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近年來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劉玉華
劉玉華,女,工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現為華中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計算機網路與通信領域的研究,具體包括:網路管理與控制、網路優化、無線通信網路、多網合一、智能交通、復雜網路理論等方向。近年來,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武漢市重大科技計劃項目,並獲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和湖北省科技進步獎項。目前正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 973 子項目的研究,還有多項橫向課題基金的研究與開發,近三年劉玉華名下分解的橫向課題基金達到 80 余萬元。近三年在國內外權威期刊與核心期刊及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表署名第一作者的論文 20 余篇,其中有數篇論文被 SCI 、 EI 、 ISTP 三大資料庫收錄。
高春芳,男,漢族,河南盧氏人,1952年3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1年12月入黨,技術二級,文職一級,將軍。現任濟南軍區第150中心醫院院長兼全軍肛腸外科研究所所長,主任醫師;第二軍醫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第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兼任全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全軍肛腸學會主任委員、全軍普通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衛生法學會副會長、濟南軍區醫學專業高職評委外科組長,是國家和軍隊10餘種醫學雜志編委。
入伍38年來,高春芳置身於醫學事業,潛心鑽研業務技術,一門心思謀創新,銳意進取求發展,在本職專業和推進醫院建設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開創了醫院全面建設新局面。他是國內著名的肛腸外科專家,潛心與肛腸外科疾病診治和腫瘤基礎醫學研究,創建了全軍肛腸外科研究所。其首創的直腸癌根治術中重建「直腸角」式人工肛門新方法,被國內外醫學屆譽為「高氏術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率先利用蛋白晶元技術,對大腸癌、胃癌、乳腺癌及肝癌等惡性腫瘤進行研究,通過一滴血檢測有無腫瘤;最早進行蠍毒素治療大腸癌研究,首創了骨髓免疫組織早期發現微小轉移癌的新方法,為大腸癌早期診斷提供了新的途徑。在腸黏連防治、便秘防治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為臨床診療創新了多種診治方法,填補了國內多項技術空白;他圍繞戰場搞科研,研製的三氧電子消毒儀、谷氨醯胺二肽全腸外營養對腸損傷影響的實驗研究均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他先後承擔國家「八五」、全軍「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攻關課題2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全軍科技大會二等獎1項、三等獎10項、四等獎8項;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主編和參與編寫專著10部,發表論文170餘篇。先後榮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5次。被評為全國首屆中青年醫學科技之星,全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百姓放心示範醫院優秀管理者;全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濟南軍區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濟南軍區專業技術突出貢獻一等獎,並連續兩次獲得軍隊專業技術優秀人才一類崗位津貼。2001年擔任院長後,醫院先後被評為「全國百姓放心示範醫院」、首屆「全軍先進醫院」;被濟南軍區評為「五優醫院」、「科技工作先進單位」、「人才隊伍建設先進單位」等,連續6年被濟南軍區聯勤部和所屬分部評為「全面建設先進團單位」。2006年濟南軍區聯勤部黨委作出了「關於開展向高春芳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
勇於挑戰醫學難題,把自主創新作為攀登醫學高峰的內在動力。
經過無數次的探索,高春芳終於探索出了利用結腸殘端設計「新直腸角」和人工內括約肌重建在會陰部設置人工肛門手術成功,從此結束了直腸癌患者術後在腹部掛「糞袋」的歷史。該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已為5000餘例病人成功施行手術,病人已遍及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和東南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為了評價肛門控制排便功能,他潛心鑽研,自學了力學、機械原理和計算機新知識,跑北京、上濟南,到科研院所請教有關專家,終於研製成功了「CY-1型醫用壓力監測儀」,解決了肛門壓力測定問題,填補了國內在這一領域的技術空白,並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為了研究大腸癌防治新方法,他潛心研究蠍毒對大腸癌的作用,利用蠍毒提取物純化進行大腸癌細胞體外仰殺各種毒理作用研究,動物移植瘤實驗,明確了蠍毒對大腸癌防治作用機理,解開了蠍毒治療大腸癌的奧秘,發表相關論文26篇,獲得了軍隊科技成果二等獎。我國由於生活環境等因素的改變,大腸癌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手術後五年生存率不斷提高的原因是早期發現的檢查方法不理想。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又瞄準國際上基因蛋白研究前沿,展開了蛋白指紋圖譜診斷大腸癌的研究。他篩選了正常人大腸息肉,各種大腸炎症等各種疾病的蛋白指紋圖譜,進行各種動物實驗和人體各種腫瘤特異性蛋白指紋圖譜篩選,尋求出了大腸癌診斷的特異性標志物,診斷大腸癌准確性達96%以上,此研究比美國早一年半。該研究成果2007年獲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
醫德醫風高尚,把解除患者痛苦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
高春芳從踏上從醫之路開始,就立志為病人解除痛苦。三十多年來,不管形勢如何變化、名氣怎麼增大、職務怎樣改變,他始終保持一名普通醫生本色,把治病救人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和畢生追求,堅持用精湛的醫術和滿腔的愛心為部隊服務、為患者服務。他恪守「醫本仁術」的醫道真諦,三十多年如一日,滿腔熱情地診治每一位病人。由於軍內外許多人了解他的醫術醫德,慕名求醫的患者越來越多,經常有人到辦公室請他診病情、看片子、問葯方,他從不擺專家的「架子」,對病人總是不厭其煩、耐心解答。有時他坐診接待的病人多,有的患者因為著急發一些牢騷,遇到這種情況,高春芳總是面帶微笑,耐心地勸慰病人。高春芳心中始終裝著病人,處處為病人著想,體貼入微,深夜查房從不穿硬底鞋,冬天接診總是把聽診器捂熱後再檢查。在他做住院醫生時,一名病人胃癌術後出現「胃瘺」,需24小時床旁持續吸引,情況比較復雜,高春芳連續十多天堅守在病房,不停地為患者吸出外溢胃內容物,清理創面。由於措施及時得當,患者很快康復出院。許多經他看過病的患者都深有體會地說:「高春芳是用心為病人看病,以情為患者服務」。從醫三十多年,他對每名患者不僅從生理上盡最大努力解除病痛,還從多方面給予熱心幫助,為他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有的病人年老體弱、行動不便,他就替他們問醫取葯;有的病人住院時間長,閑得無聊,他就買一些報紙和雜志給他們看;有的外地病人家屬住宿有困難,他就幫助聯系住所;有的病人經濟拮據,他就主動伸出援助之手。2001年,甘肅省一位農村婦女患腸癌晚期,東拼西湊了1萬多元錢來到醫院,最後結算時還差3000多元,看到西部山區老百姓生活困難看不起病的窘迫,高春芳發動科室為她捐款補上了醫療費。
注重人才培養,把打造名醫群體作為醫院可持續發展的強力支撐。
高春芳擔任院長後,面對競爭激勵的醫療市場,他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培養人才,搶占制高點。他親自製定了《醫院學科帶頭人培養發展十年規劃》、《特色專科人才建設規劃》,前瞻性地構建人才隊伍的框架;先後出台了「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工程」、「人才培養目標責任制」,確定20多名德才兼備的學科帶頭人和具有培養潛質的人才苗子進行重點培養,實現了人才隊伍由「規模化發展」向「質量化建設」的轉變;他還對干出成績的人才實行重獎,對那些人才培養不力的科室和工作平庸、不思進取的個人實行「一票否決」。根據人才培養目標,以抓好在職培訓、建立碩博培養點、網上招攬人才、實行專家帶教、創造優越環境、推行競爭上崗等多種途徑,以「雙百人才工程」建設(百名高學歷、百名高職)為主體,不斷加快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工作,夯實了醫院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基礎。目前,醫院擁有2個博士、14個碩士培養點,碩博以上高學歷人員143人,高級職稱112人。近幾年,醫院有176項科技創新成果填補軍隊和駐地醫療技術空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獲得軍隊和省級二等獎19項,發表學術論文1413篇,中華級223篇。
瞄準軍事斗爭需求,把提高衛勤保障能力作為軍隊醫院生存發展的根本保證。
高春芳常說:「沒有軍隊就沒有軍隊醫院的存在」,「姓軍為兵』是醫院大法」。醫院專門建立了軍人就診綠色通道。作為戰士成長起來的專家,他對基層官兵格外親切,一遇到戰士就診,總是問寒問暖。當院長後,事務多、工作忙,每次醫療隊下基層巡診,只要他有時間,就親自帶隊去。5年來,他個人為基層官兵接診上千次、主刀手術上百台,深受官兵信賴。面對變幻莫測的軍事斗爭,他又瞄準訓練場,建立了唯一的全軍軍事訓練研究所,實現了集預防、醫療、保健、教學「一體化」的為軍服務新模式,創造了具有我軍特點的訓練醫學體系。結合衛勤保障需要搞科研,承擔了多項全軍「十五」重點課題和全軍「十五」計劃課題;他與訓練傷研究所的同志一起,關注部隊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和治療,堅持著眼軍隊需求選定科研課題。針對部隊外出訓練、演慣用水難的問題,他運用臭氧消毒原理研製出了攜帶、使用方便的三氧電子消毒儀,僅半小時就能達到消毒要求。在「鐵拳-2004軍事演習」,尤其是「5。12」汶川抗震救災中,該消毒儀在重災區汶川映秀鎮、都江堰分別用於帳篷消毒和飲水消毒,受到災區群眾和抗震救災部隊的高度評價,中央電視台現場給予了報道。此項發明成果被總後衛生部列為全軍重大科技成果推廣項目。近年來,三氧電子消毒儀、高氧液體治療儀等5項與未來戰場息息相關的科研成果相繼問世,並投入臨床,全部獲得國家和軍隊科研成果獎。在今年抗震救災中,高春芳接到上級抽組命令後,迅速調整方案,按照抗震救災衛勤保障的特點,合理搭配專業,挑選思想好、身體健、業務精、經驗足的專家組成醫療隊。按照上級要求攜帶手術、防疫、生活保障器材物資,並根據所擔負任務,制訂出超前預案,緊急協調地方醫葯公司,加大攜帶了價值20餘萬元的防疫、急救葯品,僅用一個小時就完成了鐵路輸送裝載,於5月16日凌晨3時到達都江堰市玉堂鎮,成為所屬部隊第一支抵達災區的醫療隊。在救災一線葯品告急時,他緊急從醫院調撥並配製一批用於治療官兵皮膚病的葯品,使患病官兵及時用葯,保證了配屬部隊的戰鬥力未受影響。6月底,他親臨災區一線,和抗震救災官兵同吃同住,始終把災區群眾當親人,把官兵當兄弟,冒著餘震酷暑和危房倒塌等危險,始終沖在最前面。在重災區映秀鎮,他冒著40多度的高溫,為400餘名「鐵軍」官兵巡診治病;在都江堰玉堂鎮、中興鎮等災區,為200餘名災區群眾診治疾病,深受官兵愛戴和災區群眾好評。
B.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贏得了哪些成效
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新的發展觀。是應時代的變遷、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可持續發展, 是指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後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意味著維護、合理使用並且提高自然資源基礎, 這種基礎支撐著生態抗壓力及經濟的增長。可持續發展還意味著在發展計劃和政策中納入對環境的關注與考慮, 而不代表在援助或發展資助方面的一種新形式的附加條件。可持續的3個主要特徵: 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 其之間互相關聯而不可分割。生態持續是基礎, 經濟持續是條件, 社會持續是人類共同追求的應該是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可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它所追求的目標是: 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 個人得到充分發展; 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 不對後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 它特別關注的是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 強調對資源、環境有利的經濟活動應給予鼓勵, 反之則應予摒棄。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產生為人類世界的發展指出了一條環境與發展相結合的道路, 為環境保護與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一個創新的思想模式。其實質就是把經濟發展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緊密聯系起來, 實現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觀要求在發展中積極地解決環境問題, 既要推進人類發展, 又要促進自然和諧。主要表現在: 從以單純經濟增長為目標的發展轉向經濟、社會、生態的綜合發展, 從以物為本位的發展轉向以人為本位(發展的目的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質量) 的發展, 從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發展轉向長期利益、整體利益的發展, 從物質資源推動型的發展轉向非物質資源或信息資源(科技與知識) 推動型的發展。
2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
所謂可持續發展戰略, 是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計劃和綱領, 是多個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稱, 它要使各方面的發展目標, 尤其是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目標相協調。1992 年6 月,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 會議提出並通過了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21世紀議程》, 並且要求各國根據本國的情況, 制定各自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計劃和對策。1994 年7 月4日, 國務院批准了我國的第一個國家級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21 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 標志了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發展觀念的重大革命, 標志了它是一個有利於人類健康地走向21世紀的新的發展理念和行動綱領。可持續的生態文明將會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主旋律。
3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性
資源方面: 隨著世界人口持續增長和經濟發展, 人類對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規模的開采消耗, 導致資源基礎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資源緊缺。石油等能源價格上漲, 土地資源及礦產資源掠奪性破壞嚴重。維護地球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 以確保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環境方面: 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兩大類。加強環境保護,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消除貧困、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然要求。
4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意義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有利於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有利於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有利於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有利於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 保護生態環境, 建設生態農業。
5 科學的發展觀
傳統的發展觀, 偏重於物質財富的增長, 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簡單地把GDP的增長作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指標, 忽視人文的、資源的、環境的指標; 單純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索取對象, 忽視自然界首先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傳統發展觀的影響下, 盡管人類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 但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現象屢見不鮮、越來越多, 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卻往往並不能隨經濟增長而相應提高, 甚至出現危及未來生存的許多社會和環境問題。要解決這些歷史進程中的矛盾和問題, 就必須摒棄傳統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影響, 在發展觀上進行不斷的科學創新。
科學的發展觀要求的是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 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 充分考慮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力, 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 實現自然資源的持久利用, 實現社會的持久發展。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發展是促進環境保護的前提條件。從科學的發展觀出發,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環境保護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如果在經濟發展中不考慮環境保護和資源的消耗, 一味的拼資源、拼能源、高污染, 表面上看GDP是在增長, 但實際上如果把生態成本考慮進去, 也可能是負增長或者低增長。而生態環境的透支往往是要人類加倍償還的。所以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 極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落實到加強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上來, 使我們的發展真正實現人口資源和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也只有堅持以人為本, 用科學的發展觀統一思想、統領工作, 牢牢把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才可能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 走上一條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生態保護型的經濟發展之路, 使我們國家更快、更好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我們就必須要改變傳統的發展思維和模式, 努力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和生態良性循環的協調統一, 決不能走人口增長失控、過度消耗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的舊路。要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 預防與治理結合, 減輕資源環境壓力,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轉變。要大力發展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工業, 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為主體的生態農業, 以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綠色消費」和「綠色服務」為標志的生態服務業。只有這樣, 才能達到經濟發展的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 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 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環的國民經濟和節約型社會, 既保證當代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又為子孫後代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真正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從根本上看, 我國還沒有完全轉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由於增長方式粗放, 在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後, 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 從而加劇了能源、資源短缺的壓力, 致使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矛盾與形勢相當突出和嚴峻。
如何才能不走彎路? 關鍵是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利用少、環境污染低、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方面, 要研究、開發和推廣新能源、新材料, 廣泛採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術和生態破壞恢復技術, 包括投資少、效益高的廢水處理技術、城市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技術、固體廢物的無害處理技術等, 全力推行清潔生產。另一方面, 要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實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淘汰落後的工藝設備, 關閉、取締污染嚴重的企業; 變傳統工業「資源—生產—污染排放」的發展方式為「資源—生產—再生資源」的循環發展方式, 促進以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為特徵的綠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使其成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保護環境的最佳「結合點」。
C.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什麼
1、經濟建設成就斐然。首先,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鼓勵民營企業、私營企業發展,從而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基礎性作用。首先發展東部的同時,進行西部大開發,改變了西部的落後面貌。並適時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中國充分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製造業第二大國。相比較改革開放之初的一窮二白,進步顯而易見,國民生產總值提高了400多倍,製造業從佔世界份額的1%,提高到10%以上。同時,中國在航天、高鐵、水電站、核電站、運載火箭、核武器、高性能計算機、第三代移動通信、超級雜交水稻等方面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2、社會生活方面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改革開放後,中國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文化事業等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或一定的成就。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數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學生數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後在農村和城市推廣了免費義務教育,中國在實現教育公平上邁出了第一步。中國在社會保障、醫療方面也取得了巨大進展。中國人男女壽命分別達到71歲和74歲,比1978年提高了4歲多。 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得到充分發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 2007年在全國農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萬農村居民納入保障范圍。 在國家統一方面,提出一國兩制解決了香港、澳門的回歸和平穩過渡。
3、民主法治建設取得了比較大的進步。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缺乏基本自由,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民逐漸獲得了經濟自由、以及部分的政治自由、社會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言論自由、遷徙自由,絕大多數國民的公民權利獲得保障;中國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民主政治有所進展;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事業在曲折中前行。特別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從以經濟增長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D. 取得的主要成果與效益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基本解決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問題
在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實施探采結合示範井20口,鑽探總進尺3453.4m,總涌水量22 323.4 t/d,直接解決了當地26 137人、5000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的問題和13 040畝農田的灌溉問題(表1-3)
表1-3 南京地質調查中心河南鞏義應急抗旱鑽探成果統計表
(二)基本查明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水文地質條件和地下水開發利用現狀
河南鞏義市由於地表水資源相對缺乏,因此,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在鞏義市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地下水開采量(供水量)平均為12388萬m3。
河南鞏義市地下水分鬆散岩類孔隙水、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3種類型。依據地下水水化學特徵可大致劃分出4個水化學類型區:邙山丘陵與黃河階地區(HCO3-Ca.Na.Mg型和HCO3-Ca.Mg.Na型)、伊洛河灘階地與階地後緣山前傾斜平原區(HCO3-Ca.Mg型)、東南碎屑岩分布區(HCO3-Ca.Na型)和南部石灰岩分布區(HCO3-Ca型)。
鞏義市深層地下水水位總體上呈現不斷下降趨勢,如伊洛河以南的黃土丘陵區北部及山前傾斜平原區以及米河、新中、小關、大峪溝、核桃園、涉村、夾津口、西村等鄉丘陵山區。
鞏義市地下水總體上基本符合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
(三)基本查明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賦存規律和蓄水構造類型
河南鞏義市地下水主要賦存在鬆散岩類孔隙、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和基岩裂隙中,鬆散岩類孔隙水按深度可進一步劃分出淺層(60m以淺)和深層水(60~300m)兩類孔隙水。淺層含水層組水量豐富區分布在黃河灘及階地、伊洛河河谷、汜水河河谷及階地、崗地等地段,定井成功率高;淺層含水層組水量貧乏區分布在邙山、山前傾斜平原及山前黃土丘陵地區康店、沙魚溝—北山口—芝田—魯庄一帶,黃土厚度大,定井成功率不高。深層孔隙水水量豐富區分布在鞏義市區、北山口-沙魚溝、回郭鎮-芝田以南、念子庄-羅口以北地帶,定井成功率較高;深層孔隙水水量中等區分布在富水區南側,東部位於站街一英峪南一帶,西部位於魯庄—西村一帶,定井成功率較高。丘陵區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水水量中等區分布在東部的新中—米河一帶及核桃園、涉村—夾津口一帶,含水層為寒武系及奧陶系灰岩、白雲質灰岩、白雲岩,定井成功率較高;但由於礦山開采造成區域地下水位下降,部分基岩含水層被疏干,加之礦坑排水,使部分地區定井成功率不高。丘陵區基岩裂隙水分布在嵩山主峰和五指嶺主峰的北側、米河-小關-大峪溝以北及涉村-關帝廟以北,地下水較貧乏,定井成功率不高。
調查表明,在尋找地下水過程中辨別地下水蓄水構造和賦存條件非常關鍵,本次工作發現河南鞏義市地下水蓄水構造類型主要有5大類:岩溶或接觸-岩溶蓄水構造、鬆散岩層蓄水構造、斷裂蓄水構造、單斜蓄水構造和基岩風化殼片狀蓄水構造。其中,鬆散岩層蓄水構造可進一步劃分出河流階地鬆散岩層和山前傾斜平原鬆散岩層兩種蓄水構造,斷裂蓄水構造可進一步劃分出斷裂旁側影響帶、斷裂交匯影響帶和斷裂破碎帶3種蓄水構造。
(四)編制了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開發利用區劃
根據區內地下水的空間分布情況以及地下水開採的分配格局,結合野外地質調查與實地鑽探施工結果,對河南鞏義市地下水開發利用進行了區劃,劃分出可增強開采、控制開采、調減開采和尚難規劃利用4個區,為區域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五)總結了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技術方法和找水經驗
本次應急抗旱找水打井過程中應用了高密度電法、激電測深法和測井等技術和方法,針對本地區特點,總結出了「一條高密度電法勘查找水經驗」、「兩種定井方法」和「四種鑽井方式」。
一條高密度電法勘查找水經驗:在鞏義地區該方法找水經驗是在「基岩山區高阻中尋找低阻」和「鬆散層低阻中尋找高阻」。
兩種定井方法:一為通過分析地質構造和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定井;二為通過高密度電法技術、電測深技術結合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定井。
四種鑽井方式:沖擊鑽鑽井;迴旋鑽鑽井;挖掘機+迴旋鑽+氣壓潛孔錘組合鑽井;迴旋鑽+氣壓潛孔錘組合鑽井。
以上經驗與方法應用在鞏義地區應急抗旱找水打井中,鑽孔成井率100%,無一眼乾孔,鑽探效率和效果十分顯著。
(六)建立了淮河流域(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資料庫
二、經濟和社會效益
河南鞏義市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是由國土資源部部署、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支援河南嚴重缺水地區抗旱找水的一個重大項目,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缺水地區群眾的巨大關懷和幫助。項目「探采結合」水井工程的實施,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工作區內人畜飲水困難以及農田灌溉的問題。項目成果可為河南鞏義市嚴重缺水地區社會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豐富的地質信息,為區域內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采與保護提供科學依據;項目提出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生態地質環境保護的措施和建議,可以確保當地群眾生活和農業生產對水資源的需求。項目成果的應用將在長時期內使這一地區的嚴重缺水問題得到解決,同時對地下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尤其對保障供水需求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持久性的影響。
本次應急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完成後,為盡快使抗旱應急示範工程發揮長遠效益,河南鞏義市國土資源局、水務局及時聯合組織對成井工程實地及工程後期所需的配套設施(變壓器、泵房、線路工程等)進行了調查,編制了所需要的資金預算並報請鞏義市政府。鞏義市政府很快劃撥近200萬元資金用於配套設施建設。
在得知我中心抗旱找水打井突擊隊將於4月29日返回南京的消息後,鞏義市很多村民帶著趕做的「喝水不忘打井人,永感南京地調情」、「挖井支農,心繫百姓」、「興水鑽井、惠民支農」、「為民打井、福澤百姓」、「不辭艱辛找水,澤惠山區人民」、「抗旱打井顯真情,不遠千里送甘霖」等錦旗紛紛前來慰問送行並表示感謝。
E. 我國踐行可持續發展的成就有什麼
一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持續深化。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強化頂層設計,著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二是主體功能區戰略持續完善。覆蓋國家和省級、陸域和海域的主體功能區規劃體系基本建立,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制度開始推行。
三是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力度持續加大。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環境質量有所改善,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管控加強。2016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和用水量分別比2012年下降17.9%和25.4%,空氣質量達標城市增加到84個。
四是綠色發展持續推進。節能環保、新能源等綠色產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加快推進,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低碳發展。
(5)可持續發展取得的重要成果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綠色發展理念,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五年來,我們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
F. 中國人口的可持續發展要解決好那三個重要課題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設立以來,在學科建設、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和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新的歷史條件下,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重要意義更加突出,也為本學科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學科現狀
1997年,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被正式列入研究生專業目錄,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得到了眾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取得了一些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全國高校博士(碩士)點已經得到了增加,在200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組織的學科評議過程中,不僅新增了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博士(碩士)點的數量,而且重點向西部地區傾斜,使西部地區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發展具備了相應的條件。同時,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能力不斷提高,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大幅度增加,為國家培養出了大批的碩士及博士研究生,很多優秀畢業生已經在實際工作崗位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一門新興學科的成長和成熟總是需要一個發展過程的,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學科建設的任務遠未完成,目前學術界對該學科的許多問題,甚至一些最基本的問題都存在著一些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二、學術前沿問題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發展和環境的雙重壓力十分突出。2004年我國人口已超過13億,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能源等資源嚴重不足,人均佔有量分別不及世界人均水平三分之一,礦產資源人均佔有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總量日趨逼近資源、環境、人口承載力的最大限度,而且資源的不合理開采和浪費進一步加劇了資源的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轉,人口膨脹對資源和環境造成的影響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近年來,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圍繞上述問題,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1.基礎理論研究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設立已經有八年多的時間,該學科基礎理論仍很不完善,還存在很多有爭議的地方,特別是將人口、資源、環境三個領域在可持續發展原則下統一起來,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論,仍面臨著很多問題,需要理論創新和突破。因此,很多專家學者十分關注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基礎理論研究。比如,楊雲彥主編的《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1999年)、楊昌明主編的《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2002年)、張象樞主編的《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2004年)等,這些著作討論了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內容、方法和基礎理論等問題。
2.專題性研究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研究范圍較廣,專題性的研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許多學者對一些專題問題開展了深入研究,在人力資源、出生嬰兒性別比、土地承載力、資源狀況、環境評估、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研究成果。比如,由"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課題組"完成的《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2003年),楊魁孚、田雪原主編的《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2001年)、陳百明主編的《中國農業資源綜合生產能力與人口承載能力》(2001年)、《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生態基礎評價》(2004年)等著作。
3.區域性問題研究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學科設置上屬於理論經濟學,同時也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區域性的人口、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研究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特別是西部地區的研究較為豐富。比如,《西北地區水資源配置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共10卷,2004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該系列著作內容分綜合報告、省區報告和專題報告三部分。綜合報告論述了西北地區城鎮發展的現狀、問題以及對策建議;省區部分分別論述了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6省區的自然與社會經濟概況、城鎮發展歷史概況、城鎮發展及用水需求預測、城鎮發展戰略等;專題部分重點論述了西北地區的苦鹹水利用和城鎮防洪減災對策等。另外,以省、市為對象的研究成果也比較多。
4.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研究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以後,成為各學科的重要研究課題,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專家學者在小康社會指標體系、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研究,產生了一些有影響的重要成果。
三、"十一五"期間的重點研究課題
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五個統籌"的重要思想,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五個統籌"的思想體現了經濟社會和人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十一五"期間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重點課題包括以下方面:
1.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理論與方法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涉及人口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理論等多個學科領域,體現了各門科學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需要有獨特的研究對象、完整的基礎理論和獨特的研究方法。因此,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建立需要在基礎理論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將有關學科貫穿到統一的理論體系之中。
2.東北老工業基地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東北地區憑借著相對較好的工業基礎、豐富的資源和鄰近前蘇聯的優勢,較早建設成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基地。經過幾十年的開發,目前,東北地區的資源優勢已經基本喪失,環境破壞嚴重。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過程中,如何避免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需要開展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研究,為國家和東北地方制定政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3.西部地區人口、資源與環境承載力研究
為了促進西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國家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但西部地區環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壞很難恢復。研究西部省份土地、資源和環境的人口承載力,科學規劃人口發展,促進西部地區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我國人力資源開發的戰略與對策研究
目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受到的資源硬約束越來越突出,只有把人力資源作為核心要素,才能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並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因此,如何提高人口素質和人力資本存量,是確立我國未來優勢資源和競爭優勢的重要課題。
G. 中國近年來取得的重大成就,每個點簡介一下,馬上馬上
1、政治方面的成就:
港澳回歸,一雪百年恥辱;
一帶一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
亞洲投行,由中國主導,打破日本美國控制的亞洲開發銀行對亞洲基建方面的壟斷。
杭州G20峰會,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
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
2、經濟方面的成就
中國GDP超10萬億美元,是世界上10萬億俱樂部成員,是日本GDP的2倍。
西氣東輸,保護環境,掃除霧霾。
南水北調,史無前例。
三峽大壩,世界第一
西藏天路,世界屋脊上的巨龍。
高鐵2萬公里,佔世界6成。
鋼鐵產量,世界16億噸,中國佔8億噸。
中國高速公路12萬公里,佔世界的52%,力壓美國佔世界第一。
有六個世界之最的港珠澳跨海大橋。
世界第一的三峽大壩
外匯儲備N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國美國已經太多,所以中國不斷減持美元。
3、體育方面的成就
北京奧運,世界最好的奧運會,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里約奧運會,中國發揮的不好,才得了金牌前三。
北京奧運,中國是奧運會金牌榜絕對王者。
籃球出現突破——姚明出現了。
劉翔——得了三個金牌然後,忽悠了2屆奧運會
男足曾實現歷史性突破,闖入2002年韓/日世界盃賽
跳水從夢之隊時代到里約奧運會中國隊的金牌第一的超級夢之隊
中國橫掃世界乒壇
中國女排東山再起,兩奪世界冠軍,更奪得了里約奧運金牌
女子網球崛起,金花群芳爭艷
4、科技方面的成就
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望眼鏡
北斗衛星,世界排名第二位。
神舟飛船,載人航天;我國是世界第三個把飛行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長征衛星,發生成功率、有效載荷都是杠杠的!
嫦娥工程,把飛船發射到月球。
天舟貨運飛船,為太空站提供補給。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太空進行試驗
兩彈一星,國之重器
神威·太湖之光計算機,計算能力世界第一
天河二號計算機,曾經的第一,現在的第二
量子衛星墨子號,世界獨一無二
探索一號深海科考探測器船,探尋水下五千米的秘密
大型客機(C919),世界第三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31次赴南極,踏遍世界五大洋。
5、軍事方面的成就
遼寧航母,大國霸權
東風21D,專打航母的彈道導彈
中華神盾,數量佔世界第二
預警飛機,從進口到出口
四代重殲,世界第二個能造四代重型殲擊機的國家
大型運輸機,戰略運輸
自造航母,百年夢想終成真
歐洲野牛,落戶中國變中國野牛
雙體穿浪導彈艇,世界上第一種雙體穿浪軍用船隻
萬噸大驅,世界只有2個國家能獨自建造萬噸神盾艦
戰略核潛艇,和平捍衛者
和平方舟,世界唯一的專用醫院艦
東風41,只有中國和俄羅斯才有的陸上機動式洲際導彈
H.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認識
土地生態安全事關糧食安全,糧食安全事關國家安全。因此,研究土地資源的生態安全具有非常重大的科學意義。河南省地處中原,是我國最為重要的糧食主產區,選擇河南省域的土地資源進行生態安全評價研究,有利於充分認識研究河南省土地資源的生態安全狀況,從而針對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問題採取生態建設措施,對保障區域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協調區域人地關系、保證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研究是首次在河南省開展的關於土地生態方面的系統工程。本項研究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經濟和土地利用等基礎資料,運用 GIS 和各種數理統計分析程序,採用定量、定性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法對河南省土地生態安全進行了系統地、全面的研究。
(1)系統地闡述了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的概念和內涵; 從可持續發展、土地生態學、人際關系論、區域科學與分析和系統論等方面奠定了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研究的理論基礎;從土地資源生態安全驅動因素、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設計和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維護管理方面理清了其研究內容。
(2)系統地分析了河南省土地利用現狀及用地結構和河南省土地利用時空變化。
1)河南省土地利用特點是: ①土地利用率較高,耕地後備資源潛力小,全省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墾殖率在全國均居前列; ②土地利用類型分布規律明顯,受南北氣候過渡性和東西地貌差異性的影響,農用地地域分布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耕地面積約有 75% 集中分布於佔全省土地總面積 55.6%的平原地區,約有 25% 分布於佔全省土地總面積 44.4%的山地丘崗地區,林木用地面積三分之二以上集中於山區; ③土地資源開發條件區域差異性大,河南省東部黃淮海平原區和南陽盆地區水、熱、土的組合條件較好,是全省耕作農業發展的主體,西部丘陵區水土條件相對較差,土地開發利用難度大,投入產出率低,適宜發展林果牧業,南部丘陵山區有較好的水熱條件,土地開發條件較好,潛力亦較大; ④居民點及工礦用地比重較大,全省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高於北方多數省份,其中主要是農村居民點佔地過多。
2)河南省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是: ①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②後備資源不足、耕地保護形勢嚴峻; ③城鎮化進程加快、用地需求增大; ④區域統籌不夠、土地利用率較低,一些地方城鄉、區域土地利用缺乏統籌,盲目競爭、無序發展現象比較嚴重,降低了土地資源利用的整體效率,嚴重影響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⑤生態環境惡化、可持續能力降低,一些地方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過度開發建設,導致土地退化和破壞嚴重,生態環境質量惡化,削弱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從耕地、林地、水土環境和礦山環境等方面對土地資源生態形勢進行了評析,結果表明: ①耕地土壤養分偏低,耕地安全形勢較為嚴峻; ②工業 「三廢」的大量排放,造成水體和耕地污染,農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耕地資源的污染影響了土地的產出和食品安全; ③對耕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投入,導致肥料、農葯、地膜等農業生產資料污染耕地嚴重; ④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森林質量不高,森林覆蓋率低,生態環境惡化; ⑤水質污染嚴重,水資源過量使用導致水環境破壞,地下水的過量開采造成嚴重的環境地質問題;⑥人類的長期干擾,致使生物多樣性日趨減少; ⑦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的主導因素之一,水土流失不僅導致耕地質量退化,也加劇了洪澇災害和乾旱的發展; ⑧礦產資源的開采改變了土地利用類型,減少了耕地面積,誘發了地質災害,對礦區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4)首次建立了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並對各因子進行了定義和說明。在對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態勢分析基礎上,構建了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擬選指標體系。本次研究選取了土地生態環境的自然狀態、土地生態環境的經濟狀態和土地生態環境的社會狀態 3 個一級指標; 土地自然資源數量、土地自然資源質量、土地經濟投入壓力、土地經濟產出質量、土地承載數量指數和土地整治能力指數 6 個二級指標;人均耕地、人均水資源、森林覆蓋率、人均後備資源、耕地質量指數、地表水質等級、農田旱澇保收率、水土流失面積百分比、單位土地工業 「三廢」負荷、單位耕地化肥、農葯、農膜負荷、單位耕地糧食產量、單位土地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口密度、城鎮化水平、土地利用結構多樣性指數、工業 「三廢」處理率和環境污染治理強度 17 個評價因子。
(5)建立並確定了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的基準值。依據國家、行業和地方規定的標准、環境背景基準、類比基準和通過科學研究已判定的生態效應確定了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指標基準值。
(6)採用直線型無量綱化方法,將表示區域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的各指標都轉化成以百分比為單位的指標值或單個指標安全指數。以單個指標安全指數為基礎,運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法,建立了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數學模型。
(7)按照綜合分析性、主導性和可操作性原則,運用 GIS 技術採用多邊形疊置分析法進行評價區域的選擇和劃分。土地生態環境適宜性分區圖和自然經濟分區圖疊加形成生態安全評價分區圖,將河南省分為太行山地丘陵區、秦嶺-伏牛山山地丘陵區、桐柏-大別山山地丘陵區、南陽盆地區和黃淮平原區 5 個評價區域。在不同的區域內,按照均質性原則、獨特性原則等,以縣 (市)為單位選取代表性樣點,展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評價研究。本次研究在不同的評價區域共選取了34 縣 (市)作為樣區進行了評價。
(8)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定量研究。制定了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綜合評判標准,將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分為 5 個安全等級,即 I (不安全狀態)、Ⅱ (較不安全狀態)、Ⅲ (一般安全狀態)、Ⅳ (較安全狀態)和Ⅴ (安全狀態)。在評價的 34 個縣(市)里,有 4 個評價單元的生態安全狀況處於不安全狀況,其生態安全綜合值均接近上限。有 20 個評價單元狀態表徵處於較不安全狀態,占評價單元總數的 58.82%。其中,近八成評價單元的生態安全綜合值處於中下等水平,義馬市更是接近不安全狀態。有 10個評價單元處於一般安全狀態,占評價單元總數的 29.41%。其中的 80%生態安全綜合值處於一般偏差狀態。
(9)提出了河南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安全調控機制和對策。依據評價結果了解不同區域所處的生態安全態勢及其主要生態安全問題,從而針對不同的生態安全態勢做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分析。
1)河南省情要求在未來時期內,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保護耕地,保障糧食安全; 改變土地利用方式,節約集約土地利用; 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推進循環經濟,切實把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轉化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責任。
2)做好相關規劃,以實現對土地合理利用的調控引導。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為主體,在保有足夠數量和品質的耕地、鞏固河南省農業基礎地位的前提下,保護好土地生態環境,遏制生態惡化,提高城鄉人居環境品質; 合理配置各業建設用地,支持經濟快速發展; 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提高土地資源的生產能力,構建以不導致土地生態環境退化和不超過土地資源生態安全閾值為約束條件的生態理念下的可持續性土地利用模型。突出城市總體規劃引導資源節約、推廣可再生能源的前瞻性、戰略性、綜合性和權威性的作用,從源頭上把好資源節約和有效利用關。
3)從加強水土資源保護與深度治理,對土地沙化、鹽漬化進行控制,強化對農業面源污染的控制,控制 「三廢」,改善土地生態環境等方面建立有序人類生態安全活動模式。
4)加大對土地生態建設的投入,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5)加強土地生態監測站網建設,及時注意區域內土地生態環境狀況的動態變化。在監測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機技術、GIS 技術和 RS 技術等先進手段,構建生態安全信息資料庫與智能決策系統,及時快捷地發現警情,確定警源,評判警度,採取措施,防患於未然。
I. 中國近年來取得的新成就
中國人權事業取得新成就
一、是改革紅利更多惠及全民,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專的保障水平再屬上新台階。
二、是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有效推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
三、是人人平等原則得到切實貫徹,各類群體的權利保障力度穩步加強。
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弘揚,人權教育研究水平顯著提升。
五、是國際人權交流合作廣泛開展,人權理念、政策和成就更受尊重。
人權司法保障方面取得新成就
一、是不斷健全人權司法保障機制。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司法職權配置進一步優化。
二、是進一步完善人權司法保障程序。
三、是努力提高人權司法保障執行力。
四、是切實保障被羈押人合法權利。
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取得新成就
一、建設目標向信息化整體轉型。
二、編制構成向質量效能型轉變。
三、軍事訓練向基地化、模擬化、網路化發展。
四、人才培養向素質能力躍升。
五、政治工作向提高戰鬥力聚焦、
六、後勤保障邁向三軍一體、軍民兼容、平戰結合。
七、武器裝備建設更加註重頂層設計。
J. 中國近幾年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幾年科技發展迅速,在很多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可以說,在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雙向驅動已成為當今中國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
下面就是我國近幾年在科技突破上取得的傲人成績。
中國大飛機:2017年5月5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中國自主研製的C919大型民用客機試飛成功。
造島神器:2017年11月3日,亞洲最大絞吸挖沙船「天鯤號」在江蘇啟東下水,相比之前的絞吸挖沙船,「天鯤號」能夠在同一時間內將更多的泥沙送至更遠的目的地。以「天鯤號」為代表的新中國系列絞吸挖泥船現在是南海快速吹填造陸的主力軍,在永興島、美濟島、永暑島等8個島礁建設中得到應用,依靠其強大的挖掘能力,打通了堅硬環礁口門,在不到20個月內吹填造島近14平方公里、增加永陸面積17倍,創造了世人矚目的中國速度。
5G的到來:2019年2月18日,「全國首個5G火車站」在上海虹橋站啟動建設。2019年3月30日,全國首個行政區域5G網路在上海建成,隨著首個5G手機通話的撥通,上海也成為全國首個中國移動5G試用城市。
最後,我們要堅信科技強國的偉大目標,讓科技強國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讓科技強國的偉大力量更加充分展現,最終讓科技強國的宏偉藍圖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