因素轉化為地球化學背景、條件和因素,並查明地球化學參數和異常的地質意義;再將控礦地球化學背景、條件和因素轉化為異常評價的指標和參數的「兩個轉化」的構想,試圖突破當時勘查地球化學的單一找礦目標和就異常特徵評價異常的局限,以及開拓地球化學測量數據用於解決基礎地質和成礦問題的途徑。
「六五」期間,張本仁和他的科研集體,按此預期目標,以學校與地質隊合作的形式,採取區域基岩地球化學測量同礦田和礦帶地球化學研究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先後通過豫西盧氏靈寶、陝西柞水山陽等6個省市的7個成礦區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實現了將成礦環境條件諸因素引入異常評價系統、擴大找礦信息的目標;在他所指導的青海賽什塘日龍溝礦帶專題研究中,預測出後來經鑽探證實了的錫礦盲礦。同時,地球化學研究深化了礦帶地質構造及成礦規律的認識,在應用基岩測量數據揭示區域地球化學背景,進行構造單元分界、沉積環境、控礦因素、岩漿岩演化序列、地層對比及火山機構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明顯進展。這使中國在區域基岩勘查地球化學理論與解決區域地質和成礦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處於國際該領域的前列。這一有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過他對地質、冶金、有色系統組織的技術員與工程師三十多次各類短訓班的地球化學系統講課,使近千人素質有所提高,從而對於中國區域地質調查、成礦帶研究和基岩勘查地球化學研究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2、區域地球化學理論與實踐的開拓(1987—1991)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針對國際范圍內尚缺少能適應現代地學和地球化學發展水平的區域地球化學理論方法體系,以致阻礙了已積累起來的大量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和數據的有效綜合,並且不利於區域地球化學研究成果與全球研究的接軌,張本仁和他的科研集體又開展了區域地球化學的探索。在板塊構造學說和全球岩石圈新認識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區域地球化學研究以區域岩石圈為系統、以各類地質體的地球化學記錄為基礎、以歷史地球化學理論和觀點為指導、以地球物質和元素在層圈間的交換和再循環為主線,在區域岩石圈組成和狀態的約束下開展區域構造及成岩成礦作用探討的理論框架,以及相應的一套研究岩石圈深部組成、區域構造和區域成礦規律的方法和途徑。
在此有特色的理論構想與配套方法指導下,結合他所承擔和主持的地質礦產部「七五」重點攻關項目——「秦巴地區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及主要礦產成礦規律研究」地球化學二級課題,通過5年的集體努力,於1991年完成了「秦巴岩石圈、構造及成礦規律地球化學研究」報告及成果性專著,開創了在同一區域將岩石圈地球化學研究與區域構造、岩石、成礦地球化學研究有機結合,以解決固體地球科學某些基礎理論問題和礦產地質問題的先例。其突出成果有:首次提出秦嶺及鄰區地殼各結構層與上地幔化學組成和元素豐度,並探討了岩石圈熱結構;系統研究了區域花崗岩類、火山岩、沉積岩的地球化學特徵、成因和形成構造環境,並聯系區域岩石圈組成和熱狀態闡明了秦嶺花崗岩類及其成礦的特殊性;通過岩石圈化學不均一性的約束、構造環境的多岩類和多岩套的綜合判別,以及碎屑岩物源區和沉積水體特徵的地球化學鑒別等綜合論證的途徑,系統探討了秦嶺構造發展歷史,包括俯沖造山、碰撞造山、古洋封閉時限等;在區域岩石圈系統特徵的約束下,以類比選冶過程的成礦觀點為指導,結合區域構造與各類岩石形成過程中元素集中和分散的分析,闡明了秦嶺可能的優勢和劣勢礦產、區域成礦分帶的控制因素及主要礦產形成的規律和模式;在岩石圈的層次上,對秦巴地區進行了地球化學省、區、場的劃分,並編制了區域地球化學分區圖。塗光熾、王鴻禎、李廷棟三院士為首的評審委員會認為:這項研究「在理論體系和方法的特色、完整性上,在研究內容、對象和時空范圍的系統和綜合性上,在運用其成果闡明秦嶺地質構造演化、岩石圈演化、成礦規律的水平和深度上,是國內外沒有先例的,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3、瞄向大陸動力學的造山帶地球化學研究(1992—1996)
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五」「秦嶺造山帶岩石圈結構、演化及成礦背景」重大項目課題研究中,張本仁和他的研究集體及時地將造山帶地球化學研究引導入探索大陸動力學的方向。通過區域殼幔演化和殼幔相互作用及其深部過程研究,約束造山帶岩石圈的結構及構造的分區和演化,探討和揭示造山帶發展的運動過程與動力學因素。為此著重採用了多同位素系統和多微量元素聯合示蹤技術,揭示幔源和殼源岩漿源區及地殼深部和地幔的化學特徵與過程;同時開展了岩石圈三維化學結構研究,進行了秦嶺岩石高溫高壓下(傳播)地震縱波波速的系統實驗測定。經5年實踐,於1996年底完成了秦嶺重大項目地球化學課題的研究報告。經過進一步加工提煉,於2001年出版了該項目多學科研究成果專著——《秦嶺造山帶及大陸動力學》(撰寫地球化學部分),並且現在地球化學課題成果專著——《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也在出版過程之中。
研究取得的主要創新成果有:開拓了伊川—宜昌的地球化學斷面研究,通過岩石地震波速的實驗測定值與地震測深剖面觀察值的擬合等途徑,建立了秦嶺及鄰區地殼的結構岩石模型,進而揭示了區域岩石圈的化學和熱結構,並對殼、幔中的高導低速帶做出了新解釋。在4個構造單元內,開展了地殼增生歷史、早期地幔性質和演化、Pb同位素填圖及微量元素對玄武岩地幔源區化學特徵的示蹤等研究。據此綜合論證了:華北和揚子早期應為獨立發展的陸塊,南秦嶺屬於揚子板塊,而北秦嶺早期應是在揚子板塊洋殼洋島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微陸塊。開展了深部過程的地球化學綜合研究,為秦嶺元古宙曾發生鎂鐵質岩漿底侵、商丹古會聚帶曾發生洋殼俯沖和殼幔再循環、印支期陸陸碰撞晚期揚子被動大陸邊緣(南秦嶺)陸殼基底曾俯沖墊置於北秦嶺地殼下部、爾後秦嶺又發生過岩石圈下部的拆沉等提供了較充實的證據。論證和提出:松樹溝和勉略蛇綠岩具有洋殼殘片性質,所代表的洋盆均屬於揚子板塊岩石圈內部裂開類型,它們的地幔源區屬於特提斯構造域的地幔類型。由地幔柱源區岩漿活動的論證,初步探討了秦嶺復合造山帶發展的動力學特徵,後者表現為揚子的裂解和華北的增生。⑥編制了反映區域地殼化學和熱結構、構造地球化學分區及殼幔演化的秦嶺造山帶(四維)地球化學圖(1∶100萬)。這項研究大大深化了秦嶺造山帶岩石圈結構、演化及造山過程的認識,揭示了淺部構造與深部過程的聯系,架設了溝通地表地質研究與地球物理測深的橋梁,展現出地球化學在多學科研究中的獨特作用和優勢,提供了改善、充實地學斷面地球化學研究及開展造山帶系統綜合地球化學研究的經驗,使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研究跨入國際的先進行列,部分成果處於領先地位。所編制的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圖,與秦嶺造山帶大地構造圖和秦嶺地球物理斷面圖一起在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展出時,引起國際同行的興趣與好評。
1997年至今,張本仁和他的科研集體正在進行大別造山帶殼幔結構、演化及深部過程的地球化學研究。這個課題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重大項目——「超高壓變質作用與碰撞造山動力學」研究的組成部分。

閱讀全文

與成果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