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德育教育。目前學術界得出了哪些研究成果。並且有什麼不足
德育,即是思想品德教育。目前學術界得出的研究成果很多,主要有:德育的目標、方法和原則,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精髓,學校德育的特點和對策。不足是:德育的與時俱進,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並且有什麼不足??
② 德育課題預期成果指什麼
課題預期成果指你研究此課題可能產生、希望得到的創新和突破。如果是純回理論研究,則應在答理論上有所創新、突破;如果是應用研究,則應在某種理論指導下提出新方法及其效果。
德育課題,是在課題前加了限制詞。德育課題預期成果,專指德育領域的研究,可能產生、希望得到的創新和突破。
③ 國內外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研究成果是怎麼樣的
因此在小學各科教育中,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具有明顯的優勢。它除了培養學生基本語文素養之外,還能對學生進行道德的熏陶、個性的冶煉以及行為習慣的培養。那麼,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研究有哪些特點和應該從哪些方法進行教育呢?
一、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特點
1. 滲透性。滲透性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基本屬性。德育教育滲透於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及作業、考試之中。識字教學可以結合字的形、義及字的形成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閱讀教學是滲透德育的主渠道,教師要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進行系統地教育;作文教學可以從觀察、選材、立意、構思等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態度、審美情感;作業中要對學生進行意志品格的訓練;考試中可以引導學生形成誠實、慎讀等優良品質。
2. 相機性。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是滲透在語言文字訓練之中的,教師教學時不應做刻意安排,要相機進行。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又表現出相機性。所謂相機,就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3. 層次性。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隨年級段的不同,表現出層次性。拿英雄人物題材的課文來說,大多表現英雄人物為人民的利益勇於犧牲自己的崇高品質,如低年級《劉胡蘭》、中年級《黃繼光》、高年級《董存瑞捨身炸碉堡》。教學這些課文時,教育重點要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有所側重,對於低年級的孩子,只要教育他們學習劉胡蘭在敵人面前堅強不屈的性格就行了;到了中年級,要讓學生進一步學習黃繼光愛人民、恨敵人的思想;對於高年級學生則要強調學習董存瑞為人民利益勇於獻身的崇高品質,樹立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觀念。這樣,德育教育既易於接受,又會收到實效。
4. 審美性。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閱讀教學的過程也是一個審美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及其中所閃耀的思想之美的感知與欣賞。作文教學則是指導學生審美意識的表達。這一特性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方面在語文教學中通過美感教育,使學生受到思想美的熏陶;另一方面,學生在感知美、欣賞美的過程中,自己辨別美醜的能力也得到不斷提高。
5. 共鳴性。好的文章從來都是有情物,教師教學時不但要吃透詞理,也要深挖其情,只有使文章之情與學生的感情產生共鳴,才有思想教育可言。因此,共鳴性不失為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一個重要特徵。
二、 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幾種方法
1. 品語明道。語文課教學的本身就是文道統一。語文課的德育,不是外在的、附加的,而是蘊涵在字里行間之中,教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理解分析關鍵的字、詞、句、段,仔細品味其中的感情,達到使學生明白事理、受到教育的目的。這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最基本的方法。品語明道一般地說有三個步驟:一是感知語意,即理解語言文字的一般意思;二是聯想深思,聯系作者背景,聯繫上下文,思考語言的含義;三是細品明理,仔細品味作者為什麼這樣寫,弄清其中的道理。例如,《繁星》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星光在我們的肉眼裡雖然微小,然而它使我們覺得光明無處不在。既指天空中一片星光,也指光明的前途。懂得這一點,可以使學生初步認識國民黨統治的黑暗,學習作者追求進步追求真理的品質。要達到這一目的,首先要讓學生理解光明無處不在兩個詞,然後對三年前是什麼時候及作者當時是一個追求進步的青年加深理解,懂得光明無處不在的雙層含義,最後明白作者這樣寫的目的。這便達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2. 披文入情。作者是情動而辭發,讀者是披文以入情。要想挖掘課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必須從披文入手,剖析語言文字。作為教者,要善於抓住課文中作者情感活動的印記,讓學生細細體味,使之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文中有這樣一句:好像有誰在無聲地指揮,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約而同地站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表示人們動作的詞語,去理解、體會人們的悲痛情感,再通過對好像有誰在無聲的指揮不約而同的理解,使學生體會人們自覺悼念總理的感情。人們之所以這樣的悲痛,這樣的自覺,是因為周總理鞠躬盡瘁的高貴品質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回憶。因此,他靜靜地躺在靈車里,越去越遠,和我們永別了的時候,人們怎能不百感交集、悲痛欲絕呢?通過以上披文入情的分析,學生對周總理的敬仰、懷念以及因失去這樣一個好總理而悲傷的感情便油然而生。
3. 創設情境。通過引導學生藉助作者語言文字,想像出一定的情境,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受到教育。如《草原》中有這樣一段描寫:主人們下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這里描寫的是蒙族人民與漢族客人見面的情景,熱情的場面充分表現了蒙漢情深。教學時可以啟發學生想像他們見面時具體場面,深刻感受蒙漢一家親,受到民族大團結的思想教育。創設情感,要求教師選好想像之源,指明想像之路,交流想像之果。
4. 替換角色。讓學生把自己放在課文中人物的位置,替人物去說去做,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內涵,達到受教育的目的。用朱熹的話來說: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義理,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使其言皆出於吾之口,使其意若出於之心,然後可以得爾。
5. 架橋鋪路。對於那些內容與學生生活較遠的文章,要使學生把握其思想內容,教師須在教材與學生之間架設橋梁或鋪平道路,讓教學內容與學生認識水平相溝通。當然,架橋鋪路也包括向學生介紹有關時代背景、提供一些必要資料等。
總的說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是以語言文字的訓練為依託,脫離語言文字這個工具的訓練,或避而不談語言中的思想內涵,都不能叫語文課。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既可以通過傳授語文來進行,也可以通過培養語文能力來進行。教師要從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出發,把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
④ 南昌市青橋學校的德育成果
學校歷來把特色教育作為教育方針,培養學生,提高學生素質的基礎工程和有專效載體。校管樂隊自屬組建以來,學校投入相當大的精力和財力。校管樂隊不負眾望榮獲了每年市、區藝術節的好成績,每次參加區里的重大活動都能為學校爭奪榮譽學校體育運動隊參加市、區的各類運動會比賽,成績斐然。2002年被評為「省級體育傳統學校」,2003年4月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國際象棋傳統學校」。除抓特色外,更關注普及與提高,為全體學生搭設展示才華的舞台,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傳造性。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⑤ 美育為何能夠潛移默化地鞏固和深化德育成果
德育中取得成績固然重要,但鞏固和深化其成績更為重要。
現在青少年犯罪率偏高,而版且其中有的是在權學校當過「三好學生」有的當過優秀幹部。這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其原因之一是學校德育沒有真正地同美育相結合的後果。學生缺乏審美觀念,一進社會,遇到錯綜復雜的事物和現象,辨不出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盲目追求「美」。愛美是人的本能,無政治思想性的,但追求什麼樣的美是有政治思想性的。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這既是德育的內容,又是美育的內容。但美育能夠鞏固和深化德育。
因此,我們在德育中必須從美的觀點來培養學生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體現美的能力。以此鞏固和深化德育成果。
⑥ 「暑假德育實踐成果冊」 咋接做了
暑期德育事件城固測接收,把他通知到網上就可以接收了,現在我們都可以用微信接收了,原來都是需要QQ的
⑦ 馮永剛的研究成果
1、芻議制度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功效[J].教育研究,2012,03。《教育科學文摘》2012年第4期摘編(獨立)
2、公平與均衡視域下義務教育資源有效配置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9,12(2/2)
3、德育敘事的異化及其改善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07,11。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8年第2期論點摘編,《教育科學文摘》2008年第1期論點摘編,《中國德育》2008年第2期摘編(獨立)
4、兒童道德教育中家校合作偏失及其匡正[J].中國教育學刊,2011,09(獨立)
5、教師教育藝術風格:內涵、影響因素及形成過程[J].中國教育學刊,2011,04(獨立)
6、家長:警惕道德啟蒙教育中的兩個誤區[J].中國教育學刊,2006,06(獨立)
7、制度安排:道德教育不能遺失的基本向度[J].南京社會科學,2012,05。人大復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12年第8期全文轉載(獨立)
8、多元文化背景下促進道德教育發展的制度安排[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01。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10年第6期全文轉載(獨立)
9、對峙與融通: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制度與道德[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獨立)
10、道德教育制度供給不足及其路徑選擇[J].浙江社會科學,2012,09(獨立)
11、制度安排:多元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題中要義[J].外國教育研究,2011,09(獨立)
12、環境教育:英國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J].外國教育研究,2010,03。《小學德育》2010年第17期論點摘編,《中小學德育》2011年第3期論點摘編(1/2)
13、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德育課程資源開發:作用與誤解[J].外國教育研究,2008,09(獨立)
14、復雜科學視域下的德育評價[J].外國教育研究,2007,11。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文摘卡》2008年第2期論點摘編(獨立)
15、道德教育的制度資源探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02(獨立)
16、對峙與整合: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兩大教育思潮之比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08(獨立)
17、「道德可教性」的限度及其制度保障[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新華文摘》2012年第19期篇目輯覽。(獨立)
18、哲學是課程研究與發展的基礎[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6(1/2)
19、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給過剩及其補救路徑[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1。人大復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12年第6期全文轉載(獨立)
20、以制度安排促進道德教育發展的基本原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2。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文摘》2012年第2期摘編,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12年第4期全文轉載(獨立)
21、制度:作為道德教育的一種手段[J].當代教育科學,2010,21。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11年第4期全文轉載(獨立)
22、俄羅斯家庭教育:父親「缺席」[J].教學與管理,2006,12。人大復印資料《家庭教育導讀》2007年第5期全文轉載(獨立)
23、Вопросы морально-нравственного воспитания дошкольников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Китае‖Этногенез и цивилизационные перспективы в образовании России—C .2004—03(獨立)
⑧ 在哪上傳垃圾分類成果(五年級德育作業 )
你好朋友
你可以在你們學校的網站上上傳你這些作文的呀,或者問一下你的老師都可以的呀
,祝你好運。
⑨ 王逢賢的代表性科研成果
論文:
《學校德育過程特點初探》,《教育研究》,1979年第3期。
《繼續解放思想,探索教育規律》,《教育研究》,1981年第3期。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與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研究》,1981年第7期。
《少年期的本質特徵與教育的幾個問題》,《教育研究》,1983年第9期。
《貫徹「三個面向」中的幾個德育問題》,《教育研究》,1985年第1期。
《試論德育觀念的更新》,《教育研究》,1986年第1期。
《現代教育先行論再探》,《東北師大學報》(教育版),1986年第3期。
《深化教育改革與教育理論研究的突破》,《教育研究》1987年第11期。
《教育如何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教育學刊》,1989年第1期。
《學校德育的主導作用與社會環境的優化問題》,《教育研究》,1989年第8期。
《德育的獨立實體性不容否定》,《中國教育學刊》,1990年第1期。
《加強德育工作,發揮德育優勢》,《求是》,1990年第18期。
《學校教育整體改革與教育過程優化》,《教育研究》,1993年第1期。
《中國教育的現代化與跨文化交流結合點的探索》,《東北師大學報》1993年第2期,《新華文摘》1993年第6期全文轉載。
《順境與道德教育的幾個問題》,《教育研究》,1993年第11期。
《價值取向多元化與學校德育對策的思考》,《中國教育學刊》,1994年第6期。
《師德建設的理論思考》,《中國教育學刊》,1997年第4期。
《對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再認識》,《中國教育學刊》,1998年第1期。
《價值教育及其在新世紀面臨的挑戰》,《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為創造以人為本的未來世界培養一代代創造型新人》,載汪永銓主編:《我的教育觀》,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一種反思教育、表達教育的可貴嘗試》,《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學校管理與教育理念的選擇》,《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5期。
《中國「教育產業化」熱點問題的冷思考》,《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5年第1期轉載;《教育文摘周報》,2005-02-16、23轉載。
著作:
《中小學愛國主義共產主義教育引論》,(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年)
《德育新論》,(主編之一,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2000年新世紀增修版)
《學與教的原理》,(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優教與憂思》,(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⑩ 《如何開展小學德育工作》的最終預期成果
社會上流行的一條規律:孩子如果品德不好,根源在家庭、表現在學校、危害在社會。所以,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共同參與、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完成學生良好品德形成這一艱巨的任務。那麼,在這樣一種德育網路下,採取怎樣的方式才能真正取得小學生德育的最佳效果呢?我認為:從細節入手,隨時關照他們在學習、生活、娛樂等方面的細節,並通過各種細節,引導他們對道德現象進行切身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其行為的優化,應該成為小學生德育的最佳途徑。現在摘錄學校教育的部分。
學校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因此,學校是學生德育的主要陣地。教師要時刻保持一份教育的敏感性,用一種審視的眼光來對待每一個教育細節,並且隨時創設一個個符合學生心理、年齡特徵的教育細節,讓學生在這樣無數個細節的處理中不斷修正自已的行為,從而健康成長。
其一,將德育工作滲透在每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課堂滲透可以說是學校德育的主陣地,每一個教師都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責任,無論你任教什麼學科,都應該將專業知識的教學與德育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利用課堂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機讓學生直接或間接地接受品德教育。細節悄無聲息地隱藏於各個教學環節中,又隨時隨地在教學環節中產生與消融,任何正確的教學活動,都能使學生沉浸在教師創造的審美情境里,受到美的感染和激動。教師應積極探索德育滲透的內容和時間,把握好德育滲透的度,讓學生在每一個教學細節中努力尋求成功的快樂、收獲的樂趣。
其二,形成良好的校風,讓學生在每一個學校生活細節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教育和感染。形成良好的校風,首先必須建立起一個個團結向上的班集體。這不僅可以讓學生真正生活其中,而且心甘情願地為它服務、為它爭光,並與之歡樂與悲傷共存,從而產生一種生機勃勃的愉悅感。團結向上的班集體,源於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心理認同所產生的"愛"的互通,教師的愛,尤其是 班主任老師的愛是啟迪學生心扉的鑰匙,是鼓勵學生奮進的催化劑。因此,班主任要通過一個一個小小的生活與學習關照,包括學生的吃飯、住宿、困難等方面問題的關照,力爭使各種心態、各個層面的學生都能體會到自己對他(她)們的「愛」,從而通過一個一個小小的進步來認識到自己的成長,體驗到成長的快樂。班級中同學之間的愛更能使學生產生責任感和自覺性。教師應為學生創造許多為班集體服務的機會,並及時得到集體的認可。哪怕只是一次出色完成的作業,一種禮貌行為,一次集體活動中的突出表現等,都得到及時的集體肯定,久而久之每個人都愛學校、愛同學、愛老師,關心和幫助周圍的人,同時,每個人也得到了別人的關心、愛護和幫助,這種付出愛也得到愛的精神境界,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向上。
形成良好的校風,還必須建立嚴格的日常德育規范,讓學生在規范的德育環境中學會自律,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過去的德育工作中,有的學校認為只要將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告訴給學生,學生就會擁有這些美德,遵守這些規范。然而,他們不知道德育中除了「知不知」外,還有「懂不懂」、「做不做」的問題。如果孩子對此並不能真正領會,就不可能將其轉化為自覺行為。因此,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嚴格而具體的管理制度,如《學生一日行為規范》等,將學生的日常行為納入管理規范,將從嚴治校具體化、規范化,讓學生明白到底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並通過一系列的活動過程深入到學生的思想上,落實到學生的行動中。