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簽訂股權轉讓合同有哪些重要條款
1、並購時稅務風險承擔條款(法人)
在收購企業股權,收購方最擔心的是企業之前的稅務風險(尤其在收購個體工商戶或民營企業時),如果收購以後被稅務機關稽查補稅,可能面臨巨額的補稅和罰款等。所以,收購方要求轉讓方承諾承擔之前的稅務風險,一些股權轉讓協議就寫上「標的企業股權轉讓日之前產生的任何補稅、滯納金、稅收違法的罰款由轉讓方承擔」。
但是,根據稅法的規定,如果標的企業產生補稅、滯納金、罰款,稅務機關處罰的對象是標的企業,這是一種行政責任,不會因雙方的民事合同約定而改變。
建議的表達方式:可以將表述轉化為「並購企業承擔的任何股權轉讓日之前的稅收補稅、滯納金、罰款,股權轉讓方保證向並購企業做出等額賠償」。通過合同條款,將補稅的行政責任轉化為雙方的民事關系。
2、轉讓方獲取的對賭補償的個人所得稅問題(自然人)
在投資或並購交易中,投資者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防止投資時由於對被投資企業的估值過高而遭受損失,往往會通過「對賭條款」來對被投資企業的估值做出修正以保證自身的利益。如果被投資企業的業績達到預定或超過預定目標,投資者可能會以貨幣或股權等形式補償原股東。
根據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管理辦法(試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4年第67號第9條的規定,「納稅人按照合同約定,在滿足約定條件後取得的後續收入,應當作為股權轉讓收入」。按此邏輯,轉讓方在獲取對賭協獲得的補償應調整股權轉讓收入的應納稅所得額並補繳個人所得稅。
3、股權交易中的稅務成本承擔責任主體
股權轉讓方如果是個人(包括境外個人)、境外企業(註:境內企業由於股權轉讓收益與公司的盈虧合並納稅,不涉及單獨計稅問題),由於股權轉讓需要單獨計算納稅,合同中通常需要明確涉及的稅務成本由誰承擔,也就是轉讓對價是稅後的還是含稅的問題。
在實務中,股權轉讓合同通常喜歡寫「一切稅費由**方承擔」。其實,股權轉讓只涉及所得稅(個人:個人所得稅,境外企業:企業所得稅)和印花稅。通常合同只需要明確所得稅由哪一方承擔即可,根據稅法的規定,印花稅通常是雙方都要承擔的,股權轉讓應該是轉讓方取得收益承擔納稅義務。納稅義務由稅法規定,不能由民事合同自行約定,交易雙方自行約定納稅義務屬於違法、無效。
建議的表達方式:在合約中的表述改為「股權轉讓價格為稅後價格」。
4、自然人股權轉讓時法律手續不符合稅收法律規定
在實際中,許多自然人在轉讓股權時通常私自簽訂平價或折價的股權轉讓協議,在當地的工商部門辦理變更登記手續後不去稅務局備案,這個是不符合稅法規定的,會受到稅務的稽核和處罰。
自然人在轉讓股權後,應該將變更後的營業執照,股權轉讓協議、銀行回單憑證等在稅務機關備案,如果不是平價轉讓的,還要申報個人所得稅。
5、申報的股權轉讓收入價格不公允
許多自然人為了少申報或不申報個人所得稅,通常會在合同中約定不符合獨立交易交易原則的條款,比如折價或平價轉讓,甚至有些新三板掛牌企業在轉股系統中以很低的價格轉讓,以規避所得稅。
67號文規定,被轉讓企業擁有土地、房屋等重大資產的,應以股權對應的凈資產的公允價值(而非賬面價值)為標准來衡量股權的轉讓價格是否偏低。如果符合67號文12條規定的情形,稅務機構可以認為股權轉讓收入明顯偏低,可以進行核定徵收。
6、留存收益過高導致溢價過高多交企業所得稅
根據國稅函(2010)79號文的規定,企業轉讓股權收入,應於轉讓協議生效、且完成股權變更手續時,確認收入的實現。轉讓股權收入扣除為取得該股權所發生的成本後,為股權轉讓所得。企業在計算股權轉讓所得時,不得扣除被投資企業未分配利潤等股東留存收益中按該項股權所可能分配的金額。
❷ 請詳細解答,謝謝
【答案】A【解抄析】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過程不需要進行羊膜腔穿刺取羊水細胞,因為此時羊水中不含有胚胎細胞,A錯誤;體外受精後,胚胎必須在體外培養到桑葚胚或囊胚階段才能進行胚胎移植,B正確;胚胎移植的受體只要能夠為胚胎的正常發育提供條件即可swaeC正確;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的成熟並不意味著大家可以隨意選擇和定製孩子imD正確
❸ 趙薇和黃有龍為什麼五年不準加入證券市場
通知全文如下:
中國證監會市場禁入決定書(孔德永、趙薇、黃有龍)
〔2018〕7號
當事人:孔德永,男,1969年10月出生,時任浙江萬好萬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家文化,現已更名為浙江祥源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實際控制人,萬家文化控股股東萬好萬家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家集團)董事長。住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
趙薇,女,1976年3月出生,西藏龍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薇傳媒)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擁有香港臨時居留權、新加坡永久居留權,住址:北京市海淀區。
黃有龍,男,1976年9月出生,新加坡籍,趙薇配偶,經常居住地:香港。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以下簡稱《證券法》)的有關規定,我會對萬家文化、龍薇傳媒等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案進行了立案調查、審理,並依法向當事人告知了作出市場禁入的事實、理由、依據及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當事人提出陳述、申辯意見並要求聽證。應當事人孔德永、趙薇、黃有龍的要求,我會舉行聽證會,聽取了當事人及其代理人陳述和申辯。經復核,本案現已調查、審理終結。
經查明,當事人存在以下違法事實:
一、萬家文化控股權轉讓事項經過
2016年12月23日,萬家集團與龍薇傳媒簽訂《萬好萬家集團有限公司與西藏龍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之股份轉讓協議》(以下簡稱《股份轉讓協議》),向龍薇傳媒轉讓其持有的18,500萬股萬家文化無限售條件流通股,占萬家文化已發行股份的29.135%。本次交易完成後,龍薇傳媒將成為萬家文化的控股股東。股份轉讓價款合計305,990萬元,龍薇傳媒分四筆向萬家集團支付,股份轉讓協議簽署之日起3個工作日內支付第一筆25,000萬元;股份轉讓協議簽署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支付第二筆120,000萬元;股份過戶完成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支付第三筆120,000萬元;股份過戶完成之日起180日內支付第四筆40,990萬元。收購資金全部來源於龍薇傳媒自有或自籌資金。
2016年12月27日,萬家文化公告控股權轉讓事項。
2016年12月29日,萬家文化公告收到上海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上交所)《關於對浙江萬好萬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權益變動信息披露相關事項的問詢函》。
2017年1月12日,龍薇傳媒通過萬家文化公告披露對上交所問詢函的回復:關於資金來源,本次收購所需資金305,990萬元全部為自籌資金,其中股東自有資金6,000萬元,已於2016年12月26日支付。向西藏銀必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必信)借款150,000萬元,借款額度有效期為該借款協議簽訂之日起三個月,借款年化利率10%,擔保措施為趙薇個人信用擔保,銀必信已於2016年12月26日發放19,000萬元。向金融機構質押融資剩餘的149,990萬元,金融機構股票質押融資目前正在金融機構審批流程中,融資年利率6%左右,擔保措施為質押本次收購的上市公司股份,金融機構股票質押融資審批流程預計於2017年1月31日前完成。若龍薇傳媒未能及時足額取得金融機構股票質押融資,龍薇傳媒將積極與萬家集團進行溝通以使本次交易順利完成,同時繼續尋求其他金融機構股票質押融資。
2017年2月13日,萬家集團與龍薇傳媒簽署《關於股份轉讓協議之補充協議》,將轉讓給龍薇傳媒的股份總數由原先的18,500萬股調整為3,200萬股,轉讓總價款調整為52,928萬元,股份轉讓比例降至5.0396%,調整後的股份轉讓方案將不會造成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變更。同日,萬家文化公告收到上交所《關於浙江萬好萬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東股權轉讓相關事項的問詢函》。
2017年2月14日,萬家文化公告上述補充協議簽署情況。
2017年2月16日,萬家文化、萬家集團、龍薇傳媒以及各中介對上交所問詢函做出回復:《股份轉讓協議》簽訂之後,龍薇傳媒立即就本項目融資事宜開始與A銀行某支行展開談判協商,雙方於2016年12月29日達成初步融資方案。因本項目融資金額較大,故需上報A銀行總行進行審批。2017年1月20日,龍薇傳媒接到A銀行電話通知,本項目融資方案最終未獲批准。此後,龍薇傳媒立即與其他銀行進行多次溝通,希望就本項目開展融資合作,但陸續收到其他銀行口頭反饋,均明確答復無法完成審批。因此,龍薇傳媒判斷無法按期完成融資計劃。
2017年3月28日,萬家文化公告《浙江萬好萬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關於控股股東股份轉讓進展公告》,稱「截至目前,龍薇傳媒未提供股份過戶所需文件,也未派人前來配合辦理股份過戶手續,故尚未完成相關股份過戶手續。」
2017年3月29日,萬家文化公告收到上交所《關於浙江萬好萬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東股權轉讓進展事項的問詢函》。
2017年4月1日,萬家文化對問詢函作出回復:龍薇傳媒表示在補充協議有效期內,萬家文化收到了中國證監會《調查通知書》,由於標的公司(萬家文化)正被立案調查,結果無法預知,交易存在無法預測的法律風險,龍薇傳媒認為交易的客觀情況已經發生變化,就補充協議是否繼續履行需要與萬家集團協商處理,因此未能按照協議約定辦理相關股份過戶手續。2017年3月29日,龍薇傳媒與萬家集團協商一致,雙方同意終止本次交易,並於2017年3月31日簽署《關於股份轉讓協議和補充協議之解除協議》(以下簡稱《解除協議》)。根據《解除協議》約定,原龍薇傳媒與萬家集團簽署的《股份轉讓協議》和《關於股份轉讓協議之補充協議》解除,即萬家集團不再向龍薇傳媒轉讓任何標的股份,並將前期已收取的部分股份轉讓款返還給龍薇傳媒,龍薇傳媒不再向萬家集團支付任何股份轉讓協議款,雙方互不追究違約責任。
二、在控股權轉讓過程中,龍薇傳媒通過萬家文化在2017年1月12日、2017年2月16日公告中披露的信息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及重大遺漏
(一)龍薇傳媒在自身境內資金准備不足,相關金融機構融資尚待審批,存在極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以空殼公司收購上市公司,且貿然予以公告,對市場和投資者產生嚴重誤導
龍薇傳媒於2016年11月2日成立,注冊資本200萬元,尚未實繳到位,未開展實際經營活動,總資產、凈資產、營業收入、凈利潤都為零。公司設立的主要目的在於從事國內文化方面的並購。2016年12月8日,龍薇傳媒控股股東趙薇的配偶黃有龍及其代表趙政、龍薇傳媒財務顧問恆泰長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恆泰長財)副總經理靳某在杭州約見萬家集團實際控制人孔德永,就本次股份轉讓事宜開始接觸,當面溝通關於協議收購萬家集團所持萬家文化部分股份並獲得萬家文化控制權的意向。2016年12月23日,龍薇傳媒與萬家集團簽訂《股份轉讓協議》,收購萬家文化29.135%的股份。
本次收購共需資金305,990萬元,收購方案中,龍薇傳媒自有資金6,000萬,剩餘資金均為借入,杠桿比例高達51倍。在《股份轉讓協議》簽訂後,龍薇傳媒才與相關銀行商談融資,而該銀行的融資款項需經總行審批流程,能否最終審批通過尚存在不確定性。
龍薇傳媒在本次收購前一個月成立,期間未進行資金的充分籌備,在境內可支付資金有限、金融機構擬融入資金缺乏充分准備的情況下,採取高杠桿收購方式,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在履行能力、履行結果不確切,收購行為真實性、准確性不能保證的情況下,貿然公布收購信息。其行為因其名人效應等因素疊加,嚴重誤導市場及投資者,引發市場和媒體的高度關注,致使萬家文化股價大幅波動,嚴重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二)龍薇傳媒關於籌資計劃和安排的信息披露存在虛假記載、重大遺漏
2016年12月9日,趙政根據黃有龍的指派與銀必信的實際控制人秦某聯系,告知秦某,黃有龍與孔德永談妥擬收購萬家文化控股權,作價30.6億元,需要向銀必信借入15億元,秦某要求銀必信的借款需要有金融機構的資金配套。趙政表示,如果金融機構的貸款在第二筆資金支付期限前審批下來的話,龍薇傳媒將優先使用成本低的資金(金融機構的資金)。
經孔德永、萬家集團財務總監王某中介紹,中信銀行杭州分行擬為龍薇傳媒提供融資服務。2016年12月29日,中信銀行杭州分行的代表與龍薇傳媒的代表洽談融資方案。當天,經雙方洽談,中信銀行杭州分行擬按照30億元融資方案上報審批。
2017年1月12日,龍薇傳媒通過萬家文化在給上交所問詢函的回復中稱,其30.6億元股權轉讓款全部為自籌資金,其中股東自有資金6,000萬;向銀必信借款15億元,還款期限為3年,借款利率為年化利率10%;向金融機構質押融資剩餘149,990萬元,金融機構股票質押融資目前正在金融機構審批流程中。上述公告中關於籌資計劃和安排的內容存在虛假記載、重大遺漏:
第一,龍薇傳媒在2017年1月12日的問詢函回復中稱向金融機構質押融資149,990萬元,披露融資金額與中信銀行融資方案中擬向龍薇傳媒提供融資30億元的實際情況不符。根據中信銀行杭州分行相關人員提供的方案及詢問筆錄,龍薇傳媒與中信銀行杭州分行洽談融資金額後,約定上報審批最高額度為30億元的融資方案,中信銀行內部實際申報方案中的融資金額也是不超過30億元。
第二,龍薇傳媒在2017年1月12日的問詢函回復中披露的款項支付方式為確定的步驟、確定的金額,未完整披露款項支付方式將隨金融機構的審批情況進行調整的情況。證據顯示,若中信銀行質押融資方案獲審批通過,向金融機構借入資金將覆蓋除股東自有資金出資的6,000萬元以外的所有股權轉讓款,無需再使用銀必信的資金。如果能夠部分質押融資成功,也將優先使用金融機構融入資金,缺口資金再向銀必信借入。
第三,龍薇傳媒未在公告中明確金融機構融資存在的巨大不確定性,存在重大遺漏。根據中信銀行杭州分行的融資方案,龍薇傳媒向中信銀行融資款項中的第二筆以及第三筆發放額度取決於萬家文化股價情況。
(三)龍薇傳媒未及時披露與金融機構未達成融資合作的情況
2017年1月12日,龍薇傳媒通過萬家文化在給上交所問詢函的回復中稱,金融機構股票質押融資審批流程預計於2017年1月31日前完成。證據顯示,2017年1月23日,萬家集團、龍薇傳媒已知曉其向中信銀行杭州分行的融資計劃未通過中信銀行總行審批。截至2017年1月31日,龍薇傳媒並沒有與任何金融機構達成融資合作。
根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40號)第三十二條的規定,「上市公司披露重大事件後,已披露的重大事件出現可能對上市公司證券及其衍生品種交易價格產生較大影響的進展或者變化的,應當及時披露進展或者變化情況、可能產生的影響。」無法從金融機構獲取股票質押融資的事項對龍薇傳媒收購萬家文化控股權存在重要影響,但龍薇傳媒未及時通知萬家文化,披露重大事件的進展、變化情況及可能產生的影響。
(四)龍薇傳媒對無法按期完成融資計劃原因的披露存在重大遺漏
根據萬家文化2017年1月12日的公告,「向銀必信借入資金剩餘款項發放時間預計為第二筆股份轉讓款支付前3個工作日,實際發放時間預計不晚於2017年2月7日。」根據銀必信實際控制人秦某詢問筆錄,銀必信在2017年2月7日無法借給龍薇傳媒12億元,即銀必信在第二筆股權轉讓款支付期限截止時,沒有準備好足夠的資金。
萬家文化2017年2月16日公告:「2017年1月20日,龍薇傳媒接到A銀行電話通知,本項目融資方案最終未獲批准。此後,龍薇傳媒立即與其他銀行進行多次溝通,希望就本項目開展融資合作,但陸續收到其他銀行口頭反饋,均明確答復無法完成審批。因此,龍薇傳媒判斷無法按期完成融資計劃。經溝通,西藏銀必信願意按照已經簽訂的協議履行借款承諾,且已經在本次收購第一次付款階段提供了首筆19,000萬元借款」。
龍薇傳媒在2017年2月16日通過萬家文化披露的公告中將無法按期完成融資計劃歸因於金融機構融資審批失敗,未披露在應支付第二筆股權轉讓款時,銀必信未准備足夠資金的事實,存在重大遺漏。
(五)龍薇傳媒關於積極促使本次控股權轉讓交易順利完成的信息披露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
2017年1月12日,龍薇傳媒通過萬家文化在給上交所問詢函的回復中稱,「若龍薇傳媒未能及時足額取得金融機構股票質押融資,龍薇傳媒將積極與萬家集團進行溝通以使本次交易順利完成,同時繼續尋求其他金融機構股票質押融資。」
證據顯示,在中信銀行審批失敗之後,龍薇傳媒未積極與萬家集團溝通,沒有再聯系過其他金融機構尋求融資,信息披露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根據孔德永詢問筆錄,在中信銀行融資審批失敗後,龍薇傳媒方面沒有與萬家集團方面積極溝通,2017年2月7日,黃有龍派代表趙政直接與孔德永商談終止收購控股權事項。同時黃有龍、趙政等人的詢問筆錄也表示,在中信銀行融資方案未獲審批後,龍薇傳媒無人再聯系過其他金融機構。
綜上,龍薇傳媒在2017年2月16日公告中稱「立即與其他銀行進行多次溝通」存在虛假記載;在2017年1月12日公告中稱「將積極與萬家集團進行溝通以使本次交易順利完成」,存在誤導性陳述。
三、萬家文化控股權轉讓事項的嚴重影響
涉案期間,萬家文化2016年11月28日停牌,停牌時萬家文化股價為18.83元。2017年1月12日復牌後,萬家文化連續兩個交易日漲停,第三、第四個交易日繼續收漲,最高漲至25.00元,漲幅高達32.77%。2017年2月8日,萬家文化再次停牌,停牌時股價為20.13元,停牌期間公告股東股份轉讓比例由29.135%變更為5.0396%。2017年2月16日復牌,當日股價下跌8.49%,第二個交易日下跌6.89%。2017年4月1日(休市),萬家文化公告《解除協議》,次一交易日股價下跌2.39%,後續該股持續下跌。2017年6月2日,萬家文化股價跌至最低點8.85元。截至2017年7月21日,萬家文化收盤價為9.03元,較2017年1月17日股價最高點25元下跌63.88%,較2016年11月28日首次停牌前股價下跌45.20%。
龍薇傳媒注冊資金200萬元,於成立後一個多月即擬收購境內市值達100億元上市公司(控股權轉讓談判時)29.135%的股份,收購方案中自有資金6,000萬元,其餘均為借入資金,杠桿比例高達51倍。在本次控股權轉讓過程中,龍薇傳媒未進行資金的充分籌備,在境內可支付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運用高杠桿收購境內上市公司,在股權轉讓協議簽署後才著手尋求金融機構融資。2016年12月23日至2017年4月1日,短時間內,控股權轉讓事項不斷變更,由控股權轉讓變更為5%股權轉讓,後又完全終止股權轉讓,且雙方不追究任何違約責任。
上述行為造成萬家文化股價大幅波動,引起市場和媒體高度關注,嚴重影響了市場秩序,損害了中小投資者的信心,影響了市場的公平、公正、公開。
以上事實,有詢問筆錄、萬家文化公告、《股份轉讓協議書》、《關於股份轉讓協議之補充協議》、情況說明、銀行資金劃轉流水、光碟等證據證明,足以認定。
《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108號)第三條第二款規定,「上市公司的收購及相關股份權益變動活動中的信息披露義務人,應當充分披露其在上市公司中的權益及變動情況,依法嚴格履行報告、公告和其他法定義務。」龍薇傳媒作為本次萬家文化股份權益變動活動中的信息披露義務人,分別於2017年1月12日,2017年2月16日通過萬家文化對上交所問詢函發布回復公告,公告的信息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重大遺漏及披露不及時,違反了《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第三條第三款「信息披露義務人報告、公告的信息必須真實、准確、完整,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規定,也違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第二條「信息披露義務人應當真實、准確、完整、及時地披露信息,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和第六十一條「信息披露義務人未在規定期限內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的規定,構成《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條第一款所述「發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未按照規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行為。黃有龍作為龍薇傳媒的代表,組織、策劃、指派相關人員具體實施本次控股權轉讓事項,實際與萬家集團實際控制人孔德永進行控股權轉讓談判,決策收購萬家文化控股權,並指派人員進行融資安排、信息披露。龍薇傳媒法定代表人趙薇,在配偶黃有龍告知其收購萬家文化控股權事項後,表示同意,知曉並支持收購控股權事項,在《股份轉讓協議》《關於股份轉讓協議之補充協議》等文件上簽字,在中信銀行查詢個人徵信報告時提供資料協助,在公告發布前看過信息披露內容。趙政受黃有龍指派,代表龍薇傳媒負責本次控股權收購事項,參與收購談判、尋找資金、組織回復上交所問詢函,並實際進行後續股份轉讓比例變更和解除協議的談判。綜上,對龍薇傳媒上述行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為黃有龍、趙薇,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為趙政。
上市公司萬家文化作為法定信息披露義務人,分別於2017年1月12日,2017年2月16日對上交所問詢函發布回復公告,公告的信息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重大遺漏及披露不及時。萬家文化及其責任人員的上述行為違反了《證券法》第六十三條、第六十八條的規定,構成《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條第一款所述的行為。萬家文化董事長孔德永全程組織、策劃並參與控股權轉讓、融資過程、股權轉讓的變更等事項,是對萬家文化上述行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
當事人提出如下申辯意見,請求免予處罰:
(一)龍薇傳媒、黃有龍、趙薇、趙政及其代理人的申辯理由
1. 龍薇傳媒提出,兩份回復公告不存在信息披露違法情形,不應予以行政處罰。
第一,對於第一項違法事實,龍薇傳媒認為:一是公司的成立時間、是否開展經營活動、資金籌備情況、股份轉讓交易的杠桿率等問題,均屬於交易主體自身的商業考量因素,不影響收購行為的合法性、真實性和合理性,不應成為認定龍薇傳媒信息披露違法的考量因素。二是《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以下簡稱《告知書》)關於龍薇傳媒「貿然公告」的指責不能成立。根據《證券法》第九十四條的規定,以協議的方式收購上市公司時,達成協議後,收購人必須在三日內書面報告,並予公告。因此,公告收購信息是依法履行公告義務的行為。三是公告後上市公司的股價波動是正常的市場反應。《告知書》認為龍薇傳媒貿然公布收購信息,並因名人效應等因素疊加,嚴重誤導市場和投資者,嚴重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與事實不符。
第二,對於第二項違法事實,龍薇傳媒認為:一是關於「擬向金融機構質押融資149,990萬元」的說明,是根據當時能夠回復的、相對確定的事實情況,對本次收購所需資金中的一部分資金來源如實進行概況說明。龍薇傳媒作回復時並不知道中信銀行內部上報《請示》中30億元的金額,且中信銀行融資方案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和可調整性。二是涉案股份轉讓款的支付方式是確定的,「動態調整」的計劃和安排沒有事實依據。三是龍薇傳媒在相關公告中對於金融機構融資款項存在的不確定性,作出了明確的風險提示。中信銀行的內部融資方案不能作為龍薇傳媒信息披露的依據。
第三,對於第三項違法事實,龍薇傳媒認為:一是回復公告中記載的2017年1月31日,僅是龍薇傳媒「預計」的金融機構融資審批完成的日期,不是確定的事項,不構成承諾。龍薇傳媒對金融機構審批能否完成進行了充分的風險提示,投資者不會對該「預計」日期產生過大的信賴,龍薇傳媒沒有對此進行進一步披露的義務。二是《告知書》推定龍薇傳媒2017年1月31日無法取得金融機構融資對收購有重大影響,但事實上龍薇傳媒當時還在積極聯系其他金融機構融資,且其仍有充足的期限籌資。三是龍薇傳媒與金融機構未達成融資合作,不會對本次收購的進展產生重大影響,不具備應予信息披露的重大性要求,龍薇傳媒沒有披露該信息的義務。四是萬家文化作為信息披露義務主體,已先於龍薇傳媒知曉與相關金融機構未達成融資合作的信息,如未及時披露重大信息與龍薇傳媒無關。
第四,對於第四項違法事實,龍薇傳媒認為:一是金融機構融資方案未獲批準是無法按期完成融資計劃的主要原因,系屬龍薇傳媒主觀判斷的范疇。只要龍薇傳媒如實對自身的商業判斷進行了披露,就不構成信息披露違法。二是龍薇傳媒沒有充分依據認定銀必信在2017年2月7日前無法提供借款,無法對此予以公告。三是在龍薇傳媒已與萬家集團簽署《關於股份轉讓協議之補充協議》、將股份收購比例調整為5.0396%、且不需要銀必信後續借款的情況下,銀必信的資金情況並不影響投資者的投資判斷,即使未公告,也不構成重大遺漏。
第五,對於第五項違法事實,龍薇傳媒認為:一是龍薇傳媒在中信銀行融資方案審批失敗後亦與萬家集團進行過積極溝通。二是回復公告中所述「將積極與萬家集團進行溝通以使本次交易順利完成」是指根據交易客觀情況溝通交易如何繼續推進,而並非是指無論在何種情形均要無條件地「積極溝通」完成既定交易。三是《告知書》以公告之後的情況來認定龍薇傳媒2017年1月12日公告時陳述的信息不真實,依法不能成立。龍薇傳媒公告當時的意願真實,並未作出不完整、不準確的陳述。四是在中信銀行融資方案審批失敗後,龍薇傳媒與其他金融機構進行了多次溝通以繼續尋求融資。五是在涉案《股份轉讓協議》已發生變更的情況下,龍薇傳媒是否與其他金融機構進行過溝通的信息不會影響投資者的判斷,即使信息披露存在瑕疵,也不構成信息披露違法。
第六,相關披露文件系經財務顧問恆泰長財起草並審核,並經上交所審閱、指導完成,符合上交所的相關要求。
第七,關於市場影響,龍薇傳媒認為,萬家文化在收購期間的股價受到收購事項本身及公司其他事項的多重影響,系證券市場的正常反應。涉案兩份回復公告未對萬家文化股價造成嚴重影響,未影響證券市場及投資者判斷。
第八,關於法律適用,龍薇傳媒認為,《告知書》依據《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條的規定對龍薇傳媒處罰,適用法律錯誤。一是《告知書》涉及的信息披露行為,因其涉及的信息不具有「重大性」,系應由交易所日常監管的行為,故不構成違法。二是龍薇傳媒作為收購人,不應適用《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條處罰,收購人並不屬於「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范疇。
2. 黃有龍除提出與龍薇傳媒一致的申辯意見外還提出:
第一,參與收購的初衷和目的是促進藝術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長期、協同發展,而不是謀求短期利益。第二,參與交易的行為是善意、誠信、合法的,最終的失敗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第三,《告知書》混淆了不同主體、行為及其法律責任,適用法律錯誤。第四,已盡到審慎義務,沒有過錯,且沒有虛假陳述的動機、目的和必要。第五,龍薇傳媒的信息披露不構成「情節嚴重」的情形,不應被採取市場禁入措施。
3. 趙薇除提出與龍薇傳媒一致的申辯意見外還提出:
第一,沒有參與龍薇傳媒就上交所詢問回復事宜,並非龍薇傳媒就上交所詢問回復事宜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第二,本人不是上市公司的「董監高」,雖然為龍薇傳媒的股東、執行董事、經理及法定代表人,但對龍薇傳媒披露的信息不負有法定保證責任,監管機關應負舉證義務。第三,《告知書》指責「名人效應」「嚴重誤導市場和投資者、致使萬家文化股價大幅波動、嚴重擾亂正常市場秩序」的因素沒有依據。第四,不存在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中國證監會有關規定且情節嚴重的行為,不應被採取市場禁入措施。
(二)萬家文化、孔德永及其代理人的申辯理由
第一,《告知書》未查證、說明和告知申辯人所存在的違法事實,違反了《行政處罰法》第四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的規定,程序違法,法律適用錯誤。
第二,萬家文化不是信息披露義務人,僅是龍薇傳媒履行法定信息披露義務的通道,僅負有按照目前監管要求和行業公認的標准,在形式檢查後「原汁原味」地代為公告。按照《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的規定,該等信息披露是否真實、准確、完整的義務由收購方負責,涉案違法事實與上市公司無關。
第三,萬家文化已經由於本次信息披露違法行為遭受巨大損失,其直接結果是導致中小投資者和其他股東的利益受損失,若再對其進行處罰,將直接導致中小投資者的二次傷害。
❹ 上市公司大股東發澄清公告3個月內不存在股權轉讓等重大事項,但在3個月內是否可通過交易系統減持1%內股份
股權轉讓和通過交易所減持,在法律層面是同一個概念。
股權轉讓或通過大宗交易減持是轉讓給某一個或幾個特定對象;通過交易所交易是轉讓給不特定的對象。它們同樣都屬於轉讓。
上市公司大股東發澄清公告3個月內不存在股權轉讓等重大事項,因此在約定的這3個月內,
無論它以什麼方式,減持哪怕0.01%內股份,都是違反了承諾,應負相應的法律責任。
❺ 直系親屬平價轉讓股權是不需要做資產評估的嗎
根據《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國有股權轉讓必須遵循一定程序,包括可行性研究、轉讓方案的制定與審批、清產核資、資產評估、進場交易等(以下統稱「必經程序「),否則轉讓行為將可能歸於無效。但這一暫行辦法屬於部門規章,非行政法規,位階較低,效力一直受到人們的質疑,使得國有股權轉讓必經程序處於「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地位。國有資產立法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有資產法》實施後,國有股權轉讓必經程序是否變的明朗化,尤其是國有股權轉讓是否必須要資產評估與進場交易呢?一、國有股權轉讓是否必須進行資產評估這一問題涉及兩方面:首先,國有股權轉讓是否一定要進行資產評估;其次,未進行資產評估的轉讓行為是否有效。 《國有企業法》第四十七條明確規定,應當進行資產評估的對象為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與國有控股公司,同時應當進行資產評估的經濟行為包括公司合並、分立、改制、上市、增加或減少注冊資本、轉讓重大資產、以非貨幣資產對外投資、清算、分配利潤、進行大額捐贈、發行債券、為他人提供大額擔保、申請破產、或者有法律、行政法規以及企業章程規定應當進行資產評估的其他情形的(以下統稱「重大事項」)。 我們可以看出,並非所有的國有股權轉讓都需要進行資產評估,只有涉及會導致上述重大事項發生的股權轉讓才需要資產評估,因此不能簡單地判定未履行資產評估程序的轉讓行為無效。換句話說,待轉讓的股權如果只是企業的極小一部分,並不會導致企業合並、分立、改制等重大事項的發生,便不需要進行資產評估。 由此可見,國有股權轉讓是否需要資產評估,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首先,判斷標的企業是否為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與國有控股公司;其次,判斷股權轉讓是否會導致標的企業重大事項的發生。符合以上兩點的股權轉讓就需要資產評估。資產評估程序屬於強制性規定,若違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
❻ 股權轉讓法律意見書中的重大債務需要達多少金額才算重大
導讀:股東的股權轉讓所牽涉的不只是單純的股東地位的置換和股權比例變動的內部問題,還涉及到公司對外債權持有以及對外債務償還的外部問題。(一)債權問題公司有股權發生轉讓,同時公司對外享有債權的情況相對容易處理。1.股權對內轉讓的情形這種情況下,外部債務人的償還義務沒有發生變化,只是股權轉讓人不再享有分配的權利。此時,轉讓人在轉讓股權時,放棄了相應比例的收益權,而受讓人則依法取得了這部分收益權。2.股權對外轉讓的情形與上述情況不同,股權對外發生轉讓不能一概而論。如果股權受讓人是第三人,情況則與上述情況相同;而如果股權受讓人同時又是外部債務人,就需要分情況討論:(1)外部債務人獲得公司全部股權,即公司整體轉讓給了該債務人,則債權債務混同;(2)外部債務人獲得公司部分股權,原來的外部債權債務關系很可能就變成了現在的內部關聯交易關系。值得指出的是,在實踐當中,轉受雙方有時會在轉讓協議中註明,由轉讓人負責在股權轉讓生效前收回股權轉讓基準日前到期的公司債權。此類條款主要是受讓人為防止公司的不良之債給自己進入公司後可能帶來的損失所做的一種防範措施。然而,嚴格地說,這種條款並不當然具備法律效力。第一、轉讓人與受讓人簽訂股權轉讓協議,系轉、受方這兩個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行為,二者之間的約定不能約束第三人。而公司作為第三人,本應由其享有的債權明顯受到了限制。第二、如果公司股東會同意由轉讓人收回公司債權,那麼,這種條款因為公司的授權而變得有效。綜合上述各種情形,根據本文對股權轉讓法律後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公司作為債權人,其內部股權發生轉讓時,對外部債務人的影響十分有限,並無必要讓債務人了解債權人的內部變更情況。(二)債務問題債權人利益與股東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沖突,如何來解決這個沖突?可以引入告知義務來解決這個兩難的問題。股東在擬轉讓自己所持有的股權時,不管是內部轉讓還是對外轉讓,到轉讓基準日為止,目標公司對外負有尚未到期的債務的,該公司應對相應的外部債權人進行告知。提出這種建議,主要是基於以下幾種考慮:第一、告知義務的設定是根據我國《合同法》第84條的原理確定的。《合同法》第84條規定,債務人將合同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第三人的,應當經債權人同意。這個條款的設立,是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即保證債權人能有效地收回自己的債權。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中,雖然公司資產並沒有發生變化,法人實體亦未變更,但是股權的轉讓很可能使得公司的內部結構發生重大改變,這一改變甚至有可能是實質性的。按照前文闡述的原因,出於對債權人遠期利益的保護,債權人應當有權知曉其債務人的這一實質性變更。這與《合同法》第84條的原理應當是一樣的。第二、由目標公司而不是轉讓人來告知債權人。與債權人相對應的是目標公司,即發生股權轉讓的公司,是它與債權人發生了債權債務關系,同樣基於《合同法》第84條的原理考慮,應該由債務人來告知債權人。雖然債務人的變更是由轉讓人引起的,但是法律關系不能混淆,所以不能要求轉讓人承擔這一告知義務。第三、目標公司只需告知而無需經得債權人同意。這一點是與《合同法》第84條的原理完全不同的。主要是出於對保護股東的考慮。如前文所述,股權轉讓幾乎是股東退出有限責任公司的唯一途徑,如果還死搬硬套地適用《合同法》原理,萬一債權人不同意,就徹底阻礙了股東的退路。根據公平原則,股東轉讓其股權的權利不應受到侵犯和保護債權人遠期利益不受侵犯是同等的。之所以在此設立告知義務,主要目的還是善意地提醒債權人,債務人內部發生了重大事項的變更,如果引起了債權人的不安,債權人能夠有足夠的時間,針對新的情況,准備新的應對方案。告知義務的實質,是引起債權人的注意。再者,根據《合同法》原理和前文所分析的股權轉讓的法律後果,畢竟目標公司的實體和資產未立即發生變化,債務仍然由目標公司承擔,只是在此時善意地對債權人作出一個法律風險的提前保護,必須經得債權人同意的情形也並未出現,因此告知足矣。
❼ 審核重大資產重組事宜一般需要多長時間
這個是沒有固定標準的。比如首鋼股份的資產重組,停牌已經差幾天就一整年了,還沒有具體的復牌日期。
資產重組是指企業資產的擁有者、控制者與企業外部的經濟主體進行的,對企業資產的分布狀態進行重新組合、調整、配置的過程,或對設在企業資產上的權利進行重新配置的過程。
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分為五大類:
一、收購兼並
在我國收購兼並主要是指上市公司收購其他企業股權或資產、兼並其他企業,或採取定向擴股合並其他企業。本文中所使用的收購兼並概念是上市公司作為利益主體,進行主動對外擴張的行為。
它與我國上市公司的大宗股權轉讓概念不同。「股權轉讓」是在上市公司的股東層面上完成的,而收購兼並則是在上市公司的企業層面上進行的。兼並收購是我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當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重組方式。
二、股權轉讓
股權轉讓是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的另一個重要方式。在我國股權轉讓主要是指上市公司的大宗股權轉讓,包括股權有償轉讓、二級市場收購、行政無償劃撥和通過收購控股股東等形式。上市公司大宗股權轉讓後一般出現公司股東、甚至董事會和經理層的變動,從而引入新的管理方式,調整原有公司業務,實現公司經營管理以及業務的升級。
三、資產剝離和所擁有股權的出售
資產剝離或所擁有股權的出售是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的一個重要方式。主要是指上市公司將其本身的一部分出售給目標公司而由此獲得收益的行為。根據出售標的的差異,可劃分為實物資產剝離和股權出售。資產剝離或所擁有股權的出售作為減少上市公司經營負擔、改變上市公司經營方向的有力措施,經常被加以使用。在我國上市公司當中,相當一部分企業上市初期改制不徹底,帶有大量的非經營性資產,為以後的資產剝離活動埋下了伏筆。
四、資產置換
資產置換是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的一個重要方式之一。在我國資產置換主要是指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以優質資產或現金置換上市公司的存量呆滯資產,或以主營業務資產置換非主營業務資產等行為。資產置換被認為是各類資產重組方式當中效果最快、最明顯的一種方式,經常被加以使用。上市公司資產置換行為非常普遍。
五、其他
除了股權轉讓、兼並收購、資產置換、資產剝離等基本方式以外,根據資產重組的定義,我國還出現過以下幾種重組方式:國有股回購、債務重組、託管、公司分拆、租賃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