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新疆成果網

新疆成果網

發布時間:2020-12-16 05:50:47

Ⅰ 新疆油田又誕生一個200萬噸級採油廠

是的。近日,位於新疆北部的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百口泉採油廠的最新數據顯示,該廠今年產油氣當量已突破200萬噸,首次躋身新疆油田200萬噸採油廠行列,展現出瑪湖10億噸級特大油田勘探開發巨大前景。

新疆油田公司相關人士介紹,百口泉採油廠原油產量實現突破,一方面是穩定百口泉老區,精準高效開展不同類型油藏挖掘,實現百口泉老區穩產;另一方面,隨著瑪湖10億噸級特大油田的發現,百口泉採油廠組織多輪次上產會戰,率先在瑪18井區試驗「水平井+體積壓裂」開發方式並獲得突破,將滾動勘探發現向儲量、產能轉化。

瑪湖10億噸級特大油田是近年來我國最大的油氣勘探成果,成為當前國內較現實的增儲上產接替區。

(1)新疆成果網擴展閱讀

新疆油田公司的主力油田——克拉瑪依油田

新疆油田公司的主力油田——克拉瑪依油田是新中國成立後發現的第一個大油田。1955年10月29,克拉瑪依地區1號井噴出高產油氣流,發現了克拉瑪依油田;1960年,克拉瑪依油田生產原油164萬噸,佔全國當年原油產量的40%,成為大慶油田發現前全國量大的石油生產基地。40多年來,以克拉瑪依油田為主,相繼開發建設了百口泉、夏子街、彩南及石西等17個油氣田。

新疆油田分公司的主要勘探開發領域——准噶爾盆地,油氣資源十分豐富,石油總資源量為86億噸,天然氣總資源量為2.1萬億立方米,油氣資源總量達到103億噸,為我國陸上油氣資源總量超過100億噸的三大盆地之一,發展潛力巨大,是中國最有希望發現新的大中型油氣田的地區。

Ⅱ 科技工作與信息化建設

一、科技工作

「十五」期間,自治區進入大開發、大發展的時期,國土資源工作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而科技進步和創新,是推動國土資源事業發展、實施自治區戰略目標的根本保證。在此期間,自治區國土資源科技工作確定了發展目標和發展任務,依靠科技進步,促進國土資源事業的全面發展。

(一)土地科技工作

開展了《新疆土地資源調查評價》、《新疆後備土地資源調查》、《新疆土地資源現狀、供給和合理配置研究》、《新疆土地資源利用效益研究》、《新疆城鎮基準地價修訂[市、縣(市)]》、《新疆征地補償綜合年產值和片區綜合地價測定》、《新時期新疆油氣資源開發建設用地研究》、《自治區土地利用戰略研究》、《自治區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研究》、《自治區統籌區域土地利用研究》、《自治區加強農用地保護和基本農田建設研究》、《自治區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與布局研究》、《自治區開發區(園區)土地利用問題研究》、《自治區綠洲土地現狀與演變趨勢研究》、《自治區未利用地現狀及其變化趨勢研究》、《自治區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研究》、《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保障措施研究》等20多項專題研究。

(二)地質科技工作

(1)開展了《新疆礦產資源規劃研究》、14 個地(州、市)《礦產資源規劃研究》、《新疆水資源現狀、供需與合理配置研究》、《能源礦產資源現狀、優勢、潛力及其配置和供需平衡研究》、《非能源礦產資源現狀、優勢、潛力及其配置和供需平衡研究》、《新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研究》等專題研究。

(2)開展了30多個地質科學研究項目。如《新疆西天山地區綜合找礦預測》、《新疆東天山地區構造演化與成礦地質背景研究》、《新疆天山—北山成礦帶成礦規律和找礦方向綜合研究》、《中國西部地區固體礦產大型—超大型礦床預測研究》、《新疆土屋礦區尋找深部礦勘查方法技術研究》、《新疆東天山地區地球化學勘查技術及資源潛力評價方法研究》、《歐亞中部岩相古地理和構造編圖》以及《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塔吉克、土庫曼、亞塞拜然中亞7國合作地質編圖》等,其中有12個項目提交了研究成果。

(3)完成了15項地礦軟科學研究成果,主要有:《加入WTO後對新疆礦業發展的影響與對策研究》、《新疆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下游產品的對策研究》、《新疆優勢非金屬礦產資源及開發應用對策研究》、《新疆礦產資源可供性分析及對策研究、新疆黃金開發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新疆天山北坡經濟帶啟動農業地質環境調查研究》等。

(4)參與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的《中國西部中亞型造山與成礦》項目研究。通過選擇天山—准噶爾—阿爾泰等重要成礦帶重點解剖區,建立中亞型造山—成礦理論框架,發展大型礦集區預測體系,為資源勘查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

(5)進行了《吐魯番市烏勇布拉克鹽湖含硝酸鹵水製取硝酸鉀工業實驗研究》,並取得成功。

(三)科技成果獲獎情況

「十五」期間,國土資源科技工作取得大量成果,一批重大優秀成果獲得國家,自治區、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進步獎。

(1)據不完全統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 項,獲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4項、三等獎6項,獲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4項。見表8-1。

表8-1「十五」期間自治區地質勘查部門獲國家、自治區科技成果項目一覽表

續表

(2)獲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 年)》優秀成果獎」11項。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6項。見表8-2。

表8-2 獲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優秀成果獎」名錄

(3)獲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0~2010 年)》優秀成果獎」7項。見表8-3。

表8-3 獲全國「《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0~2010年)》優秀成果獎」名錄

(4)自治區國土資源系統評出科學技術進步獎20 項。其中,一等獎8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3項。優秀成果獎90項,其中,一等獎24項、二等獎30項、三等獎36項。見表8-4。

表8-4「十五」期間自治區國土資源系統科技成果一覽表 單位:項

(四)科技合作和交流

依託新疆地緣優勢和資源優勢,向國內外實行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開放,取得明顯成效。近年來,開展了與澳大利亞、美國、荷蘭、加拿大、南非的地質礦產科技方面的交流合作、歐亞中部岩相古地理和構造編圖、地質編圖,以及中德、中美、亞太測繪科技合作項目等。

二、信息化建設

「十五」期間,自治區國土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

(一)電子政務建設

(1)投資236 萬元開展廳機關信息網路系統工程建設,建成了覆蓋全廳近200個點的區域網。

(2)實施「陽光工程」,完成了國土資源廳窗口辦文系統,並與國土資源廳內部網路系統的對接;建立了電子大屏幕信息發布系統,及時公布各類報件接受和審批結果的信息。

(3)自2004年8月28日正式開通新疆國土資源廳網站以來,共發布國土資源信息1258條。

(4)完成了與國土資源部相聯的視頻會議系統建設。

(5)被列為國家「縮小數字鴻溝—西部行動項目」示範單位。

(二)土地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

(1)完成了《自治區1∶50萬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

(2)完成了克拉瑪依市、石河子市、哈密市、昌吉市、米泉市、博湖縣、焉耆縣、和靜縣、和碩縣、庫爾勒市、輪台縣、且末縣、若羌縣、尉犁縣、阿克蘇市、新和縣、拜城縣、阿瓦提縣、喀什市、奎屯市、霍城縣、伊寧市、沙灣縣、烏蘇市、和豐縣、布爾津縣25個縣(市)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

(3)完成了烏魯木齊市(含縣)、石河子市、昌吉市、米泉市、瑪納斯縣、呼圖壁縣、吉木薩爾縣、奇台縣、庫爾勒市、焉耆縣、輪台縣、奎屯市、伊寧縣、察布查爾縣、尼勒克縣、新源縣、霍爾果斯口岸、烏蘇市、沙灣縣、和豐縣、托里縣、額敏縣、裕民縣22個縣(市、口岸)城鎮地籍信息系統建設。

(4)開展了烏魯木齊市以及昌吉市、伊寧市、庫爾勒市、喀什市4個重要城市土地利用遙感測試點、為政府建立國土資源快速反應機制提供了科學依據;有40個縣(市)利用衛星數據開展土地利用更新調查;開展了克拉瑪依市土地利用資料庫拓展應用試點工作。

(三)礦產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

各地(州、市)、縣(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建立了「采礦申請登記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與地(州、市)、縣(市)采礦權管理信息系統連網,並實現了礦山采礦登記主要信息的存儲、查詢、礦區范圍重疊檢查等功能,為科學合理地設置采礦權奠定了基礎。

(四)地質勘查管理信息化建設

(1)完成了「探礦權管理信息網路系統」升級,有效地避免了礦業權重疊及礦業權糾紛

(2)建立了「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信息網路系統」,實現了部省之間的數據傳輸、查詢和共享。

(3)對1997年以來由自治區財政出資的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查明的礦產地,完成了工作范圍及儲量核實,並建立了資料庫。

(4)建成《新疆地下水資源空間資料庫》、《1∶20 萬數字水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1∶5萬重點城市及經濟開發區水工環地質綜合空間資料庫》。

(五)地質環境管理信息化建設

完善了自治區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建設,建立了《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資料庫》。

Ⅲ 論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在兄弟省市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的一系列戰略決策部署,團結帶領全疆各族幹部群眾開拓進取、艱苦創業,使新疆的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呈現出經濟繁榮、政治穩定、民族團結、邊防鞏固、社會發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一、改革開放3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基礎,也是做好新疆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對新疆工作高度重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指明了新疆工作的正確方向。全區各級黨委、政府堅決貫徹中央的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把中央的精神與新疆的區情實際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走出了一條具有新疆特色的發展路子,促進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新疆獨山子石化1000萬噸煉油及120萬噸乙烯工程正在加緊建設中(資料照片)。 新華社記者沈橋攝
1、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大幅躍升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從那時起,我們黨堅定不移地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在改革開放推動下,新疆經濟同全國一道進入了持續快速發展的新時期。2007年實現生產總值(GDP)3494.42億元,比1978年增長16.4倍,人均生產總值16860元,按當年平均匯率計算,達到2217美元,首次突破2000美元大關。全口徑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7.12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640億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85億元,比1978年增長38.9倍,年均增長13.6%。其中,從1993年開始自治區實施以「一黑一白」為主要內容的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取得重大成效,新疆主要資源對國家經濟的支撐作用突顯,國家對新疆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新疆在國家大局中的地位明顯提高。2000年至今,國家把新疆作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作為我國向西開發的橋頭堡,各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自治區根據中央關於新疆穩定發展的大戰略,適時豐富完善發展思路,以市場為導向拓展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建成了一批重要支柱產業、一批大中型骨幹企業、一批重要工業園區和產業基地,推動國民經濟進入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一個更好更快發展、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新疆呈現在世人面前。

2、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經濟發展後勁不斷增強

1978年至2007年,全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642.7億元,是改革開放前29年的109.1倍,其中中央投資5611.51億元,占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4.4%。2000年以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9063.22億元,超過新疆解放以來50年固定資產投資的總和。一批水利、交通、通訊等重大項目建成,對支撐新疆大開發、大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1978年至2007年,水利建設投資總額達到415.8億元,是改革開放前29年的76倍,其中2000年以來投資356.3億元,接近建國後新疆前50年水利投資額的總和,極大地改善了新疆農業灌溉、工業用水、居民用水的條件。交通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鐵路運營里程從1031公里增加到了3010公里;公路里程由2.38萬公里增加到了14.3萬多公里,高速公路從無到有,已建成1009公里;民用航空快速發展,目前已形成以烏魯木齊為中心,聯結國內外近70個大中城市和區內12個地、州、市的空運網,通航里程達到16萬多公里,成為我國擁有航站最多、航線最長的省區。郵電通訊發展快、變化大。數字程式控制交換、光纖通訊、數字微波、衛星通信、移動通信普及應用,全區固定電話由2.9萬戶增加到696.20萬戶,行動電話用戶達到808.30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33.7部,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39.4部。

3、農業生產成就巨大,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自治區不斷推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極大地加快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步伐。尤其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自治區依託得天獨厚的土地光熱資源,按照規模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著力推進糧食、棉花、畜牧、林果四大基地建設,使新疆農業農林經濟發展的步伐進一步加快。1978年至2007年,農業增加值由14億元增加到628.15億元。糧食生產水平上了一個大台階,糧食產量由370.01萬噸增加到867.04萬噸,單產由106.75公斤提高到419.16公斤,年人均糧食由303.04公斤增加到418.34公斤;棉花產業迅速崛起,棉花產量由5.5萬噸增加到290萬噸,棉花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支柱,新疆迅速躍升為全國最大優質棉生產基地;林果業突飛猛進,林果面積由71萬畝增加到1300萬畝,果品產量由13.98萬噸增加到411.98萬噸,林果業近10年時間迅速成長為繼棉花之後又一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全區農業產業化企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6174家,農產品加工企業1062家。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

哈密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品位高、儲量大,目前已探明礦種76種。(資料圖)

4、優勢資源轉換步伐不斷加快,新型工業化建設成就顯著

改革開放前夕,新疆工業基礎薄弱。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自治區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以來,新疆工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2007年工業增加值達到137.48億元,是1978年的15.9倍。最振奮人心的變化是能源工業的迅猛崛起。相繼建成了克拉瑪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等三大油田基地,建成了獨山子石油化工廠、烏魯木齊石化總廠等一批大中型石油化工項目,初步形成了克拉瑪依、獨山子、烏魯木齊、庫爾勒、庫車等不同規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基地。2007年新疆原油產量就達2604萬噸,天然氣產量210.3億立方米,油氣產量4494萬噸,一舉超過大慶油田,居全國第一。特別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西氣東輸工程全線貫通,中哈石油管線建設,全國最大煉化一體化工程獨山子千萬噸煉油和百萬噸乙烯工程加快建設,進一步奠定了新疆作為全國重要戰略能源基地的地位。在加強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的基礎上,相繼建成了卡拉通克銅鎳礦、阿西金礦、阿舍勒銅礦等一批重點項目,鋼鐵、貴金屬、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初具規模。2007年鋼鐵產量達到856.30萬噸,是1978年的35.2倍。1978年至2007年,原煤產量由1079.01萬噸增加到3986.78萬噸,發電量由21.17億千瓦時增加到404.33億千瓦時。通過長期努力,新疆已形成了包括石油、煤炭、鋼鐵、化工、電力、建材、紡織等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形成了天山北坡經濟帶、烏昌一體化、庫爾勒—庫車石化工業帶等工業聚集區,建成了32個國家和自治區級工業園區。新疆正在快速實現由農業大區向工業大區的歷史性跨越。

5、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形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新疆大地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當地展開了。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偉大變革,極大地調動了各族人民的積極性,使新疆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性轉折。在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落實了第二輪土地承包的各項政策規定,確保了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長期穩定;尊重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在「依法、自願、有償」的基礎上推進農民土地經營權的合理流轉,穩步推動農村經營體制創新;不斷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棉花流通體制改革、農村金融體制、農村稅費改革和其它各項配套改革;特別是從2005年開始取消農業稅,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最大惠農措施。在城市,國有企業改革實現根本性突破,一大批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造等多種形式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市場體系逐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步伐加快,科教興新、人才強新戰略全面實施,成果顯著,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能力和貢獻率不斷提高。

圖為香港溢達集團在吐魯番投資興建的吐魯番溢達紡織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角。(資料圖)

6、積極發展開放型經濟,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新疆堅持 「外引內聯、東聯西出、西來東去」的開放方針,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進一步打破條塊分割和行政區劃界限、行業界限、所有制界限,大力發展融合經濟,在全面推進兵地融合發展的同時,優先發展天山北坡經濟帶,啟動了烏昌經濟一體化,促進了區內的開放與融合。充分發揮向西開放的地緣區位優勢,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同周邊國家進行以資源互補為主的深層次合作,開辟我國能源和戰略資源陸上安全通道。加快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國際商貿中心建設。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建設全面啟動,積極開拓中亞、西亞、南亞、東歐和俄羅斯市場。目前,新疆有一類口岸17個,二類口岸12個,已與14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2007年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137.16億美元,位列全國第15位,是1978年的595倍。出口商品結構大為改善,從上世紀80年代以前單一的農畜產品出口發展到以輕紡產品、橡膠製品、機械及運輸設備等工業品為主,由初級產品為主上升到以工業製成品為主。自1992年以來,新疆已成功舉辦了16屆「烏魯木齊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1978—2007年,新疆累計引進外商投資企業403家,引進我國500強企業46家,引進區外資金2108.5億元。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向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閱讀全文

與新疆成果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疫情投訴 瀏覽:149
知識產權合作開發協議doc 瀏覽:932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